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惟覺法師: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薩戒會得戒和尚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薩戒會得戒和尚開示
 
 
(一)980215
  佛法講究因緣,因緣具足了,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能成就;假使因緣不具足,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容易成就。這次戒會從三皈到五戒,從五戒到八關齋戒,從八關齋戒到菩薩戒,可以說是一個最完整的大法會、最殊勝的戒會,這是每一位的殊勝因緣、每一位的福報、每一位的出世勝因。從過去到現在,諸位發了長遠心護法護教,發了廣大心、清淨心、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這次更發了大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些都是因,有了因,將來一定會感果,現世一切順利,消災增福,遇難呈祥,未來圓滿菩提。
 
  我們很有福氣,很有因緣,能在中台禅寺受菩薩大戒、千佛大戒。外面熙熙攘攘,全世界的人都在不安、驚慌、恐怖當中,乃至在饑荒、貧賤、窮困當中。大多數的人天天都有煩惱,很少人能像諸位這樣聆聽出世法,在這裡念佛、忏悔、靜坐、受戒,這都是過去所植的勝因,因此,今生的業感就是出世的業感。這些因緣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過去的努力和現在的努力,這個因是自己掌控出來的,有因就能感果。例如,三皈的因,能感三皈的果報;五戒的因,能感五戒的果報;八關齋戒的因,能感八關齋戒的果報;菩薩戒的因,能感菩薩戒的果報。
 
  世間上有多少人能聽到正法和世出世間的真理?所以,諸位很有福氣,自己要直下承擔。經雲:「有因有緣事易成」,諸位發心求戒就是因;今天具足三師和尚、開堂和尚、道場、引禮師父……三寶具足──佛具足、師具足、法具足,所有一切助緣具足,這就是勝因,這就是緣,是不容易的。這是出世因緣、福德因緣。
 
  不僅出世法如此,世間法也是一樣的。「有因有緣事易成」,所以我們平時要多結人緣、多結善緣、多結法緣、多結佛緣,多結歡喜緣,不要結惡緣。有了這些緣,就能左右逢源,做什麼事情都能成就。
 
  「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每一位都想要成就出世法,想要修戒、修定、修慧,想成就無上菩提,想得到解脫,但是假使沒有因緣,沒有這些助緣,如何成就解脫?如何得到福報?如何成就出世間的大道?在世間上也是一樣,無論是家庭、事業、學業,有善因就有善果。例如,孩子要想成就學業,父母必須提供助緣,要找好的學校、好的老師來教他,這就是殊勝的因緣。如果沒有這些助緣,必須自己半工半讀,能夠念書的時間就有限。假使遇到的同學不好、老師不好、學校也不好,怎麼能夠成就學業呢?明白這些道理,就了解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一體的,這就是智慧。
 
  「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不信但看寒江柳,一遇春風枝枝新。」再舉個例子,冬天到了,江邊柳樹的葉子掉得干干淨淨,枝條都枯掉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天寒地凍的關系。到了春天,氣候回暖、陽光普照,柳條都發出了新枝、嫩葉,這就是「枝枝新」;就像一個人遇到了明師、遇到了正法、遇到了大善知識,不成道業,無有是處。
 
  諸位來受菩薩戒,是每一位的福報所感,是過去種的因、過去修來的,今生再種下善因,將來又感召善果。我們現在得聞佛法,又發心受戒,三皈只是登堂、開始,受了五戒就登堂入室;受了八關齋戒更上一層樓,受了菩薩戒又更上一層樓。佛法就跟學校一樣,要靠自己努力。
 
  無論出家、在家,戒為菩提勝因,戒是根本。所以,要先建立完整的人格,修行就好比修建高樓大廈,三皈五戒就是打地基,地基打好了之後,往上十層、二十層、一百層,都會很穩固、很安全,絕對不會搖搖擺擺,也不會傾倒。受持五戒,就能使人格完整。太虛大師也說:學佛,第一個是在做人,要使人格完整。如何才能完整呢?就是受五戒。受了五戒,每一位馬上變成優婆塞、優婆夷,就是果位上的賢者。有了這個果位,福德殊勝,將來一定圓滿菩提。
 
