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對“僧人”的必備禮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1)尊敬僧的意義
      
      僧在通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戒叉摩那尼等,不論男女老少,都在僧的范圍內。在家佛教徒通常稱呼出家人為“師父”或“法師”,出家人的身份於在家佛教徒的心目中,是介於教師與父母之間。那麼,在家中佛教徒對“法師”、“師父”,應該有怎樣的禮節呢?由於僧與法、佛並列為三寶,僧的地位與法和佛一樣。佛陀曾說,不要把他看作跟別人不同,“我亦僧數”——佛陀也是僧的一部分。因此,對僧的禮節,有些地方,跟對佛的禮節一樣,比方:佛教徒見了佛要頂禮,見了出家眾,同樣也要頂禮。當然,有些佛教徒,心中可能會不以為然。佛陀是教主,是德行圓滿者,佛弟子頂禮他是理所當然;但,出家眾修學程度不一,如何能跟佛陀比,何以也要在家佛教徒向出家眾頂禮呢?
      
      的確,僧人中,要分別真情為,有菩薩僧、聲聞僧、凡夫僧、福田僧的不同。在人們的觀念裡,菩薩僧與聲聞僧,實在是值得尊敬頂禮;至於普通的凡夫僧,跟一般人並沒有兩樣,只不過是出了出家相而已,如何也跟聖賢僧,乃至佛陀同受信徒的禮遇呢?當然,這是有它的道理的。我們來看一段經文——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說:“善男子,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捨利弗、目犍連等,是聲聞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聖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款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敬無量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
      
      “復有一類名福田僧,於佛捨利及佛形象,並諸法僧聖所制戒深生敬信。自無邪見,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贊歎一乘;深信因果,常發善願,隨其過犯,悔除業障。當知是人信三寶力,勝諸外道百千萬倍,亦勝四種輪聖王,何況余類一切眾生,如爵金華,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華,正見比丘亦復如是,勝余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無有窮盡,與供養前三真實僧,所獲功德正等無量”(見大正藏第三冊二九九頁下及三 OO頁上)
      
      從這段經文中,就可以知道,雖然是個凡夫僧,跟普通人似乎沒有兩樣,但因為他深信佛法僧三寶與戒律;心中沒有邪見,也勸除他人不要有邪見,並且講說佛未能宣揚成佛的難得;做事情又不敢違背因果,所以他心中是充滿善念的;自己偶一不小心有了過失犯錯,就會馬上忏悔改過。如此的出家人,雖然是凡夫,也值得我們加以禮敬;就算有些出家人毀犯了重戒,但只要不失正見,仍然是眾生的福田,尊敬、供養於他,依然獲福我量!
      
      相反的,如果有人看了出家人犯了戒、做了壞事情,就加以蔑視、呵罵,這是佛陀所不允許的。〈〈地藏十輪經〉〉卷三曾談到一個出家人——
      
      “若有破戒,行諸惡法,內懷腐敗,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而諸有情睹其形相,應生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聚。何等為十?(文長不錄,請見大正藏十三冊七三六頁中)——善男了,於我法中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睹形相,生此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寶聚。是故一切國王、大臣、宰相,決定不合以鞭杖等打其身、或關閉牢獄、或復呵罵、或支解其身斷其命。
      
      “復次,大梵!若有依我法而出家者,犯戒惡行、內懷腐敗,如穢蝸螺……恆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比丘,雖破禁戒,行諸惡行,而為一切天、龍……人、非人等作善知識,示導無量功德伏藏。如是比丘,雖非法器,而剃須發、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諸賢聖。因見彼故,無量有情種種善根皆得生長;又能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磐正路。是故依我法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我尚不計轉輪聖王及余國王、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特等捶拷其身、或用牢獄、或復呵罵、或支解其身斷其命,況依非法。”
      
      “大梵!如是破戒惡行比丘,雖於我法毗奈耶中,名為死屍,而有出家戒德余勢,能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惡行比丘,一切白衣皆應守護、恭敬、供養;我終不許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我唯許清淨眾,於布薩時或自瓷時驅擯令出,一切給施四方僧物、飲食資具不聽受用,一切沙門毗奈耶事,皆令驅出不得在眾。而我不許國其鞭杖系縛斷命。”(見大正藏十三冊七三六頁下至七三七頁上)
      
