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
《維摩诘所說經》,又稱《維摩诘經》、《維摩經》、《不可思議解脫經》。三卷,十四品。姚秦鸠摩羅什(344-413,一說350-409)譯。師東晉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游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王奉為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骁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殁,遂於河西自立為王,羅什乃羁留涼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為東晉隆安五年(401)。姚興禮為國師,居於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經》、《法華經》、《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系統地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自佛教傳入,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多滯文格義,不與原本相應,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流通極廣。
維摩,是人名,梵名 Vimalakirti。音譯毗摩羅诘利帝。又作毗摩羅诘、維摩诘、無垢稱、淨名、滅垢鳴。是佛陀的在家弟子,中印度毗耶離城的長者,雖在俗塵,然精通大乘佛教教義。其修為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是本經的中心人物,故稱《維摩經》。又本經旨在闡說維摩诘所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故又稱《不可思議解脫經》。
本經是基於般若空的思想,以闡揚大乘菩薩的實踐道,說明在家信徒應行的宗教德目。全經以在家居士維摩诘為中心人物,透過其與文殊師利等共論佛法的方式,宣揚大乘佛教真理。本經約成立於西元一世紀頃,是繼《般若經》後,初期大乘經典之一,在印度即已盛行,且《大智度論》等諸論典皆常引用之;在我國更是廣被傳譯、誦持。茲就各品大意略述如次:
一、佛國品
本品主要敘述毗耶離城長者子寶積與五百長者子共獻寶蓋供養佛陀,佛陀以威神力,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如來說法,亦現於寶蓋中。寶積目睹此佛國瑞相,欣歎佛德,發菩提心,並請佛陀說示如何莊嚴佛國淨土。佛陀為說直心、深心、菩提心、六度、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等是菩薩淨土。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捨利弗聞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卻見此娑婆世界為五濁惡世不淨之相,於是生起佛陀因地修行時,心豈有不淨的疑惑。佛陀為釋其疑,以盲者不見日月為喻,說不見佛陀成就莊嚴的淨土,是眾生自己罪障故,非如來過咎。並以足趾按地,示現國土清淨,使在會大眾共見共聞而發無上菩提之心,得法眼淨,乃至漏盡意解。
二、方便品
方便又作善權、變謀。對真實法而言,方便是為誘引眾生入於真實法而權設的法門,故稱為權假方便、善巧方便。也就是佛菩薩應眾生的根機,而用種種方法施予化益。
吉藏大師《維摩經廣疏》卷二載:“梵音稱漚和拘捨羅,此雲方便勝智。方便是善巧之名,勝智為決斷之稱。但權巧有三:一、身權巧,適物現形;二、口善巧,隨機演教;三、意善巧,妙窮病藥。”
本品首歎維摩诘的根本德,即: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游戲神通,得諸總持,獲無所畏,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得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故為諸佛之所歎美,人天之所恭敬。此表自利。
次歎方便德。謂維摩诘雖已成就如此大菩薩功德,然欲度人故,以善方便住於毗耶離。其方便德如下:
□行六度。如經雲:“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示有六種俗欲而常修戒、定、慧無漏之法。如經雲:“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禅悅為味。”
□示同四種邪行,度人自守,鹹軌於正。雖為一切人所恭敬供養,奉為最上,而能不生驕慢,執持正法,攝諸長幼。如經雲:“若至博奕、戲處,辄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雖現身為實業家、外交家、法律家、政治家、演說家、教育家,而能隨處開導,饒益救護。如經雲:“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游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入諸婬捨,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上述是維摩诘示居毗耶離和光同塵的方便。
