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六波羅蜜(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波羅蜜 (二)

摘自《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第五度“禅那波羅蜜”。什麼是禅?禅,是半梵語,具足是“禅那”,在中國的簡稱就說是“禅”。一般人所知道的,說是有禅、教、律、密、淨土這五大宗。雖然一般人都知道說“參禅打坐”,可是沒有學過佛法的人,對“禅”這一個字是認識,但對於意思就是不明白,他不知道這個“禅”是印度話。

“禅”印度話叫禅那,翻譯為思惟修。思惟,就是你用心想一想。想什麼?想那個沒有的,想那個有的,想那個也有也沒有的,這是禅。想那個沒有的,就是一個“無”;想那個有的,就是一個“有”;想也有也沒有,就又想“有”又想“沒有”。所以就參悟話頭,參念佛是誰?這叫參禅。參禅所以叫“參”,就好像用錐子錐窟窿似的。錐不透,一定要錐;錐透了,這叫破本參,把這窟窿錐透了,露出光明來了!人愚癡的時候,什麼也不明白,這就等於在黑暗的屋子裡一樣,沒有窗戶、也沒有門;你用參禅的功夫,參透了,透進光明來了!這是個參禅。

這個參禅,又有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如貓捕鼠”,像貓捉老鼠似的,瞪著眼睛看老鼠洞,這麼看著、看著,老鼠一出來,上去一爪,把這老鼠給兜住了,老鼠沒有法子跑了。什麼是老鼠?就是你那個無明,在黑屋子裡邊沒有光明,你透出光明了,那就好像捉老鼠似的;把那老鼠給捉住了。

又有一個比喻,“如龍養珠”。龍所最放不下的,就是它那一粒寶珠;那兩條龍都想搶那一粒珠子!它最愛惜那個龍珠,比它生命還寶貴,所以總要想方法保護它這粒寶珠。參禅的人也就是這樣子,好像龍保養它的寶珠一樣,念茲在茲。念茲,念在這個地方;在茲,就在這個地方。念茲在茲,這就是觀自在。若能觀自在,這就是念茲在茲;若不能觀自在,那就跑了。什麼跑了?就是打妄想。所以你們說“觀自在”怎麼樣翻譯?就是不打妄想的時候,就叫自在。

所謂“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你這一打妄想,什麼事情都現出來了;念若停止了,萬事都沒有了。所以我常常對你們講:“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你這個妄想心止了,你這個妄念也斷了、絕了,這是真正的富貴。為什麼?你沒有貪心了!沒有貪心的人,就是富貴人;你有貪心,那就是窮人。你若不窮,為什麼要貪呢?貪,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不夠,所以有貪心。有一百萬,想貪兩百萬;兩百萬,想貪兩千萬;兩千萬,想貪兩萬萬,總也不知足。為什麼他不知足?就是怕窮、就是怕沒有,所以他就貪了、不知足。所以說,你不知足就是苦;你若知足就不貪了,那就是樂。“私欲斷盡真福田”,私,是自私,英文是 selfish;欲,是欲念,英文是 desire。這 selfish 和 desire 最壞不過的。你若沒有私欲了,那才是真正的有福報。你一天到晚不是貪這個,就是想那個,欲望一天比一天增加,那就沒有福報了。你不打妄想,也不爭,也不貪,也沒有什麼欲望,這就是福田。

參禅就像這樣子,好像貓捕老鼠,又像龍保護它的寶珠那麼注意。說:“我修行,不想要像一只貓那麼樣盡抓老鼠、殺生,我也不想像龍那麼樣飛天遁地的。”我現在再給你舉一個例子,像什麼呢?“如雞孵卵”,像母雞菢小雞子那樣子。雞菢小雞子,你知道怎麼樣啊?經上說“卵以想生,胎因情有”。龍是化生,貓是胎生,我們現在說雞是卵生;雞菢小雞子的時候,就這麼想:“我在這兒,我這個小雞子到時候它會出來的,一定會有一個小的小雞子現出來。”你參禅也是這樣子,就像那只老母雞菢小雞子似的,“有一天我一定會開悟的!我用一天功,我自性就會現出一點光明;我天天用功,天天就會現出智慧光明來。總有一天,我和佛是一樣的、無二無別的。”你這麼參來參去,你有一天就會成功了。

