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夏年教授:21世紀禅宗二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1世紀禅宗二題

在世紀之交,我們現在來討論禅宗,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通過對禅宗的認識,我們也許能夠看到下一個世紀中國漢地佛教的發展規律或者是前進道路方向性問題,對未來的佛教定位會產生有一些有意義的想法,而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所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我們不可能超越,也沒法超越它,只能坐下對它來進行認真的研究和熱烈的討論,以期夠在討論中能取得一些共識。在此我作為一位研究工作者,願意將自己的粗淺認識提出,拋磚引玉,獻丑於方家。

今年5月21日,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西逝,這是國家和佛教的巨大損失,全國佛教徒"頓失舵手,痛何可言",緬懷大德,同寄哀思。趙樸老主持中國佛教協會工作半個世紀,護持三寶,化度無數眾生,功在國家,德銘教史。當代的中國佛教在他的領導下,走上了一條"愛國守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人間佛教的道路。樸老的西逝,是20世紀的中國佛教一個時代的結束,21世紀的中國佛教新時代正在開始,當然這個新時代仍然會繼續提倡"愛國愛教、行菩薩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繼承並發揚趙樸老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完成樸老生前一再強調的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等等未竟遺願。"

禅宗是中國漢地佛教中最有影響、最有特點、歷史最長、且具民族化特點的一個宗派,如果按照宗門的傳統說法,它已經有1400余年的歷史;按學者的看法,也至少有1200余年的歷史了。 對中國漢地佛教而言,禅宗的建立,是中國宗教史上的一次變革,特別是六祖慧能的南宗出現,更被認為是中國漢地佛教史上的一次宗教改革,之後,中國的漢地佛教逐漸成為禅宗的天下,並且一直流傳到現在。樸老曾在1983年提出要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和中國佛教農禅並重、學術研究、國際交往三大優良傳統。其中"農禅並重"是禅宗的法門,這個傳統已經被中國佛教徒保持了一千多年,至今仍然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歷史是不能割斷的,要討論21世紀的禅宗,我們還得從它的久遠歷史談起,而且只有對過去的歷史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認識之後,才能對未來的明天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看法。就學術研究的角度而言,重要的是認識歷史事實,即我們要將宗教還原成歷史,而不是將歷史解釋成宗教,所以從這個觀點出發來看待禅宗,應是我們學術研究的出發點。

