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菩提心為什麼發不起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沒傳到中國來,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是發的這個心,不過它不叫菩提心,實際上跟佛講的菩提心沒有兩樣。在中國古代,漢武帝制訂了中國教育的政策;他這個政策制訂之後,一直綿延到滿清,兩千多年,每一個朝代都遵守,都沒有把它改變。可見人家這個教育的政策,教育的宗旨、方針正確,所以歷代的帝王都肯接受、都歡迎,而都去執行。那就是實行孔孟的思想教學,我們今天講儒家。儒家教人,在綱領上講三綱八目。教學方法裡面也講到菩提心,它沒有這個名詞,它有「誠意、正心」。「誠意」不就是至誠心嗎?「正心」就是我們佛法講的深心、大悲心,這兩個合起來,他用一個「正」字,正心。我們佛法講的詳細,你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儒家講這個誠意的作用,他只講一個正心,以正心對自己,以正心對別人,沒有佛講得詳細。這個誠意是真誠,我們也很想用真誠心,可是就是不會。

……

  我們的心為什麼發不起來?很想發就是發不起來。佛知道,中國古時候這一些聖賢人,他們也知道。所以告訴我們,你要想發心嗎?你必須要把真心裡頭的障礙去掉,你的真心才能夠發的出來。真誠心裡有那些障礙?有煩惱障、有所知障,這兩個障礙可就麻煩大了。只要有這兩種障礙,你的至誠心、你的直心,就沒有辦法顯露。聲聞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這兩種障沒斷,菩提心不能現前,依舊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儒家教人怎麼教法?在誠意、正心的前面有兩句話,「格物、致知」,然後才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得前面這兩條重要,格物、致知。什麼叫格物?後來像宋、明的儒家,把「格物」兩個字解釋為窮究諸物之理,研究一切物的道理,這是在基本上、方向上就搞錯了。所以二程夫子去研究諸子,去研究理,大概頭都搞昏了,理也沒研究出來。

  還是司馬光聰明,司馬光是佛教徒,虔誠的佛教徒,他講的就很有道理,他說:「格物,物就是物欲」,他的解釋跟二程解釋就不相同了。物是物欲,就是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這個解釋跟佛法的解釋相同了。格是什麼?格是格斗。也就是說,我們自己要跟五欲六塵格斗,我們要戰勝它,不要被它戰勝我們,你要能夠克服五欲六塵,就是佛家斷煩惱這一句話。佛家用斷煩惱,怎麼個斷法?儒家講克制,這就是斷煩惱的方法,法子好,你要能夠克服五欲六塵。

  所以佛教給我們,教給後學的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師就是表率、模范的意思。佛雖不贊成修苦行,但是佛贊歎修苦行。為什麼?人能夠過清苦的生活,這個物欲的念頭就很淡薄,換句話說,斷煩惱容易。如果你在生活上貪圖享受,你就沒有能力克服五欲六塵,你的煩惱很難斷;煩惱不斷,你菩提心生不起來。這一點諸位同修要特別注意。為什麼?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上的條件,第一句話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我要不把這個事情跟大家講清楚、講明白,將來你不能往生,你會怪我:這麼重要的話,你為什麼不告訴我?我現在告訴你們了,你不肯去干,那我沒有責任。你要是來問我,我老早告訴你,你不相信有什麼法子。所以,發菩提心就非常重要,一定要以真心待人。那麼你的真心現前,你一定要克服你的欲念,在這個五欲六塵,現在所謂的花花世界,決定不受它的誘惑,你自己能夠克服得住,這就是格物的功夫。所以,格物是破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我們要求真實的學問、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學問與智慧,都在大乘經上。在哪一部經?《無量壽經》就最好了,說得更詳細、更透徹的是《華嚴經》。

  將來我們這兩部經,都在這個道場講。現在我們在做籌備工作,先印經本。經本我們重新編排,讓大家看這個本子,段落、層次、章法、結構,這個經典裡面的義理,讓你看起來一目了然,清清爽爽,學起來容易。現在我們展開《華嚴經》經本,這古本子,木刻的版本,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也沒有段落,也沒有標點,怎麼看也看不懂,看起來心裡不舒服,所以不得不把經本重新分段落,重新來編排,這工作,第一部分我們做出來了。我們預定十八號開講,這個月十八號開講。十八號起,我在這邊一個星期講五天,四天講《華嚴》,一天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這個經本短,短我們長講,短經長講;《華嚴經》長,很長,我們長經短講,這樣就很自在,不受時間限制。我們希望三年能夠把這個工程圓滿,把這個事情做好,我們預定講三年。

  這個「致知」,這兩本經是致知最好的方法,最有效的學習。格物,一定要在自己生活當中。生活裡面,我們一定要求節儉,不要浪費;要惜福,縱然自己有福報,也要惜福,不要浪費。多余的福報,分給眾生共享,你的福報就愈來愈大,你的福報就永遠享不完。不要自己有福,自己一個人把它享盡了,這個是錯誤的。自己有福,縱然有很大的福報,我們也只享受一點點,其他的統統給眾生共享。你能夠布施福愈多,你的福就愈大。前面跟諸位講了,你布施財得財富,布施法得聰明,布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你布施福報,那你當然得大福報,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布施大福報,自己生活所需就夠了,還是積善修福重要。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眾生都有福,這個社會好,我們的生活當然會過得好,我們沒有離開社會,沒有離開眾生。不可以念念想著自己,念念想著自己,菩提心就沒有了;念念想眾生,念念想社會,菩提心就現前。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

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集)  1998/5/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34-009

 

上一篇:淨空法師:三惡道進去容易,出來很難
下一篇:淨空法師:果報絲毫不爽,只有報早與報遲,沒有不報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