《大乘百法明門論》(第一講)
甲一、宗述
《大乘百法明門論》大家很熟悉,但是要真正學懂、清楚、到位,很不容易。
【反觀自心】自己能否真正認識自己?
實際上這種說法出現了兩個“我”,“我”認識“自己”,這是有問題的。
【學習內容】怎樣認識,認識的過程、狀態、結果,認識的結構、系統性、完整性等,都是唯識的內容。
甲二、常見問題及原因
乙一、總說
【原因】我們常眼光短淺,只看得到眼前的、局部的、片面的、表象的東西,看事物不周全、不系統。
【現行】我們的認知、所思、所想,常常自我矛盾,久了就會得病,得心病,焦慮、彷徨、煩躁、對他人懷疑、猜忌,導致自己分崩離析,把握不了自己。
【對治方法】學習佛法,學習唯識後才能真正認識自己。
【如理認知】唯識就是告訴我們認識的方法,如何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心的方法、過程、訓練體系。
乙二、對外境認識不清
喻1:一顆樹,靠得太近只能看到樹干、樹枝或樹葉,不能看到整棵樹的完整性;靠得太遠又認識不清是什麼樹。
喻2:對花、草、樹統稱為花、草、樹,實際上每一種都是不同的。如有的草吃了能治病,有的草吃了會中毒。
認識不清楚則會導致種種沖突。
【如理認識】學佛法是要求真實,要通過認識自心更清楚地認識外境。
乙三、對內心一片模糊
喻:誦經,同時開始,但結束時間不同,卻沒有人想到這個問題。出現問題時,我們不會認為是自己有問題,容易互相埋怨、觀過。
日常生活中很多問題都是無心造成的,無心是因為無計劃,說明我們愚癡。
乙四、問題症結
我們不能系統、完整、清楚地認知事物,是因為我們沒有心力,內心沒有力量去緣更多更廣的境界,力量不足。為什麼會力量不足呢?因為內心的煩惱障、業障重,內心不靈活,缺乏對外境的辨別力、決斷力。
甲三、如理修行
乙一、安住當下
【何謂修行】學佛、修行、修心,就是修改、修證我們的心態,我們的心態好壞又導致了我們的行為好壞,因為心是指導身語造作的。
【正明】心態:內心的狀態,尤其是當下內心的狀態。
【辨析】我們的心態更多時是過去狀態的等流。
喻:看到一個人,如果他過去對自己不好就會厭惡、排斥,但當下他可能是來幫助自己的;如果他過去對自己很好就會歡喜,但當下他也可能是來干擾自己的。
【錯誤現行】我們不會認識自己和對方當下的狀態,而以過去的心態來面對。
【師父破斥】這都是不正知、不正念的表現,是很大的問題!正是這個原因導致我們生活、工作上迷茫,判斷出偏差。
【如理認識】佛法非常注重所緣境,即當下所面對的境界。
喻:吃飯。當下要吃飯才能飽,昨天吃得再好也沒有用,你今天依然會饑餓。
【錯誤現行】我們容易把客觀外在的事物當做昨天、去年、過去的結論(來看待)。
乙二、認識無常
學唯識、學佛法就是培養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心,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起心動念。
【錯誤現行】生死、生命、悲歡離合、事物出現變化時,我們就會忘記無常,認為事情本來應該這樣。如時間到了就該上課,時間到了就該吃飯等等,內心是一種常執。
喻:教室裡常常坐40多人,某一天坐了70、80人,就會覺得人多了;某一天只坐了20幾個人,就會想:“人怎麼這麼少?”
【何謂常執】內心有一個概念、標准,認為外在應該如何,這就是一種常執。
外在不會以主觀意識為轉移!
【如理認識】無常,就是指眾緣和合。無常,就是要認識到事物相互依存的重要。
能認識到這一點,是了不起的覺悟。
【智慧認識】通過認識眾緣和合,就能知道什麼緣和合能感什麼果,反過來,通過感什麼果就能知道是什麼緣和合而成。
【策勵大乘發心】成佛、行菩薩道要大願力!
