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行道首先從孝道開始做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這個心有沒有在道中?老人家一直強調要進聖賢之門,一定要把十六個字放下,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要把名聞利養,這是虛榮心要放下。人家對我們的肯定跟尊重不是來自於我們跟誰照過相,我們跟誰相處過;來自於我們的自重自愛,來自於我們的言行跟經典相應,那個才是人家發自內心對我們的尊重。我們干嘛去要一些虛的尊重?沒有意義的尊重,要把貪瞋癡慢放下,要把五欲六塵這些欲望、貪著放下。這十六個字放下了才到門口,還沒進去。所以從這些叮咛都可以提醒我們,學習聖賢教誨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是什麼?放下習氣的功夫。所有的經典,包含我們聽課,增加我們對道理的理解,理解完了要力行,力行最重要的是放下習氣。所以我們提到,首先隨順聖賢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不隨順煩惱習氣就是要趕緊放下,不然它又冒出來。接著我們強調,要老實、聽話、真干,這老實、聽話我們看曾子做得非常徹底。曾子的特質是遲頓,可是他卻有高度的成就,他是中聖,傳孔子的道統。夫子講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曾子聽完之後真做到,一生不敢傷害到自己的身體,讓父母多操心。我們自己想一想,有沒有因為自己的身體讓父母操心?所以行道首先從孝道,首先從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開始做起。

    在《論語》裡面又強調,“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問孝,夫子這麼提醒他。這個疾從身體來講就是一些壞的習慣,這壞習慣每天在傷害自己的身體,父母看在眼裡都在操心。我們看每一句要落實,其實它義理都有深度跟廣度,我們得用心去體會。這些經句不能只落在一個名相上、一個知識上的學習而已,它們都是真真實實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謹嗜欲”,我們有沒有些嗜好會傷害身體的?喝酒、抽煙,甚至好色,這些都是對身體極大的傷害,有了就是不孝,因為父母每天看每天操心,憂能使人老。“慎飲食”,現在文明病一大堆,病從口入,吃出來的占大部分。我們自己在飲食習慣當中,有沒有時時想著要節制欲望,要均衡飲食,不能吃壞身體。所以《孟子》講“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人生最大的一個事情,事奉父母。而這個事奉裡面,包含“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所以在各行各業盡心盡力,讓父母感到欣慰、感到光榮,這是事君,盡本分這也是事親。你到單位去不盡心盡力,還給人添麻煩,那父母每天很擔憂:孩子會不會又給人家添亂?所以說實在的孝包含一切,在哪個本分當中沒有盡到,都是不孝。夫妻不和,不孝;朋友不信,不孝;兄弟不和,不孝。為什麼?父母最希望的是我們成就道德,所以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什麼是人生必須要很謹慎的?這個守裡面守住原則,要非常戰戰兢兢在哪裡?守身。這個身健康要護念好,更重要的自己的名節、自己的道德。我們身體感冒了,受傷了,父母擔心可能是一個禮拜,可能是半個月、一個月。可是我們的德行有損,辱及父母,父母可能是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所以這個守身為大,守好自己的道德。太史公司馬遷先生講到,“行莫丑於辱先”,一個人的行為最差勁的、最不好的是什麼?行為有辱自己的父母跟祖先這是最不可取的。這些話對於我們省思自己力行孝道,都是非常明確,也是非常到位的教誨。

    而剛剛跟大家談的這裡,最主要的是在身體方面飲食,包含“慎寒暑”,天氣在變化的過程當中要慎重,不能夠太粗心大意,可能就感冒了。這寒暑,尤其春夏秋冬,什麼時間最容易感冒?秋天、春天的時候是吧?所以人最危險的時候是什麼?安逸、舒服的時候,最容易粗心大意,所以叫居安思危,人時時要慎重。所以到馬來西亞來容不容易感冒?冰天雪地我都經過了,這算得了什麼?有這種心念的人,保證三天就感冒,大家有沒有經驗?一講完大話,可能一走出門就出事。這個有時候也是感應,可能是冥冥當中的,這些聖哲人很慈悲提醒你。大家有沒有經驗?平常都做得挺好,突然想打混一下,馬上就被人家看到,有沒有這個經驗?有。倒霉不倒霉?告訴大家這是最有福氣的人。最沒福的是什麼?搞小聰明的時候都沒有人發現,最後他就覺得自己挺厲害的,就毀了。反而是偷偷才做了一件壞事,馬上被發現,這個人有大福,旁邊一大堆人在護念他,就被發現了。所以人生要知好歹容不容易?把好事當壞事,把壞事當好事太多了,人假如順著習氣,都把壞事當好事。所以最近大家一做壞事,馬上被人發現,恭喜你,你祖上有德,冥冥當中都在保佑你。

