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單培根居士:論相宗空宗與性宗之十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論相宗空宗與性宗之十異
單培根
閩南佛學

  太虛大師有大乘三宗之說,一、法性空慧宗,二、法相唯識宗,三、法界圓覺宗。印順法師亦有大乘三系之論,一、性空唯名論,二、虛妄唯識論,三、真常唯心論。各以自己研究之所得建立其說。讀其論著,可知各有其理,而所指實同。法性空慧宗即性空唯名論,法相唯識宗即虛妄唯識論,法界圓覺宗即真常唯心論。這樣歸納大乘佛教為三宗,己無可異義。然如此分為三宗,古人亦有見到。佛學辭典中,有性相二宗十異,又有性空二宗十異,此己分為性相空三宗。性宗即法界圓覺宗、真常唯心論,相宗即法相唯識宗、虛妄唯識論,空宗即法性空慧宗、性空唯名論。各以一字立名,尤見精簡。蓋三宗立論之中心,一在性,一在相,一在空。方便不同,所重不同,因之立說亦各有異,難以調和。是非高下,互相爭論。
  性相二宗,性空二宗,各舉十異。未言相空二宗之異。即此可見此二種十異之說,出自性宗學者之言。觀其以十數明異,又可見是出自賢首宗之手。辭與謂性相二宗十異是華嚴綱要中辨。華嚴綱要原為清涼澄觀之著。性空二宗十異謂出於宗鏡錄。宗鏡錄為宋初永明壽禅師撰。我曾於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見有言性空二宗十異,其文更詳於宗鏡錄,知宗鏡依據宗密之說。澄觀為賢首宗四祖,宗密為賢首宗五祖,其言當為可信,尤其自言性宗處,可無疑問。
  性相二宗十異:一、一乘三乘異。二、一性五性異。三、唯心真妄異。四、真如凝然隨錄異。五、三性空有即離異。六、生佛不增不減異。七、二谛空有即離異。八、四相一時前後異。九、能所斷證即離異。十、佛身有為無為異。性空二宗十異:一、法義真俗異。二、心性二名異。三、性字二體異。四、真智真知異。五、有我無我異。六、遮诠表诠異。七、認名認體異。八、二谛三谛異。九、三性空有異。十、佛德空有異。相互之異不必十數,十數是華嚴宗說法之例。然性宗與相宗空宗大要之異,於此可見。
  性相二宗之十異,一、一乘三乘異。法相宗以三乘為真實,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實。按: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各有其果,一乘是佛乘。性宗就性言,性無分別,故一乘為究竟。相宗就相言,相則各別,故三乘為究竟。
  二、一性五性異。法相以五性各別,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義,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別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實。按:同聞佛法,有信不信之異。不信者為無種性,信者為有種性。有種性中,分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其中又有定性不定性之異。定性為三,不定性總為一。合無種性共為五性;相宗就事實現相而言,五性各別。性宗就法性言,一切法實性無異,法性佛性眾生性,無二無異,故同一佛性。
  性宗以相是虛妄,性是真實,故依性言,一乘一性。相宗以法性真如無為,常住不變,何可言成佛不成佛。成佛不成佛是有為相事,故依相言,三乘五性。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早在東晉之時,即已是佛教界共同著重討論之間題。蓋此是人類性情中共有的向上願望。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應為人們之所歡喜接受。然環頤人類現實的事相,則自有不信佛的人,學佛人中亦有三乘的不同。故就事相言之,認為佛說一乘為有意趣之言。解深密經有一乘三乘之辨,瑜伽師地論詳說有種性無種性之分。玄奘西游歸來,傳弘其說。無奈中國人的思想中,一性一乘,投其所好,根深蒂固,已莫能挽。玄奘所傳,終被貶為權教而已。但是,我們現在有更豐富的資料,而且是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此問題是否應當提出來重作討論、評價!
