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二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二卷
我們從題目念起:『百法明門論簡義』。 這個題目是唐大圓居士訂的,在大藏經裡面,原本的題目是“大乘百法明門論”,原本題目是這樣的,底下的人題是『天親菩薩造』,本論是天親菩薩造的,解釋是唐大圓居士,大圓居士述。 『題言百法明門者,謂通此百法,乃能入唯識之門也。天親菩薩造論簡要,古今解者雖多,或過深過繁,未能引起讀著興趣,今復作簡義以引之。』 這一段也可以說,唐大圓居士自己敘說他造這個簡義的因緣,這個格局我們在經論注疏裡面常常看到,總是第一段講這個教起因緣。 那麼他要作批注,為什麼要作批注呢?總得有個理由,這裡就說明了。在上一次也曾經給諸位,略略的介紹過,學佛的目的以及“唯識”二個字的定義,前面給諸位講過,這一門學問能夠在大乘佛法成一個宗派,可見得它是有它的獨特性,在大乘佛法裡面,我們通常稱之為唯識宗或者稱它做法相宗,這二種名稱是最普遍的,除這二種之外,還有三種名稱是不太流行的,那就是講的中道宗,普為一切乘教宗,應理圓實宗,都是說的這一宗,凡是一個名稱,與它的內涵,一定是相應,我們稱它做法相宗,是就這一宗它的特色是辨析法相,這一宗主要的經論所謂是六經十一論,法相是依解深密經法相品所建立的,法相宗這個名稱從那裡來的?是從解深密經法相品,解深密經在六經裡面,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可以說是唯識宗的根本經典,六經裡面的根本經典,這十一論呢!瑜伽師地論是它的根本論,法相品裡面它是以抉擇,判斷一切法的體性相狀。法是指的萬法,所謂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成為百法,所以諸位要記住,百法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把它歸納起來,歸納為一百個項,每一個項目展開都是無量無邊,絕不是一個很單純的,這個是我們學唯識,學百法首先要了解的。 “相”是講的性相,所謂具有無量無邊的性相,在唯識裡面把它歸納為三性,所謂“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這個都是用歸納的方法來說,百法,每一法都具有三性,這個諸位要曉得,不能說某一法它是依他起的,依他起它就沒圓成實?它就沒遍計執?諸位曉得百法裡面每一法具足三性,百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歸納,換一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論那一法都具有三性,這個是我們一聽一看就要覺悟,悟入這個道理了,你明了佛法的真實義,才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實相,諸法實相才能夠見到。 佛法講到高水平的,給你說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怎麼一得起來呢?怎麼個不二呢?你了解一一法具足三性就不二,我們今天在一切法圓融不過來,就是不曉得一一法都具足了三性,我們初學的人往往把三性分開,圓成實不是依他起,依他起不是遍計執,把它分成三個獨立的,不知道每一個法裡頭,一而三,三而一,從圓成實上來說,萬法一如,自他不二,那一法不是圓成實呢?在性宗的經論裡面講,我們見性見的是色性,這個就是屬於圓成實的意思;我們用眼識見的是色塵,這個就是依他起的意思;如果生第六意識在一切色法裡面,起貪瞋癡慢,這就是遍計執的意思。你把這些道理想通了,然後讀一切經論你就發現這裡面句句都沒有矛盾的,他說空也好,說有也好,原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橫說豎說都是正確的。如果要是不了解這個意思,我們乍聽之下,免不了要生許許多多的懷疑,如果我們用現代的名詞來說,稱法相宗可以說就現象論上來建立的名稱,要是稱唯識宗呢?在本經裡面講,它是就觀行上建立的,來源還是依解深密經,解深密經裡面分別瑜伽品所講,“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是根據這個意思來建立的,稱作唯識宗,由此可知,它之所以稱為唯識宗呢?是就本體上建立的名稱,那麼它一共有五個名稱,我們只介紹二個,諸位如果要細細去研究,可以參考近代一些學者,像唐大圓居士、梅光羲的相宗綱要都說得很清楚,這個宗的意思我們了解了。 唯識的承傳多少也要知道一點,唯識承傳在印度可以說最初的祖師,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出現在印度的時候,我們要是以公元來算,是公元二百七十年到三百五十年,彌勒菩薩出現在印度最初講瑜伽師地論,彌勒傳給無著;無著出現在印度,是在公元三百年到三百八十年之門,我們有這個記載,就可以知道無著菩薩住世八十歲,他傳給他的弟弟天親菩薩,他在世的時候是公元三百二十年到四百年間,世親傳給陳那,陳那是四百年到四百八十之間,再傳給護法,這護法在唯識宗裡面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大師,因為玄奘大師譯成唯識論,就是以護法的批注為主,他認為護法才是唯識宗的主流,護法出現在公元五百十年到五百六十一年,他傳給戒賢,戒賢就是玄奘大師的老師,他出現在公元五百二十年,到六百四十五年,這是在印度的承傳。戒賢以後可以說唯識就到中國來,他的傳人就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是公元六百年到六百六十四年,他住世壽命不算太長,玄奘大師是六十四歲過世的。玄奘大師的傳人主要是窺基大師,唯識在中國建立為一個大宗,是在窺基大師的手上,通常我們稱他做慈恩大師,因為他一生幾乎大多數的時間,都住在慈恩寺,我們為了尊稱他,不稱他的名號,稱他居住的寺院,稱為慈恩大師,所以唯識宗也稱為慈恩宗,慈恩宗的來源是那個寺院的名稱,就是慈恩寺的這個宗,這是它的來源,我們都要曉得。窺基傳給慧昭,慧昭傳給智周,這是在中國的承傳。可是這一宗到了唐朝中葉以後就衰了,一直到明朝末年,明末四大師再來提倡,雖然提倡還是沒有辦法把這一宗的教義給振興起來。 在歷史上我們曉得,隋唐的時候,日本的學者到中國留學的人很多,可以說日本派了大量的留學生到中國來求學,而多數的都是來學佛的,日本人確實有他的長處,當然他的缺點也不少,他的優點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他把中國的東西學去之後,一直到今天,還能夠原原本本的保持住,這個精神是可嘉的,不但是把中國佛法傳到日本,他都能夠完完整整的保存下來,連生活方式都還保持在今天,日本穿的衣服叫和服,也叫吳服,那是中國的衣服,日本人原來不會作衣服,日本人住的房子,那是唐朝以前的樣子,宮殿建築這些型式,你到日本去看,就看到我們古老的中國,這些生活方式統統都保存到今天。