【團隊方向】一群人要成辦一件事,必須要認識到眾緣和合,哪裡不和合了就去糾正。
【師父破斥】不要認為只要自己做好了就可以了,別人做不好沒關系,甚至看笑話、慶災樂禍,這個心態很成問題!
乙三、如理聽聞
【總說】聽法,聞法意樂、求法動機很重要。
心有問題,不管聽什麼都會有問題,就是我們常說的“器過”,本身容器就有污垢。又如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
要解決心的問題,使之真實、清淨,並讓它長期持續下去,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過程。
【團隊殊勝】要透由法會、同行、道場的加持裡來糾正,若沒有外在的行動力強迫、促使自己發心,很難做到清淨、希求。反之,如果這麼強大的外在都無法改變,說明我們的狀態有問題。
【錯誤現行1】妄想、執著、分別,喜歡某部經某部論,喜歡某法師,喜歡某種表達方式,對此產生習慣。
【錯誤現行2】學得越久越沒有耐心聽別人講,越沒有耐心學習經論。
【錯誤現行3】覺得自己有很多東西要告訴別人,樂說欲強,是煩惱的表現。
【如理認識】講聞佛法,必須要因緣成熟。
【師父提策】學佛意樂的把握、動機的持續,是要常常提策的。
乙四、不忘初心
【反省】我們為什麼會來到這裡?是為了學佛、積資糧。那我們有沒有去積資糧呢?有沒有積到資糧呢?
【究其原因】我們沒有積到資糧,不是因為這裡沒有資糧,而是自己的問題,是因為忘記了初發心。
【師父破斥】但是我們察覺不到,反而認為自己比別人學得好、學得多,做事比別人好,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心態上很大很大的問題!
乙五、依相起修
【如理認識】修行分為無相修(如禅宗)及依相修。唯識即是了解、辨析所緣境的狀態、行相,讓這個境界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對當下的心相把握得住。
【正明】心相:內心的狀態。把內心的狀態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即是概念。“百法”即是對心態的分類、歸納、定義、界定。
只有對這些狀態了解清楚後,才能對症下藥。
【修行方法】把此時此刻的狀態了解清楚,掌握對治方法,依靠內心的力量去修改。內心的力量即是行持的力量。信、解、行、證,聽經、看經,都是“解”,行持才是“行”。
乙六、培養信心
解、行的前提是“信”,相信與懷疑是不一樣的。
喻:兩人相處,如果你不相信他,就不會聽他的話。
只有聽了才有辦法解,解才有辦法行。
【師父策勵】我們對佛菩薩、對經論要相信,相信他能帶領我們究竟離苦得樂、出輪回、轉凡成聖。
如果不相信,就無法解、行。
【觀察思維】如果同修之間有違緣,正確的話就聽不進來,因為我們對別人不相信。
乙七、體會意趣
學佛法、學唯識,要辨識自他心相,達到解行相應。
【體會願力】“願解如來真實意”,經、論、法師都不是隨便說的,語言是次要的,能夠理解背後的意趣很重要。
喻:土、石、木、鋼筋水泥做成一個房間。要蓋一個房間是有願力的,我們用它來講法、來修行,它就成為了三寶的道場,與僅僅把材料堆成一堆是完全不同的。
同樣,把人聚到一起也是有願力的,法師開示也是有願力的,講法的人有講法的動機和意樂,聞法的人也有動機和意樂,這些都是需要檢驗的。
【深入檢驗】檢驗(我們講聞的動機和意樂)是否有偏差、過失;我們是否有能力來檢驗,能否檢驗得到,如果(檢驗出來)有問題能否調整,這些需要去修行,而不是(只談)理論。猶如生病,抓藥,吃藥,藥必須要吃下去才有用。
乙八、善觀因緣
【應機譬喻】大家上山,或出家或做義工,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成佛,但因緣各不相同。我們能否觀察到緣起的現象、空性的本體?能否把握千萬種因緣?