  受滿分戒,也就是五戒全持,果報就圓滿了;假使只受四戒、三戒,稱為多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夷。諸位如今都是圓滿的優婆塞、優婆夷,就好象已經發芽生根、開花結果了,這個果就是優婆塞、優婆夷的果。進一步受菩薩戒,就是菩薩戒的果。所以,這是非常殊勝的因緣,這都是每一位從過去到現在,修福修慧、護法護教的努力所得的殊勝果報。
 
  既然已經登堂入室了,還要步步高升,要一層一層地往上爬,從賢位到聖位,因為優婆塞是一個最小的、最低的、最起碼的果位。到達菩薩果位,還有賢位菩薩、登地菩薩、十地菩薩、等覺、妙覺的差別。妙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今天談論佛法,就是正覺世間,外面的紅塵世界是五陰世間。眾生在五陰世間受苦受難,在三塗惡道頭出頭沒,現在每一位都已經出離了三塗。優婆塞的果位雖然小,但已經踏上無上菩提的大道了。走一步,就是一步光明;走十步,就是十步光明。一步一腳印,一步一福德,一步一智慧,一步就是一個最殊勝的資源。
 
  如何再進步?如何再登堂入室?這很重要。所以,現在要進一步談到佛性。佛性人人本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佛性究竟在哪裡?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在聽法,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佛性、就是覺性。覺性有體、有相、有用,這就是更深一層的道理了,要慢慢去研究、慢慢去了解。
 
  進入菩薩位是智慧的,不是盲目的,要博學多聞,增長智慧。每個人都有佛性,達磨祖師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佛性的作用,在眼睛稱為見,盲人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他的覺性還存在,可以憑他的感覺、憑他的覺性走路、說話。
 
  諸位能誦經、能持咒、能禮忏,這都是佛性的作用。「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當下這一念心不動,什麼人都找不到自己,這就是體。前面所說的是佛性的作用,一念不生則是體。為什麼要靜坐?就是保持覺性不昏沉、不妄想,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本分大事。
 
 
--------------------------------------------------------------------------------
(二)980222
  什麼是相?起一個心、動一個念,就有一個相。例如,諸位在這裡受戒,這個念頭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功德。發一個慈悲心,就現一個莊嚴相,莊嚴我們的菩提;發了護法護教的心,又現一個相,這個相是無量無邊的福德,這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功德之相。心的體、相、用,即是法身、報身、化身。
 
  雖然每個人都有佛性,但凡夫眾生的佛性天天都在造惡業,起貪瞋癡、造殺盜YIN,這個佛性就變成獸性了,變成地獄、畜生、餓鬼之性了。我們現在不起貪瞋癡、不造殺盜YIN,過去的獸性,地獄、畜生、餓鬼之性,一下就轉過來了。所以,修行就是轉識成智、轉染成淨。把染著心變成清淨心,過去的妄想心轉成正知正見,這就是修行。
 
  戒為道源、菩提之根,我們受三皈、五戒、八關齋戒,這就是修。佛性當中具足兩種功德:一是性德,一是修德。性,就是本性。修德,指修行的德。性德是本具的,例如,每個人的眼睛都能看,但是一般人不知道修,看東看西,看光怪陸離的五光十色,不知道看經、也不知道持咒,眼睛始終亂看,眼根就不清淨,六根就染污了,就沒有德、墮落了。
 
  受三皈、受五戒、受八關齋戒、受菩薩戒,這就是修德。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自己做了多少,就得多少。如果只是說得天花亂墜,五戒做不到,八關齋戒也做不到,菩薩戒更做不到,雖然是在修行,但性德沒有光明,所以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修行有了功力、有了功夫,本性才會有光明,六根才會清淨,煩惱才會脫落,佛性才會現前,將來才會成無上道。假使沒有修德,我們的性德就跟普通人一樣,打妄想、起無明,佛性沒有顯現,佛性沒有光明,佛性不清淨。
 
  修德要有功,必須從基礎做起,五戒必須要持清淨。五戒,分成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分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又分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品,又分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做到上上品,就是「修德有功」,六根清淨,果報無有窮盡。所以,這就要靠修。怎麼修?時時刻刻注意自己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有沒有打妄想?打了妄想,馬上返照自心,慚愧、忏悔、改過,這就是修德,這就是修行。
 
