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附[印光大師法語三則]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間家業兒女,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無論修持久近,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897頁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失其扼要,而復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174頁
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無論功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其它法門,欲了生死,其難如登天也。——《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168頁
目 錄
自 序
內容大要
第一講 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真實之教
第二講 淨土法門的特質
第三講 淨土法門的特異方便
第四講 淨土法門修持的正助
第五講 淨土法門的實修與檢非
第六講 問題解答
自 序
淨土法門在近四、五百年的中國佛教中,一直是個流傳廣遠,弘揚普遍的法門,直至民國以來,各宗共弘的盛況依然不減。然而由於近一世紀來的世局不定,已使得近代的佛法義解,呈現著衰微不振的現象。影響所及,淨土法門的弘傳與解說,也一直處在一種順古、通俗乃至頻炒冷飯的情況中而無法改變。固然佛法的正義古今皆同,並無異說或新解可求,但論及弘揚,卻又不得不有“時代因緣”之考量。一味地拾古人牙惠,除了不能契合時代和眾生根機以外,更顯示了這一代僧伽,在住持佛法這件事上的怠惰與失職!
在資訊快速流通,各類傳承之佛法已普遍而大量地互相交流、影響的今日,淨土教的弘傳,已不能再以孤芳自賞,或自說自話的方式為之。經雲:“未法眾生,處於五濁。”人們分別心重,信根薄弱,他們看多、聽多,可是卻思想雜亂、生性多疑,難以信入法門而堅固實踐。因此今日佛法之弘揚,若單以突顯自宗或貶抑他宗的方式進行,不但成效不彰,而且也不符合佛教的需要與佛法的精神。今後唯有以更廣大的心量,從比較和吸取他宗的優點當中,將自宗的教說,立基在更廣大的佛法基礎上,而又不失本宗的立場,才是廿一世紀傳揚佛法的通途之道。
《淨土深義》之講說,正是鑒於長期以來,台灣淨土教的修學與弘揚,或一味地遵古、應景,而了無時代新義及實修效益;或教義混濫、以偏蓋全,而思想狹隘、排拒他宗;或學者、修者於教義茫然,信行不固等缺失,而思有以改善。謂之“深義”,並非講者有何創發,乃為有別於一般對白衣啟信為主的通俗解說,今則以出家眾為主要對象的淨土法門介紹。講說中,希望透過經證的方式,以提醒淨宗行者(尤其是出家人),如何以大乘正見為基,而生信、發願、立行、以至不退。如此說理既然稍深,故權且立名如此(淨土深義)。此中,對於攝生三願之闡發、分析、品位關系之判別、比較,乃至《無量壽經》之會本可否,及真宗學者對中國淨土宗的批判之回應等,皆有論及。今以音帶補充講義重新印刷,將與音帶一同出版之緣,作序述其大要如上,願見者、聞者同沾法喜雲。
時維
佛歷二五四0年(1996)季夏
願心法門 釋法藏
講述於台中·大坑
內容大要
本講座以僧伽為對象,以彰顯淨土教法之體、用為目的,有別於以一般信徒之啟發信心為主的通俗講演。講中嘗試用經證的方式,來深化對淨土法門的理解,從而體會其不離圓滿大乘,而又超勝通途大乘的深義所在。同時亦借由往生三願之比較分析,來認識此法門之所以三根普被,而又圓具妙法的原因。此中更於自、他二力的分別及往生品位的高低,也有精要的提示。對於想再深入淨土法門堂奧的缁素大德,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