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四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講 菩提心的修法

一>入大乘之因—— 觀察佛陀的圓滿果位

阿羅漢雖然已經超越了生死,不再於輪回中流轉,但其斷證功德僅具一分,並未圓滿。與小乘極果阿羅漢的境界相比,佛陀遠超勝於彼,佛陀具大智慧、大方便、大威德,成就無量功德莊嚴之淨土,具無量清淨如海之眷屬。

導致這極大差別的原因在於佛因地時發心大、行持大、願力大。我們隨學本師,亦應趨入大乘的殊勝修行。

在智慧方面,阿羅漢有四種不知因:時不知因,境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

時不知因,即阿羅漢的智慧神通有一定的限度,對過於久遠的事無法了知,比如捨利弗觀察不到華傑施主有出家因緣,而佛陀知道他久遠以前曾繞過佛塔,以此善根,能在今生出家證道;

境不知因,即由於相距太遠,阿羅漢無法察知,比如目犍連尊者的母親轉生到聚光佛的剎土,此剎土遠離娑婆世界,尊者無法以自力觀察到,只有去問釋迦牟尼佛才知道;

細不知因,即阿羅漢於細微之因果無法完全明了,比如孔雀翎上的不同色彩源於何種不同因緣等等這些細微處,阿羅漢無法了達,而佛智能剎那不雜現見這一切因緣;

多不知因,即對於眾多的法,阿羅漢無法知道,比如佛具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阿羅漢對這些則無力如實度量,曾有羅漢觀察如來的頂髻相,結果無有邊際,無法盡知。

  《阿婆檀那經》中有一段公案:佛在祗桓時,晡時經行,捨利弗隨佛經行,這時有鷹逐鴿,鴿飛到佛的身邊,佛經行的身影覆在鴿上,鴿頓時身心安穩,遠離怖畏,不再作聲。後捨利弗影到,鴿又作聲,與開始一樣顫栗怖畏。捨利弗問佛:“佛與我身都無三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再恐怖,而我影覆鴿,便作聲顫栗如故。”佛說:“你的三毒習氣還沒有除盡,所以你影覆時,鴿之恐怖不除。”

佛又對捨利弗說:“你觀這鴿往昔曾經幾世作鴿?”捨利弗即時入宿命智三昧,觀見這鴿從鴿中來,乃至八萬大劫以來常作鴿身,八萬大劫以前的因緣不再能見。佛知其境界,又說:“你如不能盡知其過去世,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得脫離鴿身。”捨利弗又入三昧,觀見此鴿乃至八萬大劫也未能脫離鴿身,此後之事不能知道。

佛告捨利弗:“此鴿除了聲聞辟支佛所能測知的時期,復於殑伽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盡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乃成利根,那時有佛度化無量阿僧祗眾生,然後入無余涅槃,遺法在世,此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聽聞贊佛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欲作佛,後於三大阿僧祗劫行持六度,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眾生,後入於涅槃。”是時捨利弗向佛忏悔道:“我對於一鳥尚且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法。”

  再看經中關於佛身口意功德的描述。

  佛在凡夫眾生面前顯現的應化身,經中贊道:“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花,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游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花何能嚴。”

應身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在菩薩面前顯現的他受用報身更極微妙。《觀經》上講,報身佛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具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對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而佛之法身更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經雲:“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身亦復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佛之語功德,具足六十支分的的梵音之相。經雲:“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即隨世界的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都以自疑請問,佛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音答一切問,而所問眾生都能各隨自音生起悟解。

谛者品說:“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得。”

《百五十頌》說:“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維,亦除諸貪癡。慶慰諸匮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

  佛的意功德即無盡智悲藏,智功德即對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一切所知,猶如觀掌中菴摩羅一般,無礙照見。悲功德即無緣大悲周遍法界。谛者品雲:“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又雲:“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耽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

  佛的業功德,即身語意業,任運無間饒益一切有情,凡能教化者,佛無不令其會遇圓滿。
 

上一篇: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三講
下一篇: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五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