  所以,要在六根上修,要在身口意三業來修。不是「修」就有,而是要「有功」夫,如此就要實踐,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家庭、辦公室、道場,任何場所都可以修。明白這個道理了,不僅中台禅寺是道場,家庭也是道場,辦公室也是道場,整個社會都是道場。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佛性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清楚這個道理,修行絕對修不成功,因為不知道「道」在哪裡?不知道「佛」在哪裡?我們為了尊師重道,塑一個佛像,恭敬禮拜、慚愧忏悔,向佛菩薩學習,有了過失馬上向佛菩薩忏悔,這是眼睛所看到的佛像。真正的佛像、真正的佛在哪裡?就是我們的覺性。覺性才是真佛,所以,要覺察、覺照。
 
 
--------------------------------------------------------------------------------
(三)980301
  覺察,就是時時刻刻檢討反省心當中有沒有貪心?貪什麼呢?貪財?貪色?貪吃?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應該得的就得,不是自己本分內的就不要。想要求功名富貴,必須要腳踏實地,要有善法、要有福報、要有功德,這就是菩薩道,這就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在家庭或事業上,要負責盡職、慈悲喜捨,這些都是我們佛性的作用。盡了責任、修了善法之後,要像佛經裡所說的:「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自己檢討反省。」
 
  佛性「在眼曰見,在耳曰聞」,每個人都具足,就是我們的覺性。假使過去明白這個道理,經過返照自心修行過的,這一生六根清淨,什麼道理都能一目了然,都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中國白居易生下來就認識「之、無」二字。如果過去這念心染污了,今生的智慧、各方面都迷迷糊糊。迷迷糊糊沒有關系,從現在開始,在覺性上用功,才是真修,才是實悟。
 
  所謂「福慧雙修」,檢討反省屬於智慧,我們所修的其他一切善法屬於福報。心當中有智慧、有靈覺,靈明不昧,了了常知,這才是更上一層樓。我們的心就能愈來愈明白,心就愈來愈微細,煩惱愈來愈少,身口意三業愈來愈清淨,這個就是進步,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我們自己修行是自利,由於了解人人皆有佛性,不忍心眾生墮落,從因地上把這些道理傳播給有緣人,就是利他。
 
  大眾都是菩薩戒弟子,什麼是菩薩?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翻成中文就是「覺有情」,大道心眾生。諸位都是菩薩戒弟子,都是覺悟的眾生。覺,就是先從自己開始覺察,返照自心。一般人都向外看,只看別人,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看別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自己統統是對的,一切都怪社會、怪大眾,這就是沒有覺察。覺察,就是檢討自己的煩惱。現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社會上很多人貧困、窮賤,只想到:「唉呀!這個社會不好,為富不仁,我的朋友不幫助我,我的親戚也不幫助我,這個社會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是什麼社會?烏煙瘴氣的!」這就是一般眾生的想法。假使有了覺察,就不會怪人家、不會怪社會、不會怪親戚、不會怪朋友,知道反省:「這是我自己的努力不夠、善心不夠、福報不夠、智慧不夠,所以今生窮困潦倒,要時時刻刻檢討,從現在開始,修一切善,無善不修。」這就是覺察。
 
  再舉一個例子,在一個家庭中,小孩不想讀書,成績不好,父母罵他:「你簡直是最愚蠢的!」不僅罵孩子,看到家裡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什麼都看不順眼,不知道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這就是眾生。假使能夠覺察,心想:「我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他不好,我也不好,我現在要檢討反省,要有慈悲心,要教導他,從因當中去努力,希望他改過向善、慚愧忏悔,教他走出一條路。」對孩子要有慈悲心、要有愛心,要細心、要忍耐,希望他人格成長、福德成就、智慧成就,幫他找一個好老師、好學校,經常鼓勵他。這就是覺察。
 
  先從自己檢討,就是覺察。覺察了以後,還要覺照。有了煩惱,要趕快把它照破。例如,檢討發現:「我經常罵孩子,口業不清淨,容易發脾氣。」再度起瞋心時,趕快誦經、持咒、念佛、忏悔,把瞋心化掉。這就是覺察、覺照。假使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時時刻刻覺察、覺照,就是佛,這是自性佛。每一尊佛菩薩都是這樣修出來的。假使認為丈夫不好,不要怪他,先怪自己:「自己為什麼會碰到他呢?這個丈夫這麼無賴,喜歡發脾氣,也不照顧家庭,這是我過去的業障,不能怪他。」先從自己努力,慢慢改變他。要忍耐、要慈悲、要恭敬、要勤勞,要有善法,依照這個方法不斷地努力,一定能夠消除我們的業障。
 
