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吳言生教授:禅詩理事圓融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詩理事圓融論

吳言生

[南京]東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111-116頁

--------------------------------------------------------------------------------

【英文標題】On the mingle of truth and object in the poetry of the Chan SectWU Yian-shengChinese Literatur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062, China
【作者簡介】吳言生,男,陝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文學博士。陝西師范大學 文學研究所,陝西 西安710062
【內容提要】理事圓融是以《華嚴經》為主的佛教哲學之精髓,也是甚深微妙的禅悟之境。禅宗詩歌以生動豐富的喻象,表達了對理事圓融的體證,呈顯出理事圓融互攝,即物明真,觸目菩提的美感特質,為中國詩歌拓展出一個嶄新的境域。透視禅詩理事圓融境的佛心禅韻詩情,對建構21世紀中國禅詩研究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英文摘要】The mingle of truth and object is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which based mainly on "Hua Yan Jing"and it's also a profound and subtle state of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Chan Sect. The Chan Sect poetry has expressed the mingle of truth and object with vivid and rich symbols , and it also has reveal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at .It gives people the comprehension that object is truth, thus it has opened a new realm for the Chinese poetry.
【關 鍵 詞】華嚴/禅詩/理事圓融
    Hua Yan Jing/poetry of Chan Sect/the mingle of truth and object
【參考文獻】
    [1]李世傑.華嚴學綱要[J].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2冊),230~231.
    [2]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A].大正藏第45卷[M].
    [3]本嵩.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門三十門頌卷下[A].大正藏第45卷[M].
    [4]澄觀.華嚴法界玄鏡(卷1)[M].大正藏第45卷[M].
    [5]杜繼文,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246~261.
    [6]曹洞宗禅詩研究[J].陝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1),44~150.
--------------------------------------------------------------------------------
   
