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習禅影錄摘選(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南師懷瑾習禅影錄摘選(2)

 阿彌陀佛像多半畫的塑的是立像。從外型說,代表度人無休歇。立有立的樣子,要像阿彌陀佛的樣子,眼睛瞇成一條縫。慈悲祥和,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要照這個樣子用功,走著也要用功。怎麼用功呢?念頭坦坦然然,就這麼走,比打坐都好,頭要向後稍仰,眼要瞇成一條縫,不要向兩旁看,胳臂要擺開。盡量地擺動。頭正眼正,不要放逸,莫打妄想,要象打坐時一樣,坦然而住。要行而忘行,住而忘住,像阿彌陀佛一樣的慈悲祥和。

你看初生的嬰兒手幾乎不大動的。最愛動他那兩條腿子。這就活力旺盛的表現。再看那老年人,年老力衰了,先是兩腿的知覺麻木不仁,最後甚至兩腿癱瘓,這是活力衰退的緣故。過去一般禅堂的規矩。坐多行少,兩腿運動量不夠,所以氣脈不能暢通,不能得定。同時要知道坐是禅,行也是禅,乃至語默動靜,無一而非禅。一定要弄成林雕泥塑的樣子才算禅嗎?禅是活潑潑的。什麼都不知道了,才算定嗎?那是外道定,禅宗所不取。

那麼,什麼是禅呢?告訴你,圓明清淨就是禅,不是麻木不仁,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外面一切聲音動作清清楚楚,而此心靈靈明明,了無掛礙,毫無執著,一片祥和,一味的慈悲。把心放開,不要在身上搞,把心放下。“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生了也無礙呀!妄念來了隨他來好了,不要去壓制它,久而久之它就不來了。不要去修正它。昏沉來了,讓它去昏沉好了,昏沉過去了,自然清明了。不要勉強提起精神來對治它。“六根才動被雲遮”,動也無礙呀,那知道六根動的那個東西並沒有動過呀!
、、、、、、、、、、、、、、、、、、、、、、、、、、、、、、、、、、、、、、、、、、、、、、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生滅如何生滅?當生的時候它就生,當滅的時候就滅,一步一步。生滅滅生,誰要你去滅它!如果百事不知,才是學佛,學木石去好了。如片雲點太清裡,坦然而住,生滅又有什麼妨礙呢?就是這樣,坦然而住。圓明清淨,動靜二相,一切了然,無掛無礙,你聽雞鳴狗叫,客人來叫門,聽得清清楚楚,哪個掛礙你呢?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誰無念,誰無生。”無念是你,無生是你,念佛的也是你。真無生,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無生無不生。木石人沒有靈性,不能成佛。真正體會到清淨圓明,就是我,不要求無相。所謂一念清淨,如何清淨?沒有清淨之相可取。(師擊香板一下)你看多清淨啊,雞鳴狗吠,清清明明,行住坐臥,都在修行。

雖然在走路,還是像打坐一樣,輕輕松松,嚴嚴謹謹,不管前面有人,不管後面有人,心中無事,不要放逸,就照這樣經行就對了,就是一動一靜之間,走不是動嗎?香板一敲,停下來不是靜嗎?這一動一靜之間的“這個”,要看清楚。

同安察禅師有詩曰:“問君心印作何顏,心印誰人敢授傳?歷劫坦然無異色,呼為心印早虛言,須知本自靈空性,將喻紅爐火裡蓮。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火裡現蓮花,自性如此也。

“真不立,妄本空。”(師擊香板一下,)你看到個什麼?看到個“什麼也沒有”,認得清這個“什麼也沒有”就差不多了。“有無俱遣不空空”,你不求空自然空啊!你向哪裡去求空啊!“第一義”在哪裡呀!在第九義上!大家都被第一義捆死了,害苦了。愛昏沉時就昏沉,愛散亂時就散亂,就這樣坐一枝香看。

不追尋,不修正,不調整。坦然而住。(師擊香板一下――)

這是什麼?清清淨淨的,本自具足,能生萬法。就是這個,把握住這個!“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
、、、、、、、、、、、、、、、、、、、、、、、、、、、、、、、、、、、、、、、、、、、、 

