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本書的如來藏思想
梵語意為「如來之藏」,即是被隱覆於一切眾生的貪嗔煩惱中的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
(一)本書有關如來藏思想的依據在大乘經論之中,有關如來藏思想的述者頗多,現舉其中重要的,有如下的數種:
1.《如來藏經》雲:「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注一)
2.《涅槃經》卷八雲:「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注二)
3.《勝鬘經.法身章》雲:「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注三)
4.在《如來藏經》中,又舉九喻以說明如來之義,謂如來法身,雖覆於煩惱,而其自性清淨,絲毫不為煩惱所染。又如《法華經》卷二〈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以及卷四之〈五百弟子受記品〉,所揭的衣內明珠喻等,均系譬顯如來藏思想 (注四)。
5.又在《勝鬘經》的〈空義隱覆真實章〉中所說的如來藏,有空與不空二種差別:「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中略)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注五)這是說,如來藏與煩惱之間的關系,若將之區別而言,則為如來藏中,空去一切煩惱,名為空如來藏;如來藏又具足過於恆河沙數的不可思議佛法,與之不離、不脫、不異,名為不空如來藏。
6.另在《起信論》之中,將真如分為如實空及如實不空之二義。真如不與一切的染法相應,離一切差別之相,是謂如實空;真如常恆不變,淨法滿足,是謂如實不空(注六),此與《勝鬘經》所說的如來藏之空及不空,大略一致。
7.《勝鬘經.法身章》又說了在纏與出纏的兩種如來藏:「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注七)
8.《起信論》對於覺之體相,以四大鏡作喻中的「如實空鏡」(即是空如來藏)及「因熏習鏡」(即是不空如來藏),便是說的在纏之如來藏;「法出離鏡」及「緣熏習鏡」,乃是說的出纏之如來藏(注八)。此與《勝 經》的觀點,也是一致的。
從以上所舉八例,已使我們略知如來藏的梗概,至於本書所述的如來藏之名目,則謂:「此心即是自性淨清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復名法身,又稱如來藏,亦號法界,復名法性。」(注九)
也就是說,在《大乘止觀》的立場,如來藏的異名,可有無量無邊。例如,在真常唯心系的大乘經論之中,尚有圓覺、空性、實相、實際、菩薩心、大涅槃、常住真心等,均可列於如來藏的異名同義之內。此亦即是被本書名為「大乘」的「一心」。
再來探究如來藏之教義,乃系基於的胎藏說,將之與《捨利弗阿 昙論》卷二七〈緒分假心品〉等所說的心性本淨說,組織之後完成的。我們從西晉時代的竺法護,便提出了《如來藏經》的初譯來看,可知此一教義之在印度,成立得相當地早。此後譯成漢文的《法華經》、《涅槃經》、《勝鬘經》、《楞伽經》等諸大乘經,以及《佛性論》、《究竟一乘寶性論》、《起信論》等諸大乘論 書,也是敷衍此一教義;對於中觀和瑜伽的兩大學派而言,並在印度自成一個學派系統,而且是一個有力的大乘佛教系統。至於《大乘止觀》的理論基礎,便在這些經驗之中,引用了不少(注一零)。
如上面所述,如來藏,亦名真如,在《攝大乘論》,稱為法界真如,此一法界真如,具有遍行等十種相,是為由初地至十地的所證之法。在《起信論》,以真如為眾生心的實體,謂:「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注一一)這個真如,乃是離言的法體,既離言說之相,亦離心緣之相,唯是根本無分別智所證境界,而且此所謂真如這個名詞之成為語言,也是為了遮遣世間虛妄名言而假立的東西,究其實際,乃是無言可立的。既立言說,《起信論》便依於言說而將真如分別成為如實空及如實不空二義:真如理體,離絕妄念,畢竟空寂,故名如實空;自體俨然,具足無漏性功德法,故名如實不空(注一二)。這便是所謂的依言真如了。
根據真谛譯的《攝大乘論釋》卷一四則雲:「此無垢清淨真如是常住法,諸 佛以此為身故,諸佛身常住,由此身常住;依此身有眾德故,眾德亦常住。此常住,以真實性為相。」(注一三)《起信論》對此則謂:「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注一四)
