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的兩位老師(夫妻倆):男方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回國後在復旦大學任教。女方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後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回國後,在復旦大學任教,教外國學生中文和中國文化課程。兩人學佛多年,現正在學習上師傳講的《入行論》課程。
男方問1: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圓融?
問:堪布,我平時做世間學問,同時也修行,您覺得,做學問與修行如何很好地結合起來?
上師答:對於在家居士來說,世間的學問、事業還是要做,為了生存必須做的事情還是要盡量做;這些對今生很重要。但在做世間法的時候,也不要放棄學佛,因為學佛對今生來世都很重要。
問:但是,世間的學問是做加法,越做越多;而修行是做減法,要不斷放下、放下。是不是很矛盾?
上師答:你說的這種情況在修行到最高境界的時候會出現,但在還沒有達到最高境界的時候,還是能找到一個平衡點。盡量工作,盡量修行,這樣就不會枉費此生,發揮人生的價值。
問:很難。
上師答:不難。最重要的是,剛開始的時候不要太用功、對自己的要求不要太高,到最後的時候也不能太懈怠、對自己要求太低了。很多學佛的人,剛開始的時候把世間的事情全部都放下來,到寂靜處去出家;但中間出現違緣障礙的時候,又把修行方面全部放下來。這樣不合理。
問:盡量工作,盡量修行,那怎麼修行才算走正路、不會走彎路?
上師答:在聞思的基礎上修行,首先從聞開始。
女方敘述經歷:我在聞思過程中,有時候我感覺我懂了,但真正遇到對境、習氣現前,體會到法本所講的含義時,我才感覺以前看書時並沒有真正懂。
男方敘述經歷:我在學《智慧品》的時候跟她說,這一品好難啊。她說,這有什麼難的,不就是個空性嘛。
上師答:哈哈,那是因為她沒有通達最究竟的本意,只是在字面上理解。
問:我們在家人瑣事多,學佛的時間很有限,該怎麼辦?
上師答:根據情況而定吧,給自己強制規定學佛的時間恐怕也有困難。盡量調整時間,其實我們每天在無意義中空過很多時間,因此該忙的要忙,但不要浪費時間。作為世間人不可能不應酬,但盡量節省一點這方面的時間。
女方敘述經歷:在這個問題上,我和他分享過我自己的感受。我覺得生活和修行可以是一起進行的,不用刻意去分開,不一定非得打坐才是修行,處理事情的時候如果能轉變心態、對治習氣,那麼這也就是修行了。
上師答:是的,生活和修行是可以融合在一起,但一些需要內心非常專注的修行要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是有困難的。對稍微能保持內觀、有正知正念的人來說,無論在任何場合當中,如果能調整自己的心態,隨時隨地護持正念,這也是修行。
問:堪布,您看我應該修什麼法?
上師答:你喜歡修什麼法?
問:不知道。
上師答:作為初學者來說,最好先修五加行,以及金剛薩埵忏悔法門,淨土法門等。
問:那最適合我的法門是什麼呢?
上師答:看你對哪個法門最有信心、興趣和歡喜心。
女方敘述經歷:我曾經修過內觀課程,還一直在修南懷瑾老師傳的准提法。前者主要是觀呼吸,後者主要是念咒,我覺得並沒有什麼矛盾。無論是觀息還是念咒,我想最終都是要調伏妄念。所以在修法上我倒覺得沒有什麼矛盾,倒是在世間上有一個矛盾,就是做事經常不圓滿,開了很多頭,但很多都沒有堅持下去,我想問堪布,這樣對修行會不會有影響?
上師答:這樣不太好,做任何事情最好善始善終。
女方問:那我開的頭太多了,現在要一一圓滿的話恐怕很困難,該怎麼辦?
上師答:以後在做事情之前要學會觀察。比如這次我到上海參與公益基金會的事情,在做公益慈善之前,我反反復復觀察了很長時間,能不能堅持。如果發了願、做了承諾而沒有兌現,那麼給他人的印象和信任度會有很大影響。因此,我們要像龍猛菩薩說的那樣,對於自己的誓言要像刻在石頭的文字一樣堅定。
女方問1:作為在家人是否應該要孩子、如何處理家庭內部的信仰沖突?
