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賴永海教授:禅淨異同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淨異同論
  賴永海/南京大學
  隋唐以降,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當推禅淨二宗。禅宗與淨土宗有一個共同點,都崇尚簡便易行。禅宗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號召,主張直探心海,尋找眾生的本來面目;淨土宗則以“信、願、行”為宗,以“橫出世間”之“易行道”為標幟,提倡“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的念佛法門。禅淨二宗雖然都以簡易見長,但具體的簡易方法卻不盡相同,而在佛性理論、修行方法和解脫依據等方面,二者更存在著諸多差異,本文擬對禅淨二宗的思想特點、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禅淨合流後的中國佛教思想對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影響,作能所能及的探討。
  (一)
  禅宗倡即心即佛,心外無別佛,“唯心淨土”是其思想發展的合乎邏輯的結果。淨土宗人對此種說法頗不以為然,認為“唯心淨土”的說法,是把真俗混為一談。依淨土宗人看來,六祖之否定西方,乃是依真心立說,不是約俗谛言。就真不礙俗說,佛國在心,不礙十方淨土宛然。他們認為,對於內證工夫很深的利根人,說佛國在心自無不可,但是對於廣大凡俗眾生,不可妄唱“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高調,而應把西方淨土作為追求的目標,因此,淨土宗以勸人往生西方樂土為一宗思想之歸趣。
  所謂西方淨土,亦稱西方極樂或極樂世界,它是“淨土三經” 所著力宣揚的一塊毫無苦疾雜染、唯有法性之樂的“無上殊勝”的清淨樂土。據佛經記載,此極樂世界位於“娑婆世界”(即凡俗眾生所居住的現實世界)以西四十億佛剎,是淨土宗人精心構築的一個彼岸世界。
  與淨土宗明確承認在現實世界之外存在一個彼岸世界不同,從般若實相思想發展過來的禅宗的佛性學說,把淨土乃至整個佛國完全歸諸自心自性,從而得出自性彌陀,自性之外無彌陀,佛國在心,自心之外無淨土的“唯心淨土”說。
  禅宗自慧能之後,就把即心即佛作為一宗思想之標幟。在此即心即佛思想基礎上,禅宗建立了一整套自家的佛性理論。在對待淨土問題上,禅宗也以其即心即佛的思想為依據,把淨土歸結為淨心、淨意,這有如慧能在《壇經》中所說的︰“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從表面上看,慧能並沒有完全否定西方淨土,且引經文為證,但從思想內容看,慧能否定了離開頓悟、心淨能往生西方的說法。按照慧能的理論,人有兩種而法無不一,迷者念佛能否往生西方呢?慧能認為,如果執迷不悟,不淨其心,即使念佛,西方亦路遙難到。因此,對於下根人,對於迷者,盡管經文上分明說有西方淨土,但對他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至於悟者、上智之人,西方淨土是否存在,能不能往生呢?按照慧能的說法,即便真有淨土,也是一種方便設施,並非終極目的。因為,在慧能看來,能否成佛的關鍵在於迷或者悟,只要開悟,見西方則在剎那。而所謂淨土,並非如淨土教所說的位於娑婆世界以西的極樂世界,而是眾生自淨其心、大徹大悟之的一種境界。這種清淨佛土,只要隨其心淨,便即現前,無須往東往西四處尋覓,向外尋覓只是大癡人,永遠成不了佛。這種淨土在自心的思想,實則後來所說的“唯心淨土”。
  自慧能之後,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思想就成為禅宗佛性學說中的基本思想。佛教史上有“一宿覺”之稱的玄覺在著名的《永嘉證道歌》中唱道︰“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意謂佛乃自性之佛,因此,一切修行於自心自性上用力足矣,用不著向外四處尋覓。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思想在中土的弘揚傳布雖多得力於禅宗,但如果從思想之淵源流變及發展過程看,這種思想並不純屬禅宗的發明,例如《維摩诘經》就明確主張“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二)
