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日常法師:十二緣起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二緣起圖

日常法師

  “老”跟“死”並在一支,是因為“老”支不一定人人有,而有生則一定有死。這裡的生是指結生,所以在母胎當中就死的,還是有生有死。生了以後,在增長的過程當中,其實是剎那剎那在衰變,那就是“老”所以經典中常講到剎那生滅。以上就是整個十二支的支分差別。

  現在再簡單地講一下整個十二支的內涵。有一張十二因緣圖,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總共有五圈,圈的最外面是閻羅王,表示只要在生死輪回當中,就決定永遠在閻羅王的口中,他的力量非常的強大。這個圖外圈的兩邊,一邊是我們的世尊,另外一邊是度母,表示實際上佛菩薩一直在救護我們。(有的圖不大一樣,一邊是個太陽,一邊是個月亮。)佛永遠在為我們指出真實的道理,度母是行動來救我們。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圖上六道當中,佛是無所不在的,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所以俗語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最外圈依順時針方向,第一個圖是一個瞎子,前面有一個小孩子帶著路,我們無明就像這樣,對事實的真相看不見,不了解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因果緣起。這個緣起又分內外兩種,外在的比較簡單,例如只要有水有土,把種子種下去,慢慢就長出那個芽,乃至開花結果,這就是外面的因果。現在最主要所說的是內在的因果,也就是十二因緣。由於無明,看不見所有的一切無非都是因緣,執著有一個我,以為這個我是可以自主的。實際上,我也是緣起,是觀待種種因緣成就的,可是我們總覺得這個我是跟外面對立的,除了我以外,都叫做你或者他。然後我是永遠恆常不變的,就算死掉了,還有一個靈魂的我到下一世去。事實上根本沒有這個我,一切無非是由種種因緣而生。真正無明所指的內涵,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還會更詳細地說。

  由於看不見這個事實的真相,執著有一個我,為了保護這個我,造作種種的業,這就是第二支“行”,所以第二個圖就是一個陶工在做陶器。作陶器需要幾個條件:要土、要人工,還要用一個轉盤;大概現在你們都沒看見過了,以前做陶器的,都要把土堆在轉盤上面轉,在轉的時候塑造出成品。譬如說制造圓的東西,像碗、瓶子,都是這樣才形成一個陶器,也就是你怎麼做,它就形成什麼樣子。所以因為我們無明,就有種種的造作,造了種種的業行以後,下面就有識。那個識在圖上以一只猴子來表示,象征我們的心識永遠是相續不停,像猴子一樣。

  再下面名色的圖是一艘船上載著兩個人,名就是心,心理作用,這是無法看得見的,色就是物質方面的,這兩個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由心執著父精母血這個色法,兩個互相為緣,從前一生經過中陰身到下一生。就像人要靠船渡過河去,而船要靠人指揮它,兩者是互依的,這個是名色支。下一個六處就像一間房子,有六個窗戶,我們也是透過六根去面對一切境界。再下面的觸支是以男女交合來代表,這在欲界中是最強烈的一種境界。

  受支則是畫成一個人眼睛中了一支箭,眼睛是最敏感的地方,以此象征我們內心的感受。愛是對領受難分難解、永無厭足的相狀,圖上畫的是醇酒美人,一個人在喝酒,而旁邊有一個女人陪著,對於這個他是永遠不會厭足的,我們就是這種狀態。取是一只猴子在摘樹上的桃子,我們也是一樣,看見歡喜的就想得到。也由於這樣而產生有支,圖上是一個孕婦,一旦懷了孕就會生,所以再下面就是出生的景象,最後是老死,畫的是一個人背上背了一個死屍,這兩個是永遠相隨的,只要有了生,這個老死就一直跟著你。

  現在看一下我們在六道當中流轉的相狀。最上面的是天,天的左邊是修羅。修羅和天之間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天上的歡喜園當中,有一顆很大、很美的果樹,可是果樹的根是長在修羅的地方;就像說樹根長在鄰居家裡,而果實都掉在我們這個院子裡面,這完全是業力所感。修羅的福報很大,可是嫉妒心很強,一天到晚跟天戰爭。天的右邊是人道,再下半圈的左邊是畜牲,畜牲所處的世界跟人是共同的,有的在山上,有的在天空當中飛,也有在陸地上,而真正數量最多的是在水裡面。右方是餓鬼,最下面是地獄,都是非常痛苦。

