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其它:佛學之我見(胡曉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學之我見
胡曉光
閩南佛學

  本文從哲學維度概括了作者的佛學觀,以十個小題目陳述了佛學理論的性質,認為佛這是以真如為終極本體的,而本體是依因之理,不是實體主義化的本體;真如只是自在之理,依理而有智照的能力,是中道,中道就是徹底的辯證法;佛學中道辯證法是無自性之辯證法,不同於世間哲學實體主義無反顧的辯證法;中道之觀照是證體之能相,這能相就是內證心性本真之功用;心性即宇宙之本體,本體即是不可思議的是了上境界(感悟之態),就是道;道無所不在,故對於現觀之人而言,道就在現實之中;由於佛不是內證心性之學理。故其所講之理是內在因果原則,這與物性科學的外在因果不同;同在心性的取向是道德價值世界。依道德修為則可以轉變心智而成聖智,宇宙的所以然即可知曉;原始要典佛學之理就是歸體的方法,而這方法正是人生哲學的道德實踐原則。
  佛學是博大精深的哲學,是生命最高層次的智能產物,它把宇宙萬有的本性徹底地顯明出來了。學佛就是要對宇宙萬有大和徹大悟。我參學佛法近二十年,從法相學入手,旁及各家之說,最終形成了我現在的佛學觀。今把佛學的基本特質歸納為十義略陳如下,以求教於方家。


  一、真如是萬法的本體真者
  真實無妄之稱;如者,不變不改之謂。所謂真如者,真實無妄不變不改之性,萬法之本體是也。
  何者可言為真如?考其體用、事理諸范疇,唯理可為真如與萬法之關系時常用體用范疇來理解,由於體與用是內在相關性,所以中國佛教給真如一詞下了兩個方面的定義:一是不變義,二是隨緣義。不變者,體也;隨緣者,用也。體用不離,是為二者一如也。印度佛教講真如與方法關系時常用事理是外在相關性,所以印度佛教給真如一詞下了一個定義,那就是真如凝然而不用諸法。真如只是理,不是事。中國佛學與印度佛教立論維度不同,思想差異較大。中國佛教講性覺,印度佛教講性寂;中國佛教講無為緣起論,印度佛教講有為緣起論。這是思想史上的事實,我們應該認真對待。體用實足沿用中國傳統哲學之理念而來的,有真常意味,故體用真如觀在邏輯上無法自圓其說。然.理事則在邏輯上是自洽的,是萬法之規律(規律有客觀性、普遍性、必然性、不變性的特點),理足事物存在的本質規定性,不是實體,因而理是真實不改的萬法之真如。真如即本體,即事物的本質體性。真如不可實體化,因為實體不變性是建立不起來的,一切物都是緣起有,是運動性存在,無固定不變的自體,佛教的真如之理就是破實體主義哲學的。體用之范疇有實體主義傾向,因而中觀學和唯識學都反對用體用方法來闡釋真如與萬法的關系。“真如”之名與“理”之實足相符的,名實一味,名正言順,邏輯有效。我笃信唯識教理,以為對其真如觀也應以事理方法來解為上。
  真如本體是理體不是實體,因此,佛學的本體論是哲學認識的本體論,不是宇宙發生論的實體本體論。認識是以實證為前提的,真如本體是諸法實相,是可證之事實,並不盡玄學的超驗始因。諸法實相就是緣起性空,大乘佛教稱其為實相印。
  本體真如是萬法依因,不是生因,若明本體之理性;即掌握了萬有之規律。凡事都是依理造事,事待理成,明成佛之理,方能有成佛之事。萬法皆依理而有,並不是由理而有,不過事理的關系必得成佛方能全知,唯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
  萬法之本體真如是一性(即緣起性空),萬法皆由心識變現,萬法真如本體也就是心識之本性,故唯識宗講萬法唯識。《成唯識論》日:“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是唯識實性。”唯識性就是萬法的本體性,唯識理就是萬法真如本體。


