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佛明燈集 《下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 佛 明 燈 集《下集》
 

                       目  錄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1

求佛有沒有用………………………………………6

人為什麼覺得心累呢?很值得看…………………12

慧律法師:怎麼找回自己內心的寧靜?……………16

淨空法師答:「道場」的意義?……………………34

無量劫以來我們的淚水已超過海水!………………36

星雲法師:人死亡之後的生命怎麼樣?……………37

佛法精要—因果論…………………………………59

 ­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力量不可思意………………69

淨空法師開示:人為什麼會懈怠 為什麼會退轉…70

淨空法師開示:這些冤魂都圍繞在你周邊…………72

學佛修行、懂得因果以後,面對問題,或者犯錯的時候還是很苦惱。怎麼解決呢?…75

淨空法師:離開經典,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那是迷信!……77

世間最困難的戰爭是內心佛魔之戰!………………78

聽淨空法師等多位高僧指出情愛的危害…………80

淨空老法師開示:怎樣才能夠得到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來保護你……88

真正想要修行的同修必看—嗔恨為修行人之大忌………91

慧律法師:贊歎淨空法師:絕對是一個正知正見的法師…………103

道心容宇宙,佛性本自然…………………………105

什麼才是真正的放下………………………………113

淨空法師:這十六個字放下,你就得定了…………115

淨空法師:發脾氣的危害…………………………117

淨空法師:斷人慧命的罪過,比殺人的罪不曉得重多少倍!……123

什麼是佛緣…………………………………………125

淨空法師講法:大劫難來臨,你也能夠得度!……128

淨空法師:學佛一定要契機………………………129

淨空法師:修行不能轉境界,等於讀書交白卷……134

學佛人自測是否走對路……………………………135

淨空老法師:學佛的人不少,真正修行的人不多…139

淨空法師:遵守佛的教誨,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這就是回頭…140

淨空法師:常發脾氣,你這一生見阿彌陀佛的機會沒有了……141

淨空法師:送你十八句話…………………………143

會修行的人,所有的環境都是道場………………145

印光大師:通身放下,徹底靠倒……………………146

淨空法師:信願行 / 善根福德因緣………………147

學佛人念佛人止語的好處…………………………148

淨空法師講述:了生死……………………………152

千萬別去試自己的定力,遠離誘惑!………………154

您是否當面錯過了佛菩薩…………………………156

淨空法師: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162

淨空法師:念佛不是佛號念得愈多愈好………………163

淨空法師法語:你真正念佛,阿彌陀佛照顧你………167

若您能看見此篇文章 證明您前生已具無量慧根…168
淨空法師: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念是在造因,後面一定就有果報 …183

淨空法師:念經,光念不做得不到利益……185

淨空法師:你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真正肯念佛,你這一生決定成功……186

印光祖師:不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一氣不來定向地獄受苦………188

淨空老法師:現在到了分分秒秒不忘記念佛的時了 ……………189

妙華法師:如何憶念彌陀…………………………193

淨空法師答: “請問法師,如何能加速往生?這樣算不算違反常規……197

淨空法師開示:關於個人在家自修 及跟著念佛機聽的修行方法,效果非常大…199  

淨空法師:不如在家念佛…………………………201

淨空老法師最新開示:看經還是念………………202 

淨空老法師開示:“念佛要怎麼念?”……………203

淨空法師:用念佛的方法,一念除一切妄念……204

淨空法師開示:一個月念佛一天一夜!…………………209

淨空法師:佛在大經裡面講,夢境有四種因緣會作夢,就是心會現夢境……211

首先你為什麼想找有神通的人觀因果?請看本文可以教你自己給自己觀…213

淨空法師法語:不要以為捐錢,那就叫布施!………227

淨空法師:如何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228
淨空法師:讀地藏經的秘義是讓我們發地藏大願……………231

淨空法師:讀經時應該千萬注意的問題…………232

  

                             序

     《學佛明燈集》下集和大家見面了。弟子淨壽憑著對佛法的執著和追求,真誠發心,真誠供養,不辭辛苦,精神可嘉。凡讀過此書的同修一定會掩卷長思。大有感悟,並得到真實的受用和法益。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放下自私自利,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的教育,佛教教學的目得在於徹底破除迷信,啟迪正智。

    佛教修學的綱領是覺正淨。就是教育人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修學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學;修學的基礎是淨業三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佛法的精髓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學佛首先要明了佛法的基本內容。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十善業是學佛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所謂皈依不是一種形式,也不是口頭的表白,皈依就是依靠、依賴、信賴,把全部身心依托和歸宿三寶,這才叫真正的皈依。至於五戒十善那是學佛之人一定要做到的。中國古代的聖人要求凡人要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如果做不到就不是一個好人,佛家弟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受持五戒,修十善業,如果你犯了五戒就不是好人,你連好人都不是,沒有起碼的道德修為,怎麼會成為佛的弟子,怎麼會按佛的話去修呢?所以學佛就要學好“弟子規”,先學做人,學好“太上感應篇”深信因果;學好“十善業道經”掌握行為准則,抓住三條根,打好基礎,也就是必須做到五戒十善才算真學佛。掌握主線,把握規律,學佛就不難了,再加上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專修、專念、一句佛號,求生淨土,定能成就。

     《學佛明燈集》下集收錄了網絡空間很多祖師大德與法師們的開示以及居士們的體會,都非常簡約精辟,但願各位同修與弟子讀後多有裨益,增進修為。

淨壽弟子摘編整理完成此書後,一再提及,自己修行有限,本書如有不如法之處,以“四依法”為准。阿彌陀佛!

 

                                  山西省原平市五峰山壽寧寺住持

                                            釋清如合十

                                           二0一一年五月一曰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1、人生的含義(人來到這世上的一輩子為了什麼?)

我們人活在世上到底是為了什麼?恐怕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雖然也有很多人想過,但找不到答案,於是還是和大家一樣隨波逐流地活下去了。

   也有很多人去尋找答案,於是有很多獻身於各自信仰的出家僧人或者牧師、修女等等。

人來到世上到底是為了什麼?從小孩子被父母關愛,長大之後上學,上了大學畢業之後工作,找個愛人結婚,然後再生小孩子,就和自己父母一樣。這就是一輩子的路嗎?這樣的一輩子有意義嗎?和動物又有什麼不一樣?表面看起來動物是比人要低的,城市中、農村裡的動物比如雞、鴨、豬、馬、牛、羊等牠們有很多自己不能做主的痛苦,牠們會被人吃掉,被人殺掉。可是野外大自然當中的動物比如老虎、獅子、螞蟻等牠們也在重復我們一生一世的這種步驟呀?我們的一世和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嚴格講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我們的生活本來沒有什麼意義,在生活過程中只是為了一個活著的簡單目標而做事。但是如果我們給予生活一個遠大的目標,並為了這個目標去努力的話,那我們這一生就有意義了。

    祖師大德、了解人生的真相,通過修行,普度眾生。當年鸠摩羅什翻譯大乘經典,有人告訴他,他翻譯大乘經典對他自己非常不利,但他義無反顧地去做。作為他本人,他遭人囚禁很多年,被綁在牛背上遭人嬉辱,即便貴為國師,他這個出家人還被國王賜予了許多媳婦,就為了讓他能留個聰明的後代,他個人遭受了難以想象的各種苦難,但是他翻譯的各種大乘經典流傳於世,蔭澤後人,開啟了後世無數人的智慧心燈。歷史上又有多少人是為了他人而發心去做大事,從而使自己的一生有了意義,而不是像動物一樣渾渾噩噩地,過完一生。

2、娑婆世界有多苦?

    佛經講娑婆世界很苦,我們好像沒有覺得,人世間挺好的,為什麼說苦呢?在這個娑婆世界沒有長久的東西,一切的東西都是會變的。山川會倒塌,河流會改向,人終究會死去,愛情也會失去,兄弟姐妹會分散,友情會變。地震來臨時人不能控制,死亡的來臨不可預知。在平靜的生活下面沒有可以預知的各種變動,我們無法控制外面的人和事,就連我們自己也無法控制,我們會生病,會煩惱,會生氣,讓自己心情抑郁、難過、痛苦。

3、人身難得

    很多人不知道人身難得。我們地球上人多,有60億呢!!滿眼看去到處都是人,有什麼難得的。

佛陀告訴眾人,整個世界實際上有十法界,我們眼睛看不到的。其中聲聞、緣覺、菩薩、佛是四道,還有地獄道、餓鬼道、阿修羅道,天人四道,而我們眼睛能看到的只有人道和畜生道。在這十法界的世界中,不能得人身,就和在大地上有無數灰塵,而得到人身的機會只和我們手指甲上的那一點灰塵那麼多。再有個比喻,海面上有一個圓木,裡面有個孔,這個圓木會隨著海浪四處漂浮,海裡有一只瞎了眼的大海龜,100年的時間它才會浮到海面上一次。得到人身的機會就如同瞎眼的海龜到了海面上把自己的頭放到圓木的孔中一樣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難度,這種幾率是多麼的微小。為什麼有那麼多被墮胎的嬰靈不肯饒恕他們的媽媽或者爸爸,因為他們無數劫以來得到的好不容易的投胎機會被扼殺了,他們怨恨,所以他們要報復。

    得人身的機會難得,六道裡,只有人身是可以用來修行的。這也是現今各地的附體現象非常頻繁的原因,因為只有人身是最適合修行的,可以做功德,可以聽經聞法,可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畜生道裡許多的狐狸、兔子、黃鼠狼等修煉萬年,他們也還要借人的身體來積攢功德,讓自己提升更高,這就是很多附體、大仙兒出馬的原因。

換言之,得人身的機會如此難得,其實來娑婆世界裡人的本質任務就是要修行的。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要面對自己前世的種種業力的考驗,如果不能繼續修行,沉淪於五欲的享受中去,浪費福報,如同大自然裡的動物一樣虛度一生,下一世我們會到哪裡?沒有人可以保證,以現在世間的福報如此之大,造業速度如此之快,即便從幾層天上下來的天人,到人間幾十年的時間,也能把自己的福報耗盡,最後幾十歲的時候變成病痛滿身,最後直接到地獄報到去了。

今世得人身,因為自己宿世的業力和願力牽引而來,有人身萬分珍貴,如果不知道珍惜,死之後去哪裡不可預知,也許地獄,也許餓鬼,也許畜生不得而知。在人生短短的幾十年裡,有幸聽聞佛法,真是福報很大,而如果不能抓住這樣的機會好好修行,那麼頂多是積攢微薄的福報到下一世去繼續享福,以後再想修行,聽聞佛法也很不容易了。

4、我們為什麼會有煩惱?痛苦?為什麼會生病?

   人活著,就應該有一個長遠打算,我不想追求高遠目標,我就想一輩子平平安安的,家人幸福,工作到退休就行了。可是就連這樣的目標我們也難以如願。為什麼?

家庭有煩惱,父母看子女不聽話,子女嫌棄父母太唠叨,夫妻看對方不順眼,兄弟姐妹看對方有問題,處不好關系,甚至關系壞到讓人痛苦到自殺的程度。前幾天新聞裡一個女市長跳樓自殺,因為家庭矛盾的原因。

    還有我想平平安安,為什麼我是一身的病痛,為什麼我的家人會有病痛,花錢很多,還治不好,這樣的痛苦實在能把人逼瘋。這時我們還認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嗎?為什麼連我們最簡單的小小期望都達不到呢?

    因為佛陀告訴我們三世因果。每一個人來到世上,都是帶著自己前世的業力和習氣、秉性來的,而今生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和你前世有各種因緣的人。我們來到人世間,不記得自己修行的本質任務,也就是本性迷了,隨著眼、耳、鼻、舌、身的五欲的沉淪,於是我們再造下新的罪業,也就把我們本有的福報耗盡了不說,還使得前世造很多業顯現,就受了業報。

    這所有一切的毛病,都是因為我們不懂的從反觀自己開始做起,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別人的毛病,我們的心總是挑別人的錯,我們從來看不到自己的毛病,我們總是找別人的不是,我們從來不說自己不對。

想要改變這一切,要從心開始,從改變我們自己的心開始。有句話說得很好,“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求佛有沒有用

作者:釋慈明­

有人問:既然說佛陀是人不是神,那為什麼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我們求佛有沒有用呢?­

我們應當了解,“佛”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清淨自性。求佛,是向內祈求,向自己的如來藏祈求。換句簡單的話說:我們自身所具有的潛能和佛無二無別,佛的功能已經完全開顯,而我們尚待挖掘。佛的慈悲、智慧、神通、辯才,所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在眾生心性中本自具足,因被無明妄念煩惱所障而不能妙用現前。求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身通過多聞熏習,如理作意,積資淨障,降伏客塵煩惱,恢復清淨自性,顯發種種殊勝妙用的過程。如果我們能按照佛陀的教誨生活,不再造業,那麼不好的事情自然就不會找上門來。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不是佛菩薩在保佑我們,而是他們的教法在指導著我們、引導著我們遠離傷害!就像交通法規保護我們行車安全一樣,這是同一個道理。­

接著又會有人問:既然求佛是向內心祈求,那我們為什麼還要頂禮外在的佛像呢?這不是矛盾嗎?­

­其實一點也不矛盾。佛是先覺者,是我們的老師。而眾生是學生,是後覺,我們必須通過老師的引導才能獲得覺悟與解脫。從倫理道德上講,拜佛就是一種至誠恭敬的禮節,表達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感恩,向老師膜拜學習、見賢思齊。禮佛就是要與佛心相契,學習佛的慈悲、平等,否則,絲毫不了解拜佛的含義,搞搞形式主義,那和迷信沒啥區別。­那麼,佛教徒常說的佛力加被與感應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句,福增無量。這就是加持的力量。加持的力量來源於佛的悲心和願力。

釋迦佛在因地發了五百大願,並且已經成佛,具足圓滿的智悲力。佛的慈悲周遍一切眾生心相續,沒有一剎那間斷、沒有一微塵間隔,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眾生祈求,佛陀必定會任運降臨。試想,我們平時有事祈求世間善人時,他也會盡力幫助。何況是大智大悲的佛陀呢。經中說,佛陀對三世所有有情的一切心和心所,能在一剎那間毫無錯亂地任運了知。只要你具有恭敬與信心,佛陀大悲願力的加持,必然能在心相續中顯現。當祈禱佛的信心圓滿時,就能得到佛的全分加持。也就是說,獲得加持的大小取決於敬信心的程度。 

有一分敬信,則得一分加持;有十分敬信,則得十分加持。這就類似於我們生病看醫生,如果對醫生有信心,服用他所開的藥方,則藥到病除,如果沒有信心,藥開得再好也無濟於事。­

    也有人會這樣問:我並沒有看見佛菩薩啊,我怎麼知道佛菩薩在加持我呢?­

 那些地震災區的人們並沒有見過所有捐助他們的人,甚至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是他們可以感覺到大家力量的存在。這種力量是真真切切的,可以觸摸到的。這些施予援手的人就是菩薩。佛菩薩不僅僅是寺院裡供奉的塑像,110的警察、120的醫護人員、119的消防員......在別人危難的時候,伸手去幫助別人的人,都是菩薩。­

 但人們似乎非得親眼睹見如來法身現前才能相信佛菩薩真實不虛。這種想法非常幼稚。凡夫無慧眼,當面不識如來。金剛經言: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菩薩隨順眾生根機顯現各種身份度化有情。不是人們想像中,抬頭看到雲端坐著個佛才算眼見為實。­

再跟大家講個故事:­

在某個小村落,下了一場非常大的雨,洪水開始淹沒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裡祈禱,眼看洪水已經淹到他跪著的膝蓋了。一個救生員駕著舢板來到教堂,跟神父說:“神父,趕快上來吧!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的!”神父說:“不!我深信上帝會來救我的,你先去救別人好了。”­

過了不久,洪水已經淹過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強站在祭壇上。這時,又有一個警察開著快艇過來,跟神父說:“神父,快上來,不然你真的會被淹死的!”神父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

   又過了一會,洪水已經把整個教堂淹沒了,神父只好緊緊抓住教堂頂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飛機緩緩的飛過來,飛行員丟下了繩梯之後大叫:“神父,快上來,這是最後的機會了,我們可不願意見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父還是意志堅定的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上帝會與我共在的。洪水滾滾而來,固執的神父終於被淹死了……­。

神父上了天堂,見到上帝後很生氣的質問:“主啊,我終生奉獻自己,戰戰兢兢的侍奉您,為什麼你不肯救我!”上帝說:“我怎麼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來救你,你不要,我以為你擔心舢板危險;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你還是不要;第三次,我以國賓的禮儀待你,再派一架直升飛機來救你,結果你還是不願意接受。所以,我以為你急著想要回到我的身邊來,可以好好陪我。”­

讀了這個故事,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再有人問到:我在佛前做了種種功德,為什麼向佛祈求的心願沒有靈驗?­

我們常常看到許多人到寺院寫牌位、做佛事,或者上供下施,祈求各種人天福報。如果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就會埋怨菩薩不靈,甚至退失學佛的信心。

佛教講究因果,種什麼因必定得什麼果,一點不會錯亂。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了知,諸佛如來對眾生的護念與加被只是眾生受果報的一個重要助緣,起決定力的還是眾生自己的思想行為。思想行為的影響與作用力就叫做業力。善的思想行為必定產生善的影響與後果,惡的思想行為則必定產生惡的影響與後果。這就是佛教的因果觀念。­

(果報有三種:現報、生報、後報。現報是指現世作惡,現身即受惡報;現世作善,現身即受善報。生報是指今生作善作惡,來生方受善惡之報。後報則指或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於此生中受善惡報。或今生作善作惡,在未來無量生中受善惡報,是名後報。)­

如果今生善根力弱,抵不過往昔強大的惡業,勢必惡業果報先成熟。舉個例子:一個人生生世世自私吝啬,今生感召的果報是貧窮困苦。但是這個人還有一點微弱的善根,他到佛前供養,祈求福祿。因為多生以來頑固的習氣,在做供養時,仍然心存悭吝、懷疑,並且在生活中待人接物一如繼往地自私自利。這種不清淨供養的善業非常微弱,根本抵不過往昔強大的惡業,所以很難扭轉他今生窮困潦倒的局面。這就好比是一塊地,既種了莊稼又種了野草,如果野草所得的養分遠遠超過莊稼,最後收獲的當然是野草而不是糧食。­

如是因,如是果,一切皆是自作自受,絕不是佛菩薩不悲憫。換句話說:“一飲一酌,莫非前定”。所以,我們一旦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在生活中受再大的苦難、委屈,也不會怨天尤人。我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晚上,一個人做了個夢,夢見和菩薩在一起走在沙灘上,空中忽然閃過了他一生中的點點滴滴;他發現在每一幕裡,沙灘上都有兩對腳印,一對是他的,另一對是菩薩的……………­。

      當最後一幕劃過後,他再回頭看著沙灘上的腳印,卻發現有好幾次,沙灘上卻都只有一對腳印而已!而且那些時候都正好是他生命中最低潮,最難過的時候………

      他很困惑的問著菩薩:你答應我的,你說你會尋聲救苦,一旦我誓願跟隨你,你就會一直走在我身邊護持我,但是我發現在我生命中最難受痛苦的時候,沙灘上卻只有一對腳印而已啊!!我不懂,為什麽在我最需要你慰助的時候,慈悲的你卻捨我而去?­

菩薩慈悲柔和地回答說:我憶念你,護持你,而且我永遠不會離開你。在那些你最困難最痛苦的時候,你只看到一對腳印,因為,那是我抱著你在走的……­

當我們面臨考驗之際,往往會一直以為是自己孤軍奮戰,在我們最覺得孤立無援時候,靜下來看一看,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多人都在旁邊陪著你……­­阿彌陀佛!

 

                 人為什麼覺得心累呢?很值得看    
     人之所以會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舉棋不定。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值得我們記憶的東西,也有一些必須要放棄的東西。放棄與堅持,是每個人面對人生問題的一種態度。勇於放棄是一種大氣,敢於堅持何嘗不是一種勇氣,孰是孰非,誰能說的清道的明呢?

如果我們能懂得取捨,能做到堅持該堅持的,放棄該放棄的,那該有多好。­

別讓自己心累!應該學著想開,看淡,學著不強求,學著看破、放下。­

別讓自己心累!放松自己,尋找快樂,給疲憊的心靈解解壓。­

人之所以會煩惱,就是記性太好。該記的,不該記的都會留在記憶裡。而我們又時常記住了應該忘掉的事情,忘掉了應該記住的事情。為什麼有人說傻瓜可愛、可笑,因為他忘記了人們對他的嘲笑與冷漠,忘記了人世間的恩恩怨怨,忘記了世俗的功名利祿,忘記了這個世界的一切,所以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隨心所欲地快樂著,傻傻的笑著。­

所以人們寧願讓自己不快樂,也不願意去做傻瓜。

如果可以記住應該記住的,忘記應該忘記的。或者是忘掉從前,把每天都能當成一個新的開始,那該有多好。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那麼的難。­

人之所以會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順心,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其實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明知道有些理想永遠無法實現,有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有些故事永遠沒有結局,有些人永遠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可還是會在苦苦地追求著,等待著,幻想著。­

其實痛苦並不是別人帶給你的,而你自己的修養不夠,沒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把簡單的東西想的太復雜,那樣子你會很痛苦。學會放下,放下一些所謂的思想包袱,坦然面對一切,讓一切順其自然,這樣你才會讓自己輕松自在。­

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計較的太多。不是我們擁有的太少,而是我們計較的太多。不要看到別人過得幸福,自己就有種失落和壓抑感。其實你只看到了別人的表面現象,或許他過的還不如你快樂。人的欲望是無止盡的,人人都在追求高品質的生活,人人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人人都在為了自己的目標,整天裡忙碌著,奮斗著,得到了,開心一時,得不到,痛苦一世。­

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東西,不完美其實才是一種美,只有在不斷的爭取,不斷的承受失敗與挫折時,才能發現快樂。­

 有的東西太少,而是想要的東西太多。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著太多太多的誘惑,我們不可能不動心,不可能不奢望,不可能不幻想。­

面對著諸多的誘惑,有多少人能把握好自己,又有多少人不會因此而迷失自己?但話又說回來,有了知足心,哪會有上進心?時代在發展,生活在繼續,我們需要不斷地去努力,去追求,如果只滿足於現狀,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知足裡,那還有什麼遠大的理想和追求了?­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沒有知足心。每個人對幸福的感覺和要求都不相同,一個容易滿足、懂得知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是有很多層次的,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對就越難。越是在底層越是容易感到

幸福;越是從底層跨越的層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強烈。”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期盼,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感受,你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只是這樣的幸福常常被我們忽略。­

人之所以活的累,就是想的太多。身體累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心累。心累就會影響心情,會扭曲心靈,會危及身心健康。其實每個人都有被他人所牽累,被自己所負累的時候,只不過有些人會及時地調整,而有些人卻深陷其中不得其樂。在這個充滿競爭壓力的社會裡,生活有太多的難題和煩惱,要活得一點不累也不現實。­

不同時代的人有著不同的精神狀態,以前,我們的物質生活很貧窮,但精神狀態卻很好;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可精神生活卻匮乏了。不要逢事就是喜歡鑽牛角尖,讓自己背負著沉重的思想包袱,把事情考慮得太周全,這就造成了我們活的累。­

  為了尋找幸福,我們會許下一些諾言。可當真正去做的時候,卻發現有些諾言是虛偽的謊言。但細想一下,就是這些虛偽而善良的謊言讓我們對幸福充滿了希望和信心。其實承諾並沒有什麼,不見了也不算什麼,所有的一切自有它的歸宿。­

  幸福是自己的感覺,需要自己細細去體會。幸福的距離,有時近,有時遠,以為就在咫尺,轉眼卻還在天涯。平靜的生活就像一杯白開水,喝起來淡而無味,卻不知道正是它的純淨無暇才讓我們的生命幸福,懂得生活的人才會在平淡中品出甘甜和幸福。­

幸福就是這樣的飄渺不定卻也真實的存在著。對幸福開始漸漸的有所感悟,看看身邊的人,有幸福的笑容,也有落寞的情緒。再看看自己,還不是如此,有開心的時候,也有落寞的時候。人生數載,面臨著許多考驗,也會有很多的得到和失去,也有許多的成功和失敗。­

人,永遠是矛盾的主體,經常處在猶豫和憧憬的困惑中,如同夾在世俗的單行道上,走不遠,也回不去。人,真的是一個難以琢磨的生靈,最了解自己的永遠只有自己。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開心過一天,煩惱還是過一天,那為何不讓自己看破、放下,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呢?

要想永遠快樂,只有看破、放下認真修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走出輪回這條路、才能夠真真得到永遠幸福快樂。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慧律法師:怎麼找回自己內心的寧靜?

     以前我看到別人做錯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規勸他們,但效果不大,因為能接受的人很少。於是,我一直在思惟為什麼?

後來,直到我看見佛經有一句話,如是說:‘悟者,覺悟本性;本性不動,是名自己。'這時,我才恍然明白,我們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屬於自己、完全隨著環境在團團轉,為了別人的錯誤而自我折磨。 ­

我們不要把錯誤當作是一種罪惡,如果錯誤是一種罪惡,那麼一個成功者,就是一個累積滿身污穢的人。 ­

假如,你有心學佛,首先要學習的,就是找尋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寧靜'。當你找回自己真實的內在,就可以體會到,其實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樂。 ­

世界上種種的繁榮虛華,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無法永恆?運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來的快樂,通通都是暫時性的。好比看一場電影,聽一場演奏,場散、曲終,終有結束的時候。而人們總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恆,奈何依然做不到。因為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合就有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 ­

     因此,我們應當了解,找回自己內心的寧靜,念念觀照一切皆是無常。這樣,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幸福與安祥 ­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裡面沒有祥和之氣的人,永遠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從內心裡頭要有‘安祥'兩個字。要能夠‘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顆祥和之心。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獨生子才十一歲就生病逝世了,她來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後問我:‘師父!我該怎麼辦? ­

     我就說:‘放下!

     她說放不下,這個孩子實在太乖巧了。我仍然那句話:‘放下。­

     她就反駁:師父,這樣不是太消極了嗎?­

     我就問她:不然,你又能怎麼樣?就算再讓你再哭三個月甚至三年,這個孩子一樣不能復活。你不放下,又能怎麼樣呢?

     你想要得到安祥,就要學習認命。

     什麼叫‘認命'? ­

     就是對已經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要勇敢的接受它。我們要了解真理,以達到幸福,就要從本性上去悟。但本性無法用語言形容,語言和文字都只能相似地表達出本性,而無法對本性真實地表達清楚、所以、唯有用智慧去體悟,才能透徹。 ­

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麼地位,過那一種階層的生活,只要他的內心非常安祥,就可以過得幸福。

而一個擁有很多物質享受,但卻不了解宇宙真理,內心紛亂的人,生活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懲罰;擁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從何而來?要從內心的‘安祥'而來。 ­

      降低欲望和標准 ­

人,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煩惱?我們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錢帶給我們的煩惱也很多。

我們認為賭博可以帶來快樂,但為了賭博自殺或家庭破碎的事,卻時有所聞。談戀愛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開報紙,情殺的案件一大堆。

佛陀早就洞悉了這些毛病,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你想要追求快樂,一定要從內心下手。把欲望和要求別人的標准降低,不要用自己的標准去衡量別人,不能用自己內心的磅秤去秤別人,而是要拿來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幾兩重;如果拿去秤別人,我們就會為了別人而煩惱。 ­

快樂,來自內心,莫向外求。如果想追求內心真正的寧靜,一定要把欲望降到最低點。 ­

我曾經和幾位同門的師兄,到一個荒郊野外的地方結茅廬修行。 ­

曾有信徒問我說:‘師父啊!你這個樣子修行真可憐,住這麼小的地方,又不能到外面去閒逛。

我就告訴他:‘這個世界並不大,虛空比較大。但虛空再大,也比不上我們的心量大。雖然我住的地方這麼小,但只要你的心量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家。­

常有出家的師父說:‘出家無家處處家,出家無親處處親。

我們要修持佛法,這顆心如果不能與虛空相應(虛空即無相),就不容易進入佛道,只有與虛空相應,當逆境出現的時候,我們才能以清涼、平淡的心去承受和擔當。 ­

道,就在你心中 ­

有一天,我心裡感到非常煩悶,就去見廣欽老和尚。頂禮過後,廣欽老和尚第一句話就問說:‘你現在在做什麼?

我就回答說:‘現在在研究戒律和替佛祖做一點事,講經說法。

­老和尚說:佛還要你幫他做事嗎?你現在是為你自己做,不是替佛祖做的!

   我當下頓悟。 ­

   六祖壇經上記載,有弟子問慧能大師說:師父,什麼是道?

   六祖答:‘道在汝心。

   道,就在你心中。你還在找什麼道?根本就是騎牛找牛,道在心。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

 什麼叫做‘外道'呢? ­

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

他們不能體認出自性是什麼東西。別人如果向他們說兩三句好話,他整個人就像地球失去地心引力一樣,輕飄飄的,別人如果辱罵或批評他幾句,他就因受不了而感到痛苦。 ­

 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無論他遇到什麼逆境,都能歡喜承受。例如:有一個小孩端了一碗湯,一不小心跌倒把碗打破了,他的父母就一直打他。但碗已經破了,就算你再怎麼用力打這個小孩,碗—還是不能自動黏合的。所以,對於事實,我們就要有勇氣來承受它。 ­

 佛門強調自性的升華,一切修行一定要從本性上去下功夫,這樣,碰到任何順逆自然能隨遇而安,也就能悟到自己了。 ­

我們學佛如果不能運用在生活當中,那學佛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道,就在你心中,就在日常運用中。仁者,請善自體會吧! 

     去貪則清涼 ­

 學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從何下手呢?第一,要從去貪下手。

“貪”也可以解釋為執著,我們執著就會有痛苦。

仔細想一想,我們哪一種痛苦不是由貪延伸而來的呢? ­

貪錢、貪色、貪吃…等等,一切都由貪而來。 ­

我在讀大學時,有一次參加夏令營,曾向一位修禅的法師請益。 ­

 這位法師就問我們:你們這些大學生是不是來求法的? ­

 我們回答:“是。” ­

     這位法師接著說:‘我送你們一句話,拿去貼在牆壁上每天看,一定會很受用的。 ­

      於是法師揮毫寫了五個大字:‘去貪則清涼'。這句話讓我受用至今,除去心中的貪念,就可以丟掉‘我執';沒有了‘我執',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

     有一位信徒告訴我:“師父!我發現自已現在不貪執;沒有了“我執”,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

     我就說:‘那是因為金錢的數目並不大。如果你能把十萬塊的現金,放在很多人進出的客廳裡,而你坐在這裡聽我演講兩個多小時,心裡完全不掛念那十萬塊,那我就真的佩服你了。

要知道,人的習氣中,‘貪'是最難去除的。所以,各位不妨也把這五個字‘去貪則清涼',寫在牆壁上。

每天看,每天看,慢慢淡薄自己的貪念。久而久之,就比較不容易痛苦了。 ­

      傲慢招苦    

      記得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組團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在進去之前,有一位同學一心想要和廣欽老和尚‘辯'。一進門,尚末開口,廣欽老和尚就對他說:“你不要說,先聽我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辯論不好!” ­

      這位同學一聽,嚇得不敢出聲,他心想:“我在想什麼,廣欽老和尚怎麼會知道呢?” ­

     老和尚接著說:‘辯論是不能解決事情的,要實實在在的修行。­

     這位同學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頂禮,請求老和尚開示。 ­

老和尚說:‘你的我慢、自大、貢高,是你所有煩惱的開始。 ­

這位同學就問老和尚:‘要怎樣才能得到快樂呢?

老和尚慈悲地說:‘這個很簡單。你要發願,把自己當做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任偌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沒關系,因為它是在最底層處,都沒有優點。別人毀謗我,就當作消業障,只要這麼想,就沒有什麼煩惱了。 ­

     我們今天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就是優越感太過於強烈,我們都覺得自己很有才干,別人勸谏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 ­

我剛出家的時候,由於深度近視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比較遠一點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視力不佳沒有看到,就走過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語上的毀謗。這個時候,我就告誡自己,要像廣欽老和尚說,要做一個最沒有用的人;念頭這麼一轉,整個心舒暢無比,就不再掛礙了。

寬恕別人,升華自我 ­

犯錯是平凡的,寬恕是一種超凡。 ­

寬恕,是人類的一種美德。寬恕的本身,除了減輕對方的痛苦之外,事實上,是在升華自己。因為,當我們寬恕別人的時候,我們反而能得真正的快樂。

假如我們看別人不順眼,對別人的行為不滿意;痛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

一般人說:‘我恨你'。但是你恨對方,對方也許並不知情。因為不知情,他也不會少一塊肉,或有任何損失,反倒是自己的內心,因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靜,痛苦不已。因此,我們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癡的行為。 ­

唯有懂得寬恕別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佛陀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的快樂,是希望從別人身上去獲得,那會比一個乞丐沿門托缽還更痛苦。

快樂不是別人可以給我們的,而是要由我們自己來解脫,自己來超越。想要得到快樂,就不要太過敏,太過敏的人,對周圍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條繩子綁住自己一樣,真是自找麻煩。 ­佛陀告誡弟子們:‘比丘常帶三分呆。'就是訓誡弟子們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覺得修養沒那麼好,沒辦法輕易寬恕別人,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到不喜歡的人就遠離,不要跟他親近。‘遠離惡緣'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自己無法自主時,就要先斷惡緣。

­因此,快樂要先學習從寬恕別人而來,寬恕是升華自己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若能如實地運用在生活當中,那麼,便能與佛法相應而不悖離了。 ­

   放下一切,專心念佛 ­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學習‘放下'。 ­

   有信徒問我:師父,要如何修持呢? ­

   我就回答說:‘放下!放下!先放下。將心事統統放下,錢財統統放下,一切都放下,這樣念佛才會踏實;如果著於我相在念佛,那都是虛假的。­

    有時信徒反問我:‘在家要為生活奔波,怎麼可能像師父一樣什麼都放下呢?­

     我就解釋給他聽:‘放下,並不是出家人的專利,一切境界都可以當作修行。我們應當將一切境界,做為磨煉心性的材料,不應隨著境界漂流、沉沒,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環境都當作道場;要知道道場不只是在寺廟,我們的心也是一個大道場'。 ­

我們的眼睛,常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缺點,要知道,一個人常常看到別人的缺點,他是活在他人行為污點當中,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自己。有些信徒到寺廟拜佛、念佛的時候,不好好的拜他的佛,念他的佛,卻一直在議論那一個師父行為不好,那一個居士家的媳婦如何不孝……,像這種行為,那裡是在拜佛,根本就是在拜‘是非'。

一個真心想修持的人,就要放下一切,不要懷念過去美好的回憶,因為過去已不可追;也不要盼望未來,因為未來尚不可知。人的心境,每一秒鐘都在改變,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現在'。照顧當下,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才是最重要的。 ­  

知足則幸福常存 ­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覺得唯有‘內心安適,俯仰無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為心如不安,幸福要從何建立呢? ­

     那麼要如何,心才會安呢? ­

     古人說:‘無所為而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這是教導我們行善時,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幫助人喔!真正的‘純善',是犧牲而不是獲得,是奉獻而不是占有。 ­

     由犧牲奉獻當中你才會懂得,幫助別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過與別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義,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會知足、感恩,心也才會安啊! ­

     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可以是推動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墮落的源頭。 ­    人生的浮浮沉沉,欲望乃是最大的濫觞,因此,自我控制的層次,亦可視為個人修持成就之指標。

不能控制六根欲望的人,當然就得不到安祥。 ­

     嘴巴喜歡說是非的人,朋友遠離,沒人尊重,欲望太高,喜歡涉足不正當場所的人,內心無法清淨,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聽是非,不懂得聽聞佛法,那麼幸福又從何而來?心猿意馬的人,專心都談不上了,那談得上有什麼修行的成就?

