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淨土法要—誠敬乃修行之秘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光大師:淨土法要—誠敬乃修行之秘訣

 

印光法師開示: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豈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歷觀傳記高人,鹹皆視經像如視活佛。其敬畏之跡,雖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觀於“二祖立雪”,“程門立雪”,可見矣。今人視佛像如土木,視佛經如故紙。縱有信心,讀誦受持,亦不過供其口頭滑利而已,有何實益之可論也。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癡福而已。而此癡福,必倚之以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有了期。當以此意普告同侪,俾修須真修,行須實行。則其利溥矣。(增廣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二)
  敬之一法,乃世出世間學道之根本。若不主敬存誠,縱有所悟,必不能實得其益。以一落狂慧,決難事理圓融。偏執理性,不重修持,縱見理不錯,亦與魔外相去不遠。況既執理廢事,所悟之理,亦難的當。故曰,不貴子見地,只貴子行履。此舉世聰明人之大陷阱,不受此病,方可名為聰明。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翻成自誤誤人之流輩也。(文鈔續編卷上·致郭莊悟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鏟蹤滅跡。即歧途是非之念,亦無從生。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願。豈秘而不傳,獨傳於汝乎?若有暗地裡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然印光實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獨得之訣,不妨由汝之請,以普為天下之諸佛子告。其訣唯何?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鹹知,此道舉世鹹昧。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增廣文鈔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又示:居士無我,樂受磋磨。但有誤會光意之失,故首稱“師尊”,不用“印光法師”四字。未免於光於己,皆所未安。夫印光一粥飯僧耳。稱為法師,已經過分之極。然通途泛稱,亦不能不如是。至於不名,且稱為師尊,實失正名交友之道。下次切勿用此故套。
  至於署名之下,古今通用,凡平交皆當如是,非於尊者前方用“和南”、“頂禮”等也。今禮教陵遲,凡研究佛學者與知識信札,多皆用“合十”、“合掌”、“謹啟”等,而不肯稍屈。夫禹拜昌言。子夏喪明怨天,曾子責之,尚投杖而拜。是同侪有一言啟迪於我者,皆以屈禮謝之。今行於歧路,有所不決,擬欲問人尚須合掌。況欲資之以了生死大事,而以行路之儀奉之,是輕法也。輕法則不能實得法益。昔古靈贊禅師大悟後,欲報剃度師恩,多方啟迪。其師異之,令其為伊宣說。彼謂當設法座,令其師迎己升座禮拜,然後可說。其師依之,遂於言下大悟。使古靈不如此重法,其師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說,說亦只得文字知見而已。決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
  語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夫如來滅度,所存者唯經與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視之,則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則無過。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則其過彌天矣。讀誦佛經祖語,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否則是游戲法門,其利益不過多知多見,說得了了,一絲不得真實受用,乃道聽途說之能事也。
  古人於三寶分中,皆存實敬。不徒泛泛然口談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談一屈字,況實行乎?昔清世祖章皇帝,拜玉琳通琇禅師為師。尚欲取一法名,琇師謂帝王何須用此。彼不肯,祈取一丑字眼名之。玉琳乃書十余丑字,令其自選。乃取一“癡”字。其派在“行”字輩,故名“行癡”。凡與玉琳之法徒書,其署名則雲“法弟行癡和南”。
    開國之皇帝尚如此自屈,若以今人推之,當先加以刑,然後問法,方合其式。否則平人失其為平人,皇帝失其為皇帝矣。
  光於佛學,一無所得。如盲對五色,聾對五聲。了不知其如何為聲,如何為色。然於主敬存誠之表面,頗願竭我愚誠,以盡他山石之小益。既屬心交,當不以瑣屑棄之。(增廣文鈔卷一·復無錫尤惜陰居士書)

 

上一篇:印光大師:淨土法要—勿爭門庭調和法門
下一篇:印光大師:淨土法要—勿妄求量力行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