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憶佛念佛中即念反觀,反觀就是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空法師:憶佛念佛中即念反觀,反觀就是禅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底下一段講理一心。「《彌陀疏鈔》雲: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見谛故,名理一心也。」理一心,開悟了。聞佛名號,不只是憶佛念佛,在憶佛念佛當中他能修即念反觀,觀世音菩薩的修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在念佛裡有禅有教,反觀是禅。如果常讀大乘,佛在大乘經裡面講心性這些開示,在念佛當中能夠體究,體察、參究,不是研究,研究用心意識,參究是不用心意識。像宗門一樣提起疑情,不要求答案,就是有問題不求答案。為什麼?求答案你就用了第六意識,不求答案不用第六意識,時間久了豁然開悟。所謂是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沒有疑情不會開悟。你找答案就錯了,不找答案,我有問題在,沒有答案,才會豁然開悟,不一定在哪一句經文、不一定在哪一句佛號。鞫其根源,鞫跟審的意思是一樣的,追究它的根源。
  
  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這是什麼?這就是開悟,如果跟自己自性不能相應,他就不會開悟。怎麼體究之極就會忽然相應?因為自性裡沒有念頭。自性是什麼樣子?清淨平等覺這是自性。有沒有自性清淨覺這個名?沒有,名是假名。所以念佛念到雜念沒有了就是清淨,念到分別沒有了就是平等,念到迷惑破了就豁然覺悟,就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有執著、有分別永遠不開悟,這個要記住,分別執著要不放下,你搞經教搞一輩子,這就是我常講的佛學,你所得到的是什麼?叫佛學知識。佛學知識從哪裡來的?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現出來的,煩惱,他怎麼會開悟!所以佛法講參,大乘不管哪一宗,念佛也不例外,叫你參究,沒有叫你研究。參究是什麼?離心意識叫參究。離意,意是末那,末那是執著,就是不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不分別,不用第六意識,不分別、不執著;阿賴耶是妄想,阿賴耶是記憶,不需要想前想後,不需要妄想。心意識有,不用它,一心專注在佛號,對佛號有疑情不求解釋,時間久了他自然得三昧,叫念佛三昧。三昧得到之後不要放棄,繼續下去就會大徹大悟,這一悟,清淨平等覺全現前了,這是理一心。見谛,谛是真理,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沒有了,就好像夢醒過來,醒過來境界是什麼?是一真法界,你見到了,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現前了,這個境界現前就是你成佛了。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你所成的這個佛叫分證即佛,你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沒圓滿。這個不圓滿就是因為你還帶著妄想的習氣,也是大乘教裡面常說的無始無明煩惱的習氣,無始無明斷了,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了,真斷了。
  
  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老太婆,那個裡頭有沒有念到理一心不亂的?不敢說沒有,但是不多,會有,為什麼?他們從事一心再向上提就是理一心,你看他好像是個很胡塗的人,什麼都不知道,你問他什麼他回答你都是阿彌陀佛,他沒有第二念,功夫不得了!「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你不要看他愚,古大德常講愚不可及,聰明智慧的人比不上他,他心裡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種人在佛法裡講,這種人就是聖賢,不是凡人。凡人有妄想、有執著、有習氣,聖人沒有。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想成佛、成菩薩、成聖、成賢,這些經文開示我們就特別注意。蕅益大師《要解》裡講得好,「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這話講得好!這句佛號一定要念到心裡開悟,見本性佛這一句的意思就是禅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用念佛這個方法達到明心見性的結果,這就是理一心。「在一心中,理一心最為上也」,最可貴的是理一心。

 

    ...

 