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懲治我欲。 ­

     人,就是欲望太多,才會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

我們如果能在每一個剎那,自我觀照,自我控制,長養智慧與安祥。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攀緣,離開一切執著,則能擁有統一和諧的心靈,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

      感受錯誤添煩惱 ­

     信徒問:‘師父!什麼是開悟?­

     開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

     透視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這就是個開悟的人。 ­

     開悟的人有什麼好呢?一個開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災難他不會動搖他的心,在滾滾紅塵中打轉,而依然能隨緣而不變。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內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內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顯現,修禅的人,修到最後就是開悟,開悟自己清淨的本性。開悟的人就能得到永遠的幸福、快樂。 ­

     那麼,一般人為什麼會得不到幸福呢? ­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錯誤的、不正確的。所以,他的心很亂很苦,舉例來說:當我們很誠懇地贊美一個人很能干,如果這個人內心感受錯誤,他就會回答說:‘你不要再諷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像這種事事懷疑,處處防備,過度保護自己的人,扭曲了別人的用意,幸福離他還很遙遠。 ­

再比方說:我們看到家境貧困的朋友,很誠心地告訴他,有困難時可以來找我們。感受錯誤的人,就會曲解我們的心意,生氣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憐我,我要活得有骨氣,我不需要你的幫助。' ­

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沒有好人,他們對外境不能正確的接受,時常感受錯誤,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別人。 ­

     因此,我們對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學習以歡喜心來接受,不要因過度敏感,而產生錯誤感受,因而憑添了自己的煩惱。  

      萬法唯心造 ­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訪廣欽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說:‘你有沒有在修行啊?' ­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個鐘頭,晚上也拜一個鐘頭,每天要拜佛好幾百拜,念佛好幾百聲。­

     廣欽老和尚為了破他的執著,就告訴他:‘你在跟佛祖算賬啊!­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執著的角度來實行。 ­

     就像我們必須了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緣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它吃得遠比人類更清淨,那麼,它也在修行嗎? ­

     修行,是在修我們的心。但錯誤的方法,不當的精進,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種執著。我們任何一個人,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是這個心,要造業下地獄也是這個心,苦、樂、善、惡、主觀、客觀、煩惱、菩提、有為、無為皆是這個心。如果我們慈悲喜捨,就是佛菩薩;相反的,造業、執著,就成了畜牲種、地獄客。所以,學佛要進步,就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 ­

     心,也可以是個模糊、不確定的名詞。加一個善就是善心;加一個惡就是惡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煩惱,又成了煩惱心。另外,在楞嚴經中,心所指的是如來藏;在唯識裡是八識;在我們世間是指靈魂;以心理學的看法即成潛意識。 ­

     心,加上不同的名詞,就成不同的心。 ­

     我們也常聽到人們如此說:‘善、惡在一念間。依佛法的究竟義來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與事相上而已;一定要開發自己本性內在的般若智慧,遠離分別執著,也才談得上“修行”。 ­

     覺悟人生 ­

     覺悟,是對不悟者來說。 ­眾生不覺悟,當然痛苦;覺悟後,就會得到解脫。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過快樂的日子,但是有很多人無法體會什麼是真的快樂、真正的解脫。

     有些人的快樂就是:念小學時希望念國中;念國中時希望念高中、大學;或是希望追求男女朋友,兩人能夠結婚,永遠在一起。結婚以後憂希望創業,生兒育女,培育下一代,然後慢慢地步入壯年、老年,最後安享天年。 ­

     這世間,大多數的人都是迷迷糊糊來,又迷迷糊糊走,生命在無知之中開始與結束。我們無法抗拒,每天在惆怅、迷憫、煩惱、愛恨、嫉妒……等無數重覆交織的心態下過日子,終究還是得交出生命,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業力”。 ­

     誰都想長生不老,但是沒有幾個人能夠窮究生命的本態。所以,我們對於千變萬化的環境及內心的迷惑,仍然無法解決。 ­

     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覺悟,至少可使人生過得快樂一點。 ­

 覺悟,必須從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為“悟”是一個心部,再加上一個吾字,這代表是用我們的心去悟,而非用身體去悟。

許多不了解的人,聽到佛法很好,可以使我們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就每天拜佛,持八關齋戒,然後到處向人炫耀一天拜了多少佛,但是脾氣卻依然很壞,貪心還是很重,待人處事依然我故。像這樣,就是因為不了解修行必須要有覺悟的緣故,那又怎能快樂得起來呢! ­

 心的真相 ­

 修行,並不只是讓環境更加舒適而已,一般人常會要求生活周遭的條件:房子寬敞、廁所干淨、燈光明亮……。但卻往往不知道要裝飾自己的內在,點亮內心的智慧。 ­

      有一次孟子就譏笑眾生:如果家裡的羊走失了,人們會去找回來;但良心掉了,卻不知道有沒有人要去找。 ­

     一個人若沒有在修行,又不認識這個心,他的心就會走樣變形;就像一面干淨的鏡子染上塵埃,又像太陽被烏雲遮蔽,無法看到事物真實的面貌。 ­

     人生、宇宙是我們當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須透過修行、修心來體證真理。 ­

     我們要修那一個心呢?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心無法控制,有打坐經驗的人,更可以體會倒這個心妄想紛飛,雜亂無章。佛經中提到心有八萬四千個,總結起來有善、惡、無記三種。 ­

     經中常提到‘心是惡源,形為罪薮',這是從執著、分別、無明的角度而言;所以心是罪惡的來源。沒有修行的凡夫,心是惡的;看到名、利、財、色就不斷追求,這是沒有經過訓練的緣故。但是另一方面,祖師大德也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說法,意思是成佛的也是這個心。我們的心,亦即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光明、圓滿、具足大智慧的,所以佛教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皆可成佛。 ­

     所以,心又可分為佛心、罪惡的心兩種,簡言之就是善與惡、真與妄。我們的本性是真實的永恆的,是慈悲喜捨的;而凡夫的心卻永遠在變化,虛妄不實在的,因此,我們要從不斷地觀照中來修正我們的心,回復到我們生命本來的面目。 ­

     觀照當下一念 ­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識的指揮,所以會對事相上的認知做抉擇。也就是說,我們人是生活在慣性意識裡面。 ­

     所謂慣性意識,就是習慣於自己的主觀看法,主觀性再加上自己生長背景的價值觀念,對周遭事物就會產生批判,這就是我們的思想。 ­

     我們從出生以來,行為就一直受到意識控制。 ­     小孩子在兩、三歲時,就有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十歲、二十歲、三十歲,一直到死都會有個人的看法。 ­思想是瞬息萬變,每天都在增加、減少,改進或懊惱,因此,強烈的對抗、對立,就轉變成一種連續性的錯覺,時間一久,這種錯覺產生強而有力的批判,於是,就扭曲了事實的真相。為了不使自己受傷,於是,盡量說別人壞話、丑化別人。往往將一件事情的真相加以覆藏、偏差。說人家的缺點,就會忘記人家的優點;看到的也都是不好的一面。所以,我們的日子不好過,這都是因為不了解自己慣性意識的緣故。 ­

      所以,佛教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隨時觀照內心,讓自己每天都能進步,但這是指根器較差的人。

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聽到一切法本無自性,色即是空,空即不生不滅,當下就開悟了。 ­

     只要對境不執著,妙有自然現前,因此,自性的功夫,就體現在當下這一念。 ­

     包容異己 ­

     “人”生而不平等。 ­

     在歷史上,有很多人窮究一生的研究,然後想要為這個問題,提出一個圓滿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論,才真正為眾生提出了究竟解決之道。

人的差異性,有來自先天的業力,及後天的努力與學習。一般人基於此差別的大小,再加上自己自私的角度給予批判,就益發的更不平衡了。其實以佛法的觀點,這種種的不同、相異、對立,卻極為公平。

因為,眾生一切的身、心、環境,皆取決於自己的業力。我們要突破意識的觀念,就要放下錯誤的標准,因為,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訂出一個范圍,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就是敵人,而加以排斥。這都是由意識造成我們內心的一種主觀,如果不能突破,就會一直生活在意識的阻礙裡而痛苦不堪。 ­

當了解了這個道理,你就再也不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或憤世嫉俗了。那麼爭執中,如一方能夠將沖動忍耐一下,那麼必能有一番新的境界,明天也會比較好。 ­

就像夫妻吵架時,有一方能心平氣和地跟對方說:‘我尊重你!而且我並不想改變你。'這樣,想吵也吵不起來了。 ­

哲學家也告訴我們:“不要讓你今天的無知,增加你明天的後悔。“­

遇到什麼事,先訓練自己不要馬上生氣,後悔自然減少。包容別人可以涵養自己,改善人際關系,產生良好的互動,這是減少紛爭斗亂的不二法門。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答:「道場」的意義?

    淨空法師答:我想提這個問題,也許是有意思要建道場。這個名稱顧名思義,這個場所有道,才能稱為道場。道有很多種,在一般有佛道,中國道教也是道,儒也是道,國外一些宗教也都是道。所以道有正有邪,邪門外道那也是場,也都是道場。道場兩個字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在佛門裡面,道場不一定要有形式,只要有道,不必有形式,也叫道場。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教學四十九年,這同修們都知道的。他在哪裡教?都是在山林樹下,都在曠野,沒有建築。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就是去托缽。樹下一宿,晚上就在樹底下盤腿打坐,休息一下就行了,過那種生活。

一生都沒有建過房捨。他所在之處,他都是在教學,所以那個場地就叫道場。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最重要的是有道。

明了這個意思,我們今天無論在什麼處所,你就是在家庭也一樣,你一家人天天聽經、誦經、念佛,一心向佛,那你的家就是道場。在大乘教裡面的定義,四個人在一起共同修行,都能夠遵守佛陀的教誨,就是六和敬,那就是佛家標准的道場。譬如你一家有四個人,四個人都念佛,都念《無量壽經》,一個願望,求生極樂世界,修六和敬,那你家裡頭就是標准道場。

這個要知道,不必講求形式。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亂世,整個社會動蕩不安,真正修道的人要萬緣放下,你心裡頭有道才叫真正道場。所以道場在哪裡?道場在心地,不在外面。你心中有道,無論你坐在哪裡,那個地方就是道場。

佛法,尤其是淨土宗一道,印光大師給我們開示的非常清楚明白。就佛教而論,佛家的法印,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不僅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教人,原則、方向、目標就是這四句話。四句話,實際上就是前面這三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這三句十二個字,這是一切諸佛教學的總方向、總目標、總綱領。我們心裡頭常常有這四句話,你所在之處就是道場。阿彌陀佛!

 

無量劫以來我們的淚水已超過海水!

佛陀常教誡弟子要時時“念無常”。

有一次,佛陀問弟子:“你們認為是海水多?還是累生累世以來所流的眼淚多?”

眾比丘長久聽聞佛法,了解佛陀譬喻所指之意,所以回答:“佛陀,海水雖然不可斗量,卻無法與人在輪回中,所流下的眼淚相比。累世中,無論是親愛的父母、疼愛的子女、友愛的手足或恩愛的夫妻,一旦生離死別時,心中淒苦所流下的眼淚,比海水多太多了。”

佛陀說:“這就是人世間的無常之苦!談情,何其短;說愛,何其苦。為了情、為了愛,所流下的眼淚真是難以計量。”

我們如果能接受佛陀的教義,體認世間的無常,心中才能保持平靜。

生離死別,是人生的痛苦。

了悟生死,是人生的極樂。

緣聚、緣滅本是平常事,緣聚時,是父母、兄弟姊妹的關系,或是夫妻、朋友的關系;緣散了,終究注定要分離,悲苦也無濟於事。

雖然悲苦乃人之常情,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虔誠地為往生者祝福;如此,生者才能心安,往者才會靈安。

由於無常而與深愛的人永隔,實在是人生之苦;但是也有人雖然同住在一個屋檐下,卻是一見面就像仇人般,彼此心中好似要燃起一把無名火,恨不得能馬上離開對方。

“怨憎會,愛別離”,人間就是如此的矛盾。

學佛,要學習珍惜已擁有的;對於失去的人事物,則不要常常放在心裡,若沉浸在回憶的煩惱中,將會超脫不得,而痛苦一生。

所以,凡事要看得開,該是我們的,要善加珍惜,還要知福、惜福。

此外,更要進一步彼此鼓勵,互相造福,才能真正擁有人生的幸福與快樂。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星雲法師:人死亡之後的生命怎麼樣?

西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三日地點:台北父紀念館  聽眾:法師、居士

一、從死亡的一刻說到死亡的狀況

二、從死後的審判說到死亡的去向

三、從死後的處理說到死亡的觀念

四、從奇怪的死亡說到美好的死亡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今天我要和各位講的題目是:人死亡之後的生命怎麼樣。

這個題目不容易加以說明,因為如果我告訴各位人死亡之後很痛苦,大家可能會生起怖畏的念頭,擔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慘的境遇,如此一來反而不能認清死亡這個必然的實相。如果我說死亡之後安祥寧靜,也許有人會誤會我的意思說:“既然死亡很好,那麼何不早一點死了,以求得解脫呢?”因此我只能抱持中道的立場,告訴大家:“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

過去有一戶大富人家,晚年得子,賀客盈門來向老員外祝賀弄璋之喜,有一位禅師也接受了禮請,不但沒有慶生的喜悅之色,反而號啕大哭。員外大惑不解,就問他說:“禅師啊呀!莫非有什麼傷心的事,為什麼如此哀恸呢?”

禅師憂戚滿面地回答說: “我是悲傷你家多了一個死人!”

在覺悟者的眼中看來,生,是死延續;死,是生的轉換。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憂喜?

   一般人看到百齡以上的古稀老翁,總會祝賀地說:“恭喜您啊!活到一百二十歲!”每年九九重陽節的時候,各縣市政府還會特別表揚當地的人瑞,為他們的長命百歲祝賀。但是我們如果細加思考的話,一個人活到一百二十歲果真就是可喜的事嗎?譬如一個人真的活到一百二十歲時,他一百歲的兒子染病死了,甚至於八十歲的孫子也相繼去世了,更可悲傷的是連六十歲的曾孫也不幸撒手塵寰,這時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不但享受不到天倫之樂,反而要老來孤獨無依,目送自己的兒孫一個一個離他永逝,人生最難堪者,莫過於白發人送黑發人了!長命百歲有時也不一定是可喜的事;況且長壽而孤苦、衰老、痼疾纏身,更是人間苦事。

長壽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憂懼。一般人提到死亡,總會產生種種恐怖、可怕的想像,擔心自己會上刀山下油鍋,受種種的苦刑。其實如果我們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後,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到處可以海闊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對於這必然經過的大限之期,吾人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才能胸有成竹、不驚不恐呢?下面我分成四點來說明:

  一、從死亡的一刻說到死亡的狀況

  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經歷過死亡,不知道面臨死亡的一剎那究竟是什麼情況。根據經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聽到醫生宣布他死亡的平靜聲音、親人們悲傷的哭泣聲音,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腳亂地翻動他那呼吸停止、心髒不再跳動的軀體,他心中焦急,還有許多事情沒有辦完,來回穿梭於圍繞在他身邊的親戚朋友之間,想交代他們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大家只顧悲傷哭泣,沒有一個人理會他。“讀者文摘”上也曾專題報導一位從死亡關頭中復活過來的人,他談及臨死的感受及死後的情形說:他駕車不慎出了車禍,人和車子被撞得粉碎,救護車、醫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趕到現場來處理,這個人的神識已經離開了身體,飄浮在半空中,在嘈雜的人聲裡,他看到一大堆人爭論不休,卻仍然搞不清楚車禍是怎麼發生的;他於是走過去對警察說:“我親眼看見車禍是這樣發生的……”但是警察卻充耳不聞、視若無睹,旁人好像也無視他的存在,更沒有人聽到他的言語。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實質的身體,只是精神的存在,他發覺站在自己的形軀之外,成為身體的另一個旁觀者。感覺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蕩,並且以極快的速度穿過一條漫長、幽暗、窒悶的隧道。

  一個因為頭部受傷從死亡邊緣獲得重生的人,回憶那一次的死亡經驗時說:“我最初感到頭部“轟”地一聲,渾然無知,接著就有一種溫暖、舒適、安祥的感受。”因為離開了身體,神識、靈魂再也沒有任何的障礙、負擔,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適感。還有人說:“死亡的剎那,我有一種非常美好、偉大、和平而又寧靜的感覺。”另外有一個人則說:“我可以看到自己輕如鴻毛,自由自在地飛向面前光明的世界。”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們所想像的那般鬼魅陰森、不寒而栗。

  佛經上說我們每個人活在世上,好比烏龜背著軀殼,轉化了有形的身命。有些人臨死的時候,苦苦戀棧世間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孫家產,不想死、不肯死,好比烏龜脫殼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樣痛苦。佛教不是這樣,在佛教裡,人死亡之後,脫離了千鈞萬擔的軀殼,感到無比的輕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飄然無憂,悠游逍遙。

  無論智愚賢不肖,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只是遲速有別,種類各異。顯貴如秦始皇,雖然可以擁有世間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無法獲得長生;高齡如彭祖,縱有八百歲的壽命,從宇宙大化來看,也不過如蜉蝣之朝生暮死。宇宙含靈,乃至一切眾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況千差萬別,各各不同。經上將之歸納成四大種類:

(一)壽盡而死: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壽終正寢,好比燈油燃燒完了,燈火自然就消滅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壽,其實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間,到頭來還是黃土一抔,所謂“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意思是說人壽有限,在劫難逃。

(二)福盡而死:經上說:“世人無知生死,肉眼無知罪福。”一切眾生的壽命像水土的氣泡一樣,氣散則滅,自己所有的福報一旦揮霍盡了,自然就會人死神去。這就和千金散盡的富翁淪為乞丐,終久會餓死、凍死的道理是一樣的。

(三)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說的“橫死”,是本來不應該死,因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異處,例如:戰死、車禍亡故、被人刺殺,以致於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難以卜知的,俗語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就是形容這種變故。

(四)自如而死:前三種死都是不可預料、不能自主的,而這種自如的死法,卻是可以把握、能夠自主的,也就是佛門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裡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緣法量的圓滿和合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鉗制。

例如東晉的道安大師,就對身命壞終的情況操持自如,他在建元二十年的二月初八日,在長安五重寺裡鄭重集合了全寺的徒眾,到大雄寶殿上禮佛、誦經之後,就平靜的宣示:

“我要去了!你們應該如往常一般的為這個閻浮世間弘揚佛法,為癡迷眾生端心正命!”

  一聲晴天霹雳,使弟子們震驚非常,紛紛勸挽道安說:

  “師父啊!您身安體健,一點病都沒有,正該常住世間,續佛慧命,怎麼能放手而去呢?現在要開齋了,請師父吃飯吧!”

  道安應允了:“好,我就吃一點。”

  於是和平常一樣的進食,飯後和平常一樣的回方丈室休息,就在休息時圓寂了。像道安大師的這種情況,最是無痛無苦、逍遙自如的了。我們如果能精進學佛,擺脫生死熾然的業識,也可以求證正覺涅槃的境界。

  上面所說的幾種死亡,或多或少都會有症候,經上記載一般人的死亡現象,有三種症候:

(一)地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肉體或骨骼的毛病而死,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像大陸地沉於海中一樣,緩緩慢慢的一點點沉沒、掩埋,有一種很大的壓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樣。

(二)水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血液循環系統不順暢而去世的話,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樣,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濕冷感覺,然後逐漸變為火焰燃燒一般的高熱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樣。

(三)火大增上:這是因呼吸系統障礙而去世的症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燒,全身感覺到烈風吹刮,碎為微塵,片片煙飛灰滅,如同“火大落入風大之中”一樣。

  了解死亡的種類和症候後,我們再來談一談人死亡之後的情形,照佛經裡面的種種記載來看,由於軀殼形體從有形有限轉化為無形無限,人死後的境況要比生前好多了,我們從下面幾點來比較看看:

  (一)時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時間和空間的限隔,不能隨心所欲萬裡遨游,也無法返老還童縱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脫離形體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來去,穿越三界時空了。

  (二)肉體的負擔:《法句經》上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嗔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我們的大負擔──餓了要找東西喂它吃,冷了要替它加衣服,生病時要忍受牽腸腐胃的痛楚……,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煩惱遠比帶給我們的快樂多。而死亡之後,魂魄不再受軀殼的牽制,不必再去侍候這個色身,就沒有饑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沒有種種觸受壓迫的負擔了。

  (三)人天的神通:活著的時候,人的種種能力都受到軀體限制;死後則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夠穿牆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訊息。而且靈魂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地飛行,其運動的速度可以隨意念所生而無遠近。除了佛陀的金剛座、母親的子宮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礙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動即至”了。

  所以,死亡不是一種結束,不是一切的終止,而是另一種境界的開始。靈魂從舊有的身體出竅之後,等於離開了生長數十年的人世間,開始為他另一次生命的開展尋找出口。從死亡到投胎轉世的這一段時間,佛教稱為“中陰身”,中陰身會隨著前世的業力尋找他投胎轉世的因緣,等到因緣具足轉生之後,便會忘記前世的經歷,這個叫做“隔陰之迷”,因為有這種隔世遺忘的現象,所以今生不記得過去生的種種困苦,而投胎再生後也會忘記今生的煩惱。順治皇帝有一首詩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誰?”,就很能說明死亡狀況的流轉。

  其實,知不知道過去生,曉不曉得未來世,都不是很重要的問題。在佛法裡面,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只是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軀殼,而生命卻是綿延不斷的。如法正覺的道心、自性,雖歷千秋萬世亦常存不滅;佛法就是要我們知道這身體如水泡,覺悟世間如幻化,能夠如此,對於死亡的存在便能順其自然,處之泰然了。

  二、從死後的審判說到死亡的去向

  我們常常想念死去的人,不知道他們死後的情形是怎樣,所以逢年過節就替他們誦經超度,祈求他們的安寧。這種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終追遠的孝心當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親人去世了就會到地獄去,所以要趕快請法師來替他誦經超度,給他念上幾聲“南無阿彌陀佛”,死者的靈魂就可以安息了,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對父母長輩也太不恭敬了!因為墮入餓鬼地獄的都是作惡多端、罪孽深重的眾生,難道父母、親人在我們心目中是個人間的大惡人嗎?我們為什麼不會想:父母、親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樂,或者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呢?

我們佛教對於人死後的去向不是這樣安排的。我們佛教相信:死後審判我們的不是佛祖,不是菩薩,也不是閻羅王,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來審判我們自己!未來投胎轉生的好壞,要依過去作為的好壞決定;未來輪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過去造業的因果而定。

在佛教裡,我們每一個人未來的幸福與痛苦不是被神祇操縱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裡。

  人死了以後,往何處去呢?唯物論者認為人只要一死,就什麼也沒有了,談不上什麼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暫的,是容易消滅的,這種論調使許多人對生命的本質起了懷疑和恐懼,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麼都沒有,因此有人就縱欲享樂,有人殺盜淫妄,無所不作,這種遮無因果的人生觀,實在是一種膚淺可怕的邪見。基督教對於死後審判的看法雖然與佛教不同,但是他們既有升天國、下地獄主張,就表示死後生命還是存在的。佛教則更進一步預知死後的去向,預知死後轉世投胎的去處,預知在五趣六道裡輪回的情形,而用一首偈來表達投胎的狀況:“頂聖眼升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足底出。”

  這首詩偈的意思是說:人死了以後,身體的哪一個部位最後冷卻,就代表往生到哪裡。如果這個人死後是從腳底冷至頭頂,而頭頂還暖熱的話,就表示他成聖果了;如果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冷了,而眼睛還是暖熱的,就表示靈魂從眼睛出去,這個人必定是升天去了;全身僵冷而心窩還是溫熱的,是再世為人而轉生人世了;如果身上各部位都冷了,只有腰部是熱的,就表示這個人墮入“餓鬼道”了;至死一段時間膝蓋猶暖熱的,是淪入“畜生道”了;如果一個人最後泛冷的部位竟然是腳底,那就是受罪而墮落到地獄裡去了。

  所以,人死了以後,會隨著各人業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歸宿,有的可以升天成聖,有的轉世做人,不一定都會下地獄或變成餓鬼。而死後究竟輪回到五趣六道的哪一處呢?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惡業報如何了。所謂“欲知來世果,今生造者是”,人死後所能依憑的業力也有三種:

  (一)隨重受生:好比銀行查帳,債務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還,人死了以後,依照各人生前積聚最多的重因,而隨從去輪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樂;惡業盈貫的人,輪回惡道受苦,這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二)隨習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後會隨著平日的某種習慣去受生。例如一個人平時“阿彌陀佛”念得習慣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瀕臨彌留的一剎那間也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時候的一句“阿彌陀佛”,比念佛幾十年還要有效,隨著這人天交戰時的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三)隨意受生:人死後受生的去向,跟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關系很大。如果平日專心致志想成佛成道,死後便能隨這個意念往生淨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後便能隨這個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時候,如何念念相續不斷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無論是用哪一種業力受生,大部份的人死後都要通過一條漫長而黑暗的隧道,然後自有人前來接引。

有的人是靠一條船引渡,帶他渡過生死海到達彼岸;有的是牛頭、馬面鬼卒來拘拿,前往地獄受苦;而念佛的人,會有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聖眾來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懾心正念,行善去惡,就不怕審判,也不怕死亡!

  三、從死後的處理說到死亡的觀念

  生死事大,世界各地因為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對於死後的葬儀也各自相異。在屍身的處理上,有土葬、火葬、海葬、******、立葬……等不同的方式;在屍身的保護上也有冷凍、風干、屍解、木乃伊……等種種不同的方法。而佛教對死後的處理方式也有一些原則,和其他宗教大異其趣。例如:人死之後的八個小時之內最好不要隨便搬弄他,也千萬不要隨便哭出聲來。

  這種原則不但合於佛法,而且有科學依據。因為人的呼吸雖然停止,心髒也不再跳動,理論上可以宣告死亡了,但是他的神經系統和腦部還在運作,潛意識裡面還殘存著某些知覺,實際上人還沒有完全死亡。所以,不管那時候他的姿態是躺著、坐著,還是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下,都不宜隨便搬動他,也千萬不要急急忙忙的給他換壽衣;因為你動他的時候,可能會引起他身體上的不舒服,讓他有痛感,他一不喜歡就會生起嗔恨心,這一念之間就會影響他的業力而產生不幸的後果,他就不能心生歡喜的去投胎受生了。過去有一個國王笃信佛教、奉行佛法,臨終的時候,國王的親人都守在床側看著國王安靜地滅度,不巧一只蚊子飛來,正好停在國王的鼻子上,國王的親人一看,一掌揮打過去,卻打在國王的臉頰上,彌留中的國王一疼,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因此墮入惡道,轉世成為一條大蟒蛇。所以人往生之後,最好等過了八個小時再去搬動他的遺體,替他換衣服安排後事,家人到這個時候也才可以哭,在這八個小時之內,只可以助念,協助亡魂系念於佛號而往生,千萬不要哭出聲來,忍不住要哭的話,也要避到遠遠的地方去哭,不要讓死者聽到。因為他雖然身軀已經僵冷了,可是耳識仍然存在,如果聽到親人家屬的哭聲,心裡留戀割捨不下,不忍離開世間安然地去受生轉世,對他來講也是很痛苦的事。

  其實,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就把他當成出國去旅行,他會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成聖作佛,從此安住在極樂淨土,不必再受這個無常人間種種風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來講,死亡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如蝶破蛹,如蟲化繭,如鳥出殼,進入了另一個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們在世的人又何必為他恸不欲生呢?

  至於八小時之內不宜搬動,還有另外一種理由──就是我們打坐參禅的人,有時候會入定到心脈俱微的境界,不明究理的人,便以為是坐化了。像過去有一個老和尚,在參禅的時候入定了,寺裡的小徒弟一看師父毫無氣息,以為死了,就抱起老和尚的身體,一把火火化了;等到老和尚想出定的時候,一看沒有身體了!以後寺裡的人就常常聽到老和尚的聲音在喊:“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早也喊,晚也喊,喊得徒弟們內心不安,就去找來老和尚很要好的法師幫忙,這個法師一言不發的到了寺裡,等老和尚又叫著找“房子”的時候,大喝一聲:“去便去了,還要房子做什麼?”老和尚一悟,無念無想,從此就不再嚷著要找房子了。

  另外在“死亡的真相”這本書裡,也曾經提到,有個人死了很多年之後,家人開棺撿骨,發現他竟然四肢绻屈面向棺底俯臥著;原來他只是一時暈死,入斂之後又復活了,一醒來,赫然發現自己被關閉在棺木裡,大為恐慌,痛苦萬分的拼命掙扎著想破棺而出,翻來覆去的終於還是悶死。所以佛教裡面停靈八個小時的說法,不管對真正的死或假象的死,都是一種緩沖的過渡期,既使生者能寧靜地面對生命的轉捩,也能使死者能平坦地跨過死亡的門檻。

再說到佛教的葬儀方式,佛教主張火葬,既方便又衛生,尤其適合於人口爆滿,用地日狹的今日社會;不像土葬費用既高,占地又廣,並且埋葬幾年後還要撿骨,非常不方便。而火葬安厝靈骨,不需要占太大的空間,真是一勞永逸。我記得有一位東初長老,曾經付托我說:“我過身以後,你替我把骨灰撒到海裡面去,跟魚蝦結個緣!”談笑間見胸襟,和一般人的執著貪欲成了強烈的對比。許多人生前貪心,要買這一塊地,買那一塊地;死後還是計較,要自己的墳墓建得高大寬廣,裝璜得華麗美觀。活著的時候與死人爭地,死了以後還要與活人爭地,既貪心又可笑!

有的人認為佛教的葬儀雖然隆重,但是看起來未免太簡單了,既不要熱鬧鋪張的喪儀樂隊,又不蓋豪華漂亮的墓園,是不是太不盡子孫的孝思呢?這個問題牽涉到各人對死亡的認識,越是能了生脫死的人,就越是能夠放下塵世,像古代的莊子就是真能打破生死關頭人。他快要死的時候,弟子們想厚葬他,紛紛商量如何用最上等的棺木隆重的埋葬他,莊子就大笑著說:

  “我用天地做棺木,用日月做玉璧,用星辰做珠寶,用世間萬物做殉葬,還不夠豐富嗎?還有什麼比這更隆重的呢?”

  弟子們說:“不行啊,把您露天放在森林裡,恐怕會被烏鴉和老鷹啄食啊!還是用最好的棺木把您葬了的好!”

  莊子笑著答道:“這有什麼差別呢?露天讓烏鴉老鷹吃,和埋在土裡給螞蟻蛆蟲吃,還不是一樣?何必從烏鴉嘴裡搶來給螞蟻吃,為什麼要這樣偏心呢?”

  所以,葬禮辦理的方式固然需要合情合理,對於死亡的觀念也需要智慧達觀。如果能夠將鋪張的喪葬費用節省下來,做一點慈善事業,讓死者的遺愛長留人間。

  從上面所說的佛教對喪葬的處理方式來看,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煙飛灰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甬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裡去。佛經裡面對於這種死亡的觀念,有很多譬喻,我現在就向各位大略說明一下其中的六種觀念:

  (一)死如出獄:眾苦聚集的身體如同牢獄,死亡好像是從牢獄中釋放出來,不再受種種束縛,到了自由一樣。

  (二)死如再生:“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種開始,不是結束。

  (三)死如畢業:生的時候如同在學校念書,死時就是畢業了,要按照生前的業識成績和表現,領取自己的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去受生轉世,面對另一個天地。

(四)死如搬家:有生無不死,死亡只不過是從身體這個破舊腐朽的屋子搬出來,回到心靈高深廣遠的家。

(五)死如換衣:死亡就像脫掉穿舊穿破了的衣服,再換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樣。《楞嚴經》雲:“十方虛空世界,都在如來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一世紅塵,種種閱歷,都是浮雲過眼,說來也只不過是一件衣服而已。

  (六)死如新陳代謝:我們人身體上的組織每天都需要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才能長出來;生死也像細胞的新代謝一樣,舊去新來,使生命更可珍貴。

  有了正確的觀念之後,就會知道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到那裡去才是最要緊的。一般人活著的時候,就只知道吃喝玩樂,只知道爭名逐利,像行屍走肉般了無意義,不知道為自己的生命尋求方向、安排歸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過且過,一旦大限來到,就什麼都是一場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這個道理。肉體的死亡不要緊,心靈的昏昧迷失雖生猶死才是最可悲的!我之所以不避忌諱的和大家談死亡的觀念,就是希各位從死亡的噩夢裡清醒過來,擺脫人生的虛偽塵垢,掙出生命的無常苦空,為一己的人生建樹莊嚴的意義,替自己的生命開創出無限的生機!

四、從奇怪的死亡說到美好的死亡

各位聽到這裡,大概會覺得奇怪,死亡也能算是一件美好的事嗎?其實仔細想想,如果對生命有了正確的認識,對佛法有了真實的了解,能勘破死亡的陰霾,穿越時空的限隔,對生死都能坦然面對,無所畏懼害怕的話,那麼,死亡自然會成為一件美好的事。

像汾陽善昭禅師含笑赴死的事跡,就是一種“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的美好死亡。

  善昭禅師是怎麼樣死的呢?原來當時有一個朝廷大官叫龍德府尹李侯的,下令善昭禅師到承天寺當住持,連著下了三道命令,禅師都無動於衷,李侯府尹於是派了個使者去迎接禅師,臨行時狠狠的威嚇使者說:

  “聽著,你如果不能實實在在把善昭禅師帶回來,就把你活活打死!”

  使者於是失魂落魄的來懇求善昭禅師離開汾陽,哀哀求告,請禅師一定要救他的命。善昭禅師看看不去是不行了,就考問眾徒弟說:“我怎麼能夠丟下你們,一個人去做住持呢?如果帶你們去,你們又都趕不上我。”

  有一個徒弟便上前說:“師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以走上八十裡!”

  禅師搖搖頭,歎口氣說:“太慢了,你趕不上我。”

  另一個徒弟高聲喊道:“我去,我一天能走一百二十裡路!”

  禅師還是搖頭說:“太慢了!太慢了!”

  徒弟們面面相觑,紛紛猜測師父的腳程到底快到什麼地步,這時才有一個徒弟默默站出來,向昭善禅師叩首說:“師父,我知道了,我跟您去。”

  禅師問:“你一天走多快?”

  那弟子說:“師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

  善昭禅師一聽,便高興的微微一笑說:“很好,我們走吧!”

