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無量壽經》中第三十五品,講世間苦因果。今天還有一小段就講完了,然後就轉入出世間因果,講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我們來看經文: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一個段落,這一段還是屬於五惡裡頭的第五惡,就是酒,飲酒之惡。昨天我們也講到飲酒之惡裡頭也包含著意地上的貪瞋癡三毒,所以這品經文講五惡,實際上也包含著十惡,就是十善業道的反面。身造作的殺生、偷盜、邪YIN,這是三惡;口造作的妄語、兩舌、惡口、绮語,這是第四種惡包含的;意上的貪、瞋、癡就屬於第五惡。所以這品經文五戒十善都包含在內,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我們應該把這品經文當作戒律來要求自己。剛才我們念的這一段是第五惡的小結,也是屬於整個五惡的小結。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這是講到我們世間有五道,五道實際上就是六道,只是阿修羅道就沒有另外算,把阿修羅道歸入了天、人、畜生、餓鬼,這裡頭都有阿修羅。阿修羅實際上也稱為羅剎,他有福報,但是沒有德行,他好勇斗狠,喜歡爭斗,傲慢心很重,嫉妒心很重,雖然他也修福,但是他慈悲心不足,我執很嚴重,這種人修福到最後就變成阿修羅。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佛門裡面要是修福,供養道場供養很多,但他好強爭勝,譬如說上香,他一定要上頭一支香,吃飯的時候他要坐上座,人家如果不給他安排好位置,他心裡就很生氣,福修得很多,但是煩惱也很重,所以將來的果報就變成阿修羅。六道裡面的阿修羅單獨做一道,是專指天道的阿修羅,天人是慈悲喜捨,阿修羅福報可以跟天人相媲美,但是德行不如天人,他常常要跟天人斗,就像《西游記》裡的孫悟空,他要自稱為「齊天大聖」,他要跟天公誓比高。
五道輪回,「分明」就是果報是很明顯的,行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所以『善惡報應,福禍相承』,如是因得如是果,善的因必然得樂的果報,惡的因必定得苦報,禍和福隨著我們的作惡作善如影隨形、如響應聲,它是自然如是。一切眾生所做的善惡也不是很純的,行善的同時也會作惡,作惡的時候也會行善,善惡是夾雜、混雜在一起的,所以感得的福報和惡報也是互相摻雜,所以叫做禍福相承、苦樂相依。譬如說做好事,布施濟貧救苦,做這些好事一定要人尊重,如果人家不尊重,可能禮數上慢怠了你一點,你就會發脾氣,那是行善裡頭夾著惡。有沒有福報?會有福報,布施肯定有福報,你將來會得很多財富,可是財富裡頭又夾雜著煩惱。所以世間人有一句恭維話,說你福氣很大。你享福,後頭也有氣,你又有福又有氣。這是什麼?因為行善的同時裡頭夾雜著惡,他這個善的因不純,所以果報也不是完美的。我們希望我們的果報完美,那就要純善,不能夾雜著絲毫的惡,否則你的福氣就很大了。我們要福,不要有氣,這才好。『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善惡果報都是自己來承當的,沒有人能夠替代你,即使是父子至親也沒辦法互相替代,各人走各人的路,各人承當自己的果報。
