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唐仲容

一、題解:“金剛”是一種寶物,它具有堅固、光明、銳利三義,此乃比喻般若如象金剛一樣。 “般若”是梵語,屬玄奘立五不翻中之“尊重”不翻。鸠摩羅什釋般若有三:①文字般若。②觀照般若,③實相般若。玄奘對般若也有三義的解釋:①聞慧、②思慧、③修慧;修慧中又有加行、根本、後得三無分別智。“波羅蜜”漢譯到彼岸。“經”;經者徑也,梵語修多羅。整個經題的意思是:用金剛一般堅固、銳利、光明、清淨的般若智慧,破除二執、斷除二障,到達常樂我淨,究竟自在的涅槃彼岸。故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二、譯師:鸠摩羅什,漢譯童壽,龜茲國人.於東晉弘始三年來華,住長安西明寺,集大德沙門八百余人從事佛經翻譯工作,共譯經論九十八部,三百九十余卷。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是羅師住西安草堂寺所譯。關於此經翻譯,前後共有六種;①姚秦鸠摩羅什譯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②元魏菩提留支譯、與什師所譯同名;③陳真谛譯、亦同名;④隋朝笈多譯、名《金剛能斷般若經》;⑥唐玄奘譯、名《能斷金剛般若經》;⑥唐義淨譯、與奘師所譯阿同名。

三、釋正文:

法會因由分第一

此段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敘論。它說明四個問題:1、時間:佛陀二十二年談般若,共有四處十六會。①王捨城鹫鋒山七會;②祗樹給孤獨園七會;③他化天摩尼寶藏殿 一會:王捨城竹林園白鹭池側一會。此經是第二處第三會所說,是《大般若》經中第五百五十七卷。2、地點:此經是佛陀在捨衛國(豐德)中祇樹(祇陀太子,漢譯戰勝)給孤獨園處(孤獨長者,名須達多,漢譯善施)為諸大比丘宣講的。3、人物;佛陀的弟子無量無邊,但經常追隨學道不離左右的,則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因佛陀初成道果.首度僑陳如等五比丘;次度三迦葉波。佛以智慧觀察,見優樓頻螺迦葉一百二十歲,人稱大仙.機緣已熟,當往度化,此人一度,眾必雲從,佛至其處,以大神力折伏驕慢.其師徒五百人,皆依佛為師。其弟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各二百五十人,亦被化度。後又度化捨利弗、目犍連師徒各一百人。還有耶捨長者子師徒五十人,合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4、生活般若:此段說明佛陀於穿衣吃飯、走路晏坐的日常生活中修般若行。《維摩诘經》雲: “不捨妙道行凡夫事。”因凡夫是在生活上迷,聖者是在生活上悟。六祖說;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如果修行人離開了現實生活.。那就是六祖所說的“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行者一定要在最平凡、最具體的生活活動中、觀當體即空,一切如幻,活參活悟,現證現觀,內不執我,外不執法,不取於相,不住於空,無住而住。若真能如是修,如是悟,此正永嘉禅師所說:“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以故唐代龐女形象地道出了修禅之要妙,她說:“也不易,也不難,饑來吃飯困來眠。”《金剛經破空論》也說:“衣食行坐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見實相,護念付囑善應知。”此段正說明這一點。

善現啟請分第二

此段說明空生於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中,從坐而起,具三淨業,啟請世尊,稱贊我佛如來大慈大悲,常以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關心菩薩;又常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饒益菩薩。世尊啊!世間一切眾生顛倒沉迷,善男信女如要發心成佛,此心應當如何安住?又應如何才能降伏?世尊立即稱歎道:好呀,好呀!須菩提,現在好好聽著,我當為你解說。這就是佛陀為何說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原由。

大乘正宗分第三

下面即是佛陀正式答復須菩提所問的兩個問題。世尊說道:諸菩薩摩诃薩應當這樣降伏其心,首先要把坐位擺在度濟無量眾生中去,就在度生的同時,不取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在度生中降伏煩惱,在度生中得大自在。為什麼發心成佛首先要度濟一切眾生呢?《華嚴經》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又說:“若無眾生,菩薩終不能成無上菩提。”因為發心成佛,就是要發心度眾生。眾生才是大我,眾生才是真我,佛是在度眾生中圓滿的福德和智慧,若無眾生,福慧從何圓滿。所以說:“眾生是福德的海洋,眾生是智慧的源泉。以故六祖也說:若識眾生.則知佛性;若不識眾生,則萬劫覓佛難逢.可見若欲成佛.只有在度濟眾生的現實生活中觀空,遣相、破執,來成就圓滿褔慧.成就兩足尊的佛果。

