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文所稱的“醫僧”,是對在弘法利生中以醫術救死扶傷的出家人之敬稱。歷代閩南的法師有不少是擅長醫術治病救人的著名醫僧。有資料可考的,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義中禅師,宋代也出了一位普足禅師,元、明、清三代,因筆者手中缺乏資料,無從查考。迨至1912年以來,又先後湧現了轉道、轉武、妙月、元鎮、常凱、廣樹、本宗、妙用、善興、廣堅、瑞苗、傳揚和福欣等十多位醫僧,其中有少數人雖不是出生於閩南,但長期在閩南弘法利生以終其一生;還有少數是閩南人,他們先在閩南行醫,後赴東南亞弘法行醫並圓寂於當地,本文都將他們列為閩南醫僧論述。筆者就上述醫僧作扼要介紹,並研討其醫德與醫術及產生的影響,不但可總結其經驗,供後來者借鑒,而且對研究閩南與新加坡佛教的醫療、文化方面提供資料都有一定的意義。為此,參考有關資料,(撰寫此文,為說明問題)按醫僧的行醫年代,依次進行論述。
一、古代醫僧
1、唐代義中禅師:義中(公元781年一872年),俗姓楊,祖籍陝西高陵人,義中之父官宦入閩。唐德宗建中元年(781)1月6日,義中誕生於福唐(今福清縣)其父住所。
十四歲時,其父奉調宋州(今泉州),便隨其父至泉州,依玄用禅師落發為僧,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特別喜愛醫術。二十七歲受具足戒後,先後參訪過懷晖、懷海、石鞏、大顛等高僧,不僅精研了佛教三藏十二部經,而且還修證了禅學義理。
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大顛禅師圓寂。翌年,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義中時年四十五歲,離開其師大顛生前在廣東羅浮山開創的道場,到福建漳州紫芝山創建“三坪真院”,弘揚佛教,業余鑽研醫學,整理名醫驗方。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滅佛逐僧毀寺。義中被迫率僧尼深入平和縣九層塔大柏山避居。當地居民為“蠻獠”少數民族,與部份被稱為“毛氏”的原始民族,生活落後,疾病流行,缺醫少藥。義中即以其高超智能和精湛武藝,降服了毛氏酋長,創建了三坪寺;進行傳教,指導毛人開墾田園,興修水利,建築房屋,改善衣服,並以其高尚醫德與精湛醫術治病救人,在治愈的許多病人中,有不少屬疑難病患者,深得當地居民的信仰,奉若神醫。
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朝庭降旨恢復佛教。漳州重建開元寺時,刺史鄭薰將義中事績奏請朝廷。皇上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主持開元寺修建事務。唐懿宗鹹通七年(公元866年)、義中雖已八十六歲,但仍思念初建的三坪寺,毅然重返九層巖修建三坪寺。迨至唐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農歷十一月六日,義中於寺中圓寂,享年九十二歲。
義中禅師圓寂後,其門人為緬懷其功德,弘揚其精神,於唐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在寺中大雄寶殿後建開山祖師殿,並塑造義中禅師像供奉於殿中,以瞻仰其遺像,追思其功德,藉以作為見賢思齊的學習典范。傳說義中禅師的骨骸埋於殿中石龛內·①②③
據上所述,可知閩南民間信仰崇拜的三坪祖師,又稱廣濟祖師,即是唐代義中禅師。這是因為義中生前以大乘佛教信條“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華嚴經》偈語)的精神,深入到古代尚未開發的原始居民區,為弘揚佛法、慈悲濟世、治病救人,作出積極的貢獻。並受到唐王朝統治者的表揚,得到皇上敕封的封號“廣濟大師”。
