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六章 法供養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六章 法供養品 
 

  一、概說
  太虛大師說:“法供養“者,猶如世間之孝道,以能養志為上,色養次之。佛以弘通正法,覺救含靈為大悲願,故能體行佛之此心,紹隆三寶,護持眾生,則為第一孝順於佛,報酬佛恩,所以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二、天帝發起
  爾時釋提桓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
  這一句是贊歎大乘不可思議佛法的話。並以隨從佛和文殊聽法作為表揚、推舉這部經的基礎,而且從時間上來講,是聽聞過了“百千經“。如此一來這本經的希有難得自然顯現,使在會大眾,對這部“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的經生起信心。
  僧肇法師說,“此經言雖簡約,而義包群典,坐不越日,而備睹通變。大乘微遠之言,神通感應之力,一時所遇,理無不盡“。
  湛然法師說:天帝在贊歎法的時候,先贊歎法的不可思議解脫之用,次贊歎實相之法,因為非法無以成人,非人無以顯法,所以必須雙雙稱歎。折衷疏說,法供養對財供養,在相比之下顯示出法供養的殊勝。因為在上品中捨利弗廣泛贊揚,信解受持等五種法與師的利益,所以天帝也深贊受持功德,發願要弘揚守護。這一舉動客觀上起到了"策進小乘,棄小教之劣,信解受持此經之勝"的作用。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是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即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羅什法師說,如果“累深信薄“的人,在生與死的磨砺中,能信解受持,最終也得善利;如果“善積而悟深“的人,隨其所願得以所就,不以劫數為限。更何況如經中所說,依法修行,其所獲利益,更是勿須待言了。在此,“是法“,指自在神通實相法。
  “斯人“,指依說修行的人;“閉眾惡趣“,是說依經法而得離眾多的過患,不但關閉了惡業之門,並能依經修善叫“開諸善門“。因為久植善本“佛種成立“,所以常為佛所守護,使其離過,使令增善。“降伏“,是初地所得利益,“摧魔“,是破邪顯正,也可以說是利益他人。慧遠大師說:“彼具正智,故破外道,彼具勝道,故能摧魔“。善學佛德,是修菩提,也有譯成修治佛道的。“安處“,是八地以上菩薩所得的利益,在地前漸學,在地上成就相應,所以叫“安處“。“履踐“,就是現在語中的實踐,是十地以上菩薩所得的利益,即具備了一切智慧、三昧、神通、解脫、陀羅尼等,這些全都是“佛跡“。跡,事跡,跡象。十地菩薩對於這些佛跡是順行,所以又叫“履踐“。
  通講即是:如果依我所了解的,佛所說的義趣是這樣的:如果有眾生聞此經法,而能信解受持讀誦的話,將來必得自在神通等實相法,這是不容置疑的。更何況依於經法而認真實踐的人。這樣的人就能關閉眾惡之門,而開啟眾善之門,經常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非但如此,他們還破魔顯勝,安心修治菩提道品,安心於菩提道場。必將和我佛一樣具備各種神通和智慧,並以此來成就眾生。

  三、發願護持
  佛陀的正法之所以能夠長流,從過去到現在,乃至將來,就在於有發心菩薩的持之以恆的護持。持護又分為內護和外護二種:一、敬仰三寶、弘揚正法、摧破外魔等;二、修行證果、實踐佛法、具足福慧等;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住持佛法者必須使護法者有正法可護,護法者必須具足福慧護持正法。其中互益的關系,實在是有志於佛法者善自思維。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天帝值此勝會,生起前所未有的難得之想,欣慶之意,溢於言表。所不同的是,他在贊歎之余,發起護持之心,這是一般眾生所不能的。天帝為什麼對於這部經生發起如此信心呢?除過我們如前所說是智慧神通實相經典以外,還在於這部經是諸佛菩薩以及眾生的法身慧命。