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斌宗法師:娑婆世界三苦八苦與極樂世界三樂八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娑婆世界三苦八苦與極樂世界三樂八樂 斌宗法師

 

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消文】世尊又召呼捨利弗而問說:‘捨利弗!阿彌陀佛的國土因何名為極樂呢?’不待捨利弗開口,佛便自己答說:‘彼國的眾生,沒有種種的苦,但受種種的樂,所以名為極樂。’

【釋義】此段是應前段極樂名字,自問自答,先約眾生正報解釋極樂。

 

其國眾生:謂念佛往生彼國的眾生(梵語薩埵新譯曰有情,舊譯曰眾生),是說:眾緣和合而生,娑婆眾生則外借地水火風四緣以成色身,內合受想行識四法以成心法,具足內外諸法相集而生,故名眾生(眾生是假名,五蘊是實法,此約自身正報明),又經歷眾多的生死,亦雲眾生,謂常於六道輪回不息故(此是約生處依報明)。多善根福德因緣而生彼國,蓮花清淨為身,靈明寂照為心,此極樂之眾生也。

 

附┌色…四大五根為色蘊,即吾人之色身。

五├受…領納五塵攀緣外境為受蘊,即第五識。

蘊├想…取所緣境憶想分別為想蘊,即第六識。

表├行…恆審思量念念不停為行蘊,即第七識。

  └識…了別諸性識境執持一切種子為識蘊,即第八識是總報主。

 

極樂世界,究竟安樂,永離諸苦,故曰無有眾苦。眾—是不一之謂,苦—乃逼惱之義。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難苦,無量諸苦。故曰:‘眾苦。’極樂則反之,故曰:‘無有。’

 

三苦者:一、苦苦—受有生老病死之身,(身是苦果)已名為苦,更加冤憎相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乃至其余的一切眾苦逼惱,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苦中加苦故);二、壞苦—以娑婆終有壞滅,事無久遠,樂非真實,切實的說:雖有少分之樂,亦非究竟,樂去悲來,苦惱者多謂之壞苦(如世間富貴之家,一旦失敗即是壞苦,世法靠不住故),亦如六欲天人雖受衣食如意,宮殿隨身之樂,此乃有漏十善所感,終有福盡墮落之日,初禅天雖得離生喜樂定,二禅天得定生喜樂定,三禅天得離喜妙樂定,四禅天得捨念清淨定之樂,這皆屬世間有漏的禅定,當樂境享盡墮落時,不勝憂惱亦曰壞苦(有漏業不堅遠故);三、行苦—(行是遷流不息,剎那生滅之義)由諸法遷變無常,而生苦惱謂之行苦,如無色界之四空天,雖得四種空定,壽八萬四千大劫,無色質之累,有空定之樂(或雲苦樂雙亡),然亦屬有漏(以未出三界故),若失去定力時,還要墮落生死輪回,雖未隨時,亦不免常受行陰,念念遷流之苦,故曰行苦(有漏定非真樂故)。當知!欲界具三苦,色界無苦苦,無色界唯行苦。

 

八苦:1生苦—在母胎中,俨如囚獄,出胎又受風刀割體之苦,詩雲:‘業風吹識入胞胎,獄戶深藏實可哀。’2老苦—力弱容改—神衰智鈍,舉動言行,皆不如意,故人不喜近,詩雲:‘流淚暗思童稚樂,見人空話壯年強。’3病苦—四大不調,諸根痛患,飲食俱廢,坐臥不安,詩雲:‘四大因時偶漸乖,此身無地可安排。’4死苦—四大分散,抽筋折骨,恩愛割別,業境現前,驚恐無量,詩雲:‘脫殼生龜真痛絕,落湯螃蟹漫慞惶。’5求不得苦—想欲求得,而偏失名利福壽,凡所欲求而不隨願,詩雲:‘揚帆屢見沉舟客,掛榜偏傷落第人。’6愛別離苦—想欲長久住合,那知眷屬恩愛一朝割別,苦不可言(緣若盡時各自散),詩雲:‘虞氏帳中辭項羽,明妃馬上謝君王。’7冤憎會苦—有仇怨之人,最怕會見,想欲避而偏偏相逢,一見仇人如眼中釘,常生憎恨,詩雲:‘好事頻求難得到,冤家欲避反相逢。’8五蘊熾盛苦—身心煩惱如火熾然,晝夜熾盛,焚燒眾生身心,苦不可言,詩雲:‘逼迫身心苦事多,哀聲無地可號呼!’