  三、唯心真妄異。法相謂萬法由阿賴耶之一心而生。法性謂真如與無明和合而緣起諸法。按:此為性相二宗主要之異處,爭論之焦點。二宗同說唯心,而一真一妄不同。性宗謂有實體乃能現起相用。真如是心之體性,心性本淨,以無明故,現起妄識。相宗謂緣起諸法皆無自性,眾生之心染污,可轉而為淨。染心淨心,皆是有焉,無非是幻。若是無為實體,如如不變,則非是心了。
  四、真如隨緣凝然異。相宗謂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性宗謂真如具不變隨緣之二義,因隨緣之故,應染淨之緣而作善惡之法。按:此亦二宗爭論之根本之所在,相宗主緣起,性宗主性起。相宗以無為法之真如,但是一切法之理性。一切法之理性是空無我,即此空性無我性是真如。與性宗之真如是真實體,可作為大我者不同。
  五、三性空有即離異。法相謂三性中遍計性是空,依他圓成之二性皆為有,有為無為別也。法性謂依他之無性即圓成也。按:此謂依他圓成皆有,依他有為圓成無為是別。性宗依他相有性無,圓成相無性有,故依他之無,性即圓成,所謂離幻即真也。依他三性之說,原由相宗提出。以依他之事為所依,以遍計為染污分,以圓成為清淨分。我國性宗亦用之,以圓成為性體,以依他為幻相,以遍計為情執。性宗盛行,說三性者,習用性宗之義,相宗原義反不為人所知了。
  六、生佛不增不滅異。相宗謂五性之中,有無種性之人,不能成佛,故生界不滅,佛界不增。性宗謂一理齊平,皆佛體無二,故生佛二界,不增不滅。按:相宗就事相說,性宗就理性說。
  七、二谛空有即離異。法相謂俗谛為空,真谛為有,空有各別。性宗謂即有之空為真,即空之有為俗,真空妙有,體一名異。按:性宗說三谛,俗谛真谛之外,更有中谛。此說創自天台。賢首說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相宗說世俗谛勝義谛各有四重。今此所言之異,殊疏略。其意謂相宗言二谛,一空一有,二者不即。性宗謂二谛空有相即。
  八、四相一進前後異。法相謂生住異滅之四相,前後異時。生住異為現,滅為未來,生滅不能同時。法性謂同時具足,四相剎那。相有名生。實無名滅,正生即正滅,不待後無也。按:一就相言,一就性言,故異如止匕。
  九、能所斷證即離異。法相謂能斷是智,所斷是惑,能證是心,所證是無為之理,體性俱別也。按:此體性俱別一語,符合玄奘譯傳相宗口吻。然後世性宗學者,不能解此。法性謂照惑之無體即是智,能斷之智外,無所斷之惑。按:此言惑無體,即是智,能斷之智外,無所斷之惑。按:此言惑無體,即是智。又,照智無自體,即是如之德,如自體自具光明也。按:此言智亦無體,即是如。唯是真如,更無其他。智如不能是二,故又言:故智之外有如,無智之所入也,如之外有智,無能證如也。
  十、佛身有為無為異。法相謂如來之四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依種而生,是有為無漏,與涅粱之無為不同。法性謂有,即於法性之色心,故佛之色心皆無為常住,非四相所遷。按:此為法相與法性學說之大異處,性宗以現前有相諸法皆幻,有真性為其體。性體無異,萬法一體。幻現似異,同體故一。相宗謂無為法如如不變,古今無異。有為法依他而起,乃有染淨變化之別。有漏無漏雖不同,皆是有為。若非有為,則非是智,亦非受用。
  我國宋元以後,相宗衰落,傳者乏人。唐人舊疏,亦多散失。明清之講說法相者,都為性宗學人,以性宗之知見,觀察法相,解釋法相,不能窺及相宗之原義。且如八識規矩頌之性境現量通三性句,以性境之性視同性宗之性,於是凡夫五識之境為性境,凡夫五識照見真如實相,這成為不可解了。又如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句。成佛之後,五識還是沒有根本智,這又成為不可理解了。時經數百年,可謂由來已久,相沿成習,習非成是。近人之談法相唯識者,猶多沿襲舊誤,不知其非。我甚望今後學法相唯識者,多讀唐人舊疏,一依奘基之說為准,勿讀明清人之法相唯識著作,以免受其混淆。此性相二宗十異,出自華嚴綱要,是性宗祖師之言,明說性相二宗有異,故勿再同一視之。牽強附會,混而同之,徒令人模糊,於二宗皆無益。
  性宗與空宗,自來我國學者,都莫能辯別。以為性相二宗,即空有二宗。以印度清辨護法中觀瑜伽之爭,謂即是性相二宗之辨,明之憨山大師亦如此說,何況他人。太虛之三宗說,初以性、心、智三分。意識的唯心論以慈恩宗南山宗屬之。真如的唯性論與妙覺的唯智論是性宗兩分,以清涼天台開元廬山四宗屬唯智,以少室嘉祥二宗屬唯性。混嘉祥少室為一,不別開空宗,此時太虛尚沿襲舊誤也。又如熊十力謂佛家宗派雖多,不外空有兩輪。以為法性宗是空宗之異名。法性者,謂諸法之實體,空宗破一切情見之執以顯體故。此皆沿襲性宗之說,不知別有所謂空宗也。亦因此故,學唯識而以唯識為不了義。然熊氏不入於性宗,而遁歸於儒,走宋明理學家之道路,亦是勢有所必然。