□隨類現尊貴身以為主導。如經雲:“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即四天王),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诘,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此中,人道有八應,天道有三應,類於觀音菩薩的三十二應。此表利他。
次以方便現身有疾而興教化。世間眾生因不覺妄動而有病,維摩诘以大悲方便而示疾,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余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诘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觀身無常:說色身是無常、是苦,是眾病所集,無足依怙,並以聚沫、泡、焰、芭蕉、幻、夢、影、響、浮雲、電等十喻,以明人人自身無常及苦的谛理。
□觀身無我:以地、火、風、水、四大假合、當體全空、如草木瓦礫、風力所轉等八喻,明身無主、身無我、身無壽、身無人、身不實、身為空、身無知、身無作的谛理。
□觀身不淨及苦:以身如毒蛇,說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及說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以明諸苦患。
□明法身所由生,並勸發菩提心。如經雲:“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禅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弟子品
從破眾生病次第來說,《方便品》是破凡夫病,《弟子品》是破聲聞病,《菩薩品》是呵大士病。
本品敘述佛陀派遣捨利弗、大目犍連、大迦葉、須菩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摩诃迦旃延、阿那律、優波離、羅□羅、阿難等十大聲聞弟子往詣維摩诘問疾,諸大弟子並五百弟子各述往昔被維摩诘呵斥的經過,而推辭不往。
四、菩薩品
前品佛陀派遣弟子問疾,個個辭而不往,因此,佛陀又差彌勒、光嚴、持世、善德等四位菩薩前往問疾,諸菩薩也各述前緣而辭赴。
據吉藏大師《維摩經廣疏》卷四載:“此品來意,有五因緣:一者命之次第,前則命小乘,今次命大士;二者破病前後,上破小迷,今呵大執;三者欲具顯淨名之德,小乘不堪,未足彰其道高,今大士辭讓,始顯其德遠;四者欲彰文殊之德,聲聞不堪,菩薩憚往,而文殊獨能擊揚者,則知位超大小,處眾獨尊故也;五者欲述昔法,以利今會。”
五、文殊師利問疾品
本品首敘佛遣文殊問疾,文殊受命率眾入城問疾。次述文殊入維摩室,賓主相互問答。
□問答疾因:文殊傳佛意旨後,自問維摩三個問題,即:“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雲何滅?”
維摩先答文殊所問“其生久如”問題,謂“從癡有愛,則我病生。”次答“雲何滅”,謂“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不病,則我病滅。”又答“何所因起”,謂“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問答室空:文殊以維摩室空,又提出諸問,如:“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以何為空”、“空何用空”、“空可分別耶”、“空當於何求”、“六十二見當於何求”、“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維摩則隨問隨答,即:“諸佛國土亦復皆空”、“以空空”、“以無分別空故空”、“分別亦空”、“當於六十二見中求”、“當於諸佛解脫中求”、“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者”。
□問答疾相:文殊接著究問維摩的疾相及與身心、四大的合離。維摩謂“我病無形不可見”、“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是病非地大,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問答如何慰喻有疾菩薩:文殊向維摩诘請問慰喻他人疾病的方法;維摩诘明示應“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
□問答有疾菩薩如何調其心行:前文所述他人的慰喻,只是一種助力,最重要的,還是須要自己內心善自調伏,疾病方可痊愈。因此,文殊問:“有疾菩薩如何調伏其心?”
維摩诘先答以有身始有病的道理,次教之觀我空、法空、我法俱空、空空,觀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離愛見覆,解偏著縛;離調伏、不調伏心二邊,而行菩薩行,以調伏其心。
末後,與會諸天子因聞法得益,身心清淨,皆發菩提心。
六、不思議品
不思議,是指不可思慮言說的境界。主要是用來形容諸佛菩薩覺悟的境地,與智慧、神通力的奧妙。
本品所說的不可思議,是維摩诘神力所示現的菩薩淨土果報,捨利弗乍入淨名丈室,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便生起“當於何座”的著相念頭,而遭淨名诃責,謂“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並示理遣情,為說求法者應有的態度。於是眾中有五百天子聞法得法眼淨。