  於是,善昭禅師就一動也不動的坐在法座上微笑圓寂了,那個弟子也恭恭敬敬的站在法座旁邊立化了。像這種把死亡當游戲,隨時隨地一瞬即去的死法,不是很圓滿自由嗎?

  還有宋朝的德普禅師,也十分灑脫遺世。有一天,他把徒弟們都召集到跟前來,吩咐大家說:

  “我就要去了,不知道死了以後你們如何祭拜我,也不知道我有沒有空來吃,與其到時師徒懸念,不如趁現在我還活著的時候,大家先來祭拜一下吧!”

  弟子們雖然覺得奇怪,卻也不敢有違師令,於是大家歡歡喜喜的聚在一起祭拜了一番,誰知道第二天雪一停,德普禅師就真的去世了。像這種先祭後死的方式雖然很奇怪,卻也不失幽默;俗語說“生前一滴水,勝過死後百重泉”,為人子女的要孝養父母,應該在父母生前克盡孝思才對,如果等到親死下葬後才大事祭拜,這樣的孝道就太空泛了。

   宋朝還有一個宗淵禅師,也能把死亡看成一種超脫,他活到八十三歲時,自忖證悟佛法已有火候,生死已不足牽掛,也該是捨棄肉身的時候了,就自己作了一首挽歌自祭:“舉世應無百歲人,百年終作冢中塵;余今八十有三歲,自作哀歌送此身。”這種死法不也是很潇灑的事嗎?

  宋朝另一位性空禅師坐水而死的事,也很有傳奇性。當時有賊人徐明叛亂,使生靈塗炭,殺伐甚慘,性空禅師十分不忍,明知在劫難逃,還是冒死往見徐明想感化他,就在吃飯的時候做了一首偈自祭:“劫數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何正好乘時,請便一刀兩段”,因此感化盜賊,解救了大眾的災難。後來禅師年紀大了,就當眾宣布要坐在水盆中逐波而化,他人坐在盆中,盆底下留下一個洞,口中吹著橫笛,在悠揚的笛聲中,隨波逐流而水化,成就了一段佛門佳話。他留下一首詩說:“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聞圹。撒手便行,不妨快暢;誰是知音? 

船子和尚”,原來過去有一位船子和尚也喜歡這種水葬方式,性空禅師因此特意又作了一首曲子來歌誦:“船子當年返故鄉,沒蹤跡處好商量;真風遍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教坊”。性空禅師和船子和尚這種吹笛水葬的死法,不是也很詩情畫意嗎?

  民國的金山活佛妙善和尚,也是用水化的方式圓寂的,那是民國二十三年在緬甸仰光發生的事了。那時妙善和尚染了熱毒,又營養不良,兩腳背上都長了毒瘡,依舊日日爬在熱石板上拜佛,弄得瘡口潰爛、膿血外流,還不肯接受弟子延醫治療的照顧,連沖個涼水澡都不肯,使大家束手無策。一直到了圓寂當天,弟子又來勸請沖個涼水澡的時候,活佛居然爽快的點頭答應了:

  “你要我沖涼很好,我看今天也正是我沖的時候了!”

  一語雙關說完,就高高興興的進入浴室沖洗,弟子不放心,還特別要求活佛多沖一下,除掉熱毒,活佛笑嘻嘻的回答:

  “我知道,一定要多沖,只沖這一下,就不必再沖了。”

  結果幾個鐘頭過去了,僅聽見裡面嘩啦嘩啦的水聲,卻一直不見活佛出來,大家覺得奇怪,推門一看,活佛還是屹立不倒的站在那裡,只是心口早就停止跳動。像這種坐脫立亡的死法,真正擺脫了無始無明的牽絆,不是很美好的事嗎?

  很多禅師們死的姿態也是千奇百怪:像丹霞天然禅師策杖而死;隋朝的惠祥法師是手捧著佛經跪化的;唐朝的良價禅師來去自如,要延長七日就延長七日而死;遇安禅師自入棺木三日猶能死而復活;古靈神贊禅師問弟子說:“你們知不知道什麼叫做“無聲三昧”?”弟子們答不知道,神贊禅師把嘴巴緊緊一閉就死了。而龐蘊居士一家四口的死法尤其各有千秋;先是女兒靈照搶先坐在父親的寶座上化逝,龐公只好臥著死;兒子在田裡鋤地,一聽父親去逝了,就丟下鋤頭立化;龐夫人見他們個個都去了,也撥開石頭縫隙,隨口留下一偈而去:“坐臥立化未為奇,不及龐婆撒手歸;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
  像這些禅師、居士們的死法,既輕松潇灑,又幽默自由,是快活自在的,是詩情畫意的;他們用各式各樣舒舒服服的姿態通過死亡,站著、坐著、躺臥、倒立、跪化、說偈而死……,由於他們具有勘破生死的智慧,才能這樣了無掛礙的撒手而去。人,有生必有死,信佛的人會死,不信佛的人也一樣會死,但是我們佛教徒對死亡應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有更高一階靈悟,“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肒潰癰”,不但不怕死,更對死後充滿希望,面對死亡時,不會恐懼哀號,反而將死亡視為一件美好自然的事。

  我們常常都在為人生諸事做准備,為黑夜來臨而准備手電筒,為下雨天准備遮傘,為遠行准備口糧,為季節准備換裝……。而現在,我們也應該趁著時間還早,趁著自己身體精神都還健康的時候,先為死後的皈依處預作准備,為未來的歸宿鋪下坦途;我們不但要對現世的生活懷抱無限希望,對於死後的生命更要建立高昂的信心──生有所自,死有所為,法身久長,慧命無量,我們佛教徒相信生命是永恆不滅的!

我在此祝禱大家福壽綿延,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佛法精要---因果論 ­

因果問題,屬於佛教的基礎理論,是佛法的核心。

不明白因果,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

­因果規律並不是佛陀所規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佛陀只不過把它揭示出來罷了。印光法師說:“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可見連諸佛菩薩,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況我們凡夫,不管你信與不信都要受因果規律的制約。弄清因果問題,是學佛的一個重要前提。­

一、因果規律和它的重要性 ­

因果,又叫業、因、緣、果、報。業:梵文譯音,意為造作、活動。指一切身心活動,包括身、口、意“三業”。包括善業、惡業、無記業(不受果報的)。

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業,卻有很大的力量。可以說,我們人生是受著業力的支配的。業就是因。因,就是原因,也叫業因。果,是結果。報,是報應,是回報。

緣,就是條件,因緣結合,才產生果報。佛經偈語已說得明白:“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亡失,消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我們凡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起一個念頭,都是在種因,在造業。根據所種的善因或惡因,即造得善業或惡業的不同,都會受到不同的惡報。概括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具體地說,有什麼樣的善,就有什麼樣的福報;什麼樣的惡,就有什麼樣的苦報,這都是一定的,這是客觀的規律,稱為因果規律。 ­

業因果報與生死輪回是密切相關的。我們人生,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由因到果,有果到因,相續不斷,形成輪回不停的現象。

我們這個人“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都是受業力支配的。業力好象是一個種子,信息,它儲存在第八識裡面。第八識又叫“含藏識”,阿賴耶識,意譯藏識,它含藏諸法的種子,好象存儲各種信息一樣,把一個人前世做的善,惡業帶到現世來,又把今生所造的善、惡業帶到後世去,由業因到果報,由果報到業因,就這樣生滅流轉,輪回不息。人生的苦樂,世運的盛衰,都是業力所招感。所以佛說“自作自受,共作共受。”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做不得”意思是“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滅;反之,不造作業因,也不會得相應結果。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死了以後往哪裡走?這是由業力支配。什麼業力?就是善、惡的業力。所以,小善小惡是六道輪回形成的業因,六道輪回是十善十惡應受的果報。 ­

什麼是善?利人是善。利人,其實是人已兩利,也可以說,利人就是利己。 ­

什麼是惡?害人是惡。害人是人己俱害,害人終害己,以害人開始必然以害己告終。 ­

佛經將善惡分成十種,每種又分為上、中、下三等,叫十善十惡。十惡就是: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屬於身三業);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绮語(屬於口四業);八、貪;九、嗔;十、癡;(屬於意三業)。反過來說,便是十善:一、不殺生而放生、護生;二、不偷盜而布施;三、不邪淫而修梵行(清淨行);四、不妄語而說誠實語;五、不兩舌而說調解語;六、不惡口而說柔和語;七、不绮語而說直質(正直、樸實)語;八、不貪而修不淨觀;九、不嗔而修慈悲觀;十、不癡而修因緣觀。

這十善十惡分成三品,就是三個等級。佛經說:”作了上品十善的人,生天道;中品十善的人,生人道;下品十善的人,生阿修羅道(屬於天龍八部之一,有福報,有神通;但凶惡好斗)。犯上品十惡的人,墮地獄道;中品十惡的人墮餓鬼道; 犯下品十惡的人,墮畜生道”。這是佛陀以慧眼觀察六道輪回的現象,親口開示的,我們絕對要深信不疑。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佛陀制造出來約束眾生,而是佛發現並揭示出來教育我們的。佛菩薩也要受因果規律的制約。虛雲大師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

“因果分為染淨兩類。諸佛菩薩修因證果,修的清淨因,修的菩薩行,發的菩提心,所以證到的是佛菩薩的果位,得到的是清淨的果;而我們眾生造的是污染因,結的是污染果。”星雲大師說:因果比電腦還准確,因為電腦會發生故障,因果是絲毫沒有差錯的。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在哪裡?神明就在身邊,諸位對這個問題千萬不要懷疑。印光大師講:“不知吾人之心,與天地鬼神,諸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我心雖起一念,彼則無不了知,故曰,人間私語,天間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

說得妙極了,就是說你暗室干的一切事情,天地都會全部記錄下來,哪怕你起心動念,都能准確地記錄,大自然的法網中沒有一點漏洞。 ­

二、因果貫通三世­

《涅磐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不會中斷,失誤)。”可是,有些人認為:“人生一切都是偶然,沒有什麼前因後果。”有人看見好人受惡報,惡人受善報,便懷疑因果。有人說:“死了死了,死了便了。”如果一死便了,人生就沒有價值;學佛修行,就無意義;而一貫作惡的人,就太便宜了。歸根到底都是由於不懂因果貫通三世的道理。佛經說得好: ­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

這說明我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果報,都是自己前世所種的業因,比如今生病苦多,那肯定是過去生中殺業太重,是自種因,自受果。而現前身口意三業時時造作的業因,又正是自己未來應受的果報,前因後果,循環不斷,也沒有絲毫差錯,經中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百千劫”是很遙遠的時候,“所作業”是自己所種的遠因,遠在百千劫前種的業因,並不會自行消失。“因緣會遇時”指現在的因緣成熟,“果報還自受”還得自食其果,我們不能因為看不見過去世和將來世,就否定三世因果的存在,試看普天之下那一樣東西不是由於過去的延續?再說,三世因果並不一定就是前世和來世,也可能是去年、明天。更可能是前一分鐘,現在這一分鐘,以後那一分鐘或者前一剎那,後一剎那。現代科學認為:宇宙中每一件現象有它的原因的。這種論點和三世因果的說法不謀而合。

種下業因,必受果報,但有早遲的不同。大體上,有三種情況:

1、現報:今生做善事,今生享福報;今生做惡事,今生受惡報。 ­

2、生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苦。父母積陰德,子孫享福報,也屬於這類。 ­

3、後報:現在作善作惡,到第二,第三世,甚至百千劫後才能受報。 ­

為什麼惡人會有善報?這是由於他過去生中培植的善根深厚,前世所修的福報還沒享完,今生造惡的惡報還沒有成熟。現在善因又先成熟,因此先享福報;如果他今生不作惡事,福報就更好。至於他今生所種的因果,也不會自行消失,因緣成熟時,必受應得的果報。如像富貴人家的子弟,吃喝嫖賭,任意揮霍,沒有受饑寒,這是因為家底很厚的原故。不過照這樣亂花下去,縱有百萬家產,終有一天會傾家蕩產的。

為什麼善人會受惡報?這是由於他過去生活中培植的惡根深厚,前世“不善之因”的果報沒有盡,而今生所修的善心、善行,還沒有成熟。現在惡因又先成熟,所以先受惡報。如果今生不行善,惡報會更嚴重;另一方面,他今生所種的善因,也沒有白種,將來必受相應的福報。

三、因果可以轉變 ­

因果既是有一定規律,可以認識的,但又不是刻板的。這和算命、看相的“鐵板數”不同,那個是庸俗的“宿命論”,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不能改。

從佛法因果觀來看,我們現在所受的是過去種的因,又必感未來的果。種的因即可以改變,結的果怎麼不能改變?因變了,果一定會變。 ­

“因”要形成“果”,中間須要有“緣”(條件)來會合促發。已造的“因”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在“緣”。譬如說我們種瓜種豆,瓜與豆的種子是因,不能把瓜子變成豆,也不能把豆子變成瓜;“因”是定數。我們今天想要瓜還是想要豆,就要在“緣”上加以決定。我們想要豆,把豆的種子種下去,瓜的種子收藏起來,瓜就不會結果。結果需要緣,“緣”包括土壤、肥料、陽光、空氣、水分等等,這些緣都具足,它一定會長得很好。

若不想要它結果,只要把緣斷了,譬如把瓜子放在茶杯裡,一百年也不會長成瓜。一般人多因為看不見今生的現報,就否定因果報應的存在。過去雖然造作惡因,這一生中不造惡業,斷惡修善,惡的緣就沒有了。過去生中總有善因,一個人哪有一生做惡沒有善的?找不到!凡夫一生都行善,沒有一點惡,這種人也找不到。所以生生世世我們所造的業都是善惡混雜,惡多少是有的,或者是惡做得多,善做得少。      

惡做的多不怕,只要今生不再做惡,惡緣斷了,雖是少善,少善也會開花結果。與其消極看相算命,不如自己積極改命。

我們的身體是根據果報產生的。自己種的善業、惡業是:“因”,父母是“緣”,色身是“果”。我們在六道中投生,是受業力支配的,是來還善惡業報的,所以叫“報身”或“果報身”。果報分為正報、依報。一個人的相好丑、壽命長短、命運窮富等,屬於正報;社會環境好壞,家庭環境好壞,親屬子女的好壞等,屬於依報。正報有福氣,依報自然圓滿;正報無福氣,依報也會惡劣。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正報和依報,都是過去種的“業因”現世結的“果報”。可見一個人的命運,並非由天神掌握,也不由別人操縱,完全是自種因,自受果.因此,佛法中的“命”、“相”從根本上揭示命相的原理由來,但並不主張看相算命。因為這是捨本逐末,徒勞無益的事。一個人的相和命,算也是這樣,不算也是這樣。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現在的“因”,才能轉變未來的“果”。 ­

四.轉變在於心地 ­

什麼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種善惡的種子,生長善惡的苗子,最後結成善惡的果實。

《華嚴經》偈語:“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轉變命運的關鍵是什麼? 

就是自己的心念,因為“一切唯心造。”心能造業,也能轉業,即“轉變由心”之理。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一切福田。離不開自己的心。能從自己的心田去尋找,是沒有得不到感通的。”所以,相隨心轉,境隨心轉,命自己立。也說明這個道理。 。《心法念處經》說,“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諸果報。”古德偈語說:“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儒家也認為:“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和“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教人“自求多福。”這些都說明,善業惡業,唯心所造;福報禍報,惟人自召。

五、應該怎樣對待因果 ­

目前,社會上一般人都相信命運,有的人時常都在算命、看相求簽問卜,把自己的前程、未來的命運,都寄托在這上面,卻不反躬自責,修省心地;有的人到處跑寺廟,掛紅放炮,燒香拜佛,乞求佛菩薩保佑自己官升三級,腰纏百萬,卻不想一想自己究竟種的什麼業因?是否能夠獲得這種果報呢?這種人都是捨本逐末,心外求法,不遵循佛陀的教誨,不修省內心,不從自己心田上去下種、耕耘,卻向外弛求,想獲得福果,獲得好的命運,是絕不可能的。

1、必須深信因果,才能樹立正知正見: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虛雲大師說:“因果二字,把佛所說的法概括無余了。”當代高僧定因師在《普門品講義》一書中說:“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總括一句,不外‘因果報應’四字而已。”修學佛法的人,不深信佛說善惡因果律,那就叫做邪知邪見,就是愚癡。 

《觀無量壽經》把“深信因果”列為修淨業的正因。我們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礎上,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這樣,即能轉變並消除過去的惡業,又能培植現在和未來的福德。

2、必須按因果規律辦事,不能錯因果。佛經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深明因果,知道種惡因,必受惡報。因而從言行上,甚至在起心動念處,嚴防種錯了因,就避免受惡報。而凡夫不畏因果,平時縱貪嗔癡,犯殺盜淫,大膽妄為,什麼壞事都敢做。直到惡報現前,才恐懼後悔,已毫無用處。地藏菩薩更是諄諄教誨眾生不要造惡因的,他極重視救眾生於因中,使他們不自食惡果。他曾多次告誡人道眾生,造十惡罪業的因,來生即得墮地獄的果。 ­

3、明了因果之道,當須依佛教誨努力修行,忏悔今生或前世的罪愆,虛心改過,斷一切惡,行一切善,素食戒殺,放生還債,時刻注意淨化心念,真正杜絕惡緣,廣植善因,這樣惡業日消,善緣日增,冥冥中常蒙護持,自能轉禍為福,獲致吉祥。若命運美好,亦應了知,富貴榮華,轉眼成空;夢幻泡影,不堪留戀,泰然處之,不為物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以三皈五戒,淨化身心,以四攝六度,利益眾生,則必能了生死,出輪回,生淨土,成佛道。­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力量不可思議

在娑婆宇宙內,生命就不斷地在這六道中演化不息。享福的天神們也會淪落到我們人類中,甚至牲畜中、地獄裡。佛陀認為,如果它們生前皈依了佛、法、僧三寶,成為佛教徒,就可以避免淪落的危險。

佛教傳說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

  從前有一個欲界的神,因為幾百萬年的福報享盡,死前衰老的惡兆呈現在身上。痛苦不堪的,運起最後的力氣,搜尋能救度它的對象和方法。 ­

  這時候,突然想到佛陀能超越和解救老和死這兩樣病,於是他運起自己的星際飛行能力,轉眼間從天上來到人間佛陀的面前,請求得到解救。佛陀和他都了知宿命,都知道如果這一次死亡是在劫難逃,他就會淪落進驢胎中,成為一只愚蠢的驢子。

  佛陀見他每況愈下、時不相濟的老病狀況,只能教它時時念誦三皈依。三皈依之後,這位神就告辭,打算返回他的天宮吩咐遺囑料理後事。沒想到還沒等到他回家,就在半路上亡故了! ­

  這位生前常常發脾氣的天神,死後神識隨著愚癡瞋恨的前因驅使,落進驢胎之中。正在這個凶險萬分的時刻,這位欲界神靈心中至誠不停地念誦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說時遲、那時快,由於皈依三寶的力量,使這匹母驢突然亂竄,因而驚動了脾氣不大好的驢主人,於是驢主人立即拿了根鞭子痛打了母驢一頓。 ­

  這使剛受孕的母驢應時流產,逃出驢胎惡報的欲界神靈,由於皈依三寶之福,還原恢復那神靈的光榮模樣,順利地返回天國。

  佛陀忍不住贊歎了這位明智的欲界之神。這一回它又有幾百萬年的天壽可資運用,想必它一定會因此善而加運用,以求超越生死輪回的苦海,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沒事整天發脾氣,累積淪落惡道的因緣。 ­

評語:從這個故事上我們得知,皈依三寶是多麼的重要啊!希望大家把這個故事轉載告訴所有人,功德無量啊! ­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淨空法師開示:人為什麼會懈怠 為什麼會退轉

    1、人為什麼會懈怠?你對這個工作沒興趣了,當然就會懈怠。如果那個工作你很有興趣,不要人督促,你日夜都不間斷!譬如在學校裡念書,那個課本念了,不容易理解,你念了沒有味道,就懈怠不想讀了。

      2、你看小說,叫你不要看,晚上還要偷偷地看,看到天亮還不疲倦,為什麼?你覺得那個有興趣。懈怠與精進,這兩個是對立的。凡是合你的興趣,你把疲倦給忘了,自然就精進。如果這個東西你不理解,你就覺得很乏味,就沒法子精進。

     3、因此我們學佛,對這法門必須培養興趣,興趣從哪裡培養?理解,真正理解就有興趣了。所以,沒有興趣,提不起佛號,都是對它缺乏理解,對它認識不清。真的認識清了,像古來那些祖師大德,人家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不疲不厭,他那十萬聲怎麼念的?興趣念的。

     4、假如我們累了,沒有精神,幾句佛號一念,精神就恢復了,那是真正明了佛號這裡面的意思,所以愈念愈歡喜。經典也是如此,佛經是一遍有一遍的味道,遍遍都有悟處,這裡頭的意思沒有止境,你要是真正入門,在這裡面看出味道來,真正是法喜充滿,你怎麼會懈怠?

     5、我們為什麼會退轉?學佛,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聞法。修行為什麼會退轉?就是不聞法。不聞法就容易退轉,為什麼?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

      6、不要說是我們過去無量劫以來,就是講這一生,從我們懂事到現在,我們六根所接觸外面的境界,都是五欲六塵、貪嗔癡慢,我們不知不覺就被煩惱薰習。煩惱習氣太重,我們一般講業障太重,自己修行這一點功夫敵不過習氣,所以,決定會退轉。

     7、但是你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把這個世間一切的緣看淡!無論是人,無論是事,無論是物,要看淡;一年比一年淡薄,那就是我們有進步。

     8、如果你很用功,每天讀經、念佛,但是你對於世緣還是看得那麼重,還是那樣的分別、執著,那你是毫無功夫!你的經是白聽了,你的佛也是白念了,只是跟佛法結一點緣而已,這一生不得受用。

     9、這樣的情形,我們知道,我們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如是。如果過去生中修學功夫得力,我們早就往生,怎麼還會跑到這兒來?過去錯了,希望這一次不要錯了,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天天聽經、天天聞法,用這個來薰習。

    10、真修行人對一切人事物都要看淡,與一切人決定不計較!跟一切人接觸,看到別人善,知道要向他學習;看到別人不善,絕對不會去宣揚,一定是自己回過頭來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11、所以,善人、惡人、順境、逆境,對修行人來講都有好處,沒有壞處。會修行的人,所有的環境都是道場,所有的人都是佛菩薩,都是老師,他不是在正面教我,就是在負面教我。會學的人,天天有進步;不會用心的人,順逆都是障礙。

12、我們這個世間,聞佛法的時間太短,聽不到佛法的時間太長,所以容易退轉。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環境裡面,你要是隨順煩惱習氣,你要是不能夠轉環境,你就會被環境所轉;被環境所轉,你就很難有成就!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開示:這些冤魂都圍繞在你周邊

1、世出世間沒有偶然之事,有事必有理,有果必有因——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因果報應, 絲毫不爽!
    2、俗話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佛給我們講:業力定的。

3、世間任何一個眾生,在一生當中所有的際遇,決定沒有一樁是偶然的,決定沒有一樁是突發的,統 統是業力在支配,都是與過去生中造作的業有連帶關系。
    4、這世間戰爭、災難怎麼來的?真正是冤冤相報,它有前世的因。換句話說,因因果果冤冤相報, 後面是沒完沒了,所以不要說跟人結怨,跟一切動物都不能結冤仇,為什麼?它要報復。
    5、這我們常常看到的,宴會的時候,桌上擺的酒菜,這些雞魚鴨肉,真的是怨業,它被殺的時候, 不是甘心情願供養你,它是力量抵不過你,被你殺了。

 6、你今天吃它,可能你正在吃的時候,這些冤魂都圍繞在你周邊,都在你身後。現在你走運,你氣 旺,它不敢侵犯你;你一旦運衰的時候,這一些冤家對頭就會來要你的命。
    7、殺眾生的命,這是欠他命,欠命要還命,沒有一個人能幸免,“你今天吃它半斤,你來生要還它 八兩”,所以不能夠殺生。殺害動物、殘害動物的,將來都要去還命。

 8、現在人吃那麼多眾生肉,造了那麼多的罪業,將來怎麼能還?怎麼還得起?還不起也得還,生生 世世投胎做動物來還。你要是想到這些因果報應,太可怕了!
    9、現在人的飲食,哪一餐裡頭不殺生?不吃眾生肉?殺生吃肉,跟眾生結的是什麼業?不學佛的人 我們不說,真正學佛的同修你一定要明了,這個業是冤冤相報。
    10、這個世間,說實在的話,誰都不能占誰的便宜,誰也不會吃誰的虧,所以我們看到吃肉的人, 他好像吃得很開心,我們看到知道,他將來一定要還命。
    11、殺害一切眾生的身命,即使小至蚊蟲螞蟻,它也有嗔恚,它也會記仇,你殺害它,將來它得人身 ,你得畜生身,他也來報復,所以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非常的可怕。
    12、佛跟我們講因果報應的真相,我們要覺悟。覺悟之人不但不造惡業,連一個惡念都不會起,為什麼?曉得起一個惡念,對自己來講,將來要遭很大的惡報。
    13、佛給我們講世間的戰爭,叫刀兵劫,刀兵劫從哪裡來的?就是從殺生來的。
    14、我們出家人學了佛了,不食肉了,刀兵劫我們會不會遭難?還是要遭難。
    15、為什麼遭難?沒出家之前吃肉,這一生不吃肉,前生吃肉,帳並沒有了(liǎo)。
    16、到什麼時候了?自己念佛念成功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帳了了。你要不往生極樂世界,刀 兵劫還是要受。阿彌陀佛!

 

學佛修行、懂得因果以後,面對問題,或者犯錯的時候還是很苦惱。怎麼解決呢?
            作者:達真堪布

答:還是沒有掌握佛法的方法。雖然犯錯誤了,但是我們現在有佛法,可以改變啊!發現錯誤是好事,不用煩惱,找到了問題就好解決了,以佛法來解決。        

修行了,卻還有煩惱?因為我們遇到對境的時候,業力現前的時候,沒有以佛法來對治,沒有以佛法來解決。問題就出在這裡。

在今年的觀音法會上,我們講了一些百業經的公案。比如《金色比丘尼的故事》。這個女孩出生在貧苦的家裡,特別丑陋,被父母趕出來討飯,流離失所,饑寒交迫,還染上了無法治愈的麻風病。

有一天,她遇到了阿難尊者。阿難特別悲憫她,她對阿難尊者也生起了很大信心。她祈求阿難尊者,“我的命這麼苦,尊者能不能救救我?”阿難告訴她:“你不用擔心,會有辦法的。你現在這是業力現前,可以用佛法來解決。”

阿難到別處去找來一些芝麻油、花和香,帶她到佛塔面前做供養,忏悔。此時,佛陀也親自降, 臨,給她傳法,攝受她。她對佛生起了無比的信心和歡喜心,在這種狀態下安然去世。

她死後立即投生到當地一個大商主家,出生的時候身色金黃,相貌莊嚴,父母給她取名叫“金色”。她從小就對佛法具足信心,通過父母同意出家修行,證得羅漢果位。

從這個公案裡,我們可以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佛法來對治,有佛法就有辦法。但是我們現在第一個是不懂因果,第二個是沒有深信因果。我們遇到那些事情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佛法,頭腦裡全都是世間八法。身體不好了,家庭不和睦了,事業不順利了,根本想不到是自己的因果,更想不到用佛法來解決。

業力現前的時候,你應該從因地入手解決,這是最好的方法。惡業的過患不可思議,善業的功德也不可思議。你看在剛才那個故事裡,阿難也沒有讓她去找醫生,也沒有給她講其他的方法,就是讓她供佛塔,讓她忏悔。這樣業力消了、業障就消了,然後她就立即轉生為人,出家證得羅漢果位了。
    其實我們現在有佛法了,就有方法了。完全可以對治,完全可以解決。但是我們現在對於佛法的信心不足,覺得佛法肯定不行,覺得我學佛是學佛,有事還是得想盡辦法。你可以采取其他的辦法,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迷嘛,迷而不覺。其實一切這都是佛的一種幻化,佛的一種事業。這樣一來,都是消業。這樣的話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去做。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離開經典,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那是迷信!

1、佛在經典裡面一再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就有出離生死、超越輪回的機會;你要是不聞佛法,這個機會就得不到。但是遇到佛法,一定要正確了解佛法的義趣,我們才能真正得利益。

2、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絕大多數人都不了解佛法,他只是把佛菩薩當做神明去膜拜,求佛菩薩保佑他,保佑他升官發財,這是迷信,這搞錯了!

3、有很多人做了壞事,以為到佛門去修供養,佛菩薩會保佑他,會赦免他的罪,這完全搞錯了!天天干壞事情,回來之後一忏悔,罪就消滅了,沒這個道理,這講不通!

4、如果這個道理要能夠成立,那做壞事情的人盡管做壞事,尤其黑社會的大頭目,什麼壞事都干,可以請一批法師天天在家裡給他拜忏,他這邊做壞事,那邊就消掉,那不就沒事了,哪有這種道理?

5、在我們周邊,有很多人說他學佛,你要問他,佛法是什麼?佛教我們什麼?幾個人能答得清楚?甚至於還有很多皈依了、受戒了,仔細去盤問,都是受的糊塗戒——迷迷糊糊皈依、糊裡糊塗受戒!

6、佛法是師道,佛是教導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教我們怎樣做人、教我們怎樣處事,所以它是智慧的教育、是圓滿的教育,這要清楚!

7、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是經教,我們把經典的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叫學佛。離開經典,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沒這回事情!你把佛菩薩當作神明去膜拜,那你是迷信!

8、佛菩薩是覺悟的人,他不是神,我們皈依了,受戒了,還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那就錯了!說實在的話,神還是沒有覺悟,他們福報比我們大一點、智慧比我們高一點,其實高也高不了好多,都沒有超越三界六道,這些事跟理我們都要清楚!阿彌陀佛

 

世間最困難的戰爭是內心佛魔之戰!

念祖一封感人的回信:

讀來信,對於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離婚,兒子不很聽話,自己又有病,許多折磨集中一身,確實苦惱。但您在煩惱堆裡,仍然信心不退,並堅持念佛,很是難得,實應贊歎!

您的苦惱,證實了在娑婆世界修行之難。它是“進一退九”,進一步便要退九步。就像您想用功,這是進步,可是偏偏有事引您發火吵架,這便是退了九步。 

也說明如果有一種因緣使您進步,例如您看了《淨土資糧》很想發心,可是偏有種種煩惱來使您退步,這又是退九。這就叫娑婆世界。這是修行人個個都共同的,只是表現到每人身上不同而已。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下定決心,誓於今生出離生死,往生極樂。

實際上,夫妻兒女只是一台戲。在台上您是母親,下了台您是誰?所謂母子,其實都是戲,都是假的。

您是過於認真了。《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現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壞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馬上就要幻滅的。老實說來您的兒子在當前年青人中還是不錯的,您是“愛之深,責之切”。演變至今,幾乎形同水火了。

您現在應當認清目前是演戲,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實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麼還不知道。希望您看破這台戲,往生極樂,蓮花化生。 

俗雲:“不受魔,不成佛”,先師夏老有詩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堅。”這兩句對於您很合適。在病痛中,在煩惱中,能念這一句佛號,功德更大。所謂“居塵學道,火中生蓮”。因為“難能”,所以“可貴”。煩惱乃多生習氣,如油入面,期望多多忏悔,便能永斷。只有不斷地忏悔,不斷地改正。

發了脾氣,馬上知道不對,便到佛前忏悔,這就是進步。脾氣發得小了一點,短了一點,都是很大的進步。煩惱很多,一樣往生,故雲“帶業往生”或雲“帶惑往生”。這便是阿彌陀佛極大的慈悲願力,也是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您能聞能信,能修此法,實是最大的幸福。《無量壽經》說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

世間一切,只是些肥皂泡而已,千萬不要被這些假像耽誤了您的根本大事啊。

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否往生極樂,全看他有沒有信和願,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氣的大小(當然,臨終時正發脾氣,則不能往生)。反之脾氣很好,念佛也好,但信願不足則去不成。所以您當前應多讀《淨土資糧》來增進自己的信願。至於您的脾氣,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縱,發了就好好忏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問臨終時是否有魔怪變成佛形來誘騙?蕅益大師說,臨終時不是魔擾時。也即是說,臨終時沒有魔擾,見佛即是見佛。總之您只要在臨終時把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著念,這便一定往生。阿彌陀佛!

 

聽淨空法師等多位高僧指出情愛的危害

一般守五戒的佛教徒,尤其是淨宗的同修們,一定會深自慶幸守身如玉,以對配偶的忠實而引以為榮。

當然,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守五戒、行十善,是最最起碼的條件,可是僅僅念佛、誦經、守五戒、斷邪淫,就能保證一定往生嗎?讓我們看看淨空法師與其他近代的高僧大德,對於正常夫妻的情愛,有著什麼樣的開示:

【淨空法師】

  【如果真心想出三界、了生死,淫戒應列為第一。】要想真正在這一生得到成就,必須以斷淫為根本。這一條如果做不到,所希求的目標就難達到。我們自無始以來,均在生死輪回,就是被這一條害苦了。佛家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必須要覺悟!

  關於戒淫一事,世間人不願意聽,也不愛聽,倘若他(她)還沒有出離之心,對於這種事還有貪念,縱使他一天念十萬聲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問題就在這裡!

有人讀到此段經文怕了,原來恩愛的夫妻,難捨難離。我就告訴他(她),你的愛是假的,能愛幾年?死了各自分飛,愛誰去呢?若夫婦二人同修念佛法門,都能了解事實真相,將來同生淨土,豈不更好?

若夫婦二人,一個信佛,一個不信;信佛的更應該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求生,將來到了西方,得到三明六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就知道你的配偶落在何道?然後倒駕慈航再回娑婆,搭救她(他)以及其他親人眷屬,這才是真正愛他們…(詳見《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第九頁至第十五頁)

學佛,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念佛也不例外,念的再好,《無量壽經》念的再多,若不能斷淫、怒、癡,就如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我們念佛不要以為將來一定可以往生,往生不是那麼簡單。如果煩惱習氣伏不住,念這一句佛號不得力。所謂“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煩惱習氣,境界現前,淫、怒、癡、慢還會現行,還會發作,這就沒有用處,不能往生,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詳見《無住生心集》之六十八)

【廣欽老和尚】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詳見和裕版《廣欽上人行持語錄》第三十二頁)

我們這裡能看到十方人,形形色色,雙雙對對。

年輕出家眾愛情惜別之念較重,看到情侶時,若被環境所轉,對他們生起羨慕之心,則是沒有道心。

若認為他們這樣下去會墮落的,才是有道心。(詳見和裕版《廣欽上人行持語錄》第二○一頁)

愛情惜別,千萬劫也是在輪回這些,也是為這些在輪回。(詳見和裕版《廣欽上人行持語錄》第二二三頁)

【妙蓮長老】

  六道眾生都在生死輪回中,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般人只知是從媽媽肚子來,不錯,是從媽媽的肚子來,但為什麼人會到媽媽肚子呢?因為有情欲,顛倒想,一有了顛倒想,霎時昏蒙就徑直投胎了。

  什麼是顛倒想呢?【顛倒想就是欲念】。人就是從動淫念而來,也就是中陰身來投胎時有此欲念。因為有情有愛,有愛就造“生”因,有生必有“死”,生死是個大苦趣呀!你想斷絕苦,就要斬情斷愛,千萬不可再有顛倒想。

要想了生死,不受凡夫之苦就不要生,不生才不滅,那就決定要斷淫欲,斷淫欲才是出世之道。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修行一定要出離三界。

如果守五戒不邪淫,只可保人身,一定要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脫死,出離三界。(詳見《五戒是良師》第三十九頁至第四十二頁)

  說到願生西方,念佛的人誰不願往生呢?可是這裡頭還有個重要的問題:願有兩種意義:【一是欣求──要歡喜生西方,二是厭離──要厭離這個世界。】要厭離它啊!什麼情情愛愛的,那都是魔,殺你法身慧命的魔,你還當它是怎樣的好,捨不得,說什麼我們要白頭偕老,長相厮守,死在一起…。世間這一切不厭離,怎能生西方去?所以重在要“厭離”,那生西方就決定成就了。(詳見《法海釋疑》第三十三至第三十四頁)

  當有人拉你(你)作惡或找你(你)麻煩時,沒有關系!只要念句“阿彌陀佛”就沒事。但怕的就是人家對你(你)好,就情情愛愛的沉迷下去…,我們凡夫一定要突破情感這一關,此關若不破,生死難了啊!

