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居士文章  
                                                                                           
                                                                                            
    | 
	  
	其它:何等是首楞嚴三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  |                                                                                                     
    |  | 何等是首楞嚴三昧? 
 學佛修道者自發“菩提心”,進而行“菩薩道”,通常須歷經三大阿僧祗劫,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經等覺,方能至妙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依《佛說首楞嚴三昧經》開示:爾時佛告堅意菩薩,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換言之,須二大阿僧只劫,方能證到“八地菩薩”,而“十地菩薩”,雖不須三大阿僧只劫,但亦不遠矣!至於何等是“首楞嚴三昧?茲依《佛說首楞嚴三昧經》開示,分述之如下:
 
 (1)謂修治心猶如虛空。
 (2)觀察現在眾生諸心。
 (3)分別眾生諸根利鈍。
 (4)決定了知眾生因果。
 (5)於諸業中知無業報。
 (6)入種種樂欲入已不忘。
 (7)現知無量種種諸性。
 (8)常能游戲華音三昧,能示眾生金剛心三昧,一切禅定自在隨意。
 (9)普觀一切所至諸道。
 (10)於宿命智得無所礙。
 (11)天眼無障。
 (12)得漏盡智非時不證。
 (13)於色無色得等入智。
 (14)於一切色示現游戲。
 (15)知諸音聲猶如響相。
 (16)順入念慧。
 (17)能以善言悅可眾生。
 (18)隨應說法。
 (19)知時非時。
 (20)能轉諸根。
 (21)說法不虛。
 (22)順入真際。
 (23)善能攝伏眾生之類。
 (24)悉能具足諸波羅蜜。
 (25)威儀進止未曾有異。
 (26)破諸憶想虛妄分別。
 (27)不壞法性盡其邊際。
 (28)一時現身住一切佛所。
 (29)能持一切佛所說法。
 (30)普於一切諸世間中自在變身猶如影現。
 (31)善說諸乘度脫眾生常能護持三寶不絕。
 (32)發大莊嚴盡未來際而心未曾有疲□想。
 (33)普於一切諸所生處常能現身隨時不絕。
 (34)於諸生處示有所作。
 (35)善能成就一切眾生。
 (36)善能識知一切眾生。
 (37)一切二乘不能測量。
 (38)善能具知諸音聲分。
 (39)能使一切諸法熾盛。
 (40)能使一劫作阿僧只劫。
 (41)阿僧只劫使作一劫。
 (42)能使一國入阿僧只國。
 (43)阿僧只國使入一國。
 (44)無量佛國入一毛孔。
 (45)一切眾生示入一身。
 (46)了諸佛土同如虛空。
 (47)身能遍至無余佛土。
 (48)使一切身入於法性皆使無身。
 (49)一切法性通達無相。
 (50)善能了知一切方便。
 (51)一音所說悉能通達一切法性。
 (52)演說一句能至無量阿僧只劫。
 (53)善觀一切法門差別。
 (54)知善同異略廣說法。
 (55)善知出過一切魔道。
 (56)放大方便智慧光明。
 (57)身口意業智慧為首。
 (58)無行神通常現在前。
 (59)以四無礙智能令一切眾生歡喜。
 (60)現神通力通一切法性。
 (61)能以攝法普攝眾生。
 (62)解諸世間眾生語言。
 (63)於如幻法無有所疑。
 (64)一切生處遍能自在。
 (65)所須之物隨意無乏。
 (66)自在示現一切眾生。
 (67)於善惡者皆同福田。
 (68)得入一切菩薩密法。
 (69)常放光照無余世界。
 (70)其智深遠無能測者。
 (71)其心猶如地水火風。
 (72)善於諸法章句言辭而轉*輪。
 (73)於如來地無所障礙。
 (74)自然而得無生法忍。
 (75)得如實心諸煩惱垢所不能污。
 (76)使一切水入一毛孔不娆水性。
 (77)修集無量福德善根。
 (78)善知一切方便回向。
 (79)善能變化遍行一切諸菩薩行。
 (80)佛一切法心得安隱。
 (81)已得捨離宿業本身。
 (82)能入諸佛秘密法藏。
 (83)示現自恣游戲諸欲。
 (84)聞無量法具足能持。
 (85)求一切法心無厭足。
 (86)順諸世法而不染污。
 (87)於無量劫為人說法皆令謂如從旦至食。
 (88)示現種種癃殘跛蹇聾盲□啞以化眾生。
 (89)百千密跡金剛力士常隨護侍。
 (90)自然能觀知諸佛道。
 (91)能於一念示受無量無數劫壽。
 (92)現行一切二乘儀法而內不捨諸菩薩行。
 (93)其心善寂空無有相。
 (94)於眾伎樂現自娛樂而內不捨念佛三昧。
 (95)若見若聞及觸共住皆能成就無量眾生。
 (96)能於念念示成佛道隨本所化令得解脫。
 (97)示現入胎初生。
 (98)出家成就佛道。
 (99)轉於*輪。
 (100)入大滅度而不永滅。
 
 參考書目:
 甲、  注經部:
 本經之注釋參考書眾多,載於大正藏及續藏中共有五十三種之多。讀者有意多讀者,可參閱續藏卷十一至卷十四。今但擇其要而條述如下:
 一、《首楞嚴義疏注經》宋·長水沙門子璇集。
 二、《楞嚴經正脈疏》明·西湖沙門交光真鑒述。
 三、《首楞嚴經義疏要鈔》宋·長水沙門惟遠錄。
 四、《楞嚴經熏聞記》宋·吳興沙門仁岳述。
 五、《楞嚴經要解》宋·溫陵沙門戒環解。
 六、《大佛頂經開題》日本·空海大師撰。
 七、《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民國·圓瑛法師著。(附注:此書是圓瑛老法師的力作;圓老於此用功甚勤,精擇眾議,為近代注楞嚴之佼佼者。)
 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民國·海仁老法師講述,釋文珠筆記。
 乙、真言部:
 一、《大佛頂大陀羅尼》梵本原文。
 二、《注大佛頂真言》日本·南忠大法師撰。
 三、《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他缽怛啰陀尼勘注》日本·明覺法師撰。
 四、《陀羅尼字典》日本·圓山達音法師編纂。日本高野山·吉田書院發行。(昭和四十八年版)
 五、《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日本·明治·荻原雲來博士編纂。(昭和十五年版)
 六、《梵漢對譯佛教辭典》日本·荻原雲來博士著。(東京一九五九年版、新文豐影印)
 七、《中國佛教梵漢字典》艾德著(東京一九零四年版)
 八、《金胎兩部真言解記》日本·吉田惠弘著。(京都·平樂寺書店,一九九二版)
 十、《真言陀羅尼》日本·坂內龍雄著。(東京·平河出版社,一九九五版)
 
 
   
    
     |  |                                                                                                     
    |  |  |  |                                                                                                     
    |  | 
	上一篇:聖嚴法師: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 第四節 本書的性染說與天台智顗的性惡論下一篇:竺摩法師:佛教與人生 佛教如何觀察人生
 |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