而我們呢?古時候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了,連痕跡都找不到。我們今天讀《禮記》,有許許多多地方我們簡直莫明其妙。比如說我們今天宴客,入席,大家是圓桌方凳子,坐在那裡,那叫入席。席在那裡呢?席明明是鋪在地上的嘛!你到日本去,日本人宴客那就是入席了。地下鋪的榻榻米,榻榻米坐墊上那席小桌子,那就是入席。對於客人尊重的,叫重席,就是二層墊子,這是恭敬的,所以到日本那裡一看,你拿中國禮記去念就是那個樣子,在我們這裡是看不到。如果再看看月令,那生活方式,到日本還能看到,飲食起居他統統學我們中國人的,而他能夠保存到今天,日本人可是有心人。 唯識是在那個時候是剛剛傳到中國來,他們一些學者對這個大概也很欣賞,於是乎把這個經卷總是偷偷摸摸的都給運回日本去了,特別是窺基大師的著作,他們偷走了,偷走之後,在中國就失傳了,諸位曉得,在唐朝那個時候,還沒有印刷,連本刻的版本都沒有,木刻版本到宋朝時候才有,唐朝那個時候都是寫的,抄的手卷,諸位想想成唯識論,那麼大的一部書,那個東西要抄一遍要多少時間,他一偷走,中國就失傳了。所以中國至唐朝末葉以後,研究唯識的人看不到窺基大師的著作,主要的著作都被日本人偷去了,所以在中國就失傳了。明末四大師,你們看看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很不起的人,他有一部成唯識論的批注,叫唯識心要,那個裡面因為蕅益大師沒有看到窺基大師的著作,所以憑他自己的想象來解釋唯識論,裡面有許許多多地方解錯了,這個是在所不免的,就是祖師第一手的資料,沒有看到過。 這個事情到清朝末年光緒年間的時候,楊仁山居士,那個時候,他被滿清政府派到日本,在大使館裡當參事,他是個學佛的,於是在日本交結了許多佛教的朋友,在日本經典裡面發現到我們中國所遺失的經典,全部都在日本,於是再從日本把它帶回來,自己辦了一個金陵刻經處,把這些遺失的典籍重新刻版印刷流通。所以民國初年那些學者,就比從前的人要幸運得多了,他們直接可以讀到唐人的注疏,就是讀到唯識第一手的資料。可是困難的問題來了,唐人的文字深,不像其它的經論,每一代都有注疏的人,比如說像《金剛經》、法華經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代代都有人批注,對於我們初學的人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如果要沒有代代承傳,假如說我們今天要來學《法華經》,直接讀智者大師的注疏,那就困難得很,智者大師藏經裡頭有,不容易理解,文字太深了。我們今天學《法華經》讀清朝人的注疏,就容易得多,它距離比我們近,《唯識》我們想讀近代人的東西,沒有了,只有直接去讀唐疏,所以在佛學、在國學沒有相當的修養,唐疏很難接受。 諸位可以看看,就是《百法明門》的批注,你初學的人去讀,簡直跟讀天書一樣,看不懂,不知所雲,會有這個感覺。正因為如此,唐大圓居士在地申明了,說古今的批注雖多,確實有些注得太深,有一些注得太繁瑣了。太深太繁,對於初學的人都是障礙,提不起修學的興趣,大圓居士真是大慈大悲,給我們初學的人,作了方便門,以深入淺出,來幫助我們入唯識之門,這確實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唯識研究,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唯識」這兩個字,唯識這個學說與唯心、唯物以及其它的一切哲學是不相同的,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這個也就是佛法與世間法它不一樣的地方。歐陽竟無大師他說「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你要了解唯識兩個字的意思,你就曉得,佛法確確實實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為什麼呢?因為世間法,就是以一切哲學、宗教來說它是相對的,有能有所,佛法不是相對,它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它是離開相對,但是諸位要曉得離開了相對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才真正的離開相對,禅宗裡面就直截了當運用這個方法,所以說“他心印心,不立文字”,它是直截了當,可是在教下要運用相對的方法,不用相對的方法,不能言說,可是它裡面所說的內容,絕不是相對的。 譬如佛法裡面講能所,它這個能所是一不是二。它不是對立的,能是所之能,所是能之所,能所是一它不是二,我們要體會這一層的深義,所以唯識,唯是唯獨,識是叫有識,識是能變,萬法是所變,縱然我們講到所變的萬法,依舊是能變的那個識,所以才經你講一切萬法,一一法都具足三性,道理就在正地,所以我們要曉得這一門學問是超越相對。換句話說,它分別,是自己分別自己,不是自己分別人,分別別人也是分別自己,為什麼呢?自他不二,宇宙萬有就是自己的心理現象,自己的心理現象展開來,就是宇宙萬有,宇宙萬有與自己心理現象是一樁事情,是一不是二,這個是唯識的深義,很難體會的,如果宇宙萬有跟自己是兩回事情,是對立的,這是世間的學說,所以世間哲學與宗教,永遠沒有辦法跟佛法比,這個基本的概念它不相同,不一樣。在佛法裡面看,整個宇宙人生是一個,是一體,在宗教與學說裡面,都把它分類,它不認為是一體的,這個是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此地“唯”是唯獨,換句話說,全是識,識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能力,由於識的功能、分別的幻象,不是它的本來面目,這是講我們整個宇宙人生,是識的分別現象,不是本來面目,如果我們對於識分別變現這些幻象徹底明了了,這個問題就沒有了,為什麼呢?妄不礙真,真也不礙妄,換句話說你要曉得它,你不曉得就要受它的害,你曉得,沒事情、不礙事,在一切法裡面還是得大自在,所以佛法所重視的,是重視在覺悟、開悟,悟就是對於一切事理的真實相,都能夠徹底的明了而不迷惑。不但學唯識我們要注意到這一層,就是研究一切經典,我們也要能夠掌握到這個綱領。 通常一般習慣用的方法,學佛諸位要曉得,佛是覺,學佛就是覺悟,佛這一個字,我想你們同學們大多數都理解,這是外來語,它的含義是智能與覺悟,究竟圓滿的智能、徹底的覺悟,這叫佛。