  再內圈是中陰身,右半邊暗暗的代表向下墮,左半邊亮亮的就是向上升。前面說過中陰身如果有福,是光明而且向上的,反之則黯淡而且是倒行的。最裡邊那一圈是指三毒--貪、瞋、癡,用雞、蛇、豬來表示,這三者是輾轉相生、不相捨離的。

  我現在把十二因緣怎麼從因感果的過程簡單說一下,了解了以後,我們再看下面的分支略攝、幾世圓滿就很清楚了。我們因為在無明當中,不了知事實上一切都是緣起而沒有我、我所的存在,由於執著這個錯誤顛倒的我,而起種種的虛妄分別,造種種的妄行。反之,當我們了解了以後,如理地去思惟叫正分別,由正分別而起的是正行。妄分別及妄行是輪回生死的,正分別跟正行是從生死當中還滅的,這二者截然不同、背道而馳。

  妄行分三種,如果對於業果不了解,所造的是非福業,了解了業果而不了解真實義(也就是性空緣起,無我義),那這個時候所造的會是善業。不過我們在這裡應該要策勵自己,像袁了凡先生、俞淨意公這些人,他們僅僅了解業果,尚且肯去做種種善事。特別是俞淨意公,他起心動念都是為了別人,雖然別人看不見,但是他仍然會這樣去做,《了凡四訓》中所說的也是這樣。我們現在學了佛了,所了解的比他們更多,但請問我們平日內心當中,起心動念的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上面說由於妄分別,我們就造了種種的業,這些業都是與無明相應的行,包括惡業或者叫非福業,以及福業跟不動業。造了業以後,自然而然會熏染我們的內識,留下一個力量,這個力量叫識種,這是由無明薩迦耶見而來,如果繼續增長,就會感生死輪回的果;但如果不增長它,就不會感果。它是怎麼增長的呢?當我們對境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對這個境界生起不同的感受,如果是跟捨受相應的,既不是不離愛,也不是乖離愛;換句話說,既不是貪,也不是瞋,這種業它不會增長。如果是很強烈的執取——不離愛,或者是瞋——乖離愛,而且讓它繼續地增長,越來越強,那就是取。這兩樣東西都是一種跟心相應的行,會使得前面的這個因位識不斷地增長而感果。所以在下士道我們曾經講過,業有定業跟不定業,定業就是作已增長的業,這個增長也就是經由愛取的滋潤而生的。

  坦尼沙羅尊者說:緣起法教導的是從無明到苦、從渴求到苦的相關性。那是心智內部活動的相關性,是需要切斷的相關性,因為它使苦連續不斷,周而復始。

  在眾生的心中,無明是一種非常頑固的心理狀態,它是時刻存在的,正是它的存在,使後面的緣起流轉呈現出一系列的發生過程——從無明到苦。對於內在無明尚未消除的心,這種緣起的過程會無休無止地接連發生,制造出無盡的痛苦。佛陀稱其為緣起,是指這種因緣的發生是一組必然的過程,只要最初的“無明”存在,在任何外境下,都會引生這種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從這種緣起關系中可以看到,無明只會引生痛苦,斷除痛苦必須要先斷除無明。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種因素的連環發生,直到最後制造出痛苦,這是非常明確的發生於內心的一個系列過程。佛法的目的是揭示這種緣起關系並止息由它而引發的痛苦,修行者了解和學習十二緣起,可以了解痛苦生起的來龍去脈,以及消除痛苦的正確路徑。當苦的發生和它的因緣關系被修行者清晰地發現,徹底滅苦就成為一項很現實的事情。

  十二緣起是一組當下的發生,它發生於心的內部,而不能被解釋為發生在三世。反思俗世所說的三世輪回,可以清楚地了解三世的意義。在人們的觀念中,三世是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種說法是俗世的說法,而不是究竟法的說法。

  究竟法對輪回的定義是名與色以及它們的生起消失,是無常、苦、無我。如果能夠看到世間法究竟法的區別,修行者就可以知道,究竟法是從最終的高度來定義身心的本質,是從俗世的身心現象中抽象出它的究竟本質。因為深陷世間法之人並不了解究竟法,因此一再地在輪回中受苦;而佛陀發現究竟法時,他明確地指出這是真實之法。在此法中沒有人與我的錯覺,而只是名、色與涅槃,也因此而沒有痛苦。