  以修行來說,就是更進一步的了。經常思惟:怎麼樣辦道場?怎麼樣普度眾生?怎麼樣能夠自利?怎麼樣能夠利他?這就是覺察,要時時刻刻返照自心。進一步,覺照,要照破無明、煩惱。如何照破?第一是改過,第二是向善,第三是檢討,第四是觀空。要有般若的智慧,要誦《金剛經》。《金剛經》就是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就能更上一層樓。
 
  現在雖然是剛剛開始,已經是不簡單了,每一位是優婆塞、優婆夷,還要受菩薩戒。覺,即是佛。要想成佛、成菩薩,必須要有正因,要有覺悟的心、覺察的心、覺照的心。我們心當中的無明煩惱就像小偷一樣,時時刻刻使我們打妄想,偷我們的功德。一發脾氣,這就是小偷,偷我們的清淨功德,火燒功德林。剛剛准備要發脾氣了,「我知道了,不能發脾氣!」念一句:「阿彌陀佛」,照到起貪心的那個地方,這個就是真正的修行。
 
 
--------------------------------------------------------------------------------
(四)980308
  有些人不懂念佛的道理,執著一句佛號,是沒有什麼用的。所謂「念佛即是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佛號是用來返照自心,化除我們的無明煩惱。以前有一位居士很用功,每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念幾百、幾千、上萬遍。他是念這句佛號,而不是利用這句佛號返照自己的心。有一天,他的兒子不乖,吵鬧起來了,怎麼勸也勸不聽,這個居士發脾氣了,拿起念珠,邊念佛、邊打小孩。這就是沒有覺察、沒有覺照。
 
  我們心當中有八萬四千個煩惱,所以用八萬四千個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個煩惱又可簡化、濃縮成一百零八個煩惱。一百零八個煩惱都破掉了,就身心清淨,成道證果。一百零八個煩惱還是太多,記不住,就濃縮為貪、瞋、癡、慢、疑、邪見六個根本煩惱。
 
  每個人都有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邪見。心當中起了無明煩惱,可以念一句:「阿彌陀佛。」或是用般若智慧照它一下:「是誰在起瞋心?」看看起瞋心的那念心,自然就沒有瞋心了。根基好的人,一起煩惱、無明,就把煩惱、無明照破了。根基再好一點的,經常保持正念,自然就不會起煩惱,自然就不會生氣。根基差一點的,起了貪心、起了瞋心,心想:「唉呀!我怎麼又在發脾氣,又在起煩惱?」這樣也不錯,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根機最下等的人,起了煩惱、罵了人、做了壞事,根本還不知道,別人告訴他,他還不接受。
 
  凡夫眾生由於過去起煩惱習慣了,無始以來的種子都隱藏在八識田中。現在用持戒的方法,清淨身業、口業、意業,這是持戒的功德。持了以後,要歸於覺性,持而無持。持戒是一個法門,是根本的法門。持一條戒,就破一個煩惱。煩惱破掉了,我們的自性、覺性就現前了。
 
  所有的法門都是方便,持戒也是方便法門。假使心很散亂,就要打坐;念佛念不下去,就改為誦經;誦經誦不下去,就持咒。法門很多,誦經、打坐、持咒、忏悔、經行,乃至於六波羅蜜、三十七助道品,這些都是修德。修德有了功夫、有了功力,我們的本性才會現前。
 
  佛性是本具的,假使不修、沒有覺察,雖然有佛性,但迷迷糊糊,乃至造了惡業,葬送了一生,將來就會墮落,隨業流轉,輪回六道。所以,現在受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這就是修德。每一條戒我們都要盡量去做,假使犯了戒,馬上慚愧、忏悔。
 
   每一個人都有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覺性。所謂「本具」,即是經中所說的「法爾如是」,覺性是無始無終,我們把覺性修成功了,生命就是無始無終,否則就要輪回六道,受苦受難。所以,一切都在於自己,翻過來是手掌、翻過去是手背,都是同一只手;這念心也是如此,起善念也是它,起惡念也是它。
 
  本具的覺性,即是「本覺」。師父說法,也是本具覺性的作用;大眾聽法,也是本具覺性的作用。對這個道理要深信不疑,要有信心,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性是本具的,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不是佛祖給我們的,也不是父母給我們的,也不是閻王小鬼給我們的,覺性是本具的。父母給我們色身,而覺性是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都在六道當中輪回。
 
