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剛曉法師:《攝大乘論》要義 增上戒學分第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增上戒學分第七

現在要說戒了,看論文。

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此中增上戒殊勝,雲何可見?

前面已經說過了彼入因果六波羅蜜,彼修差別十地,就該說說戒了。在六波羅蜜多、十地中都說到了戒,戒很重要,要專門說一下。“此中增上戒殊勝,雲何可見”,菩薩戒比小乘戒要殊勝,它殊勝在哪兒呢?“增上戒”的“增上”是使動詞,使戒增上,或者說戒使聖道增上。

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

菩薩戒在《瑜伽師地論》裡有專門的說明。“菩薩地”是《瑜伽師地論》中的一地,《瑜伽師地論》總共是十七地,裡邊兒有菩薩地,在菩薩地裡專門講有戒。那裡有所以這裡就沒有多說。

復次,應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一、由差別殊勝,二、由共不共學處殊勝,三、由廣大殊勝,四、由甚深殊勝。

說,菩薩戒有四點兒勝過聲聞戒,所以說菩薩戒殊勝。哪四點呢?就是差別殊勝、共不共學處殊勝、廣大殊勝、甚深殊勝。下邊兒有解釋。

差別殊勝者,謂菩薩戒有三品別: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

菩薩戒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種不同。“律儀戒”的“律”是能息滅惡法,可以息滅惡法的叫律。佛所制定出來的一條一條的戒條,可以滅除惡法,所以叫律。我們依教奉行,就叫“儀”。攝律儀戒是不作錯誤的事情。“攝善法戒”就是波羅蜜多,六波羅蜜多、十波羅蜜多。你修波羅蜜多了,就能成就、能積集無量無邊的善法功德。這攝善法戒是說要作有功德的事情。“饒益有情戒”就是要利益一切有情。小乘戒只有律儀戒,沒有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所以菩薩戒是殊勝的。

此中律儀戒,應知二戒建立義故;

律儀戒是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建立的依止處,要是沒有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就建立不起來,依律儀戒才能建立起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就是說,你得先遠離一切罪過,然後才能夠修學無量無邊的善法、才能去利益眾生。

攝善法戒,應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義故;

攝善法戒是“修集一切佛法”的,就是說,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這善法的基礎之上的,攝善法戒是其他一切佛法的基礎。你修學這個善法了,才能成就一切佛法。

饒益有情戒,應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義故。

“饒益有情戒”是成熟一切有情的。這樣來看,菩薩戒確實是比聲聞戒殊勝,聲聞乘不饒益有情,就沒有饒益有情戒。聲聞乘也不修十波羅蜜多這種成佛的法門,他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所以也沒有攝善法戒。聲聞乘只求涅槃,所以只有攝律儀戒。

共不共學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行故,與聲聞共;相似遮罪有現行故,與彼不共。

菩薩戒比聲聞戒殊勝的第二個表現是共不共學處殊勝。“學處”就是指的戒。有一本書叫《沙彌學處》,就是講的沙彌戒,很厚的一本書。從學處上可以看出菩薩的殊勝――就是有共不共學處。“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行故”,這裡邊兒有個性罪,所謂性罪就是指,不管你受不受戒,都是不該作的,一作就算犯戒了,就是說,它本身就是染污,象殺、盜、YIN、妄之類的就是。與性罪對應的是遮罪,所謂遮罪是指你要是受了戒那就不能作,作了是犯戒,你要是沒受戒,是可以作的,作了不算犯戒。象酒戒就是,受戒了就不能喝酒,沒受戒是可以喝酒的。現在說一切性罪不現行,就是說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是不做這種事情的,性罪是不會犯的。“與聲聞共”,這給聲聞戒是一樣的,在聲聞戒中也不能犯性罪。聲聞乘不能做這種事,菩薩乘也不能做這種事。“相似遮罪有現行故,與彼不共”,這個遮罪對於菩薩來說,有時候是現行的,就是說,菩薩有時候是喝酒的,這要看具體情況。在聲聞乘來說,受了戒就不能喝酒,這一個是聲聞乘與菩薩乘不共的地方。“相似”,印順法師說是玄奘法師譯錯了,不應該有。