      三寶雖然以佛為首,並且依佛而有法、僧;但佛陀圓寂之後,三寶則以僧為首,佛與法皆依僧而立。《華嚴經忏儀》卷三十六說:“今末法之時,僧寶上首,若皈於僧,了成總皈三寶之福;乃至破戒僧,說應皈敬,何況持戒之僧。”(見續藏一二八冊六五四頁下)
      
      當然,因果報應是公平的,不會因為是出家人造惡業就不必受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出家人仍然跟一般人一樣。只是,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功德,只要袈裟仍在身,雖然犯了禁戒,暗行惡行,在家人依然必須尊敬其身份——就當作佛陀的後代,來加以尊敬吧!有一份恭敬自有一份功德,何樂而不為?至於犯戒造惡的出家眾,有一天,自然會受到他應得的報應,不用擔心會不公平。
      
      佛陀,圓寂已久,佛法——佛經又都是古代的語文,不是現代的每個人都看得懂,難得有人發心出家,專心研究佛法、修持佛法,進而弘揚佛法,這不值得人們尊敬嗎?
      
      出家,是要捨離世俗的種種欲樂,並且,辭親割愛;另外,也要忍受誤解佛法者的譏諷,和某些外道的惡意攻擊。出家,豈是容易的?
      
      由於出家的不易,所以,佛陀要求人們對出家眾,不論聖凡、不論男女老少,乃至持犯戒者,都一律以平等心加以禮敬。佛法的流傳,主要是靠僧眾的弘揚,雖然在家眾也可弘揚佛法,但卻不能彰顯出佛法所要到達的目標——清淨五解脫的相貌。而出家眾,一件袈裟或一身長袍,無牽無掛的, 自然帶給他一種清淨、解脫的感覺,便人心向於佛法。

      (2)行為上的禮節
      
      所以,在家佛教徒對僧的禮節,也是不可少的。在家人遇到出家眾,如果是在室內,應該行五體投地的頂禮;只要是出家眾,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一律頂禮。頂禮的時候,是向著佛的方向頂禮,所以,也等於是在向佛頂禮。頂禮的時候,要說:“頂禮師父三拜”,或“頂禮法師三拜”,受頂禮的法師會說:“一拜就好。”那麼,一拜之後,就不要再拜了。有些法師較謙虛,會說:“問訊就好。”那麼,就不要頂禮,依法法師的意思,問訊就好了。
      
      能夠對出家眾,不論男女老少,也不分識與不識,見面時,都行五體投地的頂禮不但可以折服自己的我慢,也是一種難得的修養,自然會給人一種良好的印象,法師如果要開示你,必然也會認真點。因此,如果要向法師請示,一定要頂禮。這表示你的謙虛受教。
      
      就算不頂禮,見了出家眾,也應該行個問訊禮。如果在家佛教徒見了出家法師,連個問訊也沒有,那就不知會給予人怎樣的感覺了,人家可能會覺得你不是個佛教徒——至少,不是個正信的佛教徒吧?要不然,怎麼連個佛教徒初步的禮節也不知道呢?要不然,怎麼連個佛教徒初步的佛教徒,而你竟然沒有這種初步的禮節,那麼,你給人家的印象,將會更壞了,別人一定會認為你貢高我慢!不然,就是認為你沒讀書,程度低,連這種禮節都不知道!想想看,一個小小的禮節,會給人產生這麼大的印象,禮節是不是很重要呢?那就不問可知了。
      
      因此,在家佛教徒見到了出家法師,不論識與不識,最越劇骊,都要行個問訊禮,不可因為跟法師很熟,就可以免了它,也不可以因為跟法師不認識,就視若無睹。
      
      同時,問訊的時候,要記住;對長輩的問訊,必須合掌兼低頭、彎腰,成九十度鞠躬才行,不可只是合掌,身首都不動,昂然而立,這是長輩對晚輩之禮。譬如:當在家眾對法師問訊,法師合掌,便算是是回禮了,不必也低頭彎腰九十度鞠躬。常見到很多在家眾見到了也家法師,都是昂然而立,只是合掌,這實在不成禮節——不是問訊禮、不是在佛教徒對出家法師應有的禮節。這點,希望在家佛教徒能夠注意一下。
      
      我國的佛教,屬於改革式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弘揚佛法,度化眾生。因此,必須講究方便,不若傳統式的佛教——也就是目前流傳於錫蘭、泰國的南傳佛教那麼的嚴守規矩。
      