這是參禅的意思。參禅也有十種的利益:

(一)安住儀式:你天天這麼參禅打坐,總有個樣子;這個樣子,就是儀式。你天天參、月月參、年年參,時時參、刻刻參,這要有一定的儀式。在禅堂要跑香的時候,就叫“行起來!”這跑了,跑得甚至於身上都出汗了,跑得天昏地暗──天昏,也就看不見天了;地暗,也就看不見地了──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道有人,你說這是哪兒去啦?連人都跑沒有了,但是可不是丟人了。怎麼樣子呢?不知道有我了,根本就沒有一個我了!所謂“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一跑到這無我無人的時候,就觀自在了。既然沒有我,你沒有我的妄想了;沒有人,也不打人的妄想了;這個時候,就是觀自在了。佛也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所以如來的法身就是非空非有,你就見著如來的法身了!這是安住儀式。

(二)行慈境界:行是修行,慈是慈悲。行慈,不一定要說是對人好,好像有些人對誰都很好的。真慈悲,是遇著應該慈的,就用慈悲來教化他,這是攝受的門;遇著這種的眾生,你應該罵他一頓、或者打他一頓,他才能覺悟的,那麼你就要用你這個慈悲心來打他、罵他,罵得他開悟,或者打他幾香板,把他打開悟了。所以在禅堂裡,常常有打人的。這個打人,和一般打人不同;想他開悟,想他好,想他守規矩,想他不打妄想,這叫行慈境界。

(三)無悔熱:悔熱,就是煩惱。悔,是後悔;後悔,就心裡生出煩惱,這叫“熱”。無悔熱,就沒有煩惱。

(四)守護諸根:守護這個六根。六根怎麼要守護?你不守著它,它就跑了。眼睛就跟著色塵跑;耳朵就跟著聲塵跑了;鼻子就跟著香塵跑了;舌跟著味塵跑了;身就跟著觸塵跑了;意就跟著法塵跑了。所以守護諸根,就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放光,就是都不打妄想了,都生出本有的智慧了,智慧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這叫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五)得無食喜:參禅的人就會得到“禅悅為食,法喜充滿”,不吃東西也歡喜。誰若能參禅參得不吃東西也不覺得餓了,還生出一種歡喜心,這就得到第五種的利益“得無食喜”,沒吃飯也歡喜,只要有參禅就可以了。

(六)離愛欲:離是離開,愛是情愛,欲是欲念。離開愛欲心,這就是清淨心。愛欲就是染污;染污也就是生死。我們一般人為什麼有生死?就因為愛欲不斷。一般人為什麼在這六道輪回裡轉來轉去,生死不了?也就因為有愛欲心;你斷不了愛欲,生死就不能了。所以,參禅的人能離開愛欲心,你沒有愛欲心了,這地獄門就關了,不會墮地獄了。

(七)修禅不空:不空,不就是“有”了嗎?修禅不空,只怕你不修,你修,就不會空過的。你修,你坐禅坐一個鐘頭,你的慧命就增長一個鐘頭;你坐兩個鐘頭,你的慧命就增長了兩個鐘頭。你時時刻刻來參禅、日日月月來參禅、年年參禅,這你一定會開大智慧的。

(八)解脫魔業:魔的業力、魔的業障,都可以得到解脫,魔沒有法子來障礙你的道業。

(九)安住佛境:能常常參禅,就得到這種利益,安住在佛的境界上。

(十)解脫成熟:這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一種好處。你到這個解脫成熟了,就是沒有障礙了;沒有障礙,就是清淨法身。

第六度“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梵語,翻譯為智慧。為什麼不就翻譯“智慧”?因為這個“智慧”是很普通的,“般若”是很尊貴的,這是尊重不翻,因為尊重“般若”這個音,覺得很妙的。又,“般若”有多含的意思,不是一種意思,所以又不翻。什麼是多含呢?因為“般若”有三種的意義。第一,是文字般若。好像這一切佛所說的經典、佛教的文章,都可以說是文字般若;一般世俗的書類,不可以稱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你讀經典,就生出一種觀照;由觀照般若,就達到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本來是無相的,可是無所不相;它沒有相,但是還沒有一個“沒有相”,所以謂之實相。這實相就是“非空非有”;文字般若就是個“有”,觀照般若就是個“空”;由“有”而達“空”,由“空”而又達到“非空非有”。你能了悟非空非有的境界,這就是實相般若。因為有這三種的意思,所以就保留著它不翻譯。