於此學處,有聲聞犯菩薩不犯,有菩薩犯聲聞不犯。

關於這個遮罪,“有聲聞犯菩薩不犯”,你是聲聞乘,比如說你去割草了,這是不允許的,你割草就犯了聲聞戒,但對於菩薩來說,他發了菩提心,只要是割草是為了利益眾生,就可以割,這不犯戒。現在我們都是既受聲聞戒又受菩薩戒,我們到底是可不可以割草?要看能不能利益眾生。自己可以時時提醒自己,看自己當下是不是在利益眾生,這個自己是知道的,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看自己是不是犯戒。我們不要已經作了之後再找借口就行了。“有菩薩犯聲聞不犯”,還有的是聲聞乘不犯但菩薩乘犯的。比如說在安居其間,有某個因緣請你去講經,比丘就可以不去,說我正在安居,這時候比丘不去是不犯戒的。但對於菩薩來說,你要是不去就是犯戒了。

菩薩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

從身、口、意三業來說,菩薩戒身、語、心三方面都有,而聲聞乘則只有身、語二方面的戒。菩薩戒起心動念就犯戒了,但聲聞戒則是只要沒有實行就不犯戒。就是說,菩薩戒比聲聞戒嚴格得多,受了菩薩戒就不能起壞心,而聲聞乘不管這個,只要沒作出來就行。

以要言之,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語意業,菩薩一切皆應現行,皆應修學。

“以要言之”,總括起來簡單地說,對於菩薩來說,只要是利益眾生的身、語、意業,統統都得作,都得去實行。你要是不作,就是犯戒了。現在有一個情況,就是說雖然作了利益眾生的事情,但是內心裡極其不情願,或者說你是壞心作了好事兒,這都不行,你必須是身、口、意一致的利益眾生。長行中的“無罪身、語、意業”,你不能看見別人不如法了以嗔心來批評他,你應該以慈悲心批評他。

如是應知說名共不共殊勝。

從這兒我們就知道菩薩戒比聲聞戒殊勝。

廣大殊勝者,復由四種廣大故:

第三種是廣大殊勝,這廣大殊勝又分四種情況。

一、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

菩薩發了菩提心,修學大乘教法,所應學的戒律有無量無邊,比聲聞乘多多了。比丘戒二百五十條,而菩薩戒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二、由攝受無量福德廣大故,

這是說,你學菩薩戒,可以“攝受無量福德”,“攝受”就是成就、利益,菩薩戒所成就的福德是無量的,這可不是聲聞戒所可比的。聲聞乘偏重的是不作諸惡,而菩薩乘還有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三、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

菩薩能“攝受一切有情”,因為他受持菩薩戒,菩薩戒就要求饒益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菩薩要利益眾生的心情,要讓一切眾生得安樂的心情,聲聞乘是沒有的。當然,不是說一點兒沒有,而是說太少了,忽略不計了。“利益”就是讓眾生得利益,“安樂”是讓眾生得到好的果報。利益一般是近期的、現在的,而安樂一般是未來的。“廣大”是指讓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安樂。

四、由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

這是說菩薩的目的是讓自己成佛、讓一切眾生成佛,這不是聲聞乘能及的。這是廣大殊勝的情況,最後還有一個甚深殊勝。

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罪,生無量褔,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這個甚深殊勝可不得了,“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就是說,菩薩發了菩提心,因為有各種各樣的情況,他為了度化眾生,就得有各種各樣的方式,而有些方式極其令人難以接受,比如說他得殺生。在一般的情況下,這是不可思議的,他的殺生是為了“速證無上菩提”――為了自己速證無上菩提,為了眾生速證無上菩薩。菩薩此時的殺生,是沒有罪的,是可以生無量福的。長行中有一個“方便善巧”,就是說,不要亂搞,不要亂殺,這必須是以智慧為後盾。在《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中有五百商人出海的故事,說在在定光佛的時候,曾有五百商人一同出海去采寶。其中有一個人,起了壞心,他想害了其它的商人,然後自己獨霸財寶。其時,閻浮提有個大導師叫做大哀。海神知道這個人起了壞心,就用神通力告訴了大哀導師,海神說,“這些商人都曾發過大菩提心,假如說這個人真的殺了他們,其罪可是無量無邊,請導師你想個辦法,能夠既不傷害這些商人,又不要使起了壞心的這個人惡業成就”。這個大哀導師想了七日七夜,想不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他想,“假如說我告訴那些商人,說這個人要害他們,那麼商人一定要殺了這個人,殺人一定得惡報。若我一個人殺了這個起壞心的人,我一個人得惡報。與其商人們都得惡報,不如我一個人得惡報。”於是,大哀導師“(以權方便)害一賊命”,殺了起壞心的這個人。而其報應呢,大哀導師“命終之後生第十二光音天”。大哀導師是釋迦牟尼的前生。我們要明白這個故事。菩薩殺生實際上也是要受報的,他救生有救生的果報、殺生有殺生的果報,這都是一樣的。現在他生第十二光音天是因為救生而生的,可不是因為殺生而生的,這要搞清。這時候我們也要看清《攝大乘論》原文,說法是有秘密意趣的,這在第二卷就說到了,在31頁,四意趣四秘密,千萬不要搞錯了。(別意意趣、對治秘密)