2、宋代普足禅師:普足(公元1037年一1101年),俗姓陳。福建省永春縣小姑鄉人(據當地姓陳的居民說:小姑鄉的人,是來自漳州陳邕之女的後裔繁衍的。因唐代陳邕之女金花郡主,後削發為尼,法名玄妙。按封建社會慣例:凡女子不出嫁的,得由其兄弟的兒子給他過房,以便傳宗接代。而小姑鄉的陳姓開基祖為紀念其遠祖是陳邕世系的小姑派,故以其鄉名小姑鄉——筆者注)。普足出生於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元月六日,他自幼在南安高泰山火雲寺落發出家,後依明禅和尚受具足戒,法名普足。後移麻章庵卓錫。屢次募資修橋造路,施診贈藥,遇旱災疫情,每為人祈禳多驗,名聞遐迩。直至北宋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相傳是年安溪縣大旱,蓬萊鄉鄉長劉公銳居士聯合鄉人,恭請普足禅師至鄉求雨,經師設壇祈禱,果然天降甘雨。因此,當地人士要求法師長住蓬萊,並集資在張巖結庵數椽,普足禅師目睹該處石泉異常清洌,遂將張巖改稱清水巖,而稱其寺為清水巖寺,成為該寺的開山祖師。故後人尊稱他為“清水祖師”。他在住持清水巖寺期間,弘揚佛法,修橋造路,采藥煉丹,為人治病,救死扶傷,活人無數,譽聲載道。直至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普足禅師圓寂於寺中。鄉人為紀念他生前的功德,於寺中另建祖師殿,並用沉香木雕刻其像,祀奉於殿中,成為閩南民間信仰崇拜的對象。
又據傳說普足禅師生前行醫濟世時,曾在寺外的一塊用石頭鑿成的“丹臼”中研’制草藥。丹日常留著藥的香味,時有老虎跑來舔舐呢!④
據上所述,可知閩南民間信仰的清水祖師。就是宋代佛教高僧普足禅師,廣大的世俗信眾卻把他奉為“神明”崇拜,而不知道他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佛教醫僧。這可能是與該寺缺乏宣揚佛法有關。但從該寺建的釋迦樓、觀音廳及其供奉佛祖與觀世音菩薩等塑像之情況看,可以肯定它是屬於佛教的寺廟,但目前管理該寺的不是佛教的僧尼,而是世俗人。這有待於進一步落實宗教政策,使該寺歸還佛門管理。
二、近代醫僧
1.轉道(公元1872年一1943年)、俗姓黃,法名海清,字轉道。福建省南安縣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兄弟六人,他年紀最少,14歲時,赴海澄太巖(今龍海縣龍池巖)聽佛化和尚及喜敏上人說法。19歲時赴漳州南山寺禮喜修上人為剃度師,落發為僧。20歲依寺中佛學和尚座下受具足戒。22歲即外出雲游,遍訪參拜大江南北名師宗匠,初赴江蘇鎮江金山寺,參谒隱儒和尚及新林、大定、赤山、法忍諸善知識,約歷時三年,再往揚州高旻寺在月朗和尚座下參禅,適與虛雲和尚等為同參,夏講冬禅,同欣默契。又曾與圓瑛、會泉諸法師,侍教於浙江天童寺通智大師法席,間亦從谛閒法師學天台教觀。前後七年未曾下山,冬日結制受盡惡辣鉗椎之考驗,故能達禅慮湛純,由定生慧的境界。33歲時,先後赴五台、峨嵋、九華、普陀等四大名山朝聖。其間朝禮五台三次,普陀20多次。後至廈門應地方紳士之請,駐錫禾山金雞亭普光寺年余,旋即攜其雙親靈骨至漳州萬松關瑞竹巖寺(今屬龍海市轄)附近埋葬,並於該寺靜修禅觀。
1909年,轉道法師應聘為廈門南普陀寺代理住持,得到缁素贊助,倡建規模頗大的放生池,翌年,竣工後,即辭職往養真宮少住。直至1911年,始與虛雲禅師偕行至北京,他得到清廷內監李某(前在金山寺結識)的協助,襄助虛雲和尚向北京滿清政府請得“大藏經”回滇供養。虛雲因感激轉道竭誠為其請得藏經,即在雲南雞足山代為舉行傳戒。以答謝轉道的功德。
民國二年(1913年),赴新加坡弘揚佛法,適其師侄某法師與劉姓因寺地爭執未已,他即為之調解,劉某願將其地獻作建寺之用,他即與轉岸、瑞等兩法師共同創建現今的普陀寺。越數年,又兼任天福宮住持。轉道精岐黃術,尤其是擅長治療小兒科疾病,為方便度化,他即於寺中(或宮中)行醫。因其平時持准提咒甚虔,故治病皆妙手回春,被譽為“兒,童活佛”。遇貧苦患者,不但施醫免收診費,而且贈藥,名聞遐迩,各界士女皈信日眾。他自奉儉樸,積蓄不少缽資,常用於布施國內外名剎道場資糧,德譽遠播。