由這些論據看來,如來藏的確就是自性清淨的法身、法爾、法性、法界、真如等的異名同義。在本書中的「依止一心以修止觀」(注一五)者,這個「一心」(eka -citta),即是絕待無二的心性,也是萬有的根本原理,稱為真如,稱為如來藏。此在本書之中,有如下的一段說明:「雲何名為真如?答曰:一切諸法,依此心有,以心為體。」又說:「以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名之為真。三世諸佛及以眾生,同以此一淨心為體;凡聖諸法,自有差別異相,而此真心,無異無相,故名之為如。」更說:「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實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為真如。」(注一六)
本書又引《起信論》作為論證:「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注一七)
這一段《起信論》句,我們已在前面的注一一中見過,以此可知本書與《起信論》的如來藏思想,關系何等密切。本書又說:「此心體雖為無量染法所覆, 即復具足過河沙數無漏性功德法。」(注一八)此一觀點,又與前面注一及注四的《如來藏經》所示者一致(注一九)。
(二)本書有關如來藏的問題根據上述,本書的基本立場,乃是立足於如來藏緣起的基礎之上。近世以來,特別在日本的佛教學界,對於如來藏思想的研究成果,已可謂相當豐富,與如來藏有關的大乘經論相當多,若以類型來加以考察,可有十五種或十七種之多 (注二零)。現在暫且列舉與本書最有關系的六種經論之內容所示者,列表如次頁 (注二一)。
作為本書的最重要的基礎論典,當然是表中的《起信論》,有關《起信論》的撰者問題(注二二),在日本、在中國的近世佛教學術界,議論頗多,迄今尚未得一定論。不過,可以確定,《起信論》乃受了《入楞伽經》的很多影響(注二三),它也像《楞伽經》那樣,顯示著將如來藏與阿梨耶識思想,結合為一的傾向 (注二四)。這一點,且留到下一節中,再加說明。本書對於如來藏的思想,是站在怎樣的角度上來處理的呢?這便是以下所要討論的問題。
1.如來藏的三義本書卷一,有這樣的一段問答(注二五):
「問曰:雲何復名此心為如來藏?」
「答曰:有三義,一者能藏名藏,二者所藏名藏,三者能生名藏。所言能藏者,復有二種,一者如來果德法身,二者眾生性德淨心,並能包含染淨二性及染淨二事,無所妨礙,故言能藏名藏;藏體平等,名之為如,平等緣起,目之為來,此即是能藏名如來藏也。第二所藏名藏者,即此真心而為無明藏所覆藏,故名為所藏也;藏體無異無相,名之為如,體備染淨二用,目之為來,故言所藏名藏也。第三能生名藏者,如女胎藏能生於子,此心亦爾,體具染淨二性之用,故依染淨二種熏力,能生世間出世間法也。是故經雲(注二六):『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又復經言(注二七):『心性是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又復經言(注二八):『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而生也。』故染淨平等,名之為如,能生染淨,目之為來,故言能生名如來藏也。」
像這樣的能藏、所藏、能生之如來藏三義之說,與一般所稱例如《佛性論》所言的能攝、所攝、隱覆之如來藏三義之說,似乎有些區別了。因為在《佛性論》卷二〈如來藏品〉之中,以如如智,稱如如境,不違二空,一切眾生,悉皆被攝 藏於如來智內,是為所攝藏義;如來常住不變,眾生為煩惱隱覆而不能見,是為隱覆藏義;果地之無量功德,皆為本有之性德,悉為眾生之所攝藏,是為能攝藏義 (注二九)。
進一步而言,再將本書的如來藏三義,與《佛性論》的如來藏三義,作一較為詳細的比較如下:
(1)本書的所藏,與《佛性論》的隱覆藏,兩者的名目雖異,實則都是站在如來藏的立場,以說明為無明所覆藏為宗旨,彼此約略一致。
(2)本書的能藏,與《佛性論》的所攝藏之內容,大略也是相同,本書說其能包「染淨二性及染淨二事」,《佛性論》則將「眾生攝於如來智中」。《佛性論》是約眾生而立名,本書則約如來藏而立名。
(3)本書立能生以闡明如來藏緣起,對此,《佛性論》則以說明眾生攝藏有果地無量功德的性德,而立能攝藏。因此,其中也攝有能藏之義了。
為了明了起見,不妨將本書和《佛性論》所持如來藏三義的同異之點,列表對照如下:
在此三義之中,《大乘止觀》的能生藏和《佛性論》的三義之任何一個,都不能相當。可是,在本書之中的能生藏,它的作者對它用力最多,如前面所引,特別舉了三種經語,用作論據的證明。
因此,本書的如來藏三義,毋寧是作者慧思禅師,在其參考經義論證之後,另行整理出來的一個新觀念,名之謂能生藏。因為無法從其他經論中,找到本書所用三種藏的名目,內容雖略與《佛性論》相近,但是像能生藏這個名目的出現,便可理解到慧思禅師並未以任何一經或一論的范型為滿足,他是站在如來藏的立場,綜理各家之言,作了新的調整。除了能所二藏之義,系取自《佛性論》的如來藏之三義之外,更進一步,又加上了能生之義,這是值得注目的一項新的考察。
同時,本書與《起信論》的關系相當密切,所以又依《起信論》以說明一切生滅之根源,《起信論》有雲:「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注三零)此在本書能生藏條下所舉經證之中,也說明了這一如來藏緣起的旨趣;在《起信論》中接著上文,連下來的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說名阿梨耶識。」(注三一) 也被本書之所引用(注三二),故這亦即本書對於如來藏緣起所站的根本立場,以此真妄和合的「本識」作為中心,來展開本書所持的心意識論的體系。