平靜的時候,妄念提都提不起來,但偶一不慎,喜怒哀樂之情發起來,更厲害,此心不能安,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修行必然的經過。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覺,到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品五明,才到如來果位,此漸修之路也,豈有那麼容易呀?修行人要“防微杜漸”,此心不能安,是你氣機沒有歸元,觸到你的感官,所以不得安。凡夫心脈只開一脈,到八脈具開時,氣機動得更厲害,佛經裡都有對治法門,用之皆有效。密宗用戲曼歌舞來疏解它。禅宗修法對此不安之一念,都不用對治法門,正念一提,三際托空,心就安了。重新安了以後,功用見地,又更進一步了。
、、、、、、、、、、、、、、、、、、、、、、、、、、、、、、、、、、、、、、、、、、、、、、 

楊管老問我“沒有見道以前,知道這個是道,見道以後又發生疑情,以為這就是道嗎?又有些信不過,這是什麼道理?”現在我要用禅家的風范回你一句:“這不是道?你把道拿來給我看!”參!

你在清淨圓明以後,忽然變去,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是煩惱魔。如何破去此魔?一念清淨,魔既是佛。此心坦然平靜,天人都不知道的樂處,何況是魔呢?不求靜,不求定,要跑出去,就讓他跑出去,你那個知道它跑出去的那個沒有動過。

魯居士啊!你住得遠,又不好學深思,這次以後,要好好把持住,不要把它丟了。這些話都好好記著。見道以後,何以會變去呢,初見清淨圓明,貴為黃金,過些時就跑去了,不要抓住它,有一點抓住它的心,就是後天的執著,它就跑了,不去抓它,它反而在那裡,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清淨圓明本來沒有離開過你嘛!何用你去用心抓它呢!俗語說:“沒有問題,請放心好了。”這放心二字,雖不是佛經裡的話,但是修行的人真能放心就好了。

不要求清淨,本自清淨,何須更求清淨。把清淨也要放下,放下更放下,放到無可放處,這就是你安身立命之處。“損之又損,以至於無。”就是這個道理。

你們聽!風聲樹聲,一陣陣,一聲聲,清清靜靜,都在你的心內。肇法師說:“會萬物於己者,其為聖人乎。”

當我初入道時,我的老師印證我,說我明白了。平時我最怕鬼,一夜,到墳場去坐,完全不怕鬼了。眼通,耳通也經驗一番過來,馬上被老師打破。到峨眉閉關,也時常發生楊居士一樣的問題。七月十五夜裡我在山上施食度鬼,普賢菩薩大放光明,為我證明。以後出關到各地參訪,乃至遍學顯密等教,經常起疑。深信不疑至今,不過十五六年耳。古人說,大悟十八回,小悟無數回,也確有道理,談何容易。得無所得,了無所了,就是要認清此心。認識了此心清淨,還是要養它,會有種種變化。如何培養此心?修禅定。“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不是比喻,真的像看電影一樣,如夢如幻的呀!凡夫境界都是向外跑的,一板子之下,向裡跑了,放射的電能向內收回,全宇宙的電能一起向你射來,而你心性沒有通達,不易接受,所以時時會有退心。

《法華經》最重要的幾句話:“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信“一心是佛,一心成佛”此外並無二事。(對楊管老說:)信心清淨,便生實相。須知不明心見性,不能除去貪嗔癡。了無一物--就是本來面目,什麼是本來面目?本來無面目。你參參看!

理是障道的,但是當你見道以後,就不怕理障了。

十方諸佛,皆從定中得來。如何定法?認清本來面目!氣機發動了,把它由海底沖上頂去,與天地合一。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乃養氣而已。當心佛法如何?

華嚴境界,是一真法界。真者真心也,清淨圓明之心也,見著真心以後要入一真法界。“出息不隨外緣,入息不居蘊界。”靈明一點。我們這個身體只不過是大宇宙中之一點而已。不要亂聽啊!魯居士還是守丹田,聽呼吸。好好坐一堂啊,放心去坐,我給你們看著。

明末朱舜水先生乘海船去日本,遇到大台風,看到前面兩盞紅燈,據說既是海妖來覆滅船只。他立刻取紙筆大書“敬”字,焚化後投入海中,即時風平浪靜。他這只是一股正氣,正氣亦可通靈。

此心靜的時候,一念不生,充塞天地之間,與十方諸佛光光相接;此心動的時候,可以為惡為善,一念邪,則生陰氣,便於鬼神相投。

一念不生全體現,空空洞洞,明明白白,道之根本在此一心。“放之則彌與六合,收之則退藏於密。”怎麼收?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道體也)。用的時候,此心一動,忠孝仁愛,用到濟世度人,功德圓滿,就可以神通具足,於宇宙合一,充塞於天地之間。