民國十年(1921年),他得到鄭居士獻地及胡善士資助,在光明山創建普覺寺,翌年,邀請圓瑛法師於寺中宣講《大乘起信論》,法緣殊盛。在講筵間談及重興泉州大開元寺之事,他慨然以復興該寺為己任,乃與其師弟轉物上人朝禮普陀山後,再晤圓瑛法師於甬江接待寺,轉物上人也諾為臂助,三人同在佛前立誓共興開元寺事業。時開元寺檀越黃搏扶等聞訊後,亦具函推派代表赴南洲,敦請轉道和尚為住持,圓瑛法師為都監,轉物上人為監院。三人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同返泉州開元寺,轉道和尚乃將行醫十多年所積的數萬元錢,全部捐作重建開元寺的資金。經數年,建成頗具規模的大叢林。
民國二十年(1931年)冬,應開元寺兩序大眾及在家居士之請,大寺中舉辦傳授三壇無量壽佛戒,七眾弟子登壇受戒者756人,除壇上諸阿閣黎外,尚有護戒缁素數百人,堪稱為近三百年來稀有的傳戒法會。他旋又於寺內倡辦“泉州開元慈兒院”,聘請圓瑛法師為院長,該院以收養無依的孤兒,給予教養,並培訓其技術,俾長大後能獨立生活,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為宗旨。故受到社會的好評,時人稱贊他為僧伽入世造福社會的模范。他還修建了漳州南山寺的圍牆與重塑四天王及韋馱菩薩像,復舉常惺法師於寺內兼辦“南山佛化學校”,委托覺三法師主持校務,廣徵、瑞金二法師為監院,莘莘學子免費入學,常年經費皆由轉道和尚獨自支持,開辦近六年,人才輩出,後因時局關系停辦。
轉道和尚德高望重,1928年,新加坡組織“中華佛教會”時,公推他為會長,並蟬連兩屆。1929年,世界佛教大會在緬甸召開,他被推為新加坡佛教代表,與道毗老法師同赴緬旬出席會議。1931年,北京佛教青年會張宗載、寧達蘊二居士南下弘法時,得到轉道和尚的資助,發行《覺華佛刊》。後其徒寂英在柔佛新山創辦“轉道學園”,發行《佛教與佛學》以宣傳佛法。
1934年,他與李俊承、邱菽園和莊笃明渚居士,發起組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轉道和尚為倡辦人兼導師,貢獻殊多,功德不勝枚舉。當時居士林設於沐咧律,每逢星期六及星期日晚上,他親自領導念佛,並教靜坐禅觀,為南洋佛教開創專修蓮宗之弘范。他又念及僑生不谙中文,即與陳景祿居士等,於1938年創辦“英文佛教會”,他被推為導師兼贊助人。時人稱贊轉道和尚“德化覃敷僑生”。
1943年,歲次癸未,農歷十月二十一日,轉道和尚圓寂於新加坡普陀寺⑤。
據上所述,可知轉道和尚對閩南及新加坡的佛寺建設、慈善和醫療,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的行醫收入扣除贈藥布施外,全部用於重建泉州開元寺,並創辦孤兒院,在佛教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堪為後輩學習的楷模。
2、妙月(1883—1944年),俗姓邵,法名騰朗,字妙月,別號鐵羅漢。清光緒九年(1833年)農歷三月十七日出生。籍貫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邵厝村。童年時賦性倔異,浪漫不羁,入私塾不受老師約束,十六歲於久病後,接受其母勸誡,入洋南鄉齋堂持素禮佛,發願日念觀世音聖號萬遍,身體逐漸恢復健康。同年冬季赴廈門,投禾山龍湫亭求出家為僧,以因緣欠缺未遂,即從朝天宮住持性堅老法師剃度,禮覺明上人為度師。翌年,赴南普陀寺在喜參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後又得廈門名剎妙釋寺住持願意老人傳為法子。十九歲時,為便於侍養雙親,乃回原籍安海鎮駐錫關聖古廟募化,於廟中開設雲水堂,方便南下或北上的僧眾掛單,俾得候船或等待班車過往。二十五歲時,雙親先後去世,遂復至廈門聽聰玉法師講解《楞嚴經》,頗有心得。時有禅輝法師薦他到泉州紫帽山雞冠嶺(俗稱十六腳亭)重興普照寺。其為人好拳術,嘗於寺中苦練武功,尤其是輕身術與鐵沙掌,造詣極深。他又自學岐黃術、采藥為人治病,擅長處理跌打損傷,移輪接骨,舒筋矯形,名聞遐迩。起初還沒有知其為拳僧,一次在安海的船上為解除諸惡人無理之圍攻而大顯身手,使欺侮和尚之人敗北,名乃大噪。
