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樓宇烈教授:略論印光大師的念佛法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略論印光大師的念佛法門

  樓宇烈教授/北京大學宗教學系
  摘要
  印光大師是中國近代最有影響的淨土宗高僧,被尊為中國淨土宗第一三祖。他一生以弘揚淨土教義,實踐念佛法門為己任。印光大師認為,作為末法時期的業力凡夫,單靠自力是不可能斷惑證真,了脫生死的,而必須仗佛慈力接引,帶業往生。再則,即使已證等覺之菩薩,也須回向往生,方可圓滿佛果。因此,淨土法門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離此淨土法門,上無以圓成佛道,下無以普度眾生。
  印光大師認為,淨土法門之實踐方法,就是“念佛”。他說:“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有四種念佛法門,其中尤以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持名念佛,一要都攝六根,二要志心持念,三要常時無閒。如能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觌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
  印光大師倡導的淨土念佛法門,不僅為一般佛教徒指出了奉行信、願、行以了生的具體途徑,而且對那些落入文字知見、故弄玄虛而不知了生脫死的狂禅們,也是一有益的針砭,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是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

  淨土一宗發展到近代已是十分衰微,或以為此僅為愚夫愚婦求生福報之法門,或以參念佛者是誰,成有禅無淨之法門。淨土教理闇而不明,念佛法門雜而無統。印光大師有感於此,大發慈悲,一生以弘揚淨土教義,實踐念佛法門為己任,被尊為中國淨土宗第十三祖,是中國近代最有影響的淨土宗高僧。

  印光大師首先指出,淨土法門乃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最為殊勝的了生脫死的解脫法門。他嘗反復論述這一觀點說:

  “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雖具足惑業之博地凡夫,但能信願念佛,
  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縱已證等覺之高位菩薩,猶須回向往生,方可圓滿佛果。是
  知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
  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
  法界。”〈《印光法師文鈔〈續〉》“靈巖山笃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

  又說: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各異,無非令一切眾生就路還
  家,復本心性而已。然此諸法,皆須自力修持,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絕無他力攝持,
  令其決於現生入聖超凡,成就所願也。唯淨土法門,仗佛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
  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現生往生西方。”(
  《印光法師文鈔(續)》“淨土十要序”)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了生死,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了生死。”(《印光法師文鈔(續
  )》“復修淨師書”)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
  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
  界。……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
  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印光法師文鈔(續)》“無量壽經頌
  序”)

  “淨土法門,……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
  不信不修,可不哀哉。”(《印光法師文鈔(續)》“一函遍復”)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光大師認為淨土法門之所以殊勝,是因為:

  一、淨土法門是如來世尊為九界凡聖速成佛道而開設的一個特別法門;
  二、這一特殊法門,與其它只靠自力修持的法門不同,而是仰仗佛的慈悲願力
  攝受,往生西方;
  三、這一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已證等覺之菩薩,下至具足惑
  業之凡夫;
  四、這一特別法門,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然
  又不得以一般的教義去衡量它;
  五、這一特殊法門,無論鈍根眾生,還是一乘上士,均不須經劫歷生,而於現
  生即可往生西方。

  印光大師認為,值此末法時代,根機鈍劣的業力凡夫,想要單靠自力修持悟明心性,斷盡煩惑,了脫生死,可以說是“千無一得”(《印光法師文鈔(續)》“致羅世芳居士書”)的,而必須仗佛慈力接引,帶業往生。他說:

  “仗自力了生死,非一生兩生能了,證初果人,尚須七生天上,七生人間,方證四果,
  四果則了生死矣。……未證初果者則不一定,縱一生兩生不造業,決難永不造業。故知
  仗自力斷惑證真之難,難如登天矣。”(《印光法師文鈔(續)》“復修淨師書”)

  然而,如能信仰淨土法門,“由佛力以引發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力契合”(《印光法師文鈔(續)》“復習懷辛居士書”),則一定能夠超凡入聖,了生脫死。

  因此,印光大師強調說,唯有淨土法門才是六道三乘,復自本性,了生脫死,橫超三界的根本法門。他懇切地忠告大家說:

  “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
  ,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印光法師文鈔
  (正)》“復陳慧超書”)
  為了闡明淨土法門乃“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的道理,印光大師深入考察了大乘經典,探究了淨土法門的經典來源以及發展源流。他指出,以往生淨土,圓滿佛果,為最終歸依,實發端於《華嚴經》。他說:

  “若論大機所見,肇始實在《華嚴》。以善財遍參知識,末後於普賢座下,蒙其威神加
  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
  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
  歸宗結頂之法。然則,《華嚴》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歸宗於求生淨土。是知淨土一法,
  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印光法師
  文鈔(續)》“淨土五經重刊序”)

  印光大師又說,此後在方等會上,世尊又特為專說淨土三經,其中《阿彌陀佛經》攝機最普,所以禅、教、律各宗,都奉之為日課。此外,大乘經典中論及淨土者,多不勝數,尤其是《楞巖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此後,“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清涼、永明,悉皆發金剛心,為之宏贊,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橫超三界,復本心性也。”(《印光法師文鈔(續)》“淨土十要序”)

