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學一樣東西的目的
「故知方便智亦不可思議,度生妙用,權化之法,全由此智也。」諸佛菩薩在十法界教化一切眾生,統統是這個智慧,小乘裡面講三千威儀,大乘裡面講八萬四千細行,說法門,八萬四千,無量法門,都是權智起用的,沒有權智哪來這些法門?大權妙用。「又從實智以求權智」,《般若經》上說的,實智是無知,權智是無所不知。怎麼求法?先求實智,實智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說了兩句話,「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無所不知就是方便智。我們今天的人觀念是錯誤的,他看我們也是錯誤的。他們一定要求知,廣學多聞,你不學你怎麼會知道?大家不都是這個看法嗎?你學才知道,你不學怎麼會知道?用這個觀念來教學,把人都教壞了,教什麼?都教成迷惑顛倒。佛菩薩不如是,佛菩薩教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中國老祖宗千萬年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提出教學的理念就一句話,「教之道,貴以專」。這什麼意思?專是求根本智,多是求後得智。但是沒有根本哪來的後得?所以後得智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後你才會尊敬祖宗,祖宗真有智慧,現在人比不上。
專學一樣東西,這是個方法,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求根本智。譬如叫你專學一部經,你每天就念這一部經,天天念,念到什麼?念到你自己一個妄念都沒有,把妄念全念掉了。這經裡頭的意思需不需要懂?不需要,懂不懂不重要。什麼東西重要?心集中在這一點,這也就是佛常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要把心訓練放在一個地方,放在一個地方就得定,佛家叫三昧。三昧沒有現前,你沒有功夫,你什麼都沒學到。一部經你老老實實去念它,老老實實去念,不要有妄想。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怎麼念?「離文字相」,不執著文字,「離名字相」,不執著名詞術語,「離心緣相」,不要去想經裡頭什麼意思,你就這麼老實去念,念個三、四年,這是一般普通的人,大概要三、四年的時間,他就得定,三昧就現前。得定是什麼境界?清淨心現前,清淨心是真心,再繼續有個三、四年,肯定開悟。他這一開悟,這個經裡的意思自然通了,不需要人講解他自己通了。不但這一部經通了,所有經全通了。為什麼?智慧開了。一切經都是從智慧裡頭流出來的,你智慧開了,你怎麼會不通達?不但佛經通了,所有宗教經典都通了,所有世出世間典籍也全通了,這麼個道理。這個法子太妙了。一切都通就是後得智,根本智得到之後,後得智是什麼?你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不要學的。
古時候這種例子很多,現前也有,只要你稍稍留意你就看到了。中國唐朝惠能大師,那是典型的榜樣。他是佛門一代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怎麼證得?放下證得的。一生雖然說在黃梅參學八個月,五祖道場裡面的講堂他沒去過,禅堂他也沒去過,最後傳法,半夜三更五祖召見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就成佛了。惠能開悟是成佛,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他那一年二十四歲。這一開悟怎麼樣?所有經全通了。《壇經》上記載的都是一些出家人向他請法,非常可惜沒有學道的人請他講《道德經》大意,沒有儒家的請他講四書五經的大意,如果有人問他,他全說得出來,他沒有一樣不通,全通了,不是只有佛經通,一切都通了。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轉識成智,那就是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這是成就根本智。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面得根本智,以後在外面參學,在獵人隊裡十五年,成就他的後得智。典型的例子,一點都不假。你就曉得在過去兩百年前儒釋道是怎樣教弟子,都不離開戒定慧三學,就是不離開這個原則。決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直到你開悟;你不開悟,這個功夫不能間斷,天天要做,一旦大徹大悟,完全解放了,佛法裡面叫解脫,你得大自在,你得大自由,沒有任何拘束。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必去問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