  二  中道是徹底的辯證法
  佛學以中道為宗,中道就是對兩邊之見的超越。唯識宗講中道,以唯識為中道,《辯中邊論》就是專講中道的唯識宗力作。中觀宗講中道,是以法性為中道,《中觀論》就是專講法性中道的中觀宗之力作。要了知空、有二宗的中道義,必須要深谙這兩部論。    ,
  法性中道者,就是但觀一切法之性體,離諸兩邊,直顯法性本然之理,諸法緣起而有,自性真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空不頑空,有不實有,有空不二,超越兩邊,即是中道。中觀宗只講緣起性空的理念,不言諸法由何所變現,所以中觀宗的法性中道觀是一種認識論的本體論。
  唯識中道是佛教中道理論最完整的體系,它不但把本體論之理闡釋得極為詳盡,而且也把認識對象的產生根源給闡釋了出來。唯識中道就是以唯識為中道。“唯”遮境有(遍計有),“識”簡心空(遍計無)。不有不空,唯識中道是也。外境認識對象不離識而有,是識變.現之有,識體是依他起性,足緣生之體。所謂相由想生,就是講對象是由識想所變之似外境,是內識之所緣緣。在唯識中道論中包含著兩大問題:一是法的性質問題,二是法的認識關系問題。
  中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所謂一而一,就是把一真法界劃分為二谛之理來觀照;所謂二而一,’就是把權實二智圓融於一心,入不二法門。中道是對立統一的,是圓融無礙的。
  中道是徹底的辯證法。辯證法就是不片面、不孤立、不僵化、不靜止化,是全面的、相關的、運動的、靈活的。辯證法的本性是革命
  的、批判的,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由於世間哲學沒有放棄實體主義觀念,因而它們的辯證法都是有自性的辯證法,或者說,是有執的辯證法。若其理論中存有實體自性觀念,那麼其理論內容勢必要存在自相矛盾。辯證法的本性是否定實體的,如果辯證法與實體主義聯姻,那麼辯證法非但是不徹底的,而且也是無效的。唯佛教辯證法是徹底的辯證法,它把中道理念貫徹始終,於一切法都作無自性觀——正因為有了無自性,才有了一切法;正因為有了一切法,才有了無自性。無自性就是變,是辯證法本然,因為有變故,實體不存。辯證法就是變的哲學,一切事皆在變中,然而變之理則不變,這個不變之理就是實相中道。


  三  內證是唯一的超越途徑
  所謂內證,就是向內實證。內為心,外為物。求得生命的升華解脫,唯有向內實證,令心識轉變,方能實現。世間法的超越途徑大多是向外求,自然科學就是物性的科學,就是一種向外求法。向外求是無效的,為什麼呢?因為有兩點不能成辦:一是外界無限性不可窮盡,二是一期生命的能力有局限。只有向內求才是有效的,因為能求與所求是一體的。
  內證是轉識成智,是內在心性的超越。識是凡夫之人的心性狀態,智是聖者的心性狀態。轉識心變成智心,智心是無漏智。所謂無漏智,就是全息圓滿之智能。識心是有漏心識,於一切法生我法二執,成遍計所執自性。轉識就是破除我法二執,成智就是證我法二空。二空之理所顯,即是圓成實自性之真如。真如非是外在,而是心性本體。《成唯識論》言“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我法二執是識心的普遍觀念。所謂二執,就是執精神實體有我性,執物質實體有我性。“我”有常一、主宰、固定不變、自在之義。於智觀一切法,實無此我性在,故佛教最高命題就是無我。轉識成智的關鍵就在於對無我的體悟,明了無我理,方能明心見性。內明則外也明,內外不二,合二為這就是內在心性之超越。
  內證是理性與直覺相統一的工夫。理性智慧就是俗智,直覺智慧就是真智。俗智可證知緣起相,真智可證知性空相。然世間哲學則把理性與直覺分開運用,結果不能如實體證本體真如;唯佛學將理性與直覺統一了起采,認為一切法都是對立統一的存在。所謂對立,就是緣起之義;所謂統一,就是性空之義。緣起性空是一體的兩方面,緣起是其有,性空是其無,有與無是不一不異的。不一者,因其對立(相對相關性);不異者,因其性空一如(統一同一)。理性是緣起智慧,在理性范疇中,因果必然性是其理則;直覺是性空智慧,在直覺范疇中,一切平等、超諸法相是其境界。理性的本性是直覺,而直覺也可稱為體智,理性則可為相智。體相(用)合一,理之必然。從修為工夫上講,理性是文字般若,可破理障;直覺是觀照般若,可破事障。,成佛之事不染,修證之功不無,諸佛聖果皆有為無漏功德圓滿故。理性與直覺的合一在認識論和實踐論中的意義極大——理性是慧學,直覺是定學,慧定一體,故佛學講止觀雙運。


