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李炳南居士:念佛十二字訣與一心不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念佛十二字訣與一心不亂 李炳南居士

口念耳聽  百八不亂

摘自李炳南文集《契道之法》

  既信聖言量,持彌陀名號,然執持之功,亦有淺深,譬如今之學制,有小學、中學、大學,程度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層次口念耳聽猶之小學,其次心念心聽猶之中學,最終神念神聽則猶如大學;然吾等程度,小學耳,能夠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功夫純熟處,一心只有佛,不為外境所亂,此即彌陀經上所說一心不亂’——吾人且扪心自問,誰念到一心不亂?至於念佛念到心念心聽,是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境界,吾人更談不上。而神念神聽是實相念佛,已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根本無人懂得。

  諸位且別小看這口念耳聽,口中念清楚,耳中聽清楚,便是正念分明,可得一心,諸位不妨從此處下手,練習一個月不斷,就能得大利益。

  以上所說,是念佛方法,至於數量多少,引古德一偈作參考:

念佛不必求多念
但念百八心不亂
其中若有一念差
掉轉珠頭皆不算

  莫嫌百八太少,一心念佛,百八就等於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按:請參閱龍舒淨土文卷四修持法門第六。)我之所說,一依於經典祖師之語,諸位但勤練習念佛一心去。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修持正行分第八節  李炳南居士

  修淨本有實相、觀想、觀像、持名四法。而三經亦各有其專主。大本主廣修功德。觀經主以心作觀。小本主執持名號。各有妙用。各有難易。其間雖有相通之處。究各有其本質。不必一定兼修。多招費力。本經不雲其他。只言持名。顯標此是單行一門。故古德多有主張單持聖號一法。近代靈巖印光大師。亦主此說。所謂徑中又徑。而其要訣。全在心念、口誦、耳聽。三處相應。自入三昧。清妙空大師十二字念訣。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即心念心聽。已是六根都攝。能口念耳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得手功夫。夫復何疑。正是歸來坐對梅花嗅。春到枝頭已十分。

  若一日—……—一心不亂。

  七日為時少也。不亂定也。此克期頓證得定之法。為持名功行之極則。古人謂有理與事一心不亂之別。今亦可就功與行兩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亂言之。按梵語之訓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雲等持。謂心住一境。平等維持。但於境轉故通定散兩位。二曰三摩缽底。此雲等至。身心安和謂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啰哆。此雲等引。謂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種種行相。按雜集論謂最初攝所緣。系於內心。故曰內住。其次相續內緣心動漸細。等似於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馳。即復斂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經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於所緣色等散心起過患想。而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調順。其六由於所起惡覺散心深見過患。而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靜。其七所有散心率爾起時。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極寂靜。其八於此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勝三摩地。故曰專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故曰平等攝持。此九種行。初之四行。為一階段。從第五起工夫漸深。至第七又為一階段。此後發起身心輕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觀此則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謂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兩位。實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較諸通途法門。難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誦耳聽。不必如止觀次第而進。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縱不至此境界。只信願具足。亦得往生。不過仍希眾生取法乎上而已。

 

 

上一篇:斌宗法師:娑婆世界三苦八苦與極樂世界三樂八樂
下一篇:聖嚴法師:忙得起了煩惱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