妙行無住分第四

此段說明菩薩既然心已降伏,就應長期廣興布施,對眾生進行饒益。見迷蒙者施之以法。見貧乏者施之以財,見被害者施以無畏,撥濟生死大苦,給予涅槃安樂,同時雖如是布施,而心不取相,了知無我布施,無眾生被我布施,更要了知無所施財之法無畏布施,內心清淨,無執無著,外不住境,內不住心,亦不住空,無住而住。兩相結合,恰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取不捨、內真外俗的菩薩行。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此段說明不但世間一切如幻,而且出世佛陀亦是如幻。因前者是染因緣所生,後者是淨因緣所現;前者本性空寂,後者亦無實體。雖其相有殊,但體本同一。所以佛陀大悲,特拈出壽者一相教須菩提亦不可執著,以顯世出世間平等無二,如如一體的微妙正理,從而達到離分別,去執著,而入於不二法門。

正信希有分第六

上面佛陀巳對須菩提關於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的兩大問題作了詳盡的闡釋;已把“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的一道和“以少方便,速證菩提”的少方便告訴了須菩提。此段說明學道之人應具正信正見,對佛陀所說在度他中自度、在利他中自利,在覺他中自覺的微妙大法應該深信不疑。因為在度生中降伏其心,在布施中不住於相,此是成佛的唯一法門。離此一法,別無有二,所以世尊言:“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可見《金剛經》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學人應徹底堅信,認真受持,而勿懷疑。

無得無說分第七

此段說明學道之人應徹底去掉主觀上的分別執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有也空,空也空,蕩蕩無著,清淨無相。因一切法皆隨緣生,一切法皆隨緣滅,遷流變化,無有定法,不可言有,不可言無,自性空寂,離諸戲論,得無所得,言無所言,是為此段的中心內容。

依法出生分第八

如來列舉以三千大干世界七寶為他人布施的功德,不如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金剛經》的功德大。為什麼?因布施七寶只能給他人暫時的快樂,不能拔眾生生死之大苦;同時能施之人不達我空法空,心隨境轉,迷而不覺,雖在布施,始終亦是夢中之人,故世尊言: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所以若欲成佛,只有按此經所說在度生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在布施中不住相而行布施,才能達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智悲雙運.慧福齊修.功行圓滿,即成如來,以故世尊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一相無相分第九

佛陀以小乘入流、一來、不還、阿羅漢四果聖人來說明諸法一相無相之實相,對入流須陀洹果了知如幻如化,無有實體,只有假相,不要認為有我在證此須陀洹果,也不要認為有須陀洹果被我證,離能所,絕對待,無執著,無分別;對一來、不還、阿羅漢等果亦作如是觀.了達我法本空,於人不見自他生死相,於法不見染淨生滅相,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一相無相,清淨自在,蕩蕩無著,超然解脫。是為此段的主要內容。