  對於男女間的情愛,當用金剛利劍來斬,要斬情絕愛不可藕斷絲連,只要有一絲情愛在,就會被束縛住。是誰縛你?是你(你)自己啊!(詳見《往生有分》第九十二至第九十三頁)

【宣化上人】

千經萬論,三藏十二部,都是講這個“欲”的問題。我們初發心修行,最障礙我們用功的,就是男貪女,女貪男的淫欲心,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楞嚴經》上說的很清楚:“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如想不除淫心而能成道,就像蒸砂欲想它成飯一樣,是不可能的事。(詳見《宣化上人法語開示》第九十至第九十一頁)

什麼是“無明”?較文雅的說,就是愚癡;若往顯明露骨來說,就是“淫欲心”。有了無明,就會發生男女的性“行為”,發生之後,就有了“識”(父精母血的胎兒),有“識”之後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

有了“名色”之後,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滿,出生於人間,便有“觸”的感覺,能分別冷暖軟硬,有了感觸之後,便生“領受”的作用,在順境曉得快樂,在逆境曉得痛苦,隨時隨地生起“愛憎”的感情。有了愛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為己有。人貪戀財貨異性,而生出種種欲望。有了愛心,乃想盡方法,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因此盡造不清淨的身、口、意三業。(詳見《宣化上人法語開示》第一百五十二頁至第一百五十三頁)

  愛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從無始劫以來,生死不了,為什麼?就因為被“情愛”二字所害。若能斷欲去愛,才能超出三界,了生脫死。(詳見《宣化上人法語開示》第二百二十一頁)

【印光大師】

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至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大家輪班助念佛號時,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欲生西方,萬無有一也。(詳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第一百四十四頁)

【虛雲老和尚】

《楞嚴》一經由阿難發起作我們的模范。全經著重說一“淫”字,由這“淫”字,說出很多文章來。(詳見《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第一百一十三頁)

《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所以說:“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還愛為基”。(詳見《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第一百三十一頁)

【來果禅師】

  要知身為淫本。防淫如防火,防愛如防賊;火不防既成灰燼,賊不防悉為賊有。(詳見《參禅普說》第六十九頁至第七十頁)

  無始劫來攀情扯愛,極惡深交,致使改頭換面不知凡幾,直到今天再隨情欲轉去,辜負佛祖父母師長,何臉見人?(詳見《參禅普說》第八十六至第八十七頁)

【寶靜大師】

  古今多少英雄漢,誰不於此茫茫欲海中,為恩愛奴,作色情魔?所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恩愛綢缪,曠劫相纏,無有了期。悲夫!色欲之害人,實甚於猛獸橫流,吾侪凡夫,應當猛省而討斥之…(詳見《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第六十九至第七十三頁)

  世無無因之果,果必有因。如桃樹由桃核而來,現在生死,由貪欲而生,吾人最初受生,亦由一念愛心而來,納想為胎,流愛成種。

  吾人來世如何,不必問他人,問自心便知。吾等現須看破一切,斷去貪欲,切不可被其所迷,於無量劫中為恩愛奴。

  所謂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無了期,自己要向自己度,求人不如求自己。(詳見《寶靜大師全集》第九百五十六頁至第九百六十一頁)

【慈舟大師】

  殺我、盜我、騙我者,作隨緣消舊業想。唯有“淫”,是不能作隨緣消舊業想的,這個業是不能隨緣消業的。別的戒自不犯,他犯只是片面的。淫戒,我淫他(她),他(她)也淫我,雙方犯戒,這個因果無有了期定規,要從此一刀兩斷,絕對不淫才好。(詳見《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三十頁)

  《楞嚴經》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假如學佛法不劃清道路,就不能了生脫死。望大家念念之間,念茲在茲,將生死斬斷兩截,精進勇猛的修行。(詳見《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三十五頁)

  以上九位高僧大德的開示,相信對同修們來說,不僅是暮鼓晨鐘,簡直就是當頭棒喝!尤其是淨空法師更是明白的指出:“為什麼一天念十萬聲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問題就在這裡!”祖師大德們怕我們這些有情眾生,接受不了猛藥,所以很慈悲的用迂回的方式開導我們,譬如用《無量壽經》的“清淨心”,《壇經》的“明心見性”,以及《心經》的“五蘊皆空”,和《金剛經》的“諸相非相”來點化我們,希望我們能循序漸進的有所領悟。但是在末法時期,若真下定決心要在今生往生,只有效法維摩诘居士的“雖有妻子,常示梵行”,以“誠敬心”服下這帖猛藥,才能拔愛樁,破情牢,了生脫死,親觐彌陀。

  最後,謹以中峰國師的淨土偈,與同修們共勉之:

  報君今日是十五,遙觀落日知懸鼓,
  收拾身心歸去來,蓮花世界無諸苦。
  報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須當戒淫欲,
  淫欲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

(注:陰歷十五是滿月,表示往生成就。陰歷十六表示己錯過往生,原因是未能斷淫欲心,對此五濁惡世仍有留戀。)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淨空老法師開示  怎樣才能夠得到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來保護你

【十往生經雲,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這是經上的一段話,這段經文希望大家特別注意。

為什麼?你要明白這樁事情,不但我們自己得利益,不管我在什麼地方,絕對不會遇到災難,我們中國人常講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為什麼?阿彌陀佛派了二十五位菩薩日夜的保護我們,什麼樣的妖魔鬼怪都不能接近,有佛菩薩保護。

現在這個社會裡,妖魔鬼怪特別多,常常遇到鬼怪附在身上,西醫講神經分裂,得神經分裂症裡面,確實有不少是冤鬼附身,或者有人講住的房子不干淨,確實有這些妖魔鬼怪。你住在那裡面感覺到不干淨,常常受他的干擾,自己心裡面不安。

有什麼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念阿彌陀佛!

你念阿彌陀佛,真正發心,「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要見阿彌陀佛」。你只要發這樣的願,發這種誠懇的心,阿彌陀佛馬上就派二十五位菩薩來保護你,妖魔鬼怪馬上就走了,最有效!但是他不懂得,他還要去找這個,找那個,找的都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來對付妖魔鬼怪,這個麻煩就大了,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遇到這些事情要知道,最好的方法是全家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都非常的靈驗,不要去搞別的。你要去請教別人,多半人家騙你,已經搞得精神不安,還得要破財。

破財消災也不錯,財破了,災又消不掉,這實在是很冤枉的事情;財破了,災不但消不掉,災還加重,麻煩大了。所以要消災避免一切的災難,讀這部經好,這部經有無量的功德。因為你念這部經,你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十方諸佛如來看到、聽到都歡喜。

我們肉眼看不到,上次給你們講經文的時候,你們大家不知道還能不能記得。念這個經的人多了,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數不清的。經上講,十方世界眾生,假如統統都證了緣覺(辟支佛)果位,神通都像目犍連(目犍連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當中神通第一),共同來計算,算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人,算不出來。你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多少!這些人每個人都天眼洞視,他們的天眼通大,十方諸佛剎土、一切眾生一舉一動他統統看到,沒有看不到的。

你說話的音聲他都聽到,說悄悄話他也聽到,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他有他心通。所以,我們今天能夠瞞得了什麼人?你所瞞的是凡夫,沒幾個,少數;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一個都瞞不住。

我們今天在這裡發了真心,發了大願,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西方世界無量無邊的這些人,沒有一個不知道,沒有一個不親眼看見,親耳聽見;起心動念他們統統都曉得,他一看到,神力就加持了。

什麼妖魔鬼怪敢接近?不敢!確實什麼樣的災難,從今以後都遠離你而去。你這一生平平安安,穩穩當當,快快樂樂的過日子,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快快樂樂的去,沒有一絲毫憂慮。

諸位想想這部經的功德多大,我們遇到、得到實在是大幸,沒有比這個更幸運的。這段經文大家要記住,佛所講的話決定沒有虛語,句句都是事實。這一段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眼,就是『願往生者』,在「願」。

願一定要真、要切,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得到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來保護你。 無量壽經玄義 (第三集)

 

          真正想要修行的同修必看——嗔恨為修行人之大忌

「『嗔恨』為修行人之大忌。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不可生嗔恚心。」                                        

「嗔恨為修行人之大忌」,這一定要記住。我們修行修什麼?第一個就是要把嗔恨心消除。嗔恨不用學的,無始以來俱生煩惱。嬰兒幾個月大的,你仔細觀察,他都有嗔恨心;兩個小孩搶糖果,他在爭,他嗔恨心就顯露出來的,誰教他的?沒人教,不要教的,俱生煩惱。因為有了這個東西,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沒成就。沒有成就,被什麼障礙?被嗔恨心障礙了。當然障礙的原因非常多,但是嗔恨心的力量最大,它總是帶頭的一個。因此我們像治病對治,先對付它。用什麼方法對付它?修慈悲心、修忍辱。慈悲、忍辱要能夠真正得力,那就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慈悲,沒有智慧的忍辱,對付不了嗔恚,那是勉強在那裡忍。那個忍就是世間人常講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他忍耐為什麼有限度?沒有般若波羅蜜,他就有限度。如果有般若波羅蜜,那個問題就解決,那個忍化解了;把嗔恚化成慈悲,化解了。所以我們曉得,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功的最大障礙,我們要對著它下手。

「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嗔恚心。」這是要記住的。我們被人騙、被人欺負、被人陷害,怎麼辦?最好念阿彌陀佛,把這個事情放下就沒事了。如果有一念不平之心,有一念報復之心,你就又被嗔恚障礙住。有些人講:這不行,不能忍受。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不能忍受的;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忍受什麼?有般若波羅蜜,沒有一樣不能忍受;沒有般若波羅蜜,真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耐有限度,佛看到就說可憐憫者。其實人家來坑你、來陷害你、來侮辱你,你要果然若無其事,那就恭喜你,什麼地方恭喜?災消了,消業障,你的業障就真的消掉了;你有一念不平要報復,你業障不但消不掉,又增加了。

所以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受到人家欺負,他對欺負的人很感激,替我消災,我業障被他消掉。 

不但不嗔恨他,還對他特別恭敬,還多送點禮物去供養他。為什麼?

報恩。有智慧的人跟沒有智慧的人作法不一樣,所以千萬要記住,這個句句都是真實語。無論在世法、在佛法,剛才講我們這一生過得很快樂、過得很幸福,我們的事業很順利、很成功,我們的修道,道業真的能夠得力,將來決定能夠往生不退成佛,這幾句話就非常非常重要。

「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故嗔心一起,菩提種子,便完全消滅。」

「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學佛人是首先就要把得失這個念頭丟掉、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世間人所求的,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不求,不求也會得到。為什麼?總不外乎一個業緣。過去生中,你造的有業因。你修的有善因,必定得善果;你造的是惡因,那一定有惡報。緣遇到了,它自然現前。善的果報現前,若無其事,也不會很歡喜;惡的逆緣現前,也若無其事,也沒有煩惱。在善惡境界裡面,都能夠保持清淨心,如如不動,那就好。

所以說不必認真,不必去計較。「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這一點淺顯的道理要是不曉得,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做到的話,這個人是迷而不覺,他沒覺悟,他在佛法裡面沒有得受用,沒得到好處。

「故嗔心一起,菩提種子,便完全消滅。」我們佛門裡面常講「火燒功德林」。功德是什麼?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功德就是清淨心。如果拿佛法法相名詞來講,功德就是定慧。心裡一發脾氣,定慧馬上沒有了,所以火燒功德林。由此可知,你們要想想你修的多少功德,你學佛這麼多年,你有多少功德,你要冷靜想想,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沒發脾氣,你的功德就那麼多;如果你今天早晨發了一場脾氣,過去幾十年修的都燒掉了,不算了,沒有了。如果學佛學了一輩子,到臨命終時一發脾氣,完了,這一次什麼功德都沒有了,這很可怕,這都是事實。所以佛勸我們積功累德,積功累德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你功德才能夠累積起來。積功累德很難很難,不是我表面上不發脾氣,心裡面有一點不高興,那都不行。心裡面有稍許不高興,功德沒有了,這功德難,非常非常難修。「我做了很多好事」,好事是福德,福德在,福德不會被嗔恚障礙,你天天發脾氣,你修的福報還是在。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修羅的福報很大;阿修羅怎麼修成的?都是在佛門裡面修福。像我們現在一些人一樣,天天在修福,福報修得很大,脾氣很大,傲慢心很大,樣樣不願意輸給別人;連燒香我都要燒頭一支香,不甘落人之後。出功德,你出一萬,我出一萬五,我一定要比你高,好象比賽一樣,這樣的人將來他得的果報,阿修羅王。他就搞這個去了,享大福報,這人天大福報;功德沒有,福德就很大。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所以修福德容易,佛門裡面好修福;功德是非常不容易,心裡面稍微有一點不高興的話,功德都沒有了。

六祖惠能大師教人,如何能保全功德,不離般若波羅蜜,他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的功德就保全了。譬如持戒,我們出家人來講「持戒精嚴」,持戒非常嚴格,這很好!可是看到不持戒的人,心裡面就不舒服,這個人不持戒,這個人破戒,心裡面就有一點瞧不起他,動這一念心,你持戒是福德,沒有功德。為什麼沒有功德?一天到晚看到這個人不是,那個人也不是,你還能得定嗎?你心還能清淨嗎?

雖然自己戒律持得很好;因戒生定,他因戒不能得定。為什麼不能得定?就是看到別人不持戒、破戒,他生煩惱。他那個戒不能得定,不能得定就是持戒沒有功德,只有福德。他持的戒清淨,來生生人天福報,身相端正,相貌長得好是戒清淨,是得福報,他得福報。

所以真正要想成就功德,戒律成就功德,自己持戒不管別人持不持戒,別人持不持戒與我不相干;不但不管別人持不持戒,而且要把別人都當作佛菩薩看待。

普賢行願裡面講的「禮敬諸佛」,他為什麼不要持戒?人家身心清淨,已經達到圓滿了;我是凡夫,我心不清淨要學戒律。

人家心已經清淨,他是佛、他是菩薩、他是示現的,像濟公活佛一樣,他示現的。我們不能跟他比,我們把他當佛菩薩看待,自己的功德成就了,自己的功德保全了。 

這些道理、這些事相、方法,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我們也讀到也聽說,但是就是做不到;一遇到現行,心裡面煩惱又生起來了。

這就叫做業障,這就叫沒智慧,離開般若了。所以一念嗔心起,菩提種子,菩提是覺悟,覺悟的種子沒有了,又迷了。

「佛言,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魔所攝持。普賢菩薩說,菩薩之過失,莫甚於嗔心者,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齊燒盡。可不懼哉。」

這一段全是《華嚴》的教義,《華嚴經》上的。「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做一切善事,但是沒有菩提心;「菩提」是覺悟,覺悟是離相。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他生心、他布施,這是作善;但是他住相,他沒有離相。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他是有所住,他沒有做無所住;他而行布施,有所住心而行布施,就是此地講的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為什麼說「魔所攝持」?魔是講的折磨,你雖然得善果、得福報,你享福還要受許許多多的折磨,這就是魔所攝持。佛所說的魔實在講是折磨的意思。古時候的經典,魔下面是個石頭、是個石子,折磨的磨,不是鬼,是那個字。

把折磨的磨,改成魔鬼的魔,魔鬼這個魔字是梁武帝造的,中國古字裡面沒有。梁武帝覺得折磨太苦,就像遇到鬼一樣,所以把石頭去掉,換個鬼字。要曉得這個字的來源,要知道它的本義,本義是折磨,折磨是煩惱折磨。  

我們今天享福的人、有大福報的人,他心裡面有憂慮、有牽掛,有許許多多的煩惱,這是享福裡面有折磨,被魔所攝。福報愈大,憂慮牽掛愈多,受的折磨愈多,魔所攝故。如果他有菩提心,他享福不會受折磨,他能夠隨緣,他有再大的福報,他沒有掛在心上,他也不會去想,「我這個財產將來要給哪個人繼承?」他沒有這個妄想,他心裡面就舒服了,沒有牽掛了。如果說沒有智慧的人,兒女多了,我將來給這個好、還是給那個好,哪個人成器,將來能守得住,這不叫打妄想!這就是自己折磨自己,這就是沒有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的人,決定不干這個事情。

所以他可以享受,他決定沒有副作用,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再多的福報也是若無其事。所以他沒有患得患失,沒有這個意念,這就是菩提,這就是般若。

「普賢菩薩說,菩薩之過失,莫甚於嗔心者。」跟前面講的意思一樣。前面是講嗔恨是修行人最大的忌諱,普賢菩薩在此地也說,《行願品》裡面的。「以前所積功德」,這就是火燒功德林,就是這一句經文裡的意思。所累積的功德,「雖多如森林」,這是講他勤修,積功累德,勤修福業、福善。「嗔火若生」,這一發脾氣,嗔恚心起來了,「一齊燒盡」,統統燒完了,這個意思剛才說過。「可不懼哉」!

這是最恐怖的事情,最為畏懼之事。這是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要真正得力,一定要修般若波羅蜜,沒有般若波羅蜜,忍辱的功夫就很難得力;要想功夫得力,不能離開般若。

「生嗔恨,由有四相。般若正智,藥其著相之癡,貪嗔無由,可除也。」

這是說明忍辱為什麼這樣難,難的原因是因為眾生著相。相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境界相,佛在此地把它歸納為四大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量無邊的諸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超過這四大類,這四大類統統都包括了;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人我執、法我執,這兩種執著跟四相,兩種執著是能執,四種相是所執,意思都可以相通。著相的病太深太重了,無量劫來就是因為著相,才有六道生死輪回;離相,這生死輪回就沒有了,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了。前面跟諸位說過,因為有執著,這才發生六道輪回;因為有分別,才有四聖法界。四聖、六凡怎麼來的?分別、執著而來的。所以離開執著,六道就沒有了;離開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六道、十法界沒有了,顯露出來的就叫做一真法界;諸佛菩薩他們活動的空間,他們居住的處所就叫做一真法界。一是真的,十、六都是假的,在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般若正智」,般若智慧就是對治四著相的病,著相的病要用什麼方法來醫治它?藥就是醫治的意思,就是般若正智,是醫療著相的毛病。著相是愚癡,般若是治病的,對治這個毛病的。「貪嗔無由」,貪嗔都是從著相來的,著相是從愚癡來的;如果把著相的癡治好了,那貪嗔就沒有了,貪嗔就沒有依靠了。所以能夠斷除的,不是不能斷除,斷除一定要靠般若波羅蜜,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貪嗔癡沒有辦法斷根,一定要有般若正智。

所以《金剛經》不能不講,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強調,《金剛般若》不能不講,因為唐宋以後,我們佛門許多大德都不願意講《金剛經》,都怕講《金剛經》。原因是什麼?怕一般人聽到《金剛經》產生了誤解。《金剛經》講空,一切都空,怕墮在惡取空;你錯會了意思,佛說什麼都是空的,那什麼都是空的,因果也是空的,那造作惡業也是空,拼命造惡業,殺人、放火後面都是空的,那就無惡不作,那就完全錯了;是很容易被人產生誤會,所以許多大德避免講《金剛般若》。江味農居士說,《金剛般若》可以治我們貪嗔癡的病根;不講就沒法子治病。這個藥確實有副作用,因此必須要講清楚、講明白,講清楚、講明白真的是不容易。

一般講《金剛經》,講一個星期、講半個月,甚至於講一個月,很難講得清楚,真不容易!

這一部《金剛經》要細細講一遍,至少得要一、兩年的時間,才能夠真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才真得受用。所以這個東西是要講,要講就要講清楚、就要講明白,不可以含糊籠統。

從前有位富有的寡婦,在社交圈內以樂善好施聞名,她有一個忠實又勤勞的女僕。一天,女僕心血來潮,想探究她主人的慈悲善舉,是否發自內心的真誠,或只是上流社會富有外表下的偽裝而已。  
    連續兩天,女僕近中午才起床,女主人盛怒,對女僕施虐鞭笞,以致傷痕累累。這事傳遍鄰裡街坊,富有的寡婦不但聲譽大跌,而且失去了一名忠僕。

記得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周圍的人良善可親,我們也可以溫順有禮,如果周圍的人邪惡異常,我們很快也會變得張牙舞爪。”憤怒是丑陋的,而且是一種具破壞性的情緒,蟄伏在人心,伺機操縱人的生活。因此,無法克制的怒氣,往往成為傷害身心至深的本源。然而,憤怒如同其他的情緒,是可以控制的。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有人說,憤怒的人恢復理智時,會把怒氣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如同銀行的存款可以生息,貯存在心中的怒氣,他日會累積成痛苦的根源。

憤怒加上情緒的煽動,會燃燒得更為熾熱,尤其是情緒的背後還有欲望作祟。在盛怒的當下,人會失去理智,變成傷人傷己的危險動物。

憤怒會使人賠上自己的聲譽、工作、朋友及所愛的人,以及心靈的寧靜、健康,甚至失去自我。

釋尊曾經談及憤怒的破壞力。當一個人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一、雖然刻意裝扮,依然丑陋不堪。

二、雖然睡在柔軟舒適的床上,依然疼痛纏身。

三、誤把善意作惡意,錯把壞人當好人,做事魯莽不聽勸告,導致痛苦與傷害。

四、失去辛苦賺來的錢,甚至誤觸法網。

五、失去勤勉工作得來的聲望。

六、親友形同陌路,不再同你為伍。

七、死後將轉世投胎到畜生道,因為一個任怒氣駕馭自己的人,身心及言語皆表現得不健全,而造成令人惋惜的結果。  

這七種親痛仇快的不幸,就是憤怒帶給人的後果。
  控制怒氣的良方,便是把不生氣的理由放在心上,籍著意志力,把心志專注在有益身心的事上,以消除負面的情緒。  有些人像是刻在石上的字,易怒而且怒氣可以歷久彌新。有些人則像在沙裡的字,易怒但怒氣很快就消弭於無形。有些人則如寫在水中的字,不留任何已成過往的想法。但最完美的人是如寫在風中的字,讓侮辱和逆耳的批評與意識擦身而過,他們的心中永遠都是純淨而安寧,呈現出光可鑒人的一面。

憤怒時,必須警覺自己的怒氣,冷眼觀察我們的憤怒,當它是一種心理狀態,不要接近導致憤怒的事物。生氣時,應該訓練自己去觀察、分析自己的感覺,藉由不斷的自我分析,將使人更有自信控制看顧自己,不至於做出愚不可及、毫無理智的事情。釋尊的箴言是:

所謂好,是在行為上有所約束;

所謂好,是在言談中有所節制;

所謂好,是在心中保持分寸;

所謂好,是在任何時事上皆動靜得宜。

人品至高者會在各方面克己自勵,因而能夠從悲苦中解脫。

克制怒氣的方法因人而異,其中一個頗具效果的方法便是“時間延宕法”。湯瑪士·傑佛遜給這個方法下了結論:“生氣時,在開口前數十下;如果異常憤怒,那就數到一百吧!”

有個口訣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妨每天在心裡對自己多念幾次:

  我可以克制自己的怒氣,

  我可以緩和自己的暴躁,

  我可以常保冷靜和諧之心,

  我可以如磐石般屹立不搖,

  我對自己有信心並充滿希望。

重復這些話,可以增強信心,換取心靈上的平靜,縱或面對冷酷無情的人,也可以牢記釋尊所言:“倘若有人愚昧地傷害我,我會還以無限的愛;愈是惡意的待我,愈是要以謙和的態度相待;我會因而得到善果,而他卻落得惡名昭彰。
    有只野豬下定決心想當森林之王,於是它從休息的糞堆中站起來,跑到獅子的地盤上,想與森林之王挑戰。當然,獅子只是嗅嗅這只臭氣沖天的動物,不理會便迳自走開了,甚至沒有費力咧嘴吼它一聲。

  這則故事在闡釋:當智者受到愚者的挑戰時,有德者不會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
    回想我們所恨之人的一些優點,對於拙劣的人格弱點,視而不見,並且想想他的善良本質及曾做過的好事,如此,怒氣便可能和緩下來,心中更會充滿慈愛。牢記因果報應,今曰種的因,明曰結成果,萬物皆然。明了這個法則,便不容易對他人動怒,相反的,還可培養慈悲為懷的心,而他人則必須面對自己劣行所種下的惡果。對於錯怪傷害自己的人,我們的思慮不要被仇恨的蒙蔽,懷恨對自己比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即使活在仇恨的環境中,也要努力經營一個充滿歡樂與愛的生活。(達摩難陀)

中國最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裡說,最上乘的謀略,是不必打仗就能讓敵軍投降。

  事實上,高明的武術家,通常是不跟敵人比拳頭、比工夫,而是在受攻擊時,能毫不費力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智取,使的雙方都不會因此而傷亡。

  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忍辱行。所謂忍辱行就是慈悲與智慧,是積極進取的,絕非束手就縛,消極的等待著被攻擊。

佛教的忍辱就像是〈孫子兵法〉中說的,處理問題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善用智慧來處理,以慈悲來化解。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慧律法師:贊歎淨空法師:絕對是一個正知正見的法師

這個講堂以前曾經請過淨空法師來上過課,這淨空法師我們要給他鼓掌!淨空法師絕對是一個正知正見的法師,他叫你念佛,講《無量壽經》是正確的,你們要好好親近他,所以你們請他來演講是你們大眾的福報,是大家的福報。
    淨空法師的做法沒有任何錯誤,他的很多行為都是印光大師文鈔裡所記載的,他的一生所行,不離印光大師文鈔。
    有段時間 因為別人的誹謗  我也對淨空法師產生懷疑和疑惑,不過,隨著學習的深入,我自己覺得淨空法師沒有問題。誹謗的話,果報自受。
    比如,陳曉旭的癌症不去治療等等,看看歷代祖師大德的開示,如果真念佛人,一旦得病就是等死,而且還希望趕快死,生決定生淨土之心。這樣的開示處處俯首皆拾。
我對以前 對法師的內心的質疑表示忏悔,南無阿彌陀佛!
    現在末法時期,本人感覺除了念佛之外,更無他法。當然,如果只是用嘴巴念,而心不念,或者嘴巴念佛心裡還想著別的事情,那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一句阿彌陀 即是 大神咒  大明咒 無上咒  無等等咒,信願行,聞思修,最終一切還要落實到 行和修上,如果你不行,不修,就是懂的再多都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而且學則廣學,修則專修,很多人都會這麽說,但是沒有幾個人能做到。祖師大德說,一心念佛不可夾雜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淨空法師所主張的,聽一個師父(這個人的確是明師),不要再到處聽経聞法了,只聽一個人的,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些說什麼人講經都應該去聽的人,不是不懂佛法就是別有用心。這是我學佛十多年來的感受。
    淨空法師的確是明師,不僅僅是名師,雖然以前在學校就聽過他說法的錄音感覺不錯,後來看到他講經說法的錄像,覺得是一個糟老頭子能有什麼佛法,覺得像個老朽。而且很多說法看起來也不是哪麼很入耳,與一般的常識似乎也不同,比如聽經聞法要專,不要到處趕法會,到處去聽法師講經說法等等,看起來好像是搞門戶之見,獨攬信眾的嫌疑,但是如果你真的是一個學佛人,而且想擺脫煩惱的話,那你就知道,法師所言的確是老馬識途,都是良言。阿彌陀佛!

 

              道心容宇宙,佛性本自然

“道”是什麼?是無數修行人生生世世都難以靠近的那個本我。修行人都在修道,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道不是修出來的,它原本就是現成的。
   “佛性本天成,道法源自然”。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宇宙的本性在你體內絲毫不少一點。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所謂的努力修行,只是針對你的大腦而已。因為你頭腦裡的障礙太多了,多如恆河沙,障礙著你不認識道。當你頭腦轉變後,道也就自然顯現了。因為道本來就在萬事萬物之中。
   仔細分析千門萬法,都是在讓你放下再放下,清淨再清淨。所謂的努力和修行都是針對放下和清淨所設計的。這是進入道之前的那段距離,需要努力去修。

一旦你進入了道,你才知道,道不需要修,它本來就無處不在。

道猶如虛空,無形無相,無聲無息,無作無為、如如不動。你不可能見到它,也不可能找到它。它在萬事萬物之中,萬事萬物皆是它的自然流露。它清靜無為,如如不動。但又能通過萬事萬物顯現出它無窮的妙用。萬事萬物無處不在,真我本性也無處不在。

山河大地,動潛飛植都是真我如來。雖不可見,但又無處不見。

我們的肉體不是真我,思想思維也不是真我。
    許多修行人認為靈魂是真我。其實,靈魂還不是真我。靈魂還是針對肉體這層外殼而言,是這個肉體的靈魂。肉體與靈體都是物質的,只是一陽一陰,陰陽互存而已。

靈魂出殼與悟道解脫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平常人所講的靈魂出殼,是你的潛意識這個“識神”出去玩一玩而已,它根本不能超越三界。只有悟道之後,找到了你那個真我,才能超越三界,得到徹底解脫。道無處不在,當然不存在三界之界。
    道無我無他,無我又如何生?無生又如何有滅?

因此,道本身就不生不滅,本身就是最徹底的解脫。

因此,你只有進入道裡,你才能證悟到不生不滅的徹底解脫。
    但是,無論你用多豐富的語言來描述道,來形容本來面目,都無法准確和貼切。我們要想接近它,只有通過它表現出來的特性為標准,通過修行改變自己。 

與道達成同一頻率,才能進入道。

道最明顯的特性就是清淨無為、平等無分別、無我無他、如如不動。
    悟道如同品茶,別人品茶(開悟)後,無論怎樣給你描述,你還是不知道此茶(悟道)是什麼滋味。

只有親自去品茶(證悟)。當你品過(開悟)之後,第三者依然不知道茶的滋味,也必須親自去證。

如何才能進入道呢?

有人認為應該多學知識,多看經書,但是書本和知識都不可能讓你進入道,只能在某個階段引導你如何走路,指導你走哪條路可以接近道。

道不是來自於外面的知識,因為知識來自於頭腦的思維,是“識”而非“智”。道不是靠思維進入的,你腦子越復雜,想得越多,反而離道越遠。

六祖慧能不識一字,未看一經,卻能悟道和講經,是清靜心中的自然流露。只有當你徹底空掉你的頭腦,進入一種清淨無為的入定狀態時,你才能進入道。

此時你才發現道本來就是現成的,只是自己一直都在玩頭腦游戲,總在向外求,向知識裡面找。被自己所知道的那點可憐的知識,一直障礙在門外了,這就是所知障。

古大德說:“悟道不難,唯嫌撿擇”。“撿擇”就是分別和取捨,有了分別心才會去撿擇,道是平等無分別的。心裡有二、三,才會去撿擇,回到“一”就不會再有什麼分別和撿擇,因為“一”已經接近了道。

道如同一面鏡子,無論什麼事物照在鏡子裡,原來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鏡子不會分別這個事物好壞、丑美、善惡。

人不僅有分別,而且樣樣事物都要分別個好壞、是非。如果你能回光返照,留心察覺自己剛才起動的每一個念頭,你才能覺知自己念念都是分別。這是多生多劫養成的最大習氣。

因此,要想接近道,首先要斷掉分別的習氣,因為道是沒有分別的。

古大德說:“成佛不難,放下既是”。

但是,人卻有諸多的放不下。放不下親情,放不下錢財名利,放不下所執著的一切。而一切都是圍繞著一個“我”字。因此,最大的放不下就是“我執”。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我不願失去這些可以使我享受的既得利益。
    而且我執較重的人最愛顯示自己,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因此,悟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

道的特性是無我、無他,也正是佛家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你只要心裡還有我,還不能達到忘我、無我的心境,圍繞著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
    筆者在一次閉關中曾與各種物體對話,從中證到了“萬物皆有佛性”。

首先,我進入了暖水瓶的思惟,暖水瓶說:“我沒有思惟”。我說:“不對,你這句話就是思惟”。暖水瓶說:“我的思惟非常低級,我們只有從屬性,而沒有主動性”;
    第二個又進入了水的思惟,水說:“我沒有思惟,我一切都是服務眾生”;
    第三個又進入了一塊磚的思惟,磚說:“我也沒有思惟,無論把我放在任何地方都一樣”;
    第四個又進入了太陽的思惟,太陽說:“我也沒有思惟,我一切都是按照規律運行”。

這四種物體的共同點都是沒有自我,一切都是恆順眾生。這就是佛性,因此說萬事萬物皆有佛性。有我就不可能平等,有我就不可能清淨,有我就是在執著個性,有我就失去了整體性,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進入道。
    第二個最難放下的是“我見”。
    “我見”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一切都認為自己的見解對,別人的見解不對,總不願恆順眾生,還是在處處突出自我的個性,當別人的見解與自己不同時,就生氣煩惱,並與別人發生矛盾和紛爭。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些對我見越執著的人反而離道越遠,這就是個性。
    個性越強反而離整體性越遠,宇宙是一個整體,因此,越執著我見離道越遠。

道清靜無為,如如不動。萬事萬物雖然都是它的顯現,但它卻無念。這一切顯現都是自然的緣聚緣散。絕非道的有意安排,也不是佛和上帝的造就。

有些人或一些宗教認為,宇宙的一切都是佛或上帝安排的,其實你想錯了,佛和上帝是清靜無為的,他們絕不會活得那麼累。

但是,人的習氣卻總愛琢磨事,琢磨人,腦子不能有一點空閒,閒一會兒就覺得無聊和寂寞,總想表現自己,顯示自我的個性,發表自我的見解,總要千方百計想出點事來填補無聊和空虛。這就使人們多生多劫以來養成了攀緣、動念的習氣。這種習氣使你的心從沒有清靜過,心總往外馳,心馳則神往,神往則道遠,因為道法自然,渾然天成,外邊哪裡可以見道,悟道呢?