天帝由於信佛之極,聞法得解,所以發起如是難有之大願。在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此經典,只要有人學修,他都要和他的眷屬們前往守護,這是何等肯切的大願。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僧肇法師說,三世菩提不可思議的道法,都陳述在這部經裡,如果受持或者護養,則為供養三世諸佛,所以佛說“吾助爾喜“。玄奘本裡譯成:“汝今乃能,隨喜如來所說,如是微妙法門“。佛門中人常說隨喜,但是隨喜的具體內容和意義,恐怕不是都能很明了。僧肇法師下定義說:“於喜為背,贊揚慶祝,是名隨喜“。“此經“在佛國品中辯明佛的應身,在方便品中辯明佛的報身,在見阿閦佛品中辯明佛的法身,將過現未來諸佛成等正覺的道理全都包容其中,理所當然是在廣說“菩提“。道生法師說:“經說佛慧,則慧在經,經苟有慧,則是佛的法身“。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即為供養,去來今佛。
  折衷疏說:此經是諸佛菩提之母,菩提之相不可限量,所以此經功德也不可限量。道液法師則說:教能顯理,理能悟佛,所以受持讀誦,則為供養三世諸佛。慧遠法師解釋供養二字說,行順名供,即供佛真身,順佛教化之意。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贊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捨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璎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天帝,於意雲何?其人植福,寧為多不?”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捨利,梵語,譯成“身“,或堅固子,諸佛或有全身捨利,身形如本,或復為其分身捨利,如似阿難般涅槃時,分身為四等。或復為其碎身捨利,如此釋迦般涅槃時,焚燒骨身,碎如芥許。全身捨利供之最為殊勝,所以此段特地提出。
  這段經文專表恭敬供養的具體事相。其一,從所用材料上講,竹葦稻麻都可以,表以極其普遍的東西,營造如來形象的福德都不可限量,言外之意,更何況金銀之類。其二,從時間上講,長至無量劫,或一劫,或幾分幾秒,也有無量的福慧。意即不限時日。其三,從高度上講,所起的七寶塔高至梵天。這些事相上的供養已經是非常殊勝了,所感生的福慧已經不能限量了,但是,以上對於供養事相的陳述只是鋪墊而己。其深刻的用心在於顯示,讀誦受持此經的功德,更比事相上的供養,所感生的福慧的不可限量。
  在《金剛經》及本經等大乘經典中,多處較量供養生身功德和法身功德,為什麼要如此說呢?因為生身之福,不動不出,法身功德,能動能出,出離生死。所以說其福有二:一者,不趣菩提,二者,能趣菩提;道生法師進一步論證說:衣食供養,本來是以所施的功德而感生福德,不是求理之法,據此可生人天之中,經不得成佛。供養法身,是以佛所體證的為懷,與大悟智慧相比,又不可同日而語了。

  四、以古為證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大莊嚴,劫曰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滿五劫,一切施安。
  如來,是一切成正等正覺者的通號,所以不是指那一個具體的佛,世俗有“如來佛“的稱乎,是以盲導盲的具體表現。在此相對於如來這一通稱,藥王則是別稱了。一切佛共有十名,這十名,每一名號,都是一個表法。一、如來,意是乘真如理,來成正覺,所以叫如來;二、應供,破魔度物,應供養故;三、正遍知,正覺諸法,不顛倒故;四、明行足,證三明果故;五、善逝,逝,是往義,直往菩提不退還故;六、世間解,大悲權智,解世間故;七、無上士,德業最勝,無能過故;八、調御丈夫,受化調伏,皆丈夫故;九、天人師,雖師范六道,天人益多故;十、佛陀,覺也,自覺覺他故;
  七寶,是指輪寶、珠寶、女寶、象寶、馬寶、藏臣寶、兵神寶;
  四天下,是指東南西北四大部洲,文繁不述。
  以此鋪述,引出法供養之勝。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供養中,法供養勝,雲何為法供養?”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