莊嚴淨土分第十

此段說明菩薩修行當生清淨心,對眼等六識緣色等六塵心不取相,不離見聞覺知,不即見聞覺知,當言而言,不取言相,當行而行,不取行相,直往直來,現證現觀,觀一直心,不動道場。慧能雲:“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因為學佛人只有緊緊抓住不取不捨無住生心四字認真行持,廣興大悲,常修六度,不捨世間,以覺眾生;同時又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知一切法如幻,無我我所,內心清淨,於一切法上念念無住,自在超脫,以覺自己。《維摩诘經》雲:“雖知佛國土,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此正說明菩薩要常修自覺覺他的殊勝正行。所以世尊言:“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即是大悲度生以積其福:“無所住”即是大智自覺以積其慧,兩者結合,恰是不取不捨的“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此段佛陀又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的功德,不如受持讀誦為他人講說《金剛經》的功德大,來重新宣說此經是引導人們成佛的唯一寶典,是自覺覺他的殊勝正行,是直接破除我法二執,斷除煩惱所知二障,乃至圓證菩提涅槃二果的無上大法,故大悲如來反復強調受持讀誦此經的重要性。因為不達我法二空而用七寶為人布施。是造有漏業,雖能感生天福,但樂盡苦來,不能徹底出離三界。故永嘉言:“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此正說明迷執實我實法為人布施的過患。怎樣才能修大士行,成就兩足尊的佛果而徹底出離三界呢?那就只有依《金剛經》所說破我法二執的微妙大法而常生無所住心,內心清淨,同時又不捨眾生,廣修六度。造無漏善業,將來感無漏善果。來圓滿大涅槃與大菩提,使自他脫離生死苦海。所以經言:“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佛陀進一步說明《金剛經》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不說將此經全部讀誦受持,就是隨便於此經中任何一言一語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說,皆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功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因為此般若經為諸佛之母,能生三世一切諸佛,持此經者能成就清淨法身,無一法可越其上;持此經者能成就圓滿報身,、無一法可與相比;持此經者能成就無邊化身.隨類利導,普度群迷,更無一法可與等同。所以《大品般若經》雲:“般若所在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故經言:“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佛陀把諸法一相無相之實相的般若大法完全對長者須菩提已和盤托出;把在度眾生的現實生活中觀空、遣相、破執的修行妙道亦對長者須菩提闡述得淋漓盡致;更把三世諸佛皆從此經出和是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的真實功德,對長者須菩提亦說得一清二楚。所以空生萬分高興,而謂佛曰:“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由此可見,佛說此經的目的是顯示要由般若大智慧,才能到達涅槃彼岸。《遺教經》雲:般若是度生死苦海的堅牢船,般若是破無明黑暗的大明燈,般若是治眾生心病的良藥,般若是伐煩惱樹的利斧。若無般若,怎能破執著、斷煩惱而達到自在解脫呢?所以只有依般若智慧了達諸法皆從內因緣生,無有實體,如夢如幻,不取於相,不著於空。如如不動,而常生無所住心才是如法受持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此段說明長者須菩提已深深體悟到佛陀所說應不住相而行布施,應以無我的精神而普度一切眾生;更深深體悟到世出世間染淨凡聖諸法.皆如幻如化。心中朗然明白,智慧頓生,思前想後,不覺悲喜交集。悲者愍世間一切眾生迷而不覺,執我執法,造有漏業,感生死果,長墮三界,不得出離;喜者喜自從昔以來未曾得聞如是甚深經典,今生有幸,聞此般若妙理,不覺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以後我和法的執著,再也不能束縛我了;離一切執著,才能證到實相;去一切名相,才能見到人生。他感激佛陀的法乳之恩,歡喜得涕淚悲泣,長跪在佛陀座前,久久說不出話來。最後空生從內心深處向佛陀說道:“世尊呀!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自此開悟以後,尊者便被稱為解空第一的人了。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五祖弘忍大師說: “受持讀誦《金剛經》,可以直了成佛。”此話不假。因此經是闡明悲智等運,真俗圓融、福慧雙修的大乘經典;是如來為發大乘或最上乘者宣說“一實相印”的般若顯了教,不同於“唯法無我”的小乘教。受持讀誦此經,可以破執著、斷惑業、證實相、得解脫。所以經言:“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見若人真能恭敬讀誦和踏實行持,此經則定能自度度他,成為出類撥萃的聖者,自覺覺他的覺人。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此段說明受持讀誦《金剛經》.可以消除無始劫來應墮惡道的極重罪業;不但能消前業,還能滅生死苦,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然者,因為一切諸法皆從緣生,有相無體,自性寂寂,如幻如化.雖諸有情無始劫來為無明所盲,執我執法,造諸染業,流轉三界,但其中實無有能造之人,亦實無所造之業.一空一切空,業種惡道亦空;一幻一切幻,煩惱業果皆幻。故《中論》雲:“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夢如幻,如焰亦如響。”可見受持《金剛經》能消除業障,實際上就是實相忏悔,達罪性空,了知無我無法,無業種,無惡道。永嘉雲:“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金光明經》亦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正是指受持讀誦此經能消除業障而言。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上卷須菩提已深深懂得在度生時不取諸相,在布施時心無所住來降心住心。此段說明我佛如來悲心切切,婆心片片.對空生再次請問降心住心一事,不憚煩勞.反復開示,而謂之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又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見佛陀再三勸勉、苦口叮咛,其目的是使學人要常常生心、常常無住,常常無住、常常生心。“生心”即狠抓因果,不捨世間,廣作善事,普度眾生。所謂時時灑甘露雨,處處扇解脫風;“無住”即在布施度生中離四相,絕百非,自在超脫,往來無礙,即所謂念念無住即釋迦出世,步步離相即彌勒下生,究竟無我,寂滅安祥。兩者結合.恰恰是行無緣慈,運同體悲,自覺覺他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古德雲“了二空、證實相,即文殊智;度四生、覺有情,即普賢行。”即屬此義。