      在泰國,在家眾是不敢跟郵家法師同桌而食的。因為,給予出家眾的馀食,是屬於供養,如果在家也與出家法師同桌而食,豈不也接受供養了?在家人如何消受得了?因此,出家眾吃飯時,在家人只在旁邊當侍者,為出家眾添飯或作其他的服務。但在台灣,則不拘此節,在家人常是跟出家法師同桌而食;甚至在家人到寺院去,都有勞出家眾為他煮飯菜呢。當然,這對出家人來說,是在行菩薩道,是在方便攝化眾生,無可厚非。只是,在家佛教徒必須知道,這有損於自己的福德,對寺院或法師,應有所付出,以彌補自己的損失。
      
      另外,談到供養的禮節,也是很重要的。供養是指下對上,也就是說,凡是身份較低的人給予身份比自己高的人東西,都可以說是一種供養。曾經見到不少在家佛教徒給予法師東西,卻說:“師父,這個跟你結緣。”總會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覺。結緣是法師給予信徒東西時說的,是上對下的一種慈悲語氣與客氣話。在家眾給予出家眾東西,應該說:“師父,這個供養您。”要不然,就說這個給您也也要,說要跟師父結緣,話中之意就表示代要度化這個師父了。在家眾要度化出家眾,那你真是維摩诘居士了!但,是嗎?
      
      佛養在佛教中,也有它的儀式,無論是對佛或對出家法師供養,都必須雙膝跪下,然後將要供養的東西,雙手奉上,才成供養的樣子。有些在家佛教徒從養法師時,卻不是這樣,而是站著,將東西隨手拿給法師。更有法師坐著,有家眾站著,比法師高,隨手將東西拿給法師,說要供養法師。請想想看,這種動作像是在供養嗎?不然不像!這像長輩在分東西給晚輩。你說:是不是?
      
      因此,供養者必須雙膝跪下,然後,將要供養的東西,雙手奉上,才成個供養的樣子。就算方便一點,不必跪下,也要彎個腰,雙手奉上,孝像個下對上的供養。
      
      大乘佛教比較和光同塵,法師也都很隨和,因此,有些佛教就會有不拘小節的習慣。其實,應該有的禮節,還是要有的。
      
      (3)書信上的禮節
      
      除了與法師相處時,必須注意應有的禮節之外,書信的禮節也是不可少的。本人出家以來,所接到在家居士寫來的信,幾乎十封中有九封,在稱呼法師與自稱上,都寫得不適當,必裡難免感慨,現代的佛教徒,何以在書信上,如此的外行?所以,順便也將佛教徒書信上的禮節,做個介紹。
      
      首先談到信封上的寫法。在家佛教徒寫給出家眾的信,可以不必寫姓,因為我國的了家人都是冠於佛陀的姓,一律姓“釋”,不像世俗有百家之姓,所以只要寫法號或未能名就可以了。只是,必須在法號(法名)間加以“上下”的稱呼, 如:“上慧下安”。“上下”兩字應該比法號(法名)小一點,並且,寫在法號稍右的地方。
      
      “上下”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一種尊敬語,可能也有“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意義(是否如此,有待考證。)而這正是出家眾的目標。出家就是為了要上求佛法、實證佛法,然後,去度化眾生,與佛法的崇高比起來,眾生自然只有居下了。因此,度化眾生,又樂為“下化眾生”。在稱呼出家眾法號(法名)時冠以“上下”,不但含有尊敬的意味——尊敬於了家眾的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無形中,還具有警惕對方的意義在,等於說:某某法師,你有不有在上求佛法、下化眾生呀?!因此 ,寫給出家眾的信,名字間加上“上下”,具有它的特別意義。
      
      在此,順便一提,平常,佛教徒遇到不認識的法師,要請問他的法號時,也不可以直問:“法師,你的法號叫什麼?”或“名字叫什麼?”這種問法,是沒有禮貌的,應該問:“法師,請問您的‘上下’怎麼稱呼?”如此,才合乎佛教徒的禮節。
      
      現在言歸正傳。法號(法名)下的稱呼,如果是年紀較長的法師,可以稱為“老法師”、“大法師”;有名望的,就稱為“大師”也要以;與年齡相差不多的,寫“法師”就可以了。另外,看對方是專攻哪一法門,以及佛教界如何認定他,來加以稱呼也可能。譬如:“律師”“禅師、“論師”、“尊師”等等。法師之下的稱謂,也是很得要的。凡是有封口的信封,必須寫上“啟”字,才算有禮貌。
      