民國元年(1912年),他時年三十歲,應泉州崇福寺監院宗喜、行理二師之請,受聘為該寺住持。他受聘後見寺務冷落,大部殿宇破損不堪,遂發願重興,乃領眾披荊斬棘,辟地躬耕,實行農禅並重宗風,兼以醫術濟世,弘法利生。如是數年,信眾日增,寺中香火漸旺。1926年,應旅菲華僑福記船務公司吳阿雲之邀,東渡菲律賓行醫募化,僑胞景仰其醫德與醫術,受其惠者,多布施重金以植福。他遂集钜資回寺,重修大雄寶殿、法堂、禅堂、庫房、齋堂,並新建鐘鼓樓和客堂等。又募得閩南著名檀越蔣以德(祖籍惠安、世居廈門)大居士獨資捐建天王殿,使崇福寺成為泉州三大叢林之一。他體魄雄壯,常袒陶露臂,童頭黧手(以手練鐵沙,久而成黑色),狀似伏虎羅漢。1929年,太虛大師路過泉州與晤時,贈其一聯曰:“雙拳鐵羅漢,十畝老農禅”。“鐵羅漢”之名,遂不胫而走。他還安排醫術高明的弟子在寺應診,而自己常帶幾位沙彌挑著藥囊行裝,到閩南各地弘法行醫。其間到廈門時常住在妙釋寺、白鹿洞寺和鼓浪嶼日光巖寺。在其所到之處。便有不少患者趕往求醫。他在弘法行醫中,遇貧苦求醫者,概予施診贈藥,救人無數,博得社會的好評。
1944年11月23日(農歷十月八日),妙月和尚圓寂於崇福寺之方丈室。遺著有《少林太祖拳法》草稿三卷⑥。
據上所述,可知妙月和尚的醫務與醫術,在閩南群眾中和菲律賓華僑界享有崇高的聲譽,他不但為重興崇福寺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還為閩南佛教在培養醫僧方面開創新局面,為佛教事業作出很大的貢獻。泉州詩人林騷先生於老和尚六十壽辰時贈詩說:“少林嫡派內功夫.苦行頭陀世所無;力可拔山詩展卷,功能濟世藥同爐;經翻貝葉燈前課,帖舞簪花筆下募;托缽沿門滄海遠。不教古寺作荒蕪。”此詩的意境,堪為和尚一生道行功業的真實寫照。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妙月和尚每年都要從泉州趕至廈門一次,並在白鹿洞寺會集廈門武術界人士,舉行武術技藝表演觀摩,藉以發揚國粹,傳為佳話。由於妙月和尚練就“鐵沙掌”絕技,故廈門市每屆運動會中的“精武”一項目,常邀請他為裁判主任。於此可見妙月和尚在閩南武術界具有崇高的地位。
3、元鎮(1897—1977),清光緒二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俗姓孫,法名日慧,字元鎮,福建省惠安縣人。父母俱早逝。由其叔撫養並跟叔學習中醫內科學。1913年,時年十七歲,他因跌僕損傷,前往南安縣紫帽山普照寺請妙月和尚為他治傷。他在寺中治療時,見寺僧在妙月和尚教導下,過著農耕、早晚課誦、練拳、學醫制藥和為人治病的生活?心生敬慕,又聽講了佛教“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道理,更受感動,數次要求出家。妙月和尚見其志堅決,遂為其落發。師禮福照上人為剃度師、跟妙月和尚學習佛教儀軌與傷科及武術三年多。1915年,赴莆田涵頭囊山慈壽寺在元智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後回崇福寺,刻苦鑽研文化,研習內典與儀軌,並於禅修修學之余,長習少林拳,廣閱醫書,專心致志學習岐黃術,深究正骨奧秘與中醫內科學。因其秉性穎悟,盡得妙月大師之真傳。
1917年,元鎮和尚到廈門南普陀寺任執事,期間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僧或拳僧相切磋,技藝益進。1919年,他時年僅二十二歲,受聘為晉江縣南岳寺住持,就任後,發揚其師祖宗風,領眾躬耕,行醫治病救人,遇急症則風雨無阻,見貧困則施醫贈藥.間或供其膳宿,資其費用。所治皆多妙手回春?藥到病除,起沉疴於衽席之間者,不可勝數。由是名聞遐迩,就醫及請出診者,遍及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同安和漳州等地。他住持南岳寺達三十多年,其間開墾寺周田園,廣種糧食、果樹、林木和茶葉,使寺中經濟自給;投資建織造廠,向外地購買機器,聘專業人員管理,招收鄉民進廠工作,改善鄉民生活;開海單,接待十方僧眾掛單;收容鳏寡孤獨;還先後修繕了南岳寺、南宮寺、鳌溪寺、瑞雲寺、泰亨寺、石廈寺、不二庵和妙高山等道場。並委其徒於各道場執行醫療,以方便患者就診。
