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法華經文句》提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法華經文句》提要 

王雷泉

    《法華經文句》,略稱《妙法蓮華經文句》、《法華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稱二十卷)。隋代智顗於陳祯明元年(五八七)講於金陵光宅寺,門人灌頂記錄,至唐貞觀三年(六二九),補治方峻。唐玄宗天寶七年(七四八),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有感於本書文勢有時凌亂失次,因加以排比而令相貫穿(見卷首神迥的《天台法華疏序》)。現行本當即此本。又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诏令福州東禅寺刊天台教藏同大藏流通(見《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本書當亦在其中。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三十三冊)本等。

    智顗(五三八——五九七),俗姓陳,字德安。祖籍颍川(今河南許昌),西晉末年,因五胡亂華,南遷至荊州華容縣(今湖北潛江西南)。父親陳起祖,梁元帝時官拜“使持節散騎常侍”,更封為益陽縣開國侯。智顗十七歲,梁朝滅亡,父母相繼去世。值家破國亡的亂世,年十八,投長沙果願寺法緒出家。不久,北行詣慧曠學律,兼通大乘經。入大賢山,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三經。陳天嘉元年(五六○),至光州(今河南光山)大蘇山,師事慧思禅師,修習法華三昧,盡得其法。既而入金陵(今南京),居瓦官寺弘法,開講《法華經》、《大智度論》和自著《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又名《次第禅門》),深得朝野欽敬。陳太建七年(五七五)秋九月入天台山,於北峰創寺傳教,成為天台宗的實際創立者。陳後主時,奉诏出山,再至金陵,在太極殿講《大智度論》、《仁王般若經》。陳亡,西游荊土。隋開皇十一年(五九一),應邀前往揚州,為晉王楊廣授菩薩戒,並得賜“智者”之號。後還荊襄,於荊州當陽創立玉泉寺,未久,履揚州,歸天台。一生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經》十五藏,度僧一萬四千余人。主要著作有《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诃止觀》,世稱“天台三大部”;《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經文句》、《金光明經玄義》、《觀無量壽佛經疏》,世稱“天台五小部”(以上均為灌頂所記)。尚有:《淨名經疏》、《覺意三昧》、《六妙門》、《法界次第》、《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又名《童蒙止觀》、《小止觀》)、《法華三昧行法》、《維摩經玄疏》、《阿彌陀經義記》、《金剛經疏》、《四念處》、《方等三昧行法》、《觀心論》、《觀行食法》、《觀心誦經法》、《四教義》、《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法慎記)、《菩薩戒經義疏》(灌頂記)、《仁王經疏》(灌頂記)、《請觀音經疏》(灌頂記)等。均為天台宗的主要經典。另有文表若干篇,收入灌頂編的《國清百錄》之中。事跡見灌頂《隋智者大師別傳》、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七、唐湛然《止觀輔行傳弘訣》卷一等。

  天台宗以《法華經》為本宗所依根本經典,視為佛陀最終和最成熟的教誨,故別稱“法華宗”。《法華文句》與晚年在玉泉寺所講的《法華玄義》和《摩诃止觀》,都是智顗闡發《法華經》思想的重要著述,稱作天台三大部。以講述《法華經》為始,智顗對一切經典的注疏,均以其獨創的因緣、約教、本跡、觀心四種方式解釋。因緣釋,以四悉檀作為對機說法的方式,悉檀通常譯作成就、宗,而智顗梵漢並舉,稱悉是此方言遍,檀是梵語檀那的略稱,翻譯為施,即遍施而使其成就:一、世界悉檀,亦名欲樂悉檀,以適應於世間人喜好的思想、語言、觀念等,隨不同機宜而解釋經文,令凡夫喜悅而生得世間之正智;二、為人悉檀,亦名生善悉檀,根據眾生各別根機與能力,而說各種出世實踐法,令生起善根;三、對治悉檀,亦名斷惑悉檀,針對眾生種種煩惱,分別給予不同的對治方法;四、第一義悉檀,亦名入理悉檀,即破除一切論議語言,直接以第一義谛诠明諸法實相之理,令眾生真正契入教法。約教釋,把經典的文句,從藏、通、別、圓四教的思想方面,給予從淺入深的解釋。本跡釋,依本地、垂跡二門來解釋教義,跡從哲學上解釋其思想或教理的普遍妥當性,以示眾生之本性;本則從信仰上究明其教義的永遠性,乃顯佛陀之本體。以上三種,是從客觀的教相門立場,以解釋經典的文句為主。觀心釋是從主觀的觀心門立場,把對經文的解釋與修行者自己的親證實踐結合起來。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教觀互具,相輔相成,故在智顗的止觀著作中有“起教”的篇目,而在討論教相的著作裡又有“觀心”的論題。在天台三大部中,《法華文句》、《法華玄義》主要說教相門,而傍及觀心門;《摩诃止觀》則主要說觀心門,而傍及教相門。

