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勸發菩提心文淺釋(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宣化上人:勸發菩提心文淺釋(二)

勸發菩提心文淺釋

美國加州萬佛聖城宣化上人 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編按〉:
宣公上人曾三次宣講本文:一九七四年在金山禅寺以本文為教材,教導西方人學習中文,惜未講全;一九七九年於萬佛聖城開光典禮後,特為遠來訪客,及城中四眾弟子講解;一九八五年於金山聖寺第三度講解。由此可知上人對本文之重視,吾等學佛修行之弟子,豈能不深加研習熟讀之?
上人三次暢述,各有所重,本當一一刊出,但因整理未及,本站特將各次講解之菁華,先行編輯並合上網刊載。日後容或人力允許時,再行各別次單獨刊出。

序分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颡。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勸發菩提心文」:勸發,是你本來沒有發,他用一種很合理的、很合法的語言,來勸勉你,令你發生這種的心。發生什麼心呢?就發這個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種明白的心,就是反迷歸覺的一種心,就是捨邪歸正的一種心,就是明辨是非的一種心,也就是不顛倒的心,就是一個直心。直心裡邊沒有一切的委曲相,沒有彎彎曲曲的這一些個行為。菩提心也就是個利人的心,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他的心:這都叫菩提心。
那麼「菩提」,這是一個梵語,翻譯過來就叫「覺道」,就是要你明白這個道。明白道,你才能修行;你若不明白道,就不能修行。不明白道,你往往就會顛倒,就會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了。你若明白了呢,就能走一個正路;你不明白,就走一個邪路。所以這個菩提心,你怎麼樣講,怎麼有道理。總而言之,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菩提心,所以也就是一個持戒律。你守規矩,就是菩提心;你不守規矩,就是忘失菩提心。這菩提心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子。
「古杭」:就是古來到現在都有這麼一個地方。是什麼地方呢?就是杭州。杭州這個地方是佛法大興的一個地方。杭州有西天目、東天目、南天目、北天目,又有天台山。這些個地方,過去七佛都在這兒出世的。所以中國為什麼大乘的根性這麼多?因為佛以前選擇過中國,在這兒出世,所以這個種子早都種下了。「梵天寺」:梵是清淨的意思,就是「清淨天」這個寺院。
「沙門」:沙門是出家人的一個普通的名詞,也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就是不顛倒;息滅貪瞋癡就是不胡塗,就是沒有無明。所以出家人普通的一個名號就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那麼這個出家人叫什麼名字呢?就叫「實賢」。本來他的名字叫「思齊」,就是見賢思齊焉,又有個別號,就叫「省庵」。因為這個,所以這一般的人就謂之「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文」,就是文章。文章裡邊有開合轉折,有種種道理在裡頭包括著,可是它說的是一篇一篇的,一章一章的,所以叫文章。這個文法用的有「之乎者也矣焉哉」,又有「啟承轉合」,那麼寫的東西是井井有條,很有道理在裡頭包含著。
那麼這一篇文,也就等於經典一樣的,它用字不太多,可是說的理論是很圓滿的。因為這個,在佛教裡頭這個發菩提心文,也占很重要的地位。「撰」:這一篇是誰撰的呢?撰就是杜撰,就是寫作,就是他著作的;因為他寫出來的,他不知道究竟對不對,所以客氣話,他只是說撰,沒有說他著作。他自己認為自己所寫的道理,以前沒有的,那麼以後有沒有就不知道了,所以叫杜撰。這個杜撰就是單獨的,和旁人不同的,也就是或者別開生面,獨出心裁,寫這麼一篇文章,這叫撰。撰就是撰述;述就是說一說。