  僧肇法師說,“深經“指方等第一義經。諸佛所說深經就是佛的法身。所以“財供養四體,法供養法身“,如果能護持此經,令法身增廣,這是供養之最。從此也可以看出月蓋,因善根深厚,獨以法供養啟問,天人更是技高一籌,自已不說,引出佛說法供養的真義,更具有說服力了。
  僧肇法師說:方等一類的經,其義旨深玄,以的所得心是很難悟入的,微妙無像,不是明達之士是難以探知其本源的,“超絕塵境,無染若空“,所以說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
  折衷疏說:難信難受難見,是說凡夫不能見,二乘不能窺,權乘菩薩不能知。清淨無染是說,離四過,絕百非,舉念即乖,開口即錯。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
  凡是菩薩說的法,能成就菩薩德行的,都是菩薩法藏。此句也有以區別權小之意。所攝,所包容,或包含之義。陀羅尼,梵語,佛法中有無量陀羅尼。將無語說,無形象,非言語能表,非事物能證的實相的總持法門稱為陀羅尼。印,是印可,證明,在此是不退轉之義。合解其義,也可以叫一實相印。所以聖天王說:“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般若大悲力,離言文字說“。僧肇法師說:“總持所印,所印必真,法藏所攝,所攝必寶“。
  玄奘本譯成:“佛印所印,分別開示,不退轉輪。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善攝一切,所應攝受。”此明本經之用的經句共有三十句,舊譯有二十五句,此中四句:一、佛印所印,無相真如名為佛印。舊譯陀羅尼印。二、能分別能開示四不退輪。三、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四、善攝所攝,所應攝者;折衷疏說:菩薩法藏對聲聞藏,陀羅尼印即實相印,實相為萬法總持,非小乘三法印所印故。
  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輪。
  深經,即實相經典,能使學修者入於大慈大悲的平等法中,即明見法理,並開示諸不達者。離眾魔,即離八魔或十魔等,也是離三種之愛,天魔雖生死,為愛流轉,菩薩離此,所以叫離魔。邪見,即六十二種邪見。僧肇法師說:“正教既弘,眾邪自息“。道生法師總結這句經文說:八魔十魔,六十二種邪見,都是起於有惑,如果體證此經深義,自然遠離眾惑了。順,是承順,悟真理之義。因緣法,是佛法認識人生和宇宙的法寶,運用緣起法來對待我人眾生壽者,則必然體達“空無相無作“的三脫。僧肇法師說:法從因緣生,緣則無自性,無自性則無主,無主則無我人壽命,只有空、無相、無作、無起是深經的真實義趣。眾生依於十二因緣法思維,悟知生命的實相而得成佛,並由此自覺覺他,所以說“轉*輪“。轉正法之輪,而不是邪法。
  折衷疏說:凡夫小乘不能通達大乘之因緣法,所以橫生邪見,順隨因緣,則能永離四相,順三脫門。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因緣之法無自性故,不可思議故。
  諸天、龍神、乾闼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佛教將所有的宇宙間的存在,分成十法界,將眾生的生存生產方式分成胎卵濕化四類,諸天龍神等屬於天人類,我們常說的八部天龍即是。在此,從佛教的宇宙觀來看,他們只是不同於人類的一類眾生,是修行正法的護法神而己,他們是存在的,但他們的存在並不影響和主宰我們的生活。現代人由於受近代科學的影響,對於三千大千世界的認識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我們我們對此問題暫且存疑,因為我們認為隨著人類對於宇宙存在的不斷發現,遲早會證明地球之外有其它生命,以有別於人類的生活方式而存在。或者,可能將來的命名會和佛經不同。
  羅什法師說:因為“深經“能成佛道轉*輪,天人得以蒙恩而得度,所以群聖共歎深經的不可思議。僧肇法師說:既有此能,故有此譽。
  折衷疏則說:成道即佛寶,入法藏即法寶,攝賢聖智即僧寶,總結起來講,以上三者,都是以深經為三寶的本源。