  四  不可思議是最上境界
  一切法真如性是不可思議境界,凡夫之人的思議境界都是遍計所執自性,情有理無。凡夫之情有自私性與執實性,於一切法生四句見,而一切法的本性真如非四句可攝,它是超言離思、妙悟所證之如如法界,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
  真如有二:一是離言真如,足實證真如法界;二是依言真如,是借用言語來指顯示真如法界之理。離言真如可由觀照般若體悟,依言真如可由文字般若貫通。真如之體離言離思,真如之用亦言亦思。無上境界,圓融無膊,相即相入,故以思議為入門、以下思議為證得。
  不可思議對治凡夫的我法二執。凡夫以理性為至上,在認知中,一切以思議邏輯為尺度,由手主體心中有執實心理,於一切法生自性見,故遮蓋了真如本性。思議沒有錯,執實思議為至上則是錯誤。中道化的思議只是俗谛智,離言離思是真谛智。諸法之性是即邏輯又超邏輯的,若執實一邊,都是凡夫境界,只有妙契中道,方為至上。


  五    道在現實中
  道是萬法的所以.然,是一切事物的真實之相,無古今,無處所,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宇宙規律。
  道,就是真如,就是法界,就是心性,就是法身。修行成佛,就是證得法身之道。
  一切法以道為體,而道則無體無相,是一切法的共相之理。道不遠人,對於主體人而言,修道是一個現實問題,道就在現實中,不過不斷我法二執則無法見道。道的妙悟契機是無處不有的,只要有心參悟,現前一念離念,即與道合。   
  道不是物質,但物質因道而成,所以道又非不是物質;道不是精神,但精神也由道而成,所以道也非不是精神。道是物質與精神共同的本體,是涅槃,離道則無一切法。
  我們生存在道中,確由於無明之故,遺失本有之道,只要破無明,道自然呈現,立處即真,觸類是道。


  六  佛學之因果是內在因果
  佛學與科學不同,科學是面向自然界的物質實體,在某種意義上,是關於空間存在的質量研究,是外在因果之學理;然而佛學則是面向自我的心性,在某‘種意義上,是關於心念相續因果關系的研究,是內在因果之學理。
  內在因果與外在因果不同。內在因果是心識的種子與現行的關系,即前念與後念的關系,是相續因果(或者稱為時間線性因果)。佛學是轉識成智的觀心之學,是心地法門,它唯一的對象就是自我的心性,故雲“萬法唯心”。外在因果是物質運動的因果,是四維時空連續區的因果,是人的遍計所執性區域。佛法不談這屍性質問題(因為有兩點:一是外界的無限性,二是出發點不對),佛學認為,法界本來無內無外,內外一體,這是唯入正智者所知;在凡夫位,內外有別,但無自性,只要先向內觀照,轉變內識成智性,內道才能與外道合一。
  內在因果足有效因果論,而外在因果論則難建立。為什麼呢?所謂內在因果,就是心理意識活動的柑續關系,足反思自明的存在。只有徹底地認識了自我,才能認識一切,而認識自我的本來面目不能滯留於遍計思維上,一定要轉遍計之識成圓滿之正智。轉變心識就必須明了心識活動的因果關系,徹因赅果,以無漏為正因,成就無漏之正果。內在因果是前後時間線性因果,是一個必然性因果,是業(思)的相續,“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故內在因果在反思理和在必然性原理上是有效的自足因果論。然而外在因果論則是以遍計識為尺度,恆計物相彼此前後相關性為因果。由於物種繁多,變化、復雜,時空差別極大,難用概念概括講外在因果論,要普適性就不精確,要精確性就不普適,故外在因果論充滿了矛盾,正如量子科學所面臨的物質現象與直觀的物質因果原理相悖一樣。外在因果論是心外之境,佛學是心地法門,不涉外境。外境都是遍計所執而有,若悟唯識無境,即能內外合一,宇宙實在性才被如實體證。宇宙本身並無內外之別,唯因凡夫執實與執我之故,斷然將宇宙與人分成兩半。二元性是輪回之根,只有入不二法門,才能超越輪回。外境情有理無,破除情見,明知唯識之理,就是轉識成智,就是宇宙與人圓融為一。