再者:因佛法是闡明世出世間因果規律的學問。世間的因果規律即有我法二執,我執引生煩惱障,煩惱障障涅槃;法執引起所知障,所知障障菩提。於是便有有漏世間的形成。出世間的因果規律是破我法二執,斷煩惱所知二障,證菩提涅槃二果,於是便有無漏世間的形成。所以人們只有破除我法二執,才能真正達到自在和解脫。故《金剛經》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金剛經》上卷大部份是從有中談空,也就是在世間的法相上見法性,在有為上見無為,在生滅上見無生滅。下卷大部份是從空中顯有,也就是真空中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菩提涅槃的妙有。所以然者。因凡夫是以識為主,識名虛妄分別,緣境取境,顛倒執著,內心昏暗,迷而不覺,造業感果,不得出離,根身器界,生滅變異,故爾一切不實。空無所得。聖者以智為主,智為無分別慧,能證我空法空,善達諸心如幻,於一切法上遠離分別執著,無願無求,常生淨心,親證真如,故爾轉識成智,成為覺行圓滿的佛陀。慧能雲:知心如幻,即無著也。”拘留孫佛偈雲:“見身不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可見學佛重在用智慧覺照心空如幻。因覺心即是治心,治心即是善達法性,知心無常,不執外境。不住內心,了達過去未來現在諸心皆如幻化,若悟此理者,即為開悟見道的覺人。反之.若不通達生滅變化、如幻無常之心,而分別過去,執著現在,緣取未來,這樣即為迷而不覺的凡夫。所以經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問:既然一切如幻,三心皆不可得,不可得中還有所不?答:宇宙萬法,皆從緣生,無有實體,自性空寂,其相如幻,其性本淨,而人們主觀的認識應不分別、不執著,對有的認識要空,對空的認識亦要空,遠離增減.兩邊達到寸絲不掛,一塵不染,清淨無相.這時般若智慧躍然現前,而明照事理即所謂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意顯虛空中雲煙散盡,而皎日當空,光周法界。所以說,執有不得有,離有而見真,一切不真實,才是最真實.一切不可得,才是有所得,當體即空,當體即有,有空不二,理事圓融,此正《心經》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有一如說。故如來列舉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為人布施,說福德多,就是深達福德無實,而說福得多故古德有“一切如幻大牟尼”之說。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此段意顯學人不應從具足色身和具足諸相而見如來。因為色身諸相皆是無漏有為法,是有相無體之物,如夢境,如陽焰、如鏡花、如水月、皆是空的。若執幻有之色相為如來,則心隨境轉,迷而不覺,即為顛倒妄執之凡夫;若離幻有之色相而見如來,則心清淨,覺而不迷,即為自在解脫之聖者。這裡有一故事,昔時佛陀在忉利天為生母摩耶夫人說法圓滿歸來之時,眾比丘爭先恐後前去迎接,特別是有位蓮花色比丘尼,有大神通,第一個趕在大眾前面去迎接佛陀的到來。她見到佛陀一邊頂禮、一邊說道:“佛陀!弟子蓮花色第一個先來迎接佛陀的聖駕,請接受弟子的拜見。”佛陀說:“先來迎接我的不是你,而是須菩提,因他在耆闍崛山的石窟中觀察諸法的空性,他已見到了我的法身,他才是真正迎接我的人呢!”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學人只有象須菩提那樣時時安住法性真如而不動,在色相上離色相,在言說上離言說,在分別上離分別,即所謂“於相而離相”,這樣才能破迷開悟,見性證真。所以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此段說明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若有法可說,即著法相。古德雲:“佛法不可以言說顯,亦不可離言說顯。”若全離言說,則同啞子,不能覺他;若全用言說,則同凡夫,不能自覺。永嘉雲:“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雍塞。”意顯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無說而說,才是妙說。何以故?因為常宣正法。不離言說,是方便智;雖用言說,而深達語言文字亦是解脫相,不執於文字,此是實相智,方便實相二智結合,恰是佛陀所說:“吾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的自覺覺他。《維摩诘經》文殊師利言:“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這也是以言顯無言,從語言文字上而入於不二法門的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的真俗圓融。所以佛陀言:“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此段說明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得一徹徹底底的無所得。如佛言: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因為佛是大覺不迷的世尊。能於世出世間染淨一切諸法,皆如實遍了相有體無,如夢如幻,能取不可得,所取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凡聖情忘,能所雙遣,此即永嘉所謂: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干世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電拂”的一切不可得。故佛言:“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說:“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可見若於染淨諸法上執有一法可得,則法執未破,不能證得大菩提和大涅檠。只有於諸法上不取一相,了達一無真實才是最極真實、一無所得才是真有所得的道理,以去掉主觀上的一切執著,遠離顛倒夢想,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此段意顯以般若智慧通達和實證一切諸法的平等理性,了知萬法皆是緣生,對緣生之法不取不捨,不增不減,對世間和出世間作平等觀,對凡夫和聖者亦作平等觀;更要了知煩惱妄念性空不可斷,也要了知菩提涅槃如幻不可求。內心寂靜安祥,純一直心,現證現觀,此即六祖所說:“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以及永嘉所說:“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的平等大覺。故佛陀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時就在了達諸法平等如幻的基礎上,隨緣廣度一切眾生,普作一切善事,慧福齊修,智悲雙運,真俗圓融,自覺覺他以圓成佛道。故佛陀又言:“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裡有一問題必須著重指出:《金剛經》畫龍點睛的精髓。即是“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句,因此一句總括了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佛陀中道顯了教的具體表現,如人走路一樣,開步即雙足同行,福慧齊修。從無四相來說,即屬“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的大智自覺;從修善來說,即屬大乘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的大悲覺他。修諸善是方便智,無四相是實相智;修諸善是俗谛,無四相是真谛;修諸善是不住涅槃,無四相是不住世間;修諸善是於法不減,無四相是於法不增;修諸善是不捨世間即非空,無四相是勝義不立即非有,合而稱之,即是不增不減,如如相應,非有非空的中道實義。永嘉有雲:“取不得,捨不得,如來法中這麼得”,正是佛陀所強調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點。