下面經文說,『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善人所行的是善法,所以他得到的果報就是快樂,他幫助人,自己也能夠常受人幫助。他布施財,將來就有財富;布施法,將來就有智慧;布施無畏,就是解脫眾生的苦惱,就得健康長壽,這都是能夠帶來快樂的。不僅是快樂,而且愈來愈有智慧,這就是「明」,明是光明,代表智慧。當然在六道裡頭,即使是我們暫時得到了福報和智慧,但不是永恆不變的,六道的果報叫有漏的福報,它並不是永恆的。要想得到永恆的快樂、永恆的福報,那就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享受是永恆的。經上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你只有快樂,沒有痛苦。極樂世界的樂不是我們六道苦樂相對的樂,相對的樂就不是永恆不變,極樂是從清淨心中、從自性性德流露出來的,所以它不隨著這個緣而變化。而且在極樂世界得到永恆的大智慧、大光明,每一個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心地清淨、慈悲、平等、快樂。這個境界我們六道裡面眾生連想都想像不出來,但是你只要能去,去了你就能得到。去並不難,底下我們講三輩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修什麼因你就曉得了,簡單的來說就是蕅益大師講的,你只要真信切願求生淨土,你就一定能往生。
我們這個世界,『惡人行惡』,種的是惡因,必定得的是惡的果報,所以就會有苦難,譬如說現世有貧窮、卑賤、苦惱。舉個例子,譬如一個官員,這是有一定福報的人,如果不好好做官,他假公肥私,甚至貪污受賄,被檢舉揭發,被雙規,锒铛入獄了,他的地位、他的財富立刻就被削掉,他就變成貧窮、卑賤,人家都看不起他,他自己也非常苦惱。現世就有苦,如果不能回頭,後頭果報是三途,所以『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因為在苦難當中比較難以學習正法,再加上可能自己愚昧,對於正法存著偏見,不相信正法、不相信因果,就變得愈來愈愚癡。「從冥入冥」,冥就是愚癡的果報,最後入幽冥界內,就是到三途裡頭受苦。地獄就是沒有天日,餓鬼也是,終日終年見不到太陽,都是幽暗的境界。如果是在地獄裡面,還會有互相的殘殺,不光是地獄裡面的鬼卒、牛頭馬面要殺你,地獄裡頭眾生之間都會互相殘害。為什麼會互相殘害?因為太苦了,苦就會生瞋,瞋恨心起來,見誰都不順眼,所以就報復、殺害。這種事情我們實際上都能看得到,像我們去放生的時候,買了一籠的麻雀,如果是太擠,在運輸過程中,這些麻雀你擠我、我擠你,它們之間就互相的斗,互相的用嘴來啄對方,等到我們到放生的地方打開籠子門,有一些麻雀可能已經死在籠中。就是畜生之間,它們因為苦,逼惱身心,就會互相的傷害。人與人之間也是這樣,真的有苦難了,互相之間都會殘害,譬如說在饑荒年當中都有人吃人的現象。這些我們人間就能看到,所以就能想像得出在地獄裡頭的眾生那種苦。
『誰能知者』,這種苦難沒有人知道,只有佛知道,佛把十法界眾生的狀況看得很清楚,他給我們說出來,令我們能夠相信,斷惡修善,不要墮入這個苦報當中。可是下頭經文講,『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相信佛的人不多,不要說世間沒有皈依、沒有學佛的人,就說我們佛門弟子,真正信佛的人又有多少?過去我們師父出家兩年去受戒,受完戒,回來看望老師,老師還沒等他進門,就指著他說:你要信佛!你要信佛!我們師父很愕然,我還不信佛嗎?不信佛我怎麼能出家,我怎麼還會受戒?我還在佛學院教書,怎麼還說不信佛?然後老師告訴他,在佛門裡面,甚至有的老和尚一輩子出家,到老了還沒信佛。我們師父這才明白,原來信佛不是那麼簡單,如果我們沒有真正落實佛的教誨,就是還沒信佛。佛的教語開示,他的教誨我們有沒有做到?信了之後,一定有行。「信行者少」,你這樣想想,用這個標准,確實真信佛的人不多。
真信佛的人一定能夠放下自我,一切隨順佛陀的教誨,把自己錯誤的知見、錯誤的行為改正過來,這才是真信佛。皈依了,甚至受戒了,但是如果沒真正去改過自新,原來的習氣毛病一點都沒有改,這就是沒信佛。這沒信佛不僅沒有功德,還有罪業。什麼罪業?人家知道你是佛教徒,再看看你這個樣子,人家覺得信佛的就是這個樣子,不能學他,不能信佛。你看我們這是侮辱佛門了。侮辱佛門,你說這個罪有多大?所以學佛弟子要有使命感,我們學了佛,要感佛的恩、報佛的恩,要努力做眾生的好樣子。首先要有崇高的德行,把《弟子規》要做到、《太上感應篇》要做到、《十善業道》要做到,你才叫眾生的好樣子。你能夠做出好樣子,人家看到了才會佩服,因為佩服就會向你學習,你就是在度眾生。