古人造字非常合道,“心”是三點魂,外加一把鉤。

古人知道人有三魂,其中在外面的一點是“光魂”,光魂在天不在身,因為它特別亮,人體色身難以承受,當人投胎轉世時,它只能留在外面。

外面的另一點是“陰魂”,由於眾生妄念外散,神魂常在外面,為財色名利終生奔波不息,因此,陰魂也在外不在身。

中間一點謂“色魂”,由於此魂投胎後被肉體所困,一把鉤代表肉體色身。人在受孕剛剛成胎直到出生前,都是這種彎曲身體的形狀。此身象一把鉤鉤住色魂,直到死亡的時候,色魂才離開肉體。
    可見人的心時刻不停地被外界事物所誘惑,為外界事物所奔波,雖有三魂,卻有兩魂在外。這些都是古人用天眼所看到的,“心”字如此構造確有其理,絕非隨意編造。

如果我們能把這顆好動的心停息下來,把自己的思想徹底空掉,使它常處於清靜無為之中,你就接近了道。

但是,人們卻愛自尋煩惱,不停地在制造妄念。

以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氣。許多修行人甚至想靜也靜不下來,大腦形成的慣性,自動地、不停地在想,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即使睡著了,做夢還是在不停地想。

人體95%的能量都是胡思亂想消耗出去的。因此,所有的法門,包括念經、念佛、念咒、打坐、結印、修定、戒律、節食、辟谷、不倒單等,都是在幫你把繁雜的思想停下來,使你的心清靜無為。有些人總愛攀緣,攀緣本身就是分別心,分別出有好有壞,你才會去攀緣。

攀緣使你攀附兩邊,遠離中道,產生“愛見”煩惱。

“愛”煩惱是思惑,“見”煩惱是見解上的迷惑。有“見思惑”二障就不能出離六道,不能了脫生死。因此佛說:攀緣心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辨別攀緣心呢?

可從怨親的分別上看,放不下對親屬、親朋、情侶的執著過愛,放不下對怨家對頭的記恨,總是掛在心上。經常想過去的事,以後的事,未發生的事,與自己無關的事,擔心兒孫將來的事,甚至找別人算卦,看命問吉凶等等,都屬於攀緣。甚至做好事,度人也在執著攀緣,不知另一面卻是在造惡。

道是清靜無為的,攀緣則是有為,有為就是在造業,造下業因,將來必因緣而生。因此,只要還存有攀緣之心,就背離了道,就出不了六道輪回。

所謂佛法無邊,即沒有有無兩頭,不落有無兩邊之意。而凡夫都是在執著兩邊,不合中道。

只有隨緣做事,而又不思善惡,不計得失,不求結果,不為回報,雖也做事,但清靜無為,合道而行,才為“道”。

道如如不動,修行的千門萬法,其共同點都是在修一個“定”字。修定就是靠近那個如如不動的道。

修定的關鍵仍在於心,當遇到外緣時,正是考驗你是否見境動心,是否心隨境轉。如能把握隨緣不變,這就是定力,定力就能使境隨心轉。
   當你清靜無為時,你就接近了道。
   當你靜極生定時,你就能進入道。
   當你定中生慧時,你才能真正悟道。
   當你能把智慧靈活變通地運用在實踐中時,你才是真正地證道。

這就是悟道的程序和過程。

當你的心真正達到清靜無為,如如不動時,你就是法身佛;

當你的心真正達到平等無分別時,你就是報身佛;

當你的心平等到萬事萬物無差別時,你就是化身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什麼才是真正的放下

有的人以為放下就是不管不顧,或者就是隨隨便便。其實不然,不管不顧是放棄;隨隨便便是馬虎客、糊塗蛋。

真正的放下,不是應付了事,而是用心做事。

做事包括工作、生活、學習、修行等等。在做事過程中不做與事情本身無關的事情,比如邊做事邊胡思亂想,邊做事邊覓心覓性,邊做事邊計較,邊做事邊情緒化,邊做事邊妄想我在做事,等等,這些統統要放下。那麼做完事呢?你盡心盡責做完事了,剩下的只能是結果,不管是好是壞,已經告一階段了。你對好的總結經驗,對壞的吸取教訓,然後全部從心上放下,好的不留戀再三,壞的不難過憂愁,都不要執著了,因為你已經努力過了。

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學習,而是放下知見。

你認真地學習經論語錄,細細地品茗,一一消歸自己,然後放下知見,因為知見已經內化為你本有的智慧了,如果你再穿靴戴帽,那就作繭自縛了。

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修行,而是放下強行。

  雖然你積極地用功,但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不能用功過急過猛過度,這樣就過於作意,過於執著,就會把琴弦繃斷,就不能彈成曲調。比如你專心地觀照每個念頭,當這個念頭一照之下消融時,你要放下觀照本身,否則觀照就會制造障礙。又如你懇切地參話頭,參到不參而參時,你要放下話頭,否則你會頭上安頭。再如你任心無住,不依倚一物,當妄想習氣強有力升起時,你要放下休歇,否則難免被情識業浪卷去。

  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萬物,而是放下錯誤。

  如果你以為放下就是罷官離家,丟妻棄子,毀形裸體,躲到無人處,那就大錯特錯了。山河大地有什麼錯?世間事業有什麼過?放下,是指放下對身心世界錯誤的認知,以為有你有我大家都是實有,這樣就把圓滿一體的宇宙割裂成千瘡百孔,這樣就互相對立矛盾爭斗起來,這樣就顛倒造業受報永無寧日。如果你確知宇宙人生如幻如化,如影如形,放下我見情執,顛倒妄想,恐懼掛礙,則隨緣過日,順應無住,任性逍遙,何不自在?

  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追求,而是放下妄求。

如果不追求解脫,誰會去修行?如果不追求菩提,誰會去學佛?我們上求般若智慧,下為廣度眾生,發起無上大悲菩提心。但是,這個完美理想是個水到渠成的偉大工程,開花結果自有其因緣時節,不是我們當下所能主宰和控制的,所以當下我們又要放下求佛求法、求智慧求神通的妄想心,我們只需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本身就是這個偉大工程的一部分,如果你生起希求心,對這項工程則是一種破壞力。

比如我們想要一棵參天大樹,每天只需培土澆水即可,樹苗自會成長,如果每天妄想拔苗助長,則樹苗反而枯萎死去。

我們只有當下,看破、放下,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很自然就成就了。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淨空法師:這十六個字放下,你就得定了

1、諸佛如來他們常在定中,這個定中不是盤腿打坐!我們現在一講到定中,大家都會想到盤腿打坐面壁,這叫定中,不是的,那你對這個佛家講的禅定你完全不能夠理解。這個定中就是你的心定,不是講身,所以說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你站著也在定中,坐著也在定中,走著也在定中,所有一切活動都在定中,那才叫禅定。這個定是什麼?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叫做定。所以定生慧,定的作用就是智慧,就是智慧明了。

2、我們今天為什麼沒有智慧?心動。所以你要想求智慧不難,你盡量保持你的心不要被外頭境界所轉,不要被煩惱所動。我常常在講席裡面勉勵同學的,我講十六個字,你把這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放下,你就在定中了。這個定雖然不很深,可是這個定生智慧。

你有這種功夫,佛教裡任何經典,你一展開,你不會有障礙,你能看得懂。這個看得懂就是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當然你所解的還不夠深、還不夠圓滿,但是你解得可以說是淺顯但是正確,沒有解錯。為什麼?你有這定功了。(摘自淨空法師講《無量壽經》150集)

3、如果這些東西你還放不下,那你一點定功都沒有。不但佛講的你不會懂,祖師批注的你也看不懂,為什麼?你有所知障。你聽我講經的時候你也聽不懂,障礙在,就這麼個道理。你的心愈清淨,智慧就愈大。

4、所以古德說的話很有道理,佛法的修行就是一個字,放,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你能放下一分,你就能看破一分,看破就是智慧明了。你能看破一分,你就能得一分自在,『神通自在』,你都能夠得到。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發脾氣的危害

1、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世間人總是會發脾氣,總是會不高興,他不知道這個傷害之大。

2、佛門當中常說“火燒功德林”,我們自性裡面的功德,這一發脾氣就燒光了,就沒有了。

3、如果你在臨命終時那一剎那還發一次脾氣,那什麼都完了,那火燒功德林!所以修行人最怕的就是嗔恚,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所有一切障礙統統都來了,業障都現前了。

4、可是幾個人能不發脾氣?所謂“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這一發脾氣就不行了,就成了障礙。

 5、念佛人真正覺悟之後,這個世間一切人事隨他去!他好也好、壞也好,反正與我不相干。要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淨,經上常講“積功累德”,你那個功德才能夠累積。

6、“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心可怕!嗔恚一起來之後,誰受害?自己受害。別人有沒有受害?別人決定不受害。你要覺悟,你發脾氣受害的是自己,與別人不相干。

7、在逆境裡頭千萬不能生氣,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利害得失看明白,你要生氣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個事情決定干不得。

8、你要想一想,我什麼時候發了脾氣?發脾氣之後到現在,所修的就那麼一點功德,因為前面所修的都燒光了。

9、諸位要知道,功德是戒定、慧,三學你要是得到定、得到慧了,那個戒也是功德,戒定慧統統是功德。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沒有得定,這個戒算福德,不算功德,所以功德是定慧。

10、人一發脾氣,定就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定、慧很不容易培養。這一生氣、一發脾氣統統沒有了。所以我們講修福德容易,福德你發脾氣沒有關系,那個福德在,不會燒掉的,功德就沒有了。

11、平常修積功德,無論你是用讀誦,或者是用參禅,或者是用持咒,或者是用種種其他的行門,無非都是修戒、定、慧三學。

12、好不容易天天在積功累德,一旦一樁事情不稱心、不如意,發了一頓脾氣,你的戒、定、慧三學完全沒有了,無明嗔恚之火把你所修學的功德一下就燒光了。

13、我們要克實而論,我所修的功德有多少?那你就想想從什麼時候起到現在沒發過脾氣,你的功德就是這麼多。

14、昨天發了一場脾氣,那麼從昨天到今天,你的功德累積只有一天,如果前面一、兩個小時又發了一次脾氣,你的功德就完全沒有了,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

15、福德是燒不掉的,功德一發脾氣就沒有了。功德跟福德不同,福德是感得三界的福報,功德是了生死,超三界,證大菩提的,這是我們要分辨清楚的。

16、我們自己生生世世修行所以不能成就,與這個有密切關系。不但我們不能動氣,不能生氣,心裡面有小小不如意都不可以;小小不如意,也會把功德燒掉。

17、不要說我心裡小小的不高興、不如意沒有什麼大關系,關系很大。諸位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我勸諸位同修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不能忍也得要忍,你不忍就不能往生。

18、在不如意的事情現前的時候,自己要很冷靜去想一想,我要不要求生淨土?如果要求生淨土,那就不能起嗔恚心。小小的嗔恚,決定障礙往生。

19、佛常常教誡我們要修忍辱波羅蜜,《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的成就得利於忍。

20、“不能忍辱”,這是大病,不曉得“不能忍辱”這個煩惱的嚴重,可以說是非常猛烈的傷害。

21、一念嗔心起來,功德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一般學佛的人修福德容易,修功德難,幾個人有功德?

22、功德是定慧,積功累德好不容易,一發脾氣,嗔恚之火把你的功德燒掉了,你的功德就沒有了。你要是修行一輩子,到臨命終時發一下脾氣,整個就完了,太可怕了!

23、凡是逆境現前,不如意的事情現前,自己要特別覺悟,我已經有一些功德了,現在那個人來勸我趕快把功德燒掉,我不做傻瓜,我不燒掉;這樣,你的功德就能保全。

24、你如果很聽話,他一叫你生氣,你馬上就生氣,他叫你把功德燒掉,你乖乖地趕快燒掉,這是愚癡,這不是聰明人。

25、要曉得功德是定慧,你想想看,一發脾氣,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念佛人的功德,功夫成片、一心不亂,諸位想想,一發脾氣,你的一心不亂就沒有了,你得從頭慢慢再修,這很可怕!

26、 同修們常常感歎到,自己的煩惱習氣控制不住。知道自己有很多不好的習氣,像常常喜歡發脾氣,知道這個不好,但是不能不發,還是一樣照發。這原因是什麼?習氣太深了!

27、 雖然曉得念佛,這個佛號壓不住習氣;發起脾氣來,還能念佛嗎?念不下去了。

28、雖然念佛,一發脾氣,佛號也沒有了,佛號也不曉得跑哪去了!這就說明我們煩惱習氣太重,佛號太生疏了。

29、煩惱習氣太熟了,為什麼?天天在薰習,年年在薰習,生生世世在薰習,它怎麼不熟?當然熟,熟透了!所以才搞六道輪回,永遠不能出離。

30、佛經、名號太生疏了,雖然念經、念佛,壓不住煩惱。壓不住煩惱,就不能往生,臨命終時,還是要搞六道輪回,這個事情麻煩了!

31、嗔恚心要不得,一定自己要警覺,要提醒自己,在最不如意的時候,也不要發脾氣,不管受什麼樣的委屈,也不發脾氣。

32、不發脾氣是功德,你受的那些委屈是消災,消掉你的業障。這一發脾氣,不但災沒有消掉,又增長了惡業,你看看這不是很糟糕!

33、譬如說,人家侮辱你,人家欺負你,他是來替你消災的,我們應當感謝他把災消掉了。他替我消災,我不但不感謝,還要去報復他,那好了,自己罪上再加罪,這就大錯特錯了。

34、一發脾氣,清淨心沒有了。我們念佛第一步的功夫,是要求得功夫成片;一發脾氣,成片沒有了,功夫馬上丟掉了,這就是所謂“火燒功德林”。

35、我們好不容易修積一點功德,魔看了不順眼,魔沒有辦法破壞你的功德,所以他只好找這些境界讓你心裡看了不如意,讓你發脾氣,為什麼?一發脾氣,你的功德就燒掉了,魔就合掌哈哈笑了。

36、你把功德燒掉了,魔就自在。魔沒有功德,不希望你們有功德。如果魔去逗你的時候,你還是不發脾氣,魔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沒有法子,反過來佩服你、恭敬你,他也變成你的護法神。

37、魔就是這樣子,他不能整你,他就捧你,他就是這個性情,所以妖魔鬼怪都變成護法神了。只要你如如不動,你不怕他,不要怕他挑撥。

38、所以自己要常常提高警覺心,不管什麼境界,決定不干傻事。最傻、最愚癡的事情,就是發脾氣。

39、可是有些同修說:有些事情不發脾氣不行,不能辦事。那個脾氣可以發,釋迦牟尼佛也發脾氣,菩薩們也發脾氣,但是他是表演,他不是真發脾氣。

40、一拍桌子、一瞪眼,把別人嚇到了,乖乖地辦事。其實他心裡頭如如不動,並沒有真發脾氣。那是唱戲、表演,面孔上發脾氣,心裡清淨。

41、如果外面發脾氣,裡頭也發,那就壞了;裡面不發,外面發,不相妨礙。外頭是形式,無關緊要。

42、我們要想往生,最低限度要做到許哲居士的標准:一生沒有發過脾氣。從今天起,就不要發脾氣,一直到你往生不發脾氣,你才能真的往生,見得了阿彌陀佛。

43、你常常發脾氣,換句話說,你這一生見阿彌陀佛的機會沒有了,你等來生來世,哪一生哪一世你不發脾氣,不怨恨一個人,不埋怨一樁事,你念阿彌陀佛才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去。

44、學佛修行修什麼?放下而已!天天學著放下,得真干!把煩惱習氣放下、把貪嗔癡慢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是非人我放下。

45、特別是發脾氣、心裡不高興,一定要放下,為什麼?對自己的身心傷害最大的就是發脾氣。看到別人不好,要懲罰自己,你是個聰明人嗎?

46、發脾氣,是以別人的不善與過失來懲罰自己!別人好不好,與我有什麼相干,何必要懲罰自己?可是懲罰自己的人很多,常見。所以你要學聰明,不要再去懲罰自己。

47、別人無論做得對也好、不對也好,與我都不相干,沒有必要去懲罰自己,所以發脾氣是嚴重的懲罰自己。懲罰自己,這大錯特錯!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斷人慧命的罪過,比殺人的罪不曉得重多少倍!

1、佛家常講,斷人慧命這個罪過大極了!“慧命”是什麼?學佛的機會。你把人家學佛的機會給打斷了,這個果報比什麼都重!

2、唯有聞佛法、種善根才能夠永脫輪回。聞佛法的機緣難得,所謂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好不容易他遇到佛法,你忍心把他斷掉,你說你這個罪多重!

3、佛在經上講,毀謗正法,障礙佛法流通,這個罪過是墮阿鼻地獄。為什麼?因為你毀謗的不單單是他個人,毀謗他個人無所謂,那個罪不至於太重;你毀謗正法,障礙正法,令一切眾生對正法失去信心,這個罪就重了。

4、所以個人造作不重,你影響別人就重了。換句話說,多少人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他這一生得人身、遇佛法,就有機會出離三界,你把他這個機會破壞掉了,讓他喪失信心,這一生空過,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所以佛家說,斷人的生命罪不重,斷人慧命這個罪重。

5、生命真的無所謂,人死了經上講四十九天他又投胎,他能夠修五戒十善,他又得人身了。可是聞法的機會那就不容易,得人身未必來生又能聞到佛法。所以得人身的機會比聞佛法的機會多得太多了!能聞佛法的機會太希有了,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要知道。

6、你能夠促成眾生聞法的機緣,幫助他得度的機緣,這個福報是最大了,世出世間修福沒有比這個更大!反過來,你要把人家聞法的機會,把它障礙了,你造的罪過也是極大的罪過,這是阿鼻地獄的罪業。

7、由此可見,斷人慧命的罪過,比殺人的罪不曉得重多少倍!人要是真正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懂得因果報應的事實,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會收斂,決定不敢作惡。

8、可是,在我們這個世間,居然有一些人,往往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他就膽大妄為,毀謗三寶,障礙佛法流通;他怎麼也想不到,斷人法身慧命,換得的是阿鼻地獄無量劫的受罪!我們看到這種人,真是愚癡到了極點,可憐到了極點!這種人真正可憐,世界上沒有比這種人更可憐了!阿彌陀佛!

 

什麼是佛緣

   【一】心中有佛是佛緣

  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學佛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無處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內心。佛不是要我們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並不能代表本質的相同。佛是心靈打造的幻象,太過於執著外在,反而會迷失其本質。心中有佛,便是與佛有緣。

  【二】放棄非分的欲望是佛緣

  佛緣,是少一些強求的欲望。佛經上說,未斷我愛,不如潔淨。愛恨恩仇,皆是情障。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今日的執著,可能會造成明日的後悔。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永遠也不可能給你煩惱,皆因你自己的內心放不下強求的欲望。放下非分的欲望,便是佛緣。

  【三】平和的面對生活是佛緣

  佛緣,是一種平和的心境。人的心思很不穩定,它很容易受引誘,更會在光怪陸離的誘惑中迷失方向,很多人一心追求占有,得不到片刻清閒,失去生活的快樂,卻帶來了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擾和煩惱。佛教會我們用一顆平靜的心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讓本性自然的流露,平和的面對生活便是與佛有緣。

  【四】對己對事負責是佛緣

  佛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佛心的人不去看眾生的錯;只看到眾生的過錯卻看不到自己過失的人,枉談“佛”字。要認清自己,看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也要看清楚事情的後果,因為你要對那個後果負責。不要把生命浪費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對己對事負責,便是與佛有緣。

  【五】擁有美好的信念是佛緣

  佛緣,是心中的信念。佛祖有言,地獄天宮,皆為淨土,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當你痛苦的時候,相信痛苦不是永恆的,你就一定有力量戰勝痛苦,這是一種信念。可以說信念主導著我們的人生之路,成佛成魔,也全在一念之間。擁有美好的信念,便是與佛有緣。

  【六】行智慧之事是佛緣

  佛緣,是大徹大悟的智慧。在生活中,如果能多動用智慧看待問題,就會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也會減少許多煩惱和束縛,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是智慧;擁有這種智慧,才能改變別人,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懂得用慧眼看人生;行智慧之事,便是佛緣。

  【七】善於忍耐是佛緣

  佛緣,是忍耐一切。忍耐才是對意志的磨練,也是力量的積蓄。它用無形的火焰融化著堅冰。忍耐帶給你的痛苦,日後必成甘甜。忍耐不同於逃避,因為逃避是意志的沉淪,而忍耐則是不忘記自己的使命,讓意志更加堅定。學會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善於忍耐,便是與佛有緣。

  【八】寬容待人是佛緣

  佛緣,是寬容與諒解。真正的慈悲不是愛你所愛的人,還要能寬恕和愛護與你對立的人,愛人如己。當別人因誤會或別的原因而對你無理相向時,要以慈悲的心去包容對方,以理智的方法去感化他。如果你一直想改變對方的話,你會很煩惱很痛苦。同樣的瓶子,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裡,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寬容待人,便是與佛有緣。

  【九】懂得愛與感恩是佛緣

佛緣,是博愛的精神,我們只要有一顆渴望真.善.美的心,有著終極意義上向往獲得智慧與真理的追求,我們就是“有緣人”。當機緣與因果成熟時,佛緣自然會來到我們身邊。無緣不是絕緣,只是當下無緣。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佛性,每個人也都能與佛結緣。懂得愛與感恩,便是與佛有緣。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淨空法師講法:大劫難來臨,你也能夠得度!

1、我們生活的環境,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全世界氣候反常,災難頻繁,一年比一年嚴重,這個地球真的是病了!地球怎麼病的?是我們的心不好,我們心裡頭有貪嗔癡,把它搞病的。 

2、人心與生活環境的關系非常密切,現在相信科學的人,他不承認這個說法,而去找另外的原因。實在講,他所找到的原因是表面的、皮毛的,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心。 

3、佛法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依報是生活的環境,人心反常,我們生活的環境也就反常。 

4、 這幾年來,地球上的溫度不斷地在向上升,而且上升的幅度非常大!地球熱惱了,水災、火災、風災、地震,頻率增加了,世間人認為這些是天災,殊不知這與我們日常的思想行為息息相關。 
   5、整個世界氣候反常了,這是災變,科學怎麼進步,也沒有辦法來應付。現在大家把這個事情歸咎於大自然,“這是自然災害,非人力所能為”,把這個責任推得一干二淨,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 

6、災難的發生,真正的原因在哪裡?佛告訴我們,今天災變的根本原因,是眾生“貪嗔癡慢”這個妄心天天在增長。我們天天還在搞貪嗔癡慢,那災難恐怕就沒有辦法避免了。

7、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縱然這個地球遭受極大的災變,這個地球上的人可能死一半,甚至於死三分之二,我們也能安然度過。這個就是什麼?共業裡面還有別業。 

8、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共業裡面還有別業”,這是給我們一點希望。佛說的有道理,你能夠回心轉意,修福修善,積功累德,不再搞貪嗔癡,縱然是大劫難來臨,你也能夠得度,你也能夠消災免難。 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學佛一定要契機

1、學佛一定要契機。機是指適合自己的根性、程度,又能適合現前的生活環境。對我們生活環境沒有障礙、抵觸,這個修行就方便了。
    2、法門多,是要適合各種不同根性的人,所以佛講這些法門不是為一個人講的。譬如醫生治病開很多藥方,那個藥方不是給一個人開的。
    3、有些法門不適合我們修學,修了只有找麻煩,增長煩惱、增長邪見。
    4、那個法門是不是佛說的?佛說的。佛說的,不對我的根機,不契機!所以,法門一定要選擇。
    5、佛在世的時候不需要選擇,你去請教他,他給你說個法門,等於你去看病,大夫馬上給你開個藥方。
    6、現在佛不在世了,留下來這些經典就是當年他給許多人開的藥方。
    7、現在我們害的這個病,沒法子照藥方治病;醫生只有按病況來開藥方。
    8、現在佛陀不在世,這些經典就是藥方,我們拿來看看,對對這個方子,能不能治我的病
    9、如果發覺不太對勁,趕緊換還來得及,要換藥方。
    10、換這個方法,自己修學能得一點利益,這就好了,就可以繼續不斷地努力,成效一定是斷煩惱。
    11、佛實在是非常地慈悲,佛有沒有法可說?大經裡一再給我們講,“佛無有法可說”。
    12、《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佛無有定法可說”,這是我們要明了的。
    13、佛說的究竟是什麼?應病與藥,他沒有一定。
    14、眾生你是什麼毛病,他就給你什麼方法,這個方法把你的毛病對治好了,你的毛病好了,藥也沒有了,法也沒有了,我們要明白這個原理原則。
    15、因此修學佛法我們要注意,佛法自始至終只是破執著而已。執著是病,破執著那就是藥,執著沒有了,破執著的方法當然也用不上,也沒有了。
    16、可是在我們現前,執著實在說是一個很嚴重的病態,凡夫沒有辦法不執著。
    17、我們很想不執著,但是沒有法子離開,這就叫凡夫。教凡夫怎麼辦?擇善固執,這是善巧方便教誡初學。
    18、如果再往上提升,善也不固執,這樣才能突破。破什麼?破無明,證法身。
    19、無明是一種病態,這是煩惱障的根源,也是所知障的根源,而這個病態我們在凡夫位可以說很嚴重。
    20、如何能把這個病態除掉?這的確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我們必須讀經典。
    21、每天讀經,就是聽佛說法。經都是一樣的,天天念一樣,有什麼念頭?就是天天念一樣的才要緊,才是最重要的!
    22、因為佛法跟世間書籍不相同,世間那些書你念一遍,第二遍就不想念了,為什麼?意思你都曉得,念了就沒味道。
    23、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修行,佛法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24、智慧成就了,曉得眾生什麼樣的煩惱、什麼樣的邪見,統統曉得了,你教化眾生這才契機!
    25、教化眾生要契機,契機就是眾生的程度要能夠適合他,如果不適合眾生的程度,雖然是從一心不亂裡說出來的,說了大家聽不懂,這叫閒言語,就是廢話。
    26、佛經它這個標准,第一個它要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第二個要叫眾生聽得懂,聽了之後他能接受,這叫契機契理。
    27、明白這個道理,諸位同修要記住,佛說法、菩薩祖師們說法是為眾生說的,不是炫耀自己的功夫,不是炫耀自己。
    28、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曾經聽過法師說法,說了之後,底下有很多信徒,下了座之後向法師請教,說:“師父你老人家今天所講的,我都不懂,講得太深了,不懂。”
    29、這師父笑了一笑,說:“我講的法,你們要聽懂了,那還值錢嗎?”
    30、這個話說錯了,說的就是要人家聽懂了,他能夠接受,他能夠消化,他才得利益。
    31、說了故意叫他聽不懂,那你白說了,他到這個地方來也白聽了,兩個都空過了光陰,這個很可惜!這是錯誤的。
    32、諸位一定要記住,說法一定要契機,不要說得太深。說得人家聽不懂,自己炫耀自己了不起,那是錯誤的,不可以這樣子。
    33、說法一定要契機,選擇法門也一定要契機,否則的話,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會把自己的前途毀掉,這是我們的確要明了,要深深警覺到的!
    34、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教學之中,像《華嚴》、《法華》雖然是究竟圓滿的大法,可是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不契機,換句話說,不能夠得到捷徑而一生證入。
    35、我們再看,大經的結歸都歸到西方淨土,如果要是有一個方法真正成就了淨土,就是能夠得生淨土,換句話說,圓滿的一乘法豈不就是垂手可得,就得到了。
    36、佛說那麼多經典,可以說他的用意都是為淨土法門鋪路,教我們一一比較,才真正發覺到、真正認識到這個法門的奇特不可思議。
    37、所以佛為我們說《華嚴》、《法華》,那是恩德;給我們說淨土法門,那是特殊的恩德!
    38、佛知道一切眾生業力甚深,他自己的業力轉了,轉煩惱為菩提。他把他自己甚深業力轉變為菩提,轉變為功德,這個是佛,所謂是轉八識成四智。
    39、佛知道一切眾生的業力,所以佛教化眾生才真正契機契理,眾生遇到佛沒有不成就的。
    40、佛當年講經,確實是契機契理。佛講經也沒有個定法,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佛無有定法可說”。只看聽者的需要,能夠滿足聽眾,讓他破迷開悟,這個教學的目的就達到。
    41、佛法教學的中心,有三個層次,第一個階段是“轉惡為善”,第二是“轉迷為悟”,第三是“轉凡為聖”。
    42、佛法教學雖然有三個層次,是以破迷開悟為主,斷惡修善是鋪路。
    43、修淨土法門,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正的覺路,正覺之路。其他的法門雖然都是佛說的,都好,可惜不契機。
    44、如果我們修學別的法門,我們是迷而不覺,怎麼迷?迷在法門裡面。
    45、學賢首的迷在《華嚴經》裡面,學天台的迷在《法華經》裡面,學唯識的迷在《成唯識論》裡面,沒有一個不迷!
    46、跟諸位說,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不迷,你要能迷在一句阿彌陀佛也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迷。
    47、淨土法門最契一切眾生的機,所以這個不一樣,別的法門迷不管用,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
    48、迷念佛這個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好處在此地!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修行不能轉境界,等於讀書交白卷

    你要問問你自己:我究竟到什麼境界了?這個不要問別人,問自己就曉得。我看到一切人都是好人,自己就是好人。我看到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好,誰不好?我的心不好,我不是好人,所以我看到人都不好。我是好人,看到一切人都好;我是菩薩,看大眾都是菩薩;我是佛,看大家都是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諸位,你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勘驗自己的功夫,勘驗自己的境界,不要去問人。問人家,人家會騙你,你一問別人,人家就曉得,傻瓜!

我在洛杉矶講經,其中有幾個居士,因為有五個居士,別人告訴我,有個密宗的上師給他們灌頂授記,說這五個人己經開悟了。他們自己不得了,貢高我慢,都認為他開悟了。我講經他也來聽,聽完之後他也問我,他說:法師,你看看我們有沒有開悟?我就老實告訴他們,我說:你沒有開悟。他就很生氣,他說:好像這個密宗上師給我灌頂授記,我開悟了,怎麼你說我沒有開悟?我就告訴他,我說:我沒有開悟,你來問我,你當然沒有開悟。現在人真是可憐,聽騙!

真是!聽騙,現在!都聽假的不聽真的。給他說真話,他會生氣,騙騙他,他高興。可憐!可憐憫者。

所以諸位自己修行到什麼境界,不要問別人,問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修行要不能轉境界,那就是一點成績也沒有,等於讀書交白卷,考試不及格。一定要轉境界。所以古人常講:聽教要在消歸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轉變你自己境界,那是真正修行。境界不轉,那叫什麼修行!也就是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一定有所改變。

改變的標准,依照佛的教訓,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應當怎麼做法。阿彌陀佛!

 

學佛人自測是否走對路

一、慈悲心是否有增長:

1、在初地菩薩之前,慈悲心是否有增加是一個重要指標,初地後才會考慮平等心的問題。學佛如果沒有學對,有時甚至會產生不好的心態,而遠離慈悲心,有魔心邪心。
    2、當有因果或業障顯現時,因受因果或業障主宰,慈悲心會暫時消失,否則應該是學佛愈久,慈悲心愈大才對。如果慈悲心沒有增長,你一定要去反省學佛是否有問題發生。
    3、如何查覺到慈悲心呢:
    當別人污蔑你或罵你或講你不好的時候,你是否可以原諒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能夠很自在地坦然面對他們,還是會十分的生氣。
    對別人的過失或占你便宜是否會耿耿於懷,或是會原諒別人。
一般學佛學的愈好的人,愈會原諒別人,對別人的過失不會太放在心上。
    比較潛意識的第一念:也就是面對問題的第一個反應,如看到蟑螂突然出現,會不會拿起拖鞋就打下去,這是第一念,第二念才是學佛的人不該殺生就算了,如第一念想打,表示潛意識沒有慈悲心,或慈悲心不夠,如第一念是不傷他由他去,慈悲心就較好。
    是否會自然的去吃素:很多人吃素是因為身體健康或學佛不能殺生,這種吃素就與慈悲心無關,若看到眾生的肉會不忍心吃他而吃素,代表慈悲心有進步。
    二、雜念是否減少:
    1、剛開始修行的人,對外面的雜音會造成你的雜念,會干擾你的修行,但修到好的人就不會,雜音根本影響不到你,這些干擾對你根本沒有障礙。
    2、若平時沒有好好的念佛,沒有好好的持咒,定力不好,對外在的干擾沒有辦法排除。如果你很努力的修行,一般念佛念了三個月後,會有能力抵抗外面的雜音,你會感覺這個聲音好像不是這個世間的,那你打坐時,外在的影響就非常小,你自己也會感覺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你一定要慢慢有這種狀況,才是表示你有進步,要做到六根離六塵,是完全沒有看到任何東西,耳朵聽到的非常少,慢慢的就都聽不到了,坐的也感覺不出來,才是脫離塵境的第一步,脫離塵境才是進入天界的層次,如果做不到還是在人界。
    3、再來是內心雜念的掌控,要不隨不制,你沒有辦法壓制雜念,你壓制雜念,你又多了一個雜念,壓制雜念也是一個雜念,也要不隨,一有雜念,要馬上拉回來,好好的念佛。
    4、你在修行念佛持咒時如果能做到不隨不制,久了以後就能夠掌控你的心,外面的干擾、念頭完全不會影響到你,你也不理會他而做自己的事,這就是自在無礙。
    5、你要常觀照慈悲心與雜念,若這兩點都做的很好的話,學佛一定會進步的很快,而到很高的層次,同樣的對外面的因果、業障,你也會有能力掌控而不會被牽著走,你的自主性也會非常強,你修行成功的機會就大,這兩點要好好的常反省,如果修行非常久這兩點都沒有進步,表示走錯路,大概不是貪福報就是著相修行。
    三、定力是否有增加:
    定力就是一個人任何時間都不散掉,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保持你的禅定,能約束你的心,不論外面有多放逸,你都能經常保持禅定,數息、念佛、持咒,心不會放逸。
     四、心胸是否開闊,包容心是否增加:
     1、一個人之所以不能包容別人,是把世間東西分的太清楚,都有我相我執,自己的利益擺第一位就無法包容別人。
     2、修行好的人知道眾生有各種習氣,例如某人看起來很驕傲不太理人,就認為這種人不好,但他也是眾生,驕傲不理人是他的習氣,也是一類人,與你不同類的人而已,也不見得壞到什麼程度,你要有這種想法,你就能包容他,這是屬於慧的層次。
     3、有些人做事的方法與你不同,或是長相比較丑一點,你就看他不順眼,其實他也沒有礙你什麼事,你要當他是一類眾生而包容他。
    4、大的包容心是無所不包的,像菩薩一樣,對各類的眾生都能包容,學佛要愈學心愈開放,愈來愈寬大,能包容的愈多,對世間能夠觀到如夢幻的成就,包容心就會很大。
    五、對世間各種欲望是否減少:
   學佛學得好的人,世間的欲望會愈來愈低,出離心愈來愈強,對世間很多東西會像夢幻一樣,不會去管它。
    六、智慧是否增長:
  如對各種迷信、詐騙、非佛思想、崇拜等是否能夠妥善處理。
    七、對佛菩薩信心是否增加?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淨空老法師:學佛的人不少,真正修行的人不多

1、經論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修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所以經不能不讀,不但要讀,要多讀;深解義趣,我們才談得上修。

2、如果經讀得不多、解得不夠深,你怎麼個修法?我們凡夫一起心動念就錯,有幾個人會想到要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行為?然後你才曉得,學佛的人不少,修行的人不多,這話是真的,真正把行為修正的人不多!

