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其它:《佛說醫喻經》譯釋(陳全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醫喻經》譯釋

陳全中
閩南佛學

  前言
  佛教典籍匯編成叢書的稱為《大藏経》,內容廣博,包羅萬象,含有哲學,文學、醫學、邏輯學、歷史,語言、藝術,天文,地理,歷算、建築和人體生命科學等方面的論著。其中有部分是涉及論述佛學與醫學的著作,如本文所譯釋的《佛說醫喻經》(見《大正藏》第四卷802頁);,就是佛陀早期在捨衛國為諸比丘弟子所說的法。是佛陀從醫學治病的原則性講到佛學醫治人心的一種譬喻教法,故稱《佛說醫喻經》。統觀全部經文雖僅四百八十七言(包括經題),但從佛陀揭示要成為一名良醫,必須在醫學上能掌握診斷學(包括病理學)、藥物學、治療學並懂得消減疾病源流等四種綱領性的知識而論,可知佛陀在說法中已提綱挈領地將醫學知識,作出了扼要的開示。
  東漢醫聖張仲景所述治病原則,尚未能超越世尊言教的原則范圍。而且佛陀於譬喻中所說醫治人心的四聖谛法,在目前仍不失其作為治療人心疾病,與治理社會弊病的法則。由於佛經詞簡義奧,不易為現代人所理解。因此,筆者認為如能將《佛說醫喻經》的經文,用現代白話文翻譯和解釋,並就經文的義理加以闡述,使佛陀慈悲濟世的本懷和醫學思想,得以為目前淨化人心,治理社會弊病、與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服務,無疑是有官現實意義的。為此,不揣淺陋,撰寫此文,聊作拋磚引玉。為便於說明問題,現就原經文的大意予以編纂,作如下的譯釋與論述。
  譯釋體例說明
  本文根據宋代西域來華梵僧施護用華文翻譯梵文的《佛說醫喻經》為藍本,將原經文的段落大意,分為總論,各論和結論三篇。並采用以下五項體例進行白話翻譯和解釋。
  1、內容提要,簡明扼要提示各篇經文的主要精神,以便於明白其內容大意o
  2、經文:將原經文抄錄、分別編為三篇,並加用標點符號,藉以說明篇中段落大意。
  3、詞解:對經文有難懂的名詞術語,作簡明的解釋,其中涉及佛教用詞,則根據丁福保編的《佛學大辭典》之條目予以解釋,如與醫學有關的用詞,則按照中醫學的觀點予以闡明。
  4,翻譯:用現代通俗易懂的文字,將經文的原意,譯成語體文,以便於領會原經文的奧義。
  5.解釋:應用佛學與中醫學的理論,必要時插入現代醫學的觀點,對原經文的含義進行解釋。其中還加入筆者學醫用藥治病的心得,以及臨床經驗的舉例、藉以發揮經文的義理,而補充翻譯時限於以文譯文的不足之處。
  譯者施護簡介
  施護是宋代譯經僧,北印度與填曩國人。世稱顯教大師。生卒年不詳。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與北印度迦濕彌羅國之天息災三藏同抵汴京(開封),駐錫於太平興國寺之譯經院(官立翻譯機關),致力於經典翻譯。共譯有《大乘莊嚴寶玉經》四卷,《給孤長者得度因緣經》三卷,《廣釋菩提心淪》四卷、《大乘二十頌論》一卷、《六十頌如理論》一卷、《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七卷、《守護大干國土經》三卷、《遍照般若波羅蜜經》一卷、《佛說醫喻經》一卷等。凡一一五部二五五卷。(宋高僧傳卷三、宋史太宗本紀第四)摘自《佛光大辭典》。
  施護法師來華後,受北宋皇帝拜為朝奉大夫(五晶官)試光祿卿的傳法大師,並獲得賞賜紫色的袈裟,奉朝庭的聖旨,翻譯這部《佛說醫喻經》。
  語譯和解釋經文
  總    論
  內容提要:論述四種醫療技術的標准,能全面掌握,可稱為醫王。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捨衛國中,與芯刍眾俱。是時世尊,告諸芯刍言:汝等當知,如世良醫,知病識藥,有其四種,若具足者,得名醫王。何等為四?一者、識知某病,應用某藥;二者,病知所起,隨起用藥;三者、巳知諸病,治令病出;四者,斷除病源,令後不生。