『生死不休,惡道不絕』,這是講生死輪回沒有休止,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輪回多久了,無量劫!釋迦牟尼佛說自己,過去沒成佛、還在六道裡輪回的時候,就做白狗,白狗做了多少世?他做了個比喻,把這些白狗的骨頭堆在一起,跟須彌山一樣高。就做一種狗,白狗,其他的狗種還不算,做一種狗的骨頭堆在一起,就像須彌山那麼高。你想想這生死輪回有多少次?在生死輪回當中,三惡道的時間待得最多,在人天道那是非常短暫,三惡道好像老家一樣,人天就好像出來旅游旅游、度度假,度幾天就回老家了,真的是這樣。佛比喻得人身之不易,像盲龜,在大海裡面一個盲的海龜,它好久好久才能把頭露出水面,浮在水面上吸一口氣,然後又沉下去。他說剛好盲龜頭露出來的時候可以有一個小圈,它一下子伸到那個小圈裡頭。在汪洋大海裡面,它又是盲的,這麼偶然的抬起來,把頭正好就伸到那圈子裡頭,你想那幾率有多小。所以它是比喻沉到海底下的機會,那是我們墮三惡道的機會;把頭露出來剛好伸到那個圈裡頭的機會,是比喻我們得到人天的機會,那是完全不成比例。我們這一生得到人身,那真是得之不易,我們要好好珍惜,要認真學佛,把握這一生的機會,要往生極樂世界,永脫輪回。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不再輪回,不僅出六道,出了十法界,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永不退轉,一生成佛。所以真正知道難,我們就要把握機會,清朝彭際清大居士講,遇到淨土法門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好不容易總算遇到了,可千萬別錯過。佛都是在這裡提醒我們,生死不休,惡道就不會斷絕,地獄就離不開了。
『如是世人,難可具盡』,世間這樣的人、這樣的事非常難以說盡,就是講一言難盡,這些事情太多了。『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因為世間人沒有停止作惡,沒有能夠了脫生死,所以就常在輪回,輪回之中自然就有三途,地獄、餓鬼、畜生,這是我們輪回時間最長的地方,無量的苦惱。我們在裡頭輾轉輪回,『世世累劫』,不知過多少世、多少劫了,都沒有出去過,『難得解脫』,不容易得到解脫。『痛不可言』,這種苦痛只有自己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才真正體會到,現在我們沒有宿命通,不知道過去世自己受過什麼苦。這還好,幸好沒有宿命通,如果你真的知道,記得起過去的苦,可能你天天晚上做惡夢。你看阿羅漢證果以後就有宿命通了,他能回憶起自己五百世的經歷,看到自己曾經墮地獄受的苦,身上都出血汗,不是冷汗是血汗,心有余悸。阿羅漢那是何等定力,都會這樣的震動。我們凡夫如果真的想得起過去在地獄的時候,恐怕立刻就精神分裂了。但是雖然想不起來,那肯定是事實,那種苦痛,在受的時候那是痛不可言。不要以為說我現在沒感覺,你有感覺的時候就悔之已晚了。我們再看最後一小節: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這一段是總結整一品的經文。前面講的『五惡、五痛、五燒』,五個事情就是殺、盜、YIN、妄、酒這五惡,感受現世的痛報、來世的燒報,燒就是指地獄。這裡舉出比喻,『譬如大火,焚燒人身』,火燒身體那是痛苦萬分,這是比喻,實際上,在地獄裡面的苦比大火燒身體還要苦很多倍。曾經有一位阿羅漢他帶一些弟子修學,見到這些弟子不太精進,於是想了一個方法來告誡他們。有一天下大雨,就像我們這兩天似的,陰雨綿綿好幾天,旁邊樹林裡就有一些已經死了的樹木,被雨水已經浸透,這個師父就叫弟子們把這些濕透的木頭全部堆在一起,搞成了一個小山堆,然後給他們火柴、蠟燭,讓他們去點燃這一堆的木頭,怎麼點當然都點不燃,因為都濕透了,這木頭。然後師父說,你們知道嗎?陽間的火那個溫度不是很高,所以點不燃,我現在從地獄裡面取一顆火種出來給你們看看。他就用神通從地獄裡面取了一顆火種,把火種就放在這個濕透了的木材堆上,結果火種一放上去,整個木材堆一下子就燒成灰燼。大家都看呆了,這地獄裡頭的猛火不是人間的火可以比擬的,你要在地獄裡頭受那個火燒,那你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一定要精進修學,可不能墮地獄。