  假使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遇到好的因緣,佛性雖然本具,但仍是「不覺」的眾生。現在大眾聽聞這個道理覺悟了,就是覺悟的眾生。覺悟了,就是菩薩。完全覺悟了,煩惱統統漏盡了,就是如來佛,這念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諸位是在家居士,法師是出家眾,大眾看看這念心有沒有在家相和出家相?在座諸位有男眾、有女眾,這念心有沒有男相?有沒有女相?這念心是無形無相的,沒有男相、沒有女相、沒有在家相、沒有出家相,覺性是無相的。
 
  《金剛經》雲:「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覺性是本具的、是超然的,沒有男相、沒有女相、沒有眾生相,念念分明。大眾要在這個地方來返照一番,這就是真正的佛法。《六祖壇經》中提到,地有東西南北,人有男女老幼,覺性沒有東西南北、沒有男女老幼,是無相。所以,受了菩薩戒之後,除了戒以外,還要看經,要研究《金剛經》、《六祖壇經》、《四十二章經》,這樣就是步步高升。修行不是有所得、有所見,得到什麼、見到什麼,都是錯誤的,這念心是本具的。打坐也好,看經也好,假使見到什麼境界,都不要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念心無所求、無所得,因為心性本具。
 
  凡夫眾生是不覺。由於不覺,始終在造惡業,將來就是在六道當中輪回受苦。我們現在是始覺,覺悟的眾生,覺有情,就是菩薩,菩薩就是覺悟的眾生。「覺」有深淺、有粗細、有高低,有層次上的差別。雖然是覺,只是剛剛開始找到一條大路,這條路要一步一腳印去走。
 
 
--------------------------------------------------------------------------------
(五)980315
  佛經裡有「六即佛」,把佛性分成六個層次,現在是第一個層次,將來「修德有功」,心愈來愈清淨、愈來愈明了,煩惱就愈來愈稀薄。第一是「理即佛──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這是一般的凡夫眾生。
 
  「動靜理全是」,在道理上,每個人都有佛性,和佛祖沒有差別,並不減少一絲一毫,並不因為你是眾生或是墮落,佛性就不見了;佛性還在,只是迷惑顛倒了。無論是靜、無論是動、無論是行住坐臥,佛性始終存在。「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社會上有些人為了自己不擇手段,嫉妒、排斥、仇恨、殘殺……造作墮落三塗的惡因。我們絕對不做這些,我們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修戒、修定、修慧,受持三皈、五戒、菩薩戒,這就完全不一樣了。
 
  「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隨物去」,隨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境界流轉。「杳杳不知歸」,做了很多對不起天、對不起地、對不起父母師長、對不起人、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還糊裡糊塗。
 
  所謂「始覺」,就是開始覺悟。第二,「名字即佛──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從現在開始,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生不滅,無始無終,就是名字即佛。在名義上,各位都是菩薩,都受了十方諸佛大戒,有了菩薩的名字,有了諸佛、未來諸佛、十方諸佛的名字。「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過去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佛性、覺性,現在才知道自己六根都不清淨,心當中一大堆垃圾,要靠自己來淨化、來提升。所以,在名字上,諸位受了菩薩戒,都是菩薩。但是,菩薩有賢位菩薩、登地菩薩、十地菩薩,這些都要靠自己努力。什麼是十地菩薩?心已經清淨,定慧、慈悲、心量……已經達到第十個等級了。其實都是同樣的這一念心,只是層次上的差別。佛菩薩有這念心,我也有這念心,為什麼自己不覺察、不覺照、不檢討、不反省,心中的垃圾愈來愈多,不知道把垃圾化掉?現在才知道這個道理,這就是名字即佛。
 
  第三個階段,是觀行即佛。繼續用功修行,念念觀照,動靜閒忙當中不離開當念,有了過失,覺察、覺照、覺悟,繼續用功。這念心本來是一團渾水,其中的渣滓慢慢沉澱了,身心逐漸清淨,就是觀行用上功了,誦經、持咒、打坐、參禅、持戒……廣修一切善法,用善法來轉識成智,沉澱自己。
 
  由於觀照得力,有了功夫,又進步了,第四個層次是相似即佛,和佛菩薩的心有一點點像了,稱為相似的境界。繼續再用功,貪瞋癡等粗的煩惱脫落,就是分證即佛,就是果位上的菩薩了。
 