這“般若”是個“智慧”,你若有智慧,就有般若;愚癡的人,就沒有般若,沒有智慧。說是:“這回我很憂愁了,因為我很愚癡,這沒有般若了!”你也不要憂愁。你知道你愚癡不是嗎?那就是有般若了,就怕你不知道。你本來是愚癡,你不知道你自己是愚癡,以為自己有智慧,那就是真愚癡。為什麼?因為你沒有自知之明。你有自知之明了,這就是般若,就是智慧。你今天有自知之明,你今天有智慧;你明天有自知之明,你明天有智慧;你天天有自知之明,你就天天有智慧了。所以你不要憂愁你沒有智慧、沒有般若,只怕你不知道;你若知道,就是般若。

“般若”又從什麼地方生出來?就是從“愚癡”那兒而來的。你若沒有愚癡,也沒有般若了;你知道你有愚癡了,那就是般若現出來了。你看!就是這麼妙!所以這妙不可言了。本來這個妙法,我不能講的;不過我看你們現在的機緣都差不多了,講出來也不要緊了。

你看!前幾天講“忍辱”,就有好幾個忍不了了,就退回去了。講“忍辱”,不講的時候,他想不起來發脾氣,還可以忍一忍。一講忍辱,他就要發脾氣!講“精進”,不講他還不退,一講精進,就要向後退了!現在講“參禅”,不講參禅他不亂,一講參禅,他就亂上了!現在講“般若”,不講他還沒有愚癡;一講般若,這個愚癡就現出來了。為什麼?不講“般若”,你的愚癡沒有現出來;那時候因為沒有“照妖鏡”,你就是愚癡也不知道。這現在用鏡子一照:“喔!這個愚癡是這樣子的?”以前你說能忍辱,因為你沒有比較,你忍不忍都不覺得;現在一講忍辱,也是用這個鏡子一照,知道是不能忍了。以前沒有講精進的時候,自己懶惰一點也不覺得;這一講精進:“啊!原來我是這麼懈怠!”所以你現在知道自己愚癡了,那就有一線的光明,就生出智慧來了。

般若有十種利益,你若修般若,就得到這十種的利益;不修般若,就沒有這十種利益。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不要執著;你有所執著,就是沒有智慧。所謂“般若常明”,就是智慧光常常照耀。

(一)不取施相:不取這個布施相;你有智慧,就不取施相。你若取施相,就有所執著;不取施相,就無所執著了,也就是三輪體空。三輪,就是施者(布施的人)、受者(被布施的人),中間又有施物,就是所施的財和物質。你要是執著你所施、你能施,這就有個能施、所施。能施,就是這個布施者;所施,就是受布施的人。能、所不亡,這有所執著了。三輪體空,就是沒有施者、沒有受者;也沒有一個能施,也沒有一個所施;也沒有一個能受,也沒有個所受。中間也沒有這些個財物──不是沒有,就是不執著;能、所都沒有了,這叫不取施相。

為什麼布施還要三輪體空?這就是無所執著了。你若布施了,“喔!我布施了幾百萬,這個功德你說多大!”就像梁武帝問菩提達摩似的,他說:“我造了這麼多寺院,修了這麼多橋梁,又度了這麼多人出家,你說我有沒有功德?”要是達摩祖師說有功德,這就順乎人情來講佛法。達摩祖師是不順乎人情來說真佛法的,所以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這個“沒有功德”,也就是不取施相。你有施相就有所執著,沒有施相就無所執著了。無所執著,這個功德猶如虛空,在虛空裡都是你的功德,可是你不要執著。

(二)不依戒:說那是不要受戒了?不要依照戒來修行了吧?這個“不依”,和那個“不取”是一樣的,就是叫你“不執著”。你不要自以為持了戒了,就有了修行,都懂了佛法了!不要有這種執著;你要“不持而持,持而未持”,這叫不依戒。你就守戒律,也不要以為你自己是修戒律,“你看!我是一個真正守戒律的人了,我是個律師!”這又有所執著了,有了一種我相。這個“戒”也就是教你“無我”,沒有我相,連“我”都沒有,什麼地方又有個“戒”呢?