『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在六道當中,我們雖然現在還沒有出離,但是已經發心出離,這很重要。如果不發心,你是出不去;發了心,就好像千年的暗室一下子忽然有亮光閃了一下,就能夠光明起來,雖然只是一下,但是也非常可貴。最重要的你要保持這種光明,怎麼保持?必須要修行,一心制意,制就是管制住自己,管住自己的意念、管住自己的心。因為我們一切的行為都是心做主宰的,你把自己的心管好了,行為就端正。我們的行為會有錯誤的時候,那就是我們的心有懈怠的時候,我們習氣就會現行。所以平常要每天反省檢點自己,要發現自己有什麼習氣毛病,今天一天下來,我做錯了什麼事情、說錯了什麼話、想錯了什麼東西,自己總要去檢點,這叫修行。你能發現自己的錯誤,這是開悟;能把錯誤改正過來,這就叫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我們對自己的習氣毛病,先從最主要的改起,抓住那個根本的煩惱,不要從枝枝末末,那太費時、太麻煩。像《了凡四訓》裡講,如人斬毒樹,要直斷其根,從根本上把它斷掉,那枝枝葉葉自然就死掉。如果你從枝葉上下手,一枝一枝的摘下來,摘到最後,那個根沒有動過,它還會長。所以修行人就是要真干,對自己的煩惱習氣毫不留情,要根斷。
『端身正念,言行相副』,身就是我們的行為造作,要端正,念頭要端正,就是身心都端正。儒家《大學》裡講,誠意正心才能夠修身。身就是行為,有錯誤的行為都是因為心沒正、意不誠。心為什麼不正?意為什麼不誠?都是因為物欲、煩惱沒放下。《大學》講「格物致知」,格物是什麼意思?把物欲、欲望格除,這叫格物;讓自己的良知現前,這叫致知,物欲把良知蓋覆住,放下物欲,你才能夠用你的良知。所以每天檢點是最重要,這就叫忏悔。古人修身,幾十年都在用檢點、反省的功夫。像春秋時期,跟孔子同時代的一位賢者叫蘧伯玉,他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過去十九年的錯誤、毛病,所以他努力的改;到二十一歲反省在二十歲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毛病習氣,又用功的改;二十二歲又想到二十一歲還是有毛病,就這樣一年一年,年復一年的改過自新;改到五十歲,回想自己過去四十九年,還是有毛病習氣沒有改干淨。古人那種勤奮用功,改過功夫是這樣用法,這就是真修行。
言行要相符合,就是言行如一,說話得算話,說到要做到,不能夠弄虛作假,不能夠自欺欺人。學佛最忌諱的就是自欺,自己騙自己,沒有認真的去斷煩惱,還縱容自己的煩惱,覺得現在不用那麼快改,以後還有時間,這就是自欺。我曾經聽說一位大學的教授,年富力強的時候,大概三、四十歲,就有人介紹他學佛,他說佛法是好,但是我現在還很年輕,先不要學佛,等到以後我退休再學,到老的時候再學。結果人家勸了他幾次,他都是這樣推搪,後來再去找他,發現他已經死了,沒有到老就已經一命嗚呼。所以古人講得好,人命無常,你也沒有跟閻羅王定合同,說我必須活到哪一年你才能拉我走,你沒定合同,你怎麼知道你自己什麼時候走?「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千萬不要以為我現在還年輕,不用那麼快修行,時間還早著;無常一到來,自己就手忙腳亂了,那就是業力做主,逃脫不了。