2兩種如來藏上面是就如來藏的三義,說明了如來藏之作為一心的三個異名異義。現在再就如來藏所依的一心之體狀,離相和不一不異相俱,以說明空和不空的兩種如來藏。此一如來藏的空義及不空,在《勝鬘經》的〈空義隱覆真實章〉卷九中,有如下的說法:「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注三三)
根據此作考察,如來藏之分作空及不空的兩種,乃是基於《勝鬘經》的理論而來。我們又在吉藏的《勝鬘寶窟》(注三四)中見到,如來藏有能藏與所藏的二面,能藏者是虛妄煩惱,所藏者是真實的佛。因此,空如來藏含有煩惱之空無的 意味,不空如來藏則系對於佛性而言,具有一切功德的意味。此外,尚有其他的各種的解釋法,這些也是從佛性和煩惱的關系上,來對如來藏思想所作的一種考察。至於繼承《勝 經》所提出的空及不空兩種如來藏思想的,則尚有《究竟一乘寶性論》(注三五)和《大乘法界無差別論》(注三六),此二論書乃是照著《勝 經》所說的原樣接受下來的。
但是,本書雖也承受了《勝鬘經》的二種如來藏思想,卻與《究竟一乘寶性論》及《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不同,乃在接受《勝鬘經》的思想之外,又采用《起信論》所持如實空與如實不空的理論,來說明如來藏之空與不空(注三七)。例如本書說到空如來藏時,乃謂:「心體平等,妙絕染淨之相,非直心體自性平等所起,染淨等法亦復性自非有。」(注三八)
這是將平等之心體,總括起來,歸結於空的一種說法。在《起信論》中,以四大鏡喻,辨明體相之時,則謂:「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注三九)
此處所謂的「遠離一切心境界相」,與本書所謂的「妙絕染淨之相」,涵義了無二致。但這僅是述了如來藏的空義之一面,至於如來藏的重點,實在是以不空之義為其中心的;因為,闡述空義即無言可說,為達空義,必須要從不空義下手。所謂不空,便是在纏的法身。故在本書談到不空之時,即具染淨二法,淨法方面,便是無漏性功德、出障淨德。所謂無漏功德者,便有如下的說明(注四零):「即此淨心,雖平等一味,體無差別,而復具有過沙數無漏性功德法。所謂自性,有大智慧光明義故,真實識知義故,常樂我淨義故,如是等無量無邊性淨之法,唯是一心具有,如《起信論》廣明也。」(注四一)
這段文字,由「所謂自性」以下,均系引用的《起信論》。當在說明如來藏中所具的出障淨德之時,本書則謂:「由熏力故,德用顯現。」(注四二)也就是說,在阿梨耶識,如其不具此種出障淨德或解性功能,便不可能有成佛的希望,這是觸及如來藏之轉凡成聖的問題了。
本書以不空如來藏「具染淨二法」(注四三),具淨法是說明一心的超越性,具染法是從內在論述一心的涵容性。換言之,如來藏在纏,即具染法,亦即如來藏的本質具有染法,它的內在的全體,便是《起信論》所說的「眾生心」。由此發足,作為其背景的,始為空、始為具淨法。在本書所論的染法之中,又分攝染性及染事(注四四),此所謂染性,毋寧是現實的在纏如來藏之所應有的。至於阿梨耶識的不覺分,即是染事,則在《起信論》的四大鏡喻之第二,有如下的一段文字(注四五):「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 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
由此可見,本書采用了《勝鬘經》的空及不空的如來藏思想,也參用了《起信論》的如實空及如實不空的觀念,可是在不空的內容之中,將染法分攝染性及染事,又是本書的獨到見地。《起信論》雖是本書的根據,《起信論》卻未述及染性,而僅及於染事的「一切世間境界」。
注解:
注 一、《大正》一六·四五七頁中-下。
注 二、《大正》一二.六四八頁中。
注 三、《大正》一二.二二一頁下。
注 四、《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六一-四六四頁。《法華經》,《大正》九.一二-一九、二九頁。勝又俊教博士著《佛教 心識說 研究》六零四頁。《望月佛教大辭典》四一四三頁中-下。
注 五、《大正》一二.二二一頁下。
注 六、《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上-中。
注 七、《大正》一二.二二一頁中。
注 八、《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下。
注 九、《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上。
注一零、拙論《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第一章第二節〈本書征引的經論詳考〉(《海潮音》五 二卷一月號)參照。
注一一、《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上。
注一二、同注六。
注一三、《大正》三一.二六二頁上。