學佛的目的就是在此地,所以學佛不是迷信,那麼學佛第一個要求的,就是根本智,自古以來學佛,無論是那一宗那一派,那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目的是一個,就是求根本智,為什麼呢?沒有根本智,諸位想想,那有後得智?像一棵樹一樣,它沒有根沒有本,怎麼會長出枝葉花果呢?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捨棄了根本智,疏忽了根本智,那就不叫學佛的。根本智的修學最普通的方法,讀誦經文,還要曉得善巧觀照,單單熟讀經文,可以得定。我們講戒定慧,只是一味的熟讀經文,可以成就戒定,如果能夠在熟讀裡面,又能夠提得起觀照的功夫,那就開智能了,這個智能不是思惟分別,不是的,不須要思惟分別,一切都明了,恍然大悟,這是根本智的現前,心經裡面所講的“照見”,那個照見是根本智起作用,我們今天對一切事情要想一想才懂得,去思惟去分別,這個不是智能。為什麼呢?因為你這個智能是從意識裡面生的,這個不是智能,所以“般若”之所以不翻成智能兩個字,是怕我們發生誤會,般若是什麼?般苦是根木智,六度裡面的般若波羅密是根本智,再開出來,為方便波羅密、願波羅密、力波羅密、智波羅密,那是後得智,我們把六度展開為十度、十波羅密,十波羅密後面那四種是後得智,般若波羅密是根本智,也就是戒定慧的那個慧,而菩薩的三慧:聞慧、思慧、修慧,那是後得智的慧,沒有根本那有後得呢?那根本智從那裡生呢?給諸位說,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所以說因定開慧,心不清淨根本智就不能現前。 我們再講唯識,彌勒、天親給我們分別一切萬法的現象,其目的何在?目的是叫我們心清淨。因為我們對於一切萬法的性相不明了,在這裡面胡思亂想,心定不下來,一切萬象你都統統明白了,你的心定下來了,所以天親菩薩造的百法論,是根據佛的經文,佛經裡頭只有一句:“一切法無我”。什麼叫一切法呢?這就說了百法,什麼叫無我呢?後面講人無我、法無我,換句話說,這一部百法論,就是解釋這一句:“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我”是佛說的,菩薩就是解釋這一句話造這一部論,而這一部論又有許多批注,再來批注它,我們千萬不要給弄胡塗了,要曉得它這個論的宗旨所在,它是教我們明白一切法,而成就無我,達到這個目的,絕對不是像世間學術,教你這樣也曉得,那樣也曉得,結果一樣也不曉得,實在說,這一部百法論歸根結底,也就是我們要拿《金剛經》四句偈作它的總結,那是妙極了,《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都百法呢?前面九十四法是有為法,後面六種無為法,你要是曉得前面九十四種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你的心怎麼不定呢?不會再在一切法裡攀緣了,你的心就定了,定了,智能就用了、就現前了,可見得唯識的教學,跟一般宗教、哲學、學術的教學,確確實實不一樣,它的目的是教你達到人無我、法無我,教學的目標是在這個,宗旨是教你開悟,教你覺悟,悟的什麼?就是悟的一切有為法是依它起性,一切有為法的體性是圓成實性,現象與作用是依它起性,我們只要在一切法裡頭不起遍計執,功德就圓滿。 在教學的方法上來講,佛法在整個教學,可以說不外乎歸納與演繹二種方法,歸納,這是講一部經的綱要之研究,便於受持。譬如說像百法就是歸納法,百法是依據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瑜伽師地論裡面講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認為六百六十法對初學的人來講也是太繁了,所以把它歸納為百法,不但便於學,實在講便於修持,古今這一些大德注疏一講解,這是用演繹的方法,這是一部經注疏的研究,所以我們研究經的時候,有綱領的研究,有注疏的研究,注疏的研究,幫助我們大開圓解,幫助我們理解,可是我們要得受用呢?那是要抓到綱領,這是一切經論在研究的方法上,我們要曉得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要求根本智,在方法上第一個抓綱領,第二個是研究注疏,至於剛才給諸位所講的六經十一論,在經典方面,這六經我們中文本翻譯的只有四部,有二部沒有翻譯過來,第一部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是屬於唯識的根本經典。第二部是剛才跟大家講的解深密經。解深密經有四種譯本,《華嚴經》有三種譯本。第三種就是《楞伽經》,《楞伽經》也是唯識重要的經典,它也有三種譯本。還有一種叫厚嚴經,有人說就是大乘密嚴經,至於《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及阿毗達摩經》,這二部經沒有譯到中國來,可能在今天失傳了,梵文本大概也找不到了,現在梵文本留傳到今天的,沒有我們中文譯本多,大部份都失掉了。 這十一論裡面以《瑜伽師地論》為根本論,所以叫一本十支,一個根本論,其余十個是它的支流。在支流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成唯識論》。《百法論》可以說是唯識論裡面入門的一部書,就是初學入門的一部書,正是大圓居士在此地說的:“謂通此百法,乃能入唯識之門也。”可見得這百法要認真的研究。我們在此地給同學們講的本子,這是概略的介紹,提起研究的興趣,我們目的在此地,認真的研究呢?還要研究古人的注疏,唐大圓這個批注不夠的,為什麼呢?太淺了,深度上不夠的,這個是我們要明了,但是唐大圓居士批注裡面,著重在表解上,這裡面每一法都列有表解,表解裡面所注的文字,十之七八都是窺基大師的,這個就是以前這些人,他們作學問、說話部負責任,都有依據的,絕不是自己以自己的見解來注疏,他不會這麼作的,所注的東西統統是用古人的文字,古人的文字深,頂多他把它變淺一點;繁,他把它簡化一點,盡可能的去用原文。原文實在太深了,那就想辦法變通一點;還能夠看得懂的,都用原文,特別是把它畫成表解,使我們看起來更為醒目,這是一種方法。這個題目也要給諸位作一個介紹,原本的題目,上面有大乘二個字。大是簡別它不是小乘,這一部書是大乘入門,正如同起信論一樣,《大乘起信論》它不是小乘,《大乘起信論》也是大乘入門。百法也是大乘入門,所以都是大乘入門的教科書,而且是入門重要的教科書。 “百”是數字,是把一切法歸納為一百條,這個是數字。 “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所以一切的理論,程序、體性、現象都叫法,用這一個字作為總代名詞。 “明”是光明,指的就是智能,這個智能不是我們世間的聰明智能,咱們世間的聰明智能,在佛裡面叫有漏的智能,什麼叫有漏呢?