說連“我”都沒有,我若殺人、偷盜呢?我就想“沒有我”,不是我殺的!那不就也是不執著嗎?你那個“不執著”可就有罪過,這個“不執著”是有功德的;你不要誤會了佛法,走到邪知邪見裡頭去,跑到那個“豁達空”──什麼都不相信、什麼都沒有了。“不依戒”就是“不持而持”,看像是不持戒,但是他是持戒了;“持而未持”,看他是持戒呢?他又無所執著,好像沒有持戒似的。這才是真正的一個持戒的人。

(三)不住忍力:不住,也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我有個“忍”;你若有一個“忍”存在,那還不是真忍,真忍就沒有“忍”。沒有“忍”就不忍了?你不忍,那更沒有忍了!所謂“忍而不忍,不忍而忍”。雖然忍,是若無其事似的,根本就沒有這一個“忍”的存在。如果你說“我修忍辱了”,那你又頭上安頭了,所以真修道的人,你要明白諸法空相;不明白諸法空相,那是不能修道的。

(四)不離身心精進:身也精進,心也精進。你精進,單身精進,這離開心了;你單心精進,離開身了。身心都要精進,但是也不要執著這個“精進”,以為我很用功的、我很修行的。有一個“精進”的心在你心裡存在,那就不是般若精進。你若有般若精進,就要“精進而未精進,未精進而精進”;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你修行是修行,但是還要離相;所謂“降心離相”,降伏其心,而又要離降心之相。降伏其心,把你心收拾老實了,沒有妄想心了。

(五)禅無所住:你參禅,要參到“無所住”上。無所住,就是沒有執著了、破執了;這時候,法執也沒有了,我執也沒有了,“我法二空、我法雙亡”,這叫禅無所住。無所著住,這就是得到解脫了,這就是“般若禅”;你沒有得到解脫,就是還有所著住。

(六)魔不能擾:魔沒有法子擾亂你,因為你有般若;若沒有般若,魔一來,你就大亂陣腳。好像軍隊在這地方排兵布陣,正在排列的時候,人家那邊軍隊就進攻來了;你也沒有什麼准備,也不知道是打好?也不知道跑好?也不知道放槍好?也不知道是繳槍好?跑啦!這叫大亂陣腳了。魔一來了,你就怕了,恐懼起來了,就生出一種亂心,那就是沒有智慧;你有智慧,魔神通再大,也不能擾亂你。

(七)他言論不能動:你若有真正的智慧,他言論不能動。你沒有智慧,人家說東,你就跑到東邊去了;人家說西,你就跑到西邊去了。有人對你說:“你修密宗,念‘阿閦毗佛’,這是最好啦!”你就說:“喔!是嗎?好!我就學密宗了!念‘阿閦毗佛’降魔,這不錯!”人說:“淨土宗最好的,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末法最好的、無上的法了,你念‘阿彌陀佛’啦!”“是嗎?好!好!我念‘阿彌陀佛’。”就被人家搖動了。人家說:“哎!你不要學講經說法啦!你去住山去啰!住山,在洞裡頭,那才是真修行呢!”喔!你就跑那兒住山去了。住兩天半山,人家又說:“哎!修律宗最好,你持律啦!”你又跑到律上去了。總而言之,你性不定,人家說什麼好,你就跟著這個“好”跑了,這是他言論就把你動了,你就沒有定力了;他言論不能動,就是你有定力了。

你看!沩山老人在修道時,住在一個爛茅蓬裡,那茅蓬既不能擋風,又不能遮雨。當時裴丞相是很有錢的人,去看他;一看,這位老修行住這麼個破茅蓬,於是發了菩提心:“我供養這位老修行,給他三百兩銀子,讓他造一個新的寺院!”就拿出三百兩銀子。這三百兩銀子,也就和現在三百兩金子是一樣的價錢,在唐朝,那是很多錢了,可以造一個廟。因為是破茅蓬,他就把銀子放到門口那個草裡頭,就走了。