  印光大師認為,淨土法門以了生脫死為根本,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而絕不可有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他說:

  “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
  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
  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
  糖吃,豈不可惜?(《印光法師文鈔(續)》“一函遍復”)

  他批評那種為求來生福報而信淨土念佛法門的人說:

  “念佛法門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門,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來生,是不遵佛
  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違法。若今生尚有修持,來生定有
  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惡業(今之世道亂之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癡福者所釀成耳
  )既造惡業,則後來之苦報,不忍言說矣。”〈《印光法師文鈔(續)》“復傳德師書”〉

  佛法的所謂了生死,就是要人們破除無明,明自清淨本性,跳出三界,超脫輪回,不再有來生。無生才無死,無生無死,才無三界六道的生死輪回。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正是不再來生此方娑婆世界。所以印光大師說:

  “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不生,已與在此地久用功夫,斷煩惱淨盡了生死者相同
  。故念佛決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印光法師文鈔〈續〉》“與張靜
  江書”)

  這也就是說,念佛而求來生福報是與淨土法門的宗旨相違背的,也是違背佛法的根本教理的。印光大師在這裡深刻地從實踐的角度,闡明了佛法“無生”與“往生”之間的不二關系。

  印光大師還反復強調指出,奉行淨土法門者,當以信、願、行三者為宗旨。他說:“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印光法師文鈔(續)》“復幻修大師書”)

  又說:

  “淨土法門,乃極難極易之法門。說其難,則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尚不信。說其易
  ,則愚夫愚婦,至誠懇切念,即能臨終現諸瑞相,往生西方。……此法最要在信願。有
  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印光法師文鈔〈續〉》“復習
  懷辛書”)

  信、願、行三者的關系是不可或缺的,故說:

  “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
  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
  淺。”〈《印光法師文鈔(正)》“與陳錫周居士書”〉

  而信、願、行三者的具體內容則是: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
  了脫生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
  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
  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閒忙,立一課程
  。(《印光法師文鈔(續)》“一函遍復”)

  印光大師這裡揭示的淨土念佛法門的宗要,即信念、意志與踐行,其實也是成就一切事業所必須奉行的宗要,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在信、願、行三者之中,信與願是必要之條件,而行是充分之條件。因為如果不落實到行,信與願都將成為一句空話。所以,印光大師在他大量的說法中,講得最多最具體的就是如何念佛的實踐問題。

  印光大師認為,淨土法門之實踐方法,就是“念佛”。他說:“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印光法師文鈔〈續〉》“彌陀聖典序”〉然念佛法門又有種種之不同,如有專念自佛者,有專念他佛者,又有兼念自佛他佛者之不同。印光大師把專念自佛者之念佛,統稱之為“實相念佛”。而於專念他佛者中又分為三類,即“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與“持名念佛”。合念自佛與念他佛,念佛之法總有四種法門。對於這四種念佛法門,印光大師分別做了具體的介紹,他說:

  “實相念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
  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印光法師文鈔(續
  )》“彌陀聖典序”)

  “觀想念佛”者,“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
  大法身,及具十六種觀。”(同上)

  “觀像念佛”者,“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同上)

  “持名念佛”者,“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同上)

  在以上四種念佛法門中,印光大師認為,“唯實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同上)觀想一法,則“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印光法師文鈔(正)》“復吳希真書”〉因此,“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印光法師文鈔(續)》“彌陀聖典序”〉他諄諄告誡大家說: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
  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
  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
  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墮。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
  矣。”〈《印光法師文鈔(正)》“與徐福賢書”〉

  印光大師一生努力推崇與倡導的就是這“持名念佛”。然“持名念佛”法門中還須分清“觀心念佛”與“攝心念佛”之不同。印光大師倡導的是“攝心念佛”法門。他認為,“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所以,他強調說:“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印光法師文鈔(續)》“復楊炜章書”)“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印光法師文鈔(三)》“復劉瞻明書”)

  什麼才是攝心念佛呢?印光大師說: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
  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
  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
  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印光法師文鈔(正)》“復高邵
  麟書四”)

  攝心之說,並不只止於心,而是由心而統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此,印光大師特別推崇《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的修持方法,認為這是持名念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根據這樣的持名念佛方法,首先是要都攝六根,也就是說:

  “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
  )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臭
  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
  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亦雲正受。正定者,
  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
  可得也。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了。”
  (《印光法師文鈔(續)》“復楊炜章書”)

  其次是要志心持念,常時無間,也就是說要堅定信念,無時無地,念佛從不間斷。這就是印光大師說的:

  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
  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印光法師文鈔(續)》“彌陀聖典序”)

  要做到攝心並非易事,人們雖努力在那裡攝心念淨,但還是免不了時常有無明妄念湧起。值此之時,怎麼來克服它呢?對此,印光大師提出了通過十念記數之法來達到攝心念淨。這個攝心之法是印光大師從自己的修持中總結出來的,為前人所未談及者。他說:

  〈當攝心念佛時〉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
  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
  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
  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印光法師文鈔(正)》“復高邵麟書四”〉

