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錍論》提要
王雷泉
《金剛錍論》,又稱《金剛錍》、《金碑論》,一卷。唐代湛然著。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本等。
湛然(七一一——七八二),俗姓戚,常州荊溪(江蘇宜興)人,又稱妙樂大師、記主法師。家世業儒,而獨好佛法。十七歲從金華方巖(又作芳巖)受天台止觀,二十歲入左溪玄朗門下,盡得其學,三十七歲時才正式出家受戒。當時,禅宗盛行,華嚴宗勢力亦超於天台宗之上。玄朗去世後,湛然以孟子辟楊墨而光大孔學的氣慨,決心破斥華嚴、唯識、禅宗等他宗對天台圓教的混濫,在東南地區弘揚天台止觀學說,為唐代天台宗中興的代表人物,尊為“九祖荊溪尊者”。北宋開寶年中,吳越王錢氏追谥為“圓通尊者”。生平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法華經玄義釋簽》十卷、《法華經文句疏記》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摩诃止觀搜要記》十卷、《止觀義例》二卷、《止觀大意》一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始終心要》一卷、《十不二門》一卷等。事跡見《宋高僧傳》卷六、南宋士衡《天台九祖傳》等。
金剛錍系治療盲人眼膜之器具,引申為開啟眾生迷惑之心眼。《金剛錍》全文不足一萬字,文前自述學佛以來,未嘗不以佛性義經懷,苦思“凡聖一如色香泯淨,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之天台宗要義,忽於夢醒中得出“無情有性”的結論。乃“假夢寄客,立以賓主”,以自設問答的方式,闡述這一思想。
“無情有性”說的佛學基礎是智顗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性具善惡”說,其中“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已內具色心不二的思想。湛然又吸收《大乘起信論》真如不變隨緣的思想,提出:“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真如、法性、佛性、理性、法界、實際、實相等,皆為同一程度的概念,都具有絕對普遍的含義,而貫徹於一切有情與無情界。“故真如隨緣即佛性隨緣,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佛與真如體一名異。”
復以佛性、眾生、無情、佛土等因果、常無常、共別、大小、權實、色非色等關系,設四十六問,一一問難,以使人洞見“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塵不虧。”然後借客覺悟之言,說明“眾生但理,諸佛得事。眾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眾生因迷情所起,才有有情、非情之分,如依佛所悟之法性,即有情、非情,本來是不二不二的理體。本來性因迷而變,如能明性即可改迷。故其根本原理在性,是以真如與萬法,不變與隨緣,兩者同是實相,唯相轉變而成萬法,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強調事理、色心,本具三千的法理,不能分為“能所”、“上下”的差別,使一念三千的“性具”說,擴展為草木等無情物也能成佛。
本論受華嚴宗“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影響,以《法華經》的一切有情、無情皆成佛之說與《大乘起信論》之唯識思想為根本,論及佛性之真義,謂不僅一切有情具有佛性,即連草木亦有佛性。並以《涅槃經》“佛性如空”之立場,對“瓦石非佛性”之說加以反駁。又依據天台之教理,謂法、報、應三身皆具足佛性。此種“非情有性說”雖不見於智顗之著述,但智顗有“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及“色心不二”的思想,湛然將此加以發展而別創之思想,其後成為宋代天台宗教義之特色。
主要注釋書有唐代明曠《金剛錍私記》一卷、宋代仁岳《金剛錍科》一卷、智圓《金剛錍科》一卷和《金剛錍顯性錄》四卷、可觀《金剛錍論義》一卷、善月《金剛錍論義解》三卷(今存中卷)、時舉《金剛錍論釋文》三卷等。日本對此論注疏達二十五家(據《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同目錄》),主要有:最澄《金剛錍注》、義空《金剛錍折重鈔》、智現《金剛錍流源記》、主海《金剛錍發研》、惠慶《金剛錍懸談》、僧默《金剛錍講翼》等。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