    “理事圓融”即“理事無礙”,指“理事無礙觀”、“理事無礙法界”所彰顯的理事圓融互攝而又各住自位,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微妙境界。佛教哲學的理事無礙觀以《華嚴經》為代表,有五重關系:一、相遍。宇宙本體的理,遍布一切事相,猶如海水周遍於波浪全體。同時,一一差別事相,亦周遍於宇宙本體之理,猶如小小波浪的起動也會影響到整個海水之情形。二、相成。無理不成事,無事不成理。由水(理)而成波(事),由波(事)而成水(理)。依理成事,依事成理。三、相奪。事是理的表現,事本身是如幻假有,故事應歸屬於理,萬法乃惟一理體,這是由理以奪事;同時,離事亦無理可談,在現象的事之外,別無另外的理,故理也應歸於事,這是由事以奪理。四、相即。一切諸法,既然有相遍、相成和相奪的關系,則平等的理體即是差別的事相,差別的事相即是平等的理體,猶如水即是波,波即是水。五、相非。一切諸法,雖有相遍、相成、相奪和相即的關系,但並不改其自體之特質,猶如波是波,水是水,不改其本來面目,而各自有其絕對的存在性。但雖是相非,仍有其相遍相即的關系,此境微妙不可思議[1]。理事無礙是華嚴宗要旨。禅詩表征理事圓融之境,深受華嚴理事無礙觀之影響。禅詩的理事圓融境,為中國詩歌拓展出一個嶄新的審美境域。
    一、“理事無礙觀”與禅林吟頌
    華嚴初祖杜順大師(557~640)設“法界觀”[2],分別為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真空觀使人觀色非實色,觀空非斷空,色空無礙,空有一如,從而擺脫一切情塵欲累,它是理事無礙觀的基礎。“理事無礙觀”使理熔於事,事融於理,事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杜順認為,縱是體證了真空觀,能夠契悟真空之理,但對事卻未能盡了,故開立理事無礙門,使不可分之理能夠圓融互攝於一塵,而可分限之事亦能遍布於法界,各種事理均能炳現無礙,雙融相即。若僅現於事相,則會起入世戀世之心,而執著於享樂境。若僅現於理體,則易起出世厭世之心,而局囿於喜愛無漏小果之境。理事並觀,心無所執,自能悲智雙運,成就無住行。明代本嵩大師宗說兼通,以禅解華嚴,以華嚴解禅,對理事圓融觀——題詩吟詠[3],對了解理事圓融境的佛心禅韻頗有裨益。因此,本文先結合本嵩吟頌理事無礙觀的詩偈來探討理事圓融境,茲將十門及頌詩分剖如下。
    (1)理遍於事門:能遍之理,其性無差;所遍之事,則有區別。一一事中,理皆全遍。本嵩頌:“寂爾本非多,隨緣處處和。熔金金作器,動水水為波。染淨元無自,聖凡豈有他。東西南北看,那畔不彌陀?”玄寂不變的本體為一,而它的靈明鑒照作用,則隨緣顯現,理遍於事。一金能作眾器,一水能為千波。真理隨緣顯現為看法,事事全彰真理。染淨、聖凡俱無自性,皆是真理隨事緣而成。法眼通明之時,塵境皆淨土,人人盡彌陀。
    (2)事遍於理門:理既遍於事,事亦遍於理。事雖有別,但理無差別,因此縱是一粒微塵也周遍法界。本嵩頌:“只由金作器,所以器皆金。況事唯心現,塵塵盡是心。性空人易信,法住聖難任。緣徹無緣處,緣緣實甚深。”理遍事而“金作器”,事遍理而“器皆金”。隨緣所成之事,事事盡顯理體。三界唯心,更無別法。因緣所生之事法性空,容易為人理解。如果認為事法別有實體(“法住”),則難以為聖人所許可(“聖難任”)。覺悟到因緣的分離,即可了知因緣性空,體證緣合緣離的甚深道理。
    (3)依理成事門:緣起之事法必依理而成立,事攬理成。本嵩詩:“澄澄絕纖塵,能為染淨因。聖凡無異路,迷悟有疏親。不變時時隔,隨緣日日新。披毛戴角者,方是個中人。”理體杳絕纖塵,卻能隨緣顯現為各種事象。聖人凡夫本性同一,迷者與道疏,悟者與道親。如果真如沒有隨緣之用(“不變”),則事理長相隔礙而不通。真如隨緣日新,故能成就種種事法。自古禅者證悟真理,徹見自性後,隨緣入世,因大智而弘法利生,“披毛戴角”,“向異類中行”。
    (4)事能顯理門:事虛而理實,故事中之理炳然顯現。本嵩頌:“從緣緣本虛,虛則道方孤。空谷無音響,實由外叫呼。見聞性自離,知覺寂然逋。暫爾回頭看,衣穿露寶珠。”諸事從緣而起,因緣無自性,故事法當體即空,契證此理,就會洞知大道孤標獨立。空谷本靜,只是由於外在的叫呼而形成了音響。真理離絕一切形相,若以見聞覺知趣求,則離之愈來愈遠。只要放下見聞覺知妄心,回光返照,就會洞明事法體空,而使真理顯露。一似貧子還家,遇長者指示,蓦見破衣之內果有明珠,頓明心性。