  這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現在用功,不要向外東求西找。最後,達到究竟即佛了,還是這念心。我們現在的這念心就像初一的月亮,只有一點點光明;究竟成佛了,是十五的滿月,放大光明。這是佛法的無上真理。
 
  諸位這次來受戒,從三皈到五戒,從八關齋戒到菩薩戒,是很完整的一個系統,就等於坐在蓮花台上了,我們的心就是蓮花。蓮花是一個譬喻,明白這念心了,由於覺察、覺照,六根慢慢清淨了,這念心就是白蓮花。所謂「白蓮台上觀世音」,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念心不染塵,每一位都坐在蓮花台上,每一位都是觀世音。不要向外祈求,一求,心就跑掉了。如《中庸》所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假使不堅住正念,不隨順覺性,不覺察、不覺照,心就跑掉了。
 
  想要把這念心收回來,就要持戒。人人心中有一個小偷,在心當中住了幾大阿僧祇劫,我們現在才看到小偷。現在,不是不要這個小偷,而是用持戒的方法,把小偷綁起來。雖然綁起來,還是個小偷,所以進一步要淨化他、改變他,這就要靠自己轉識成智。
 
  王陽明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山中有很多土匪、盜賊,我們知道他在哪一座山,派一個軍隊、幾萬個士兵,把他圍起來,很快就能剿除。心當中的賊時時刻刻跟著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要「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時時刻刻都要注意自己心當中的小偷。假使他跑掉了,經常來來去去,偷取我們的自性功德,我們就要用持戒的方法,把他抓起來、綁起來、關起來。關起來之後,還要進一步改變他,就是用誦經、持咒、打坐、參禅,覺察、覺照、覺悟,化敵為友,以前他是敵人,現在他就是我自己;以前它是垃圾,我們現在化腐朽為神奇。修行就是如此,假使違背這個原則,絕對修不成功。
 
 
--------------------------------------------------------------------------------
(六)980322
  道在哪裡?道不是修出來的。修出來的就是有成,既然有成,就會有壞。例如,不管這個道場修得多堅固、多莊嚴,經過幾百年以後,就會壞掉,世間的一切有成就有壞。許多人不了解,刻意觀想出一尊佛,天天坐在這裡打妄想:「觀佛、觀佛,我要成佛、我要成佛,我要見菩薩……」真的見得到菩薩嗎?見得到佛嗎?所見到的,都是自己的妄想心想出來的。
 
  「佛者,覺也。」覺即是佛。經雲:「菩薩清涼月,游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菩薩是什麼?「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每個人都有一潭心水,但是眾生的心水是渾濁的,照不出月影,不能起照,沒有作用。如果用覺察、覺照的功夫,把心當中的垃圾化掉,像江水這般清淨,就能「漢來漢現,胡來胡現」。
 
  神秀大師曾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的心當中有一片鏡子,但是鏡面上都是灰塵,把所有的光明都遮住了,稱為「寶鏡蒙塵」。現在要把我們的妄想、煩惱擦掉。怎麼擦?沒有別的,就是用慚愧忏悔、覺察覺照、檢討反省、用持戒的方法,把心當中的煩惱、垃圾化掉。
 
  莊子也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至人」就是智慧最高的人,我們則稱佛為覺者、智者。「用心若鏡」,佛的心如明鏡,能映現萬物,所以有通達世間、出世間萬法的智慧。什麼是「不將不迎」?看到好的東西、好的境界,不歡喜、不起貪愛;看到壞的東西、不好的境界,也不討厭、不排斥,這念心就像鏡子一樣,經常保持明淨,這就是「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藏,就是藏到心中。眾生的心就像廁所、就像垃圾堆一樣,所有的垃圾、廢物都在裡面。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帶著一個徒弟在外行化,看到一位女眾掉到河裡去了,老和尚趕快把她從河裡拉起來,救了她一命。過了一段時間,徒弟就問:「師父,上次您摸了那個婦人的手,犯了戒喔。」老和尚說:「這件事我心當中一點影子都沒有了,老早就放下了,你怎麼還記在心裡?」所以,「應而不藏」,無論是好的境界、壞的境界現前,這念心像一片明鏡,過去了就算了。但是,「過去了就算了」也不是糊塗。像這個老和尚知道自己在救人,救了人以後心當中了無一物,「不藏」,並不會想:「唉呀,我的功德好大啊!」「我看看這個婦人長得漂不漂亮,穿什麼衣服?」「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我們這念心必須要像《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心得自在,心得解脫,心超越物外,這就是至人、聖者,就是菩薩。
 