3、許多人學佛,他根本不懂得什麼是修行!諸位要知道,修行不是在形式上。修行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之處。念頭才起,就要能覺察到,所以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你是凡夫,凡夫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要是念頭不起,你是聖人,你不是凡夫了。

4、凡夫總是妄念紛飛,所以修行第一個是把妄念減少,其次要懂得把妄念修正為正念。起心動念想到自己的利益,這是妄念,我們要把它修正成正念。什麼是正念?起心動念想到眾生的利益,不想自己,這是正念。佛菩薩念念都是利益眾生,沒有一念是為了利益自己,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遵守佛的教誨,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這就是回頭

1、佛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以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真的不能相信,為什麼?因為你是六道凡夫,你的知見都不正。

2、為什麼不正?你的見解裡面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你的思想裡頭有貪嗔癡慢疑。你有見思煩惱,你的知見怎麼會正確?

3、六道凡夫知見都不正,如果你以為自己的想法、看法正確,那是大錯特錯!

4、你的想法錯誤、看法錯誤、做法錯誤,這必然遭致一個錯誤的結果。錯誤的結果是什麼?佛在經上講的六道輪回。

5、如果你不承認自己想法、看法是錯誤的,你就沒有辦法回頭,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們放棄自己的成見,也就是說,放棄自己對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

6、什麼叫回頭?我們依經,依靠佛的教誨、遵守佛的教誨,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這就是回頭。

我們現在沒開悟,我們就離不開佛、離不開法。

7、法就是經典,要以經典為依據,對經典要深信不疑,經上教給我們做的,我們要認真做;經上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就不做。

8、什麼時候你才能相信自己意思?佛告訴我們,你見思煩惱斷了,貪嗔癡慢沒有了,你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你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常發脾氣,你這一生見阿彌陀佛的機會沒有了

1、.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做代表,諸佛的代表,贊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今天再念這一句經文,「生我國者,善根無量」,我們要不修積善根怎麼行!

2、什麼是善根?我們總結世尊一代的教誨,這十句二十個字就是善根,「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無量無邊的善根,我們要不認真修學,不行!

3、《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決定不是說我每天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就能往生,未必!沒有善根的不行。天天念佛,一天十萬聲佛號,沒錯!

4、如果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善根,到了極樂世界,這個看不順眼,那個不願意,天天跟人吵架,那怎麼可以,是不是?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問問你自己是不是上善?你要不是上善,到那裡天天跟人鬧別扭,不是把極樂世界給鬧翻了。

5、於是我們就想到,我們要想往生,最低限度要做到許哲居士的標准,一生沒有發過脾氣。「這不行!我過去沒有學佛,常發脾氣」,從今天起就不要發脾氣,一直到你往生不發脾氣,你才能真的往生,真的想見阿彌陀佛。

6、你常常發脾氣,換句話說,你這一生見阿彌陀佛的機會沒有了,你等來生來世,哪一生哪一世你不發氣,不怨恨一個人,不埋怨一樁事,你念阿彌陀佛才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去。

7、「可是這個事情難,好難!」告訴你不難,為什麼?求人難,這個事情求自己,不是求別人。要有智慧,發脾氣只有害事,害自己,害別人,於事無補,應當放下的一定要放下,應當提起的一定要提起。經論裡面所說的善根:無貪、無瞋、無癡,這叫三善根,我講的話雖然不一樣,意思可以貫通。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送你十八句話

1、現在這個世間,說實在的話,民主自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的一生都被別人控制,你的一生都出不了別人的魔掌,受人控制,你哪來的自由?你哪裡來的幸福?

2、你貪財,你被財控制;你好色,你被色控制;你爭名,你被名控制。條條繩索都牽著你,你以為你自己在動作?全是別人在控制你。

3、真正要自由自主,這些人為的東西全部要放下,這些東西全都是虛妄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4、把財色名利這些東西捨得干干淨淨,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這種人就真正得救了。

5、如果還貪戀這個世間五欲六塵,五欲六塵是嚴重的污染,你怎麼能夠脫離?這種嚴重的污染要統統放棄掉,才能恢復自己真心。

6、佛勸我們放下,而且自己做出放下的樣子給我們看。佛真是做得很徹底,一生生活,三衣一缽,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7、世間的名聞利養,佛確實一絲毫都不沾惹。他做的樣子,就是真實人生,真實人生就是這個樣子。

8、真實人生,就是隨順法性,隨順自然,古人所謂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這真正得大自在!

9、我們搞錯了,我們在這個世間,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欲望沒有止境。殊不知這個欲望不是好東西,全是垃圾,全是毒素,全是染污。

10、佛給我們示現的,生活多簡單,三衣一缽。這個意思告訴我們,他那個生活方式才是最快樂、最自在。不但心裡樂,身也樂——心沒有憂慮,身沒有苦惱,身心自在,身心安穩。

11、所以要曉得,貪嗔癡慢、七情五欲,那是妄中之妄,我們真心裡頭本來沒有,要把它拋棄得干干淨淨。同學們聽到我這個說法,千萬不要誤會!

12、過去有人誤會,中國大陸的同修,聽說我講經的時候講到看破放下,他看破放下了,工作也辭掉了,每天在家裡念佛,什麼事情也不做了,收入也沒有了,過了幾個月,生活維持不下去,寫信問我怎麼辦?

13、其實我所講的看破放下,他沒聽懂,他著了言說相,他錯解了這四個字的意思。佛法講的看破放下,不是叫你事上放下,而是叫你心上放下。

14、你看,佛沒有放下生活,沒有放下工作——他每天出去托缽,他的生活沒有放下;他每天為大家講經說法,他工作沒有放下。

15、工作不但沒有放下,他做得非常積極、非常認真,每天跟大家上課八個小時,四十九年不間斷,這種敬業精神到哪裡去找?

16、如果你真能想通,你才知道釋迦牟尼佛過的那個生活最快樂,為什麼?佛過的是大自然的生活,回歸自然的生活。

17、由此可知,看破放下是什麼?看破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清楚明白,放下是不把這些憂慮、牽掛放在心上。

18、能真正做到看破放下,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我們日常生活的心態,自然是自在隨緣、念佛求生淨土,一生圓滿。阿彌陀佛!

 

會修行的人,所有的環境都是道場

1、我們學佛,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聞法。修行為什麼會退轉?就是不聞法。不聞法就容易退轉,為什麼?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

2、不要說是我們過去無量劫以來,就是講這一生,從我們懂事到現在,我們六根所接觸外面的境界,都是五欲六塵、貪嗔癡慢,我們不知不覺就被煩惱薰習。煩惱習氣太重,我們一般講業障太重,自己修行這一點功夫敵不過習氣,所以,決定會退轉。

3、但是你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把這個世間一切的緣看淡!無論是人,無論是事,無論是物,要看淡;一年比一年淡薄,那就是我們有進步。

4、如果你很用功,每天讀經、念佛,但是你對於世緣還是看得那麼重,還是那樣的分別、執著,那你是毫無功夫!你的經是白聽了,你的佛也是白念了,只是跟佛法結一點緣而已,這一生不得受用。

5、這樣的情形,我們知道,我們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如是。如果過去生中修學功夫得力,我們早就成道,怎麼還會跑到這兒來?過去錯了,希望這一次不要錯了,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天天聽經、天天聞法,用這個來薰習。

6、真修行人對一切人事物都要看淡,與一切人決定不計較!跟一切人接觸,看到別人善,知道要向他學習;看到別人不善,絕對不會去宣揚,一定是自己回過頭來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7、所以,善人、惡人、順境、逆境,對修行人來講都有好處,沒有壞處。會修行的人,所有的環境都是道場,所有的人都是佛菩薩,都是老師,他不是在正面教我,就是在負面教我。會學的人,天天有進步;不會用心的人,順逆都是障礙。

8、我們這個世間,聞佛法的時間太短,聽不到佛法的時間太長,所以容易退轉。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環境裡面,你要是隨順煩惱習氣,你要是不能夠轉內在的心境,你就會被外在環境所轉;被環境所轉,你就很難有成就!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印光大師:通身放下,徹底靠倒

    印光大師有兩句話,他說:通身放下,徹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實,要認識到自己是個造罪的凡夫,這樣,就會把自己那個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們的身體完全放下──不光指身體,還指我們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徹底靠倒”。

就像我剛才講的坐板凳的比喻一樣,大家晚上都要睡覺,除非你不倒單,那每天晚上睡覺,我們怎麼樣?就“通身放下,徹底靠倒”,你不可能半靠半不靠(那可能是練功的人在練功),那樣怎麼睡?那樣子很累啊,堅持不到兩分鐘就不行了。

那麼,我們就“通身放下”,放在哪裡呢?放在阿彌陀佛的誓願裡,惟有阿彌陀佛的誓願可以依靠,可以有保證。阿彌陀佛以祂的大悲願力說:“十方的眾生,我來救度你:你的罪業,由我承擔;你沒有功德,我為你成就;你要墮落,我來濟拔你;你不能往生,我來迎接你,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信願行 / 善根福德因緣

1、我們念佛,常說:“你會念不會念?”不會念的,嘴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信、沒有願,這叫不會念。

2、嘴裡頭一天到晚阿彌陀佛,心裡面沒有信願,你這句佛號叫白念了——那不叫念佛,古人說得很好,叫“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縱然念十萬聲,不能往生。

3、怎麼叫會念?每一聲佛號裡面都具足堅定的信心、強烈的願望,這就叫會念。具足信願行,聲聲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對於西方淨土就有份。

4、所以,這一聲名號裡面,我們的信心、願心確實都在其中,才會與淨土相應。要把阿彌陀佛念來,要跟阿彌陀佛相應,這叫會念。這樣念佛就能夠伏煩惱、就能夠斷煩惱。

5、一般人雖念佛,為什麼不能夠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實在講有口無心。這個心就是沒有信心、沒有願心!光這一句空的名號不行,伏不了煩惱、斷不了煩惱,所以要會念。

6、會念的人,信願行三資糧統統具足,這就是善根福德因緣都在其中。這怎麼說?信心是善根,沒有善根,不信;願心是福德,願意往生的人,大福報,沒有比這福報更大了!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因緣,所以信願行就是善根福德因緣。

7、換句話說,你不十分相信,不太相信,你善根少;還不想去,你福德少;一句阿彌陀佛,有的時候念,有的時候忘掉了,你因緣少。你善根福德因緣都少,你來生還是要搞六道輪回,你出離不了六道輪回!

8、《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還要多因緣,這是我們決定不能疏忽的!阿彌陀佛!

學佛人念佛人止語的好處

一、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

二、能夠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壞正法道場的重罪。

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

凡夫喜歡雜心閒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裡貪瞋癡慢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說話就難受,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還沒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裡常存慚愧,一定會珍惜光陰,把精力用在聽經、講經、看書、念佛、拜佛。

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就難免對他人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又缺乏真誠恭敬心。言談當中,不知不覺就會誤導人、傷害人,於是由許多的小磨擦而演變成大磨擦,終於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於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過,而自己往往還不知不覺。

既然破了六和敬,當然也破壞了正法道場,干擾了他人的正常修學,制造了惡劣的修學氣氛,這個罪過當然不輕。

三、能夠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

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情就會發牢騷,看人不順眼就想去糾正人、批評人。

譬如,見人說話太大聲,就想去制止他;見人關門動作粗魯,發出巨大的聲響,又想去糾正他;見人小便後不沖水,就想去批評他。止語,就可以避免這些過失,逼著自己樣樣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慢慢地就會做到“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逐漸就會懂得“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人心”,心漸漸不再被外境所轉了。

四、能夠提升自己的誠敬心,能夠得到佛菩薩更大的加持。

誠敬心多一分則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薩的一分加持。

止語,是佛菩薩之所歡喜,是依教奉行的表現,比起不修止語,對佛法、對護法、對眾生、對道業的誠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許多。

五、能夠提升自己的警覺心。

因為止語,受到別人的干擾會比較小,於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煩惱習氣生起之時能比較迅速地察覺,並且令其息滅,久而久之,煩惱習氣就會被控制住。同時也常常比較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和過失,也能較快地改正過來。

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跟人說話時間久了,人家也不會找自己說話,不用常常應付人,受到的影響就小,就有更多的時間聽經、讀經、看書,凡事不聞不問,心裡沒有憂慮牽掛,心常能保持空靈,心就愈來愈清淨,心愈清淨就愈有智慧。

六、能夠更好地學習隨緣度日。

因為止語,人不得不老實,不得不放下種種的要求和意見,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沒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漸漸地就學會了隨緣度日。

同時,也不斷學習在一切順逆善惡境緣中保持心平氣和,久而久之,煩惱就能伏住了。

七、能夠放下種種恩怨。

與人多說,談得投機則生感情,談得不投機則免不了產生磨擦,就很容易與人結下怨仇,這些恩怨就會對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礙。

常常找人說話,有時無意中也會得罪人。如果特別喜歡和某人說話,另一個人也許會想怎麼就不跟我說話,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產生讓人生煩惱的過失。  

同時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切人。

八、能夠增長謙卑、恭敬的心。

因為不再發表意見了,人家也不會再問您這樣那樣的問題,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煩惱習氣漸漸就會淡了下來,人人都不再對您多加關心,時間久了,就會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謙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覺也漸漸地增長起來了。

不提供機會讓人與自己談話,也減少了別人造業的機會,同時也能防止有人煩惱起現行而找借口來障礙自己的正常修學。

止語,其實是在享清福。止語久了的人,會覺得說話是很麻煩、很辛苦的事,請他說話他會感到很不願意,也很不自然。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淨空老法師講述:了生死

    普賢菩薩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明眼人看到的是光陰一天比一天減少,換言之,就是更接近死亡了。

    我們的道業,有沒有隨著時間在進步?唯有真實修持,才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如果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一生就是空過。縱然念佛修福,也是佛所講的‘三世怨’。三世怨不是好事情,這一生念佛修福,到來生一享福,人也糊塗了;糊塗就再造罪業,再受苦報。大富貴的人家,都是前生曾在佛門裡面念佛修福,而不能夠了生死的人,在這一世當中,有權有勢,胡作妄為,造作的罪業比一般人要重得多。所以我們眼光要看遠一點,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是要以了生死為目標的。

    在大乘法裡,想要了生死,我們唯一有把握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若要真正做到,就要記住普賢菩薩的話-學菩薩道,修菩薩行。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善財童子每遇善知識,都請教這兩個問題。所謂菩薩道就是存心,我們在講席裡常說:‘心、願、解、行要同佛。’心、願就是菩薩道,解、行就是菩薩行。

    學佛,就要學得跟佛一模一樣,縱使不能到一模一樣,也要相差不遠,這才叫學佛。世間有一些人,他是搞佛學,而不是在學佛。什麼叫佛學?就是有解無行,只把佛法當作世間一種學問來研究,而不能照做,他沒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願,那就是佛學;有心,有願的人,他明白多少就會做到多少,這才是個學佛人。所以學佛可以了生死,佛學不能了生死,這是要辨別清楚的。

佛的經教是融通的-圓融、通達無礙,所以一經能通一切經。不但經教是融通的,世出世間法也是融通的,因為都是從自己真心本性裡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同一個根源,沒有不通的道理。為什麼會不通?

不通就是有障礙,障礙就是迷惑、顛倒、分別、執著,只要能去掉障礙,世出世法都是圓融而通達無礙的。

觀世音菩薩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得大自在。他怎麼明白的?由觀照而明白的。什麼叫觀照?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時,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而一切都清楚明白,這叫觀照。要是帶著一點意思在裡面,就不叫觀照了。

‘觀照’其實就是自性淨,就是自性的見聞覺知,所以能夠見到真性。凡夫迷失了自性,用的是情識,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叫‘情見’,也就是一般所講的‘帶著感情’。什麼叫感情?就是分別、執著、妄想。

帶著這些東西的見聞覺知,是凡夫見解。由此可知,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就是佛菩薩的見解,佛菩薩的見解叫做觀照,叫做照見。因此用凡夫的見解來修行,是絕對不能超越六道的。

凡夫很難離開情見,如果用情見去修學,一切法門都不得成就,只有修學淨土可以。但我們要知道,修淨土是要念佛的功夫能把情見伏住,才能往生;伏不住,還是不能往生。也就是說雖然煩惱沒斷,只是暫時伏住,若能在往生的剎那中,煩惱不起現行,就成功了。如果在那時候煩惱起來,那就去不成了。其實,念佛也是觀照,會用功的人跟禅家的修學沒什麼兩樣,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所講的‘都攝六根’,能都攝六根,就跟參禅一模一樣;如果我們只做淨念相繼,而不懂如何都攝六根,那跟參禅還是不一樣的。阿彌陀佛!

 

              千萬別去試自己的定力,遠離誘惑!

某大公司准備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後,只剩下三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主考者問他們:“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於掉落呢?”“二公尺。”

第一位說。“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說。“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第三位說。結果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

秘訣:不要和誘惑較勁,而應離得越遠越好。

紀曉岚《閱微草堂筆記》中講了這樣一則事情:

有一個浙江的僧人立志精進修行,發誓不懼艱難困苦一定要修成,他從未好好躺下睡過一覺,都是在禅榻上坐著睡一會兒,醒來後抓緊時間繼續苦修。

一天夜裡,有一個美艷的女子來到浙僧身邊,浙僧知道是魔,就閉目打坐,對她的挑逗不見不聽。艷女使出各種妖媚的手段來誘惑浙僧,但是因為浙僧心正,艷女始終不能靠近禅榻。後來每天夜裡艷女都來,無論她使出什麼手段,始終不能使浙僧起一念。

    艷女技窮,站得離浙僧很遠的地方說:“師的定力這麼高,我實在是該斷絕妄想。師現在的境界在忉利天的天人境界,知道近我一定會敗道,所以視我如虎狼;如果您努力達到了非非想天的境界,那麼即使柔肌著體,您也會如抱冰雪般沒感覺;看見媚姿,如見塵土,不會為色相動心;如果修行到了四禅天的境界,那麼花自照鏡,鏡不知花;月自映水,水不知月,已經脫離了色相;再到諸菩薩天,則花亦無花,鏡亦無鏡,月亦無月,水亦無水,乃無色之相,無離不離,為自在神通,不可思議。師如果敢容我靠近,而真空不染,那麼我就會像摩登迦女那樣一心皈依,不再騷擾阿難了。”

(典故見《阿難與摩登迦女》)

浙僧揣度自己的道力足以勝魔,坦然答應了。艷女得以靠近偎倚撫摸,最終毀了浙僧的戒體。浙僧懊喪後悔不已,失意郁郁而死。

紀曉岚評:“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注:出自孔丘《論語·陽貨》,譯為:磨了以後不變薄,染了以後不變黑。比喻意志堅定的人不會受環境的影響),只有聖人能做到,大賢以下都做不到。這個浙僧中了魔女的一激之計,於是開門迎盜。天下自負自己的能力,於是敢做人所不敢做的事,最終潰敗毀壞自己,都是浙僧這樣的啊!

切莫自恃定力足,或欲自試定力足否,須知一念之差,萬劫莫贖。

不要去考驗自己的定力,遠離誘惑!遠離一切能勾起欲念淫念的事物!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您是否當面錯過了佛菩薩

                      摘自《淨土》雜志,2010第六期。

很多朋友都問過我,你念了多年的佛了,念佛有沒有感應?我說當然有啊,他們就會說是見到佛菩薩了還是看到放光了,聞到香味了?唉!我聽了總是替他們感到有些遺憾。老實念佛這四個字做起來有多難啊!對佛菩薩的加持和攝受又有多麼大的誤解啊!

我們的每一念虔誠持念佛菩薩名號的心和行都在與佛菩薩進行著感應道交,時時刻刻都會得到加持和攝受!為什麼要執著那些聲、光的幻象呢?我每次都告訴他們,感應佛菩薩的加持和攝受就是令行人的心日日清淨,能夠時刻的警醒和關照自己的內心,時刻有正念來降服習氣,改正言行,內心與身體方面的清淨這些都是感應啊!每天都會有無數的佛菩薩來到我們身邊,來敲我們的門,為我們表演苦空無常,給我們講解人生的真谛,有人聽了會有所收獲,有人卻不以為然,甚至於根本就不會醒悟這就是佛菩薩最好的加持。
      其實佛菩薩沒有捨棄我們任何一個眾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就給了我們最好的證明:當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就是告訴我們,佛菩薩不單會以金身來示現,也會根據眾生的根機以各種各樣的形象來示現救度。每一天都有無數的佛菩薩來到我們面前,以應機的、方便的,甚至有時會以反面的示現來給我們說法,就看我們是否能領會。

我每天走在大街上的時候,就經常會發現有無數的佛菩薩在我們左右。也可能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蹒跚挪蹭的行走告訴我們人命在呼吸之間;也可能是一個新生的嬰兒,用啼哭來告訴我們六道輪回的無始無終;也可能是一個濃妝艷抹的風塵女子,來告訴我們淫欲和貪欲的可怕;也可能是一個殘疾人,來告訴我們六根不具的果報有多麼令人心痛;甚至可以是您餐桌上的一條魚,用自己的肉身來告訴您被宰殺的痛苦……這芸芸眾生無不是佛菩薩的教科書,給我們一遍遍地講述苦空無常的道理,可是您用心領會了嗎?您知道反思嗎?知道感恩嗎?

有一年的秋天,我每天晚餐後都會去散步。一天在街邊的路燈下,看到幾個人在指指點點,一看,有一人半躺半靠在電線桿上,有二十多歲的樣子,衣服破舊,滿身污垢,頭發像麻繩一樣打著縷,幾個人都在說他是傻子。他伸出手含含糊糊的不知道說什麼,但是不停地指指嘴再指指肚子,我猜想他是餓了,就趕緊到前邊不遠的一個超市買了面包、熱包子,又買了一瓶加溫的礦泉水。跑回來,他還在,我跑步的聲音驚動了他,他有些害怕的樣子。我走過來,蹲下,開始從袋子中給他拿吃的,同時大聲的告訴他:阿彌陀佛!當我念完這四個字的時候,他定定的看著我,眼珠在黑臉的映襯下,感覺那麼白。我就是要讓他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一聲佛號就會在他的阿賴耶識中成為不壞的金剛種子,可以讓他種下菩提種子,終有一世可以藉此解脫成佛。我一邊念著佛號,一邊把包子和面包遞給他。他接過來咬了一大口,一邊咀嚼一邊很認真聽著。我怕他不會開瓶蓋,就又把礦泉水蓋給他打開,放在他身邊,然後站起來准備走開。沒想到他突然停下咀嚼,模糊的念了一聲阿彌陀佛。
     這四個含糊的字卻像霹雳一樣的擊中了我,我停下來回身看他,他也在看著我,並且更加大聲的念了一聲阿彌陀佛。我急忙又蹲下,問他聽懂我說話嗎?他沒有回答,我趕快合著掌念阿彌陀佛,他立刻也學我的樣子,把包子往腿上一放,也努力的合住雙手,這時候我清楚的看見,他的雙手骨骼嚴重變形,想要合掌非常的困難,但是他非常努力的合住掌,念阿彌陀佛,然後很快樂的看著我,臉上的笑容很燦爛。

於是,我蹲在他旁邊一聲一聲的念佛,內心替他忏悔,懇求佛菩薩救度他。他呢,一邊吃一邊很開心的念阿彌陀佛,而且聲音慢慢的也清晰了不少。我分外的感恩佛菩薩對他的加持和攝受,沒有捨棄這個六根不具的人。

第二天晚上,我又散步經過那裡,發現他還在那盞路燈下,我還沒有走到那裡,他已經發現了我,他站了起來,竟然把手合掌,然後歡快的笑著念阿彌陀佛!我很驚訝,問他餓不餓,他沒有回答,而是一直念阿彌陀佛。我趕快又去超市買了食物,出門看到他拖著一個破編織袋在超市門外等我。我給他食物,他並沒有急著接,卻指指我的手,我看看手上除了一串108顆的佛珠和食物的提袋外再也沒有什麼了,難道他要佛珠?我試著把佛珠遞過去,他一下子拿住,仔仔細細, 的摸著看著,然後掛在了脖子上,最令我驚異的是,他知道把佛頭背在背上,這是寺院住持師父的標准戴法,有的居士都不一定知道的。他戴上後就不再摘下來,而是一直拍著自己的胸口,指指念珠,好像是說給他吧。說實話,我當時心裡稍稍有些捨不得,因為這串念珠陪伴了我好多年,那108顆菩提子的珠子已經被我捻的锃亮,好像是瑪瑙一樣。但是看著他渴望急切的樣子,就下決心給他了,希望佛珠傳遞慈悲心和菩提心給他,幫助他,保護他!我點點頭,指指念珠,指指他,說:送給你了,好好念佛,懂嗎?
      他聽完立刻彎腰在地上黑乎乎的編織袋中翻找什麼,翻找了一會,嘴裡發出呵呵的笑聲,然後把手伸了過來,在路燈下,我看到那是一尊觀世音菩薩的紅木雕像,只有半個手掌那麼高,雕刻的非常精美。

他將佛像遞到我手裡,一個勁的說著什麼,又指佛像又指我,我終於明白了,他是要把這尊佛像送給我。   

我想,這尊觀世音菩薩像我接受了,可以回家好好供養,比放在他的雜物當中要恭敬。於是我就告訴他,謝謝,我接受了,我回家去好好供養!說完這些,看到我把佛像牢牢的捧在手中,他才平靜下來,開心的笑著。

我把食物給他,他又開始津津有味的吃,然後很燦爛的笑著念佛。我看他手臉都有很厚的泥垢,就決定買塊毛巾和水來給他擦擦手臉。我跑去超市,但是當我拿著毛巾和礦泉水回來時,路燈下什麼都沒有了,我趕快四處跑著找,也沒有發現他,他走了。我心裡空空的,看著路燈下的影子,想著他能到什麼地方存身?是否能吃飽?冬天來了怎麼度過?心裡痛楚的就像牽掛自己的親人一樣。我又回到路燈下默默的念佛,站了很久,看著那尊小小的菩薩像,直到夜深了,我才回家。

回到家,我把觀世音菩薩像擦洗干淨,恭恭敬敬地供在了佛台上,菩薩慈祥的低垂著眼睛,卻像能看穿我的心靈。至今已經有十年了,但是我仍然忘不了那個帶走了我的念珠,留給我菩薩像的年輕人,他有著那麼燦爛的笑容,盡管大家都叫他傻子,但我想他有著純淨的心靈。後來很長時間,每晚散步時,我都在那個路段多走一會,希望看到他,但是再也沒有見到。

我相信不是我在教他念佛,而是他在啟發我,是化現的佛菩薩在啟發我,告訴我一個人有時想合掌念一聲佛都那麼的難,而能輕易的念誦佛號的人是多麼有福報,多麼應該珍惜,可是有多少人都沒有珍惜,並且對能這樣順利的念佛沒有任何幸福和欣喜感!當我念佛要懈怠的時候總會想起他,那個艱難合掌教我念佛的年輕人。現在經過了十年,我又有了一條捻得發亮如瑪瑙般的菩提子念珠,在晚上散步時拿在手中邊走邊念佛邊捻珠,也會想起那兩個秋天的夜晚,曾經與他一起念佛的情形,感恩他給我的感受和動力。
     我相信,我每天都在遇到佛菩薩,都在聽聞和觀看因果的教理,每天都在接受佛菩薩的教化與加持。
     您呢,是否當面錯過了佛菩薩?!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

1、蕅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裡面,明白地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

2、佛在《佛說阿彌陀經》上說,他老人家自己是念阿彌陀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
   3、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說,“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講這樁事。可見得蕅益大師說這個話,真的是有根據的。
    4、有很多人《阿彌陀經》念得滾瓜爛熟,假如碰到一個人問他:“釋迦牟尼佛修什麼法門成佛的?”他就呆著,不知道!哪裡曉得他老人家成佛的法門,就在《彌陀經》這一句,可見得我們天天念經,是有口無心!
    5、如果你真正留意到,我相信其他所有宗派法門你都不要修了。為什麼?不但釋迦牟尼佛是這個方法成佛的,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個方法成佛的。我不修這個方法,我還會修別的方法,不可能的事情!
    6、蕅益大師真的對我們有大恩德!他要不跟我們點破,我們怎麼能知道?說老實話,《彌陀經》我也念了幾十年,也不曉得佛是怎麼成佛的,讀了大師的要解,這才恍然大悟。
    7、等覺菩薩用這個方法成佛,大家相信,如果說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用這個方法也一樣能成佛,大家就搖頭了,不相信了。這是道理沒搞清楚,事實真相不明白。
    8、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萬緣放下;真的放下了,其他的什麼都不搞了。古來有許多真正徹底明了的人,他在一生修行當中所表現的,就是一卷《阿彌陀經》,一聲“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捨棄了。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念佛不是佛號念得愈多愈好

你跟諸佛如來有什麼差別?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差別在哪裡?我們講,第一個是情執,你放不下,你迷了,情叫迷情,沒覺悟!覺悟了,這迷情就轉變,就變成智慧。為什麼斷不掉?你迷得太深、迷得太久,只要這個東西不斷,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從理上講。

可是事上講,情執很深的人,只要你一句佛號功夫得力,你把它壓住,它不起作用,這在什麼時候?臨命終時最後一念,你能伏得住,那恭喜你,你叫帶業往生,就是帶著你的情執去往生。

另外一個就是煩惱,貪瞋癡慢疑,這煩惱。一個情執,一個煩惱,這兩樣東西讓你在六道裡頭長劫輪回。輪回是什麼?做惡夢!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現在科學家也明白的告訴我們,宇宙之間這些東西不是真的,全是假的。為什麼會現這些問題?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為什麼會現這個境界?迷失了本性,本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產生了變化,這一迷,智慧就變成煩惱、變成情執。德行呢?德行就變成造業,造這個善惡業、染淨業,這造業了。相好呢?相好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變質了,不是不起作用,作用變質了。

一念覺悟,他就回歸到正覺,回歸正覺就是實報土,實報土裡頭的依正莊嚴,換句話說,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這樁事情總得搞清楚、搞明白。

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知道佛法在世出世法裡頭無比的殊勝。

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不是容易事情,開經偈上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是百千萬劫今天遇到了;也是彭紹升說的,他說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樁事情,被你碰上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遇到了,遇到了當面錯過,那就太可惜。

遇到了應該怎麼樣?這一生當中成佛。我們沒有本事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放下,咱們沒有這個本事。沒有本事,遇到這個法門行,老實念佛,用這一句佛號把你的情執煩惱伏住,就行了。

他不叫斷,斷太難了,我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把情執跟煩惱伏住,就是宗門的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怕,第一個念頭情執起來了、煩惱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呢?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也就是說,只許你有一念,不許有第二念,給諸位說,這叫念佛。

念佛不是佛號念得愈多愈好,不是這個意思,念佛就是叫你把煩惱習氣控制住,時時刻刻有警覺心,念頭才起,馬上阿彌陀佛,就是不要想它是善念、惡念,什麼念頭都不要想它,馬上換成阿彌陀佛,這就對了。換得要快,否則的話第二念又是情執,第三念又是煩惱,念念就迷了。這叫真正會念佛,念佛是這麼個念法的,不能不知道。

這樣念法功夫就得力,慢慢怎麼樣?慢慢的這一天到晚只有佛號沒有妄念了。功夫從哪裡見?古人講一支香,我們現在講二十四小時,每一個小時,這古大德講的,還有三、五個念頭會起來,功夫不錯了。大概念佛要念多久的時間?應當是三年到五年,勇猛精進,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古人講一支香,一支香長香一個半小時,短香一個小時,他是用這個來計算,算時間的,一支香裡還有三、五個念頭,三、五年的工夫才行。我們現在想想,不要說多,十分鐘的時間,你有多少個念頭起來?一面念佛一面念頭會起來。   

十分鐘你看看有多少個念頭?不止五個,這說明我們不行,人家一個小時才有三、五個念頭,我們十分鐘就超過他多多了;有時候一分鐘都不行,都有念頭起來。念佛的功夫得力不得力,就從這裡觀察。

念上個七、八年,一支香裡偶爾還有一、二個念頭,念到沒有妄念起來,你這個功夫就伏住了。那叫什麼?叫功夫成片,功夫成一片,伏住了。在這個境界裡面,那就恭喜你,你往生自在,你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

與這個世間還有緣,多幫助一些眾生,行,沒問題,你在這個世間愛住多少年就住多少年。為什麼?是願力,他不是業力。

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是業力,這就是有壽命,壽命到了,醫生沒有用,再好的醫生,他能醫病,他不能醫命。如果醫生好,這個人壽命到了,閻王派無常小鬼去抓他,醫生把他延命了,那閻王不就傻了,沒有這個道理。諺語有所謂「閻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延長兩更的時間都不可以。這就是壽命跟疾病是兩碼事情。疾病當中醫生用錯了藥,也能把你治死,如果你還有壽命,依舊能夠回來,壽命到了,那就沒有法子,那就回不來。學佛人總得懂這個道理。­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法語:你真正念佛,阿彌陀佛照顧你

1、佛門裡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度眾生,一個人都不捨棄!我們今天要求佛菩薩來度我們,佛菩薩來不來?不來。為什麼不來?佛菩薩看得很清楚,假的,口是心非。

2、你說,“我想往生了”,你這是假話。佛菩薩真的來接你往生了,“不行!我不能死”,你又不肯去了,可見得不是真的。

3、你要發的是真實心,佛菩薩就來了。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人家知道,甚至於我們自己都不曉得,我們自己以為我們意很誠、心很真,佛菩薩知道你是假的,所以他不來。

4、我們希望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今天想感,佛菩薩不應,什麼原因?我們念佛的心不真、不誠,所以不起感應。我們要用真誠心去求感,立刻就感應道交。

5、佛門裡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有一個人真正念佛,真的想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佛是不會捨棄他的。佛如果捨棄他,佛就對不起眾生,佛一個都不會放棄的!

6、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發真實的道意,佛菩薩要不要去教他?要去。一個人,他有度一個人的方法;多數人,有度多數人的方法——這方法不相同。

7、佛菩薩說法的目的,是教眾生開悟、是教眾生成就。佛菩薩說法教學,絕對不是講求聽眾要多的。多了,說法就很歡喜;人數少,說法精神也沒有了,那是錯誤的,那是心不清淨、心不平等。

8、佛度眾生的本願,是巴不得你立刻成佛。如果你果真能放下身心世界,念念想求生西方世界,對於娑婆世界沒有一絲毫的留戀,你這一生決定往生成佛。為什麼你一生能成佛?因為你真正念佛,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在照顧你,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阿彌陀佛!

