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慧法師:第三屆禅七開示 開悟的境界與悟後保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05年四祖寺第三屆禅七開示:開悟的境界與悟後保任
  (2005年11月25日)
  各位大德:
  參禅一法最終的目標是要開悟成佛。所以開悟是禅的本質,開悟是禅的根本任務。我們來學習佛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開悟,為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在歸依三寶時,“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體解大道是什麼呢?就是要開悟。悟後起修,才說得上是發無上心。所以開悟既是佛祖成佛的根本任務,因為成佛就是覺悟了,佛來到此世間建立佛教,就是要引導眾生開悟。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一定要把這件事弄得清楚明白,要在思想深處真正扎下根——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是做什麼的?時時刻刻要想到:佛者,覺也;覺者,悟也。學佛的目的就是覺悟。所謂覺悟人生,開大智慧;奉獻人生,發大慈悲。這都是講佛教的根本任務,修行的根本任務,成佛的根本目標。怎麼悟呢?靠修。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要持戒,要修定,才能開悟。開悟就是開般若知見,就是教下的大開解,就是禅宗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歷代以來的禅師,說有一千七百則公案,語錄一部一部地出版流通。現在一套禅宗全書,把這些有名的禅宗大德的語錄、開示、傳燈錄集中在一起,有一百部之多。而且還是小字印成,不是像過去的本刻本那樣字很大,一本書只有兩、三萬字。現在的一部書,最少也有五十萬字。大家計算一下,一部書五十萬字,一百部多少萬字?說穿了,這些書說什麼呢?說佛怎麼開悟,祖師怎麼開悟,你們怎麼開悟。就說這件事。為什麼為這件事說那麼多的話呢?每個人各有所見,每個人各有經驗、各有方法,各有自己的經歷不同。都是在描述這件事。有的是間接地描述,有的是直接地描述,有的是拐彎抹角地描述。描述來描述去,把這件事描述得玄之要玄,離得我們人生遠之又遠。我們回過頭來,我覺得還是要回到最古老的禅宗典籍上來。六代祖師集其大成者,就是六祖慧能大師。他的一部《壇經》就把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到他本人開悟是怎麼回事,開了悟又做什麼都說清楚了。所以我這十幾年來,一直提倡大家讀誦《六祖壇經》,以此來指導我們修行,指導我們開悟,指導我們開悟之後做什麼。
  像我這樣的人,雖然也說了很多的話,年年打禅七,年年在這裡胡說八道,講老實話那都是廢話。真正要學禅,那就要學習《六祖壇經》,學習那些主要的禅師的開示。我自己既沒有修行,也沒有開悟,講來講去都是隔靴搔癢,撓不到癢處。只有那些過來人講的話,是講他自己親身的經歷,講他自己心地的體驗和受用。本來對於打禅七這件事,我們也只是提倡提倡而已,哪裡能夠指導大家開悟啊!很慚愧!在這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占著這個位置,不說幾句辜負大家,說了也等於白說。因為都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東西還是在祖師那裡。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段百丈禅師的開示。我們看他是怎麼來描述開悟的過程、開悟的境界和開悟以後又怎麼辦的。這是非常有名的幾句話: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是兩句,講開悟是怎麼回事。第二個兩句:“體露真常,不拘文字。”第三個兩句:“心性無染,本自圓成。”第四個兩句:“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這八句話講四個內容。“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兩句,就是講開悟當下的境界是什麼。昨天我講到“歷歷孤明”,百丈禅師說“靈光獨耀”,靈光就是講的我們的心性,我們的真如佛性,講我們的覺性。這一點靈光是獨耀,它不是分散的,它不是分散在六根門頭,它與前後左右、四維上下都不相聯系,所以是獨耀。“迥脫根塵”,根就是六根,塵就是六塵,這一點靈光與六根六塵都不相聯系,這時候境界是什麼呢?這時候的境界,就像晴天霹雳一樣,從頭轟下來,你根本一點准備都沒有,在這個時候忽然桶底打破了。這就是“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時候,那就像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候講的那兩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在這個時候天上天下就只有這一點靈光,前不著村,後不挨店。這就是開悟那一刻的境界。