其後,維摩诘顯不思議神通力,向東方須彌燈王佛借三萬二千師子座,此座高廣嚴淨,其室廣博,悉皆包容,無所妨礙。維摩诘於是由此不思議事,講說八種無礙,即:
□大小無礙:芥子納須彌、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動靜無礙: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恆河沙世界或還置本處,其中眾生不覺不知。
□延促無礙: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延七日為一劫;不樂久住而可度者,促一劫為七日。
□一多無礙:菩薩能把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也能把一切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依正無礙: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
□業用無礙:菩薩能性相融通,所以風不礙於身,身不礙於風,火不礙於腹,腹不礙於火,因此能吸入風火而身無損害;又菩薩能手擎一佛土至十方世界,就如同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娆。
□應現無礙:菩薩隨機說法,現作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帝釋身、梵王身、世主身、轉輪聖王身,度化眾生。
□法音無礙:菩薩能將十方世界所有眾聲,變作佛聲,演出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
七、觀眾生品
前品所現的不可思議事,是為了成就眾生,本品敘說不可思議的教法,觀眾生如幻人、水中月、鏡中像、熱時焰、呼聲響、空中雲、水聚沫、水上泡等,離眾生相,證得人空。其次說明行寂滅慈、不熱慈、無诤慈、不二慈、堅固慈,及行悲、喜、捨,不著法相,證得法空,妙解自在。又各以六番問答菩薩根源,說明修道用心的根本;以六番問答眾生根源,說明諸法生起的根本。
前文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末後則以天女散花,乃至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事,證明諸法無別,心、佛、眾生平等的真理。此段文,就是世俗詞章家、戲曲家所描述的天女散華一場的事實因緣,也是全經的奇觀。
八、佛道品
大士發心有二種:即上求佛道及下化眾生。上品明度眾生,本品則說求佛道。其內容主要有三部分,即:
□明佛道:文殊問維摩诘“如何通達佛道”,維摩诘謂“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所謂非道,是指五無間、地獄、畜生、餓鬼、色、無色界、貪、瞋、癡、懈怠、谄偽、憍慢、聲聞、辟支佛、貧窮、形殘、丑陋、老病、涅槃等,都是非佛道。雖是非道,而能得其通達,就是佛道。
□明如來種:維摩诘反問文殊“何等為如來種”,文殊謂有身、無明、有愛、貪、瞋、癡、四顛倒、五蓋、六入、七識處、八邪法、九惱處、十不善道、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都是佛種。
□辨眷屬:普現色身菩薩問維摩诘世間的眷屬資具如何,維摩诘卻以出世間的眷屬作答,使眾生因跡悟本。維摩诘以智度、方便、法喜、慈悲心、善心、六度、四攝為佛法眷屬;以總持、無漏法、覺意、解脫、八解五通、大乘、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慚愧、深心、四禅、多聞、甘露法、解脫味、淨心、戒品等為佛法資具。維摩的回答,正明佛國主伴交徹,因果圓融,無障無礙,非自非他,此正是大乘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九、入不二法門品
不二法門,是指超越相對、差別的一切絕對、平等真理的教法。也就是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上,能直見聖道者。
本品中,諸菩薩各說生、滅;我、我所;受、不受;垢、淨;動、念;一相、無相;菩薩心、聲聞心;善、不善;罪、福;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生死、涅槃;盡、不盡;我、無我;明、無明;色、色空;四種異、空種異;眼、色;布施、回向一切智;空、無相、無作;佛、法、眾;身、身滅;身、口、意善;福行、罪行、不動行;從我起二;有所得相;闇、明;樂涅槃、不樂在世間;正道、邪道;實、不實等三十一種不二法門。文殊謂“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能悟入不二法門;而維摩诘以默然無言彰顯不二法門,文殊歎為真入不二法門,所謂“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者即此。
本品中的三十一位大士的說法是以言顯道,文殊的說法是遣言顯道,而維摩诘居士的默然是無言顯道。維摩默然,實顯佛說無法可說的真旨。
十、香積佛品
本品敘述捨利弗念食,維摩诘自化作菩薩往詣上方眾香國香積佛處請佛余食,欲借此在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令樂小法者,發大菩提心,弘揚大道,亦使香積如來的聖號普聞於娑婆世界。眾香國九百萬菩薩與化菩薩同往娑婆世界,化菩薩以滿□香飯分與大眾,眾會悉飽。天、人、聲聞、菩薩食此香飯,身安快樂,毛孔皆出妙香。