  是為四種。
  詞解:①如是我聞——如是者,指經文所述之內容,我聞者,指阿難親自耳聞之詞。因佛經為佛入滅(逝世)後,由佛陀之侍者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編集。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意思是指這些經文的內容,是我阿難親自耳聞佛陀所說的法。
  ②芯刍——即比丘。
  ③醫王一一醫中之王。稱贊佛譬以醫王。《無量義經》說:“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生服。《涅槃經》卷五說:“成正等覺,為大醫王。"
  翻譯:這部經文所講的內容,是我阿難親自聽到佛陀演說的妙法。在某一個時候,世尊在捨衛國與比丘大眾在一起。當時佛陀告訴各位比丘說:你們應當知道,好像世間高明的醫生,都曉得診斷病情和識別藥物的用法,其中分為四種技術,如果能夠全部熟悉掌握應用的,就可以稱為醫王。但要怎樣區別四種技術呢?第一、是能曉得某種病症應當選用某種藥物治療,第二、是能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並針對病因選用對症的藥物治療,第三、是能洞察各種疾病症結的所在,選用適當的藥物,把病邪驅逐出人體外,第四、是采取杜絕疾病源流的措施,使病情不會再發生。以上所說的,就是區別四種醫療技術的標准。
  解釋:以上所述,是佛陀在捨衛國說法時向比丘大眾宣說世上良醫有四種技術:有的醫生是根據病人的症狀,處方下藥治療。這種療法,現代醫學上稱為對症療法,僅是一種權宜之計,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處理一般症狀單純而又病.情較輕的有效,但如對症狀復雜病情危重的,就無能為力了。又有一種醫生是審證求因,然後針對病因,采用藥物治療。這種療法,現代醫學稱為原因療法,即中醫學的《內經》所說,“治病必求於本》的治本療法。這是比上述的對症療法較為高明的技術,故現代化的醫院,必先對患者作諸如體溫、聽診、透視、心電圖、掃描、血液、大小便等一系列的所謂病理檢查,然後根據查出的病因,采取根治病因的藥物治療,即所謂治本不治標。另有一種醫生是根據上述的病因,及時(早期)利用藥物的性能,將病邪驅出體外的療法,即經文所說的“三者巳生諸病,治令病出”
  的醫術。還有一種醫生,是能夠認識到產生疾病的起因,從而采取杜絕產生疾病源流的措施,如現代醫學所稱的各種預防注射,即所謂免疫治療的醫術。如能夠全部掌握上述的四種醫術的醫生,就可認為其醫術水平,已經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可堪稱為醫王。
  各    論
  內容提要,闡明四種醫療技術的主要內容。
  經文:雲何名為識知某病應用某藥。
  謂先識知如是病相,以如是藥,應可治療,令得安樂。
  詞解:病相——疾病的症狀。
  翻譯,怎樣認識某種病症並知道應用某種藥物治序?這就是說,首先要能夠鑒別和知道像這種病症,選用某種藥物醫療,應該是可以治愈的,使病人獲得平安快樂。
  解釋:此段經文是佛陀為深入解釋上篇經文而說的法,他提綱挈領地說明四種知病識藥的主要內容。
  佛陀首先指出醫生應具備懂得某些疾病的症狀與曉得采用那些藥物可以治愈這些病症的技術。筆者認為這就包括醫生必須具備藥物學和治療學的基本知識。
  例如應用川芎可治血虛的頭痛。天麻能療因風所致的頭眩。犀角能解除心熱。羚羊可清洩肺肝風邪。杜仲能治虛症的腰骨酸痛。桂枝可療胃寒和風濕臂痛。薏米能理腳氣而除風濕。人參為大補元氣虛弱之上品。當歸是補血虛的要藥,又為婦女調經、安胎和產後調理諸症必需之品。決明子又能明目而清頭風,可治目眩而止眼淚,又能緩下而治便秘。杏仁,蘇子治咳嗽,且能潤腸通便。干姜、細辛,五味子合用,為治寒症咳嗽的要藥。陳皮、半夏合用,有理氣降逆,燥濕除痰健胃。厚樸擅治腹脹滿。枳實寬中。下氣而消痞滿。大黃為清除胃腸實邪秘結之良藥,虛症忌用。