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譬如說我們這個茶碗,如果它這裡頭破了,我們裝了水就漏掉,所以佛法用這個字作代名詞用,凡是你的智能從心意識裡面生的,都叫有漏的,為什麼呢?不能斷煩惱,你有再大的聰明智能,你不能斷煩惱。像今天的科學家頭腦很聰明,能夠發明精密的機械,可以能夠旅行太空,他不能斷煩惱,不能斷貪瞋癡慢,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他心不能平靜,“明”是講無漏的智能,無漏的智能,就是剛才講的根本智,是清淨心裡面生的智能,這個叫明。 “門”是門徑,這個在此地是比喻,是門徑,換句話說,大乘法裡面,這個一百法可以教你得無漏的智能,入大乘之門,我們學這部論,果然能夠達到這個目的,這個論學的就有成就了,如果這個論學了之後,智能不開,還是迷惑顛倒,甚至於又增加了這一百個法的分別執著,那就糟糕了,那不叫明門叫黑門了,那不叫百法明門論,應該改做百法黑門論,所以這個我們要曉得的,一定要開智能。 “論”就是教科書,就是簡擇性相,教誡學生,是這個意思,拿今天來講就是教科書。 剛才講的釋經論,在大論裡面,譬如《大智度論》就是屬於釋經論。它是摩诃般若波羅密經的注解,是按照經文,一句一句,一個段落一個段落來注解。第二類就是像本論這種性質,叫宗經論。它是宗一切經義而造的論,簡別不是解釋某一部經,不是按照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來解釋,它是完全把經文擺脫掉了,來討論經裡面的意趣,這一類的論,我們就叫它叫宗經論。《瑜伽師地論》是宗經論,本論是宗經論,我們研究的《大乘起信論》也是宗經論。宗就是宗依,就是要有依靠,它依靠什麼呢?一定是依靠佛的經典來造的,不是憑空而說的。所以這個地方講,“依聖言量而造論”,聖是指的佛,依據佛所說的話,佛所說的話怕我們後學的人不懂,再加以詳細的給我們解釋。 底下括弧的原文,這就是百法論裡面的原文。“論曰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為無我。”那麼諸位在此地特別要注意到的,就是論文裡面所講的這一句話“一切法無我”,整個的百法論,就是解釋這一句。所以下面這先說這是叫征釋,假設的這個問答。“何等一切法”你說的一切法,是指的什麼?指的那些呢?無我又是什麼意思呢?那麼下面百法就是解釋一切法無我,所以本論前面講百法,就是解釋一切法。後面講無我,本論末後解釋人無我與法無我,說明了一切法無我。由此可知,百法論就是世尊這個一句話五個字的注解。世尊說法簡單明了,諸佛要把這一句話給我們說清楚,你看看費這麼多事情,要把這個事情給你說清楚。 諸位想一想,上根利智的人,一聽佛說一切法無我,他就覺悟,真是大開圓解,悟入這個境界。我們俗話說“看破放下”,一聽他就明白,就能夠看到諸法實相。那麼我們聽了這一句,似懂非懂。聽了好象懂,一切法無我,其實不懂。你問什麼叫一切法?我們也說不出來。什麼叫無我?也說不出來。所以中下根性的人,聽了似懂非懂。似懂非懂,問題就相當的復雜。換一句話說,我們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在前面給諸位說過,本論的宗旨,是說明萬法為識。如果你要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沒有辦法入大乘之門,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如果我們今天從哲學的角度上來看,百法可以說是唯識哲學的提綱。第三、百法論如果說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它是心理學的簡要說明。本論的方便,這一點很重要,是在於一切法無我,說明一切唯識的道理。他的大主意,是在破我執,破法執,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不明了它的旨趣,要是再從百法裡面執著,這一百條的法相,那就錯了。它是破執著的,而不是叫我們增長執著。那麼也許諸位要問了,既然是破執著,我們何必又要把這些法相名詞記清楚呢?剛才我跟大家講過,法相名詞記清楚,便利在生活當中提起觀照的功夫。沒有觀照,怎麼能破執著呢?佛法裡面常說,以文字般若,這個經論是文字般若,依這個起觀照般若。可見得我們是用這個來起觀照般若波羅蜜,而不是執著它,不是死記它。換一句話說,我們要活用它。活用,記不住,那你就不能活用。而唯識修觀的方法,唐大圓居士說得很明白。他有一部書,在我們台灣流通的很廣“唯識心□□□□”,你們去看看,他所提出來的,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修習唯識的方法,是可取的。經論裡面所說的,未免太深了,我們不曉得如何下手,看看唐大圓居士所說的那就很容易去做。 上一次我們將這一段表解,給諸位介紹過。將這個有為、有為法這個部分。是不是已經講到這個心不相應行法?那麼今天接著我們看無為法。那麼“問”在佛經裡面講有五種,第一種“不解”。譬如說佛說的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不能夠理解,這是應當要問的。什麼叫一切法?什麼叫無我?這個要問。第二種是愚癡。佛雖然講得很清楚,我們沒聽清楚。或者是我們聽了,還聽不懂,那麼這個也要問。這兩種問都是本份上的問,在教學場合當中,學生應當發問。所以學問、學問,就是要學著發問。不問,怎麼能夠成就你的學業呢?你看看孔老夫子教學,學生跟夫子這一問一答。夫子給我們講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學生當中聽不懂的,他就發問。這有問有答,這是教學。 佛門裡面,你們諸位去看一切經典,豈不都是一問一答嗎?《楞嚴經》從頭至尾就是問答,反復的辯論。一切諸論,那更不必說了,菩薩與菩薩之間的反復辯論。所以這個問不容易,凡夫他之所以不問,不問就是兩種人,一種是什麼呢?明了了,他不問。像孔老夫子贊歎顏回,顏回聽師父講東西,很少提出問題出來,所以表面上看到他很愚癡,可是背後師父聽聽他的言論,回也□□,他真聽懂了。一聽就懂了,他問什麼?還有這根本就不懂,馬馬虎虎、糊裡糊塗的過去了。他不懂,這就是屬於愚人。所以一個是上等智慧,他不問。一個是下愚,他不問。中等程度以上的,必定是意見多多。那麼這樣才有進步,所以我們今年暑假,我們辦一個大專講座,我們就采取這麼方式。不像以往我們這個經論,都提出來講演,一句一句給大家講,大家聽,聽也沒有問題。你問這句懂不懂?今年暑假的講座,我們講堂專門討論,你們要沒有問題,就下課了,沒問題就下課,有問題就提出來辯論。大概我們范圍是兩部經,一部是這個,都是講過了,一部是《圓覺經》,另外一部是《普賢行願品》。