  七  佛學面對的是價值世界
  價值世界就是道德世界。佛陀立教就是以導眾生離苦得樂、轉迷為悟為旨,這是關系人生價值意義的建立。佛法把價值的建立與道德實踐聯系起來,以道德實踐為根據,以價值為目的。佛法的價值是終極價值,是生命的大圓滿,是無上的幸福與智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佛法價值目的與道德行為的綱目。
  常、樂、我、淨是價值的內涵。我們有成佛(常、樂、我、淨)的可能性,把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就是終極價值的實現。常就是永恆永真的存在,樂就是極美極幸福的心境,我是真實之我、無我之我,淨是離一切垢的本性之淨。這是生命的終極尋求,也是價值的內涵。
  道德實踐是價值實現的因由,而道德才是最為重要的。何謂道德?道者,萬法之本體,宇宙之大道。一切法以道(理)而成,道是一切行為之軌,成佛之道是無上正道,依道而成行為之德。德者,大道之用。穗以禮為相,德禮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保證,失其德禮,即失人格。太虛大師有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格的道德完善也就是成佛之基,因為人佛是一體的。


  八  宇宙的所以然成智方曉
  佛學是講實證的,一切言思都是方便,唯悟證是究竟。宇宙的所以然就是宇宙萬法的實相,萬法的實相就是心性本然,而明心見性就是悟證宇宙所以然的實相。萬法唯心,心生萬法,萬法的本體就是真如實相之心。心性本然而不可思議,唯成智方曉。大乘佛教都講廢诠談旨,把體認與認知辯證地統一了起來,並以活生生的體認之智作感悟宇宙的所以然之能相,這是涅槃之智的表現。
  在法住智中,只要明了真俗二谛之理,就算理成就了,但這僅僅是依言真如。依言可以悟理,離言可以成事,理事不一不異,超越一切差別,離一切戲論,至究竟平等。學佛修道實在是在於親證,以明理為正因,以行德性之事為正行,以實證宇宙所以然(天地法爾之大道)為正果,故佛學之智有知行二義。


  九  佛法只是方法
  佛者,妙覺也,法者,軌持也。故佛學就是妙覺的方法。方法有二義:一,理之用;二,能契理。所謂理之用,就是方法與法性本體是體用關系。方法是本體之理則的表現,也只有本體理法才能相應於本體之實。所謂能契理,就是從佛陀性海流出的大悲教法是行持聖道的軌范,依此法理,可以實證佛性本然。《金剛經》之“佛法如筏”說,就是說教相之法是實踐悟證的方法。
  於法不執就是破法執。佛陀說法一生,最後斷言,實無說一字,就是講教法是依言真如,但有言說,全無實義。依言真如是能契理體的方法,若證理體,方法當捨。《金剛經》雲:“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言說與教相都是假立,非實有性,唯證離言真如是悟歸於體。
  佛法是就三藏經教而言,是理體的悟證方法。由於理體真如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所以教相無法顯現出真如的本然,真如唯證乃知。佛教之區別於外道,就在於其不在言思上執實。佛法是超言思的,所以佛法只能理解為向覺的方法,而不可理解為世間定言思想邏輯體系。佛陀是生命自我革命家而不是滿足於理性的哲學家,他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否定世間,從心性中喚醒本有的性智,而佛陀的教相不過是喚醒性智的方法而已,方法與本體是相關的。


  十  佛學是人生哲學
  佛教是人生的佛教,現實的佛教,理智的佛教,實用的佛教。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覺悟的佛,佛與人之本性一體。我信仰的佛是人格完美的佛,我信仰的佛教是無神論、無靈魂論的宗教。我認為,佛學既是宗教,又是哲學,既超越宗教,又超越哲學。佛學比科學偉大,科學只能研究形下有形之物相,而無法研究形上無形的心性,佛學則是專門體認人之心性。
  佛學反對迷信,佛學最講道理。佛學理論的核心是緣起論,緣起論是最徹底的辯證法,它反對實體主義。世間哲學中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都是遍計所執性,佛法是超越物與心的,是無自性主義,是中道主義。
  佛法講平等,以理服人,反對權威。佛陀講法有四依,所謂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法面對的是人生,爭取的是人生的終極價值。人倫世界最完美的人格塑造就是成佛之道,故人格主義就是佛教主義,佛學就是人學,人生的道德實踐就是法爾道理的最高境界的呈現。
  人性對人而言是直接性,也就是自我的現實性,人性的本質就是佛性。不過,人性只是自在性,而佛性則是自為性,是升華了的人性。成佛在於自為,改造人生就是修行。佛教是獨特的人本主義、人道主義、人格主義,它以人為中心,人的本性、人的原則、人的品格都含藏著圓滿的法身本體之性德。孔學之為人也可為成佛之基,孔學多講用,佛學多講體,佛孔有會通的必要,這對佛法的弘化頗有益處。

 

 

上一篇:惟覺法師:「打七」與「趙州茶」的意義
下一篇:惟覺法師:良朋益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