禅宗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而逐步形成,並得到發展的。菩提達磨禅師來中國在南方與梁武帝不契,到北方少室山的山洞中苦修,面壁9年,正是在當時南北朝時期南方重義理,北方重實踐的情況下而做出的一個抉擇,他所提出的"二入四行"的禅法理論,雖為早期禅宗的修行理論與實踐的集合體,但是從中無不透出對當時佛教界和思想界的回應。"二入"的"理入"是理論,其特點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一般認為這一思想是受到當時流行的涅槃佛性思想的影響後而提出。至於"行入"的實踐方法,雖然仍然堅持了以往的禅學的特點,但是"利根人知即心是道","鈍根人處處求道,不知道處,又不知即心自是阿耨菩提",這些又為後人對禅法的改革提供了理論的基礎。所以從達磨開始,已經奠定了未來的禅宗的理論與禅法的方向。正是由於這一點,達磨才被佛教徒奉為宗主。 約過了百年,四祖道信禅師"再敞禅門",在湖北黃梅雙峰山定居傳法,開創農禅並作的新一代禅風,其重大意義在於將禅宗引上了制度化和組織化的雛型,為後來的禅宗發展提供了一個范式。繼之五祖弘忍禅師開創"東山法門",廣招弟子,傳度宗風,特別是開了即心即佛的新禅風形式,禅宗走上了寬廣的光明大道,開始在社會上有了更大的影響。 之後將禅宗推向全社會的還是弘忍的眾弟子們,其中慧能和神秀這一南一北的兩大禅師貢獻尤巨,特別是慧能大師的頓悟法門,提倡直指本心,簡化了煩瑣的修行方式,禅宗再次迸發出活潑潑的生命力,沿著祖師開創的大道再創輝煌。慧能之後的各代禅師競相互演宗法,禅宗開出一花五葉,勢力達及全國各地,百丈禅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規的制度確立,為禅宗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宋元明清的禅門大德融匯儒道二教,提倡走"三教合一"的道路,調整宗門發展的理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從而使禅宗的法脈相繼,慧命永延。總之,從菩提達磨禅師到慧能、神秀二位禅師,其間走過了200年的道路是禅宗歷史的重要階段。這條道路就是中國佛教僧人將佛教與社會相適應的過程,是從探索到成功的一個過程。如果沒有達磨禅師的"二入四行"的理論提出,中國禅宗就沒有無根之本;如果沒有道信禅師的定居傳法,則禅宗子孫就沒有一個可以長期住下來的地方,禅宗的子孫就不可能結為一體;如果沒有實行農禅並作,則僧人們的生存問題就會碰到不少的麻煩,他們為生存的問題必是疲於奔波,也就談不上修行的事情。如果沒有後續的大德敷演宗法,不斷地去適應社會,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路,禅宗就不能流傳到今天。特別是當禅宗的物質基礎解決以後,僧人的修行生活也就必然進入了一個穩定的階段,於是才有可能創出了一個更加適應社會和僧伽特點的新禅法,總之,禅宗的宗門歷史,無不說明了禅宗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應運而出的歷史產物,它是隨著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情況而發生了自己的相應變化,不斷地調整自己,積極與社會相適應,給自己在社會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最後趨於定型。走與社會相適應,不斷創新的道路,是禅宗能夠不斷流傳下來的一個內在動力,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今天我們重溫禅宗的歷史,就是想說明即將到來的21世紀禅宗的生命力仍然依靠的是活潑潑的精神和契理契機的原則,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斷的與社會相適應,勇於進行創新是禅宗在未來的社會中繼續發展的唯一的一條道路。21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宗教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個信息時代和數字化的時代,世界上各種宗教都無一不借助於新科技的浪潮,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來給自己找到一個最佳的位置,發揮出最大的能量和建立最大的影響,禅宗自然也不能例外。我認為,禅宗在21世紀裡無疑仍然擁有自己的廣泛生存空間,這是因為首先禅宗是中國人自己的宗教,雖然我們可以在印度佛教裡找到它的源泉,但它畢竟是經中國人對印度佛教進行改造後而再建立的一個宗教,所以在它的身上有著充分的中國化的特點,並與中國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體現了中國人的宗教觀。作為每個生活在現實社會的中國人來講,不管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還是受現實社會生活的驅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接受宗教的影響時,禅宗無疑都是最容易而且最能夠接受的首選宗教。其二,禅宗已經流傳了1000多年,這個漫長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只要是存在的,必有其存在的理由的這一事實。毫無疑問印度佛教進入中國2000年的歷史中,只有禅宗最後能流傳下來,並且產生了最大的影響,說明它始終與中國社會是緊密相連的,得到了中國人的認可,因此過去它能夠得到人們的青睐,被人們所接受,將來它也將繼續仍然被人們接納,仍然能夠繼續流傳下去。第三,中國佛教自創立後不久,就開始向外傳播,禅宗則在中國佛教對外傳播交流史中據有重要的地位。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歷史上受中國佛教影響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的佛教裡,屬於禅宗系的佛教在各國佛教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例如日本的曹洞宗、臨濟宗,韓國的曹溪宗和越南的臨濟宗等等,雖然這些國家的禅宗在不同程度地與當地文化相結合,且有了自己的民族化特點,但是他們仍然是以禅宗的面目出現的,且承認中國的祖庭,並一直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社會上發揮重大的影響。趙樸初老人生前曾經稱贊佛教是聯結中外各國的"黃金紐帶",那麼禅宗就是這條"黃金紐帶"上的最大的"紐帶",因為他不僅聯結了過去,也聯結了現在,還要連結將來,所以它的現代意義不可低估。第四,當我們再次審視20世紀的中國漢地佛教走向全世界的歷史時,禅宗則在這一偉大的活動中表現最為突出。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經日本禅宗僧人先是釋宗演,後是鈴木大作的弘揚,日本的禅宗開始進入西方國家,影響了西方國家的一些人的精神生活,並在60年代曾在西方國家掀起過一個禅宗熱的浪潮。80年代以後,經過中國的佛教徒的努力,中國的禅宗開始在西方國家立足,建起了禅寺,進住了禅僧,如今禅宗已經進入了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中國的地位在世界上不斷地提高,又經僧侶們的不斷努力和進取,禅宗的影響將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影響越來越大,其覆蓋面也會越來越廣。

20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佛教也在這個變化巨大的時代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明清時代,中國漢地佛教已經基本上是禅宗一統天下的局面,所謂"七分臨濟,三分曹洞"就是這一格局的具體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言,禅宗成了中國漢地佛教代名詞。我們現在談到的中國漢地佛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指的禅宗。但是這一時期禅宗所擁有的那種過去曾經爆發出來的活潑潑的生命力已經風光不再,剩下的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外殼而已,所謂"法門秋晚"就是這一時期佛教情況的具體寫照。清末民初,隨著中國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形成,西方的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研究方法傳入中國,對中國的佛教界和學術界無疑都是一個巨大的振動,禅宗雖然仍然保持了以往的僧伽組織形式,但是由於它缺少人才,鮮有新的理論提出,因此在20世紀初掀起的反宗教和崇尚科學與民主的運動中,缺少回應的能力,首當其沖地受到了國人的抨擊,以至發生了將寺產充公去辦學校的悲劇,同時又隨著佛教法相唯識學的興起,禅宗在佛學研究中也沒有能夠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這種情況到了後來才有了改觀。60年代以後,由於受"左"的思想的沖擊,禅宗不僅不能發展,甚至連守成也談不上,寺廟或被毀壞,或被關閉,僧人被趕出寺門,經書被燒毀,整個佛教停滯不前。

