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普獻法師:菩薩敗壞之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寶積經5-1集:菩薩敗壞之相

主題:寶積經第5-1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接著我們來講第五個:善調順。也就講明,有些看起來似乎在修菩薩道,但是跟實際的菩薩有一段距離;有些人似乎在信佛學佛,而事實上跟佛的距離越來越遠。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經文: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敗壞之相。何謂為四?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見善菩薩,輕慢不敬。迦葉!是為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第一個「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也就是說,把佛法當做一門學問來研究,當做知識、理論來深入,研究佛法只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不是透過佛法來修正我們的身心、行為,不能如說修行,最後只能成為一個學者,叫做「佛學者」,而不是「學佛者」。

實際上,佛法不是僅僅知識上的認同就可以了,必須徹底地回歸於身心的淨化與升華。讀誦這麼多的經典,只是背誦了許許多多的名相,了解這些理論,可是理論是理論,實際的證悟必須自我在內心、在身心當中淨化升華,才能得到受用。

我們看到許多的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成為一個佛學者——把佛法當做一門學問來研究,結果身心的毛病完全沒有打理,不能得到受用,這個就是我們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常常以學者的身分來掩飾空言無行的毛病,這是第一個敗壞之相。

第二個「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學在師後叫做「弟」,法從師生叫做「子」,所以我們自稱自己是弟子,也就是說我們所了解的佛法義理,都是從師長而來的。既然我們從師長去受學,當然就是要能夠去奉承隨順師長的意思,而不能照著自己去推測,來顛倒解說。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推測、臆想、分別,往往跟佛陀的原義有一段距離,跟師意相違,當然就不能得到師長的歡心。

但是我們學佛法,要真正的能夠掌握到佛陀真正的義理,而不是說用自己去臆想分別,那是不行的。所以我們應該以三法印來印證是不是佛法。佛法也不一定是要佛說、或者是師長說,只要跟三法印相印的都是佛法。而說法的也不一定是人,包括山河大地所有一切有情無情,都是在展現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只是我們不用心,我們不能去體會。所以透過師長的解說,我們比較容易去掌握無常、無我、因果緣起的道理。

一個學佛的人在師門當中,能夠了解師長真正的道理,了解三法印真正的道理,這樣思想上一致,當然大眾就能夠和合共住。佛法僧這個「僧」就是和合的意思,就是六和合,在經濟上、生活上、意見上、修學上都是一致的。這樣子才能保持佛法的純正,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才不會產生量變跟質變。

有些人總想遠離大眾,自己住阿蘭若;阿蘭若就是深山海角自己一個人,自己去修行。這個就是來掩飾什麼呢?不能見和共住的毛病,也就是一種孤僻的心理。如果是短暫的時間,個人去深山閉關修行,去認真地修戒定慧的話,這個是稱為阿蘭若比丘。短暫時間的充電是很好的,如果是長時間或者一輩子,一個人這麼獨修,以佛法來講是不理想的、不符合佛制。因為佛法僧的「僧」就是至少要四個人;三人成眾、四人成僧,一個僧團最起碼住四個人。

目前有許許多多修道的人,慢慢養成一種孤僻的行為,一個人一個茅房就這麼住一輩子,這個對佛法來講是很大的損失。我們知道這個時代是群體的時代。所謂群體的時代,就是大眾產生的一種力量,這種群眾的力量才能夠保護自己本身的安全,而且在大眾當中道業也比較容易成就。為什麼呢?大眾的攝持、大眾的威德,自然我們的道心就容易進步。所以古代的大德說,寧可在叢林中睡覺,千萬不要自己蓋小廟,道理就是這樣子的。畢竟佛法僧的「僧」是僧團,就是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制度,在大家互為提攜當中,道業一起來進步,這是最好的。

所以這個是講到有些人雖然是修學佛法,養成一種孤僻的心理,那麼對佛法來講是沒有多大的好處。

第三個「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本來出家的僧團、僧侶是依靠信徒的布施而生活,那出家目的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如法修行;因為如法修行,自己的身心得到安頓了,才能安頓眾生的身心。所以佛陀時代,在家信徒修物質的布施、財施,供養修道的人來修行,那麼出家的呢,就是修法施,以法、以真理來布施信眾。

如果有些出家了,違反這個本願而不去修戒定慧,來接受信徒供養的話,那就叫做違背了自己的本誓。本來的誓願就是出家修道、弘揚正法,讓佛陀的法音能夠讓眾生得到受用。那麼現在自己不能在戒定慧上去用功修行,就浪費了施主的供養。這個時候心安不下來,怎麼辦呢?就是大興土木,把寺院建得很大,然後就忙著寺廟的興建,變成一個辦事僧——辦理事情的出家人,忙得不得了。

這裡建一個道場,那裡也建一個道場,這個念頭始終停不下來。所以師父的願望越大,信徒負擔就越重了。看起來是在興建大寺大廟,忙得不得了,但是跟出家的本來意義相差十萬八千裡。所以我們看到許多人一輩子都是忙著建寺,忙著建建建、忙忙忙,忙到最後身心憔悴。寺院建得這麼大以後,問題就出現了。為什麼呢?寺廟變成一個觀光地方了;觀光地方收入好,那麼變成富貴學道難了。

「損他供養」,因為不能跟戒定慧相應的時候,信徒供養也是白供養了。自己是違背了出家的本來的志願,不修戒定慧反而忙著興建佛寺、廣收門徒,來虛耗信徒的布施供養。

第四個「見善菩薩,輕慢不敬」。一個修道者本來就是應該依著自己所學到的知見來修學,身心得到淨化升華,也能夠跟眾生來分享。但是因為跟戒定慧不能相應,這個心安不下來。安不下來怎麼辦呢?見到其他的人修得這麼好,就產生了一個嫉妒的心,產生一個輕慢的心理:別人有什麼了不起呢!就這樣子輕慢別人而不肯虛心的求法。

所以為了自己身分,往往就是廣收門徒,人多勢眾,用群眾來維護自己的尊嚴。這是讓我們了解到目前許許多多出家眾,看起來是忙著辦佛事、忙著建道場、廣收門徒,一輩子就這樣子忙的當中,對戒定慧不相應。

這個是讓我們了解說:煩惱不能調順,內心裡面的煩惱一大堆,所產生的弊病。

 

上一篇:普獻法師:菩薩善順之相
下一篇:普獻法師:直心的正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