    (5)以理奪事門:事既因理而成,遂令事相皆盡,而使惟一的真理平等顯現。本嵩詩:“物際獨巍巍,冥真息萬機。境閒情淡淡,心止思微微。差路終迂曲,一源絕是非。纖毫情不掛,何處不光輝。”不變的理體獨露堂堂,不但奪盡事物的邊涯際畔,而且奪盡紛纭念慮。情忘慮息時,所觀之物境既閒,能緣之情慮亦淡。心逐相轉如同行走在迂曲岐路,故當直截根源,是非俱泯。泯絕千差之際,純真之智顯發,處處光明輝耀。
    (6)事能隱理門:真理隨緣而成諸事法,致使事顯而理不現,如諸佛法身流轉五道,而成為眾生。本嵩頌:“物物既緣成,緣成翳本明。但觀波浪起,不見水澄清。遠境危峰小,平湖野艇橫。皎然直下事,不動卻須行。”真理隨緣而成事後,惟顯所成之事,而隱沒理體。從境說則惟顯俗谛而隱真谛,從人說則迷於理而滯於事,猶如風起浪湧,不見澄清水性。遠山缥缈,危峰低小,平湖如練,野艇橫鋪,皆是一心之所變現。物物奔湊目際,皎然明白,故不應滯事而迷理。
    (7)真理即事門:謂真理不在事法之外,理之全體皆是事。本嵩頌:“明明百草頭,歷歷復何求?求得外邊事,絕求道自周。花開小砌畔,雲起遠峰頭。好個安身處,他人未肯休。”真理存在於事中,事事(“百草頭”)皆具真理,不可捨此他求。向外尋求則與道轉遠,歇卻外求則與道自親。真理顯現為花開砌畔、雲起峰頭諸事相,物物具足真理。即事明真,即可安身立命。可偏偏有人不肯直下承當,離卻眼前的事相另覓真理,馳逐不休,最終仍然難以尋覓得到。
    (8)事法即理門:緣起的事法沒有自性,事的全體即是真理。本嵩頌:“物物到空處,全空物自閒。絲毫情不盡,如隔萬重山。但了波中濕,何煩鏡裡顏。曠然平坦路,不在白雲間。”事物性空即徹達真理,洞明真性則諸法自閒。如果生起微細的情識解會,則與道相隔萬重山。事法體空而即理,如波中有濕性;事法當體即空,如鏡裡容顏。已悟事法即真理,何須更勞推問體空?真理如同平坦的大道,明明白白延伸在腳下,並不在白雲缭繞的危巒疊嶂間。
    (9)真理非事門:真理雖然為事法所依憑,並不是事的本身。真理離絕諸相,真妄不同,因此真理並不是事法。本嵩頌:“露柱木頭做,時人未敢當。寂然非有地,阒爾杳無方。事絕神何慮,理全境不彰。釣魚船上客,元是謝三郎。”木頭雖然被削制成露柱,木頭的本性不變,理體並非事相。對個中三昧,時人罕能體證。不變的理體,纖塵不立,寂靜純真,無有方所。洞明事相的虛妄,則煩慮自消。知道真理的大全特性,即可不為幻境所惑。玄沙禅師示眾謂“我與釋迦同參。”學人問參見何人,玄沙說:“釣魚船上謝三郎。”“謝三郎”即玄沙。玄沙俗姓謝,少時常隨其父棹舟江濱,見月影有省,故禅林亦稱玄沙為謝三郎。今日之“謝三郎”(玄沙)即是昔日“釣魚船上客”,非異非一,微妙難測。
    (10)事法非理門:事雖托理顯現而成,但千差萬別,性與理異。本嵩詩:“理全事亦全,何處不方圓。縱目極天際,搘頤小檻邊。蔽空雲叆叆,匝地草芊芊。更欲論玄妙,金剛努起拳。”理事俱全,真俗雙照,方能處處方圓。搘頤小檻,縱目遙天,但見遍長空濃雲密密,盡大地芳草芊芊,森羅萬象自在自為地裸裎嬗變。如果不能直下契會,而別求玄妙,即當招致金剛努拳痛擊。
    在“理事無礙觀”十門中,(1)(2)是相遍關系,(3)(4)是相成關系,(5)(6)是相奪關系,(7)(8)是相即關系,(9)(10)是相非關系。杜順大師設立理事無礙觀,旨在使各種事理均能炳現無礙,雙融相即。理事並觀,即可心無所執。華嚴三祖法藏大師(643~712)的理事無礙說則名本體世界為“理法界”,現象世界為“事法界”。理界總攝事界,事界反映理界,故為理中事、事中理。華嚴四祖澄觀大師(738~839)在法界觀的基礎上,創立了四法界之說[4],其中第三即為“理事無礙法界”(相當於法界三觀中的“理事無礙觀”),“理”即理性、體性,“事”即事物、諸法。宇宙的差別事相與如如不動的本體界之間有相即相入的關系。“理”之與“事”,本體與現象,實相與諸法,空與有,是一而非二,如波即水,水即波,相互交徹,圓融無礙。因為本體(理)無自性,須藉事而顯發;而一切萬象,皆為真如理體之隨緣變現。事無理不成,理無事不顯。一方面,世間一切事物與現象都統攝於理,都是理的隨緣顯現;另一方面,理隨緣顯現為萬事萬物。故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圓融交涉。理事無礙法界將理事的圓融互攝性進一步予以強調,更注重理事的同一性、平等性、和諧性。
    二、禅宗詩歌的理事圓融境
    理解了杜順“理事無礙觀”及澄觀“理事無礙法界”的精髓,再回過頭來看早期禅宗對它的體證和詠吟,就會有更為深邃透徹的領悟。