那麼這個兩部都講過了,希望大家把這個兩部經仔細去研究,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我們這個課堂就很熱鬧。你們同學與同學之間辯論,所以這個講座與以往的講座,是不相同的,不一樣。對於這個同學們的學習、心得,一定有增長,一定有所增長。那麼這兩種問,是一定要解答,這是本份問,是應當要解答。 還有兩種問,可以不必答。一種就是試驗,就是考老師的,挑毛病的,找麻煩的,沒有誠意。所以這試驗試驗,看你懂不懂。這不是尊師重道,這輕慢師長,可以不答。可答,可不答。還有一種,這隨隨便便問的,很輕率的問,沒有恭敬心,沒有誠意,隨便問的,這個也可以不答。第五一種那就是經典裡面常常講的,利樂有情問,不是他不懂,他完全都懂得了,看看什麼?看看在座的人,這麼重要的問題沒有人提出來。這是大家疏忽不曉得這個問題的重要,於是這些菩薩們代替這些眾生出來發問,向佛請教,表現的至誠恭敬,做一個學問的榜樣給我們看。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看到這個諸佛菩薩弟子們向佛請教問題,那都是做出榜樣給我們看的,教給我們如何做學問。所以問,有這個五種。那麼在經論裡面,我們所看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屬於利樂有情問。 那麼此地“何等一切法。雲何為無我。”這就提出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是依據佛所說的這一句話,“一切法無我”。那麼這一句話,佛在經典裡面講得很多,這一切大小乘經典,我們幾乎都能看得到。那麼在這一句裡面所包含的意思,此地大圓居士有一行簡單的解釋,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因世人皆執一切法有我。故不信唯識所變。今欲說明一切法皆唯識所變。故先引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以證之。”這就是本論的依據。那麼這一條說明天親菩薩造論,依據的本源,他是有根據而造論的,不是他隨便說出來的。世間人確確實實是這樣的,這個執著就是大病。 那麼先說什麼叫做“我”呢?我、就是主宰的意思,就是有一個主體。我還有一個意思,他有一個自在的意思。我們世間人誤會一切法有個主體,好象自己能夠支配自己,自己能夠支配環境。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可以說那是妄想,是執著。假如我們真正自己能做得了主的話,我想諸位一定不希望衰老,自己要能做主,我們十七、八歲很好,我們永遠停在十七、八歲。可不可以呢?你要說能自己做得了主宰,那是應當可以的。做不了主,還是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衰老下去。可見得自己何嘗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呢?在我們這個身心裡面,找不到主宰,更沒有自在。所以執著一切法有我,這是很大的誤會。 那麼一切法,從那裡來的呢?唯識所變。世間人不相信唯識所變,就是因為有執著。信唯識所變,這才能入大乘之門。那麼換句話說,不信唯識所變,就不能入門。而為什麼不信呢?因為有執著。那麼由此可知,這個關鍵是在執著。破了執著,你就相信,信就入門。那麼這是本論教學的目的,就在此地。其次,世尊是說法之主,一切法是世尊所說之法,而說無我,這個裡頭意思很深,就是說明了,說而無說。如果一切法真有我,那世尊有所說,一切法無我,說即無說。所以佛在經論裡頭常講,“佛本無法可說。亦無實法予人。”這是我們學佛的人,必須要明白的,佛沒有法給我們,佛也沒法可說。那佛所說、所教的是什麼呢?但破眾生情執而已。這一種教學,與世間教學不相同。歐陽大師說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也是這個意思。因為宗教沒有破情執,只有增長情執,沒破。哲學也是增長情執,沒有破情執。而佛法叫你破執著,換句話說,哲學與宗教都是增長人我執、法我執,都是增長我執。而佛法是反其道,破我執,破法執。因此他有根本上不相同的地方,如果我們對於這個根本不相同的地方,要是一無所知,那我們這個學佛,就不能達到佛法預期的效果。 那麼第三、凡夫執著的是那些呢?凡夫虛妄執著五蘊的身心,這個東西是假的、假相,他認為是我。你們諸位仔細想想,那一個人不是執著,這個假相是我呢?就是我們自己也不例行,我們也執著這個假相是我,不曉得這個假相,之所以然,不明了假相的究竟,堅固的執著。這是一切障礙的根本,煩惱障、所知障都從這個地方起。這個外道有些很聰明,我們講宗教,比我們一般凡夫高明一些,有一些高級的宗教,他不執著這個身心是我,他曉得這個臭皮囊,不是自己。什麼是自己呢?俗話說靈魂是自己,知道這個身,是假的。到六道裡面去投胎,捨身受生,有一個靈魂,那個東西是真的,他認為那是真的。在六道裡頭,那一道去投胎捨身受生,這是真的。身不是自己,這個身好象衣服一樣。我們人好象靈魂一樣,今天穿這一件衣服,明天穿那一件衣服。六道的身體,就像衣服一樣,可以常常在那裡換。但是不換的,是這個神識不換。他們覺悟到這一點,比我們凡夫就高明。於是乎他執著那個神識,當作我。佛法裡面講神識,印度外道叫□□,我們中國人叫它做靈魂。孔夫子□□大傳裡面,游魂,孔老夫子沒有叫靈魂,叫游魂。就是印度那些外道所講的神識。執著這個是我,外道的錯誤。 小乘人比外道又聰明一些,又高明一些,他曉得他也不執著神□是我,可是小乘還是有執著,他所執著的就是所證的偏真涅槃,認為那個是我。顧然佛在經裡面說,涅槃境界裡面有常樂我淨,雖有常樂我淨,決定沒有執著。他有執著,就錯了。但是小乘人有執著,那麼菩薩有沒有呢?菩薩要見了性的菩薩,就是人我執破了的大乘菩薩,這才□□。權教菩薩還是有執著,他執著的有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有修有證有得,那麼菩薩有沒有忘我呢?沒有忘我,菩薩還是有我執,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權教菩薩。 由此可知,這個我執是遍九法界,這是我們的根本大病。幾時我們才能夠覺悟,我是假的,我是不可得的。所以天親、彌勒給我們說明了心法有許許多多種,色法也有許多種。我們眼前身心世界的幻相,是這一些眾多的色心諸法緣聚而有,緣散而滅。這裡面求其主宰,了不可得,這就是教我們破我執。所以本論的旨趣,就是為了破除我們無始以來堅固的我執,人我執與法我執,這是這一部論的教學宗旨,也是本論的綱領。那麼第四、一切法本來空,我們在了義大乘經典裡面都聽到,佛這樣的教誡我們。可是眾生不知道一切法本來空,妄執以為是有。佛但說無,這個無,是破有的工具,有要破了,無也沒有了。