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惟覺法師:九十五年住持禅七圓滿日導師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九十五年住持禅七圓滿日導師開示
 
 
(一)960819
 
 
  如來有十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中有「調御丈夫」,現在講「調御」的意義。
 
  「調」是調整;「御」就是控制、駕馭。這兩個字等於現代人所說的「管理」,例如企業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管理事業需要有方法、有計畫,企業的根本──人,要先管理好。公司裡每個人的智慧、德行、個性要知道,才好管理。其次是財務的管理,一個公司如果不知道管理財務就會崩盤。人事、財務都管理好了,最後才談得上「企業管理」,這些都做到了,公司才會有好的發展。除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現代人也談「情緒管理」。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情緒管理,管理自己的情緒。現在我們不但講「情緒管理」,而且是講「調御丈夫」,涵蓋的內容更廣大、更實際,是心念的管理、心念的調御。善念、惡念、雜念、無念……要達到哪一個境界,才能把心管理好?這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調心不起,調口無過,調身不犯」。調整、管理我們的心,不要隨便起心動念,「心念不起」,做不做得到?第一要有智慧,第二要能作主,第三要能覺察、覺照、覺悟,要具足這些功夫,才能達到「調心不起」。不起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邪見,不昏沉、不散亂……都在這個「調」字當中。起了妄想,這念心就成了賊人,任由強盜土匪來偷自己的清淨功德。在平時,我們調心只起善念,不起妄念、不起雜念、不起惡念;在禅堂更進一步,不但惡念不起,連善念也不要起,因為最高的境界是「無念」,無念、無住、無為、無相、無作,如《圓覺經》所雲「無作止任滅」四相。只要起觀想,就是「作」,就是方便。無論修空觀、假觀、中道實相觀,「觀」就是「作」──作意,起一個心、動一個念,這些也都要「調」。所以,這個「調」字有不同的層次。
 
  這念心究竟是什麼境界?這念心有體、有相、有用,具足體、相、用三大。「體」是什麼?打禅七最重要的就是萬法歸實相,一切要歸於自己本具的清淨心、本具的體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覺性。所謂「實相」就是指我們這念實實在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具的心,不是作意出來的。什麼是實實在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是想出來的東西都不是實相,有生就有滅。「實相」是我們本具的覺性,法爾如是。「空生大覺中」,我們這念心除了空寂之外,還要清楚明白,能夠作主,要動就動、要靜就靜。所以要保持空、明、靈覺的境界,要在這裡用功。
 
 
 
--------------------------------------------------------------------------------
 
(二)960826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覺性最重要!如來的心境恆常寂滅,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滅」就是化掉一切煩惱,這就是調御。在心上用功,就是真正的佛法,而不是方便的佛法。禅堂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調心不起」。
 
  「調口無過」,不犯惡口、兩舌、妄言、绮語四過,時時刻刻檢討反省、管理、調御、降伏自己。《金剛經》中,佛告諸菩薩:「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我們有沒有做到降伏自己的妄想心、無明心、顛倒心、邪見心、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降伏,就是調御,也就是管理。第三,調伏身體,「調身不犯」。最重要的,不犯殺、盜、YIN,則身業清淨;不惡口、兩舌、妄言、绮語,則口業清淨;不起貪、瞋、癡、慢、疑、邪見,達到一念不生,則意業清淨。「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有的法門都是對治法門,身、口、意三業欲達清淨,都需要經過一番管理和對治。
 
  諸位,生死事大!什麼是生死?一般人認為嬰兒從母體生出,是生;一口氣不來是死。其實,心念的生滅就是生死。念頭一起,就是一個生,下一個念頭再起,前念滅,後念又生。佛經記載,我們每一天有八億四千萬個生滅,也就是八億四千萬個念頭。白天起心動念,晚上作夢也在生生滅滅、顛倒當中,都是在打妄想;即使沒有作夢,也是迷迷糊糊,昏沉愚癡。如果知道調心、調口、調身,使這一念心歸於寂滅的境界,就稱之為「大覺世尊」。這一種「空」、這一種「明」、這一種「滅」、這一種「覺」,就是無上菩提。
 
  菩提就是我們的覺性,是清淨心、真空妙有心、無為心、無住心,是慈悲心、平等心、不動心。在禅堂,最重要的是不欺騙自己。起了一個念頭、動了心,就是騙了自己,因為自己沒有堅住實相、沒有隨順覺性。始終堅住正念,在這裡用功,才知道佛法的真實,才知道什麼是聖、什麼是賢、什麼是無為法、什麼是有為法,才知道《金剛經》所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覺性」要空、要明、要淨,不能有染污、有雜念,不能昏沉、迷糊,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時時返照三業是否清淨?沒有做到就是流轉生死的凡夫,做到了就是解脫自在的智者。這念心寂然不動,不能隨著妄想跑,要趕快把無明煩惱照破,就是轉識成智,就是趨向寂滅無為。出家者名為「人天大丈夫」,要在心地上用功,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清明在躬,才是大丈夫。「一念不生,萬法無咎」,寂然無為,空明寂滅,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所以,翻過來是手掌、翻過去是手背,煩惱即菩提;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就看自己做不做!
 