    觀世音菩薩他的修行方法就是用耳根,所以菩薩慈悲,千處祈求千處應,他不是先見到,他是先聽到。接受到有緣眾生的感,菩薩自然就應,用什麼方式應?《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說明一個什麼事實?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自己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他怎麼會有分別執著。所以,佛菩薩在世間現身,在六道、在世間現身,都是如幻如夢。你跟他有緣,你見到他了,沒有緣的人沒見到他。見到他一定得利益,他會讓你感受,我們中國人講氣分,外國人說磁場,你感受他的磁場。在這個磁場裡面,煩惱不生,習氣不會現前,正知、正覺、正念會現前。為什麼?他跟自性通了,五倫、四維、八德,佛家所說的三藏、三學、三慧,六根、六塵、六識,這些東西無非性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因為有障礙,它不能現前。我們今天有煩惱障、有所知障,這叫二障。煩惱裡頭,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它們起作用就是輪回,迷惑、造業、受報,受報時候又迷惑、又造業、又受報,永遠在流轉,它停不下來。如果哪一天停下來,六道就沒有了。我們只要知道六道還在,我們就肯定自己煩惱習氣沒斷,為什麼?斷掉它不存在了。沒有斷,外面境界會影響我們,心為境轉很苦,六道眾生。真正覺悟了,轉過來了,你就得自在,轉過來怎麼樣?是境隨心轉,不一樣了。我心善,境界沒有一樣不善,我心惡,這世間沒有一樣不惡,就是外面境界隨著我們自心轉。

  

  觀世音菩薩修耳根,耳是聞,他聞自性,自性之外的他不緣,專一。所以,他修的法門叫反聞自性。《楞嚴經》上說,「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無上道是妙覺果位;換句話說,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不是普通人,妙覺位再來的。妙覺再來,永遠不失妙覺,也就是說,他永遠不曾起心動念過。為什麼?起心動念這個虛妄的境界沒有了。那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也度不了眾生,境界沒有了,你度什麼?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觀音菩薩真實慈悲,遍法界虛空界,剎土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哪個眾生有苦難他全知道,他化身去了,分身去了。自己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坐在那裡聽經如如不動,神識從頭頂上出去,到哪裡去?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講經教學的道場他全知道,他去聽經去了。諸佛所講的經論不是相同的,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所說的這一切經,他都圓滿的得到了。得到之後,告訴諸位,災難來了害不害怕?告訴大家沒事。災難發生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心不動,這比什麼都重要。要坦然、要鎮定,我們這個心不會被境界所轉,說一句容易懂的話,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這是第一樁重要大事。你不怕,你就生智慧,你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怕一害怕,心一亂,那就麻煩大了,就隨業流轉。所以在平常一定要養成,叫修養,養成什麼?養成真正認識生命,就是要肯定生命是不生不滅的,你就不會怕死了。

 

    ...

 

    所以「耳當自端」舉這一個例子,即為觀音大士反聞自性之耳根圓通。「大士不逐聞塵,返聞自性,是為端耳」,因為觀音大士這個法門與我們念佛有密切關系。你看印光大師,這是依循過去祖師大德的教誨,教我們怎麼念法。佛號從心中生起,這個注意,怎麼注意?我心是阿彌陀佛,所以佛號從心中生起。心裡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外頭來的,不是你心裡頭的。這個意思很深,又不能不知道。心裡頭真有,什麼是真有?念念不忘,是心裡頭第一樁心事,念念不忘。有時候好像忘記,其實沒忘。就像我早年在台北景美我們的華藏圖書館,過年的時候,有一位老居士,應該有七十多歲,過年,來拜年、來看我。告訴我,他說:法師,我這幾年念佛功夫很得力。我說:好,太難得了!他說:我什麼都放下了,可是還是有一樁沒放下。我說:什麼東西沒放下?孫子沒放下。他並沒有一天到晚孫子孫子,他沒有,他沒有念。但是什麼?他真的心裡沒有放下。我就告訴他,我說:你把阿彌陀佛跟你孫子兩個對調一下,你就成功了。怎麼對調?孫子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孫子,這個念頭一改變的時候,你的功夫真得力了。

  