  接下來是“體露真常,不拘文字”。你的法身本體和盤托出,顯露在覺照之下,但是就像啞巴吃湯圓,無法描述,所以說不拘文字,文字描述不出來。這個時候完全是自受用,是不共。“體露真常”,真常就是法身,就是真如,就是自己的涅槃妙心,描述不出來,“不拘文字”。一切能夠描述得出來的都不真如本身,都是分別,都是妄想。真正的那種體驗,真正那種受用是描述不出來的。所以禅宗這一法,“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際上,一切佛法的體驗,一切最高的精神體驗、哲學體驗、宗教體驗,都是無法描述的,都是不立文字的。雖然說不立文字,說不出來,還得要說。為什麼呢?佛成道以後,他也覺得語言文字蒼白無力,覺得自己所體驗的這點東西說為出來;即使說出來了,世人也不相信。所以他成佛以後,就想不說法,馬上就涅槃。護法的天神勸請釋迦牟尼佛:您不能就這樣把我們扔下了!您要把您的受用與我們大家來分享,您要說法,要度眾生!在護法天神的一再祈請下,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他還是只有一句話:“我一個字也沒有說。”因為說出來的都不是的。真正每個人的心性是什麼,法性是什麼,一定要通過自己的真修實證去體驗,所以說“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然後是“心性無染,本自圓成”。雖然自己現在開悟了,但是所悟到東西並不是外來的,所有的塵勞其性本空,法身覺了無一物。所以心性本來是沒有污染的,河沙妙德,本自圓成。所證得的,所體驗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家珍,並沒有多出來什麼,只是在把自己多生多劫以來埋在塵勞底下的珍寶挖掘出來,打磨干淨,重現光明而已。所以“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一切都是本有的,所以叫本來面目。
  開悟了以後怎麼辦呢?就要好好地保任。怎麼保任?“但離妄緣,即如如佛。”保任也沒有什麼特殊的任務,也沒有什麼很難做的事情,很復雜的事情。“但離妄緣”,一切妄想、或者說一切能夠引起妄想的種種逆緣都要遠離,就可以了,就是如如不動的自性真佛。
  照這樣看起來,開悟不難,成佛也不難。但是,“但離妄緣”四個字,就起來輕巧,做起來極為不易。每一個字重量是多重呢?十萬八千斤,搬都搬不動。這個妄緣,你想要離它,它每一個字都像泰山一樣推都推不倒。因為我們覺照不夠,力量不夠,離不了。我們天天坐在這裡做什麼呢?就是想學著試著遠離妄緣。但是在想遠離的過程中往往自己又去找,妄緣不找你,你要去找妄緣。因為一切塵勞、一切煩惱,都是自己去找。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煩惱不來自己找。如果能夠遠離妄緣,當下就是如如佛。
  這兩個如字大有文章。這兩個如字,三藏十二部就是講它。第一個如字,可以作動詞解,也可以作形容詞解;第二個字作名詞解。所謂作名詞解是指什麼呢?第二個如就是真理,就是真如,就是真實,就是佛性。第一個如字如果作動詞解,就是指的怎麼去修;作形容詞,就是指我們當下的心態要與真理冥符,就和真理一個樣。如果用《大乘起信論》的思想來解釋“如如”兩個字,第一個如是不空如來藏,第二個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要通過修,空如來藏是本自具足的。可以說空如來藏是體,不空如來藏是用。第一個如是指怎麼樣通過修行達到與真理保持一致,古人是說“與理冥符”,不走樣,現在的話是叫保持致。如如兩個字我們經常用,這兩個字很講究,這兩個字是中國古代的翻譯家所創造的相當深奧的哲學概念,用以描述相當深奧的修行體驗,指向非常深奧、無法描述的境界和受用。我們每個修行人、學佛人,千萬不易輕易說這兩個字,也不是輕易地放過這兩個字。怎麼才是不輕易放過這兩個字呢?就是看我們每時每刻能不能做到如如?就是看我們的一切言行能不能夠與真理冥符。
  回過頭來說,不通過“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這一系列過程,要想達到如如的境界,不可能。所以我們要以如如的心態,修如如之行,證如如之理,見如如之佛!
 

上一篇:呂澄居士:元刻普寧寺版藏經
下一篇:呂澄居士:奘淨兩師所傳的五科佛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