      常見到一些有封口的信,都是寫“N睡“字,這就會給人一種不懂禮貌的感覺。”收“是用在明信片上:因為明信片沒有封口,自然無可“啟”,只要對方收到,翻到背面一看就可以。但信封就不同了,信是放在信封裡面,對方收到信之後,是不是要勞動他的手來“啟”開信封,寫上“啟”字,就含有請對方高抬貴手,“啟”開封口,看看裡面的意味,這不就顯得很有禮貌與客氣嗎?如果信封寫“收”字,好像是說,你收到信就好了,不必啟開來看。不必啟開信封來看裡面的信,人家又怎麼知道你要告訴他什麼?你又何必寫信給他呢?這不就令人覺得很不有禮貌?由此可知,“收”與“啟”給人家的感覺,有如此大的差別,寫信的人,怎能不注意呢?
      
      為了增加信封上的禮貌,在“啟”字上,往往還一些稱謂。比方:“尊啟”、“慈啟”、“道啟”——這是寫長輩的稱謂,也適合在家佛教徒寫給出家眾來用。有時候,會看到在家居士寫給出家眾法師的信,寫的是“淨啟”,這是不對的。“淨啟”是長輩寫給晚輩時所采用。比方:法師寫信給在家居士,就可以用“某某居士淨啟”,平輩通信,也可以寫“淨啟”,平輩通信,也可以寫“淨啟”;但寫長輩的信便不適合如此寫,會給人目無尊長的感覺——至於明信片“收”字上的稱謂,與信封上的一樣,因此不再說明。
      
      以上談的是信封上的稱呼寫法,現在現來說信內的稱呼。
      
      在家佛教徒寫信給出家法師,開首上應該如何稱呼呢?如果是自己的皈依師父,就直稱“師父”就可以了,或者稱“恩師”、“上人”、“師尊”、“吾師”也可以,不必寫對方的法號(法名),這就如世俗寫信給自己父母或至親,也只是寫“父母”或“伯父”、“叔父”、“舅父”,不必寫對方的名字,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寫給皈依法師以外的法師,則要看對方年紀小大而定,年齡較大的,可以稱為“老和尚”、“大和尚”、“長老”或“老法師”、“大法師”,同樣不必寫上對方的法號(法名)。這是含有避諱的意思——在中國禮俗上,晚輩對長輩不敢直呼其名,直呼長輩的名會被認為不尊敬長輩,沒教養。
      
      寫給跟自己年齡相差不多的出家眾,則可以寫上對方的法號或法名,惟必須冠以“上下”,像前面所說信封上的寫法。但也可以不必寫對方的法號(法名),只寫上“師父”或“法師”、“大德”、“住持”等,也是可以。因為在信封的封面上,已經寫上對方的法號,有了稱呼。
      
      接著再來變,“師父”或“法師”等下面,要怎樣寫呢?對於在家居士來說,所有出家眾的身份,都是屬於長輩的身份,因此,要以稱呼長輩的方式來寫,即“慈鑒”、“尊鑒”或“慈座”、“尊座”、“仁座”,以及“佛眼”、“道度也是可以的。
      
      那麼,結尾又應該如何祝賀對方呢?在祝賀方面,可以用“敬請”、“恭請”、“順請”或“敬頌”、“恭頌”、“跪頌”、“順頌”、以及“敬叩”、“恭叩”、“跪叩”等。至於應該祝賀對方怎麼的言語,才適當呢?可以用“慈安”、“尊安”、“法化無疆”、“慈航普渡”、“福慧無量”、“得大自在”、“智慧圓滿”、“法喜無量”以及其他含有吉祥意味,並且兼能表達出晚輩對長輩敬意的言詞,都可以使用。
      
      最後,談到信末的自署。如果是寫給皈依師父的信,可以自稱“弟子”或“皈依弟子”及“徒”,寫信皈依師父以外法師的信,自稱上可用“三寶弟子”,然後寫上自己的姓名。姓名上寫下“頂禮”、或“跪白”、“和南”。但以“頂禮”比較適當;因為,佛教徒在佛法僧三寶之前,以頂禮為主要的禮節。有些在家居士寫給出家法師和信,信末姓名下寫“合十”、“合掌”,這是不適當的。“合十”、“合掌”適用於平輩,以及長輩寫給晚輩的信中。如果晚輩寫給長輩的信,不寫“頂禮”也可以寫“問訊”,總比“合十”、“合掌”好:但總不如“頂禮”來得適當。

·文章評論:
 

上一篇:居士進寺院的禮儀
下一篇:上香必備知識(詳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