眾香國土眾生鼻根敏利,香積如來不以文字說法,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化,釋迦牟尼佛以剛強之語調伏眾生,即:行邪行,得惡果;行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貪嫉、瞋惱、悭吝等惡行,得惡報。
眾香國菩薩贊歎佛陀在娑婆世界的大悲度生,及諸菩薩的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維摩诘聽了眾香菩薩的贊美,則說在娑婆世界的菩薩由於有十事善法,其一世饒益眾生,勝於眾香國菩薩百千劫修行。又說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十事善法是:
□以布施攝貧窮。
□以淨戒攝毀禁。
□以忍辱攝瞋恚。
□以精進攝懈怠。
□以禅定攝亂意。
□以智慧攝愚癡。
□說除難法度八難者。
□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
□以諸善根濟無德者。
□常以四攝成就眾生。
八法是: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
□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
□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
十一、菩薩行品
本品主要說明菩薩的法門無盡、願行無邊。初明“佛陀於菴羅樹園說法,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的瑞應;次說維摩诘、文殊及與會大眾來至佛陀所住的菴羅樹園聞法;次由阿難聞香,而有香飯佛事的問答,及佛陀廣顯一切佛事。
眾香世界菩薩於聞佛贊歎菩薩的一切功德難以思量後,心生悔責,向佛陀請法,佛陀為說示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盡無盡解脫法門,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散花供養,作禮還歸眾香國。
□不盡有為
□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教化眾生,終不厭倦。
□於四攝法,常念順行。
□護持正法,不惜軀命。
□種諸善根,無有疲厭。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求法不懈,說法無□。
□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於諸榮辱,心無憂喜。
□不輕未學,敬學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
□於遠離樂,不以為貴。
□不著己樂,慶於彼樂。
□在諸禅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行於世間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捨世間法,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
□不住無為
□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
□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禅定、智慧。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十二、見阿□佛品
本品首先敘說維摩诘的念佛法門。從佛陀與維摩诘的問答中,可知佛身不著有相,不著無相,不落二邊,不可以言說分別,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是觀佛,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次說維摩诘取淨佛國以攝有緣。由捨利弗問維摩诘“於何沒而來生此”為發端,佛陀為說“出阿□佛國”(即妙喜國,佛號無動),開跡顯本,使與會大眾恭敬尊重,知道維摩诘是為利益眾生而捨樂入苦。次命維摩诘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大眾,令大眾見妙喜國依正二報的莊嚴,而修學淨行,淨佛國土,乃至發願往生妙喜國土。
本品末後並歎此經具六益,即:
□聞此經得善利益。
□手得是經,得法寶藏益。
□讀誦、解說、如說修行,得諸佛所護念益。
□書持此經者,得佛同居益。
□聞此經隨喜者,得趣向佛慧益。
□為他人說此經者,得受佛菩提記益。
十三、法供養品
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此品稱法供養,是說以法供養於佛。本品首先由帝釋稱揚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的功德利益,並發願供養給事,亦與眷屬同受佛法。次由佛陀說示受持、讀誦、供養本經者,就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其所修福德不可限量。並自述護法本事,以明諸供養中,法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
十四、囑累品
本品是佛陀以三大阿僧只劫所修的不可思議功德之法,專咐囑彌勒菩薩,囑累其弘通流布,次又再囑累阿難,令之受持,廣宣流布。