    早在禅宗三祖僧璨(?~606)的《信心銘》中,即已烙上華嚴理事無礙的印痕:“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事一多的圓融,在這裡得到了凝練的表述。玄覺大師(665~713)《永嘉集》立“事理不二”門,謂:“窮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見也。”(《五燈會元》卷二《玄覺》)淨覺(690~746)在《椤伽師資記》中,也有深得華嚴精髓的描述:“秘密緣起,帝網法界。一即一切,參而不同。所以然者,相無自實,起必依真;真理既融,相亦無礙。”
    自石頭希遷(700~790)開始,禅宗把華嚴宗的學說作為構造禅法體系的理論基礎,作為指導參禅實踐的原則。希遷的《參同契》是禅宗全面吸收華嚴學說的代表作,奠定了此系禅學理論的基礎。《參同契》說: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靈源”是明潔的心體,“枝派”是千差萬別的事物,它是由真心所派生。執著於事不見其理是迷惑的表現,拋棄事而只追求契合於“理”也非悟。事不離理,理不離事。希遷吸收華嚴事理無礙思想論述理事關系,認為理與事、事與事間的相互關系,無非“回互”和“不回互”兩種。“回互”指理與事相互融通的“相即”關系,或事與事具有相同的理性而存在相互融通的“相即”關系;“不回互”指理與事或事與事不壞自相而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依位住”),是相非關系。雲巖昙晟(782~841)的《寶鏡三昧》則倡“明暗交參”之義。“明”指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色界;“暗”指無形無跡無色聲香味的本體界,空界。本體界與現象界交參在一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寶鏡三昧》喻之為:“銀碗盛雪,明月藏鹭。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意為現象界包容在本體界裡面,不可分割,但是本體與現象又不相同,前者是正,後者是偏。《參同契》、《寶鏡三昧》成為曹洞宗禅詩的理論淵源(詳下)。
    沩仰宗禅學思想的中心也是“理事不二”。沩山靈佑(771~853)在回答仰山什麼是“真佛住處”時說:“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思盡還源”即是華嚴“妄盡還源”之旨。“思”是“忘”,“無思”是“源”。沩山指出,體證到理(無思、源)和事(思、妄)的“不二”關系,即為真佛境界。理事不二,事由理產生,離不開理;理由事所顯現,也離不開事。思與無思、性與相、妄與源等關系,均同於理事不二的關系。沩山還指出:“以要言之,則實際理性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景德傳燈錄》卷九)理體不受污染,頓悟之人做世間的任何事都體現著理。理事不二,就是成佛的表現。
    法眼宗對事理關系也非常重視。法眼文益(885~958)《宗門十規論》第五題為“理事相違,不分清濁”,將華嚴理事關系作為禅門的宗旨:“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資,還同具足。若有事而無理,則滯泥不通;若有理而無事,則污漫無歸。欲其不二,貴在圓融。”這表明,“具理具事”既是教門之宗,也是禅門之宗。文益又說:“又如《法界觀》,具談理事,斷自色空。海性無邊,攝在一毫之上。須彌至大,藏歸一芥之中。”廣大無邊的理(海性)可以為一事(一毫)所盡收,由於理事融通,所以事物雖然大小殊異,也可相互融攝,大小無礙。這是從理事關系談諸法大小相即,廣狹相容[5]。