過了三年,裴丞相想:“我布施這麼多錢給他,我看看他造寺院造得怎麼樣了?”回來一看,還是那個破茅蓬。心裡就生出一種不信的心,“這個和尚!我給他錢,他干什麼用了?怎麼給他造寺院,他不造呢?”就問沩山老人說:“三年以前,我布施給你三百兩銀子,讓你造個寺院,你怎麼沒有造呢?你這個銀子都用到什麼地方去了?”想來和他算帳。

沩山老人說:“你給我三百兩銀子?你放到什麼地方,你就到什麼地方去找嘛!”裴丞相到那地方一找,這三百兩銀子還在草堆裡,連動都沒動。他一想:“這位老修行真是老修行了!三百兩銀子在草裡邊,經過三年,他動都不動它!”知道這位沩山老人是個真修行之後,就又發心自己來給他監工造廟;所以在湖南造那個廟,可以住幾千人。然後又把他兒子送來出家,他兒子是個翰林──翰林,就好像現在的博士;這個人有博士學位,出家做什麼呢?天天要挑水,一天要挑三千擔水,供著人來吃。

沩山老人,人家送給他三百兩銀子,他看都不看。你看!這一種的精神,多值得人欽佩!不像我們,人家給送一堆垃圾來,就看看裡頭有什麼寶貝沒有?在垃圾裡頭找寶貝,找到什麼時候也不會有寶貝的。所以你這麼一比較,相差多遠?古來的人,送來的東西都不要;現在的人,沒有人送,想要去搶,你說怎麼樣修行?

有人問我:“師父!這幾天你怎麼不高興呢?”我不高興,因為我所教化的人都“太聽話”了!我所教的道理,他們都“願意”去做,所以我就覺得很不高興了。我教人“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但是這三種的宗旨,他們都破壞了!所以我覺得,或者到這個國家來這一次,也沒有什麼用了!因為沒有用,所以我就覺得很不高興的。沒有一個人像沩山老人那麼樣子,人送去三百兩銀子,他三年看都不看,這種精神!要是我們,今天去數一數,一塊、兩塊、三塊、四塊,這麼一天數一次的,怕丟了!

我再給你們說一個公案。古來有師兄弟兩個人發心打同參,在一起修行;也都是很吃得苦的,一天也只吃一餐的。有一次,走到了北方,離五台山沒有多遠就下起雪來了,他們就在一個破茅蓬裡住著。這茅蓬裡什麼都沒有,空的,也沒有吃的,也沒有柴,也沒有米,也沒有水。這一下雪,下了三天,他們就在那兒餓了三天。

這師兄弟打坐,師弟就打了妄想,“我不吃三天飯,那可以的。師兄他本來是很有錢的人,這三天不吃飯,真太可憐了!要有人給送一點供養來最好了!這麼冷的天頭,最好送一點面湯來!”他這麼一打妄想,這個土地公──土地公公就是管這個地方的神──就受不了了,啊!一看!這兩個真正修行人在那兒餓了三天,我這個土地公如果再不想法子護法,這我有罪過了!於是就托夢給住在後山的兩夫婦,告訴他們說:“你們前邊那個破茅蓬裡邊,現在有兩個真修行人;他們餓了三、四天,都沒有吃東西。你快煮一點面,給他們兩個送去!”這兩夫婦都五、六十歲了,很信這個神的,尤其一天晚間做了好幾次這個夢,知道這一定是真的。於是就煮了很多面,拿到破茅蓬去給這兩個真正修道的人吃。

師兄弟兩個在那兒正打坐,師弟一看面來了,高興地哈哈笑起來了!他這一笑,這師兄就知道了,對著師弟就發脾氣說:“喂!你修道,怎麼不修道?你盡打妄想!你打來的這個面哪!現在你吃了!我從今天開始,我不和你在一起打同參了!你這個沒有出息的人!你這麼樣子,太沒有意思了!我要和你分開了!”於是把這個蒲團割開──本來他們兩個人坐一個蒲團;蒲團,就是打坐用的那個東西。他說:“現在我們把它割開,一人一半,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我們再不能在一起。你盡打妄想!你盡攀緣心!”所以,以後兩師兄弟不在一起修行了,自己走自己的。