問:請教堪布一個私人問題,就是關於要不要孩子。我自己認為女性本身業力比較重、很癡情,一輩子就在愛情、孩子、孫子中度過了,覺得沒有意義,所以我自己不想要孩子。但他(對象)家就他一個男孩,肩負著傳宗接代的重任,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和他分歧很大。我這樣想,捨棄自己的孩子,做大家的母親。希望他和他的父母能理解,對我不要有怨恨。
上師答:在這個問題上,各有各的理由,不能一概而論。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家族的老人們都不願自己的種族滅絕,因此他們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和這個問題相似的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出家,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出家的話,沒有人繼承家業;所有人都出家的話,那麼人類都會滅絕。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不會所有的人都出家;而一部分人出家不一定對人類種族的延續會有什麼影響。
從輪回的角度來說,人道眾生也並不是非常珍貴的種姓。從世間上來看,毛澤東的後代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現在只剩一個孫子——毛新宇,據說還是依靠他人的資助過活。而且從世間的角度來說,養孩子也是很累的,辛辛苦苦付出二十多年,希望子孫後代能傳宗接代、光宗耀祖,但孩子給父母、老人帶來的利益有多大呢?很難說,也就是說這種期待也有“測不准”的時候。在這個問題上,對老人們的觀念、世俗的眼光,佛教還是比較隨順,並沒有說必須怎麼樣;但我們還是要用自
己的智慧取捨。
女方問:我是爭取他能向我靠攏。雖然世間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我不生孩子是為了更好地修行,希望他和他的父母有一天會理解。
上師:現在還是各執己見是吧?
女方問:是的。堪布,我的想法是不是一種自私呢?
上師答:有時候也說不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最好能找到共同點。你們都是佛教徒,至少在大的方向上有善緣,不像很多家庭,一個學佛,另一個根本不學佛,而且非常反對,南轅北轍。這樣的話,兩人在見解和信仰上存在沖突,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會比較困難。如果選擇離婚,則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很多痛苦,因此不應輕易離婚。但在和非佛教徒共同生活的過程中,自己的見解堅決不改變。否則,如果一直隨順對方,那最後自己的見解也找不到了。就像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的那樣,冬天在冰上倒開水,剛開始的時候能融化一大片,但最後開水也結成冰了。
女方問2:為了更好地修行,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是否應該搬到郊區住?
問:堪布,我們住在大學的職工樓,鄰居大多是同事,大學的老師、知識分子。住在學校裡面,和學生們接觸也比較多。我覺得受外境干擾比較大,想搬到郊區住,附近都是農民,沒有人認識,對自己的修行比較有利。您覺得我現在這樣做是否合適呢?
上師答:不合適。你們周圍的人素質很高,可以說都是才子,而你是大學老師,接觸很多大學生,作為大乘佛教徒,你們應該去度化他們,給他們傳播佛法,這樣能對他們起到很大作用。如果你住到農村,農民的素質不一定很高,以你的身份對農民弘法恐怕有一定困難。
問:佛經中不是說眾生平等嗎,那為什麼要選擇首先度化知識分子,而不是度化農民呢?
上師答:從究竟上說一切眾生是平等的,但顯現上不平等。大學生的價值觀最容易改變,大學階段就像是一棵樹定型的時候,是進入社會的關口。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大學時期非常關鍵,在大學中學過哲學、宗教的話,對以後的人生很有幫助。而大學老師對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作為大學老師,要利用這樣的因緣給學生講一些佛教的道理,這樣他們的思想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
很多大學生由於沒有接受過信仰教育、道德教育,價值觀模糊,因此雖然在剛畢業的時候,都有自己的理想,對自己的未來滿懷憧憬,但不到兩年,就被社會大環境同化了,失去了自己原先的理想和追求,和社會同流合污,這樣非常可惜。
問:堪布,我在給學生介紹佛教道理的過程中,由於佛法博大精深,而自己也是在學習過程中,因此很害怕講錯,該怎麼辦?
上師答:我們自己在學習的同時給他人講課傳授佛教道理,偶爾可能會講錯,但由於我們的發心是純潔的,以善心想幫助他人,動機是好的,那麼在無意中講的一些道理不符合本意的話,也不會有過失。
男方問2:堪布,您前面提到了價值觀的問題,您覺得我們在家人應該如何塑造自己的價值觀?