所以學人對此一句應牢記深思。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佛陀更進一步稱贊此經的功德,凡屬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皆能破迷開悟,見性成佛,功德不可思議,不說凡夫二乘不可思議,就是見道菩薩亦不可思議。因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此經,是種無漏因,而此無漏因是感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無漏佛果的,當然不是世間有漏功德可以相比的,不說一般功德不能相比,就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等七寶聚為人布施的功德也是不能與此相比。因為有漏功德是感流轉世間生死苦果的染因,不能出世解脫;只有無漏功德才是感出世大菩提大涅槃妙果的淨因,也才能真正得大自在和大解脫。所以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此段意顯如來度生無一眾生如來而不度,但又實無有一眾生而如來可度。因為佛陀行平等大慈,運同體大悲,常常度生,而常常無住;常常無住,而常常度生,雖恆起大悲心時常普度一切眾生,說法饒益,覺醒愚蒙;但同時以大智慧了達眾生如幻,所說之法亦是如幻,離四相,絕百非,能所雙泯,生佛一如,所謂“平等真如界,佛不度眾生。”兩相結合,恰是《維摩诘經》所說:“雖知佛國土,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的化無所化,也正是淨名所說:“以如幻的人,說如幻的法,而度如幻的眾生”。由此可見,大覺世尊常在世間濟拔含識,而又安住法性不染一塵,所以《瑜伽大論》雲: “菩薩於諸有情悲心俱行,不捨生死。”又說:“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為依止故,雖在生死,而心常不染”,即屬此義。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佛陀進一步說明如來清淨法身不可從三十二種莊嚴相上去見。因為如來是實證諸法離言實性而成就的,是以般若智慧掃除主觀上的一切分別執著而見到的如來,所謂乘如實法而來。如實法者:不生不滅,非染非淨,無有增減,如如不動,是我法二空的絕對真理。此絕對真理非色相可見,非音聲可求,離諸言語,滅諸心行,是為如來清淨寂滅、實相無相的法身。反之,若不達此理,單從三十二相去見如來,則心隨境轉,執虛幻之身為實有,執生滅之法為如來。取相分別,是為顛倒妄執、迷而不覺的凡夫。故佛陀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以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可見從色相音聲上去求如來,而終不能見自他清淨無相之法身。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此段說明諸佛如來雖非色相所見、非音聲可求,而並非諸法斷滅,一無所得。《金剛經》雲:“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無實者。執實我實法的外境實無,如龜毛兔角,空無所得;無虛者,亦即如來的大菩提與大涅槃。若學人只從諸法皆空,一切不可得上去理解、去言說。則墮偏空,非真佛子。然復當知,佛法所謂的空,主要是空主觀上的遍計所執,而並非否認客觀從緣所生的事相,若否認客觀事相的存在,則撥無因果.而將會墮入頑空斷滅。所以世尊言:“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金剛經》也說:“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此正顯示學人應從真俗圓融,不取不捨的兩方面來“應無住而生其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此段說明菩薩雖常常布施度生,廣積福德,而心常清淨,對所作福德心不貪著。《金剛經》雲:“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修善法,而心貪著福德,則成有漏因果,不得菩提;修菩薩行者對所作福德心不貪著,方成無漏.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貪著福德即有我法二執,有二執即非菩薩。《金剛經》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所謂無我法,即知人無我,則破我執,知法無我,即破法執,二執即破,自然證得無生法忍,於三界內外不見有少法染淨生滅相,於人我不見有自他生死差別相,一性空寂.湛然平等,隨緣度生,無所貪求,是故佛陀說為“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如來法身圓滿周遍,威儀寂靜,本自不生。本自不滅,來無可來,去無可去,故佛陀說為“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問:卷首敘述如來入城乞食則去。歸,到祗園則來,今何說言無有來去?答:古人謂:“雲駛而見月運,月本不曾有運,舟行而見岸移,岸亦何曾有移。”乃隨眾生之機,而方便示現。所謂如來者有法、報、化三也,報化如來屬無漏有為法,此有色相可見,有音聲可聞,來去坐臥,說法度生無一而不自在圓融。法性如來屬無為法,亦即我法二空的真理,此真理窮三際,遍十方。非來去坐臥可見,非色相音聲可求,清淨無相,如如不動,故彌勒雲:“來去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此段意顯三千大干世界即是一合相,雖有微塵之相,而性自空寂,所謂世界乃微塵積聚而成,聚則界有,碎則界空,無有自性,非實有體,當下即空,猶如夢境,夢時即無,及至於醒。所以佛陀言:“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又說:“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准理應分理一合與事一合,所謂理一合指世界真性,遍滿十方,惟一無二,真常不動,無生無滅.是宇宙的絕對真理,亦即一萬法的真如實性,即此實性,是名一合相。所謂事合相指世界幻相,宇宙事物雖無量無邊,千差萬別,眾相紛纭,然總不離一緣生幻相,幻相之法,無有大小高下,亦無內外終末,平等平等,即此平等幻相,是為一合相。事合相與理合相本自離名,不可言說,不可分別。故佛陀言:“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此段說明佛陀諄諄教戒,苦口婆心,反復開示降心住心、布施度生而離一切執著的一乘無上佛道,其目的是使學人應於時時處處不生法相。對執有實我實法的法相要空,對執有我空法空的非法相亦要空,所謂空空。如此經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發心無法之法皆屬知見不生,法相不起,離一切執著,去一切名相,以期實證現觀諸法法性,而入於不二法門。佛陀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所謂應如是知,即住心無住,則為真知;如是見,即降心離相,則為真見;如是信解,即發心無法之法,則為真信解。果能如是,則諸相銷亡,一心無寄,清淨寂然,則金剛般若之智,實相真如之理,即時現前,而頓見人生宇宙之真相,豈不妙哉!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此段說明菩薩的精神始終是自覺覺他、悲智等運、真俗圓融的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方便善巧、對機宣講一切諸法本自離言、無法可說、如幻如化、有而非真的如來甚深微妙大法,普度胎卵濕化所有一切生靈含識,拔濟生死大苦,給予涅槃安樂;同時就在度濟眾生的基礎上,了達無我無法,能取不可得,所取亦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內心清淨,不取一相,如如不動,而自在超脫。如世尊言:“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者:即善達法性,清淨無相,以般若智慧照見內之身心、外之世界,如夢境、如幻事、如水泡、如影像、如朝露、如電光、一一不實,無常變化,有而非真,不可愛樂,心不取相,安閒恬靜而寂然不動。