 

            若您能看見此篇文章 證明您前生已具無量慧根

尊敬的善男子善女子當你打開這篇文章,足以證明你前世已修了很多的福德因緣。古人常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因為能有緣遇到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據《無量壽經》記載:“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信慧聞法難中難。”佛告彌勒菩薩:“就算是三千大千世界充滿火焰,也要穿越,將這真法傳給後世的人們。”

你現在就等於已經有了解脫生死輪回的秘法,若能淨心安神的閱讀此文章,依教奉行,至誠修持,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在蓮池海會上相遇,證得不退轉阿惟越致菩薩 

《華嚴經》雲: 寧受地獄苦 ,也要得聞諸佛名。
        一稱「南無阿彌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護念」即是守護憶念,令其安穩,無諸障難。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名號。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自然相隨;並有其他大菩薩,共二十五位,不請自來,二六時中,令念佛人,常得安穩,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故知:但念彌陀,即已通念諸大菩薩,觀音勢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其他菩薩。佛的名號,即是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當然超勝任何咒語;何況一句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
        佛法有無量法門,如世間的道路,有難行道,有易行道。陸路步行則艱苦,水路乘船則快樂。菩薩道也是這樣。或有法門勤行精進,時間久遠才能獲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或有法門以信心為方便,容易修行並迅速達到阿惟越致。倘若有想速至不退轉地的行人,應當以恭敬心執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蒙佛願力,往生極樂世界,速證不退轉果位。

     《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 
      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捨利弗!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或轉貧賤獲得富貴,或得果免宿業所迫病患之苦,或轉短命得壽延長,或得子孫繁榮,身心安樂,如意滿足。如是功德,不可稱計。故知: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

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既得臨終往生淨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

《佛說無量壽經》:

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說無量壽經》:
        佛告彌勒菩薩:“其有眾生,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白話譯文】: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說:“如果人們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相信,心喜,一心不疑,執持其名號,那個人就可以得到無可比擬的大利益,這也是一項功德。

《觀念法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往生禮贊》: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往生要集》:
        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門?答曰:今勸念佛,非是遮余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大悲經》: 

     一稱佛名,以是多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大集經》: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往生淨土,證不退轉。」

   《觀經》: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觀經》: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觀經》: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觀經》: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大勢至觀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法華經》: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經》雲: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涅槃經》:
        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聲,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大智度論》: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裡,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於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其福勝彼。 

  慶文大師雲: 

專稱一佛名號,則是具稱諸佛名號;功德無量,能滅罪障,能生淨土,何必生疑乎! 
          戒度法師雲:

 佛名乃是積劫熏修,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

法位大師

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 若信佛名,能生善滅罪,決定無疑;稱名往生,此有何惑!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 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印光法師文鈔》:

念佛這個法門,重在信與願。如果信願真切,即使功夫未能達到心中清淨,也一定能往生淨土。為什麼呢?因為志心念佛為能感,所以致使阿彌陀佛即能回應。比如江海中的水,不能沒有一點水波微動之相,但沒有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也能在江水中清清楚楚地影現出來。感應道交,猶如母子相憶,那些專門注重自力修持,而不仰仗佛力加持的人,是由於不知曉這個道理的緣故。

印光大師雲:
       “通身放下,徹底靠倒。”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實,要認識到自己是個造罪的凡夫,這樣,就會把自己那個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們的身體完全放下——不光指身體,還指我們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徹底靠倒”。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此之妙法,若如來曾不聞宣,則萬古永同長夜,終無有人念佛求生,故歎其難信者。見不信者自棄,能信者之有緣,令一切眾生悲傷絕分,而欣幸得聞故。 

今之信淨土者,皆因佛說而發起也。雖今不信,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故。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蓮池大師《雲棲法匯》:
        真心本自無念,念頭生起即是乖違清淨自性。然而眾生無始劫以來,妄想習氣,不容易馬上遣除。如今教導眾生念佛,乃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又有多種。如今這個持名念佛的法門,是修行捷徑中快捷而又快捷的法門。因為佛有無量的功德,現今只以阿彌陀佛四字名號足以該攝。由於阿彌陀佛即是全體一心,心性包容一切德能,諸如涅槃的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等,百千萬自性功德之名,皆此阿彌陀佛一名攝無不盡。眾生學佛也有無量的修行方法,現在只要持名念佛一法足以該括一切行門。由於持佛名號即是持此一心,心性該攝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沙及微塵一切法門,攝無不盡。

       蕅益六信——信他
        所謂信他,意思是:相信釋迦如來決不會說騙人的話,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願願圓滿,沒有虛發,六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異口同聲的贊歎,句句真實。

我們信奉諸佛的真實教誨,決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再存有疑惑。這就叫信他。
        蕅益六信——信因
        所謂信因,意思是:深信散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尚且能成為佛道的種子,何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哪有不往生西方淨土的道理呢?這就叫作信因。
        蕅益六信——信果
        所謂信果,意思是:深信西方淨土都是諸上善人聚集在一起,他們都是從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猶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如同影子必定隨形,音響必定應聲一樣,功夫一定不會白費。這就叫作信果。
        蕅益六信——信事

所謂信事,意思是:深信而今現前一念心性不可窮盡,依心所顯現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窮盡;在離這個世界十萬億佛土之外,確實有西方極樂世界,最為清淨莊嚴,不同於莊子虛構的寓言。這就叫作信事。

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信願二門確為淨土法門的指南;以深信切願執持彌陀名號,乃為淨業正行。倘若信願堅固,臨命終時,只要念佛十聲乃至一聲,也能決定往生彼國;倘若沒有信願,縱將名號持得綿綿密密,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般一樣,也不會有得生淨土之理。修淨土法門者,不可不知道這個道理。
        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迦才:《淨土論》:
        如經中所說:“若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念滿一百萬遍後,就決定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道綽禅師曾經撿閱到此經。如果能夠七日專心念佛,就能念滿百萬佛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經中多勸導眾生七日精進念佛。

百丈禅師雲:修行以念佛最為穩當。 

永明禅師雲: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省庵大師雲: 
一句彌陀,是斬群邪之寶劍。 一句彌陀,是破地獄之猛將。 一句彌陀,是照黑暗之明燈。 一句彌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彌陀,是出輪回之徑路。 一句彌陀,是脫生死之良方。 一句彌陀,是成佛仙之秘訣。 一句彌陀,是換骨髓之神丹。 

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一千七百葛籐,一刀斬絕。 
        徹悟禅師雲: 
    一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渡;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 念佛時即見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古德雲: 
       一句彌陀無別念,不勞彈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 莫訝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 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旁人行。

源信大師安心法語: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若信願堅固,則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往生。有了信與願,那麼臨終只要有十念或者一念,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反過來,如果沒有信願,簡單的持名是沒有意義的,“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總之,信願行,作為往生淨土的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相互支持。其中,信為根本,無信則願行無由成立;願是直接動力,行是手段。只有具足三資糧,才能真正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達到不退。
        憑這一句佛號,只要你有信、有願,絕不懷疑,還不管你念多念少、念好念壞,不管你怎樣念佛,也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念佛,往生品位高低憑你念佛的功夫,念到理一心,那當下就是大菩薩。能念到事一心,就是阿羅漢。你不到這個程度,那就需要慢慢花開見佛,就看你念佛的情況了。所以,我們既然是修淨土了,各人有個人的因緣,但大家都能努力去念,這其中最要緊的是正信,真正發起大願,正如永覺元賢禅師所說的:你發起求生淨土的大願,你就具足無量的功德,你就消無量的業障。因為你這樣就破無窮的業網了。往生極樂,是人人都有份的!

善導大師《般舟贊》:

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一切善業回生利,不如專念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雲: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至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善導大師雲:
       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如來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一切諸佛國土都非常莊嚴清淨,但凡夫亂想紛飛,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諸佛國土,必須澄心凝慮,悟入聖者之境,這對於末法五濁惡世凡夫來說,不可能做到。所以釋迦牟尼佛才特別指示十萬億國土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正是因為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了。
        善導大師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善導大師雲: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不為余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善導大師《觀經四貼疏》:
        由於韋提希為凡夫,因此往生不能靠自力,而韋提希往生了,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在起作用。

既然韋提希能夠往生,那麼與她同樣位格的世俗凡夫,當然也可以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往生淨土佛國。

善導的這種說法,對於吸引廣大的民眾信奉佛國無疑具有極大的作用。一般的凡夫也可以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突破自身的限制,直接進入報土世界。如果凡夫不能夠往生,那麼法藏菩薩的誓願也就落空了,法藏菩薩也就不可能成為佛。事實上法藏已經成佛,所以法藏誓願是有結果的,凡夫是能夠往生報土的。

但眾生若以雜毒之善,想求生淨土,那是永遠也達不到目的。

往生淨土,是深感人生的痛苦,厭離娑婆,為了徹底解脫生死輪回之苦,這是人生的大事。

如果自欺,僅從名利上著眼,貪著五欲六塵,不肯放下貪著之心,結果只會永墮人生苦海,再度輪回,墮落惡道之中。
       在善導大師看來,罪惡深重而難以得救的眾生,由於充分認識到自身根機低劣,靠自力無法解脫,就能放棄一切異想邪見,一心指望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

從這個角度看,是離阿彌陀佛國近了。相反,那些自恃自身根機好,不相信阿彌陀佛願力的眾生,距離阿彌陀佛是很遠的。善導認為一旦樹立了深信之心,就能一心只信佛語,佛經上怎麼說就怎麼做。但這樣一來,也會出現有人利用其他佛經來非難淨土信仰的情況。善導認為這首先要堅定自己的信心不動搖。其次,要認識到佛是對機說法,淨土經典是佛對末法眾生講的,其他的經典不適合末法眾生,不能用其他經典來非難淨土經典。總之,只要眾生牢記自身是罪惡生死凡夫,永無出離之期,只有靠阿彌陀佛願力才能往生,那就不會動搖自己的深信之心,也就能經過念佛修持進入佛國淨土了。
持名念佛的五種層次

◎  唱佛號:
    嘴巴跟著念,心裡在打妄想,這不是在念佛,而是叫「唱佛」,但唱佛也比說閒話好多了,因為口中唱佛,還是有功德的。 

◎  散心念佛: 
    知道自己在念佛,一邊念佛,心裡還是有一些妄想和雜念,雜念還滿多的,但心裡知道自己是在念佛,許多人把念加上口字成為唸,好像對又好像不對,如果沒有用口念,默念算不算念佛呢?應該是算,散心念有出聲念與默念,出聲念用口,默念用心。事實上念佛的念是念念不忘的意思,每一個念都想著佛,都跟佛相應,這才叫念佛。

◎  專心念佛: 
    心無雜念妄想,不斷地在同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上面,每一句每一字都清清楚楚,沒有妄念,如果有妄念,馬上高聲、大聲念佛,用耳根聽到自己細細的聲音,也注意聽大眾的聲音,漸漸地妄念就會消失,自我執著心也會慢慢減少,煩惱也會慢慢平息。念佛就能念得非常舒暢、沒有阻礙。這種捨己從他的態度是修行的基本態度,也是消除業障的好方法。 

◎  一心念佛:
    念佛念到不念而念,念念相續,繼續在念,不管有聲無聲,都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的佛號,白天念、晚上念、走路念、吃飯也念,有時候佛號在口中或心裡,但有沒有念出四字或六字佛號,己不是重要的,而是心不斷的都在阿彌陀佛的佛號上。 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淨空法師: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念是在造因,後面一定就有果報 

1、真正修行人,家裡供個佛堂,一尊阿彌陀佛、一本《彌陀經》、一個香爐,頂多再一個引磬、一個木魚,什麼都沒有,心專一!案頭還擺一大堆書,這不行,就不專;真正專的,頂多《淨土五經》。

2、愈是精,他這個心就愈專,真正到專一,那個受用的確是不可思議!我講,你也無法體會,為什麼沒有法子體會?因為你沒有專過。你要是能專三個月,你就體會到這裡頭的味道,這個好處你就體會到了。

3、你就真干三個月,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統統不要看,一些不必要的應酬統統捨掉。不但世間這些書不能看,其他佛經也不能看,就專念一本《彌陀經》或《無量壽經》,念三個月;除念經之外就念佛,盡可能使佛號不要中斷。

4、這是要真實的願力支持你,你要是沒有真實的願力,見異思遷,外面境界一來,馬上就動搖,馬上就退轉了。朋友找你打麻將,好了,你得要去應付一下;那個朋友請你去看電影,你去一下就完了,一切完了。

5、諸位一定要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全攝彌陀無量功德。我們用一念淨信的心念這句佛號,把阿彌陀佛的功德,統統變成自己的功德,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曉得念佛的功德有多大?這是世間很多人不知道!

6、《觀經》上講得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句話就是佛在《華嚴》、《圓覺》上所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心是佛”、“本來成佛”,這是理,可是事實上不相應。事實上,我們念念都念六道、念十法界,不是念佛!今天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那就是“是心作佛”。

7、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念作佛;念二句阿彌陀佛,就是二念作佛。你這念頭不間斷,你是念念作佛,那就真的成佛了,諸位好好去想這個道理!你念菩薩就成菩薩,念阿羅漢就成阿羅漢,你念貪、念嗔、念癡,都有果報。念是在造因,後面一定就有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淨空法師:念經,光念不做得不到利益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這一句話叫我們要發長遠心,絕不因外面境界干擾,順境不起貪戀,它不干擾我們,逆境不起瞋恚,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永遠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什麼?就是經題上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之心,清淨平等覺這叫平常心。

要用在生活上,每天早上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什麼心?清淨平等覺,修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那是我們經題「清淨平等覺」修學的綱目,這一句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是總綱領。怎麼落實?就在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上落實。先落實在我們的身心,再擴展到家庭,再擴展到社會、到國家民族、到全世界,最後擴展到遍法界虛空界,我們的功德就圓滿。「所發誓願圓滿成就」,第九品就是圓滿成就。

學了很管用,不是學了沒用,這叫真學佛。念經不行,光念不干得不到利益,我們得真干。念,念熟,理解,經上所講的義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它落實到身心,身心健康,這是我們自身所得的殊勝利益。

自己身正,心正、身正,你的家庭哪有不正的道理?家庭幸福。落實在你的事業、在你的工作,你的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佛陀教育確確實實給我們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現在我們看到的,學佛的人很多,沒干!他為什麼不干?他不懂。讀經讀得很勤,天天讀,經都能夠背誦,什麼意思不知道,與自己日常生活毫不相干,這就變成迷信。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如果像現在佛教這種樣子,這佛教能傳得下來嗎?早就被社會淘汰掉了。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佛陀的行誼,在《釋迦譜》、《釋迦方志》,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裡面看到他一生的行誼,他不是這個樣子,他真干,做出來給我們看。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你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真正肯念佛,你這一生決定成功

1、佛菩薩是覺,我們凡夫是迷而不覺。確確實實,我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也不曉得自己將來要到哪裡去,甚至於不知道現在應該做些什麼,這一生就糊裡糊塗過去了,這就是不覺。

2、我們凡夫,所謂醉生夢死,糊裡糊塗生,糊裡糊塗死,一輩子迷惑顛倒。我們在這個世間爭名爭利,到後來是一場空,哪一樣東西你能帶得去?就是古人所講的,人應當做到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所謂遺芳後世,這個觀念還是迷而不覺,為什麼?地球有成住壞空,你留不住。

3、佛菩薩是覺而不迷,他不迷,他就沒有煩惱,他就沒有輪回。“煩惱是因,輪回是果”,六道輪回從哪裡來的?就是你心裡煩惱變現出來的,你心裡沒有煩惱,就沒有六道輪回。佛在經上講,小乘聖者四果羅漢超越輪回,他怎麼超越?見思煩惱斷了。斷了,就超越三界、就超越輪回。

4、諸位同修要牢牢地記住,如果我們見思煩惱沒有斷,不管你學哪個法門,你都不能成就,為什麼?你沒有能力出三界。就像天台宗祖師倓虛法師講的,修禅定、修止觀,修到最好的程度,也不過是生天而已,沒有出三界。

5、所以諸位同修,你要想在這一生了生死、脫輪回,你要想真正離苦得樂,你必須對《阿彌陀經》、對《無量壽經》認真地去參究,因為除了念佛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你別想在這一生成就。法門都好,可是你用那個方法修,修來修去不能斷煩惱;換句話說,你就不成功,你那個藥吃了沒效。

6、這個法門,不斷煩惱也可以往生,妙就妙在此地!除這個法門之外,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見思煩惱,才能超越六道輪回,只有這個法門不必。你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真正肯念佛,你這一生決定成功。

7、這個法門沒有別的訣竅,就像《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只要真正能照做,就決定成功。我跟諸位同修說,我是決定有把握往生,所以我今天這麼肯定地來勸你們,就是我決定有把握!

8、我在這個世界上一天到晚歡歡喜喜、嘻嘻哈哈,為什麼?我來旅行的,我是來玩的。我無憂無慮、無牽無掛,怎麼不自在?我在沒得這法門以前,跟你們一樣,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煩惱重重;得到這個法門之後,妄想雜念沒有了,一切煩惱也沒有了。這個法門的殊勝利益,我真正得到了!阿彌陀佛!

 

            印光祖師: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一氣不來定向地獄受苦

如果想要自己的欲望心不貪著外事境緣,專一念佛。並且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等。也沒有什麼奇特奧妙法則,只是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

    心常觀想: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過去生生世世不知道我有何福緣,今得人身,又聞佛法。如果我們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

即使得出地獄,又會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又會墮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入人家廚房做成一道菜。縱然生得為人,因為愚癡無知,而以造業為本事,把修善看作是我生活當中的刑拘,不過數十年,我又會墮落。

     經塵點劫那麼長的時間,我再次輪回六道。即便想要出離,恐怕也身不由己啦!眾生能如是去觀想,如上所精進念佛,生死之事定然當下成辦。

     所以說昔日的張善和、張鐘馗一生造作地獄惡因,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淨土念佛法門如是不可思議甚大利益,世尊的一代時教,所傳宏的百千萬億法門沒有一個具備呀。

     我常常說九界眾生離此念佛一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念佛一法,下不要想普利群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呀!我們果能生死心切,阿彌陀佛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此身雖未出娑婆苦海,實際已非娑婆之久客。此身未生極樂,必然已是極樂之嘉賓。

     念佛應當見賢思齊,當仁不讓。豈肯因循世俗紛爭忙碌,怠慢了這句六字宏名,以致今生一錯而成生生世世永錯哉?真要是有血性的漢子,斷斷是不肯生作行肉走屍,死與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印祖文鈔增廣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淨空老法師:現在到了分分秒秒不忘記念佛的時候了

              來源: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解演義》 

【寬廣平整,不可限極】

這是介紹極樂世界的環境,這兩句講的是大地。

注子裡前邊這四句話非常重要:“心淨土淨,心平地平,心地平等,則大地平正。”

這把西方世界大地平正的“因”說出來了,也為我們證實了“心現識變”、“境隨心轉”。

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災難越來越多了,有部分同學警覺性比較高,在電話當中告訴我,在他們感觸當中,好像大災難已經開始了。這警覺性高的人,就把自己所擁有的財富都拿出來做好事,知道這些東西是帶不走的。確實是有相當的警覺性!

在預測,連科學家也是如此,地震、火山、瘟疫會越來越頻繁,災難也越來越嚴重。甚至許許多多大災難是沒有預兆的,好像突然來了。那麼在這種環境當中,我們確確實實要把此時此地,當做我們一生當中最後的一天。這個話我跟同學們講了很多次,是真的不是假的。“今天是我在世界上最後一天,我必須要做些什麼事?”自己就明白了:不但不善的事不能做,不善的念頭都不能生,我們希望今天是做到純淨純善。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止於至善”。

我們怎麼做法?我們現在明白了,沒有懷疑了,完全肯定了,無過於念“阿彌陀佛”。我們今天一天的時間,分分秒秒我都不忘記念佛,這就對了!

如果每一天都把它看作最後一天,每一天抓緊這一句佛號不斷,災難降臨的時候,我們就降臨到極樂世界了,無量劫來心中所希求的目標終於達到了。

那麼這部經書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這個“極”是地理環境,與心念關系太密切了。心念是因,無比莊嚴、美好這是果報。所以,心要清淨,心要平等,本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我常說,我們果然得清淨心,清淨心比較容易得,只要我這句佛號念念相續,心就清淨了。清淨心決定生清淨土——凡聖同居土;平等心則升了一級了,心平則地平,生方便有余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生實報莊嚴土。

這個因果要相信啊!“淨業三福”最後一條“深信因果”,就是相信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決定得生淨土,這是因果;得生淨土決定一生成佛,是讓我們相信這個因果。

   《往生論》偈曰:“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即此‘寬廣、不可限極’之意’。”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大地的環境“寬廣不可限極”,“限極”是說它沒有數量,這個道理一般人很難懂。我們學佛如果這幾十年都不間斷,聽過《華嚴》、聽過《楞嚴》、聽過《無量壽經》,你就不會懷疑,自性裡邊沒有對立、沒有大小。大、小是假的,遠、近是假的,先、後是假的,這些都是佛菩薩隨順世谛說。隨順佛菩薩說,是真谛。

“寬廣平正,不可限極”,這是隨順聖谛說的,是諸佛菩薩親證的境界,這些菩薩是法身菩薩,普通的菩薩見不到。那麼我們平常修行要不要注意“心淨、極平”?心要清淨,就不能執著;心要平等,就不能分別。離分別、執著,清淨心、平等心就得到了。

一定要曉得世間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非法”是講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不能執著、都不能分別,你就對了,你才能感得極樂世界的淨土。

“又曰:‘性者,本義也。能生(性)既淨,所生(國界)焉能不淨。’因安樂國土是清淨本性之所莊嚴成就也。”

跟我們這世界不一樣,這個世界是穢土,不清淨。

那麼現在可以說,這個地球到不清淨之極,到極處了。為什麼會變成這個現象呢?找根源,人心壞了。也就是地球上居民心地不清淨到極處了,於是整個山河大地都不清淨了。

多少年前我們聽到一個新的名詞——保護環境,我們年輕時沒有這個名詞。聽說“保護環境”也不過最近五十年的事情,五十年前沒有聽說過“保護環境”,換句話說,那時環境還相當好,縱有污染,不嚴重!沒有提出保護。到環境染污嚴重就有人提出要“保護環境”,要環保了。我當時聽到這個名詞我就想:環境有物質環境、有精神環境,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是有關聯的,如果精神環境要不保護,物質環境永遠是不可能改善的,這是真的!天天講環保,疏忽了精神的環保。就是清淨心,這個疏忽了!

今天的科學家懂得了,物質從哪來的?物質的基礎是心念,就是你心裡頭起的念頭,那是物質的根本。念頭壞了,物質環境當然壞了,這用科學家的講法。

念頭好,物質環境就像極樂世界一樣,無量珍寶所成,哪裡會有災難!?

看到這一句“安樂國土是清淨本性之所莊嚴成就”,回頭想想我們的地球,地球是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是煩惱習氣嚴重污染之所成就,這它壞了。好像我記得有科學報告,往後的地震好像都是八級、九級的,六、七級是小地震,還可能出現超級地震的大地震。現在地震頻繁了,從來沒有過的現象,歷史上沒有這種記錄。往後我們大家統統都能看到,今天是三月末了,三月二十六號,四月、五月看看,會不會有更大的地震出現,有更大的災害出現,我們離地震的地方很遠很遠,一樣也受到災難。阿彌陀佛!

 

             妙華法師:如何憶念彌陀

    有一次在某寺院等人的當中,聽到幾位居士向一位比丘師父談自己的修學體會。其中一位說:“我們修淨土法門好幾年了,可念來念去,時間久了,這句阿彌陀佛,覺得念不出什麼味道似的,所以最近我開始學密了……”。當時對這番話的印象很深。覺得念佛法門原來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容易!

而自己選修淨土法門後,感覺很是法喜。但最初念佛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情況。一句佛號念的不親不切,不痛不癢,攝不住猴子似的妄心,更別提法喜了。的確,若念佛總是覺得干巴巴的,想要持久念下去,也是很苦的,就不易得到念佛的殊勝利益了。

那麼,怎樣念佛才能不干澀、才能產生親切感呢?我們平常要多讀經,並思惟彌陀的本願,要多用心體會他老人家的慈悲,要發自真心地感謝他老人家的恩德。經中說:久遠劫前,我們還在六道沉迷的時候,我們內心根本沒有出離解脫的願望,而且說實話,也沒有一個這樣的淨土,能夠接引我們這些陋劣根機的凡夫之人去往生。我們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有一位偉大的菩薩,為了救度十方苦難的眾生,放棄了舒適的王位,來行六度萬行的菩薩道。在世自在王如來的幫助下,參觀考察了無量無邊的佛國,用了整整五劫,也就是67億二千萬年的時間,思惟設計出一個無比殊勝,能究竟徹底利益我們十方眾生的美妙國土。也就光設計藍圖就用了這麼長的時間。為了成就這樣一個獨一無二的國土世界,他發出了驚天動地無上殊勝,超越十方諸佛的大弘誓願——即我們都熟悉的四十八大願。又為了完成誓願,他載永劫地勇猛精進勤苦修行,生生世世以各種身份,或作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作國王、轉輪王;乃至六欲天主、大梵天王等等,在十方佛土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於十方世界普種善根,廣結法緣。

佛法只度有緣人,我們為什麼能聽聞到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為什麼聽聞到淨土法門,就相信,就願意修呢?就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實在是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無量劫以前,久別了的老父親,我們就是他老人家久違了的兒女。大家有時看到佛像,或是念著佛號,心裡不由得有一種酸楚的感覺,會傷心的掉眼淚。有的人甚至會放聲大哭,哭了半天,他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好象哭的沒有原因、沒有名堂。

其實這是我們心靈深處,和老慈父阿彌陀佛久遠劫來結的法緣、親緣,互相感觸的親情所導致。

我們也都聽過佛因地為救眾生,不惜捨身飼虎,割肉喂鷹,修種種苦行的故事。我們現在可以仔細想一想,在六道中輪回這麼久,什麼都當過了,誰敢肯定自己,就不是那饑餓的老虎呢?就沒有得到過菩薩血肉以及頭目腦髓的布施呢?這是絕對有的,因為大慈父阿彌陀佛非一生一世,而是兆載永劫地以各種應化身在度眾生,他的身影與足跡是周虛空遍法界的。

故經中言:十方虛空皆為彌陀身土,一毛一塵無非諸佛血肉。

其實,說起來,並不是“阿彌陀佛”難念,而是我們愛他的心,向他的心,沒有被誘發出來而已。可是如果我們回想自己的父母時,心裡就絕對不會沒有一點感覺,對不對?尤其想起父母對自己的種種艱辛勞碌,種種恩德,我們想著想著,就會忍不住落下眼淚。

為什麼?很簡單,我們愛父母的心,念父母的心被誘發出來了嘛!並且父母是我們最熟悉親近的人,所以這種情感就被強化了,很容易就發揮出來了。

  可是我們要知道,佛恩比父母恩不知要超出多少億萬倍,世間上任何的語言文字都無法來描述形容。我們父母恩德固然很大,但對我們也只能是一生一世的養育之恩,而佛卻是生生世世沒有捨棄過我們這些流浪受苦的兒女。他時刻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被業障無明所覆蓋住了。有眼,不見;有耳,不聞。

   經言:佛念眾生,甚於父母念子。佛以真誠無我,究竟大悲之心,在任何時候,不間斷,不改轉,沒有遺漏,念念如是地關注著我們。以種種善巧方便給予我們十方眾生最徹底、最完美的救度,故人們常用“佛恩浩蕩”來形容,所以我們不論是念佛或拜佛,最起碼應該用想念父母、感念父母恩德的心情來想阿彌陀佛,來念阿彌陀佛。以這層心情作底色,我們才會覺得跟阿彌陀佛有親切感。所以我們在念佛前要有一個作意,也就是觀想思惟一下的意思。

  當我們面對阿彌陀佛的聖像時,就要像對真人一樣,活生生的,很親切地站在自己面前。我們用無限感恩、誠敬的心,默默憶念說:“阿彌陀佛啊!我的大慈悲父,兒子承蒙您無量劫來捨身割肉的救度,今生幸得寶貴的人身。兒子血管裡流的是您的血,肉體也即是您的身土所成。又承蒙您永無疲厭的救度和拔濟,兒子才能在這末法時代,五濁惡世中,遇到這麼殊勝的念佛法門,可以當生解脫,永離苦海。兒子五體投地,感恩不盡。

   “現在,兒子真心厭離輪回,厭離娑婆,真心欣求極樂世界。並深信您的本願決定攝受我。兒子今生得遇您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表明兒子已經在您的大誓願海中了,已經被您的清淨光、智慧光、安穩光、解脫光及種種不思議光所籠罩了。兒子今生決不再走輪回路,今生決定要跟您一起回到西方極樂世界!”等等,隨個人發揮,越能感動自己、引發自己信心越好,而且平常要多加練習,越熟練,效果越好。

如果我們這樣發真心作意後,再來念佛,又將是一種怎樣的動力呢?又會得到什麼樣的效果呢?大家不妨試驗一下。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答: “請問法師,如何能加速往生?這樣算不算違反常規

淨空法師答:違反常規。可是真的要想往生,不是做不到的。實在講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許許多多往生人,就是你這裡說的加速往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看這些傳記,許多人念佛大概三年就往生了。三年往生是可能,我們相信也有,但是不可能那麼多!“怎麼那麼多人念佛三年就往生?”曾經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說:“可能他往生的條件具備,他來去自由了,他還有壽命,他不要了。

這個世間太苦,活在這裡沒意思,不如早一點去往生。”這就能講得通了。

由此可知,我們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三年時間是足夠了。怎麼修?一定要依照經典的理論與方法去修。如理如法去修,三年決定夠了。《彌陀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哪裡要三年的時間?一日到七日都能成功,當然這是根利的,像我們這樣凡夫業障深重,三年也就可以了。三年你還沒有辦法往生,是你功夫不得力,你念得不如法;你要是念得如法,決定成就。

可是,念到成就了,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這個時候就看看有沒有住在這個世間的必要。為什麼住在這個世間?還可以勸幾個人往生。

這就是說,你還有法緣,你還可以多帶幾個人到極樂世界去;只為這樁事情,多住幾天多帶幾個人。如果沒有法緣,沒有法緣是我們在這裡講經勸大家,沒有人相信,沒有人肯信,也沒有人認真修行,這個情況之下,自己就可以早走了。如果還有人相信,還有人能夠理解,還有人肯修行,我們有責任、有使命要幫助這些眾生,就如同我們所遇到的這些大德對我們的幫助一樣,這叫“知恩報恩”。所以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自己沒有法緣,可以提前去。

不過這個地方要特別提醒諸位,不可以自殺往生,這是有罪過的,這是破壞佛的形象。讓社會人看到,“你看學佛,學到最後自殺了,佛不能學!”你會斷許多人的法身慧命,所以不可以做。你自己真有功夫,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預知時至,這行!都是好樣子。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開示:關於個人在家自修 及跟著念佛機聽的修行方法,效果非常大  

普化眾生(第十集)2004/7/29 香港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1291集)

現在社會變化跟從前不一樣了,變化之大、變化的快速沒有人能想像得到,在這個時候找一個同參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們修行自己一定要發奮,自己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實在找不到共修的,一個人修可以,不是不可以。現在我們用遠端教學的方式,聽經你沒有問題,你每天可以聽;念佛可以用念佛機,現在的念佛機太方便了,插上電源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跟著念佛機用什麼方法念?聽,那個效果非常大。

可以跟著念,不跟著念專聽,把精神完全集中,集中就是修定、就是修一心不亂,效果非常殊勝。
    一個人是最好修的。如果你不需要工作,你的生活能維持不成問題,那你的福報就太大太大!這樣下定決心修行,我可以說保證你三年,一心不亂我不敢說,功夫成片一定得到。功夫成片是什麼果位?智者大師這個境界,你一定得到。你得到這個之後,我相信你不願意再住這個世界,縱有壽命不要了,早一點去。你有能力去,不像一般人想去,條件不具足去不了。這樣用功三年就成就了。你每天保持二小時到四小時聽經,做什麼?提醒你,其余時間統統在念佛,一句佛號不要中斷。念經、念佛跟著念,行;不念,專注、專聽,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淨土宗五經一論,我會盡快把它做成有聲書,就是把經文完全用字幕在螢光幕上顯示出來。螢幕用藍底,字用白的,藍底白字看起來很醒目不傷眼睛。《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經》、《行願品》、《大勢至圓通章》、《往生論》,總共六種,淨土全套的,我們先把經文字幕做出來。我要找普通話說得很標准的給我們念,念的速度不太快、不太慢,很適中的,叫你跟著念也好,你專心聽也好,你的心很清淨,不起煩躁、不生疲厭。五經一論每天聽一遍行,或者專選當中一部也行。聽經就是聽佛菩薩教誨,天天親近佛菩薩,沒有離開佛菩薩,你怎麼會不成就?
    這是我在此地特別勸勉同修們,不一定要搞道場,不一定要參與別人道場,自己如果在家裡有一個小房子,沒有人來打攪你,那真叫世間第一道場。你有福,你要知道享,你要不會享,太可惜!如果年歲大了需要人照顧,那這是不得已,真的有志同道合同修真正發心修,也用這個辦法。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不如在家念佛

1、今天我們看天下道場都是一團糟,很少看到清淨道場,原因在哪裡?每個人的心鏡都是一塌糊塗。

2、聽說很多名山,這些大道場都有纜車上去。汽車可以開上去,纜車也可以開上去,游客就多了。游客一多,諸位想想看,你還能辦道嗎?你那個心還能清淨嗎?

3、中國古代的道場,它有道風,它有學風;現在的社會不同了,科技發達,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換句話說,找一個真正好的修行清淨道場沒有了!到哪裡去找?

4、我們在這個時代想成就,確實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找一個清淨道場修行難!你到道場去,修行得不到利益,不如在家裡念佛。

5、念佛,是修清淨心,修一心不亂;凡是障礙一心不亂的,我們一定要遠離。

6、淨宗裡面講“一心不亂”,不但平常自己修行是以“一心不亂”為宗旨,就是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幫助一切大眾,我們這個心也不能亂。

7、如果我們幫助別人,這個心馬上就亂了,那你就乖乖地在家裡念佛,不要去幫助別人,這個不為過,為什麼?你一幫助別人,你的心就隨著境界轉了。

8、說老實話,你今天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什麼時候有能力?你接觸外面大眾,心不為境界轉,像《楞嚴經》上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阿彌陀佛!

 

 

                   淨空老法師最新開示:看經還是念佛 

1、念佛最重要是心裡有佛,口裡不念沒有關系,心裡念。口裡念累了,口就可以休息,心裡頭不能間斷。

2、再跟諸位說,我們讀經也是念佛,我們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這還是念佛,因為經上講的統統是西方極樂世界。

3、你念淨土三經,或者念淨土五經、念《往生論》,那個統統叫念佛。你可不能念別的經,你說你念《華嚴經》、念《法華經》、念《金剛經》,那不是念佛,那是夾雜了。那個經上沒有講阿彌陀佛、沒講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點諸位要搞清楚。

4、我們口念,念累了,我們換換,我們來看經,看經還是念佛,可以調節我們的生理,使我們做到不疲不厭。

5、隨著我們自己適時適中地去運用,念佛才會念到法喜充滿。念佛,念到清涼自在,念到法喜充滿,這樣決定往生。

6、除淨土法門之外,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見思煩惱才能超越六道輪回,只有這個法門不必。

7、修淨土法門,不必斷煩惱就可以往生,妙就妙在此地。你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真正肯念佛,你這一生決定成功。

8、你要把一切放下,不但把世緣放下,就是一切所有的佛法都要放下。一切經教你不要去研究,你只要參究《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這兩部經夠了——保證你這一生往生。阿彌陀佛!

 

                   淨空老法師開示:“念佛要怎麼念?”