注一四、《大正》三二.五八三頁上。
注一五、《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上。
注一六、《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中。
注一七、《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上,《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中。
注一八、《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注一九、參照注一及注四。
注二零、勝又俊教博士著《佛教 心識說 研究》六零零頁。
注二一、參考同右。
注二二、常盤大定氏著《支那佛教 研究》第二說:「關於這一問題,有古三家新五家」之說。該書二七-三零頁參考。
注二三、參考同右的四九-五四頁;望月信亨氏著《大乘起信論 研究》二八-三四頁。常盤大定氏說:「我是印度撰述論者,至少也是印度人所撰述的。(中略)回溯印度,與《奧義書》的關系,以及和《楞伽》、《勝鬘》、《四十華嚴》之諸經,《佛性》、《寶性》、《攝論》諸論,不無關系。」(同書三零-三一頁)
注二四、籐堂恭俊氏的《如來藏 識說的理解》中說:「《勝經》是第二期大乘經典,它已將如來藏思想發達至於極點,《楞伽經》是第三期大乘經典,它便展開了如來藏思想的識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二卷第一號一五一頁下,昭和二十八年九月)小川弘貫氏的《楞伽經 於如來藏思想》中說:「就一般而言,如來藏思想大要可以如下的三個階段、梯次表現出來:1.宣說如來藏的經典群起(《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等)。2. 將第一階段的經典群,整理組織而成立了發揚如來藏書群起(《佛性論》、《寶性論》等)。3.再將如來藏思想與阿梨耶識思想,結合起來的經論群起(《楞伽經》、《起信論》)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九卷第一號二一三頁。昭和三十六年一月)
注二五、《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注二六、此系指的《楞伽經》。《大正》一六.五一零頁中。
注二七、此系指的六十卷本。《華嚴經.菩薩明難品》。《大正》九.四二七頁上。
注二八、此系指的《觀無量壽經》。《大正》一二.三四三頁上。
注二九、《佛性論》卷二〈如來藏品〉。《大正》三一.七九五頁下-七九六頁上。
注三零、《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中。
注三一、同右。
注三二、《大正》四六.六五三頁下。
注三三、《大正》一二.二二一頁下。
注三四、《大正》三七.七三頁上。
注三五、《大正》三一.八四零頁上,《寶性論》卷四中說:「《勝鬘經》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異議佛法故。」
注三六、《大正》三一.八九三頁中,《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中說:「復次,如說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何等為二?所謂空如來藏,一切煩惱若離若脫智;不空如來藏,過河沙不思議諸佛法不離不脫智。」
注三七、參照注五。
注三八、《大正》四六.六四五頁中。
注三九、參照注六。《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下。
注四零、《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上。
注四一、《大正》三二.五七九頁上,《起信論》的原文是:「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注四二、《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上。
注四三、同右。
注四四、《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中,《大乘止觀》卷一雲:「次明具足染法者,就中復有二種差別,一明具足染性,二明具足染事。初明具足染性者,此心雖復平等離相,而復具足一切染法之性,能生生死,能作生死。」《大正》四六.六四七頁中,《大乘止觀》卷二雲:「次明心體具足染事者,即彼染性為染業熏,故成無明住地及一切染法種子,依此種子現種種果報,此無明及與業果,即是染事也。」
注四五、《起信論》,《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下。《大乘止觀》所引,《大正》四六.六四七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