  又,依於實相真理的原則,再來講解苦空無常等,才是如法的,不然則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不依於實相的最終目的,來講解無常苦空等義的話,容易“破常而著於無常“,如果依於實相而說無常,那麼就會“破常“,但不著於“無常“,這樣才能表示出人生宇宙的真理而行於中道,福利於人生社會。
  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
  有四重五逆罪的眾生,在小乘看來全是蕉芽敗種,是不能救度的,也是不能成佛的。而大乘法則認為一闡提也能成佛,這正表現了大乘法“能救一切“,無所不濟的精神風貌。又,小乘戒法中,若有重犯是不能忏除的,大乘戒法中有“實相正觀“,使“毀禁眾生“得以除滌罪垢。外道主要是邪知與邪見,貪著的主因是愛欲,深經的正理能轉魔眾的邪見和眾生的愛欲,逆於它們的性情,所以它們見到深經便有“怖畏“。
  玄奘本譯作:“最勝無礙,由斯而起“,舊譯沒有此句。
  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
  湛然法師說,如果聞說了實相法,就能在聞的同時而理解,對於方便及實相在思維、講說的時候通達無礙,就叫“信行供養“;但是雖然聽聞,並不以聞法為最終,並能依於實相法去行解,“觀因緣空,斷諸妄見,見實相理“,證得無生法忍,就叫做“法行供養之心“。在此明列五種行為是法供養:一者,信解;二者,受持;三者,讀誦;四者,方便解說;方便解說的關系是,悟入實相是根本,是原則,而方便是方法,是手端。因為眾生無量數,根性千差萬別,時節因緣也千差萬別,如果法無方便,則佛法成了死法,成了失去效力的藥。但是,如果在講經的時候一味為了動聽,討他賞心,則賤賣了佛法,不能增長眾生的智慧和福德,甚至會使其悟入歧途。五者,護法;護法是護持正法,正法即實相法。以口宣法,以身示法,都可以說是護法。因為一個是以行為表現了佛法的正確性,一個是以行為護持了佛法的存在,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依此五條不斷學修,其法供養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诤,離諸我所。
  此品從上以來闡明“奉順經典“是真正的法供養。在此,如說修行,概指六度法門,因為以上關於六度的內容及意義已經說得很多了,所以,在此再不必祥盡闡述。隨順十二因緣,明了了十二因緣之理,可以正思維,“以實智慧,隨順實法“,而得無生法忍。道生法師注釋說:情智與十二因緣之理不相違背,就是隨順十二因緣。僧肇法師說,不悟十二因緣之理,所以才有邪見之迷,人我之惑,如果能如說修行,就會證得明慧,“明見十二因緣根源所由,得無生忍“,當然沒有我人眾生之想。見緣如緣,不違因緣,即叫順緣。明了“有與無“的二個方面,有不定有,而是假有,無不定無,待緣方生,就叫“決定“,這也是智慧的別名。雖然對自對他深明性空之理,但不廢因果,不違世法。也有法師從生和無生的道理來闡明此段說,前文雖然叫我人觀無生,但是如果住於無生之中,不能出假,就是小乘辟支佛行,現在說和果報不違不爭,是說,雖然明了無我無作無受,而又善惡果報不忘,從空出假,不壞因果,此了無生也是相對於有生而提出的因緣法。“我所“,指五受陰身及家屬和所有因緣果報。
  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依於法不依人;
  後世末法,對於發明善根的學修者來講,明了四依法的具體內容和互動關系非常重要。
  羅什法師說,佛說:我涅槃後當依止四法以為大師,所謂四依法也。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依法不依人,即是說,法是經教,當依經法,不可背法依人。法有二種:一、文字語言;二、義法,莫依語也。復此,如佛說:佛是人中第一,涅槃是法中第一,如是等,皆名了義也。
  道液法師引《大集經》說:“語“者說生死,“義“者說生死無性;“語“者說涅槃味,“義“者說涅槃無性;“語“者說諸乘隨所安止,“義“者說諸乘入一智相門等。“識“者識四大,“智“者住四大無性;“識“者識六根六識,“智“者住內外寂滅等;了義經說,生死涅槃一相,不了義經,說生死苦惱;不了義經說我人諸法,了義經說三空無我;