  牛膝有化瘀下行,降血壓而治頭痛之功效,經酒制則補腰膝。銀花芳香提神,清熱解毒。連翹清熱而散結。薄荷辛涼散肺肝之風熱。射干治咽痛而消癰毒。牛蒡療風熱之頭痛。荊芥辛溫驅風解表。紫蘇下氣散寒。甘草補脾胃、解百毒而調和諸藥。茯苓能降水氣之沖逆,納氣歸腎,利小便而不傷正氣。山藥(淮山)健脾開胃,且能調理肺虛。熱地滋陰補腎而降虛火,酸棗仁寧心安神而治虛煩不眠。山茱萸能滋陰而助陽,為養血、澀精、秘氣,斂汗而溫補肝腎之晶。白術健脾胃,消痰飲而止洩瀉。白芍平肝緩急,解除痙攣而止腹痛。附子能追回散失的元陽,為回陽急救要藥,有強心鎮痛功效。肉桂辛熱芳香健胃,能引火歸元,以調理命門虛火上炎之症。丹參入心,能活血祛瘀,為調治心肌供血不足的主藥。黃芪為補氣聖藥,陽氣下陷諸症(現代醫學所稱的各種內髒器官下垂的病症),皆賴以升舉,有強心、健脾胃、益氣力、排膿生肌,利小便的功效。以上僅略舉一些比較常用藥物,對治某些病症的概況,藉以發揮佛陀開示“識知某病、應用某藥"之妙法的義理。讀者如

  要詳細知道某藥能治某病症,可參考《藥性賦》及《四百味藥性》,或欲了解某種方劑治療某些疾病,可自閱《湯頭歌訣)或《醫方集解》等書,這裡不再贅述。
  經文:雲何名病所起,隨起用藥。謂知其病,或從風起,或從癀起,或從痰起或從瘾起,或從骨節起,或積實所起。知如是等病所起處,隨用藥治,令得安樂。
  詞解:①風起——指疾病由風邪引起,有外感風邪(即所謂傷風感冒)和內髒中風(腦血管意外的症侯,包括腦溢血症)的兩大類症候群。
  ②癀起——指外科病“紅,腫,熱,痛”的症候,是由感染細菌引起發炎(發癀)的。
  ③痰起——痰是某些疾病的病理產物或致病因素,痰起是指疾病由痰引起而言。
  ④癊起——瘾:音印。義:心病。見《康熙字典》瘾起,即指疾病由於風熱之痰壅塞心髒引起的。因《佛說大孔雀咒王經》有“風熱痰瘾"之句。
  ⑤積實——積是指髒腑積聚,實是指邪氣充盛,即邪氣積聚於髒腑之謂。
  翻譯:怎麼說?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並針對病因治療。這就是說。知道患者的病因:有的從風邪引起的,有的由發炎所致的,有的因痰飲流注阻塞脈絡發生的,有的因風熱之痰壅塞心髒引起的,有的因骨節有問題產生的,有的因髒腑積聚實邪所致的。知道是由這幾種病因所誘發的病症,隨即采用相應的藥物治療,使患者得到平安快樂。
  解釋:這段是佛陀論述根據症侯群審知病因,並針對病因撰藥處方治療.這種對治病因療法,較上述對症療法為優。如同一發熱症狀,可為各種傳染病所共有的現象,而同一病因亦可產生多種疾病,形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錯綜復雜病症,這就需要較為高明的醫生來加以鑒別診斷,查明病因。故佛陀為此特舉例開示,疾病可由種種不同原因引起的。例如有的是由風邪引起的,但這又當辨明是外感風邪或由內熱生風。前者治宜選用桂枝、桑枝,荊芥、防風、薄荷、牛蒡等發散風邪藥品配方,後者則當采取清熱熄風之劑為治,如大、小定風珠方(處方俱見《溫病條辨》)。又如由於感染邪氣(細菌或病毒)發癀的,則又當采用消炎解毒退癀的藥物治療,對初起尚未化膿的,可內服神授衛生湯、外敷如意金黃散(方劑俱見《外科正宗》)治療。如果是由痰飲引起的,應當酌情分別采用二陳湯、  小青龍湯、礞石滾痰丸(方劑俱見《湯頭歌訣》)給以對症治療。如果疾病是由於風熱之痰壅塞心髒,引起痰涎壅盛,心識昏迷、高熱不退、甚或谵語等症狀,應當采用安宮牛黃丸給予治療。如從骨節發生的毛病,系陰寒入骨之疾,宜用五積散加紅花,牛膝發汗散寒,或用萬靈丹發汗亦可(方劑俱見《外科正宗》)。如由於膝蓋骨膜受傷發炎積水腫痛,可用單味白芷研為細散,攪雞蛋白塗患處,一天換藥兩次(筆者經驗方)。如病由體內髒腑積聚實邪引起的,宜根據病情輕重,分別選用大,小承氣湯與調胃承氣湯(方劑俱見{傷寒論》)瀉下實邪。以上所述,是遵照佛陀提示致病因素的內含,舉例予以發揮,藉以闡明其馀蘊。
  經文:雲何名為:巳生諸病,治令病出。謂知其病應從眼出,或於鼻中別別治療而出,或煙薰、水灌鼻而出,或從鼻竅引氣而出,或吐瀉出,或於遍身攻汗而出,乃至身分上下,隨應而出,知如是等病可出處,善用藥治,令得安樂。