他說「不肖」:不肖就是不像。不像什麼呢?不像古來諸佛菩薩、大德高僧那個智慧。因為他們有智慧,所以無論他們寫出來什麼東西,都是很靠得住的。不肖,也可以有另外一個解釋。譬如父親是一個大官,我呢,只做一個農夫,所以叫不肖。或者父親是很有錢的,自己是個窮人,這也叫不肖。說:「我比不了我那個先人。」這就叫不肖--不肖某某。好像帝堯就把他這個天下傳給大舜,沒有傳兒子。他兒子叫丹朱;丹朱不肖,所以他傳給旁人了。這個不肖,就是和父親不一樣的,和先人不一樣的。他這個「不肖」,是說他和佛菩薩的思想、心理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他沒有什麼智慧。說「愚下凡夫僧」:我是一個凡夫,不是個聖人。凡夫僧,誰呢?「實賢」。
雖然他是個愚下的凡夫僧,很愚癡,很下劣,也是一個薄地凡夫,可是他有一份誠心,有一份真心,要說真心話,要說誠心的話。真誠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泣血稽颡」。泣血,哭得把眼睛都哭出血來了。你們各位想一想,若不到真誠,哭到極點,怎麼會把血哭出來了呢?不會的。這雖然是個形容詞,可是也就是他一個真心的表露,懇切至誠的一種心的表露。稽颡,就是叩頭:頭前邊額這個地方也叫颡,所以稽颡,就是把頭叩到地下。
「哀告現前大眾」:我啊!泣不成聲的,很哀痛的,告訴現前大眾。大眾就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和一切的眾生;不單人,乃至於其他的眾生都包括在內了。大就是廣大;眾就是眾生:這不是單單說的人了。「及當世淨信男女等」:和當時的,這可以說是就是現在的。這個「當世」也就是在當時的,也和「現前」是一樣的,不過這個文法他這麼樣說。凈就是清凈的;信就是善男信女。善男信女,這就是包括一切在家人都在內了。
「惟願慈悲」:我現在願意你們每一個人,都很慈悲的,「少加聽察」。你們拿出一點點的時間來,聽一聽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少加聽察,你也想一想。這個「察」就是想一想,對不對?英文叫 Think over. You think over. It's right?
「嘗聞」:我常常聽見你這麼說,說什麼呢?說「入道要門」:你想要修道,這個要緊的門徑是什麼呢?「發心為首」:你一定要先發菩提心。你要先發菩提心,這才是最要緊的。「修行急務」:你修行,這個最要緊的你應該懂得的,就是什麼呢?「立願居先」:一定要發願。你若不發願,你就不能修行;你修行,那都是假的。因為願你也不敢發,你還修什麼道?你所謂修道,那都是在騙人呢!你若真正想要修行,為什麼不敢發願呢?所以說立願居先,你要先立一個願。
「願立則眾生可度」:你有了願在那兒來支持著你;你若沒有願,你就是這麼樣子,說:「我修行,我修行。」啊!到時候就忘了,到時候就不記得了,所以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你若能自己有了願力,就像你有個船了,你才能度人;你若沒有船,你怎麼能度人?那個願就像一個船似的。「心發則佛道堪成」:你要發菩提心了,你才夠成佛的資格;你若不發菩提心,你就沒有機會成佛。所以這說得都非常地懇切,非常地要緊。
「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茍,是假如、假設。你如果不發廣大心,就那小小氣氣的,一點點虧也不能吃,也不能捨得。你不立最堅固的這個願,「假如我說了,一定要這樣做,不能改變的。」這叫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你就經過有塵剎那麼多的劫數,你不能脫出這個輪回。輪回就是六道輪回--天道、人道、阿修羅這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你還在這裡頭轉來轉去。你就是做什麼善事,或者升天,或者做人,享福報,這沒有什麼大意思的,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雖然說你也吃齋啊,也念經啊,也念佛啊,「總是徒勞辛苦」。你就是用多少功,都是自己在那兒徒勞無益,很辛苦的;你就修什麼法,也是不究竟的。