  接著,印光大師對十念記數的念佛方法,做了十分詳細的介紹。他說: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
  ,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
  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
  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
  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
  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
  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
  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
  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
  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
  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
  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
  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
  ,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同上)

  在淨土法門中遇到的最主要的理論問題就是:“自力”與“他力”,“自性彌陀”與“西方彌陀”的關系問題。如上所說,在“自力”與“他力”的問題上,印光大師是主張“他力”的,但也不完全排斥“自力”,認為如能在佛力的引發下,把佛力、自力契合一起,當然是很好的。關於“自性彌陀”與“西方彌陀”,或“自心佛”與“西方佛”的問題,印光大師認為兩者是不異不二的。他嘗分析說,有持事而修者,有持理而修者。持事而修者或只信西方彌陀,持理而修者則信西方彌陀是我心具,是為心造,所以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是不異不二的。如他說: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
  憶母,無時暫忘。此未達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
  ,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則此理方能彰顯,
  故名為造。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
  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悟理而仍不廢事,
  方為真修。否則便墮執理廢事之狂妄知見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
  之境,令不暫忘也。此種解法,千古未有。實為機理雙契,理事圓融,非法身大士,孰
  克臻此。以事持縱未悟理,豈能出於理外。不過行人自心未能圓悟。既悟焉,則即事是
  理。豈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離事,事不離理。事理無二,如人身心,二俱同時
  運用。斷未有心與身,彼此分張者。達人則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見,執理廢事,
  則便不融合矣。”(《印光法師文鈔(正)》“復馬契西書九”)

  印光大師進一步從理論上分析說:

  “事理二法,兩不相離。由有淨心,方有淨境。若無淨境,何顯淨心。心淨則佛土淨,
  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則因不感果矣。”(《印光法師文鈔(三)》“復馬宗道書”)

  又說:

  有唯心淨土,方生西方淨土。若自心不淨,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以十聲念佛即
  得往生者,由念佛之淨心,感生西方之淨土。世多以唯心則無土,便是魔外知見。……
  由自性彌陀故,必須念西方彌陀以求往生,漸進而可以親證自性彌陀。傥單執自性彌陀
  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印光法師文鈔(續)》“答曲天翔居士
  問二十七則”)

  他有時甚至認為,自心淨土與往生西方淨土之間有著一種內在的聯系,如他說:

  〈信佛修淨土者〉第一須要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二須具真信
  切願,持佛名號,不使名利及人天福報之心稍萌,則可謂德淨。即維摩所謂:欲生淨土
  ,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有污穢,何能生淨土乎。(《印光法師文鈔(續)
  》“復海門蔡錫鼎書三”)

  總之,印光大師認為:
  凡夫之心,與如來所證之不生不滅之心,了無有異。其異者,乃凡夫迷染所致耳。非心
  體原有改變也。彌陀淨土,總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則阿彌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
  本具,固當常念。既能常念,則感應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事理圓融,生佛不二
  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印
  光法師文鈔(正)》“復馬契西書九”)

  所以,印光大師說,一心專修持名念佛法門,如“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觌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印光法師文鈔(續)》“彌陀聖典序”)

  印光大師倡導的淨土念佛法門,不僅為一般佛教信徒指出了奉行信、願、行以了生死的具體途徑,而且對那些落入文字知見、故弄玄虛而不知了生脫死的狂禅們,也是一極有益的針砭。如他批評當時一些自持聰明,只知在參禅弄玄上下功夫,而不在實修上努力的人說: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彼只知
  禅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禅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
  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
  究有何益。密宗雖雲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
  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
  (《印光法師文鈔(續)》“復姚維一書”)

  在批評一位癡迷於參禅者,他更嚴厲地指出說:

  汝父於此劫濁之中,不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癡癡然欲參禅明心見性。須知彼所參者非
  禅,乃文字知見,參到老於禅了無所干。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見性之實益,其去了生死尚
  大遠在。以煩惱惑業未斷,悟是悟,生死是生死。若謂明心見性即無生死可得,此系門
  外漢,與狂禅者之所謬認者。然現時誰是明心見性之人。(《印光法師文鈔(續)》“復鄭
  慧洪書”)

  淨土理論、淨土向往,乃至淨土實踐法門,實際上是大乘佛教各派各宗都有的,只不過隨其根本理論體系的不同,其內容和方法也不同罷了。持名念佛的淨土法門由唐代善導、道綽等創立後,綿延不斷,多有發展。然自宋以來,經永明延壽等大力倡導禅淨雙修、禅淨合一後,在以後的發展中,持名念佛之淨土法門,亦已混雜不純了,乃至以參念佛的是誰為念佛法門,實在是離持名念佛法門的原來面貌太遠了。印光大師在中國近代佛教重興的潮流中,身肩重振淨土持名念佛法門,並以其精深的教理闡發和偉大的人格影響,使淨土持名念佛法門復明於世。印光大師往生將近六十年了,然他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的影響,至今仍流傳不息。

 

上一篇:淨界法師:福報大的人怎麼厭離娑婆?
下一篇:淨界法師:淨界法師:印光大師說佛號的功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