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傳承祖師曰:“若於輪回不起厭離之心,縱示再高見解之心法,然心與法背道而馳故。”也就是說,如果內心沒有生起出離心,無論我們說自己現前所修學的是遠道法相乘,近道金剛乘,還是捷徑之道無上竅訣大圓滿,修行皆無有利益。因此,出離心非常重要,時時都要修持出離心。
比如說我們每天早上起床修法的時候,首先就要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是如何發願的,是否具備有出離心。若要是不具備出離心,只是口中說願從事的一切善法都能成辦解脫,而實際當中,內心所追求的目標仍舊是世間的一切財富,那麼只能說明早上你所修學的法,無論是成熟口訣法、上師瑜伽導修還是五加行等等,都已變成追求世間福報非成為解脫之因。
這樣的修法並沒有什麼意義,此時若還願意繼續修法的話,那還不如先把原先的修法暫時擱置一旁,而多修一些出離心。若內心不願意修學的話,那倒不如繼續睡覺吧。因為睡覺是在輪回范疇之中,如是不具備出離心之修學也是在輪回范疇之中,那麼輪回與輪回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原先我們所習慣的輪回方式,對我們來說,還更舒適一些,因為早起打坐誦經的輪回方式相對來說更辛苦。那麼既然最終得到的結果都是輪回的話,為什麼不按照前面想睡就睡,想玩就玩的輪回方式去輪回呢?
如是傳講的目的,就是告誡大家出離心的重要性。因為當我們初次開始步入佛門之時,對這些理趣可能並不是很了解,因此行持種種善法,是希望獲得一些加持。可是加持到底在何處呢?加持難道是在三門之外嗎?如果加持不在自己的身口意三門之上,那麼這個加持對我們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因此,我們想知道自己是否得到加持,就看看自己身有多少改變,語有多少改變,尤其是心有多麼大的改變。從出世間角度來觀待,就看看自己內心的貪嗔癡煩惱是否減少,信心和慈悲心有多少增長。要是不具有這些改變的話,那只能說明你對加持的理解可能還比較迷茫。
就像初次很多居士每見到一位導師,都祈請這位導師是否能將手置於他的頭頂之上,並且為他念誦四句加持偈等等。但這種求學方式都還是一種初入佛門者的行為,而現前我們對佛法已經有所了解之後,就應該要更加客觀一些才對。
因為我們現前對這些理趣都已經了解一些了,也都在修學佛法,無論我們從事的是何種修法,目的都是為了成辦解脫,那麼就要時時反觀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出離心是否具備,所修學的佛法是否與解脫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