 
 
--------------------------------------------------------------------------------
 
(三)960902
 
 
  佛法說「心地法門」,要在心地上用功才是「心地法門」。平時早課、晚課、誦經、持咒,乃至於種種功德、種種善法……都是方便,現在歸於自性才是究竟。祖師大德說:「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靜的時候,就如此刻打坐,要寂滅無為、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體,所以萬法歸實相,是歸於體。修菩薩行,除了體,還要有大慈悲心,才能起「全體大用」,在動的時候才能萬善圓彰。何謂「萬善圓彰」?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修了一切善,能所俱空,無一善可修,又要歸於心之體、歸於實相;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能所俱空;度了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能所俱空,通通歸於實相、歸於體,如此有體、有相、有用,修行才能圓滿。一念不生是心之體,起一個心、動一個念就是心之用,名利財色是心之用,慈悲喜捨建道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也是心之用。用了以後,各有功德果報,此即心之相。如能了解功德果報之相,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了不可得,就是歸於實相,歸於心之體。我們始終是不離開心之體、心之相、心之用,要從這裡來認識自己;用不作用想,淨化自己、提升自己,就是真正的菩薩行。
 
  各位平時忙於建設道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屬於福報、屬於慈悲;現在禅七用功,「萬法歸實相」,是自己向上一著、了生脫死的究竟之道。《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六天一剎那就過去,還沒達到這個境界,就要趕快調御,調整到這個方向。
 
  佛法就是悟這念心,悟心本具、悟心空寂。妙峰福登禅師參學,一次在旅店裡發高燒,深夜裡口渴,無可奈何到廚房裡面摸黑找水,後來找到一盆水,這水又甜又解渴,一夜好眠。第二天回想起來:昨天晚上喝的水又香又甜,喝下去一身輕松,勞累頓消,實在很好。又到廚房裡找,想再喝幾口,找到時發現,竟然是一盆又髒又臭的洗腳水。正在惡心想吐的時候,忽然一下開悟了!
 
  開悟時,禅師講了四句話。「飲之甚甘」,昨天晚上喝的時候,這水很甘甜;「聞之甚臭」,今天這麼一聞,這水臭得讓人作嘔。然而,「非關外境,淨穢由心」。昨天晚上不知道它是洗腳水,拿到了就喝,覺得非常清甜;今天一看,知道這是一盆洗腳水,起了分別心、執著心,有我執、我所,所以聞到這水,馬上就作嘔。到底哪個是淨?哪個是穢?為什麼昨天晚上覺得是好的、清淨的?今天眼睛一看,六根對六塵起了分別,馬上就作嘔?同樣是一盆水,為什麼昨天認為「清淨」?今天卻認為「穢臭」?──因為昨晚黑暗中眼睛看不清楚,白天一看,心就不清淨了,「淨穢由心」,都是我們這念心妄生分別。既然是淨穢由心,那什麼心才是真心呢?世界上所有萬法,都是我們這念心生分別、起執著,所生出來的假名、假相、假有。所以打坐時,任何聲音、任何境界都不理,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才是真心。悟了這個道理,不是就了了,悟了以後要保養。雖知淨穢由心,這個心作不了主,還是在生分別、起執著,所以妙峰福登禅師悟後起修,一念不生,靜坐用功。這樣子才知道這念心是佛,心即是道,知道覺性是佛、覺性是道,煩惱來了就要調御、管理,在這裡安住用功,才是真用功。
 
 
 
--------------------------------------------------------------------------------
 
(四)960909
 
 
  迷失本心,是指這念心妄想顛倒,起邪見、起執著;口,惡口、兩舌、妄言、绮語;身,不能安住於清淨的行為。沒有悟,修行如挑千斤重擔;悟了以後,安住覺性、隨順覺性,隨拈一法都是佛法。「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凡夫心和佛心是一個,但要不染污,就要先調御,調心不起,調口無過,調身不犯,這就是正知正見。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絕對不會空過一生,否則只是在迷的眾生。這些道理,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這麼講,這就是真正的佛法。
 
  孔子自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到了七十歲「從心所欲不逾矩」,起心動念都是善念,行為舉止無所違犯。我們修行除了善念之外,還要歸於無念,這才是最究竟的。蘧伯玉雲:「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活到五十歲,知道過去四十九年的種種錯誤,他是時時刻刻反省檢討,都在改正、調御、管理自己。我們不需要經過長年累月才能看見自己的錯誤,只要時時反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安住在這一念智慧心、不動心上,馬上就能知道。
 
  六祖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假使這念心本來不清淨,我們要修一個清淨心出來,就是屬於生滅。有生就有滅、有成就有壞。因為這念心本來清淨,妄想心是我們自己打妄想、心生分別出來的,只要安住本來清淨的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前面講的是體,後面是用。時時刻刻安住覺性,有了妄想、煩惱、無明,要調御自己、管理自己,就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雖然這念心本來清淨,可是凡夫心有太多的妄想執著,就像衣服一樣,穿得太久了,裡面有灰塵沒有洗掉,久了就積垢成結,便不是泡一下就可以把灰塵沖掉,而是要浸泡、刷洗,還得加漂白粉,才能清潔。這件衣服是本具的,我們現在就是在洗漂衣服,就是在沉澱這念心。這念心沉澱了、有了智慧,就是如來本具的清淨自性!如此用功,就不會空過一生,否則不但是走遠路,而且是走錯路。
 
  進了禅堂,大家要萬緣放下,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堅住正念,隨順覺性,不迷糊、不顛倒,朝這個方向努力,不管現在用不用得上功,這條路一直走,早晚絕對會到家!
 
 
 

上一篇:王雷泉教授:《原人論》提要
下一篇:王雷泉教授:《肇論》提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