    本書是對鸠摩羅什所譯《法華經》結構和字句的詳細解說,故稱“文句”,以有別於《法華玄義》之解釋經題。先依佛家通例,將《法華經》分作序、正宗、流通三分:以〈序品〉為序分;以自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第十九行偈共十五品半為正說分;以其後至經末共十一品半為流通分。又以天台宗的見地,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大別為本跡二門:自〈序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為如來跡(垂跡)門的說法,其要旨是“開權顯實”,即開三乘之權而顯一乘之實,闡明過去如來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現在開方便的權門,示真實的妙理,會三乘歸一佛乘,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自第十五〈從地踴出品〉至經末,為如來本(本地)門的說法,闡明釋迦牟尼佛不是新近在菩提迦耶方才成道的新佛,而是從遠在三千塵點劫以前久遠實成的本地本佛垂跡。此本、跡二門,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

    第一〈序品〉為跡門的序分,從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跡門的正說分,第十〈法師品〉以下五品是跡門的流通分。其中正說分又分作略、廣兩部分:從“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下,是略說開三顯一;從“爾時世尊告捨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以下七品半,是廣明開三顯一。廣明部分分作三周(階段):第一法說周,佛為上根人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這時只捨利弗一人領解其說,即〈方便品〉中所說;第二譬說周,佛以羊、鹿、牛三車譬施權,以一大白牛車譬顯實,為中根人譬說,此時有摩诃迦葉、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诃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領解其說,即從第三〈譬喻品〉至第六〈授記品〉、特別是〈譬喻品〉中所說;第三因緣周,佛為下根人說宿世因緣並舉化城的譬喻,令其領解“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有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等千二百學、無學聲聞弟子因此領解,即第七〈化城喻品〉以下三品所說。〈法師品〉示通經軌則,〈寶塔品〉證前集後,〈提婆達多品〉引往昔宏經,〈持品〉有受持、勸持之分,〈安樂行品〉有身口意誓願之別,此五品為跡門流通分。

  從第十五〈從地踴出品〉開始至“汝等自當因是得聞”,是本門的序分。從同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以下到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十九行偈是本門的正說分,其中第十六〈如來壽量品〉是正開師門的近跡、顯佛地的遠本;第十七〈分別功德品〉中,佛說長行是總授法身記,彌勒說偈是總申領解。從〈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偈以下至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是本門的流通分,其中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以上為勸持流通,第二十一〈神力品〉至經末是付囑流通。

  於《法華經》全經中,〈方便品〉明圓乘之因,〈安樂行品〉明乘乘之法,〈壽量品〉明圓乘之果,〈藥王品〉明乘乘之人,此四品約教、行、理、人,尤為通經之門。〈方便品〉中十如是及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乃一經之宏綱,眾義之淵府。〈法師品〉中入如來室、坐如來座,乃宏經之通途,行道之要軌。《法華文句》於諸處皆廣加闡發。

   本書於顯發自宗義外,隨處舉破南北朝一些法師之說,尤以梁代光宅法雲的《法華經義記》(二十卷,世稱《法華光宅疏》)所說為重點。

    本書主要的注釋,有唐湛然的《法華文句疏記》三十卷。此外有關的撰述,有唐湛然的《法華經文句科文》六卷,道暹的《法華經文句補正記》十卷,智雲的《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二卷,《妙經文句私志記》十四卷,宋代法照的《法華經文句讀教記》七卷,從義的《法華經文句補注》四卷,有嚴的《法華經文句簽難》四卷,善月的《法華經文句格言》三卷,清道霈的《法華經文句纂要》七卷。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上一篇:惟覺法師:九十八年僧眾精進禅七導師開示
下一篇:惟覺法師:九十八年住持精進禅修導師開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