1945年春,元鎮和尚受崇福寺兩序大眾推選為寺之住持,傳法與晉山升座大典同時舉行,由晉江縣佛教會主席轉塵老和尚代傳法卷及送位。參加儀式的有缁素一千多人,盛極一時。元鎮和尚榮任丈席後,立即大興土木,重修大雄寶殿、天王殿,修葺石井崇福祖塔等工程。其間,菲島性願大師在妙月和尚圓寂三周年時,在崇福寺舉行冥陽普利法會,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及死難人民,法會圓滿後,將余款建設寺左之藏經樓。他以後又請得一部頻伽精捨版的《大藏經》,使崇福寺成為“佛、法、僧”三寶具備的禅寺。他在1960年以後,於泉州市內租子二郎巷9號的房子,開設崇福診所,把全部精力用於行醫救人。著書立說,整理出妙月和尚遺稿《少林太祖拳法》三卷,編修了《傷科經絡療法》稿本一卷(皆待出版)。他還培養一批門人,授以生平絕學,使其遺技留傳後世,造福社會,利益人民,完成了他承先啟後的任務。之後,終因其消化機能衰竭。於1977年農歷五月初十日圓寂於福清寺⑦。
據上所述,可知元鎮和尚一生積極地繼承與發揚其師公妙月和尚建立的“農禅自修、淨詩弘法、醫拳濟世”的獨特宗風。讓散居在海內外的崇福寺僧裔,永遠都不會忘記其祖庭的規范,為崇福寺起子承先啟後的作用。
三、現代醫僧
1、妙用(1905——1962年),法名未詳,字妙用。1905年出生,福建省永春縣人。童年投泉州開元寺依覺胤上人剃度為僧,後在參訪學佛期間,得卓有學識的醫僧傳授針炙術。昔年他在永春城關桃源殿為住持,以針炙術治病救人。曾應性願大師之聘,至泉州百原寺醫藥局行醫濟世。1946年到廈門弘法行醫,初在妙釋寺講經說法,最後在鼓浪嶼日光巖寺常住。他的文學造詣高深,精通佛理,能升座說法,精工詩詞,且又長於書法,博聞強記,雖年老猶能將針炙歌訣背誦如流,為一位多才多藝的醫僧。弘法之余,以所學針炙術為人治病。1951年,他被廈門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吸收為會員。臨症精心診治,患者經他治療多感針到痛止,艾炙所至頓覺舒服。他秉承佛教慈悲濟世為宗旨,從不計較收費,遇貧困患者概予免費優待。傳授的門人有方慧珠、釋元山和林瓊等三人。他被譽為鼓浪嶼“日光巖寺和尚仙”。
1960年受聘為廈門鼓浪嶼醫院針炙科頤問。1962年10月15日逝世。逝世後,鼓浪嶼醫院為他開追悼會,鼓浪嶼區衛生工作者協會全體會員,南普陀寺僧眾,佛教界的善友及受惠患者等參加追悼會及出殡,儀式極其隆重⑧。
據上所述、妙用法師擅長針炙治病,受國家醫院聘為顧問,足見其醫術精湛,非一般開業醫生可比,故其被群眾稱為“日光巖寺和尚仙”,為佛教爭取了榮譽,這是值得贊歎的。
2、善興(1894—1978年),俗姓林,法名品復,字善興。福建省永春縣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世代務農。
善興法師原在故鄉務農。他成家立業後,於1936年到廈門賣茶葉,經友人介紹在妙釋寺依清智和尚為師父,剃度受戒為僧。後受其師父委任在鼓浪嶼日光巖寺為監院。1956年以後,與陳煥章、高春澤、李伯苑、陳全忠諸醫生為友,並受他們的影響,對醫學發生興趣,遂購置草藥書籍自學,時與諸醫生互相切磋,熟悉醫藥常識,利用寺側南面荒地,廣植“紫珠草”、“一見喜”、“血三七”等草藥以治病。頗有效果,患者除來自市內及郊區外,閩南地區慕名求治者亦有之。他對草藥的應用,頗有創新,其自制的藥散如“洞天散”、“血瘀散”、“吹喉散”、“小兒麻痺散”等,均深受患者所喜服,療效良好。他又常自制得自高春澤醫生處方的"iR辛丸”數斤,用它治療虛寒症患者多效。他秉承佛家慈悲濟世宗旨,遇貧苦患者概予施診贈藥,受其惠者不少,群眾稱他為“日光巖的和尚仙”。1978年病逝於日光巖寺,享年八十四歲⑨。
據上所述,善興法師以草藥治病而聞名於世,這是因草藥的主治病症及用法,易於學習與掌握應用,苟能對症治療,則效果顯著,故世人有所謂“一味草藥,氣死名醫”之說。善興法師能自學草藥治病,並利用寺周荒地種植草藥的經驗,是值得出家人效法的。