又諸菩薩現行變化身語兩業,應知亦是甚深屍羅。

關於這個甚深殊勝,剛才說了一個方便善巧行十惡法,這又說了一個現行變化。“又諸菩薩現行變化身語兩業”,說,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要用神通方便善巧地變化出很多眾生,變化出來的這些眾生在作惡事兒、壞事兒,這就是“現行變化身語兩業”。就是說,這些眾生在作壞事兒其實不是真實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到無厭足王的時候,那個無厭足王可是極其慘忍的,其實那是菩薩變化出來給迷惑顛倒的眾生看的,不是真的。這是度眾生的方便。“應知亦是甚深屍羅”,這也是甚深菩薩戒,如果需要你就得這樣。

由此因緣,或作國王示行種種惱有情事,安立有情毘奈耶中。

因為菩薩有菩提心、大悲心,有種種因緣,所以說他在作國王的時候,就用神通變化出各種惱害眾生的事兒,變現這干什麼呢?有什麼意義呢?“安立有情毘奈耶中”,菩薩既然是現作國王,當然會立法訂規矩,要你守法,他再變現出一些惱害眾生的情況出來,然後用律法收拾他,給眾生作出一個樣子來,使得眾生不敢作惡。所以說,菩薩“示行種種惱有情事”的目的、結果,就是讓大家受持戒律。“毘奈耶中”就是生活在戒律中,不能放逸。

又現種種諸本生事,示行逼惱諸余有情,真實攝受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淨信,後轉成熟。

菩薩還示現種種本生事,“本生事”就是他自己過去生修行的時候所作過的事兒,“又現種種諸本生事”就是說,菩薩可以把他過去修行的時候所作的事兒再現一遍。他示現的是“逼惱諸余有情”,就是說,菩薩用神通力把自己過去生修行的時候逼惱其他眾生的情況示現出來。因為是菩薩示現的,所以並不是真實的,菩薩示現出這個,就是要攝受眾生的,“真實攝受諸余有情”,菩薩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教育大家,因為是菩薩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感召力就強。我記得上中學時老師讓寫文章,就寫一個人,老師說古今中外的人都可以寫,有的同學寫自己的鄰居,而有一個同學寫哥白尼,寫身邊兒的人的都給高分,你寫哥白尼當然只能給很低的分數。這是正常的。菩薩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的情況來教化眾生、利益眾生。“先令他心深生淨信”,菩薩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讓眾生看看,先讓眾生的心,對善惡果報生起深信,生起深深地信心、清淨的信心,有了清淨的信心就容易修學善法了,只要修學善法,慢慢地善根就成熟了,就可以得聖道了。“後轉成熟”就是以後慢慢展轉增長,善根就成熟了,就得解脫了。

是名菩薩所學屍羅甚深殊勝。

這就是菩薩戒的甚深殊勝,這是小乘戒所不可比擬的。

由此略說四種殊勝,應知菩薩屍羅律儀最為殊勝。

前邊兒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菩薩戒的四種殊勝,根據這四種殊勝,我們就應該知道菩薩戒是聲聞戒所不及的。

如是差別菩薩學處,應知復有無量差別,如毘奈耶瞿沙方廣契經中說。

剛才已經說了菩薩戒的這些不同之處,其實我們應該知道,菩薩戒還有很多殊勝、很多差別處,那就太多了,這裡說不過來,要想知道的話,可以看看“毘奈耶瞿沙方廣契經”,那裡邊兒就詳細多了。“毘奈耶”就是戒,“瞿沙”,是妙音,“方廣”是大乘,“契經”是典籍、經典。這一部經叫《毘奈耶瞿沙方廣契經》,“毘奈耶”表示這是一部律典,“瞿沙”是人名,這部律典是瞿沙這個人問佛的。這是一部大乘典籍,可惜沒有傳到中國來。

 

上一篇:黃夏年教授:百年的唯識學研究
下一篇:黃夏年教授:明州佛教與四明知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