上師答:現在中國有這樣一個觀念,就是一個人的成功和他的財富成正比,把價值觀建立在金錢上面。有一項針對23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日、韓三國人民最看重錢。這幾個國家的年輕人特別看重金錢,並把金錢視為成功的象征。
女方自述:我在留學和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中國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非常重視分數、畢業後能賺多少錢,而國外的學生則更重視我能學到什麼,他們對知識與金錢之間沒有很多的鏈接。
上師答:由於人們普遍把成功與否建立在金錢上,因此很苦惱,因為人的欲望永無止境,追逐欲望的話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相反,如果依靠佛教理論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把價值觀建立在善心、道德和修養上,承認前後世、因果報應的觀念,那麼會有更長遠的眼光和更寬闊的心態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不會像世間人那麼痛苦。
問:但是我覺得我們社會上很多人對宗教有一種偏見,認為宗教是一種迷信、是消極的、走投無路之人的選擇,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種偏見?
上師答:確實是這樣,要在短時間內改變這種偏見有一定困難。在國外,比如西方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他們在就職時都要宣誓,即使你不是真正信仰上帝或者神,但也要裝一裝。但中國,自從清朝以來,文化上一直主張無神論,而且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因此整體性的變化有一定困難。此外,現在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中缺乏宗教信仰的教育和道德倫理的教育,而這正是教育的核心。如果開始重視信仰教育和道德教育,我們的教育自然而然會更上一層樓,人們對宗教的認知和態度也會有所改變。
上師問:復旦大學對儒教等傳統文化重視程度如何?
女方答:應該說還是比較重視的,復旦文科強,歷史系、文博系、哲學系、宗教系等都是很不錯的。但這些由於受大環境的影響,人文氣息不濃,這些專業幾乎沒人報考,大部分學生都是其他專業調劑進來的。在美國則完全不同,比如在耶魯大學,就非常重視歷史專業,學歷史的人被認為是很有眼光的。
歷任美國總統當中很多是學法律的,包括現任總統奧巴馬,但在學法律課程之前都要學兩年的歷史課程。在美國,一個人不學歷史的話會被認為沒文化。但在復旦,很多歷史、哲學等專業的學生都會學修第二專業,比如經濟、金融等,因為學這些專業,畢業後好找工作。
上師答:其實,學佛的價值遠遠超過了物質的價值,佛法的智慧一輩子、甚至生生世世都能用上,在任何場合都能用上;而物質所帶來的快樂則是非常短暫的,享受過了就沒有了。
女方自述經歷:我也有這種體會,到了最關鍵的時候,真正能起作用的唯有佛法。2009年我出車禍,躺在醫院的過道上等待急救。當時我的心很慌亂,害怕死亡,很想抓住點什麼東西。由於以前上過葛印卡老師的內觀課程,因此第一反應是觀呼吸。我的心偶爾能住在呼吸上,但周圍都是臨死的人,我的心很快又被死亡的恐懼拖走。然後又想起南懷瑾老師說的一念代萬念,一個妄念可以代替一萬個妄念,可能是由於學習了《入行論》的緣故,當時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生生世世為眾生修福報”。這個念頭讓我的心獲得了很大的安慰,於是我就反反復復想這個念頭,我的心開始平靜下來,我相信我不會死,同時感覺隔著的一層東西散掉了,我也脫離了生命危險。從這次生死經歷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活著的時候一定要修行,要為死亡做好足夠的准備,不能天天為了今生的瑣事忙著。
上師答:對,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的黑暗,不久就會面對,但人們都不敢提到死亡,天天忙著賺錢。
你們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都是在尋求真理,很不容易。放眼世界,有幾個年輕人在尋找真理的?所以很難得,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尋找真理。最後,我給你們推薦兩本書——《入菩薩行論》和《大圓滿前行》,這兩本書是傳承上師教言的匯集,越看越覺得對我們的人生很有價值、有指導意義。你們的心都很善良,再加上遇到佛法,自己也有所體驗,緣分很殊勝,希望以後能把佛法的道理分享給身邊有緣的眾生。
男方、女方:非常感恩堪布的開示,相信堪布今天的開示對我們的人生一定能起到巨大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