  詞解:①治令病出一一·采用適應病情的藥物治療,將病邪通過排洩器官驅除出體外。
  ②煙薰——燃點某些藥品(先卷成香煙狀)給病人鼻嗅,而吸其藥氣的一種療法。
  ③水灌一指用藥水灌鼻的一種療法。
  ④鼻竅引氣——用藥散噴入病人的鼻竅,以刺激其嗅覺器官興奮,  而作打噴嚏,使病邪從打噴嚏的氣體中引出人體外的一種療法。
  ⑤吐瀉出一—指用藥物催吐或用藥物瀉下,而把病邪從胃中吐出或從腸道排出體外的療法。
  ⑥遍身攻汗而出二一使用發汗性能的藥物治療,使病邪通過周身的汗腺排出體外,又有使恩者進入藥物蒸氣室或燃燒藥物取暖的溫室中,迫使患者周身出汗,而使病邪隨汗液排出體外。
  ⑦身分上下——指分別患者的身體是上部水腫,或下肢水腫而言。
  ⑧隨應而出——針對“身分上下”而言,如患者是腰部以上腫的,應當用發汗藥,使病邪隨汗而出,如若病人是從腰部以下水腫的,則應當采用利尿劑,使病邪從小便排出體夕卜。
  翻譯:怎樣才能把已經發生的各種疾病用藥物把病邪驅逐出體外。這就是說,知道患者所染之病邪應從眼部排洩出去,有的從鼻部分別使用各種療法,如用藥品制成香煙狀點燃薰鼻,有的用藥水灌鼻,有的用藥散噴入鼻竅等療法,以便從鼻孔引出邪氣,有的使別具有催吐,有的瀉下性能的藥物治療,以排出病邪,有的應用發汗劑,把病邪從全身的汗腺排洩出去,有的根據患者身體上,下部水腫情況,分別應用發汗或利尿的藥物治療,使病邪隨汗液或小便排出體外。了解這些可把病邪排洩出去的途徑,妥善采用相應的藥物治療,使病人得到平安快樂。
  解釋:這段是論述佛陀提示用藥驅邪外出之途徑的各種療法。如患眼熱病的,用黃連搗碎浸人乳取汁滴眼,外用菊花煎湯薰洗患眼有良效。這是說明佛陀所說“謂知其病,應從眼出"之法的例子。又如患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可用蒼耳子、莖葉、辛夷花、石胡荽各3克,薄荷2克,冰片0.5克,先將前四味共搗研極細散(曬乾,忌用火烘),後加入冰片研勻,磁瓶收貯,勿洩氣。用時取藥散少許吹入鼻腔,一日三,四次,一般連用三日可見效(方見《福建常用草藥》經筆者臨床實驗有效)。又患頭痛症,可用生蘿卜汁一蚬殼,令患者仰頭,將藥汁灌鼻,左痛灌右,右痛灌左,俱痛並灌之,其效如神。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一書中,引述王安石患頭痛曾用本法治愈。又法:用蓖麻子一粒搗碎,同棗肉些許共搗勻,丸如黃豆大,外用絲綿裹之,納入鼻孔,,少頃,必有清涕流出,即將丸藥取出,頭痛即愈,永不再發(方見《串雅外編》)。
  又如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的。
  可用皂角、細辛各等分,研為極細散,方名通關散(方見《湯頭歌訣》)。用時取少許吹鼻取嚏,功能通關開竅。以上所述,是闡明佛陀所說“或從鼻中別別治療而出”
  的方法。又如患者腹脹痛欲瀉下大便為爽快的,即當用藥助其瀉下大便,熱症宜用大,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寒症宜用三物備急丸(處方俱見《金匮要略》)。
  上面所述,就是佛陀開示“或吐,瀉出”的治療方法。又有病邪在體表,欲從汗腺透出的則應當采用發汗劑如麻黃湯,大青龍湯、或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皆仲景方),把病邪從汗腺排洩出去。
  這就是佛陀所說“或於偏身攻汗而出"治法之舉例。又如水腫病有從腰以上腫的,可用越婢湯發汗治療,使水氣從汗腺排出體外而愈,如從腰以下水腫的,可酌情選用防巳黃芪湯,或腎氣丸(這三方皆仲景方),予以補氣利尿,使病邪;從小便而出。這就是佛陀所開示的“乃至身分上下,隨應而出”之治療方法例子。
  以上所述,是說明醫生應該知道把病邪驅出體外的途徑,順從病人之所欲,適應病機之趨向、選用相應的藥方治療,因勢利導,排除病邪於體外,而病可愈矣!