3、廣樹(1914—1979年),俗姓吳,法名照松,福建省晉江縣人。童稚時即有異禀,悟人間無常,到廈門金雞亭普光寺,依瑞枝上人落發為僧,越三年(時年方十七歲)赴泉州開元寺,在轉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之後,力弘佛法。弘法之余,即專心參研醫學。1951年,他與瑞苗法師同在中醫教學專家盛國榮教授主辦的“廈門國醫研究班”學習中醫。又於1952年赴福州,在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深造,畢業後回寺中以所學醫術為人治病。其間曾任南普陀寺監院,亦曾一度駐錫養真宮行醫,先後治愈患者無數。直至1958年間,應馬來西亞吧生龍華寺住持廣馀法師之邀請,遂出國前往該寺擔任監院。嗣後亦曾駐錫妙香林寺,閒雲野鶴,悠然自得。60年代中期,曾受新加坡龍山寺住持廣洽法師的邀請,移錫至該寺常住,弘法修持之外,仍以醫術方便濟世,廣結善緣,受到社會人士的好評。他還熱心贊助教育事業,被聘為彌陀學校董事。
廣樹法師於1979年4月2日(農歷三月六日)病逝於龍山坡龍山寺二樓淨室,享年66歲。廣樹法師逝世後,為其治喪的四眾人士,秉承他生前救助貧苦的悲願,而將致悼赙儀新加坡幣八干五百九十四元,全部購買佛教施診所慈善禮券,充作施醫贈藥基金,使病苦患者得受其惠⑩。
據上所述,可知廣樹法師一生對廈門與新加坡佛教的醫療事業,作出了無私的奉獻,為佛教在社會上塑造了良好的形象。
尤其是影響到為他治喪的人士,將悼會赙儀購買慈善禮券充作施醫贈藥基金的做法,更是值得佛教界推廣的。
4、常凱(1916—1990年),俗姓洪,法名禅即,字常凱。福建省晉江縣英林鄉人。民國5年(1916年)農歷十一月九日出生。世代營陶業,家庭歷代虔誠信佛。他3歲喪母,與其父相依為命。自幼穎悟,7歲入私塾學古文,後轉讀小學堂。10歲時,隨其父至晉江南岳寺依元鎮和尚學習佛教儀軌及早晚課誦。12歲時,隨元鎮和尚到泉州崇福寺,請妙月和尚為他落發,禮元鎮上人為剃度師,又隨其師住於石獅泰亨寺學習佛法、醫學與武術,深得其師之真傳。1931年,赴泉州開元寺,在轉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後往廈門萬石蓮寺佛學研究社親近會泉大師,深受器重。
1935年至1937年,他單身赴江浙參訪過上海法藏寺、常州天寧寺、鎮江竹林寺、杭州彌陀寺、祖仙寺、寧波觀宗寺等名剎,曾在大願靜權、寶靜諸名德座下聽經聞法,並游學於南京金陵佛學苑、寧波七塔報恩佛學院、上海圓通寺佛學研究社。中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上海僧侶救護隊,從事搶救傷員的工作。“八·一三”日軍侵占上海戰役發生後,始回閩南在崇福寺服務,旋應聘為泉州承天寺僧值。1940年,受其師祖妙月和尚委任為崇福寺監院。1946年,當選為晉江佛教支會總務主任、福建省佛教分會常務理事,發起組織閩南佛教聯誼會。1947年前往馬來西亞槟城妙香林寺。協助開論師發展寺務。翌年,回至廈門南普陀寺,協助性願大師啟建律儀學會,傳授三壇大戒。
1949年,南渡新加坡駐錫普陀寺弘法行醫,並加入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歷任要職。1951年,他發起創辦中華佛教施診所(新加坡佛教施診所前身),治愈病例無數,名噪異邦,著有《正骨心要》一書,被譽為“正骨科聖手”。1954年購置伽陀精捨,作為自己弘法道場,內設醫務所,禅修之馀,為患者治病療傷。50年代末,在精捨內開辦武術及中醫正骨研究班。隨後出任新加坡中醫師公會主辦的藥物研究院院長、中醫師公會名譽顧問。並開始受聘出任歷屆東南亞武術擂台邀請賽醫師。1960年與1964年,先後分別被推任新加坡佛教總會弘法副主任與總務主任,致力於佛教弘法工作。1969年,他重建了伽陀精捨,創辦《南洋佛教》月刊。同時還發起創辦“新加坡佛教施診所”,對貧苦患者施診贈藥,受其惠者甚眾。1985年8月9日,他榮獲新加坡啟、統授給他公共服務星章的表彰。1986年和1988年。他先後當選為新加坡佛教總會副主席、主席。在擔任主席時,提倡以音樂、舞蹈與短劇宣揚佛法,並在衛塞節(佛誕節)晚會上,付諸實行。翌年,他率團赴台灣出席第5屆世界佛教僧伽大會,當選為新加坡區副會長。他還兼任新加坡菩提學校董事會主席,文殊中學董事監理員,新加坡圓明寺和伽陀精捨住持、菲律賓羅漢寺住持等職。1990年,他又蟬聯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並於是年8月9日,榮獲新加坡教育部頒贈的教育服務獎,表彰他為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
