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知識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恸,人間也不知這邊生命的結束原來是那邊新生的開始。在這一生一死之間,只知道自己的悲傷,而忽略了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因此,如何使臨終者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是死亡的尊嚴,也是‘生權’的重要課題。
臨終關懷的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並不一定要以延長壽命或苟延殘喘為目標。臨終關懷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他們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因此,佛法對臨終的常識,成為臨終者與家屬雙方最佳的心靈救護。
佛教最早的臨終關懷機構,是設在印度祇洹精捨的‘無常院’,目的在使病患能興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想,這是根據彌陀淨土法門的思想而來;中國的禅林更設有‘安樂堂’或‘涅槃堂’、‘喜樂塔院’、‘安養中心’等,內設堂主,職司看護病僧的工作;現在的寺院則設有‘如意寮’或‘安寧病房’,專為病患服務。此外,《十住毗婆沙論》的〈解頭陀品〉、善導所著《觀念法門》及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鈔》之〈瞻病送終篇〉,也對臨終關懷有明確的記載;今日日本田宮仁甚至提倡‘毗诃羅’,作為佛教社會福利的末期護理中心。這些機構展現了佛教對生命的愛護及對死亡的尊重。
現代臨終的關懷,有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安寧照顧基金會等。此外,各醫院設有安寧病房,如:台大醫院、馬偕醫院、榮民總醫院等,組織更為龐大,結合了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藥師、物理治療師等成員,藉以減輕、緩和病人身體的痛苦;並有社工人員、宗教人士的加入,令患者消除恐懼死亡的心理,更由於宗教的力量,能使臨終者得到安慰和引導。
臨終關懷是幫助病人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因此,在護理的時候,應注意以下的事項:
一、認識臨終病人的心理變化
臨終者所面臨的情緒變化各有不同,家人、義工、慈善人士、宗教師等,都應該要了解,而給予適當的協助。如:
1.恐懼,要設法使臨終者心生喜悅,無諸恐懼顛倒。
2.憤怒,要安慰臨終者,使情緒平靜,萬緣放下,不生愛憎。
3.罪惡,讓臨終者不要有罪惡感,教他念佛可以消除罪障。
4.不捨,勸導他對世間的親人、財物不生貪戀之心。
5.擔心,讓病患者放心,不必掛念閒雜人事。
6.無助,讓他知道很多親人朋友做他的精神支柱。
7.自暴,鼓勵他堅定信心,念佛必生極樂國土。
8.孤獨,不要讓病患者感到病床上的孤獨。
9.沮喪,病患者即將離世時,若有沮喪、無奈,應給予適當的安慰。
10.無知,告訴他將到清淨安樂幸福的國土,讓他知道未來有無限的希望。
二、正視臨終病人的需求
從事臨終關懷者,應為每一位病人制作懇談資料表,以了解其個別的需求與願望,或從觀察而得知其所求。例如:
1.希望明白病情。
2.希望獲得別人寬恕。
3.了解寬恕他人。
4.希望別人對他的關懷。
5.與親友見面。
6.對生命的了解。
7.宗教信仰的渴求。
8.後事的安排。
三、給予臨終病人的協助
1.以關心的態度專心傾聽他訴說。
2.讓他所愛的人適時給予關懷,並陪伴身旁。
3.尊重病患者的宗教信仰。
4.講說忏悔得救的故事及道理。
5.安排法師或宗教人士與其談話,或為其開示說法。
6.盡可能滿足他心裡的希望。
7.共同討論他心中的願望。
8.告知醫師,減輕病者肉體痛苦,保持神識清明。
9.幫助病患及其家屬維持正常生活型態,以及預備後事。
10.保持病人心理的平和。
11.為他助念,使之提起正念,安然離去。
|
|
|
|
|
|
上一篇: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下一篇:佛教般若的妙用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