你看!古來的人,三天不吃飯,人家送來的面,都認為是不合修行的宗旨。現在的人,你若給我送面來,那我真是有修行、有感應了!我想吃什麼就有什麼!所以修道,你起攀緣心,生妄想,以為是有了好吃的東西;但是修道上,就發生大障礙啰!你口裡好吃,你自性裡就不會光明了。為什麼?你盡打妄想,盡有攀緣心存在!這是“他言論不能動”,就因為有定力。你若有定力,什麼事情也不應該有一種妄想、一種攀緣。你有攀緣,就好像餓得八輩子沒有吃過東西──好像鴿子似的,你看!一拿出吃的東西出來,它命都不要了!你把它嘴給捏住,它蹦蹦蹦跑不了;你松了它,它還不跑,就因為這兒有東西吃。我們修道的人,切記不要學鴿子這麼樣子;鴿子就因為有貪心,沒有定力,所以現在做了鴿子。

(八)達生死底:達,是通達;底,就是最低的一個地方,也就好像海有個海底,一切一切的器皿都有一個底。這個生死的底是什麼呢?就是涅槃,就是達到涅槃的處所。你有智慧,就能了生死,就能登彼岸;登彼岸,也就是到了生死的底。

(九)起增上慈:前邊講“五千退席”,那是“增上慢”;現在是“增上慈”,增上的慈悲,正和那個“慢”相反。本來沒有這麼大的慈悲心,一點一點又增加了這麼多,這是增上慈。

(十)不樂處二乘地:他不願意居處到二乘的地位上,他一定要向大乘的路來走。為什麼他不願意在二乘的地位上居住?就因為他有智慧,所以他要回小向大,把小乘放下,而修大乘法。

*

這六波羅蜜,每一波羅蜜都有十種利益,前邊已經講過。現在再以釋迦牟尼佛的四種因緣,來解釋這六波羅蜜。

第一度“布施波羅蜜”,梵語就叫檀那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要有四種的因緣:

(一)破悭貪:修布施波羅蜜,就能破除你不能捨而貪的這種心。

(二)莊嚴菩提:修布施波羅蜜,就能有莊嚴你自性菩提的這種因緣。

(三)自他俱利:既然能自利、又能利他。你在想要布施的時候,你就布施,布施完了之後,又生出一種歡喜心,這就叫自利。你能令饑渴者除去饑渴──沒有飯吃的人,你布施給他,他有飯吃了,除去他的饑;很渴的人,你幫助他、布施給他,他有錢,就或者能喝一杯汽水,這就解除他的渴了。這是布施來解除他人的饑渴,這就是利他。

(四)後世得大果:你能布施,將來在來生的時候,既富且貴,尊貴饒財。為什麼你有很多的錢呢?因為你不悭貪,盡布施給人,所以得到的果報,你來生更富有了。但是有這種因緣,可不是叫你存這種希望;不要希望我今生做布施,來生我就尊貴多財。你若有這種的希望,這太小了,你應該做布施來回向菩提、求無上菩提。

第二度“持戒波羅蜜”,也有四種的因緣:

(一)修諸善法滅惡戒:修諸善法,不是單修一種善法,而是種種的善法都要修;善法若修了,惡的法就滅了,所以這叫滅惡戒。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你既然莊嚴你自性的菩提,菩提莊嚴圓滿了,就要攝化眾生。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要教化,而不棄捨某一種的眾生。不是說這一個眾生和我沒有緣,我就不要度他了;那一個眾生和我有緣,我就度他;有緣、沒有緣都要攝化。

(三)臥覺平安無悔恨:躺著也平安,所覺悟的也平安──自性也平安、外邊的身也平安。無悔恨,沒有一種後悔的心、沒有一種恨人的心;於所有的一切眾生,也沒有傷害的心;這持戒,就能護持眾生、不傷害眾生。

(四)後受人天涅槃樂:將來會得到人天的快樂,也會得到涅槃的快樂。

第三度“忍辱波羅蜜”,又有四事應該修忍的因緣:

(一)破不忍:修忍辱波羅蜜,就能破壞那個不忍,“不能忍”跑了、沒有了,就能忍了。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彼此離怖畏:你修忍辱,令旁人也不害怕,令你也沒有恐懼心了。

(四)後世無瞋心:你今生修忍辱,等到來生就沒有那麼大的脾氣,就沒有那麼大的瞋恨心,眷屬也不會散失,家庭總和和氣氣的;也不受苦惱,因為你有忍辱這種的功德,後世也不受苦惱了,將來所得到的果,為得涅槃樂。

第四度“精進波羅蜜”,也有四種因緣:

(一)破懈怠心:若有精進心,就沒有懈怠,懶惰心也就破了、壞了。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增善法不惱他:增善法,是自利;不惱他,就是不給他人麻煩、煩惱,這是利他。

(四)以大力致菩提:以大的力量,得到菩提果。

第五度“禅定波羅蜜”。禅那,此雲思惟修,又雲靜慮;這也有四種因緣,來修這種的波羅蜜:

(一)破散亂心:修禅定,可以破散亂心;你盡打妄想的心,可以用禅定的功夫來把它降伏了。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身心寂靜,不惱眾生:修禅定,可以得到身心寂靜,這就是自利;不惱眾生,這就是利他。

(四)安穩得涅槃:在這個清靜的境界裡邊,能安穩得到涅槃。

第六度“般若波羅蜜”,也有四種的因緣:

(一)破愚癡:你修般若波羅蜜,可以破你的無明;無明就是愚癡。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以智慧自樂:你有智慧了,自己覺得很快樂的,這就是自利,利益自己;你有智慧了,又能教化眾生,這就是利他。

(四)除智障:你得到這種智慧了,就可以除智慧的障礙,得到真正的智慧、真正般若。

慈悲喜捨:佛具足這六種波羅蜜,又得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謂“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慈,能給眾生樂;悲,能拔除眾生一切的苦惱;喜,能令眾生生歡喜;捨,能捨人所不能捨的,一般人所不能捨的,我們都可以捨。這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為什麼說是無量呢?就是沒有窮盡,這四種的心就好像流水似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佛成佛,就是這四無量心所成就的;成了佛,這四無量心也無量了。沒成佛之前,用這四無量心來成佛;成了佛之後,再用這四無量心來教化眾生。這是無量,過去無量、現在無量、未來也無量。用這四無量心來教化眾生,來修佛道。這四無量心的力量是非常大。

談到慈悲喜捨。“慈能予樂”,是給人家樂,不是給自己的樂;“悲能拔苦”,是拔其他人的苦,不是拔自己的苦;所以這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認清楚。這個“喜”,也是令他人歡喜,不是令自己歡喜;“捨”,也是滿他人的願,不是滿自己的願、叫人家捨給我,不是這樣子。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為什麼布施千身──捨過一千個身?也就是捨人所不能捨的。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都生歡喜心,拔除眾生的苦惱,眾生歡喜什麼快樂,就給他一點,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多生多劫所修的這種行門。

又方才講“六度”,這是菩薩所修的六波羅蜜。若是大乘菩薩所修的,就有十度、十波羅蜜。所以──

第七度,是方便波羅蜜:方便權巧,就是“巧把塵勞為佛事”;他所做的事情都是方便法,他所說的法也是方便法。方便,不是常可用的,是臨時的、暫時間用的,這叫方便法。暫時間對這種眾生的機,就說這種的方便法門,這叫方便波羅蜜。

第八度,是願波羅蜜:發願教化眾生,度一切眾生。

第九度,是力波羅蜜:力是力量;你若有力量,也可達到你的波羅蜜。

第十度,是智波羅蜜:這“智”也是個權智,以權巧方便的智慧,來教化眾生。大乘菩薩有這十種的波羅蜜。

現在講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在這四無量心裡,就包括這十波羅蜜了;所以要是細講起來,那真是無數無量的,那個道理是無窮無盡的,那麼大概的意思也只能說這麼多。

 

上一篇:宣化上人:持戒波羅蜜的十種利益
下一篇:宣化上人:具足有八種的因緣,才能得到蓮華化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