常凱法師雖身居海外,但心懷祖國。他南渡星洲後,經常資助崇福寺。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後,他即籌資修崇福寺的大雄寶殿與塑造佛像。1989年9月3日至8日,常凱法師與香港元果法師及台灣常覺法師等一行十五人至泉州崇福寺禮佛拜祖,探訪故舊,策劃崇福寺第二期重建天王殿工程。他為人熱情,處事公正,生活簡樸而規律化,威儀庠序,慈祥可親,生活費以行醫自給。‘信眾供養,均作慈善用途。
常凱法師長期為法忘軀,心力交瘁,積勞而成腦病,經多方治療,藥石無效,於1990年9月7日(庚午年七月十九日)凌晨.於新加坡伽陀精捨安祥示寂,享年七十五歲,其遺體荼毗後,撿獲晶瑩璀璨捨利子甚多(11)。
據上所述而論,可知常凱法師始終支持崇福寺的費用,常凱法師自擔任崇福寺監院後,妙月和尚經常外出為人治病。故治療來寺求診的患者和教授沙彌拳術,都是由常凱法師負責,及其赴星洲後,更是傾全力支持祖庭崇福寺,並支持修建石獅泰亨寺。常凱法師對新加坡佛教總會服務期間,在推進佛教文化、教育、醫療、慈善、弘法、建寺、安僧等各項工作中,成績斐然。新加坡佛教總會為表示感激常凱長老為佛教總會服務三十年的偉大貢獻,特制了‘面旗,在舉行“常凱長老圓寂奉安告別儀式”上,給予長老作蓋棺用。這項空前的蓋旗儀式,由佛教總會演培、妙燈、優昙及隆根四位長老聯合主持,這是佛教界服務社會所得的最高榮譽⑩。
四、當代醫僧
1、瑞苗(1916一? ),俗姓王,法名寂慧,字瑞苗,福建省南安縣人。十二歲時,到漳州南山寺依其父轉清上人剃發,在寺辦的南山小學就讀。十六歲到泉州開元寺在轉首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後到承天寺弘法利生。1935年,赴廈門萬石巖佛學研究社親近會泉大師學習佛法。1937年冬,往漳州南山寺常住弘法。翌年,日本飛機炸毀寺之殿宇時,即離漳回泉州開元寺任維那,後升為糾察、副寺、監院等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到廈門南普陀寺任大單知客、副寺、監院等職。
瑞苗法師歸依佛門後,即不斷自學岐黃術,又在弘法中與雲游之醫僧交流過醫術。1950年回泉州開元寺任整理寺務委員會副主任時,秉承佛陀慈悲濟世宗旨,以所學之中醫技術在寺中創辦“泉州開元診所”治病救人。他為求醫術精益求精,先於1951年投“廈門國醫研究班”學習,又於1953年往“泉州市中醫進修班”進修,更於1957年赴“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深造。畢業後,於1958年分配到福建大田縣,先後在七一鐵廠與交通局醫務室行醫。1977年退休後回廈門家居修持。
1983年,瑞苗法師重返廈門南普陀寺弘法利生。1990年,他應聘為漳州南山寺法堂修建組組長,並親赴新加坡探訪廣淨法師而與聯系籌資重建法堂事宜。經廣淨法師向新加坡有關人士籌集資金帶回南山寺,重建了巍峨壯觀的法堂。瑞苗法師為莊嚴法堂而內外聯絡努力不懈。其為人和藹可親,對後輩諄諄善誘。他現已年近耋耄、體弱多病,在南普陀寺清修(13)。
2、傳揚(1924一? ),俗姓陳,法名普演,字傳揚。得其師授正法眼藏,為臨濟正宗46世法脈傳人。福建省南安縣人。七歲時,投泉州承天寺禮監院廣心上人為師,即往泉州鹦山小學與廈門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學習。十二歲在漳州南山寺依廣心和尚剃度為沙彌,後至泉州承天寺在轉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後在閩南佛教諸名剎卓錫弘法利生,其間得自雲游醫僧傳授岐黃之術,又自勤求古訓,並於漳州市中醫進修班進修結業後,即以所學行醫濟世。自1953年起連任漳州市佛教協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1954年應陳嘉庚先生聘請任集美學村醫務室醫師,歷時四年。1965年,回漳州南山寺弘法利生,並參加寺辦南山醫院(後改為漳州市芗城區中醫院)診病,擅長眼科和骨傷科。1981年落實宗教政策後,由政府宗教部門調回南山寺住持。翌年,被選為漳州市芗城區佛教協會第三屆會長,並被選為代表出席福建省佛教協會第三、四、五屆會議。