所謂“如夢”者:.夢時有山河大地、田園捨宅,宮室樓台、人非人等,種種境相,一一覺為真實;夢可樂境,則心生愛戀,夢可畏境,則心生恐怖,一旦醒來,喜、怒、哀、樂之境頓空。永嘉玄覺有雲:“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此正說明夢境不實,唯心所現。殊不知眾生迷而不覺,顛倒妄執.夜為小夢所蔽,晝為大夢所迷,恆處生死長夜,曾不覺悟.迷理迷事、起惑造業,枉受生死六趣之苦。 行者若能從生死大夢中徹底覺醒過來.知境不實,通達有為生滅之法無常變化,自性本空。心緣六塵境界,而不被六塵所染,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為開悟見道的覺人。諸葛有雲:“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意顯白晝之境與夜夢無異。

問:既然一切如夢,菩薩如何度生?答:菩薩是自覺覺他的人,所謂自覺,即是如實遍知世出世間,淨一切諸法,皆心識變現,有相無體,如夢如幻;同時就在覺知一切如夢的基礎上,廣度一切眾生,集積無邊如夢不實的福德,也就是長期度化如夢不實的眾生。北宋文豪王安石曾說:“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是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維摩诘經》雲:“以如夢的人,說如夢的法,而度如夢的眾生。”若行者真能如是行持,則正是真正的自覺覺他。

