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惟覺法師:佛法的教育內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自在步紅塵 第十二集
[ 88.07.23華視播出 ]
佛法教育的要旨,就是要引領社會大眾,
在浮動的環境中,仍能保有一顆寧靜、不動的心。
 
 
【生活小故事】:鐘點費
【 惟覺談禅 】:佛法的教育內涵
 
問題一
在現在的功利社會中,人的心性已被環境的塵垢所蒙蔽,價值觀則被嚴重的扭曲。請老和尚為大家開示:如何運用佛法來教育和影響下一代?
 
 
老和尚開示:
  佛法的本質就是一種教育,而且是教育當中的教育。佛法強調人人都有佛性,也希望每個人都能由壞人變成好人,由好人變成賢人,由賢人變成聖人。所以說上至黃帝、文武百官,下至販夫走卒都可以來聽經聞法、修行學佛。
 
  佛法的教育內涵極具啟發性,不僅只著重智慧技能的開發,更強調回歸內心的平靜與寧靜,這就是一種真正知足常樂的心境。
 
  孔子的學生顏回,生活雖然很窮困,在簡陋的小巷子裡,住也住不好,吃也吃不好,一箪食、一瓢飲,可是顏回始終是快樂的。因為他的心常在定、靜當中,心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如同佛法所說的「活在當下」,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清楚明白的。
 
  孔子看到顏回窘困的生活,就想幫助顏回。可是顏回從來不收取任何人所送的錢財和物品。於是孔子想了一個辨法,用紙包了一錠金,放在顏回經常往來的小徑旁,紙上還寫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走在路上,看到路旁有包東西,就上前看清楚是什麼?結果竟然是一個紙包,上面還寫了「天賜顏回一錠金」。打開紙包,裡面果真有一錠黃金。顏回雖然生活窮困,看到黃金仍心無所動,於是又將黃金包好,在紙上寫著:「錠金不付命窮人。」便將紙包放回原處,潇灑自在地走了。
 
  這個故事實在值得我們靜下來省思一番。現代人衣食富足,當遇到一錠黃金在面前時,如果是上天賜予的,一定高興得不得了,如果不是上天所賜,有些人還會想盡辨法巧取豪奪。
 
  佛法的教育是以心靈為重,期望能改變世人一味追求物欲享受的態度。儒家也強調「內聖外王」的精神;內聖,指的是心靈的安定;外王,是以慈悲心來救世濟民。佛法亦強調菩薩要向五明處學習,其中第一即是內明,內明就是淨心、定心、明心。
 
  在現在教育體系中含括有:知識教育、技能教育、科技教育、…,種種教育,但是其中卻缺乏現代人最需要的心靈教育。如果在現代教育系統中,能以回歸本心為基礎,以定心、淨心、明心、悟心為法門,來啟發每個人的良知良能,相信教育效果一定會更提升。
 
 
 
問題二
如果學校教育能夠循藉佛法圓融的智慧來教育下一代,學生的心靈一定可以得到淨化與提升。老和尚您積極地倡導「全人教育」,請老和尚開示:什麼是「全人教育」?
 
老和尚開示:
  所謂「全人教育」是注重平衡發展的教育,除了目前學校教育所強調的德、智、體、群、美五育外,我們更強調心靈教育。「全人教育」的宗旨,是期使每個人的人格、智慧都能發揮到極致的境界。
 
  現代人,無論其所處的環境為何,往往都缺乏一種安定感。如果心不能安定,做事就會沖動,容易犯錯。為改善現代人焦躁不安的心理性格,普台中小學的立校宗旨,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除了西方智識技能的傳授外,著重中國文化倫理道德教育;此外,更輔之以佛法禅宗的心性教育,以慈悲心為基礎,透過禅修靜坐而達到定心、淨心、明心的目的。藉由定慧等持教學原則的熏修,每個人的心一定會愈來愈澄淨、明澈。無論是在學習上或者是在運用上,就不會走錯路、走遠路,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上記載,宋朝有位孝宗皇帝,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有一天,孝宗皇帝到寺院禮佛、拜佛、上香,看到對面的高山,就問住持覺空法師:「請問法師,對面這座奇特的高山叫什麼名字?」覺空法師答道:「啟禀萬歲爺,對面的山名為飛來山。」孝宗很好奇,又問覺空法師:「這座山還在飛嗎?它到底是從那裡飛來的?為什麼不飛回去?」覺空法師頗富禅機地答道:「它是從印度飛來的。它以前喜歡動,現在覺得一動不如一靜,所以就留在這兒了。」孝宗聽了,當下就有所體悟。
 
  社會上一般人,多處在浮動的環境當中,身在動,心也在動,不斷地追逐財色名利,始終是沒完沒了。身心浮動,就容易疲憊與老化。佛法教育的要旨,是要引領社會大眾在浮動的環境中,仍能保有一顆寧靜、不動的心。
 
  孝宗皇帝上香時,抬頭看到觀音菩薩手上的念珠,又好奇的問覺空法師:「師父,一般人手中拿著念珠,為的是要念佛、念觀音聖號,祈求佛菩薩保佑自己增福、增慧。觀音菩薩手中拿著念珠,他到底在念什麼呢?」法師答道:「當然是念觀音喽!因為求人不如求己嘛。」孝宗皇帝聽了,又有另一層的體悟。
 
  社會上一般人都喜歡求東、求西、求這個、求那個。事實上求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求自己什麼呢?儒家有句格言:「反求諸己而自得之。」每個人時時刻刻都要檢討、反省,看看自己心當中有沒有過失、有沒有妄想。如果能時時檢討改過,自己的人格一定會提升,最後一定能達到「全人教育」圓滿人格的理想目標。
 
 

上一篇:吳立民居士:照見五蘊皆空
下一篇: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與我慢——六即成佛的實踐意義(王雷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