  唯心淨土說與西方淨土說由於它們各自的特點,導致了禅宗與淨土宗在解脫的根據、解脫的方式和途徑等問題上的種種差別。例如禅宗倡即心即佛、心外無淨土,因此注重自心之覺悟,強調自性自度;相反,淨土宗視極樂世界乃佛為濟度眾生而以願力化成之清淨樂土,因而提倡以“信願行為宗”,強調“乘佛願力”,仰仗於諸佛菩薩慈悲普渡。與此相聯系,主唯心淨土之禅宗,主張解脫不離世間,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宣揚西方極樂世界之淨土教則主張出穢土,往生淨土,強調三品九級往生;在解脫途徑上,禅宗所講之修行,側重於修禅;而淨土教之修行,則強調念佛。當然,禅淨二宗的這種種差別也不是絕對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常常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相互包含相互滲透,而就其發展趨勢看,又日趨合流,最後,終於走上禅淨合一的道路。
  禅宗的自性自度的思想,在六祖《壇經》中就表現得十分明顯。《壇經》中載有這樣一則故事︰據說弘忍把衣缽傳給慧能後,擔心有人害他,就連夜把他送到九江驿邊。上船後,五祖弘忍把橹自搖,慧能便說︰“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五祖說︰“合是吾渡你。”慧能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不同。慧能生在偏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說︰“如是如是。”從這段對話看,慧能是借過江自渡來比喻學佛求解脫應該自度而不可一味依靠佛度、師度。這個思想,在日後的弘法活動中,慧能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在對弟子說法時,慧能說︰“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識,………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此謂眾生普度,非佛度,非師度,乃是眾生自性自度。而所謂自性自度,則是靠智慧悟解,而不是靠念佛修行。慧能的這個思想,後來一直為禅門後學所繼承,成為禅宗佛性學說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
  在《楞伽師資記》中,淨覺認為,要成佛,必須靠精誠內發,若精誠不內發,即使有恆沙諸佛,也不能濟度眾生。他由此得出結論︰“是知眾生識心自度,佛不度眾生。”(《楞伽師資記》卷一)慧海在《頓悟入道要門論》中闡發了與此相類似的思想,他說︰“眾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眾生時,過去諸佛,如微塵數,一切眾生總應度盡,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當知眾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大珠禅師語錄》卷上)。
  被稱為黃檗禅師的希運則從另一個角度闡發了眾生自度、佛不能度眾生的思想,當裴休問希運,佛度眾生否?希運答道︰“實無眾生如來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與生皆不可得。”(《黃檗斷際禅師宛陵錄》)這是以諸法性空、眾生與佛皆不可得,說明沒有眾生如來度。此外,希運還從“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眾生與佛,元同一體。”(《黃檗斷際禅師宛陵錄》說明“何處有佛度眾生?何處有眾生受佛度?”(《黃檗斷際禅師宛陵錄》)。