怎樣認識因緣、現象的差別性?要看內心是否有力量。
【如理認識】苦、樂都是有因緣的,苦樂是內心世界的狀態,外在的人事物是現實的狀態。
【從外至內】若對外在都不了解,如何了解內心?通過外在的清明來了解內心的狀態。
【認識苦樂】痛苦,是雜染的;快樂,是清淨的。痛苦,是世間法;快樂,是出世間法。
【生命本質】人生命的本質、本體都是心念,念頭轉變了,生命的狀態才會轉變。
修行就是把握、修行自己的念頭,念頭改變了,生命就會改變。
心念、心所,要生起來都是有因緣的,不是偶然的。例如不是想慚愧就慚愧,想無慚無愧就無慚無愧的,內心實際沒有這種狀態,卻認為有的話,僅僅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心理。
乙九、深入內涵
【錯誤現行】我們常常要說的話與內心要表達的意思不一樣。
【把握關鍵】語言是其次的,心態才是最關鍵的;名相是次要的,內心的狀態才是關鍵的。
喻:佛、菩薩,我們聽到“佛”、“菩薩”的聖號時,心中是什麼狀態?這是關鍵。我們如何生起這個狀態?常常,文化程度低、初學的人有感受,學得久的人反而感受弱,最後就沒有了。
【認清原因】這說明高知識、久學的人偏理論、概念、名言,與佛法的內涵不相應。
甲四、破除邪執
乙一、唯自受用
【師父破斥】佛陀說的法怎麼只能自己受用呢?法法都是一樣的。
【錯誤心態】怕分享心得,不讓別人知道。
【師父強調】一定是自他受用才是法,佛法是普育群機的,大根器的人聽了大徹大悟,小根器的人聽了也有受用,不可能只有你受用,別人不受用,這肯定是不對的!
乙二、不識止觀
對佛法的理解、體會,要靠智慧,要靠止觀。聽聞是善巧方便,都是為止觀做基礎的。
【如理認識】觀,是觀心相;止,是止心相。觀,是動態的心相;止,是靜止的心相,都是談心相。
對外境提起心力觀照萬物,散亂、寂靜時是不同的。
調息方法很容易訓練,但要認識心念是非常不容易的,人的心念是非常復雜、繁多的。
佛法要靠熏習,熏習成種。天天熏習,法義才會顯現。
乙三、違越次第
【錯誤認知】我們常常認為學習一門就好,學一部經、一部論就好;我們常常會認為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是矛盾的。
【如理認識】一門深入不是得少為足,廣學多聞也不是散亂無章的亂看。
【思辨】佛為什麼要講這麼多經,三藏十二部?為什麼不像基督教只有一部《聖經》、伊斯蘭教只有一部《古蘭經》一樣?肯定是有原因的。但不等於三藏十二部所有都要研究。
【廣開法門】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就像八萬四千條路。
喻,北京城有這麼多樓房,有這麼多條路,這麼多門,這些路通向哪裡?門通向哪裡?門、和路都是相同的,但是你不能這條路也走,那條路也走。比如來龍泉寺,你本來走這條路,走了一半又換另一條路,你走的路越多結果你越晚到。事先要搞清楚地圖、路線,但是走的時候一定一條路通到底,即剛開始要廣學多聞,然後要一門深入。
【問題症結】問題是我們剛開始廣學就亂了,亂看,幾年後就沒興趣了,覺得這個經我也看過,那本論我也看過,沒有希求心了。沒有希求心就完了。很多人學不下去就是因為沒有次第。
喻:看說明書好像很容易,可是要你自己去造一台電腦出來,你肯定造不出來。(理解:經論好比說明書,佛菩薩已經實證後寫出來的經驗報告,看起來很容易,可是我們自己沒有修行經驗,光靠看不可能達到如此境界,必須按照次第去做才能真正成功。)
乙四、隨自意樂
【師父破斥】不能根據我們的偏好來選擇佛法,因為我們的偏好一定是隨順我們習氣的,而修行一定是逆著習性的,這樣才能對治我們的執著。
百法明門論第一句就是“一切法無我”,佛法的根本教義即苦、空、無常、無我,只有通達了苦、空、無常、無我,才能證得涅槃。
乙五、不善用心
我們聽經、聽法,不在於聽法師在講什麼,這已經是第二層的功夫。要聽法師是如何理解、講說的,能不能把握住法師說法的意趣?
如果我們聽法不能善用其心,那我們的行為就是沒有意義的。反過來,若能善用其心,講聞相應,才會有真正的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