如“幻”者:有為諸法,悉皆如幻,猶如幻師.以幻術力,現種種幻事,小孩誤認真實,大人知其是妄;現前諸境,亦復如是,迷者執為實育,悟者乃覺真空。

如“泡”者:泡即水泡,忽起忽滅,而不久停;有為諸法,亦復如是,剎那生滅,無常變化,有即非有。

如“影”者:影即影像,依形故有,全無實體;有為生滅之法,亦復如是,有而非真,唯其假相而已。

如“露”者:露即朝露,須臾之間,見日即唏;有為諸法,亦復如是,有不常有,生滅不定。

如“電”者:電即電光,生時即滅,滁忽便無;一切有為諸法,亦復如是,瞬息萬變,了不可得.

佛陀說此六喻,即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宇宙人生之實相。所謂實相,《大智度論》說:“滅諸言語,離諸心行,從本以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中論》也說:“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不生亦不滅,寂滅如涅槃。”可見一切諸法,如夢如幻,有相無體之相,是名實相。所以《中論》又說:如夢亦如幻,如健達婆城,所說生滅法(有為法),其相亦如是。”從《金剛經》有如夢幻泡影露電等六相來看,一切諸法有其作用,幻相宛然,並非全空;雖有其相,而無實體,本性是空,亦非實有,非空非有,即是中道實相。依此中道實相而觀。即能雙破人法二執,而頓證不生不滅之真如實性;同時又不壞因果,大雄無畏、積極有為地廣作善事。以利益一切眾生。若行者能依如是之真實佛義自覺覺他,則不住空有,而定能圓成佛道。

 

上一篇:法宣法師:淨土十疑論白話淺譯
下一篇:智谕法師:諸法無行經淺解 簡短介紹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