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初學佛的誤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由於無始以來煩惱業障的染污,人們大多具有各種各樣的心理缺失,病態的心理是一個世俗凡夫的正常現象。剛剛接觸到佛法的時候,沒有經過系統的佛法熏修,或者沒有明師的引導,或者受到缺乏正信正見者的誤導,或本身對佛法的誤解,往往在學佛的過程中形成一些不正確的知見。如果不理清這些知見障礙,就會導致嚴重的信仰誤區,從而誤導他人,嚴重影響正信佛教的形象。下面略舉幾例初學佛法過程中的知見問題,以期起到舉一反三、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素食主義與學佛

素食主義是大乘佛教倡導的慈悲法門之一,即從不殺生戒延伸為對生命的普遍尊重與關愛,以大悲心及菩提心為基礎,對菩薩自利利他情懷的踐行,斷食眾生肉(腥)及對身體有害的蔥、蒜、韭、薤等五辛(葷)。由於一般佛教徒大多生活在社會各個階層,素食主義也有全面禁食葷腥及每逢佛菩薩聖誕等吃素的不同形式。從營養衛生學這個角度來說,斷食或少食葷腥非常有利於健康,尤其是現代生產的肉食品裡含有大量的激素、防腐劑等各種毒性物質,時刻危害著我們的身體。佛教的素食主義思潮與衛生學、營養學、環保與保健等科學意見一致,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前衛人士及新貴一族率先成為素食主義者,影響甚為深遠。

然而,有些學佛者誤解了慈心不殺與愛生護生的素食主義者的本意,誤解了學佛的內涵外延,單純地將吃素等同於學佛,消極地認為學佛就是吃素,吃素就是學佛,以吃不吃素為學不學佛的標准,甚至對他人橫加指責,造成不利的影響。

對於剛剛學佛的信徒,應當先受持不殺生戒(包括不自殺、不叫他殺、不為殺業提供因緣等),廣泛參與佛教環保、護生及生命關愛等活動,條件具備的可以在佛菩薩聖誕日吃素。如果自己發心成為素食主義者,也只能是個人實踐佛法的高雅生活行為,盡量不給家人帶來麻煩,不強求別人效仿,更不能歧視沒有吃素的人。

二、遁世隱居與學佛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避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佛者受到這種風尚的影響,生起強烈的悲觀厭世情結,忘記了大乘菩薩道的慈悲濟世精神,忽略了佛教是世出世間的圓融。初學佛法時,大事未明,見地不正,依止善知識遠離愦鬧專心致志地修學佛道,是有必要的;但應知道,放下一切,一心修學,目的是濟世度生,而不是逃避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學,解行相應,知行合一,就應該發廣大菩提心、慈悲心,努力做到護持三寶,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為淨化世道人心盡一份力。

因為個人根性或性格的不同,有的人生性好靜,喜歡獨處閒居,不適合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那麼,遠離塵囂的紛擾,作無事逍遙人也無妨。不過,佛教主張自覺覺他、以四攝法自利利他,圓融真俗二谛,效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精神,是最圓滿的修學生活方式。

三、持戒與學佛

釋迦牟尼佛在圓寂時,要求弟子們“以戒為師”,即佛教徒依靠戒律生活緊密團結在一起,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組成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的理想六和僧團。戒律是倫理道德的基礎,也是保障我們身心不受外在侵害、抵御困難的精神力量,更是我們提升人格素養、淨化自心的動力。

持戒是一種心靈的自我管理,其表現為止惡防非與進德修善兩方面。止惡防非是自我身心的保護,防止一時的過失給自己帶來永久的痛苦。進德修善是戒律的積極作用,要求我們以利益眾生為宗旨,實踐佛教博大精深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廣泛開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菩薩事業。

有的初學者不明白戒律的崇高利他精神,落入教條主義的窠臼,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個性孤僻,行為怪異,甚至發展為偏執的禁欲主義,遠離人民大眾,以戒律衡量他人,說四眾過失等,與佛陀的慈悲教誨相違。

作為佛陀的弟子,應當謙虛謹慎地廣泛地學習佛法,實踐佛法。在實踐佛法的歷程中,如何融攝工作與學佛等世出世間法的關系,尤為重要。總之,在修學的過程中,充滿希望,充滿法喜,充滿智慧,說明學佛就有進步。

四、神通感應與學佛

修學佛法的清淨善信,有的人會出現一些感應道交的事,這是因為個人的身體或心理素質而導致的自然現象,不可執著。如果因修學出現的神秘境象而生起傲慢之心,炫耀大眾,惑亂世人,就容易入於魔道。

雖然佛陀告訴我們修學佛法會得到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現象,但神通並不能貪求,即使獲得了神通,如不是為了弘法利生因緣,也絕不能顯現,更不可作為稱譽天下的資本,應該平平淡淡地真實面對。如果在人道不說人話,一味談玄說妙,言神言鬼,則成為世人譏笑的話柄,顯然已經偏離了佛道,應該及時糾正。

五、佛油子或泛亞聖主義

一般將學佛中不求勝解,好誇誇其談而不重實修的人稱佛油子。佛油子一般自恃聰明,不願意下工夫去實證,在理論上持“相似佛法”的見解,乍聽起來似乎很圓融,實際見地不清,知見不明。這種浮泛的心理對以後修學佛法會造成很大的障礙。

有些人生性慧黠,善根深厚,但以傲慢心學習佛法,常常自以為是,輕視末學後學,自诩悟境高深,誤以為已經證果成聖,常以亞聖自許,這種人就犯了泛亞聖主義的毛病。泛亞聖主義最終是畫餅不能充饑。不僅如此,此種未證言證的行為是犯大妄語罪,誤人誤己,必遭惡報。

六、喜歡趕場的“老修行”

“老修行”喜歡到處趕場子,以廣游名山大川,結交高僧大德為能事,炫耀世人,以為這就是修行。但是如此修來修去,卻很少有進步。

佛法的修持,關鍵在於穩定地依止一定的善知識,一門深入地學習;在於從內心去深入理解佛法,從行動去證得佛法。而“老修行”則熱衷於以結識許多善知識為榮耀,或以為這裡聽一耳說法,那裡受一次灌頂,而自己無須修持就能學得佛法。其實這種“依”而“不止”的誤區,結果是無所依止,學無所成。

在信佛初機中,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相當多的,比如口談隨緣而淪為自然外道,提倡多元文化包容導致鬼神不分,不明了萬有因果律產生的機械因果論,為福修善而導致有福少慧的相似善業等,都值得注意。

 

上一篇:四種馬喻—從不同根器 頓悟人生
下一篇:施食法問答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