    這個還包含“慎思慮、慎煩勞、慎憤怒”,思多血氣衰,寡欲精神爽。你思慮太多了,每一次在那裡吃飯,你媽媽看著你,你的眉頭都是深鎖,飯吃半碗就吃不下去了,媽媽看了還是操心。其實說實在的,人要常常心能放空,他的思慮才會生智慧。常常一堆事擠在腦袋裡面,遇事都會慌張,驚慌失措。所以聖賢人,都是時時保持心的清淨,“淨極光通達”,人的心愈清淨,一遇到事情智慧就現前,思慮要少。煩勞,你做事情不能做到太疲累,一次把它做完,有時候消耗,人的體力過勞之後,要再調回來要好幾天。尤其像熬夜,熬一天要幾天才能恢復?可能要三、四天都不一定,所以這都要謹慎。包含生氣,這個對身體傷害都很大,那天有學長問到:高師兄為什麼一聽了師長講經之後,就不發脾氣了?我感覺最近幾位貴賓來給大家分享,大家問的問題都非常有水平,都是問到重點,這非常可貴。確實大家是希望來這裡好好挖寶,能學的絕不放過。為什麼能這麼快的把習氣斷掉?沒別的,孝親尊師。有孝了,他就希望自己趕緊成就德行,不能讓父母再操心;有尊師,珍惜師長的教誨不願意糟蹋,不願意讓老人家失望。就像“暖春”的小花,為什麼進步這麼大?小花說“她成績這麼好,她最喜歡看爺爺笑。”諸位學長,你最喜歡看誰笑?所以人學習能夠勇猛精進,沒有別的,常念父母恩、常念師長恩、常念國家民族恩。國家民族這麼大的危難,我還有時間在這裡蹉跎、在這裡放縱嗎?

    我們讀著《德育故事》,所有的先烈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他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把文化傳下去。現在到我們,我們可不能糟蹋了他們幾千年的承傳。包含時時不忘所有人生當中,大眾對我們的恩德,尤其我們走向踐行傳統文化,推展傳統文化的道路,多少老百姓,尤其是老人對我們很支持。記得我們在廬江的時候,有老人拿了一千多塊錢說要支持傳統文化。在他的錢當中有五角、有一塊,而且那個錢看起來都很舊了。後來我們了解,那都是老人家積攢了不知道多久的時間,全部奉獻出來,可能都是他的省吃儉用積累下來的。這老人的真心我們記在心上,我們不認真去落實、去推展,對不起老人的這分心。八月份在雲南,由雲南省委主辦的傳統文化的論壇,我們聽說還有他的父母臨終的時候交代,說只要傳統文化論壇到了雲南,就把我這一筆錢要捐出去。有人是拿著父母留下來交代的遺言,把這個錢送到主辦單位那裡去。所以我們走這條路,有多少的長者、大眾的信任跟支持,這個我們不能忘。這四個重要的恩德,我們時時放在心上。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到的,老實、聽話,曾子傳《孝經》,而他自己確確實實立身行道。在《論語.泰伯第八》裡面有講到,“曾子有疾”,曾子生病了,“召門弟子”,把他的學生找過來,他生病都命在旦夕了,把學生找過來,告訴他們,“啟予手,啟予足”。讓學生來,你們把棉被掀開來,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腳。因為深怕自己不能落實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終身都是這樣“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所以“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到他臨終的時候,他才安心的說,我不會因為身體受傷了,讓父母操心,我也不會因為德行不好而有辱父母了。代表他一生守自己的健康跟德行,他真正做到,到臨終都不敢懈怠。而且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他孝道,他是真正把身體跟德行,最後都能圓滿還給父母,不辱父母,而且是非常的謹慎。曾子給我們的榜樣,時時就是一心敬慎,恭敬、謹慎,所以他能成就道統。我們現在處處都是放縱、都是隨意,這個要提升德行太難了。“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要立住自己的德行,不遵守這些五倫、這些生活禮節,他伏不住他的習氣跟煩惱。而且曾子臨終的時候,還不忘抓住教育自己學生的機會,這一分承傳道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到他斷氣以前都不敢忘記,都把夫子的教誨傳給有緣的人。

 

上一篇:蔡禮旭:學習要學一句做一句
下一篇:吃對食物有助減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