  經文:雲何名為斷除病源,令後不生。謂識知病源,如是相狀,應如是除,當勤勇力現前作事,而善斷除,即使其病後永不生,令得安樂。
  如是等名為四種知病識藥。
  詞解:相狀一指疾病的症狀。
  翻譯:怎樣才能知道杜絕產生疾病的源流,使疾病今後不會再發生。這就是說,知道了疾病發生的源流,好像這樣症侯群,應該怎樣根除,就應當勤奮勇敢大力根據現實做好根除病源的工作,才能使病愈後永遠不會再發生,使病人得到平安決樂。
  以上四段經文所述,就是名為知病識藥的綱領性內容。
  解釋;這段是論述高明的醫生不但要會治病,而且還應該能見病知源,並應熟悉如何消除病源的根治方法。例如種牛痘可杜絕天花病的發生,注射白喉類毒素可免除白喉病的流行。其他如了解到“生命在於運動”之理,經常鍛練氣功、太極拳等動、靜結合體育運動,可使身體處於健康狀態,免除疾病的發生。這些都與佛陀宜說:“如是相狀,應如是除,當勤勇力現前作事,而善斷除,即使其病後永不生"之法的含義相符。於此可見佛陀也具有預防保健的醫學思想。   
  以上是就佛陀提示:“四種知病識藥。的含義進行解釋。
  結    論
  內容提要:開示“四聖谛"法是醫治眾生諸苦永滅的無上法藥。作為醫藥譬喻的結論。
  經文: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復如是,出現世間,宣說四種無上法藥,何等為四?謂苦聖谛、集聖谛,滅聖谛、道聖谛。如是四谛,佛如實知,為眾生說,而令斷除生法,苦本生法斷故,而老、病。
  死、憂,悲、苦惱,諸苦永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為是利故,宣說如是無上法藥,令諸眾生得離諸苦。諸芯刍,又如轉輪聖王,四兵具足,故得如意自在。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巳,諸苾刍眾,歡喜信受。
  詞解:①如來——如來是佛教術語,梵語曰“多陀阿伽陀",譯言如來,佛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是真身如來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
  ②應供——如來十號之一,梵語阿羅诃,譯日應供。斷一切之惡,應受人天之供養者。
  ③正等正覺——舊稱三藐三菩提,新譯為正等正覺。與正等覺同義,稱諸佛無上之正智而曰正等覺。其智無邪曰正,無偏曰等。覺者,覺知諸法之智也。
  ④法藥——妙法能醫眾生之諸苦,故名藥。
  ⑤四谛——又稱四聖谛,四真谛。聖者所見的真理也。《涅槃經》說:“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谛。”
  ⑥轉輪聖王——略稱轉輪王,又曰輪王。梵曰:斫迦羅代棘底曷羅閹,又作遮迦越羅,轉輪聖王、轉輪聖帝,轉輪王、輪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服四方,故曰轉輪王。
  ⑦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等四種兵,合稱為四兵。
  翻譯:世尊是已經斷一切惡,而應受人類和諸天神供養的覺者,他具有無比圓滿而無邪見與偏見的智慧,也是好像以上所說具備四種醫術的醫王。他降生在世間,宣講四種沒有人發現的能醫眾生之眾苦的微妙法藥。哪四種法藥呢?這是指佛陀宣說人們身心遭受著八種痛“苦”的真理,搜“集”貪、瞠,癡及造諸惡業是受苦原因的真理;寂“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的真理,指示世人修持走向寂滅“道”
  路的真理。這就是“苦”,“集”、“滅”、“道"的四種真理。這是佛陀根據他實際所能知道的真理,為眾生宣說斷除輪回出生死苦的妙法。苦的根本——輪回生死的情況斷除了,而所有老邁無能、病魔纏身、垂死掙扎、憂悲,煩惱………
