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德行之柔順
節選自 鐘茂森博士《<窈窕淑女的標准>【宋尚宮 女論語】研習報告》
『女子出嫁,夫主為親。前生緣分,今世婚姻。將夫比天,其義匪輕。夫剛妻柔,恩愛相因』。這是總說夫婦之道,這是講到女子沒出嫁之前,在家從父,出嫁要從夫,夫死從子,從子我們要講到下面的「訓男女章」這個問題,這叫三從。這個從有跟從的意思,有順從的意思。為什麼說要女子順從男子?在家裡未出嫁前從父這個我們能理解,聽父母命,不管男女都應該,這是孝道。出嫁了為什麼要從夫?為什麼不要夫從婦,要婦從夫?這個確實有道理,這是自然之道,合乎自然。《易經》裡面,《易經》就是講自然現象,從自然現象總結出人生的大道理。這個天和地,陰跟陽,這是用來代表男女,男的是為陽,法天;女的為陰,法地。陰以柔為美,柔順;陽以剛為美。柔順的容易跟剛強的配合,但反過來就比較困難,這是女子天生的性格特點所決定。這樣的搭配是最和諧的。這種從並不是說不平等,男女本來是平等,只有分工不同。所謂男主外女主內,主外的要有陽剛之氣,這才能抵御外界的侵襲,主內的就要柔順才能長久。
譬如說我們的人體,這嘴巴一張開,你會見到牙齒,這裡頭是舌頭,舌頭是藏在牙齒裡,兩個牙齒合起來就把舌頭藏進去了。舌頭是柔,牙齒是剛,這兩個器官配合起來才能吃好東西,那是不是平等的?是平等的,沒了牙齒不行,沒了舌頭更不行。我們把這個剛的比喻成男的,他在外護著家裡的,舌頭比較柔,你說舌頭和牙齒比起來哪個重要?都重要,平等的,缺一不可。而且說老實話缺了牙齒還行,勉強可以,你可以裝假牙,沒有牙齒你可以吃點稀粥爛面,還能夠吃得飽,沒舌頭那可就麻煩了。所以古人並不是說男女不平等,只是有分工,按特點分,更何況《道德經》裡講的,柔能勝剛,弱能勝強,這是自然之理。你看人老了都先掉牙齒,牙齒掉光了舌頭還在。所以女性比男性地位上一點兒不會差,而且在家裡頭說老實話女性更為重要,她負擔起的是相夫教子、傳承後代、傳承家道的重要使命。這種重要使命如果不是以柔順謙恭的那種態度,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小心謹慎的做好,豈能做到理想?豈能做得長久?這就是所謂的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種柔順它可不是一般的德行,這是所謂的坤德,大地的坤德,可以厚德載物,可以傳承家道。
女子未出嫁之前,在家從父,將父比天,父親就像天一樣,母親就像大地一樣,敬父母如敬天地。出嫁以後,就一心追隨著丈夫來過日子,相夫教子,於是就將夫比作天。將對於父親、母親那種盡孝的心,也移來用對於先生,當然更重要的還有對公公婆婆,這是上一章「事舅姑章」我們有講到。我們特別提到這一點,為什麼女子出嫁從夫,這個理很深。女子以陰柔為美,男是有陽剛之氣,以剛為德,女子以柔為用,以柔弱為美,這是符合自然之性。如果女子陽剛太盛了,這就不符合自然,違背自然。柔弱的隨順剛強的,『夫剛妻柔』,這才有恩愛,就如同天地各得其位,它不會調換了位置就變成天不像天,地不像地,天翻地覆。真正能隨順的,她才是高尚的。
《道德經》裡面給我們講出上善之德,上善若水。水,它能柔順,但是它能勝剛強,所謂水落石出、滴水穿石,正說明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道理。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而鼓吹女子要跟男子所謂的平等,一定不甘心在柔順的地位上,要去爭強好勝,得來的果報是自己會有煩惱、痛苦,家庭不能和諧,殊不知男女本來是平等的。本來平等,你再說個平等已經是多余,男不能取代女的,女的不能取代男的。講平等,但是他們有不同的特性,不能說兩個特性都要相同那才叫平等,錯了,那不叫平等。這是《論語》裡面講的,「小人是同而不和」,他要強調相同,但是就不和了,和氣沒有了。
「君子和而不同」,他強調和諧,有不同的特性,本來是平等的。就好像伸個手指,這五個手指你看看它長短不平等,你說一定要把五個手指搞平了,那個高出來的切掉,跟那個矮的一般平等,這像什麼話,這就是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它本來是平等的,只是有分工不同,特點有長有短、有高有低、有剛有柔,特點不同而已。大家能夠分工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好。所以「夫剛妻柔」,這是講在平等的基礎上特性有別,隨順自然的天性,這恩愛、和諧才能夠保持長久。明白這個道理,這就知義,真正人不學不知義。這個義是什麼?就剛才講到的,「將夫比天,其義匪輕」,這個義。男子對女子也是一樣的義,男子看女子也應該把女子看作是自己的天地一樣,女子看男子亦復如是,可以為對方捨身。