  自性自度的思想到了後期禅宗有了進一的發展。後期禅宗所說之佛,多指本源自性天真佛,因此,多主張純任自然,不加造作,反對讀經坐禅,甚至發展到呵佛罵祖。後期禅宗的許多說法,諸如“寧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求佛即被佛魔攝,求祖即被祖魔攝。”等等,說明此時之禅宗,已由超佛而越祖,完全打破一切外在的偶像,把解脫完全付諸自心自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傳統佛教之偶像崇拜已趨於末日。
  與禅宗之注重自信,強調自度正好相反,淨土宗更注重於諸佛菩薩的慈悲普度。根據淨土教的思想,現實世界的苦難是客觀存在而且不可避免的,人們想在現實世界得到解脫是不可能的。而且由於眾生生死業重,靠自力求得解脫是不可能的,因此,欲求得解脫,最好而且最簡單的辦法是先往生淨土而後作佛。而要往生淨土,無須依靠自力,也不必歷世苦修,只要信仰彌陀,而後發願,加上堅持念佛,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善根成熟的,固然可以證得佛果,惡業深重者,亦可以預入聖流,所以能這樣,是因為阿彌陀佛在因位時曾立下了宏願,立誓濟度一切願意往生淨土之人,因此眾生可以乘此願力,往生極樂。
  是自度還是佛度,是依靠自力還是仰仗佛力,這是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在解脫論上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區別。這個區別所以帶有根本性質,是因為它乃是解脫之根據所在。禅宗所以倡導自性自度,是因為禅宗所說之佛,非心性之外別有他佛,而是自性是佛,本心即佛,若能悟此本心本體本來是佛,即與佛無異。而淨宗所以仰仗佛度,是因為他們所說之往生、成佛,完全根據阿彌陀佛之願力、眾生則無往生、成佛之希望。因此,眾生如果想得到解脫,袛好完全仰仗諸佛菩薩之慈悲普救。
  (三)
  唯心淨土和西方淨土,若以法佛、報佛、化佛三身所立三種淨土言,則後者屬於報土、化土,而前者則屬於法性土,自受用土。
  實際上,如果按照佛教的理論,所謂即心即佛,主要是從理論上立言,亦即從理論上說,一切眾生,無不本具佛性,自性彌陀。而淨土教是一種重行重事的佛教宗派,因此,在淨土教看來,唯心淨土所說之即心即佛、自性彌陀,袛是一種“理即佛”。“理即佛”雖然從本體上說,與佛同俦,但如果一味昧理廢事,不修不行,那就有如一個餓急之人,卻拼命研究各種美味佳肴之烹調法,把館子裡的菜單背得滾瓜爛熟,而對擺著現成的飯菜不動筷子,整天挨餓。因此,只停留於“理即佛”,成佛將遙遙無期。
  淨土教以行路喻理事,曰︰理如知路線,事如會行肯行,理事兼備,如既知路線又會行肯行,當然可以達到目的地。如果由於自身智慧淺薄,不知路線,但只要會行肯行,再加上有指路碑也可以到達目的地。而佛教經論,前賢古德之著述或事跡,就是這種指路碑。袛要肯潛心修行,沿著佛教經論所指引的路線走,同樣可以達到成佛的目的。何況阿彌陀佛曾發願要來迎接他們去西方樂土,因此,即便無理,不足為患。相反,如果袛有理而不會行不肯行,這有如整天坐談而不舉寸步一樣,永遠到不了目的地。他們舉例說︰周利槃陀伽極鈍,佛袛教念“掃帚”二字,尚且記了“掃”忘了“帚”,記了“帚”忘了“掃”,但他始終堅持念這兩個字,不稍放松,終至情怠惑盡,證阿羅漢果。提婆達多聰明慧敏,曾學過各種神通,能通六萬法藏,卻不免生墮地獄。最後,他們得出結論,佛法能度一字不識之愚夫愚婦,不能度心智聰慧而不肯修行之人。如果我們把這種思想與禅宗之“道在心悟,不關六度萬行”等思想加以比較,就可以發現二者截然不同︰一個重信仰,一個重智慧;一個重悟解,一個重實行。而造成這種差別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禅宗所說的即心即佛之“佛”,是指“理即佛”,而淨土教所說之“佛”,是指因圓果滿之“究竟佛”。
  當然,淨土教重行,這袛是從總體上說。實際上,多數提倡淨土教之名僧,並不全然廢理,也不完全否定唯心淨土。他們一般都主張真俗兼舉、理事並重。
  他們認為,所謂唯心淨土,是依真立言,而如果依真而說,則一法不立,佛且無著落處,哪有極樂世界!但從真不礙俗說,淨土不乖唯心之理,唯心也不否定西方淨土。生亦即無生,無生亦即生,袛有知道這個真空妙有之絕對中道,才能體會到彌陀淨土之本來面目。因此,有些淨教以穢心轉淨心釋眾生生淨土,從這一點上說,西方淨土說與唯心淨土說又不無其相互契合處。
 

上一篇:淨界法師:我們不求生淨土,會產生二種過失
下一篇:淨界法師:觀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