“不見一法名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上座。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舉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外得。”

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是自己的,平平常常,如此而已。

聖凡俱盡,似睡非睡,有一點道心可得,都不是。經教都給你說完了,字字皆是黃金。

參要真參,悟要實悟,證要實證。
、、、、、、、、、、、、、、、、、、、、、、、、、、、、、、、、、、、、、、、、、、、、、、、、 

楊管老問:這一枝香,我一上座就好像昏沉,像是要睡覺的樣子。我又聽到老師說:“昏沉就隨它去昏沉,散亂就隨他去散亂,不要去修正它。我就沒有去把清淨圓明的境界用心去把持住,知道自己好像是睡著了,但是清清靜靜,外面一切響動,聽得清清楚楚,心情非常舒服,就這樣坐了一枝香。我不懂這是怎麼一回事,請老師開示。”

師雲:你跟我學佛五、六年,這一次總算是讓你摸到了邊。這兩天我總是拿話來引你,不要修正啊!不要修正啊!可是你總是翻不過來,知道嗎?這樣才是入定的前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跟著就會一步一步到達,一切神通妙用,也要從此定中發出來。要能夠隨時隨地,一切動作雲為,行住坐臥,都不離開這個,就可以有大成就。

韓居士問:我今天在黃昏時坐一枝香,跟楊管老的情形一樣。

師雲:功用上是對了,見地上還沒有透,還要多多努力用功,才可以到達楊管老這個境界。

師謂楊管老曰:你看你前兩天,氣機發動了,氣機竄動,氣脈不能歸元,所以精彩外露,面如桃花。你今晚能夠大休大歇下來,氣脈初步歸元,所以精華內斂,氣色馬上就不同了。若能再退藏於密,一切鬼神都找不到你了,就是一切天人也找不到你了。這時天地與你合一,宇宙和你一體,就可漸漸地與佛光相接了。
、、、、、、、、、、、、、、、、、、、、、、、、、、、、、、、、、、、、、、、、

夾山祖師曰:“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這幾句話很重要。道家《陰符經》:“機在目”、“機在心”。古德見桃花而悟道。“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眼睛不定,心就不定。釋迦佛睹明星而悟道,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神光下視,永遠不能得定。像電燈的開關一樣,你把它插中,就對了。

(師召某某法師對面盤膝而坐,糾正其姿勢,命法師注視師之印堂部分,眼神慢慢定住。師與法師交談時,法師二目又定不住了,師命其如前法定住:)以後說話時,行路時,看經時,一切時,一切處,均應如此定住,便有出家人的威儀了。打坐時,先把兩目定住了,然後再慢慢半閉眼睛,閉眼目光勿下垂,把兩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規矩。若是兩眼向下看,絕對不能得定,只是坐著休息罷了。

、、、、、、、、、、、、、、、、、、、、、、、、、、、、、、、、、、、、、、、、、、、、、、 

把初出家嚴肅決斷的心情,永遠保持下去,成佛有余。我們打七,亦復如是。為什麼有的人來了七天,沒有成就呢?下山以後如能永恆地細水常流,至誠精進,一定可以得大成就。釋迦佛也是個人,我們也是個人,釋迦佛能成佛,我們當然也能成佛。不要小看了自己,不要自暴自棄。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華嚴經》說十方諸佛光光相通,要修華嚴觀,證入一真法界。

根本智(明心見性)易得,差別智(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學問知識)難求。不要著慌,不要輕慢,要發大心,懇切發心,好好求佛菩薩加庇,好好修持。你真正大徹大悟了,便什麼都明白了。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出家修行,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去驕慢之心,一定要依師。老師並不一定比學生強,但必須依一位有行持的真師,至誠恭敬。沒有怕的,硬要找一個怕的,心境就嚴謹起來。拜佛禮佛,亦復如是。嚴肅、誠敬、莊嚴、肅靜,保持這個境界,七天一定成佛。肅然起敬,就清淨了,靈明心,無妄想心,全都現前。成佛成聖賢,都是由肅然起敬做起。娑婆世界裡的人都是彎曲的,所以高下不平,西方極樂世界裡的人都是直的,所以地是平的。

 

上一篇:南懷瑾:習禅影錄摘選(1)
下一篇:南懷瑾:習禅影錄摘選(3)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