1978年以後,黨和政府實行了撥亂反正,重新貫徹落實了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宗教活動開始全面恢復,佛教,特別是禅宗重新煥發了青春,再次進入了一個歷史的新時期。隨著黨提出的改革開放和搞活經濟的國策實施,佛教也隨著這一歷史任務而展現出新的風姿。全國各地的佛教寺廟得到重修或新建,佛教的教育和人才培養也已經初見成果,佛教文化事業和學術研究活動逢勃開展,中國的佛教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一個新的黃金時期,也為中國佛教順利地進入21世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漢地佛教,變化是非常明顯的,其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寺院經濟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在經濟改革的浪潮下,佛教明顯地適應了這種改革的浪潮,並積極投身於這一歷史性的偉大事業中間。特別是成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各地的佛教寺院,已經成為中國旅游經濟的重點地區,像禅宗的祖庭少林寺,一座寺院可以養活一個縣的現象在中國旅游經濟活動中已經變得非常普遍,禅宗的寺院對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現代寺院經濟的發展,既是對禅宗祖訓"農禅並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優良傳統的繼承,也是禅宗在當代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契理契機的一個成功的典范。在21世紀裡,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禅宗的寺院經濟實力仍然會不斷地增大,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按過去的歷史記載,佛教的寺院經濟多數是依靠達官貴人的布施,僧人主要是修行。既使在農禅並作的寺院裡,僧人們的生活溫飽問題可以解決,但是由於它自身缺少旅游的功能,前來拜谒的主要是一些禮佛的香客,因此在經濟上的收入畢竟是有限的,最終還是離不開信徒的布施。但是隨著我國旅游經濟的發展,獨立的禅宗寺院的經濟功能超強的發揮,21世紀的禅宗寺院早已可以擺脫以往那種依靠布施而發展的陳襲做法,完全做到了自辦自養。越來越多的香客游人來寺裡旅游,僅門票的收入一項不僅做到了自養,而且在養活了全寺的僧人之外還富裕有余,對富裕的一部分錢的怎樣使用,也成為寺院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當前有很多寺院將富裕的錢投到重修寺院,或將原有的寺院推倒重修,或者不斷地擴大寺院的規模,搞的整個寺院金碧輝煌。在21世紀裡會有越來越多的寺院得到修繕或重建或新建,人們對禅宗寺院遍布全國各地將會習以為常。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對旅游者來說,人們更多的是懷著一種懷古和回歸自然的心態去谒拜名山大寺,如果各地的寺院都是金碧輝煌,看上去豪華耀眼,極具現代化,實際上它並不能激起游客的興趣,而且這種現代的東西在大城市裡都可以比比看到,不必遠足到郊外參觀,在這方面日本和韓國的佛教界就做的比較好,他們對古老的寺院輕易不去拆除,而是盡可能地加以保護,整修,充分保持寺院的古老原樣和自己的特色,因此才會吸引了更多游人香客的前去參拜。

21世紀禅宗寺院經濟的增強,勢必還會引起宗教自身的變化。強有力的禅宗寺院經濟實力和它對國家經濟與地方經濟作出的重大貢獻,本身就有增強佛教界自身地位的作用,禅宗的生存空間和實力,以及社會地位都會得到明顯地改善,其在社會上的影響也會進一步增大,這對禅宗來講是一件好事。由於有了經濟實力,禅宗的社會功能也會進一步加強,佛教界過去一直存在的慈悲救世的優良傳統,行使慈善事業的公益活動也會更加活躍,近年來佛教界赈災辦學,捐款助人的善事從沒有中斷,在21世紀時,這種行善的義舉只會加強不會削弱,佛教對社會穩定,為國家排憂解難作出的貢獻也將得到整個社會和越來越多的人的肯定。此外,在21世紀,禅宗的文化功能也將日益發揮,佛教界的佛教教育與文化事業蒸蒸日上,佛學院培養的學僧和人才遍布在各個寺院,僧侶的素質有一個明顯的提高,學術研究和佛教文化事業也會得到加強,教內的研究將會成為佛學研究的又一支重要的力量。

總之,21世紀的中國佛教禅宗會有一個全新的發展,對國家和社會將作出更多的貢獻,其影響也會進一步增大。當然禅宗在21世紀的發展時也會碰到一些問題,1993年趙樸老就提出佛教要加強五個自身建設,就是信仰、道風、人才、教制、組織建設,這些都是事關續佛慧命的重大問題,隨著中國佛教和禅宗在新世紀的發展,它必定會逐步得到解決和完善的。我們對21世紀的禅宗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上一篇: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一卷
下一篇: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二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