  世俗法是暫時的,是錯覺形成的,是由無明而造,是一種受苦的法則。如果修行者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一點,他會明白佛陀所說的究竟法的含義,進而藉此把心從無明中解脫出來。於是這個解脫的過程就是消除無明的過程,當無明被消除時,整個的緣起鏈不再生起,苦被永恆地止息。緣起的語言很難理解,一般人容易把與它與日常所用的語言混同在一起,但其實緣起的意思不是日常用語的意思,這也是緣起難以理解的地方所在。例如十二緣起中的“生”,它的意思是指心理上“我”的出生,而非指這個肉身的出生。

  當“我”的意識被滋生出來,受苦就成為一項必然。“我”是一種頑固的意識,存在於心中,而不是指從母胎中出生的肉身。例如佛陀與阿羅漢,他們有著人類的肉身,但他們沒有我的意識,於是他們沒有苦。這也是佛法中的核心“無我”。其實,“我”只是一種錯覺,而“無我”是一項事實,這是佛陀教導的核心法義。

  人們都是從母胎中出生的,這是世間的意識,是有人有我的說法,而不是佛陀所教導的無我的究竟法義。佛陀在十二緣起法中所說的“生”是指“我”之意識的出生,而不是指世間層面上這個肉身的出生。肉身的出生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識,在佛陀之前就早已存在。一個孩子出生之後,先由他的父母照看,然後成年,成家立業,等等等等,這是世間意義上的常識,大家都知道,這一點無需佛陀來教導我們。

  但要從最究竟的層面上認識到“我”的意識的出生,則是必須要借助佛陀的智慧。沒有佛陀對十二緣起規律的重大發現,人類會一直處於黑暗之中,無法擺脫痛苦的周而復始。所以,理解緣起法必須站在究竟的法義上,這雖然有一些困難,但要學習佛法,體證無我,是需要看到所謂的“我”只是誕生在個人的意識之中,它並不是一項真實的存在。

  當我的意識出生之後,就要面臨受苦,這是指無明之心錯把身心當成自我,於是背上沉重的負擔。但身心終究只是自然的元素,是不以無明之心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身心終究是無法保護的。當意識與身心的自然規律相沖突時,苦就會被制造出來,這就是“我的意識”的出生以及痛苦產生的根源。

  在人類的心理深處,“我”是一種非常頑固的潛在意識,它從無始劫一直牢固地盤距在眾生的心中。從十二緣起中可以看到,當無明存在時,我的錯覺就會被制造出來,而眾生是一直藉著這種錯覺來安排自己的諸項行為。從究竟的法義來看,在錯覺之下的行為勢必會與宇宙的法則相沖突,於是苦就成為一項必然。這是佛陀的偉大發現,他發現了藉由無明而生出“我”,於是引生無窮無盡的痛苦。

  佛陀與眾阿羅漢們,當他們斷除了無明,緣起的法則在他們的心中不再生起,痛苦的制造歸於止息。於是他們稱這是完全的解脫,完全的自在。藉此可以知道,斷除無明可以消除痛苦,因為無明的被消除,使“我”的錯誤意識不再出生。雖則斷除了無明的阿羅漢,依照世間的解釋,他們還會生活於此世,但他們通曉究竟法,他們沒有我的錯覺,因此而不使心受苦。

  藉由無明而引生的十二緣起中的“生”,是指“我”的意識的出生,而當此“我”的意識出生時,人們就會執著身體、心境、財產、知識等。人們會把身體認為是自己的,也因此而滋生恐懼,擔心身體會受到傷害,以及最終所要面臨的那個必然命運,這就是由無明而導致的痛苦。

  一旦心中有了這種“我的出生”,老、病、死就會成為一項必然;相反,如果藉由佛陀的教導而斷除了無明,並因此而斷除了這種“我”的出生,則無盡的擔心、憂愁、悲傷、恐懼可以永恆地消失了。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會引生擔心憂愁;但是,當生死的錯覺消失時,修行者就可以脫胎換骨,成為一名聖者。所謂聖者,是指成功的禅修者藉由對緣起法的認知而斷除了無明,於是有人有我的錯覺不再生起。

  《菩提道次第廣論》雲:攝德寶中作是說故:‘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知識應無懈。

  日常法師如是說:

  真正要求無上菩提的這種人,應該怎麼辦呢?勇求。修學佛法兩個必要的條件,第一個正知見,第二個精進行,沒有這兩樣東西談不到。正知見的確難,你有了正知見,前面的那些道理都容易解決。譬如我們前面說過了,我們平常看見的這種覺得做不到的事,你有了正知見,理路上都清楚的事,怎麼會做不到呢?必然做到的。就像剛才說的,你一天到晚看人家不是,你了解了正知見的話,怎麼可以看人家不是,眼睛專門看著自己,就怕出一點點小毛病,道理很簡單!現在在這個娑婆的惡世當中,一下不小心就出大毛病,就像現在遍地盜賊,你在這地方眼睛瞪大了就看一個小偷把你東西拿走,就怕一個強盜來把你東西搶走,你怎麼可以東張西望?這個很明白的事情!你一望別的,你就完了!所以聽懂了,一點都沒錯,可是你得到了正知見沒有?還沒有,這是人家告訴你的,你思相應慧生起的時候,你就有了正知見,這個道理下面會講。下面呢要精進行。

  你懂得了,就是你相應了,如果不精進,還是沒有用,你原地踏步,何況我們現在在門外,不曉得在那裡,目標都沒有做到。真正求法,一定要勇悍。

  我們不必說那個大善知識如何,所以一跑到這裡來,我感動不已,我已經久已仰望我們這老和尚,來了以後,果然不錯。我那天跑到醫院裡看到病房裡面,他昏迷不省,張開了嘴巴在那兒念,聽聽干什麼?他一下念念贊佛偈,一下念阿彌陀佛,一下念這個,表示他腦筋一直想這個。回來以後,我們說,老和尚,現在這裡你是我們的精神支持,你好好休息!唉!他早晨一聽見鈴聲,睡不著了,要去上早殿。那我們現在這個早殿,最好搖了鈴再睡一下,這麼早起來,這個就是真正的原因,在這地方。叫你做一點事情,委曲得不得了,總覺得營養也不夠,叫你早一點進去,覺得空氣又不好,不曉得在想些什麼!心裡面啊,問題就在這裡。真正有正知見,真正精進行的人,這個是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

  現在我們要學的,最主要的、難克服的─摧我慢。這個我慢倒不一定是說,處處地方我對,你不對,就是當處處地方你以我為主的這種心理,障礙著你,這個是我慢相,這個我慢、我見、我愛、我癡!見解固然是我,然後我愛、我癡,你保護著我,也是我!總覺得這樣子受不了,你要弄這個東西,這叫作我愛,這個無非都是在癡相當中。你真正修學佛法,這個東西徹底要掃除,徹底掃除了,你就成就了,現在因地當中你怎麼辦呢?我懂得多少就下多少功夫,隨時注意,它又來了,拿掉它,你能夠拿掉幾分,你就跟法相應幾分。因地當中這樣去,慢慢地果地當中慢慢地來了。現在大家總覺得修行很難,就我現在了解,天下沒有比修行更容易的事情。

  大家聽了話,覺得怎麼會啊?我馬上理路告訴你。你要學開汽車,現在很容易,到處有,對不起,沒有汽車,你能嗎?有了汽車,沒馬路行嗎?有了馬路,沒汽油行嗎?有了汽油,沒人教你行嗎?你還在這種條件!乃至於騎腳踏車,對不對?可是修行,你自己的事情,腦筋壞了,不行!腦筋壞了做什麼事情不行,你只要腦筋好的人,你起心動念,莫非是這個,對不對?那一樣事情比修行更容易的,它不要任何條件,就坐在這裡也在修行。你做別的事情的話,白天忙完了,晚上總要休息吧!修行!睡覺你也在修行,做別的事,你吃飯總要停下來吧!它吃飯也在修行,所以你真正懂得了,二十四小時,無處不在修行,二十四小時無處不在淨除罪障,積聚功德,修行這麼容易!為什麼原因得不到?沒有正知見!沒有精進行!現在我們要怎麼辦呢?第一個摧我慢,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不是說四個步驟分段,你任何四個當中走到一個,你就在修行當中。所以現在我的感覺,大家最難的就是求到善知識,而求到善知識真難的是伏這個東西,你只要這個找到了,下面問題都解決了,淨土法門,也就是這個原則當中的一個特例,這個以後再講。如諸病人,像病人親近那個醫生,這個善巧的醫生遇見親善知識,應該不要懈怠,真正親近善知識不要一點懈怠。