1、我們在講席裡,常常提醒同修們,念佛要把煩惱念掉、要把習氣念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個心才動,就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念頭壓下去,這叫功夫。

2、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有什麼用處?那就是古德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念佛的目的,《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一心不亂”。

3、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現前,然後才能真正懂得古人所講的“心淨則土淨”。心地清淨,這是決定得生淨土的條件。

4、這個法門沒有別的訣竅,就像大經裡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彌陀經》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只要真正能照這樣做,就決定成功,所以說非常非常地重要。

5、我們必須要記住,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的心善、行善、念頭善,這就是深信切願,這就是發菩提心。奉行六波羅蜜,這是善的標准,如果我們的心不善、念頭不善、行不善,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只是跟阿彌陀佛結一個緣而已。

6、用清淨心念佛,這個清淨心就是一向專念,所以功夫得力不在於念佛念多少,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伏不住煩惱,不能得一心。如果你一天只修十念,你這十念得力,真能伏煩惱,那就不得了,那就是功夫。

7、念佛要怎麼念?我們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念”,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念”字的意思是現在的心,現在心上有佛,這叫念佛。不一定在口裡頭,口上有佛不管用,一定要心上有佛。

8、心上有佛,行為當中有佛、生活當中有佛、工作當中有佛、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都有佛,這才叫真正念佛人,這一種念佛,古大德所說,“萬修萬人去”。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用念佛的方法,一念除一切妄念

1、佛法的修學,無論大乘小乘,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它的原理原則是一個——就是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

2、如果掌握不住這個原則,不管修學哪個法門,統統不能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你的心不能恢復清淨。

3、所謂離念,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念佛了,心中只有阿彌陀佛,別的念頭都沒有了,別的念頭都離開了,這叫離念。

4、般若裡面講離念的功夫,是不許你有一念;我們淨宗的方法是教你抓住一念,用一念除一切妄念,這個方法就來得容易。

5、有許多同修說,他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想,愈念妄想就愈多。其實他不知道,他不念佛的時候妄想就是那麼多,他沒有覺察;這一念佛的時候,想把這個念頭伏住時他才發現。

6、並不是念佛的時候他妄想多,而是念佛的時候才發現妄想那麼多,如果說念佛的時候妄念多,沒有這個事情!所以要知道,在念佛的時候妄念很多,這是必然的現象。

7、不要去理會妄念,為什麼?因為你愈是理會妄念,妄念就愈多,那佛號就忘掉了。所以妄念來了不要怕,最要緊的是把全部的精神貫注在佛號上。

8、你只要注意佛號,根本不去理會妄念,這個妄念必定會減少。妄想才一起來,馬上就換成佛號,二六時中只有佛號,沒有妄想,這叫功夫成片,這就算是成就了,帶業往生決定有把握。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開示:一個月念佛一天一夜!

來源: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解演義》

        如果你家裡工作很忙,你沒有時間,你一個月用一天一夜,佛號不間斷,那你一年也念到12天。記住用這個方法,有時間同參道友,三天三夜,不要超過,為什麼呢,現在人根性比不上古人,你的業障很重,你的冤親債主很多,你這樣精進,他們著急了,著急他就來破壞你,他就來找麻煩。你跟他有深仇大恨他要報仇,他怨恨沒有化解,你想走,你不用功念佛沒有關系,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走不了,他不在乎,他還可以等著報復你,你這是真想走,他就算賬了,這就是冤親債主找來了。找來的時候你就麻煩了,你在念佛堂就生了障礙了,你念不下去了,你念不下去你影響別人。所以精進念佛我的主張不能超過3天。    

李老師過去在台中打過兩次精進佛七,是7天,都出了事情,所以以後再不敢打了。他告訴我,精進佛七不能隨便打,出事情了這個人變成癡呆了,變成神經病了,人家好好的人到這裡來,現在7天的時候送精神病院,你怎麼能對得起人。李老師算是個有經驗的真修行人,他那次佛七當中出事情,這個同修,他用了十個月的時間才幫助他恢復正常,所以以後不敢打了。所以諸位同學想要依教奉行的話,三天三夜,最好從一天一夜做起,不會出毛病,24小時,一句佛號不間斷。用什麼東西帶呢,用念佛機帶,跟著念佛機念。聲聲佛號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這最重要的了。你一夾雜念佛功夫破壞掉了。所以這一天一夜,還得要有人護持,有人把關,決定不聽電話,決定不能受外面干擾。這一天一夜的緣,這個功德,到你臨命終時,有人來幫你助念。你有這個底子,那麼像這樣一日一夜的一個月兩次,兩次可以。半個月一次,這個方法好,這個事情對平常事務繁忙的人,沒有時間念佛,聚合的同學不能多,越少也好,李老師那個時候告訴我,參加一起念佛的人最好不要超過10個人。

真正志同道合,一心求往生。我覺得每個月一次,或者每半個月一次,有個清淨的念佛堂,像閉關一樣,有人護管。時間就是一天一夜,簡簡單單的飲食,有人照顧,這用功吃飽了不行,吃飽了昏沉,會打瞌睡,餓了也不行,餓了心裡發慌。所以說不饑不飽,餓了吃幾片面包,吃點小饅頭,喝一點水,越簡單越好。

最重要的是這一天一夜沒有一個雜念參進去,這是真正功夫,有雜念就不行了。

初學的時候肯定有雜念,雜念一起來,不要去想它,妄念才起來,第二念就回歸到佛號,這樣就好。這個妄念是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很難斷,念佛真正有功夫的,像一天念3萬、5萬定數念佛,念到3、5年一個小時裡頭可能還有一兩個妄念,你就知道,這個妄念多麼難斷。所以,一天一夜,妄念肯定是免不了的,有妄念,別理他,把精神,意念集中在佛號上。  

求佛加持,妄念越少就知道自己有進步,業障少了,妄念越多的時候,業障多,煩惱重啊。壽終既得往生其國,臨命終的時候念佛功夫得力,因為有平常的練習。

 

      淨空法師:佛在大經裡面講,夢境有四種因緣會作夢,就是心會現夢境

第一種是宿業,過去生中所造的。有時候夢中夢的這個境界,從來也沒有見過,也沒有想到過,為什麼會作這個夢?這一生沒想到沒見過,前生曾經想過做過,你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種子起現行。

諸位要曉得睡眠的時候,不如清醒的時候,清醒的時候,意志比較容易控制;睡眠的時候,意志不能控制。不能控制,所以在多生多劫之前的宿業,有的時候會現行,控制不住會現行,所以會作很多奇怪的夢,有這些夢境出現。

那麼第二種是妄想,心散亂妄想會作夢。這個妄想的時候,我們也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道理。

那麼第三種呢,有預兆的夢,就是未來的事情,明後天的事情,或者幾個月以後的事情,還沒有發生,你在夢中就出現了,是種預兆的夢。由此可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要不通三世,怎麼會預先有預兆呢?

這個預兆就是未來的事情,怎麼未來的事情已經知

道了?所以說是因果決定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第四種,鬼神入夢,鬼神來托夢,這個也是有因緣的。

假如我們要是夢到過去的,或者是家親眷屬朋友,那地藏經上有,說得很明的。凡是夢到這些,都是他有困難,他有痛若的時候,想來求你幫助。那夢到這個,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曉得這個情形。那麼到第二天,我們可以給他念一卷經,或者給他念幾百聲,念一千聲佛號,給他回向,這個就是對他幫助。那麼還有他好像非常看到貧窮可憐,愁眉苦臉的樣子,可以誦經;在鬼道裡頭,也可以燒一點紙錢給他,這個是鬼神入夢的。

我在過去,大概有事二十年了,我有一個朋友,他來給我說,他說他夢到他的鄰居。那個鄰居也是他的同事,鄰居的太太過世了,他在一個星期當中夢過三次,看她很苦,問他要錢,求他幫助。他就很奇怪,夢中的時候,忘了作夢,也忘了他死掉了,所以他還給她講,他說你怎麼會問我要錢?你沒有錢用,應該找你先生要才對呀!她說我先生沒有錢,求你幫忙。生前她是個基督教徒,她先生是個基督教徒,基督教徒不燒紙錢的,她一定落在惡鬼道,才沒有錢用。所以他就來告訴我,他一個星期夢到三次,都來討錢。我就告訴他,你給她燒點紙錢;燒了紙錢之後,再夢不到了,可見得她是來求幫助的,這是鬼神入夢,求幫忙的。所以夢境有四種。

 

   首先你為什麼想找有神通的人觀因果?請看本文可以教你自己給自己觀

為了離苦呗。有了病苦的,想看看是什麼因導致了這個病;婚姻不和睦的,想看看自己和對方是什麼關系的冤親債主;孩子頑劣,想看看這個孩子是什麼原因……

於是大家都想尋找傳說中的大神通人,讓他給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本文可以教你自己給自己觀,你也可以做一回大神通的人。

首先,要給大家說說關於觀因果的正確知見。知見不正,永劫在六道裡輪回,教了你,也不會好好去用。

觀三世因果,需要有大神通,在這個娑婆世界,誰的神通也大不過佛。

比如《地藏經》中寫道:“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但是佛不用神通度人,他說法度人,因為唯有法才能讓人離苦啊。

神通不能度人,它沒有法理啊,人們對理不通,怎麼會轉變心念,繼而改變行為,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境界呢?

現在的人有一點點病苦災難,就喜歡找人觀因果。觀因果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比如說你今天找人觀因果,知道這個病是這個因引起的,你忏悔後,病好了,但是你沒有明理,回頭你又造業了,又得果了,你還能再去找他觀嗎?你能天天,月月,年年找人觀因果嗎?這個觀因果是個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辦法。不是究竟法。這是不對的。

只有通過觀因果,明白萬法由心生,好好學習佛法,明白宇宙間的真理,放下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貪戀,放下貪嗔癡慢疑,修清淨的因,才能得清淨的果。已經造了的惡業,要對照五戒十善,好好忏悔,對於殺盜淫妄酒,要弄明白造作了它們會引起什麼果報,知惡改過,發願永不復造,然後做種種善事彌補過失,功德回向,這樣才能離苦。

別人只是助緣,只是給你指點一下,要離苦就要依教奉行,老老實實去做。斷惡修善了,認真修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永出輪回。    

如果半信半疑,總是想找別人幫忙,那這個人就永遠不得離苦!因是你造的,果不給你給誰呢?病是你的,自己不吃藥,讓別人吃,怎麼會好呢?

道理就講到這裡,如果你還想學會觀因果這個大神通,那麼接下來就教你。

先教一個難一點的方法。再教一個簡單易學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

這是果卿居士在《現代因果實錄》上教大家的。在《再談神通》這一篇文章裡面。下面摘錄過來給大家看看,好好研究,照著去做,自己就能成為一個具有大神通的人,好多人照著去修,修出這樣的本事了。果卿居士周圍就有幾十個人具有了這樣的本事。

再談神通

問:我看了《現代因果實錄》,除明白了因果報應的道理外,對妙法老和尚的神通特感興趣。神通究竟是練功練出來的,還是修行修出來的?如果說是練來的,那許多人練了一輩子功也沒有神通,如果說修來的,許多修行人也沒有智慧。但確實有有神通的人,我始終感覺是個謎,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這方面知識。

答:在第一本《現代因果實錄》裡面我談過神通是修得,求是求不來的。那麼為什麼許多人修了一輩子也修不來呢?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也就是說,今天某些人神通的出現,是前生或前幾生、多生修行得到的,自性裡已具備,今生一旦機緣成熟,自然會出現。或是在打坐練氣功時出現,或是在靜坐時出現,或是在受到某種外力的影響或啟發下出現,不一而論。當然,也有今生修得的智慧。即前生沒有五眼六通的能力,今生所以能頓悟開慧,也是前生的漸修才能今生證得。

現代人把他叫作開發人體潛能,也應該說是正確的。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裡佛說:汝修三昧(注:正定的意思)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這些已經因修三昧出現多智、禅定現前的修行者,終因不能嚴守戒律,而不成正果,落入魔道、神道、邪道。此生過後他們還會輪回到人間來,改頭換面再接著修,一旦遇到上述機緣,前生修得的智慧就又會現前了。如果這一生能把握住自己,如法修行,斷除淫殺盜妄,那麼今生就會成就道果。假如有了點能耐就去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甚至嚇唬和欺騙別人,那麼這個人的禅定功夫就沒有了。因為得道(走在正道上)多助,失道寡助,天地鬼神,不助你了。就好像過去的電視機,要是頻道不對,或天線和微調出了問題就接收不到電視台信息圖像了。你也就不能通神(電視台)了。如果因嘗到過甜頭,沒有了神通,還要假冒有神通去騙人錢財,遲早要被政府繩之以法,這早已被社會上許多騙子“大師”的下場驗證。

  所以,守戒、養德,是修行人的根本。有了點禅定功夫,不一定都能去講經說法,這還要看你有沒有講經說法的能力,和有沒有這個使命。像妙法老和尚一樣,甚至智慧更高深的智者,都藏身於鬧市和深山老林之中,和普通百姓無二無別,不到他出山的時候,是不會顯山露水的。時機到了他才出來教化眾生,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就走了,或又隱去。

如果是魔王派來了的弟子,有了點神通,他就會開始禍害眾生。要知道魔的弟子在魔王的幫助下,魔力也是很強的。魔有爭斗心,佛是慈悲心,魔與佛只差漏盡通。很能愚惑眾生,他們生到人間來,往往也會現出大耳垂輪、膚白體健的福相,因為他們前生修行時也種過福田,只是欲未斷盡,才墮為魔道。

宣化上人說:智慧出,有大偽。鑒別這種有神通的人是佛弟子還是魔王派來的簡單標准,是看他貪不貪財,貪財的就是假的。魔王的弟子,因為過去生修行不圓滿,所以講佛法也不會圓融無礙,往往是漏洞百出,前後矛盾,不能自圓其說。並且愛老王賣瓜,自我標榜得無上道。如果是出家相,還可以看他守不守戒律,行住坐臥,有沒有四大威儀。如果是在家人,講吃講喝,講虛榮,不斷煙酒肉,貪財色名食睡的,皆不是真佛子,除非你給他指出來時,他能聞過即改。

  有神通的人中還有一些是《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裡講的附體型的,這種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講戒律,靠說對人家一點什麼事來騙錢花,這不叫神通,是鬼通,是鬼神附體。他常說自己看見某某佛菩薩了,對他說了什麼,如何如何,這佛菩薩都是魔王變現的,是自作聖解。不久附體鬼神厭倦了,離他而去,他也就哪也不通了。至於那些巫婆神漢類的邪人,裝神弄鬼,貪財騙色,邪裡邪氣,就更好辨認了。

1993年我遇到過一位與妙法老和尚談了一個多小時話,就突然出現神通的某廠孫廠長。當時在場的還有一位與孫廠長素不相識的人,也是來向老和尚請教問題的。可能是老和尚要同時教化兩個人吧,微笑著問孫廠長:你知道他家裡住幾間房嗎?孫答:我不認識他,師父。老和尚說:你想一想就知道了。孫回答:那怎麼會呢?我又沒有神通……咦!……孫廠長有點驚喜地問那個人:你家連門樓加上共住六間瓦房,是嗎?那個人略顯驚訝地說:對,你猜的還真對。聽到此言,孫廠長顯得有些興奮和迷茫。

老和尚對那個人說:我是想讓你明白一個道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看來你不大相信。這個廠長不認識你卻能說出你的任何事,你自己說一個只有你自己知道的事或某個地方,你看他能不能說對。那個人笑著說:這也有點太玄了,那就看看我家的寫字台抽屜吧,裡邊的東西只有我自己知道。孫廠長雙眼好像在看著眼前的空間問:寫字台中間是一個帶鎖的抽屜,左邊四個抽屜不帶鎖,右上邊一個抽屜沒有鎖,下邊是個櫃門,是鎖著的,寫字台是木頭的本色,你讓我看哪一個抽屜?那個人顯得有點吃驚了,說:看中間的抽屜。孫馬上說:拉開抽屜有幾個筆記本,記的是一些賬目,筆記本上放著個計算器是日本產的。裡邊有幾本信箋,信箋旁邊放著4個銀行存折。3個存折寫你的名字,一個寫你兒子名字。說到這裡時,那個人的臉也紅了,眼也圓了,大聲地說:這也太神了,你們是神仙吧?老和尚笑了:“誰也不是神仙,我們都是凡人。但是凡人當中也有許多人具有一定的智慧。人不可做昧心的事,做了就會有人知道,這也是為什麼行惡的人早晚會有惡報的原因,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所行所想,都會被有能力的人知道,何況佛菩薩和鬼神呢?你要是有興趣,我讓他多說一點,給你加深點印象。還能知道什麼,就說吧,我今天是見著神仙了!那個人興奮而又不無疑惑地說。老和尚對孫廠長說:他既然叫你說,你就告訴他存折上一共有多少錢,這些錢是怎麼來的。

這時的孫廠長自信多了: 4個存折一共是一萬七千多元,去年你們村分紅是在一個挺大又比較破舊的會議室裡,是一個四十幾歲高鼻梁大臉龐的人遞給你9000多元。今年是一個留平頭的小個子給你送到家6000元,是從一個黑色的人造革拎包裡拿出來的,拎包的拉鎖壞了,他用一個細麻繩系著,還有一點錢是以前存折上的。對嗎?那個人一個勁地說:太神了!太神了!不可思議,你說的第一個人是我們村書記,今年送錢的是我們隊長,你是怎麼知道的啊?孫廠長也來了興趣,又問:你以前是不是開過黃河牌大頭貨車?開過,怎麼啦?孫說:你有一次往廣州送貨,返回時在衡陽有人叫你捎一車貨到石家莊,卸車後給了你1300元運費,你當天下午回到家,吃了晚飯就去別人家打牌去了,最後共輸了500多。有這回事嗎?這時只見那個人張著嘴,說不出話來了。

  老和尚笑了:不要害怕,沒有誰沒事去翻你的箱子底,這沒有什麼新奇的,回去要戒掉葷腥,持五戒,修十善,晚上睡覺前盤坐上一個小時左右,一心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要讓思想跑掉,跑了就再拉回,白天在空閒時隨時隨地默念佛號,堅持下去,有一天你也會明白的。要記住我的話,你該回家了。是!師父,我馬上就走。老和尚看了他一眼:我說的是讓你回本來自性的家。

我要告訴同修的是,這個在妙法老和尚加持下,突然間現出神通的孫廠長,沒有聽從老和尚的叮咛囑咐,放不下酒肉,只是昙花一現。後來他又找過我,但是在酒肉和神通之間,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老和尚說,他前幾生都是修道人,有禅定功夫,但總不能斷欲,今生若再不修行,來生就轉到畜牲道還債去了,實在可惜。我還是那句話:你想得到超人的神通智慧嗎?那就先要放下凡人的欲望,凡人喜歡的財色名食睡,你若能放得下,並能持之以恆,捨得,捨得——捨去欲望,得到智慧,超凡才能入聖。

宣化上人開示說:修道,就是要“倒過來”。什麼意思呢?即是“好事給他人,壞事予自己”。捨棄小我,完成大我。

  宣化上人又教誨:修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生脫死,不是為求感應而修道。

  腳踏實地地去修行,莫要管他神通不神通,該你得到的,有一天會不求自到。你若沒這個使命,求也求不來。神通不能幫你出三界,神通更不能幫你成佛,修得正果的羅漢、菩薩,自然神通自在。既然佛說他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那麼有大神通的修行人,只要他斷除淫殺盜妄,不貪財,可能就是菩薩羅漢再來,只是我們肉眼凡胎,對面不識罷了。

還有的修道人有了點神通就自認為來歷非凡,滋長貢高我慢心,陶醉於掌聲和贊歎之中,進而得意忘形,視自己在他人之上。須知“失道寡助”,這種人只能是“昙花一現”,下場是很可憐的。這在歷史上多有前車之鑒,奉勸這種人要懸崖勒馬,只有“八風吹不動”,才能“端坐紫金蓮”。失去神通是小事,將來墮地獄可不是好玩的。

妙法老和尚曾說過,有神通,度化眾生可以立竿見影,沒有神通有智慧,也一樣度眾生。

  持戒念佛誦經,攝心為戒,“思無邪”,即是在定。持之以恆,自然慧生,不僅辯才無礙,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與聽者對機——說到他心裡去,他會因恭敬而聽教受益。這是因為你有正知正見而得佛力加持之故。你有真修佛菩薩必會加持,令你在任何場合所說圓滿,所作如願。

  怎樣修慧呢?佛在《佛遺教經》中教誨:“汝等比丘(注:包括所有真修行者),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之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智慧出處。中國古代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用現在的解釋就是:我每天三次反省觀察自己,為國家為企業做事忠於職守沒有,盡心盡力沒有,或者說做生意偷稅漏稅沒有,損害國家和企業的利益沒有。與朋友交往或者業務往來中,不守信義、損害對方利益沒有。“傳不習乎”,對佛弟子來說,當是佛陀的教誨和戒律學習實踐了沒有。常自省察自己有沒有過失和不如法的地方。如能做到這樣時時律己,即是真實智慧。這裡說的智慧勝過天眼,因為這種智慧妖魔鬼怪沒有。而天眼,鬼魅妖邪也有。

所謂“明見人”,就是見地正確。有智慧的人所見到的人和事,皆能透晰無礙,明了因果及解脫方法。所以佛把這種修行人比作“堅牢船”、“大明燈”、“一切病者之良藥”和“伐煩惱樹之利斧”。因此,不貪著神通,修智慧才是佛弟子的本份。

第二個簡單易行的方法。

記住兩句話:一、見人過,對自己的號,不犯這個錯。二、見人好,對自己的號,努力去做到。什麼意思呢?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做人,一定是犯了很多錯,來受報的。佛菩薩來度化眾生另當別論。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有現在這樣的生活,也就是果報,那是因為我們今生或者前世造作了種種善的或者惡的因,才結的果。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如果你還不相信,可以去看看果卿居士的《現代因果實錄》,或者看看《趙老師講因果》視頻,這只要“在百度網一下就找到了。”

我們周圍的人犯的錯,哪一樣,我們沒有犯過呢?有人說:別人闖紅燈,我這輩子沒有闖過紅燈。那麼,我來問你:“你能肯定你前輩子沒有闖過紅燈?”以此類推,別人在你面前示現犯錯,都是在提醒你忏悔先前所造的惡業,趕快忏悔,趕快感謝人家!

人家是菩薩再來,為你成道助緣來了,凡夫往往視而不見,看到的都是別人的錯,跟自己絲毫沒有關系。

一個修行人,就應該把別人看成是菩薩,人家是在為你表法,為你示現,你趕緊見惡思過,忏悔,以人為鑒,發願永不復造。

一位大神通的師父來到你面前,也是給你指出諸如過馬路闖紅燈、跟父母頂嘴、殺害螞蟻蜘蛛、拿單位的紙張和筆、不喜歡吃青菜,倒掉白花花的米飯等等這些事情,越是說得細致,越是具有大神通的人。越是能說出你今世做過的這些細枝末節小事的人越是大神通的人。那些前世做過的事,沒有神通的人給你編一個故事,你怎麼知道真假?能說出今世你做過的事情,說對了,才是真本領。

一位王居士,讓趙老師的師父觀現世因果,師父就說了他小時候上山捕鳥,下河撈魚,頂撞父母,偷拿單位物品種種錯事,只要是一般人會做的錯事,他都做過。我們何嘗不是呢?

明得師父在“大悲堂”開設了一個“忏悔化性”版塊,大家都在那裡寫自己做過的錯事,那是一個絕好的觀因果的地方,看看人家犯過的錯,你有沒有犯?犯了,馬上自己發個帖子,寫下忏悔過程。現在成百上千的師兄在那裡忏悔,就好像來了一個具有大神通的師父坐在那裡,告訴你,指點你在前世今生犯了哪些過錯。你現在有病苦,婚姻不順,不就是做了這些錯事來的?不然,憑空怎麼會得到這樣的果報?佛說:萬法因緣生。沒有因,絕對不會有果。

“見別人的錯,對自己的號,發願永不復造。”這個方法是有根據的,不是憑空造出來的。佛在《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上有這樣的說法:“文殊師利菩薩問佛。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根性遲鈍。福德力微。雖信佛修。心不開悟。工夫不了。雲何得度。佛言。根性雖鈍。但有堅固真實信心。不退齋戒。時時發願忏悔。夙殃障消。願滿慧性現前。便得開悟。見性成佛也。”關鍵是這句話:不退齋戒。時時發願忏悔。夙殃障消。願滿慧性現前。便得開悟。見性成佛也。

我們只要持戒吃齋,時時忏悔,時時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修行成佛,那麼無始劫以來所造的一切惡業都會消減。到業障消除干淨,內心清淨,那麼智慧自然現前,自己的願望就能實現,就能成佛。成佛了,一切都知道了。

這是諸惡莫作的方法。也是觀因果的方法。簡單吧。還要想找具有大神通的師父嗎?

如果還想,那麼我再告訴你一個方法。下面來說說。

老實說,沒有一定的福報,觀世音菩薩來到你面前,你也不會認得。更別談分布在天南海北的高僧大德了。

隨著你福報的增加,你見到的有修為的人會逐漸的提高檔次。這是“吸引力”原則,這個道理你也可以搜索一下,有一個視頻講這個原理的。也是一個寶貝哦。這個原理用中國古話來說就是“物以類聚”的原理。

那麼怎麼修福報呢?那就是眾善奉行。

如何眾善奉行呢?就是“見人好,對自己的號,努力去做到。”

我來舉個例子。咱們看到明得師父,趙老師捨家捨業為度化眾生講經說法,真好啊!我就對照自己,想想自己在干什麼呢?有沒有把學到法跟大家分享了呢?能不能幫著大德們做一點點事情呢?哪怕跟一個人講講也好。於是,我就發願,要緊緊跟著善知識學習,學到一分,就跟眾生宣講一分。就是這樣來眾善奉行。還有一方面,要斷惡修善,修善是積累功德,斷惡堵上漏洞。總有一天,我們會修得福慧具足。

佛在《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上說:“捨非從是。改惡向善。長齋戒酒。參投明師。得正見者。不拘老少。

皆成佛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人們知惡改過,修一切善,持五戒十善,跟著明師學習,以佛經為准,具足正知正見,不論年老的人,還是年少的人,都能成佛道。

好了,大家應該學會了吧?如果不會,再看一遍。然後記住文章兩個竅訣,時時應用,一定會受益無窮的。阿彌陀佛!摘自:《原平居士的QQ 空間》

 

           淨空法師法語:不要以為捐錢,那就叫布施!

(一)

1、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人在佛門裡修福,為什麼?在佛門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

2、可是很多人到佛門捐錢之後,也沒有發財,也沒有升官,好像這個錢財白白地丟到水裡去了,那是什麼?他以不善的心去修善事,所以果報不明顯,不顯著。

3、布施不是貪圖果報的,貪圖果報,這個心不善,不能說沒有果報,果報很小,微不足道;歡喜布施,不求果報,果報才殊勝。

4、布施決定不求果報,果報自己就來了。如果心量大,果報還特別來得大,也特別來得快。
                 (二)

1、很多人以為布施就是捐錢,你如果也是這個想法,那你是完全搞錯了。捐錢只是布施的一種。布施是什麼意思?用現在人好懂的話,為眾生服務,那就是布施。

2、布施,這裡頭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財裡面有內財,有外財。什麼是外財?身外之物是外財。用我自己的身體勞力、智慧,為大家服務,這屬於內財。外財要布施,內財也要布施。

3、你是個家庭主婦,每天都做同樣的工作——整理環境、洗衣服、燒飯,以前家事你做得好煩、好累,怨聲載道;現在你學佛了,明白了,知道這是修內財布施,你做得非常快樂,不會起煩惱,為什麼?

你知道這是在修福,修福當然是快樂的事情!

4、為人子女的,你以你的財力、勞力,很細心地照顧父母的生活,這是財布施;你以你的智慧,幫父母改掉不良的習氣嗜好,這是法布施;你能夠使父母安心、使他快樂,離開一切憂惱,這是無畏布施。

所以布施從哪裡做起?從對你父母做起。

(三)

1、諸位要特別明白,佛教我們修布施,用意在哪裡?主要目的不是在修福,而是教我們把悭貪煩惱斷掉。

2、悭貪是我們六道凡夫的大病、病根。悭是吝啬,貪是貪求,貪得,對世出世間一切法,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自己沒有的希望得到,這叫悭貪煩惱。所有一切煩惱的根,就在此地。

3、如果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絲毫貪求的念頭,自己有的,別人需要,自自然然布施供養,沒有一絲毫吝啬,你的“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你修布施到家,你這煩惱的根就拔掉了。

4、如果你修布施還希求果報,修財布施,希望得財富;修法布施,希望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希望得健康長壽,要曉得,你所修的是三界六道裡面的福報,你不能了生死,你不能出三界。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讀地藏經的秘義是讓我們發地藏大願

出自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我們今天在此地讀《地藏菩薩本願經》,跟地藏菩薩有緣,這裡頭有個秘義。秘義是什麼?教導我們要發心學地藏菩薩,要發心作地藏菩薩;婆羅門女、光目女是我們的好榜樣。  

如果我們讀了這經受了感動,真正也發這願:我們盡未來際劫,度脫一切苦難的眾生,眾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你就是現在的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稱為大願,你發這大願,你就得諸佛護念,一切菩薩恭敬圍繞,我們要在這裡學習。“至涅槃樂”,離苦得樂。永離生死是幫助眾生離苦,後面是得樂。涅槃是究竟圓滿清淨之樂。­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讀經時應該千萬注意的問題

             可惜讀經萬遍白讀了(讀經時應該千萬注意的問題)

“轉讀”,關鍵在“轉”,我們今天會讀,不會轉。轉是什麼呢?轉我們自己的境界。沒有讀經之前,我們很多想法、看法、說法、作法,全都錯了,現在展開這部經,讀了之後恍然大悟,明白了,把一切錯誤轉過來,跟佛菩薩一樣,這叫“轉”。

“轉”這個字簡單來講是指“轉變”。平常我們常講“轉凡成聖”。讀這個經你要會轉,那這個功德就大了。你這一轉非同小可,你不是小聖,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不是普通的菩薩,是地藏菩薩,那還得了?所以經要常讀,天天讀,天天轉。你不讀,你怎麼個轉法?所以淨業三福裡面“讀誦大乘”這句話重要,天天要讀,要讀得很熟,起心動念你才能轉得過來,這個道理在此地。讀經境界轉不過來,白讀了。所以經典展開有的人會讀,有的人不會讀。不會讀的,讀給佛菩薩聽,與自己不相干;會讀的是讀給自己聽,與別人不相干。決定轉變自己的境界。

《壇經》裡面,法達禅師念《法華經》,念三千遍沒開悟。悟了以後,他很感慨跟六祖大師說:“過去雖然天天讀《法華經》,讀了三千遍,是被《法華》轉,今天開悟則轉《法華》。”這叫做“轉讀”。法達給我們做了一個明顯的好榜樣。  

什麼時候你能轉經,而不被經轉,被經所轉是死在句下,你讀死書,你不開悟。你能夠轉經,你在經裡面開悟,悟了之後,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為眾生解釋,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所以讀經是不是修行?是修行。會讀的人是修行,不會讀的人不是修行。古德教我們“隨文入觀”,那是修行。隨著佛所說的,我們觀念就相應,就契入了,這是真修,圓修圓證。

“隨文入觀”,隨著善知識的開導,他就契入境界。我們今天修學,修了幾十年還是個凡夫,絲毫沒有轉動,苦在這裡,念念還是隨順煩惱,這怎麼行?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是大障礙。不但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六道都不能超越;不但六道不能超越,欲界都不能超越,你說你生活裡頭空間多小,你活得多辛苦,你活得多可憐?­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如何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佛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佛才是真正的自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名號太多了,無量無邊的名號是自己的性德,你的德能無量無邊,統統是自己的真心、性德的名號。菩薩、羅漢名號也是無量無邊,是自己修德的名號,都不是外人。聲聲佛號、菩薩號,把自己的性德、修德提起來,讓自己念念與性德修德相應。

     不念佛,我們心性的無量光壽永遠在迷,無量光壽雖有,我們得不到受用。念一聲,真心本性的無量光壽就透一次,像閃光一樣,它就閃一下透一次,念兩聲就閃兩次,不念,這光就沒有了。古德教我們不斷的念,不間斷、不夾雜,所透出來的就是精純的光壽,這與阿彌陀佛必定感應道交。

     世人,發心念佛,佛光就照你。佛不是一個光照你,是一一隨行好都放光,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妖魔鬼怪想找你麻煩,你有佛光照注,他不敢接近你。修學其他法門,冤親債主擾亂你在所不免。惟獨念佛人,著魔機會少。有著魔的是心不在道,如果在道上(道就是阿彌陀佛,你心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真正做到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心在道上),決定沒有魔障。唯有死心念佛的人,魔對他無可奈何,臨終佛來接引是佛的本願,魔不敢來擾亂。

     佛光遍照,對我們有攝受加持的功能,能幫我們消除業障,啟發智慧,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疑,一心稱念,必定業障一天天消除,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

我們在佛光注照中,為什麼見不到?障礙就是你不信,如果你深信不疑,障礙就沒有了,能老實念,老實就是一心念,佛光遍照、佛力加持就感受到了。

消業障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念佛,為什麼很少人相信?業障太重了,想求消業障斷煩惱滅罪業,不必求其他經咒,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好,只要一心稱念,念念無間。

我們修的是一心不亂,只要短暫時間得一心就行,平常每天有幾秒鐘得一心不亂,慢慢時間延長,幾秒到十幾秒,二、三十秒,天天在培養,臨終時,那個一剎那,也是一心不亂,就往生了。想在臨終有把握,全在平時放得下。平時對世緣、法緣都要看淡、看輕,不可過分執著,容易得一心。要學著什麼都好,好事好,不好事也好,好人好,不好人也好,你心才清淨,才容易得一心。

       念佛要求一心,為什麼不能得一心?這個想看,那個也想看,這個想聽,那個也想聽,一百年也不能得一心。你看多了,聽多了,心就亂掉了。怎麼能得一心?什麼都不看,什麼都不聽,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三年五載就得一心。

      念佛求“一心”,萬萬不可把“一心”掛在心上。“我念了一天、兩天了,怎麼還沒得一心?”這個念法,你一輩子都得不到一心。原因你夾雜。常常想著“一心不亂”,就是夾雜。念佛求神通、求感應都是夾雜,都破壞功夫。念佛什麼都不求,就老實念,自然感應現前,自然得一心不亂。

      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把一切妄念歸成一念,念久了,自然就明心見性,這是修明心見性最殊勝的方法。

      “一心稱念”,這個頻率跟諸佛如來心波的頻率相同,自自然然就結合成一體,頻道就接通了,通了就是加持、保佑。稍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通。

       如果我們這個波很強烈,就能把一些眾生貪嗔癡、自私自利的波干擾,使他不起作用,就能給世界帶來祥和、災難減弱、劫難減緩、時間減短。

       念佛念到純一的境界,念佛時心就是佛,佛就變成自己的心,心佛不二,這才是感應道交。­阿彌陀佛!

 

 

 

上一篇:解讀中醫秋季養生17句“三字經”
下一篇:念佛感應 佛珠現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