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怎樣降服煩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怎樣降服煩惱 ­

                                              --印光法師 ­

    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於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不至卒發。煩惱縱發,亦能頓起覺照,令其消滅。起煩惱境,不一而足。舉其甚者,唯財、色與橫逆數端而已。若知無義之財,害甚於毒蛇,則無臨財苟得之煩惱。與人方便,究竟總歸自己前程,則無窮急患難求救,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縱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憐憫心,生度脫心,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則無徇欲滅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煩惱。子女從小教訓,則無忤逆親心,敗壞門風之煩惱。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較。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償還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 ­

    然上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 ­

­   用清淨心降服煩惱 ­

­      ——淨空法師 ­

                 
­

1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

2 事情多,你煩惱就多;認識的人多,是非就多。 ­

3 煩惱多、是非多,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 ­

4 真正要想成就,不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多問。 ­

5 不需要認識的人,最好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求我們自己心定,這才是重要的事情。 ­

6 七情五欲皆是煩惱。 ­

7 遇好境界一歡喜,即是著魔;遇到不如意事,一起嗔心也是著魔。 ­

8 嗔恚、貪愛是“煩惱”,染污了你的清淨心,染污了你本有的智慧光明。 ­

9 眾生的煩惱太多了,佛的法門都是對治眾生煩惱的。 ­

10 沒有“我執”,煩惱障就破了;沒有“法執”,所知障就破了。 ­

11 佛法教你斷煩惱、破所知障;儒家教你格物致知,都是要你從內心當中生起正知正見。 ­

12 功名富貴是煩惱的泉源。 ­

13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刻意去求,是自尋煩惱。 ­

14 爭名爭利是自尋煩惱;名利對修行人是大障礙。 ­

15 患得患失、想控制一切人事物,是煩惱、是束縛。 ­

16 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患得患失”來的。 ­

17 沒有的時候想盡方法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好苦!煩惱都從這裡來的。 ­

18 “得失”完全是個妄想,不是真實的。得到的,到頭來是一場空;失掉的,失掉也是空。 ­

19 你沒有得失心,你就沒有煩惱,就得大自在。 ­

20 有善惡、是非,就有苦樂憂喜捨,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煩惱就從這裡生起來了。 ­

21 身有苦樂,心有憂喜,捨受,就是身沒有感到有苦樂,心也沒有覺得有憂喜,這個境界是好境界,但是它不能夠長遠的保持,所以捨受也是煩惱。 ­

22 佛法裡面所講思惑與見惑,都是情,都是煩惱,這就是迷。 ­

23 布施主要是破悭貪,如果布施真的把我們悭貪煩惱捨掉了,這是功夫,得到心地清涼自在。 ­

24 改煩惱習氣,首先要改的是改掉嗔恚,不再發脾氣。常發脾氣,感召的是地獄道的果報。 ­

25 佛法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 ­

26 佛學頂多只能把它當作一種學問來看,與生死不相干,與斷煩惱也不相干。 ­

27 學佛那麼多年,煩惱習氣還是那麼多,這不是佛法不靈,而是你沒有道德教育的根。 ­

28 修行與自性相應,煩惱自然輕。 ­

29 迷惑的人分別執著,天天生煩惱;覺悟的人心地清淨,天天生智慧。 ­

30 佛說:煩惱是家、生死是家、三界是家;能出這個家,出家、在家的身份都無所謂。 ­

31 佛門雲:煩惱輕、智慧長。斷了分別、執著的樣子是:煩惱輕、智慧長。最明顯的是,聽經有悟處、讀經能通達義理。 ­

32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為了斷煩惱;煩惱沒有了,清淨心就會現前,根本智就現前。 ­

33 戒能斷煩惱,定能斷煩惱,慧能轉煩惱為菩提。 ­

34 贊歎比毀謗傷害人還要厲害,毀謗會叫人生煩惱,贊歎同樣也叫人生煩惱。 ­

35 大家對他一贊歎,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貢高我慢統統生起來了,他的道行不能再前進,只有往後退。 ­

36 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修一心不亂;功夫就是在伏煩惱、斷煩惱、開智慧。 ­

37 學佛,要從“放下”開始。先放下見思煩惱,再放下塵沙煩惱,最後放下根本無明。 ­

38 我們在境界裡面,才起一念分別執著,那就叫迷,那就叫做無明。無明繼續不斷往下發展,那就變成見思煩惱,那就得造業受報。 ­

39 心一天比一天煩惱,就是業障增加;心一天比一天清淨,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 ­

40 淨土容易成就,在於“帶業往生”,不需要斷見思煩惱;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是帶業往生。 ­

41 煩惱障是七情五欲、人我是非、貪嗔癡慢。 ­

42 見思煩惱通常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見惑,一類是思惑。 ­

43 見惑包括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 ­

44 思惑包括悭貪、嗔恚、愚癡、傲慢、對於聖教的懷疑。 ­

45 對於聖教的懷疑,就是對於佛法所講的理論方法懷疑;對聖教懷疑是很大的障礙,它是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裡面的一個。 ­

46 佛不迷,他就沒有煩惱,他不迷,他就沒有輪回。 ­

47 煩惱是因,輪回是果。六道輪回從哪裡來的?就是你心裡煩惱變現出來的。 ­

48 這個人心裡沒有煩惱,就沒有六道輪回。 ­­

   南無阿彌陀佛 !  南無阿彌陀佛 !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冤家債主不敢干擾你
下一篇:淨空法師:現代工作繁忙,提倡推廣簡要的十念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