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讓孩子的性格“剛柔相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讓孩子的性格“剛柔相濟”

\


    過硬的心理需要從小培養。在中國家庭裡,母親一直擔任著六歲以下兒童的主要養育責任,而在幼兒園和小學,甚至初中的教師隊伍也以女性為主。的確女性能帶給孩子善良、敏感、細膩、溫柔等品質,但女性天生的敏感與脆弱有時會給孩子的心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就需要爸爸們來盡力彌補了。
    爸爸們光榮的職責就是在與孩子的交流和相處過程中,讓他懂得勇敢、堅強、理智、達觀等特質。

培養孩子快樂起來的能力

科學研究表明:人生來就有各種不同的氣質,但這並不說明孩子天生就有樂觀與悲觀之分。快樂,其實是一種能力,需要後天的培養。

女人通常都比男人敏感,而敏感則容易受傷,另一方面女人還容易鑽牛角尖,喜歡與人攀比,這些都是她們不如男人知足快樂的原因。所以在孩子快樂能力的培養方面父親的責任比母親更重大。

也許有人覺得對孩子而言不知足才能有所進取,可在有些時候太多的不滿足便會讓快樂來得不那麼簡單。父親應該讓孩子知道他有哪些不如別人的地方,更應該讓他能輕松地找到自己強過他人之處;父親要培養孩子在逆境中快樂起來的能力,能從內心深處把失敗與挫折視為人生的一種財富,而不僅僅停留於認識的表層;父親應該盡力克服自己與家人的虛榮心,讓孩子沿著正常的軌道生活,因為在現代社會,一個有歸屬感的人比較容易覺得快樂……

有針對性的壓力訓練

不要太過心疼孩子,特別是對那些生性比較膽小、怯懦的孩子,父親有必要給予他一定的壓力。

比如有的孩子在兒童樂園裡根本就沒有敢玩的東西,他不敢玩滑梯、不敢騎小車、不敢坐飛機,常常只是拉著大人的手默默地坐在旁邊看別的孩子玩,臉上倒也滿是幸福的模樣。這種時候母親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她甚至知足地告訴自己“膽小也不純粹是件壞事,至少這種孩子比較容易管教,不會闖禍。”

可父親就千萬不能這樣了,在這種時候他就要扮演“惡人”的角色,一點點用利誘、用威逼、用各種手段迫使孩子挑戰自己的心理極限。當然,爸爸們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一步步來。這樣一來孩子不容易反感,二來他可以從容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並以此來抵消恐懼的心理。

始終用科學的觀點給孩子解釋事物

在童話裡小老虎可能會和小白兔做好朋友,小花貓也可以與老鼠一起快樂地玩耍,天上打雷下雨則是雷公雷母在吵架,……可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又被告知一切都不是這樣。別說小寶寶了,有時連媽媽都會覺得迷惑,“為什麼要把童話編成這個樣子啊,搞得我都分不清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還有些時候媽媽為了管教方便,平白地拿出大灰狼、大老虎來恐嚇孩子,或是說什麼“不聽說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於是孩子自然而然地對黑暗、對動物、甚至對警察生出了沒來由地恐懼,而這種恐懼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種時候又要當爸爸的出馬了。也許,爸爸、媽媽可以來個約法三章,媽媽負責講故事,爸爸則應該一直以科學的觀點來诠釋一切,並且明白無誤地告訴孩子這個才是事實。科學,是戰勝心理障礙最好的法寶。

不讓情緒化影響孩子

女性因為生理周期及心理特征的影響,情緒經常會大起大落,波動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她對孩子的管理尺度也會有很大的彈性。心情好的時候寶寶把房子拆了也沒關系;而心情不好時,孩子玩水弄濕了地板都變得忍無可忍。相對而言男性就比較理智客觀,受情緒的影響比較小。所以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尤其是處理孩子與母親矛盾上,父親應該持公正的態度,力爭做到不偏不倚。

除了盡量不讓孩子受到成人情緒變化的影響之外,父親還要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不讓情緒過多地影響自己的行為與心情。比如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冷處理,無論他痛哭流淚還是摔打玩具,都置之不理,並阻止家裡其它人去哄、去勸;比如在孩子情緒失控時給他一定的個人空間,讓孩子自己給自己找台階下等等,都是不錯的辦法。

適當時候讓孩子明白童話與現實的區別

寶寶的天性中有著太過善良的成份,有的孩子甚至聽不得故事中帶有任何血腥色彩,哪怕是劇情需要獵人打只野兔也不成。媽媽們也許覺得善良也不是什麼壞事,便順從孩子的意見盡挑些情節簡單,故事美麗動人的東西講,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不通世事。長大以後接觸到現實的生活便無所適從。

父親在這種時候應該明白一點:讓孩子永遠生活在童話中是不可能的,與其讓世界來向他展示殘酷的一面,不如由自己來一點點地告知。有意識地培養他看看《動物世界》來了解一下小動物們真實的生存環境,講故事時不要刻意回避那些經典卻有悲劇色彩的童話。你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不是童話,而就算童話也並不完全都是媽媽口中那麼寧靜美好。

教會孩子一些協調人際關系的應變手段

有個媽媽在網上寫了一則日記,她有對雙胞胎寶寶,因為是小孩子,免不了互相打鬧爭吵,搶奪玩具更是家常便飯。在發生搶東西時她總是幫著那個原來的“物主”奪回玩具,並告知那個搶奪者“玩具要哥倆分享,要有先來後到,他先拿到的就應該讓他先玩”。然而情況並沒有因為母親的干預而得到緩解,常常是她剛剛處理完走開,後腳就又聽見了被搶者的痛哭聲以及勝利者的歡笑聲。

後來父親發現了這個問題,他的處理方法與母親不同,他也教育孩子們“玩具要互相分享”,但是分享的概念在父親嘴中變成了“學著大家一起玩”,之後他會教孩子們一件玩具兩個人玩的方法。漸漸的,家裡的爭吵聲少了,媽媽驚異地發現兩個孩子和平共處的時間越來越多,齊心協力做一件事的時間也越來越多了。最後媽媽在日記裡感慨“看來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父親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啊!”(西米)

 

上一篇:《給孩子講點國學精粹》—《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
下一篇:讓心髒更強壯的9種方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