這是《道德經》講的,「上善若水」,像水一樣。你看它流到哪裡都能夠適應哪裡,流到一個圓的池子裡它就是圓的,流到方的池子裡它就是方的,不管是方是圓,它都能夠恆順。《道德經》上講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講不爭之德。你看水,它沒有跟任何的萬物相爭,但是它又利益萬物,動物、植物都離不開水,離開水就不能成活。善利萬物,但它不爭,能夠不爭,它就無往而不善,所以叫上善若水。上是最上,沒有比水的德更善,我們要做上善之人。你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是上善之人,你得向水學習。水它這是謙德,不爭就是最上,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挑剔,沒有對立,這是孔子講的,「無可無不可」。自己只安處在最下位,水都往下流,它只是到下位去,它不會跟人爭,不會往上去沖的,水都是往下流。那個火就往上冒的,火是什麼?怒火,發脾氣的火往上冒。水往下流,謙卑。你能謙卑,火就上不來,水能克火。所以女子,一般我們有聽過民間講的,說女子就像水一樣的美。美在哪?上善若水,謙卑,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所惡就是所厭惡的。眾人都喜歡高,喜歡上,但是水處在下,眾人不喜歡的地方它去,這種德只有聖人有。聖人能處眾人之所厭惡的地方,而非常的泰然,真正是安貧樂道,守謙忍辱。他忍辱連忍辱的那種念頭都沒有,很自然,這是幾於道。幾就是近,接近,跟道相接近,也就是你差不多是聖人了。
《道德經》裡面講「上善若水」。一般我們講女子,形容女子的美好,說女人如水,像水一樣的美,水到底美在哪?《道德經》講上善若水,那有什麼樣的德稱為上善?我們來看水,老子《道德經》裡面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水它只是利益別人、利益萬物,它不跟別人爭,它捨高位而就低位,從高往下流,別人都不喜歡低的位置,它就往低的位置走,這叫處眾人之所惡,惡就是厭惡,大家都厭惡低下而喜歡高的,水正好相反,它不與人爭。太太在家裡面,她自己把高位讓給夫君,自己守著低位、守著卑弱,這就是水的謙德。《道德經》上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女子的善德就在於她不爭,她能守著卑弱,她能夠不爭,你看在一個家裡頭兩個人,我讓夫君在高位,自己守著謙卑。這種德行孕育出來的後代,他能做到於人無爭。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於人無爭,這個社會就和諧了,那就是太平盛世,這個德靠誰來教?靠母親來教,靠太太來教。
所以家庭就是個學校,太太就是老師,教先生不爭,教孩子不爭。能夠不爭,天下不能與之爭,這叫上善。你愈謙卑,別人愈尊重你。《道德經》上講的「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百谷就是百川,川流到海。這江河你看中國都是自西向東流,東流入海,大海稱為百谷之王,這水它是王,就是最大的,何以能夠稱為水的王?因為它是最下的,它處在最低位,它才能夠海納百川成為百谷之王,所以它能善下之。你仔細去體會這種謙下之德,誰能做到?聖人能做到,家裡女人能做到。所以這家裡面要出聖人,首先要出具備女德的太太和母親,聖人是有女德的母親孕育出來的。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他們的母親都是聖人,這是謙下之德,水之德第一德。
第二柔弱之德,《道德經》上講「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是講到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天下萬物金木水火土,最柔弱的屬於水,但是水卻能夠攻堅,再堅硬的東西它都能夠破,所謂水滴石穿。石頭是很硬,再硬的石頭,那水一滴一滴的最後都能把它滴穿,這是講到柔能勝剛、弱能勝強。「以其無以易之」,這個易就是輕易、輕視,一般人都把柔弱的輕視了,可是這個不能輕視,柔弱之德勝於剛強,天下都知道水能穿石,沒有不知道的,但是都不能行,不能行柔弱之德。
女子在家能行卑弱之德,不就是在行水的這種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的這種德行?所以《女誡》,你看曹大家《女誡》裡頭,第一章就講卑弱第一,卑弱之德是聖德。《道德經》又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這是講什麼?最柔的能夠駕馭最堅強的。這水是最柔的,可是它能穿山透地,它能夠腐蝕金石。金、石、山和地這都是最堅硬的,天下之至堅,但是至柔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也就是駕馭天下至堅。所以一個家裡面夫主剛、主陽,這是堅,太太是主柔、主卑弱,是陰柔之美,陰柔能駕馭陽剛,這個一般人他沒有想到。所以家裡面有一個好太太,真正旺三代,太太不是說很剛強的、很霸道的,這種太太不可能旺三代,為什麼?陰陽不平衡,要陰陽平衡、剛柔相濟、天清地寧,這樣的家庭才能夠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