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四章 曹洞宗禅詩 六、曹山“五相”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曹洞宗禅詩

六、曹山“五相”偈


吳言生

[台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101—105頁

    六、曹山“五相”偈

    為了配合說明君臣五位之旨,曹山又作了“五相”詩。其理論源頭,仍是石頭的《參同契》:“當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暗相睹。明暗各相對,譬如前後步。”理與事、明與暗各自相對待而又統一於真如之體,如同人在行走時兩足有先有後,不可偏廢。

    在《參同契》中,理與事、母與子、明與暗、尊與卑,都屬於超乎尋常哲理思辯的概念范疇。暗與明猶理與事(體與用),也如洞山後來過水睹影時所說的“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以影與形來說明體與用。

    《寶鏡三昧》:“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夜半正明,指暗中有明;天曉不露,指明中有暗。明與暗這對禅學范疇,發展到洞山與曹山的五位禅法時,便出現了以黑白來表現明暗關系的五相詩。在洞山五位中,“夜半”、“不露”相當於正位,有平等性之意;“正明”、“天曉”,相當於偏位,有差別性之意。“夜半正明”與“天曉不露”,表示真如法性與森羅萬法彼此相入,互為一體之狀態。曹山五相詩,用黑色表示“正”(即“體”、“暗”),用白色表示“偏”(即“用”、“明”),以○代表自性,以●中之黑色代表本體界,(《正法眼藏》卷三:“又以黑白圈兒作五位形相,以全黑圈兒為威音那畔、父母未生、空劫已前、混沌未分事,謂之正位。”)以○中之白色代表現象界。只有在體用冥合、形影完全相合(明暗相合)的境界中,才達到了五位中的“兼中到”這一最高功位。據《曹山元證錄》,這五相詩是:
   
        ○ 白衣須拜相,此事不為奇。
            積代簪纓者,休言落魄時。
   
    ○相當於正偏五位中之“正中偏”,背理就事。此時自性未明,只見事物,而不見理體。詩以科場來比喻,將未成佛前的眾生喻為尚無功名的白衣秀才。白衣秀才有拜相的希望,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此性人人具足,雖為白衣,尚未拜相,卻已是積代簪纓之後,不必因白衣落魄之時,而自悲自歎,傷拜相(喻成佛)之無望。參禅者在臣位、在現象界中,當知有明見自性的可能性。
   
        ○ 子時當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離兜率界,烏雞雪上行。
   
    ○相當於正偏五位中之“偏中正”,捨事入理。參禅者在現象界中,已知自性之理,惟大事未明,知空而未能證空。古代君主於辰時上朝,如今在子時上朝,群臣未至,君主命令得不到施行,喻本位已顯露,但仍未發生作用。明白正位的關系,猶如明白君臣的關系。君主施令,臣子奉行。本體界發生作用,現象界顯示作用。本體界為君,現象界為臣。兜率界是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此天有內外兩院,內院為未成佛者之居處。佛經謂彌勒於此宣說佛法,滿四千歲後即下生人間,成佛於龍華樹下。“未離兜率界”,謂參禅者境界尚未圓熟,還沒有見道成佛,因為他對理事關系證悟的程度,如烏雞行於雪上,黑白分明,尚未融為一體。烏雞黑色,喻本體或空界;雪白色,象征現象界或色界。
   
        ⊙ 焰裡寒冰結,楊花九月飛。
            泥牛吼水面,木馬逐風嘶。
   
    ⊙相當於正偏五位中的“正中來”,此時非染非淨,非正非偏,現象界不可能存在之事,在這裡都活潑潑地呈現出來,是見道時的“不可思議”的奇妙境。
   
        ○ 王宮初降日,玉兔不能離。
            未得無功旨,人天何太遲?
   
    ○相當於正偏五位中的“兼中至”。禅者證悟自性之後,又轉身而出,接引眾生。“日”喻王子,王子初降王宮,指佛祖在王宮剛剛降生下來。曹洞宗講回互,所以說有了太陽(佛祖、悟心)還不夠,還離不了月亮(玉兔、現象界)。“王宮”、“日”是正,“玉兔”、“月”是偏。佛經稱佛果為“無功”。悟者之所以沒有離開此現象界而住於佛位、聖境,是因為他不願躺在自受用上安享太平,而是悲智雙運,下化眾生,這才導致了人天合一、居於正位的延遲(實際是已從正位裡轉身出來)。
   
        ● 渾然藏理事,朕兆卒難明。
            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
   
    ●相當於正偏五位中之“兼中到”。此時即事即理,即理即事,理事互攝,體用一如,以致於“朕兆卒難明”,看不到半點蛛絲馬跡。在這樣的境界中,無可說,無可名,不但作為歷史起始點的威音王不知道,就連那作為歷史終結點的未來佛彌勒,也照樣不清楚!

 

上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四章 曹洞宗禅詩 五、洞山“功勳五位”偈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