傳揚法師自1981年住持南山寺以來,首先在寺中創辦增福壽診所,以應患者求診之需,為佛教在社會塑造了和尚治病救人的形象。並先後擘劃修建了素食館、唐诰封金花郡主玄妙(即玄妙尼師)塔墓,佛乘和尚塔墓,僧捨、客堂、法堂等一系列浩大建築工程。還為1000多名在家信眾授“三皈依”,使他(她)們成為佛門在家弟子,為振興漳州佛教作出積極的貢獻。他雖年屆古稀,仍堅持領眾上殿,修持早晚課誦及其他佛事活動。10多年來,歷任漳州市南山寺住持、漳州市芗城區佛教協會會長、漳州市芗城區政協常委、漳州市人民代表、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和副秘書長等職務(14)。
此外,近現代還有轉武、本宗和廣堅三位醫僧,他們的生卒年間均未詳。轉武是閩南人,依喜參剃度為僧,曾住持過晉江安海龍山寺,後赴新加坡弘法行醫,精治眼科病而聞名於星洲。後以所積蓄的資金購地建造新加坡龍山寺。本宗,俗姓陳,閩南人,他依會泉大師歸入佛門,未出家前曾於廈門益同人公會負責施醫贈藥,出家後先在泉州百原寺行醫,後至漳州南山寺常住,並參加寺辦的南山醫院行醫,名聞遐迩,後病逝於漳州。而廣堅是北方人,曾常住廈門南普陀寺,以草藥治病而聞名。60年代初,曾受聘為廈門市中醫院顧問,後病逝於廈門。又有當代醫僧福欣法師,福建省南安縣人,他師承妙月和尚,擅長處理骨傷科病症,曾任泉州崇福寺住持,現於晉江縣安海鎮水心亭禅寺常住弘法行醫。
結語
綜上所述,可見閩南歷史上醫僧輩出,有內科、小兒科、眼科和骨傷科等,以及應用針炙和草藥治病的醫生。他們實踐佛教慈悲濟世的教義,以大乘佛教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治病救人事業,為佛教在群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從而改變了部分人對佛教不公正的偏見。這是值得令人贊歎的。
本文上述古代的義中與普足兩法師,因其在行醫中,得到醫治而起死回生者無數,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在閩、台與東南亞等地的佛寺中,有的另建三坪祖師殿,也有另建清水祖師殿,並祀奉其塑像以瞻仰紀念。1982年,泉州佛教界舉行紀念轉道和尚誕生110周年活動。而自妙月至常凱等近現代醫僧,為社會所作救死扶傷的善事,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由此可見一個人生前做好事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出家人如有條件行醫濟世,將會更有意義。因佛陀曾有“菩薩欲求法,當於五明中求之”的教導。而“醫方明”為五明之一,觀此,可證實醫方明是實踐修持菩薩道行的一種權巧方便技術。故近代以來,海內外佛教界的有識之士,大部分人都把醫學與佛學結合於弘法活動中,以佛法醫治人心之病苦,而以醫學治療人身的疾苦,使人們獲得身心俱治的效果。這是值得提倡推廣的。
附:本文參考書目①.《福建風物志))131頁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廣濟大師與三坪寺》王雄舒編撰(內部資料)⑧.《三坪史考》90頁顏亞五著1993年4月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
④.《清水巖志》前言及42—43頁(內部資料)
⑤.《大德僧伽傳記別錄》榮蓮梵室集(內部資料)
⑥.《妙月和尚紀念集》(內部資料)
⑦.《元鎮和尚永懷錄》(內部資料)
⑧.《鼓浪嶼醫林人物傳略》14—15頁(內部資料)
⑨.《鼓浪嶼醫林人物傳略》15—16頁(內部資料)
⑩.《南洋佛教》第120期29頁1979年5月出版
(11).《常凱法師永思集》(內部資料)
(12).《普門》134期171頁1990年11月10日出版(13).采訪瑞苗法師口述資料整理(14).采訪傳揚法師口述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