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修學得先把面子放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體會反求諸己也需要博學,我們看在《中庸》當中的譬喻讓我們體會,“射有似乎君子”,射箭有君子的風范,“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一個人射箭,箭射出去了,射得不准,沒射中目標,下一個念頭應該是什麼?自己的技術不好,功夫不夠,這是反求諸己的態度。但是我們冷靜看看,自己人生的過程當中遇到事情,是不是馬上第一個念頭就是找自己的問題?比方我們念書的時候,考試沒考好,下一個念頭是什麼?老師問題考太難了,是吧?我昨天沒睡好,我的實力不是這樣的。很多跟反求諸己相反的、不相應的念頭就一大堆,很難回到反求諸己這上面來。所以,箭沒射好,下一個念頭可能就說這支弓箭質量不好,哪裡買的?反正就是把責任就往外推。

    人為什麼把責任往外推?好面子,就怕人家看低我們。所以這個面子,其實很讓我們不能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況,修學得先把面子放下。有朋友會講,可是我面子就是放不下!其實好面子,我們得冷靜,好面子的時候舒不舒服?累不累?是啊!明明不對了,硬撐、硬找借口,當下其實自己身心都很不自在。反而馬上說對不起,我錯了,要說的時候很難過,吐出去就舒服了。真正承認以後,為什麼之後舒服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舒服了。很微妙,自己一承認錯誤,境就轉了。本來人家是要來指責我們的,我們承認錯誤,反而人家也比較平和,覺得算了算了,你都承認錯誤了。所以愈是不承認錯誤,把事情搞得愈復雜。

    我自己在小學教書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情況做錯,也是慣性使然,就開始在那解釋。我就發現底下的小朋友聽我在解釋,在那“倘揜飾”的時候,他們愈聽眼神愈呆滯,愈聽不下去,有的更是頭都低下去了。反而我在上面也覺得快講不下去了,人與人之間會互相感應的。我看我繼續講下去,連學生都不能認同我了,我趕緊轉變心態,還是簡單一點,就承認錯就好了。我一承認錯誤,給他們鞠個躬,頭抬起來,這些小孩的眼睛都發亮。他為什麼發亮?他看到老師做的跟教的一樣,跟經典一樣,他就發亮了。看到老師講的、跟做的跟經典不一樣,他很難過。

    其實人最難過的,就是他最信任的人言行不一致,這讓他最痛苦。所以,我們面對信任我們的親朋好友,我們得要拿出真德行,不能讓人家失望,讓人家難過。小孩最痛苦的就是父母言行不一致,他這麼信任父母,又看到父母做那樣的事情,他非常掙扎,心靈都會扭曲,最後就甚至連其它的人都很難相信。到學校去,最崇敬的就是老師,在家是“我爸爸說、我媽媽說”,到學校去就是“我們老師說”。一個人假如到了二、三十歲,他開口的時候都是我爸爸說、我小學的老師說,諸位學長,您聽起來覺得這個人怎麼樣?可能我們還不大習慣,很少遇到這樣的人,你都多大了,還我爸爸說、我們老師說。這樣的人是很幸福的,他對父母跟老師那種親愛,到這麼大了還是完全保持。現在我們有機緣遇到古聖先賢的教誨,遇到師長的教誨,我們能不能回到像孩子一樣的天真的赤子之心?我們能不能開口就是“孔子說”、“孟子說”。那個心境就好像小學一年級去念書,聽老師的每一句話不打折扣,深深把它記在心上,趕緊去做。很多老師教《弟子規》,尤其教那個年齡最小的,特別有感觸,四歲、五歲的孩子一講完當下就做,馬上就去做,他單純,他老實聽話。

    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學完“冬則溫,夏則凊”,剛好她都是跟她奶奶睡覺,那一天,以前都是她奶奶看著她,哄她睡覺。學完之後,她說奶奶,今天我照顧妳睡覺,妳睡著了我再睡。結果這個奶奶不習慣,突然轉這麼大的幅度,實在睡不著。她奶奶說,妳還是先去睡,叫她這個孫女去睡覺。這個孩子還是聽了奶奶的話,但是最後還把棉被拉上去按一按,怕沒按緊,冷氣跑進去了,按得很緊。四歲的孩子做那些動作做得特別細膩,她才安心的躺著睡覺。這個奶奶就在想,你看這個孩子聽完老師教誨,馬上就做了,就回想自己的人生,從來沒有這樣伺候過自己的父母睡覺。她奶奶想到這裡,自己流眼淚,覺得很遺憾。當下我們看到,小孩的單純是我們的學處,“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這個心態孔子也是終身保持,這個也是學習的重要心態,待會我們就來就這個再跟大家交流一下。

    剛剛是從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它包含在五倫,包含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當中,我們剛剛舉的射箭,反求諸其身。
 

上一篇:蔡禮旭:從小先要扎德行的根
下一篇:阜新一男子賣煎餅搭贈《弟子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