  宗密既有空宗性宗十異之辨,則是唐時知空宗性宗有異。後世之混淆不分,大概由於三論宗衰落無傳,而性宗則大盛,以為空宗破相,亦是為了顯體,故亦攝歸性宗。然宗密雲:破相與顯性相對,講者禅者同迷。皆謂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為真性。觀宗密此言,空宗與性宗,唐時已混淆,罕有能辨其異者。三論宗嘉祥以後,無有繼承,攝歸於天台,豈不由於此。蓋所謂異,要有明顯之矛盾,難以融通,方可不並為一。若破相與顯性,則可以合二為一者,唐之時,雖已無空宗著名之大德,性空二宗爭論之異點,尚未湮沒。宗密故能列此十異。千載而後,今之學者,索隱鉤沉,此為希有難得大可珍貴之資料矣。
  初、法義真俗異。空宗未顯真性,僅以一切差別之相為法,法是俗谛也。此諸法以無為無相無生無滅為義,義是真谛也。性宗以一真之性為法,以空有等種種之差別為義。按:性宗視空宗,謂空宗未顯真性。如是則空宗與性宗僅一淺一深之差,非有矛盾之異。故如此為異,還是無異。應知空宗以一切法為法,此諸法以無為無相無生無滅等為義,不許有一真之性為其體,非未顯真性也。五陰皆空,無有可為真性體者為空宗。五陰皆空,有一真性不空為其體者是性宗。
  二、心性二名異。空宗目諸法之本原為性。性宗多目諸法之本原為心。按:性宗是真性論,是唯心論。空宗非唯心論,是性空論。
  三、性字二體異。空宗以諸法無性為性。性宗以靈明常住不空之體為性。按:空宗以諸法無性,不許有任何為其性,故亦不許有靈明常住不空之體為性。性宗以有實體為性故,言心為性,此為性之心,非幻心,是真心。
  四、真智真知異。空宗以分別為知,以無分別為知,知淺而智深。性宗以能證聖理之妙慧為智,以兼有理智而通凡聖之真性者為知,知通而智局。按:此所謂兼有理智而通凡聖之真性者之知,知通而智局。按:此所謂兼有理智而通凡聖之真性者之知,即真心之知。證聖理之妙慧者,即無分別智。知之一字,二宗異解。空宗以知為緣生無性。性宗以知之真實體性為真心。
  五、有我無我異。空宗以有我無為妄,以無我為真。性宗以無我為妄,以有我為真。按:此為空性二宗之大矛盾處。空宗不僅無彼此別別之小我,更不許有統一無別之大我。性宗則破小我,證大我。破妄我,證真我。
  六、遮诠表诠異。遮謂遣其所非,表者顯其所覺。又,遮為揀卻諸余,表乃直示當體。空宗之言,但是遮诠。性宗之言,有遮有表。按:性宗揀卻諸余,世俗皆空,直指當體,顯示一真,故有遮有表,空宗一切皆空,不許有一真體,故只破不立。
  七、認名認體異。空宗對於初學及淺機之人,只示以名。性宗對於久學及上根之人,忘言而認體。按:空宗謂諸法但是假名,無實性體,亦無統一之真實者作為假法之本體。
  八、二谛三谛異。空宗法有真俗二谛。性宗總有三谛,以緣起之諸法為俗谛,以緣起無自性諸法即空為真谛,以一真心體,非空非色,能空能色,為中道第一義谛。按:空宗以緣起之法,無有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即是中道第一義谛。非二谛之外,有一真實心體,非空非色,能空能色者,為第三中谛。    ,
  九、三性空有異。空宗之有,即遍計依他之二性,說空即圓成實性,三性皆無性。性宗三性皆具空有二義,遍計即情有理無,依他即相有性無,圓成即情無理有,相無性有。按:矛盾點仍在圓成實之為性空性有。
  十、佛德空有異。空宗謂佛以空為德,以無少法者為菩提。性宗謂一切諸佛之自體皆有常樂我淨十身智相好無盡,不待機緣。按:空宗謂諸佛身智相好等無不皆緣生性空,非有實體。
  總性空二宗十異,唯是二異。何以言之?曰:一切法緣生,無各各自性,此二宗無爭。所爭者,空宗以為緣生者性空,性空故緣生,不需有一真實心性為之體。性宗則以為有一真實心性為一切法之體。此為矛盾之所在。宗密以為空宗破相而未顯性,於是空宗與性宗,只是淺深之差異,非有矛盾之別異。既無矛盾之異,則空宗與性宗可合而為一。宗密判大乘為三教,一日大乘法相教,二日大乘破相教,三日一乘顯性教。亦即相、空、性三宗。然空宗之教、緣生無性,不壞假名,其所破者是體性,非假名相。故謂其破相而不破性,此非空宗之所認可。千余年來,空宗即性宗,性宗即空宗。空宗已融入性空之中,非如性相二宗,一性一相,性宗雖力圖攝化融合之,而終有顯然相異之處,難以調和。
  以相宗與性宗有異,空宗與性宗有異,每為性宗人所不許,今此十異,出自性宗祖師之言,應為性宗學人之所許,要知一味融通,牽強附會,不如各存其異,切磋啄磨,可以愈益窺見真理,鏟除錯誤之成見,而漸進於大覺。
  
 

 

上一篇:惟覺法師:真正的快樂
下一篇:惟覺法師:美麗與缺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