  華嚴上面特別示給我們看,這是所以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的原因。佛法不難,千真萬確,一生可以成功!問題在你如理不如理。想想看,別的東西都那麼難,修學佛法這麼容易,別的東西都可以間斷,修學佛法可以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當然一生取辦。問題在那裡?就是前面那些關鍵。你整個關鍵,一步步克服,每一個人都是善財童子,華嚴當中,真正圓滿的地方,就在這裡。所以我前面一再說,你懂得了這個佛法─本論,你就曉得了,法華、華嚴的差別在那裡?佛出世的精神在那裡?其實法華真正的意趣,還是通於華嚴的,我那天提了個頭,這地方順便說一下。法華裡邊那次公案,我隨便提出來,大家如果沒有聽過的,以後慢慢的回味,如果曉得法華的,馬上懂得這個公案。法華經一開頭的時候,授記那些聲聞等等,一個一個,乃至於凡夫,小低頭,一合掌,皆已成佛道,授記這個,但是都是遠得不得了,所以這個才是佛出世的究竟意趣。為了證明這件事情,那麼多寶如來那個塔來證明,然後透過所有的化身釋迦如來的語意以後,開了這個寶塔的門,最後那個跟這個來的人說,那好了,我們現在回去了吧!那個時候釋迦如來怎麼說?慢慢的,你先不要回去,看看我們這個世界上面宏揚法華經的效果如何?說完了以後,文殊師利菩薩來了。從那裡來?從龍宮,是無量無邊的人!那是干什麼啊?他在說法華經。“你在干什麼?”“我在龍宮當中說法華經。”“那麼你在這地方說法華經,說的效果怎麼樣啊?”“你看!”結果他說完了,龍女出來了,“八歲成佛”這個公案,大家曉得吧?曉得,馬上轉過來。當然這裡面還有很多關鍵,說明了我們從這地方看,就是說,文殊師利菩薩就在那個龍宮,給他們說佛出世的─法華的真正意趣的重點、概念,你要把握住─佛出世的真正重要的關鍵,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把他無量無邊證得的真實內容和盤托出,告訴眾生,也教你去做這個,這個才是法華的真正意趣,所以實際上,就是最直接的成佛的這個。文殊菩薩說:“我在龍宮裡面講這些,效果呢?你看!”馬上就有一個龍女她聽了發菩提心,當下成佛,不是嗎?我們真正了解了,你要從這地方去著眼,才了解佛法的真正圓教可貴的地方。這個絕不是說單單圓教,通於我們一切眾生的。這裡還有一個妙呢!就是佛在這地方說法華經,那些人都是轉了個半天,結果另外一個人說法華經,還不是佛,是菩薩講的,在龍宮當中,講了半天,就一生取辦,你們有沒有注意,有沒有疑問啊?這都是大關鍵的問題!這個公案,就在華嚴上面得到了最佳的答案。華嚴是最了不起的經,但是佛沒有說!剛開始的時候,世主妙嚴品,拿我們世間來說,也可以說土地,神王,一個一個都在說,什麼地神、天神,那一個神那一個神,乃至於通到菩薩,佛沒有講,一直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的人也是一樣,第一個是和尚,第二個是和尚,下面後頭都是在家人,最後一個是和尚,當然裡邊還包括這個比丘跟比丘尼,尤其是後面那個什麼地神,主林神,主風神……主什麼神,也是這些!奇怪!佛親口講的,大部份的弟子就是羅漢。結果那個地方佛沒有講,就讓善財童子一生取辦,這麼一個內容。然後在法華裡面,也是同樣的,佛在那裡說了那麼多,他就說:“我多生多劫教你們,你們總是不能聽我的。所以我雖然那個甘露雨下來,可是你們只能接受一點點。小草嘛,吸收一點點,長一棵小草。中草嘛,吸收多一點,長個中草。大草嘛,吸收多一點,長個大草,乃至於樹也是如此。所以,雖然我是把最好的法給了你們,你們就轉了大圈子!”

  你們說,這個對我們有用嗎?有用。我們就仔細反省一下,善知識給我們講了以後,我們是不是依教奉行?我們知道不行,我現在是個凡夫,教我做這個,做不到!那是什麼?你完全排斥在外頭。那時我就是吸收我那一點點;所以這是小草,或者是中草,或者是大草,你能夠依教奉行,恭敬承事,能夠勇求的話,那對了,你一生取辦,概念就在這裡,清楚明白,想想看,對不對?

 

上一篇:呂澄居士:碛砂版大藏經
下一篇:呂澄居士:論莊嚴經論與唯識古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