  大眾已經是登堂了,登了堂以後,還要入室;入了室以後,還要步步高升,一直爬到最頂端。做多少算多少,這一生做不完,來世再繼續。諸位已經得到優婆塞、優婆夷的果位了,等於拿到最安穩、最實在的一張飛機票了,勝券在握。進一步,要靠自己去努力。佛法就是心法,是心地法門,這是過去佛、現在佛所傳授的心法。諸位能夠了解這個心法,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六祖壇經》雲:「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心就是我們的覺性,就是我們的佛性。菩提自性,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這麼簡單。雖然人人都有這念心,但是由於不覺,六根顛倒、攀緣,天天都在造殺盜YIN種種惡業,將來仍然在六道輪回,有什麼用呢?因此,雖然人人都有覺性,都有本覺,但還要始覺。有了始覺之後,還要繼續不斷地努力,從觀行覺、相似覺、分證覺,一直到正覺,一直到妙覺。這樣子這一生才能了,不是知道就了了。
 
 
--------------------------------------------------------------------------------
(七)980329
  釋迦牟尼佛上半夜悟到四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證阿羅漢果;中半夜悟到十二因緣;下半夜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悟到什麼?悟到看天上明星的這念心,能看的這個心是本具的,也就是剛才所說,大眾的覺性是本具的。雖然是本具,由於現在才知道,所以還要用功返照,覺察、覺照,把心當中的煩惱、垃圾化掉、漏盡才有用,否則只是虛度一生。
 
  今日大眾在此受戒,藉這個機會、藉這個因緣祝福大眾、勉勵大眾,從三皈到五戒,從五戒到八關齋戒,從八關齋戒到菩薩戒,大眾就登堂入室了。最後,還要了解佛性的道理,知道「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就像爬樓梯一樣,步步高升。
 
  凡夫眾生眼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眼睛要看好的,例如,每個家庭都有電視,無論大人、小孩,都習慣看電視,看個不停,不看就難過,好象是吃鴉片上了瘾一樣。這就是眾生,不知道內照,不知道把眼光收回來。耳朵要聽好的,不但要聽好的,還要聽靡靡之音、要聽贊歎之聲,這樣耳根就不清淨,這就是眾生。兩耳內聽,兩眼內照,檢討反省,才是菩薩行。
 
  「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嘴巴以酸甜苦辣為食,一般人都是盡量找好吃的東西來吃。「身以觸為食,意以法為食」,身體以觸塵為食,意根以法塵為食,這些都屬於眾生境界。菩薩以禅悅為食,法喜充滿。受菩薩戒、聽聞佛法,充滿了歡喜,這就是法喜充滿,所以你們也是菩薩。什麼是「禅悅為食」?打坐時心清淨了,一念相應成正覺。與什麼相應?不是與外面的境界相應,而是與清淨心相應。這念清淨心現前了,一念相應,就成正覺了。這就是菩薩「禅悅為食,法喜充滿」。
 
  所以,我們要盡量使六根清淨。許多人都是念觀音菩薩、拜觀音菩薩,認為這就是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其實,念觀音、拜觀音,只是個方便法門,而不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觀音菩薩是以耳根圓通法門成道,「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離開了外面的聲塵,自性始終是存在的。用聞性慢慢觀照,慢慢向內收,收到六根歸一了,最後達到「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就成道了。
 
  無論是動靜閒忙、明暗、遠近、高低,一切境界都是虛妄的,只要保持這個覺性。不過,這個層次有深有淺,要站得住、站得長,才是功夫。所謂「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修」,這就是一條大路。一般人都是走遠路、走錯路。前面是方便,然後要登堂入室,最後要達到最高峰,就必須在覺性上修。這次大眾都很發心,受戒要至誠、懇切、專注,發殊勝心、難得心、難遭遇心,既來之則安之,萬緣放下。祝福大眾道業增進,發菩提心!
 
 

上一篇:王雷泉教授:《金剛錍論》提要
下一篇:王雷泉教授:《沙門不敬王者論》提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