  這個對調會不會有罪過?你要曉得,你那個孫子真的是阿彌陀佛,他不是假的。誰說的?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的孫子是眾生,他本來是佛,他本來是哪一尊佛?本來就是阿彌陀佛。你能做如是觀,你的境界就轉過來了。這不是大不敬,這是幫助你到西方極樂去成佛。你到極樂世界成什麼佛?你跟阿彌陀佛學的,你將來學成了,還不就是阿彌陀佛嗎?阿彌陀佛絕對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我是阿彌陀佛,你們可不能用我的名字」,阿彌陀佛絕對不會說這個話的。阿彌陀佛是究竟圓滿佛,每一尊佛都能修到究竟圓滿,修到究竟圓滿就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所有一切諸佛的通號,每一尊佛都能稱阿彌陀佛。佛沒有名號,從究竟圓滿上來講,統統是阿彌陀佛。那釋迦牟尼呢?釋迦牟尼這個名號是教化眾生,從眾生上起的,釋迦是仁慈,牟尼是清淨。我們要問,哪一尊佛不清淨,哪一尊佛不仁慈?每一尊佛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是性德,菩薩的名號是修德,性修不二,性修一如,這華嚴境界。所以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不是妄想,是幫助我們提觀照功夫,在一切時、一切處統統能提得起來,這叫真念佛人。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第二念是阿彌陀佛,第三念是阿彌陀佛,一切念全是阿彌陀佛。你怎麼不會往生?肯定往生!麻煩出在哪裡?麻煩就出在執著,執著是錯的,執著是末那變現出來的。末那是染污,染污的根源。這個根必須把它拔掉,就用這一句名號,把所有一切不善的根全拔掉了,這個東西太好了。淨宗無比殊勝方便,令一切有緣眾生,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修行方法,他真聽懂了,真聽明白了,依教奉行,他這一生肯定作佛去了。

  

  所以「不逐聞塵」,塵是什麼?聲音,音聲,色相、音聲,不會受它的影響。你聽到了、你看到了不受影響,要在這個裡面學習。我們一般像看電影一樣,你可以欣賞它,你不會生起執著的心,不可能生起;也就是說,你不會占有它,不會想把這個擁為己有,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占有的念頭、沒有支配的念頭,盡情去欣賞。欣賞什麼?自性之美,自性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自性變成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你都可以欣賞。不能迷,什麼叫迷?起貪瞋癡慢就迷了。欣賞當中不生貪瞋癡慢,這是什麼?方老師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貪瞋癡慢,不生煩惱,他生智慧不生煩惱。他會贊歎,自性無量無邊的功德,能生能現,不思議的境界,叫佛知佛見。你看《華嚴經》,華嚴境界多美、多殊勝,自性變現的。六道輪回,地獄、餓鬼、畜生都是自性變現的,那是自性一念不善變現的,諸佛菩薩境界是一念純善變現的。善跟不善平等的,因為你沒有分別,你沒有差別,平等境界現前。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八十九面第六行,最後兩個字看起:

  

  「大士不逐聞塵,返聞自性,是為端耳。如是演申,不逐色塵,返觀自性,是為端目。如是六根,不逐六塵,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為第一也」。這一段文說的是《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他是怎麼成佛的?他是怎麼修的?在《楞嚴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就是經文裡面講的,「各自端守」,端正身心。以觀音菩薩為例子,觀音菩薩是耳根,他的功夫是六根裡面的耳根。耳是對外面的,它的境界是音聲,我們一般人耳都是向外,會被外面境界影響。觀音菩薩他用的是相反的,他聞自性,不向外面,就是不逐聞塵,聞塵就是音聲。所以他回過頭來反聞自性,用這個方法他得到禅定,從禅定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了。如果我們對外,肯定會被外面境界染污,受外面境界的影響,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生起貪瞋癡慢,這就叫造業。用菩薩這個例子,我們將它引申,如果我們眼不逐色塵,眼的對象是色,不逐色塵,能夠反觀自性,那我們的眼就端正了。觀世音菩薩耳根端正了,眼也端正了。

  

  「如是六根,不逐六塵,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為第一也」。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不是初學的境界,連老修也達不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這個功夫不容易!現在在這個時代,能夠用觀世音菩薩這種方法的,可能就找不到了,沒有人能夠像觀音菩薩。那我們要成就怎麼辦?只有一個方法,念佛,這個方法跟反聞自性比起來容易太多了。反過來之後,眼所見的是色性,耳所聽的是聲性,身所觸的是觸性,明心見性。這個道理我們懂得,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可是做不到。念佛這個方法,我們有地方下手,我們能做到。念佛容易,功夫淺深不等,講到最深處,比觀世音菩薩這個方法還要高。確確實實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或者在一切法門當中,念佛是第一。念佛人也必須要端正身心,不但我們往生有把握,往生的品位就很高。所以前面淺的解釋,身心端正舉儒家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取這個。我們六根不應該接觸的,我們盡量遠離,這樣就好。凡夫煩惱習氣很重,只有遠離干擾,這是最高明的一個方法。

 

上一篇:淨空法師: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己,是自己的自性佛
下一篇:淨空法師:如何在平時訓練看破放下,對治煩惱習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