    禅宗詩歌運用大量鮮明可感的藝術形象,表達澄明而透徹的理性思辯。晉譯《華嚴經》卷十四中形容理事關系曾有水月之喻:“譬如淨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這則比喻,到了《證道歌》中,提煉為形象精譬的詩句,成為表達華嚴理事圓融要旨的名言: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華嚴疏序》卷一謂:“虛含萬象,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澄觀《演義鈔》雲:“謂若秋空朗月,皎淨無瑕,萬器百川,不分而遍。性空,即所依法體;滿月,即實報智圓;百川,即喻物機,影落便為變化。……《出現品》雲:‘譬如淨月在虛空,……一切水中皆現影。’”這種“以一統萬,一月普現一切水。會萬歸一,一切水月一月攝”(《五燈會元》卷二十《守緣》)的華嚴秘旨,是禅師上堂說法經常提舉的話頭,成為禅師衡鑒學人見地的標尺。
    在禅宗五家七宗中,對理事關系表現出特別關注,並將理事作為該宗門風的,是曹洞宗。曹洞宗的偏正回互、君臣五位遠紹華嚴,近承《參同契》、《寶鏡三昧》,經由詩學的轉型,使理事圓融境得到了現象的表述。在曹洞宗的正偏五位等禅法體系中,“正”指本體、平等、絕對、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別、相對、生滅等。正偏回互,組成五種不同的階位,是為正偏五位:
    正位即屬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偏中正者,捨事入理。正中來者,背理就事。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人天眼目》卷三)“正”相當於理法界,是本體界;“偏”相當於事法界,屬現象界。把兩者分開來看,都是孤立的存在,故“捨事入理”、“背理就事”都不全面。只有理應眾緣(事),眾緣應理,達到“兼帶”的認識,才合乎真宗大道。兼帶即是理事圓融。由此出發,曹洞宗禅的禅詩象喻系統,由相應的兩大意象序列組成,一是本體意象序列,一是事相意象序列:
    (1)哲學意象:正組:●體正君主黑暗尊空淨佛聖真本體涅槃真如
    偏組:○用偏臣賓白明卑色染凡俗俗現象生死生滅
    (2)意識意象:正組:靜向內心睡眠混沌初夜五更
    偏組:動背外物夢醒支離日出天曉
    (3)人物意象:正組:本來人主人翁我黑面老婆富貴宰相母父石女頭形體
    偏組:流浪者客作漢渠白頭翁子白衣秀才子子俗女影影像
    (4)山水意象:正組:靈源皎月寒巖青山流水巖谷孤峰頂上
    偏組:支派輕煙薄霧白雲波浪市廛十字街頭
    (5)其他意象:正組:銀碗明月皂衫烏雞大樹江湖途中一
    偏組:白雪白鹭白練白雪毫末滴水屋裡多曹洞宗的各種五位,都是上述兩大意象的不同回互關系。曹洞宗的核心是理事、偏正的兼帶回互,其禅詩象喻系統的核心也是理事回互。由這兩組意象的兼帶回互出發,形成了曹洞宗禅詩觸目菩提能所雙遣、泯滅相對體用不二、鮮活流轉任運隨緣的美感特質。曹洞宗禅詩通過相對的兩大意象序列的偏正回互,啟迪人們揚棄分別意識,將相對的意識逐層脫落,將正偏兩大意象序列打成一片,從而頓悟真如佛性,拋棄二元、相對、有限、虛幻、無常的世俗意象,進入一元、絕對、無限、真實、永恆的禅悟之境,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嶄新的禅悟美學情境[6]。
    華嚴與禅的理事圓融境,對宋代理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宋代性理思想得自佛門,尤其是禅宗。據明朱時恩《居士分燈錄》,周敦頤曾與東林常林禅師“論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於理事交徹,泠然獨會,遂著《太極圖說》,語語出自東林口訣”。《太極圖說》太極(理)與陰陽(氣)之關系,全是華嚴法界的觀念。太極的本體是空性,故曰“無極”,而就其能生陰陽之氣而言曰“太極”。此乃實相(實性、理體、法性、自性)無相(空性)無不相(萬法)之理。因此太極與無極本源同一,只不過有體用之異,故曰“無極而太極”。據熊琬《宋代性理思想之淵源與佛學(禅學)》的描述,《太極圖說》中的理事關系是:
    理法界——太極理道形而上精本無
    事法界——陰陽氣器形而下粗末有本體界,真空不礙妙有;現象界,妙有不礙真空。由此構成了宋代理學的太極宇宙圖式。華嚴與禅的理事圓融境通過對宋明理學的滲透,對中國文化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學誠法師:怎樣修行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