「故華嚴經雲」:所以在《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要是忘失這個菩提心了,你修一切的善法;雖然是善法,也是修六欲諸天那個天魔的業。因為你無明不斷,YIN欲心不斷,修這些個法,都是在那個地方造天魔的業。忘失菩提心,就是你念不清淨。你若念清淨,那就是菩提心;念不清淨,那就是魔業,所以是名魔業。「忘失尚爾」:你把這個菩提心忘了,你所修的善法,還都只是魔業,「況未發乎」:況且你沒有發呢?你若不發菩提心,那你能修什麼?修什麼也都是魔業。
「故知欲學如來乘」:因為這個,所以你要學佛法,要學佛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你一定要先具足了發菩薩的願力;你若不發這個願力,那是總在魔的窟窿裡轉,在魔的洞裡,在那兒來回來回跑。「不可緩也」:所以這個菩提心,你不可以等,不可以說:「我等等再發菩提心吧!」不可以的!說:「我等等再立菩薩願。」這不可以;你一定要發這個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才能脫出輪回,了生脫死呢!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雲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惟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然心願差別」:然,就是這樣子。既然是這樣子了,就是你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定要立堅固願。你不發菩提心,始終也不能成佛道;不立堅固願,始終也達不到你的目的。心願差別,人發心的心願有很多種不同的,其相乃多。發心就是人的思想,人的目的,人的志願,人的目標。「其相乃多」:這個相很多很多的,可以說是有八萬四千那麼多。
「若不指陳」:那麼現在我略略地,不能全說,我說簡單一點。若不指陳,我若不把它指示明白了,說清楚了,陳列出來。陳,就是陳列出來,就是給你們擺在眼前看一看。「如何趨向」:你怎麼樣子才知道往前去進步呢?趨,就是往前去,到那個地方去;向,就是對著那個地方。「趨向」,就是我怎麼會有一個目標呢?我怎麼會有一個方針、宗旨呢?「今為大眾」:這省庵大師他說,我現在為大眾,「略而言之」:略略地說主要的。「相有其八」:這個相,總括起來有八種,「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有邪有正,有真有偽,有大有小,有偏有圓。
怎麼叫邪呢?邪就是自私。怎麼叫正呢?正就是不自私。怎麼叫真呢?真就是利人不利己。偽呢?就是利己不利人。你用六大宗旨來看,就可以知道。什麼叫小?什麼叫大?小就是為自己;大就是為大眾。所謂「為人不為己,終究是佛體;為己不為眾,終究白搭命。」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都沒有用。大,就是發大心;發大心就是行菩薩道。那麼不發大心,小呢?就是不行菩薩道,就是自私自利、爭哪、貪哪、求啊、為自己做打算,這都是小。若為大家做打算,大公無私、至正不偏,普同供養,以法界為體,以虛空為用,這都叫大。
偏,就是偏激,偏於一端,偏於一邊,偏於一小部份,不圓融。那個圓裡頭包羅萬有的,就是圓滿;圓滿菩提了,就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可以用我那一首偈頌,來形容這個「圓」。這個圓就是:
「法界為體有何外」:以法界為體,有什麼在法界外邊的?
「虛空是用無不容」:虛空就是一個大用,沒有不包容的。
「萬物平等離分別」:對於萬事萬物都是平等平等看,看成平等。
「一念不生絕言宗」:這個可以說是圓了。
那麼後邊,他會解釋這個「偏圓」。我現在解釋,是按照字義大概的意思說。省庵大師這個《勸發菩提心文》,你若往我們這個六大宗旨上一合,那是天衣無縫,恰到好處!
