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峰禅師的境界
黃夏年
《宗鑒法林》是一本介紹禅宗公案境界的書,作者集雲堂以某一具體公案為例,然後再對此公案進行解說,之後再附上歷代禅師的悟境,以此說明公案的作用。《宗鑒法林》卷三十六曾舉“金陵高峰寺寶峰智瑄禅師(海舟慈嗣)”條雲:
寶峰因天奇瑞參,師問:“甚處來?”曰:“北京。”師曰:“別有去處麼?”曰:“隨方潇灑。”師曰:“曾到四川否?”曰:“到。”師曰:“四川境界與此間如何?”曰:“江山雖異,風月一般。”師豎拳曰:“還有者(這)個麼?”曰:“無。”師曰:“因甚卻無?”曰:“非我境界。”師曰:“如何是汝境界?”曰:“諸佛不能識,誰敢強定名?”師曰:“汝豈不是著空?”曰:“終不向鬼窟裡作活計。”師曰:“西天九十六種外道,汝是第一。”瑞拂袖便行。
寶峰智瑄,《續五燈會元》作“寶峰明瑄”,蘇之吳江范氏子。因在寺院做木工活,遂出家拜海舟永慈為師。天奇本瑞,南昌鐘陵江氏子,禮荊門州無說禅師披剃。後來離開無說,“遂往蜀中,谒楚山。問:‘某甲閒時看來了然明白,及至臨機,因甚茫然?’山曰:‘毫厘有差,天地懸隔。”’ “楚山”是楚山紹奇,明初至中葉禅門一大家,念佛禅的倡導者。天奇對自己的心境經常不穩定感到困惑,特別是在有事臨來發生時,更是茫然。楚山告訴他只:有你的念頭在毫厘之差,所以才有天地懸隔的感覺。這就是在公案中詢問“四川境界”,也說明天奇已經從四川回來之後,在南京與寶峰見面。
明末高僧蓮池株宏在《竹窗隨筆》“參究念佛”中說:“國朝洪、永間,有空谷、天奇、毒峰三大老。其論念佛,天、毒二師,俱教人看‘念佛是誰’,唯空谷謂只直念去亦有悟門。此二各隨機宜,皆是也。”由是說明天奇受楚山的影響,推行“念佛是誰’的法門。寶峰與天奇本瑞之間的問答,則反映的不是“念佛是誰”的;參究方法,而是禅宗典型的無心境界的討論。天奇禅師回答寶峰禅師的境界提問,認為“江山雖異,風月一般”,這說明他並沒有超越認識,仍是起了分別心,所以寶峰要進一步繼續追問,天奇仍然是圍繞自己要追求的境界來作答,認為自己的境界是“諸佛不能識,誰敢強定名?”執有境界之想,仍有有生的想法,這不符合佛教的“無生正理”,是執空為有的表現。寶峰只好專門指出;他的“執空”表現,但是天奇還不同意,寶峰最後只能說天奇的想法是屬於外道的做法。宋代著名的禅師永明延壽曾經說過:“如西天九十六種外道,皆求出離,因遇邪師,反沉生死。”本來禅宗的境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可以得到,不必專門去求去修,但是天奇卻老是要去修去追求外在的“我境”,這就違反了禅宗的佛在心中,不從他求的宗旨,寶峰對天奇的批評,這對一直在不斷追求修行的天奇來說,當然是最大的侮辱了,氣得他拂袖而去。但是這正是這一提醒,讓天奇猛醒,使他甘心情願地歸依了寶峰,正式成為入室的嗣法弟子。
寶峰對天奇的開示,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因為太多的禅師雖然自認為一直在修禅宗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但是實際上卻仍然是追求外在境界上演練,所以這則公案得到後人的首肯,金粟禅師曾評價雲:“寶峰應機綿密,觌面活埋,不是天奇和尚洎合失卻一只眼。雖然如是,且如何是九十六種外道底第一?良久雲:諸佛不能識,誰敢強安名。”寶峰老婆心切,天奇一時心迷走失,強立安名,是“起貪著之心,懷希望之意”,如同蒸砂,砂不是飯,因果不同,體用俱失。牧雲門禅師雲:“何故繁詞掃不開,一拳高鑒自能裁。西天外道雖蒙記,透網之鱗喚不來。” 孤雲鑒禅師雲:“隨方潇灑大方家,拶著當頭便返踯。個中境界阿誰知,諸佛從來不能識。”寶峰禅師一記重拳當頭,將還有頓悟成佛之性的天奇返擲而回,收入網內。全鑒旭禅師雲:“一般風月,境界幽深。諸佛不識,誰是知音。桃花爛熳春風遠,千裡相思動客心。”既是幽深境界,豈非他人能知,只有在特定的情景當中,才能夠起心動念,由而感知。
可見,寶峰禅師的這個公案,對修行者來說,確有驚醒棒喝的作用,它指出了見性成佛之自心自悟的真谛。《宗鑒法林》載拳石沃對這個公案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說:
臨機棒喝當時分,鹘眼龍晴手自親。觸著通身寒徹骨,不驚人處也驚人。
拳石沃是揚之通州人,俗姓葛。其生平史籍無載,僅列有他的法語:“僧問:‘如何是你有拄杖子,與你拄杖子?’師日:‘光影俱忘仔細看。’曰:‘如何是你無拄杖子,奪卻你拄杖子。’師曰:‘別有靈光照膽寒。’曰:‘恁麼則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也。’師曰:‘你作道理會那。”從法語看,拳石沃禅師奉行的是通賢常用的馬祖喝弟子的方式,用大機大用,直指人心的臨濟宗宗風,以子之矛還子之盾的反向思維的形式,來啟發學人,讓人解惑。
拳石沃的這首詩偈,前兩句是說運用大機大用的臨濟禅法的恰當之處,寶峰禅師畫龍點晴手自親刃天奇本瑞的高明地方,後兩句是說天奇的悟道時的感受,在不驚之處卻得到了驚人的效果。較牧雲門禅師、孤雲鑒禅師和全鑒旭禅師幾人的評價,拳石沃的點評的風格則又有不同。他不像這幾位禅師刻意討論寶峰禅師的高明之處和慧眼睿識,而是重在描寫天奇本瑞的悟道過程,通過寶峰禅師的提醒,天奇終於悟道自己的悟道境界是在外道裡面打轉,所以他才生氣拂袖而去。詩人王維曾經說過,“學詩渾如學參禅”。唐代詩僧皎然在《詩式》裡也曾說:“詩人造極之詣,必在神詣。”“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蓋詣之極。”可見,參禅的感受最高的境界就是在於突然有悟,達到了悟境。寶峰禅師的一句話,將天奇通身徹骨點透,這是大智慧,這就是不驚人之處,卻起到了驚天動地的效果,所以具有非常強的鎮攝力和穿透力,拳石沃的慧眼抓住了這一點,不是比其它幾位禅師又高了一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