 

復次:八苦前四屬身,後四屬心,又前七種是別,後一種是總(以前七苦不出五蘊身心故),此外還有天災人禍—寒侵暑迫,雨打雷驚,譏罵嘲刺,欺淩壓迫等苦,若擴而充之,不勝枚舉。總之上來所說三苦乃三界眾生之所共受,八苦是一切人類所同受,上至國王,下至庸人無一個可能免者,亦無法可逃避也。而極樂世界眾生,永不聞苦名字,故祈願大家發心念佛求生!

 

但受諸樂—所受純樂無苦曰但受;樂事非一曰諸樂。彼土不同此土苦多樂少,雖有少分之樂,多數由種種苦力強求而得者,又不能長久享受,終有失去之日,所謂樂極生悲,此乃樂中帶苦,非純樂也。極樂世界則不論所受用的一切依報,與所感身相的正報,一一殊勝妙樂,無有少許苦事相間,故曰:但受諸樂。然娑婆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極樂則但有三樂、八樂,乃至無量諸樂。

 

三樂:1清淨無累樂—無粗濁之身,欲愛之染,則無苦苦。2依正常然樂—壽命無量,國土不壞,即無壞苦。3正智不動樂—安住真理,不生不滅,則無行苦。

八樂:1蓮花化身樂—即無十月胎獄之生苦,詩雲:‘誓割愛緣生極樂,華中產取玉嬰孩。’2相好莊嚴樂—功德之身永無改變故,即無形骸衰朽之老苦,詩雲:寧知淨土春長在,不使身心晝夜忙。’3自在清泰樂—清淨之身永離痛患,即無四大不調諸病苦,詩雲:‘誰知極樂清虛體,自在游行白玉階。’4壽命無量樂—與佛同壽,不生不滅,即無四大分離之死苦,詩雲:‘何似華開親見佛,無生無滅壽難量。’5所欲如意樂—衣食隨念,不假造作,即無所求不得苦,詩雲:‘樂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區區更苦求。’6海眾常聚樂—清淨海眾,長為親友,則無恩愛別離苦,詩雲:‘諸上善人俱會處,願教曠劫不分張。’7上善俱會樂—諸上善人,互相愛敬,即無冤憎會遇苦,詩雲:‘何時得預蓮池會,積劫冤仇好共消。’8身心寂淨樂—身常清淨,心恆寂照,則無五蘊煩惱熾盛苦,詩雲:‘何當淨土修禅觀,寂照同時離有無。’

 

總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所造成,娑婆眾生念念顛倒,則所感依正皆穢,故有五濁、三苦、八苦乃至無量種種業感苦;極樂眾生心心正念,則所感依正皆淨,故有五清三樂八樂乃至無量種種法性樂也。

 

故名極樂:故—是承上結下詞,謂如上所言,不受眾苦但受諸樂,所以名為極樂。今以三界比論之:三惡道極苦無樂,人、及修羅苦多樂少(或雲苦樂相半),諸天、雖然樂多苦少,然樂無長久有壞苦故;唯西方純樂無苦永遠不變,此即究竟樂,故以極樂稱之。二土對較苦樂懸殊,淨穢迥異。如是勝劣攸分,取捨則由人!

 

當知!佛說此苦樂者,意欲使人深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然而生,深知彼土之樂,則欣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此段以為下文勸策發心念佛求生的張本。

---------摘錄自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上一篇:印光大師:念佛最妙一法
下一篇:李炳南居士:念佛十二字訣與一心不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