維摩經的理想世界 人間淨土
依據《維摩經》所指的理想世界,這是人間淨土,這種人間淨土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情況呢?今列舉四點來作說明:
□是心淨土淨的世界
在本經裡,捨利弗尊者曾經懷疑佛陀的國土不淨,於是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珠寶,無量莊嚴,大地金色,整個世界都變成清淨莊嚴的國土。佛陀告訴捨利弗:“這就是我心裡的娑婆世界。”
捨利弗就問佛陀說:“為什麼我們所見的娑婆世界,與您所見的不同呢?”
佛陀舉例回答說:“天生的瞎子,從未見到太陽、月亮,但不能說沒有太陽與月亮,而是應該怪自己的眼睛有了毛病。”因為這是我們眾生心裡有了毛病──妄想執著,所以我們的生活見解就不一樣了。
從唯識的觀點來說,在不一樣的業感之下,所見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例如:水,餓鬼見到水,就像膿血一樣;魚蝦見到水,就像窟宅一樣;天人看到水,就像琉璃一樣;我們人看到水就是水。
佛陀更舉例說,諸天人在吃飯的時候,由於福報不同,所以見到飯食的顏色,也有種種的不同。
至於人,即使是自己的大便,還會嫌它臭不可聞,但若是一只狗,卻會把它當作是珍馐美味。這與吃素的人只要看到魚蝦,就覺得腥臭難聞;吃葷的人,卻吃得津津有味,是同樣的道理。又例如:有的人生活在華屋大廈裡,心裡還覺不安;有的人生活在茅草屋裡,卻覺得快樂無比。所以我們知道,心裡的清淨,可以使外境也隨之清淨,故此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是大小互融的世界
在佛教裡,一說到小乘的人,就說是自私自利;說到大乘的人,就說是覺世濟民。其實在《維摩經》裡,大小乘是可以互融的。就以維摩居士本身來說,他是一位在家的學佛居士,但是他時時奉持沙門淨戒,並做度生工作,沙門淨戒是屬於小乘的,而度生工作卻是菩薩的事業,這就是大小互融的地方。
這位維摩居士,在本經中形容他是“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居士不但是大小互融,而且是世出世間一如的聖者。
□是無量方便的世界
維摩居士在這個世間,奉行佛道,有無量方便的法門。他和世俗的人一樣,開商店、做生意、種田耕地、賺錢,但是金銀財寶在他手中,一點也沒有妨□,他身帶金錢,到各種不同的場所,隨緣方便的度化眾生。他不但進入賭場,而且還到酒家,其目的是要度化這些喜歡喝酒和賭博的人走向清淨的佛道。所以,維摩居士就是以這樣無量的方便,度化眾生,使得這個世界成為淨化的人間淨土。
因此,你穿好的衣服,維摩居士也跟你一樣穿好的衣服,其實,他並不執著好的衣服,而是用佛陀的慈悲法衣,來莊嚴他的身相。又你吃飯,他也跟你吃飯,但是,他對飲食,無貪無瞋,因他早已以禅悅為食。他示現生病,而利用大眾為他看病時,為大家說法,可說是運用了種種方便的法門來度化眾生。
□是不二法門的世界
我們在生活裡,把好和壞,分得很清楚,並把有和無、生和死也分得很清楚。所謂不二法門的世界,是生死、善惡、因果都是不二的。
我們現實的世界,“有”的時候很歡喜,“無”的時候很悲傷,但是在本經裡的世界,有和無都是一樣的,“有”的世界固然很好,“無”的世界更好,因為如果是無,就可以無限無量。另外,我們認為善的是好,惡的是壞,但是真正有修行的人,善的固然是好,惡的他也把它當作是一個借鏡,此即所謂逆增上緣,惡人有時也能是一個善知識。
我們在生的時候,健康、生存,都認為是很快樂的,到了老的時候,就認為很悲傷。而本經裡所說,生固然好,死也並不可悲,因為人,沒有真正的死;死,只是肉體的分段生死,真正來說,生與死,並無差別的,一而二,二而一,死了以後,還要再生,但若能識得清淨自性,則死又何曾死?生又何曾生?
《維摩經》裡理想的世界,啟示我們的是如何加強心理的建設,也啟示我們從人格上去升華,從內心裡去淨化。
《維摩經》裡佛教理想的世界就是人間的淨土。
據歷代的經錄記載,本經的漢譯本有七,現存有三。除鸠摩羅什的譯本外,另有:
□維摩诘經。又稱《維摩诘所說不思議法門經》、《普入道門經》、《佛法普入道門經》、《佛法普入道門三昧經》、《維摩經》。二卷或三卷。三國時代吳支謙譯。是現存最古的漢譯本。
□無垢稱經。又稱《說無垢稱經》。六卷。唐代玄奘譯。
現存的三種譯本,其經文結構及義理大致相同,然亦略有出入,例如第一品的贊佛偈,支謙譯本為十頌,羅什譯本為十八頌,玄奘譯本為十九頌半。若論翻譯的精確程度,則以玄奘本為冠。若論譯文的巧致,則屬羅什本,其譯筆流麗,被推為古來佛典文學中的優秀藝術作品。而諸譯本中又以羅什所譯流通最廣。本經亦有西藏譯本,收於西藏大藏經佛說部的經集中,另有以西藏譯本為底本的滿蒙語譯本。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九冊、《碛砂藏》第九冊、《龍藏》第三十二冊、《卍正藏》第十五冊、《大正藏》第十四冊。主要注疏有:
□維摩經注 十卷 姚秦.僧肇注
□維摩經文疏 二十八卷 隋.智顗撰
□維摩經玄疏 六卷 隋.智顗撰
□維摩經義疏 六卷 隋.吉藏撰
□維摩經略疏 五卷 隋.吉藏撰
□維摩經義記 八卷 隋.慧遠撰
□維摩經疏記 三卷 唐.湛然述
□試據本經繪出人間淨土的藍圖。
□“維摩一默”說明什麼?
□《觀眾生品》中的天女散花一文,有何重要性?
□試舉例說明八種無礙。
□試述維摩居士的方便行。
□何謂道場?
□如何求法?
□如何通達佛道?
□試從日常生活中舉例說明“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試述出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