所以我們真正通達了無我的實義,與大乘法門,可以說□□□□,這才能入得了大乘的法門。 那麼再看底下原文,這個解釋了,前面提的問題,什麼叫一切法?此地給我們解答,“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五大類。“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這是五類,一切法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五大類。下面說“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那麼這是百法論的原文,意思我們在底下這個表裡面,跟諸位細說,我們再把底下這個兩行念下去,這是解釋。“雖聞佛言一切法無我。尚未能明其何謂一切法。如何謂無我。今造此論。即說明其所以然。先說一切法。”一切法可以分為有為、無為兩大類。“次就有為法”裡面,“分為四位。”就是四類,一共有九十四種。無為裡頭,有一位、一類,分為六種,合起來是百法。那麼底下這個表,使我們一目了然。那麼一切法,就是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展開來說一切法,歸納起來□□。 什麼叫有為呢?有為是有造作,有生滅的,就叫做有為。無為是非造作,不生滅的,就叫做無為,這個是可以分為這個兩大類。有為法裡面,有四種。心法一共有八種,心所有法它有五十一種,色法有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合起來一共是九十四種,都叫做有為法。這九十四法,是有生滅的,有造作的。下面我念一念有兩個錯字,大家改一改,意思我們要到下一堂才能夠講。“一切最勝”這是說的心法,“與此相應”這心所法,“二所現影”這是顯示。這個文裡面,照文改過來就行了。前面就是九十六面倒數第二行,你看不是有二所現影,三位差別,四所顯示。他這個地方印錯了,是現影,二所現影。現是出現的現,就是現在的現;影就是電影的影,大家把它改動,這兩個字改過來。那麼無為法四所顯示,這個顯示它是對的。這個意思,我們留到下一節,再給諸位細說。 四十七面百法在此地,可以算是正式的開端。表裡面所列的,看起來是很簡單。實際上這就是百法的總綱,前面跟諸位說過,百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歸納。所以說百法就是講的一切法,一切法如果我們不能夠正確徹底的明了通達,那會對我們造成許許多多的障礙。在出世法來講,它障礙了我們正見正解正行。在世間法來說,它障礙了我們許許多多的善業,使我們失去了人天的果報。因此這個一切法就是本身以及我們生活的環境,這個環境是說整個的宇宙,也就是人生宇宙我們所必須要明了。表裡面先給我們分成兩大類,就是一個是有為,一個是無為。有為裡面又分為四大類,心法有八類,心所有法有五十一類,色法有十一類,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類。無為法裡面,有六類。底下這個長行有一行,解釋“一切有為造作生滅無常之法。名有為法。其不生滅無造作之法。名無為法。”這是很簡單的來說明什麼叫有為法?什麼叫無為法?可見得有為與無為,那是相對建立的。 先說有為法,我們先把這個名詞定義,給諸位介紹出來。然後再說明它這個次序,為什麼是這樣排列的?這個表的下面“一切最勝”、“與此相應”、“二所現影”,這個地方上一次請大家改過來,這是現影,而不是顯示,這個要把它改過來。“三位差別”、“四所顯示”那麼這個就是它排列順序的理由,我們也要把它分別清楚。第一個我們說心,心法在唯識裡面,它有六個意思。第一個集起叫做心,集就是集合的集,集合的集;起、是現起。集是什麼呢?就是集種子,集種子。起、就是種子起現行。這些話,都是唯識的專門術語。如果拿我們現在的術語來說,種子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印象,所謂的印象。這個集,它就有收藏的意思。譬如說我們昨天做的事情,如果這個印象要沒有一個地方收藏,那麼它一定消失,我們怎麼想,也不會想起來,它有一個收藏的所在。但是這個種子的印象,它沒有形相,雖沒有形相,它不會消失。有印象深的,我們在童年時候的事情,還是記得很清楚,印象深刻的,那就是種子有力,有這個力量,不會消失。 有人常常說,我們這個作夢,會作成奇奇怪怪的,從來也沒有想到過事情,會作這奇奇怪怪的夢。夢中有獨頭意識起現行,如果你沒有印象,你這個夢中境界,不會現行。夢中往往關於前世的印象,多生多劫前的印象。所以我們自己不曉得,不曉得。因為什麼?前生的事情,你也不會去想它,所以在平常不會起現行,在夢中時候,不知不覺的時候,因緣觸發的時候,它起現行。所以一定有個收藏的地方,這個地方。那麼這個在唯識裡面,就是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藏識,藏就是收藏的意思,就好象是個倉庫一樣。它能夠收藏種子,同時這個種子遇到緣了,它又會重現,重現就是起現行。譬如說我們過去曾經見過面,見過面的時候,這個印象就落在藏識裡面去了,倉庫裡頭。今天我們又見了面,又見了面會認識,為什麼會認識呢?因為藏識裡頭有印象,一見面,藏識裡面那個印象,一對照,不錯,你是某人,我們曾經在什麼時候見過的,它會排對。這個速度比這個電子還來的快,我們這裡講電腦,電腦怎麼樣靈巧,沒有我們這個頭腦靈巧。這個天然的電腦,比人造的高明的太多,高明的太多。所以心有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從具體上來講,雖然八個識,都能有集起的意思。可是在阿賴耶識集起特別的偏重,就是這一種功能特別的殊勝。其余七個識,要比起阿賴耶識,在這一方面講,那真是望塵莫及。那這第一個意思,我們叫做心法。 第二個意思聚集,聚是集聚。那麼這個也是心法,換句話說,收集、攢集、聚集,它有這個意思。當然八個識也都有這個意思,可是從這一個意思來說,偏重在前七識,就是末那、意識以及前五識,它都有這個作用。這個就是講我們唯識裡面講遍行,它有一種功能,熏集一切法成了種子。拿我們今天來講,它就是能收集印象。眼見色,耳聞聲,六根在境界上一接觸,它就把他收集起來了。收集起來好象是個轉運站,眼根各收集各的,這個□□□,各人收集各人的。你譬如眼,那就是了別,它把這個印象送進去,這個印象送進去,它裡頭並沒有分別。可是第六意識,它把這個印象分別,分別有善惡好丑。那麼它也把這個概念、這個印象,又送進去。第七識執著,第七識產生了我愛我見,產生了這些。所謂是取捨得失,都是第六意識力量很強。所以說是前七轉識,把這些印象收集起來,送到倉庫,就收藏了,送到阿賴耶識。所以從這一方面講,前七轉識有這種功能。 第三個意思“緣慮”,緣是攀緣,慮是思慮,這也是心的作用。在這方面講,現代的心理學偏重在這一條的說法。