  各種痛苦情況永遠消滅。世尊是應受人類和天神供養的醫王,他能分別病相,曉得藥性,隨症用藥,給患者治療。他為了眾生利益的緣故,宣講這些沒有人發現的微妙法藥,使眾生脫離生,老,病,死各種痛苦的境界。諸位比丘:這好像轉輪聖王,他的象兵、馬兵、車兵、步兵都很充足,所以得到如意自在。佛陀是應受人天供養的聖者,具有四種醫療技術的大醫王,也好像轉論聖王同樣地如意自在。佛陀宣講了這部經之後,諸位比丘歡喜信受奉持。
  解釋:本篇經文是闡術佛陀為教化眾生脫離生死輪回苦海而說的四種微妙法藥。即所謂“應病與藥”的譬喻教法,這好比醫生為應付疾病所需的藥物而為患者派藥處方治病的道理一樣。因佛陀是分別對象說法的,例如:對世俗人講十八界法,對聲聞學者講四聖谛法,對緣覺學者講十二因緣法,對菩薩學者講六波羅密法。
  四谛一詞,是佛教的名數,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的總稱,是聖人所證見的真理。四谛是佛陀開示聲聞乘之教法的核心思想。掘佛教史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後,首先到彼羅奈國的鹿野苑,為橋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谛法,而使這五人聞法後即現比丘相證阿羅漢果。從此佛(釋迦牟尼佛)、法(四聖谛法),僧(橋陳如等五比丘)等三寶具備的佛教團體正式建立。
  四聖谛的內容:一、苦谛——說明人生有生、老、病,死四種痛苦,加上心理上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識盛苦,合稱八苦。二、集谛——說明人生的痛苦是由貪,瞠,癡等煩惱為因,集起造作種種不善之業,招受種種苦果。
  故“集"是“苦"的因。三、滅谛——指通過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八正道。
  便可斷滅煩惱,獲得無生(解脫生死輪回)聖果的真理。四、道谛——道的含義即道路方法,谛即真理之意。指佛教提倡修行證道的方法,是聖人證見的真理。若就其廣義說,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和八正道,合稱為三十七道晶。但其中尤以八正道為主要。若概括言之,即“戒、定,慧”三無漏學;八正道中的正見、正思維屬於慧學,正語、正業,正命屬於戒學,正念、正定屬於慧學,而正精進則通用於三無漏學。
  四谛法的因果律,應稱為“集、苦、道、滅”。但佛陀為什麼宣說“苦、集,滅、道。呢?這是因眾生普遍厭苦喜樂,其果報易見,而因難明,為方便教化,故先闡明人生的苦果令其厭離,然後指出苦的原因,使其集思加以斷除苦因。而又根據眾生喜樂的心理,預先告知涅槃之樂的妙果,使其欣慕,再示以獲得涅槃之修行方法,使其慕滅修道。這是佛陀為隨順眾生根性而立。先果後因"的教!法,故說“苦、集、滅、道”,並以四聖谛法,作為醫藥譬喻教法的結論。
  結    語綜上所述,從佛陀闡明世上良醫知病識藥之四種技術情況的主要內容而論,不但綱舉目張,而且內容豐富多采,由淺入深系統性地論述。其所提示原則,既含有對症療法,又有原因療法,而且還談到如何適應病機趨向排除病邪於體外的療法,以及杜絕病源不使發生的預防醫學理論。
  據此,可見世尊對醫學治病的常識,也是有深湛的認識。尤其是把醫學治療人法作身疾病的方法,與佛學醫治人心的微妙方法作為譬喻的教法,更是一個極其可貴的無上妙法。從這部《佛說醫喻經》,可以說明佛學與醫學是有其共通性的。對此,筆者認為佛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其中蘊藏著不少治病濟人的科學資料,有待於佛教學者和具有佛學知識的醫生一起深入發掘研究。

 

 

上一篇:惟覺法師:如何獲得真正的成功
下一篇:惟覺法師:如何創造美滿的家庭生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