  依折衷疏說,為什麼要依於義而不要依於語呢?因中“語“,即語言,是“能诠之文“,“義“,即思想內容,即“所诠之義“。語言是手指頭,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如天空明月,因指應當見月,所以應當依於義,而不要依於語。俗話說,聽話聽音,鑼鼓聽聲,也是這個道理。世界語言有成千上萬,常用的有英語、法語、漢語、德語、日語,可以說不勝枚舉,佛法在這些國家的傳播,其基本教義也沒有因為語言的不同而蛻變。更深一步講,“義通智識,識有分別,智無分別,識能別義,智能照義,別義是妄,照義是真,應依智也“。又,智能照義分二點來理解:一、大乘決了顯了之了義;二、小乘不決不顯之了義。不了義是權,了義是實,所以應依於了義。了義實相大乘經典,迥超心思口議,所以應須善知識的呵護,千萬不要依人的好壞勝劣,來分別法的優劣。如“披沙揀金“,眾生的煩惱中隱藏著成佛的智慧,凡夫僧的袈裟下蘊藏著無量的福報。總之,學修佛法,要深明義理,不要老在文字上繞圈子;要依智慧的體認,而不要依自我情識的分別;要依第一義的實相經典,而不要依於權巧方便的經典;佛法中有佛親口說的,也有菩薩天人說的,甚至有祖師們诠釋的,要依於他們所說的法,即真理,是不是揭示了人生和宇宙的真理,而不在於是誰說的
  隨順法想,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
  菩薩法中名相很多,為什麼不舉其它,而唯舉十二因緣法呢?《大經》上說:十二順緣無有二相,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者得佛菩提;十二因緣當體即空,“橫遍三際“,當然可以說是無有盡相。又,十二因緣無法不攝,無教不該,三世因果無不映現其中,所以說如說修行是最上的法供養。
  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如果於法起見,不是最上法供養,如果於法不起見,才是最上的法供養。

  五、聞法獲益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
  柔順忍,柔是無力的樣子,羅什法師解釋說,軟鈍,於實相法未能深入,軟智軟信,但又順隨不違,故說“柔順“。得此忍,則能折伏剛強煩惱。得法而意解心開,有此心,必有此行,所以無價寶衣以供養佛。心行相應,而不是口是心非。慧遠法師說:荷恩供養,白佛以後,修行法供,於中有三:一者,自表自心,於如來滅後修法供養,請佛加護;二者,如來為記;三者,月蓋蒙記,正法行供;湛然法師說:天子月蓋,解衣有二個意思:一、供養;二、發願行供養,請諸佛加被,宣通大法。
  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薩行。’
  魔怨,是將四魔合並為三怨,即煩惱、天魔、外道;如來滅後,月蓋道力沒有那麼堅固,如不加威神,則為魔所壞,不能降伏,所以請“威神“,然後“建立“。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輪,隨而分布。
  教戒二法有守護之功用,所以在經中常以城為喻。佛在之時以修養自已的道德為法供養,佛滅度後以經化他為法供養。
  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月蓋天子初利益菩薩,次利益聲聞辟支佛,再次利益眾生,上中下皆得蒙益。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焰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鸠孫馱,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即我身是。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
  慧遠法師說,會古通今,明供多益,悉得作佛,令人修學。
  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佛成正覺全憑法供養,以此可知,法供養在眾供養中為最。施人一物,不如施人一理,物有窮盡之時,而理無枯竭之日。綜上所述,藥王所說供養有二:一、弘宣佛法;二、如說修行。

 

 

上一篇:呂澄居士:略述經部學(上)
下一篇:呂澄居士:略述經部學(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