它能夠思惟,能夠想象,能夠判斷,能夠推理,我們把這個認為是心。但是這個心的時候,有這個功能,實際上心的功用很大,並不只這一種功能。第四個意思,也叫做識,識就是認識。識的意思,是從了別來說的,就是能夠辨別,能夠明了。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你樣樣都能夠明了,樣樣都能夠識別,這是心的作用。所以它有這個意思。這個意思,也是八個識都有。雖然八個識都有,偏重在第六意識,也就是說分別功能最大的、最廣泛的是第六意識。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裡面給我們說的非常的明了。第五個意思,也叫做意。意的定義是怎麼說呢?意是講不間斷。所以說意思,意思是不間斷。不間斷的思,就叫意識。間斷的這個思,通常叫想,叫想。因為什麼呢?它間斷,這個印象就會比較薄一點。如果不間斷的去想,這個印象就深了,這個印象就深了,就會產生很大的力量。所以有很短、等無間的意思。等是平等,就是他想一樁事情,他不會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那間斷。專門想一樁事情不間斷,這個就是意。那麼八個識,也都有這個意思。可是第六識特別偏重,第六識恆審思量,他特別偏重。 那麼第六識很單純,它想的是什麼呢?它想的就是我。所以一切眾生這個私心很重,那是有道理的。就是第六意識,念念不忘我。無論在什麼時候,他什麼事情都可以做,想東西他會間斷,我他不會間斷。所以說人我執、法我執,那麼都是第七識造成的。那麼第六個意思,也叫做心。八個都叫做心,這個第六點可以把它分開來說。八個都可以稱作心,所以我們常講八心王。但是如果就前面所講的這些定義,個個殊勝方面來說,我們可以說第八識心的意識,比較上多一點。所以我們也把第八叫做心,把第七叫做意,第七叫做意,將第六叫做識。所以我們對於前面六種,前六識,末那我們叫做意,阿賴耶叫做心。所以合起來講,都講得通,八個都可以叫心,都可以叫意,都可以叫識。分開來的意思,那更明顯了。心法概略的就說到此地。那麼心法八種,我們必須要曉得它,它的性質,一切眾生造惡造善,五趣輪回,乃至於成佛作祖,都是這個心,都是這個心。所以在一切有為法裡面,它的作用最大,最為殊勝。那麼其次再講,這是心法一共有八個,到底下的時候,是一段一段的來給諸位詳細的講解。 第二是“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種。什麼叫心所有?那麼這個心,就是指前面的心法,八個心王。說它做心所有,就是說這一類的法,它是前面八個心法所有的。唯識裡面講,它有三個定義。第一個它必定要依心王,才能夠起來。前面八個我們稱它作心王,它是附屬於它的。沒有心王,就不會有心所,所以它是附屬於心王。它要起作用,一定要跟著心王,它才能夠起得了作用。如果不跟著心王,它不能夠獨立的起作用,所以它是心王附帶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這五十一類法,就是心法的作用。前面八種是講心法的體,此地五十一種就是心法的作用,我們可以這樣的看法。那麼這樣的比較更容易明了了,它是心的作用。 第二個意思,它起作用,一定是與心相應的。那麼什麼叫做相應?相應這個名詞,在佛法裡用的太廣泛,諸位將來是一掀開經論,往往你都能看得到這兩個字,所以對於這兩個字的定義,我們要把它搞清楚。相應裡面含著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講的“時”,就是時間。它與心王一定同時,不能說是不同時,異時、那就不相應了,一定是同時的。那麼第二個一定是同緣一個境界,同緣一個境界。第三個一定是要依根,根是所謂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它一定依根。第四個講的是“事”,事是怎麼說呢?同一個自證分體份,所以簡單的講,就是識所緣的境界,所依止根,自證分的體事,這四個條件完全相同,這就叫做相應。四個條件裡頭,有一樣不同,就叫做不相應,就叫做不相應。那麼心的作用,有相應,有不相應的。相應的有五十一種,不相應的有二十四種。那麼到後來我們都可以談到。 第三個所有法的定義,就是這些法它是系屬於心。你說我們講到,譬如說講觸,五遍行裡頭,觸、作意、受、想、思。我們單單講觸、接觸,接觸那就是要看你跟那一個心王相應。這個觸就是屬於某一個心王的,而不是屬於另一個心王。我們說話,在此地講似乎說的很簡單,實際上這個事,是相當的復雜。雖然復雜,可是它條理清清楚楚,它一點都不混亂。譬如我們現在這個眼根,接觸這個境界,見這個色法。我們一接觸,你也看到我,我也看到你。這個觸,有阿賴耶的觸,有末那的觸,有第六意識的觸,有前五識的觸。幾乎同時在起作用,可是各系屬於個個心王,一點都不會錯。眼見,這是眼根之觸。這個第六、第七跟阿賴耶的觸,我們同時叫做無俱意識的觸,所謂是舉一個心所的例子,你就曉得,雖然同時起作用,它並不混亂。好象我們燈的光明一樣,我們講堂有十幾盞燈,開了之後,你看到光光互照,看到我們這都是明亮。但是這些光,各屬於個個燈的。你要不相信,你關一盞燈,這盞燈的光就沒有了。所以光與光好象是互相混雜分不開,實際上各是各的,清清楚楚,一點都不亂。那麼我們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起作用的時候,情形也是如此,各是各的作用。你說將來講到煩惱心所,亦復如是。前五識有前五識的煩惱心所,第六識是屬於第六識的,第七識是屬於第七識的。你譬如我們講一個貪,各是屬於各的,這個跟心法,這才是大分,歸納起來的分。細分,非常非常的繁瑣。但是清清楚楚,有條不紊。 這就是叫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了解之後,這就叫覺悟。再不迷在這一些形相裡面,從此以後做一個明白人,而不做一個糊塗人。無論在什麼境界裡,起心動念,自己心裡頭明了,佛法裡面常講,“願得智慧真明了”。懂得通達,智慧現前,一切法中真正明了。明了、這樣的人,我們叫他做佛菩薩。一切法不明了的人,我們叫他做凡夫。可見得這個凡夫與菩薩的差別,就是一個對一切法真明了了人,一個對一切法不明了的人,就是這麼兩個差別的名號。那麼由此可知,我們學佛就是要做一個對於一切法真正明了通達之人,這是學佛的目標,學佛的宗旨。第三、是講色法,色法把它歸納起來,有十一類,有十一種。十一種|五根、六塵。五根是色法,六塵是色法,五根加六塵有十一類。 色法、是識所依,也是所緣,五根是所依,是識之所依。如果識要不依五根,不起作用,不起作用。你譬如說我們以這個電來作比喻來說,電器如果要不依這一些電器,它就不起作用。電燈是電器,這個電流依它就放光,以這個錄音機,也是是個電器,依它就能夠把聲音記錄下來。所以它不能夠離開這個電器,離開電器它不起作用。它雖然是存在,但是它不起作用。