「雲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怎麼叫做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呢?這個「耶」字就是問號。「世有行人」:這就說出來了。說世界上有修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就是出家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他修是修,可是盡做外相。譬如,他又拜忏哪,又禮佛啊,又在那兒念經啊;盡給人家看,他不往自己回光返照,自己心裡有沒有拜忏?自己心裡有沒有念佛?有沒有禮佛?有沒有念經?你心裡念,那才算真的呢!你盡在外邊做表面的工作,裝老修行,給人家看--我用一個什麼功也給人家看看,譬如我掃掃地,也等著有人來了,我就掃掃地,我這可做苦工了!盡做表面上的工作,這就是不單沒有功德,而且邪。這個就是不正當,盡報功。對人有一點什麼好處就說:「你知道嗎?因為你,我怎麼怎麼樣子啊!」叫人感激自己,這都是叫邪的。
你們大家要徹底了解,施恩不求報,予人不追悔。對誰有什麼好處,你應該忘了它;不應該常常記得,掛到嘴巴皮上,一天到晚就用這個來做廣告,做招牌:「啊!我做了什麼好事了,你知道嗎?某某地方的廟是我修的,你看那個匾上有我的名字嘛?」還怕人不知道,還叫人看看那個匾上有沒有他自己的名字。這就是邪,這就是盡在那兒貪名聞利養。
若不這樣子呢?那就是正了。所以這個邪正,正是相反。邪的是屬陰的,正的是屬陽的;邪的見不得天,見不得光;正的是正大光明的,什麼地方都可以行得通的。所以要一向修行--一向修行,就是從來修行--不究自心,他不在自心上用功夫,專門向外馳求,到外面去找去。「但知外務」:就知道在外面做表面的工作,好像給人念經,做趕經忏,又是什麼的,哦!你看的很熱鬧很熱鬧的,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辛苦得不得了。「啊!我真是為法忘軀了!你們大家知道我嗎?」就是盡向人來報功,表示他自己的德行,那麼張揚外露,不能韬光晦跡,不能藏器,不能有修養,有涵養。
為什麼他到外務去呢?「或求利養」:就是為利益他自己,叫人供養他,叫人相信他,教人或者炖點人蔘給他啦,或者煲點木耳給他啦,或者……,所以你們誰要是我的真弟子的話,誰也不准給我弄東西吃。我反正現在沒有餓死嘛!你今天又煲點這個湯,明天又弄點那個,啰啰蘇蘇,真討厭!你們以為這是誠心了,你想不到這就是助纣為虐呢!你就把那個修行人弄得不修行了。你們懂了沒懂?所以不能單獨地個別供養某一個人。
「或好名聞」:或者貪圖人家到各處給自己宣傳一下:「喔!他真是老修行啊!真是個大修行啊!真是好呀!怎麼樣,怎麼樣……」各處給宣傳。你派出去很多的馬仔,很多的工作人員到各處給他宣傳。好像我今天說這個某某,就是邪!就是邪!你看他就是貪利養嘛!佛教企業化!這是佛教的罪人哪!這是佛教的敗類啊!佛教怎麼要企業化?要企業化,又出什麼家?在家人誰都可以辦企業,誰都可以做生意賺錢。為什麼出家人,佛教徒要做企業化?那麼一般的人還說:「哎呀!那兒好呀!好呀!好呀!好呀!……」往地獄裡鑽還不知道呢!還好呢!都鑽到地獄去了。這就是或求利養嘛!盡叫人拿錢給自己。喔!自己干什麼干什麼。或好名聞,或者貪一個好名譽。
「或貪現世欲樂」:你說他不是貪現在欲樂是干什麼?一天到晚吃吃喝喝的,又吃肉,又喝酒,又亂七八糟的,什麼都干,就是貪現在的欲樂嘛!那不是地獄是什麼?你們哪一個是他的徒弟,可以回去報告他,告訴他我這麼罵他,我不在乎的。
「或望未來果報」:或者說我現在做功德,將來我做國王,將來我又如何如何的,將來有好的果報。這都是邪,這都是邪!我講話,我是知道的,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上一篇:宣化上人—勸發菩提心文淺釋(一)
下一篇:宣化上人:勸發菩提心文淺釋(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