正如同我們這個心心所,它存在。如果要是沒有根,它就不起作用。所以人死了,神識離開了五根,它不起作用,眼不能見了,耳也不能聽。離去了,就不能起作用,必定要依根才起作用。這是講所依的,但是一有所依之根,如果沒有所緣的境,它也不起作用。所以它起作用,一起一定是三個,就是根塵識。前面講八識,五十一心所就包括在八識裡頭,因為是八識附帶的,剛才講一個是體,一個是用。那這不必再多說了。一定是根塵識,同時它才會起作用。所以六塵是它所緣的,識之所緣,六根則識之所依。 這樣有能有所,那在佛法裡把它歸納,一共有八法所成。所以這個色法,從那裡來的?色法是心心所法變現出來的。那麼它能造的,諸位要曉得能變是心心所,這個色法是什麼東西呢?將來以後會給大家討論到,就是講這個心心所的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相分就是色法,相分就是色法。由此可知,色法也不簡單。心王八個由八心王各自相分,五十一心所也有五十一心所各自的相分。由於就像剛才比喻的光光互照,但是分得清清楚楚,絕不會攪混在一起。前面跟大家講過,百法是一切法的歸納,展開來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之法,各各不相□,各有各的自分,現在的話是各有各的岡位,這是事實真相。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心應量。”我們不了解事實的真相,在一切法裡頭,虛妄分別,這是過失。那麼所造的相分,我們從綱領上講,從原則上說,經裡面講的四大。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也是四大,四大是基本的物質。我們如果就是講色法這一個范圍裡面的能造與所造,就是色之體,是能造,它是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質。我們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這原子、電子、基本粒子。佛法裡頭這個名詞叫地水火風,這就是說明基本物質,它一定具備這四個條件,這四種特性。 地是什麼?它是物質,它是一個有體積的。地是代表固體,就是代表體積。水是代表濕度,這個東西再小,它含的有濕度,我們現在講帶陰電,帶陽電。火是講它溫度,它有濕度,它有溫度。風是講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諸位想想,動才有叫風,不動就不叫風,風是代表動的,它有速度,它是有一個流動。那麼我們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這是基本物質,確確實實它是有這四個現象,有這四種特性。那麼這是能造。所造的呢?就是一切物質的世界。這個物質世界裡頭,森羅萬象。但是所造的,所用造作這個材料是相同的,完全一樣。那麼今天科學家承認,我們人體是這些基本粒子物質造成的。這個講台、這個講堂,沒有一法不是相同的基本物質造成的,相同的,沒有差別。我們這一把扇子,你看它不值錢,如果這麼一大塊金鋼鑽,你認為這個不得了。金鋼鑽的、造金鋼鑽的那個基本的物質,跟這個扇子一樣,無二無別。這現在人講,你們一聽懂啊。為什麼呢?不過就是這些原子電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排列的方法不一樣,組合的方法不一樣。拆穿了,是一樣的事情,有什麼差別呢?為什麼要貴彼賤此呢?這就是虛妄分別。 所以你真正通達了,一切萬法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心就平等了,在一切法裡頭,不會執著這個貴,不會執著那個賤。得平等心,真正可貴。平等心現前,給諸位說,生死沒有了,煩惱沒有了。佛法裡面講斷煩惱,證菩提,了生死,入涅槃,你才能真正找到。我們之所以在一切境界裡頭,分好分丑,分善分惡,這個心不平等,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有看得清楚。完全錯誤了,完全錯解了,才會產生這個現象。但是這個色法裡面,識所依的五根,我們很容易了解,眼耳鼻舌身,這都在我們身體上,很容易覺察到。五根所緣的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五根所接觸的境界,也很容易明了。為什麼呢?都在眼前。可是這個法裡頭,有一半容易明了,有一半不容易明了。法是什麼呢?法是心所緣的,意所執的。這裡講法處色,三□色是什麼?沒有形相。不像五根所緣,五塵境界,它有形相。有形相,我們叫它做色法。這個沒有形相,它也是色法,將來講色法的定義,到後面再給諸位來細說。 那麼這個就是有對色的,無對色。有對是什麼?是這個對待建立的。無對色是什麼?它是影像,它沒有物質,它不是物質。你譬如說我們要說台北火車站,你們都去過火車站,我一說台北火車站,你腦子裡頭,馬上就想到台北火車站的樣子。你這一想,想就有相。這個相是確實是有,你自己很清楚,別人看不見。別人看不見,就叫無對色。可是你自己真有這個色相,不是沒有,清清楚楚,也現在你現前。所以我們一想,想就有相,心裡頭就有相。我們中國人造字,是很有學問的。“想”這個字,心裡面的相。那麼在唯識裡面講,這是法處所攝的色法。法塵裡面,法塵是一半是心法,一半是色法。這個是法處所攝色,它是無影有相,它沒有質,它是屬於無對色。那麼這是意識所緣的,意識所緣的法塵。這也在此地介紹到此地。 那麼底下講心不相應行法,行就是行為,就是造作、行為。行為就是心法的造作,所以前面講心所有法,就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就是心理的行為,我們今天講心理行為。但是前面五十一種,是與心相應的行為。那麼這裡還有與心不相應的,但是也是心的造作。雖然是心的造作,但是它與心不相應。怎麼不相應呢?就是前面所說的,識所緣,依根四。這個四種裡面,一定會有一兩種相同,也有一兩種不同,所以它也不相應。與四個相同才相應,當中有一個不同,就叫不相應。那麼這四個條件,它實在是離不了,但是它不具足,它不是四條不具足,而或缺一條,或缺兩條。這個情形之下,我們叫它做不相應行法。 我們在五蘊裡面,這個五蘊是最簡單的歸納,佛法把一切萬法歸納起來講可以說第一簡單的歸納二種,即心法、色法,只二種就統統歸納了,如果再說得稍為詳細一點,就說五蘊︱色、受、想、行、識,如果從五蘊上來講,心相應的行法跟不相應的行法,統統都在五蘊裡頭。
|
|
|
|
|
|
上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四章 曹洞宗禅詩 五、洞山“功勳五位”偈
下一篇: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