『所作至誠』,一定要對自己真誠,不自欺就是真誠,真誠就是不自欺。你對自己真誠,你才能對別人真誠;你自己欺騙自己,你肯定會欺騙別人。所以要真誠,而且要至誠,至誠是真誠到極處。什麼東西會障礙真誠?十六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就障礙你的真誠。你要真誠,必須把這十六字放下,放下了,你才能到佛法殿堂的門口,還沒叫入門。入門是什麼?放下我見,放下見惑,這就證得初果須陀洹,這才叫入流,入佛法之流、入聖賢之流。
『獨作諸善,不為眾惡』,這是我們自己要要求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現在社會的人,因為沒有接受傳統文化聖賢教育,所以他連善惡都分不清楚,當然也就不可能去作善。什麼叫善?為別人的、為眾生所做的事情就叫做善。為自己的,有夾雜著自私自利在裡頭,這就是惡。即使你做的是好事,但是你沒有把自己忘了,你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那還是叫惡,只是惡中有善而已。所以你才知道,善和惡的標准那是這麼高的。現在世間有幾個人行善?別說外面人,就是我們佛門內部有幾個人能真正行善,把自己真正放下?為什麼佛一定要我們把自己放下?因為這六道輪回就是我執造成的,你要是把我執放下,六道就沒有了。阿羅漢放下我執了,所以他出離六道。你不放下我執,六道就出不去。佛制定善惡的標准是用這個為界限,要放下我執,就是放下自私自利。
別人不干,我自己要干,為什麼?因為別人不想出六道,我要出六道,我要對自己負責任,不能去作惡,這樣『身獨度脫』,就能『獲其福德』。這個福德不是世間的福德,是極樂世界的福德,極樂世界那是無限的幸福美滿。『可得長壽』,你得的是無量壽,壽命無量;『泥洹之道』,這是講涅盤,這個涅盤不是小乘的偏空涅盤,這是大涅盤,就是成佛,你在極樂世界肯定成佛。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你,你只有進步,你不會退轉,你在極樂世界是平平安安、順順利利,一定能圓成佛果。這是五大善業。所以我們斷惡修善的目標是為了求生淨土,我們的目標不是只在六道裡面得點人天福報,那是有漏的,那是暫短的,而且這裡頭會有煩惱;我們的目標是求生淨土,永遠脫離輪回。
這段經文主要是講五戒十善。有的人說,五戒十善是人天乘佛法,你淨土法門是一乘了義的佛法,怎麼還講人天乘?這就是理解上太片面了。因為人天乘是基礎,一乘佛法是教你作佛的,你如果人都沒做好,怎麼可能作佛?所以先把人做好了,你才能做好佛,人成則佛成。過去就有一個公案,禅宗的,唐朝鳥窠禅師有個弟子叫會通,有一次會通覺得在他老師門下好像沒學到什麼東西,就向師父告辭,說要到別處求佛法。鳥窠禅師就說,你怎麼不早說?佛法我這也有。會通就叩頭求法,祈求師父給我傳授佛法。禅師就在他自己衣服上抓了一個布毛,然後一吹,把這布毛就吹走了,就這麼一個動作,當下會通就開悟了。這鳥窠禅師是開悟的大德,所以他知道自己的弟子根性在哪裡,這弟子是到了將悟未悟的時候,這一個動作就把他那層薄膜給捅破了,他就通了、開悟了。
結果這件事情讓白居易聽到了,白居易是著名的詩人,他那時候正在寫《琵琶行》、《長恨歌》,聽說鳥窠禅師讓弟子開悟了,他也想開悟,於是就上山來找鳥窠禅師,大概還拿了一把布毛(這是我自己加的),他要求開悟。結果禅師沒有給他吹布毛,跟他說了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一聽,覺得好像沒什麼了不起,這兩句話,三歲小孩都能說得。鳥窠禅師就說,三歲小孩能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這兩句話你不能小看它,你要能真做到,你也能開悟;你要是做不到,光會說,沒用。這是著名的一個禅宗公案,它告訴我們,我們想求一乘大法,想求明心見性、開悟成佛,不能忽略基礎學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戒律是基礎,沒有基礎你不可能往上提升。就好像建樓一樣,你必須得打地基,一層一層往上蓋,地基如果沒有,你就往上蓋,肯定蓋到半路就倒塌,不可能蓋成。更何況佛法,一乘法本來是不二法,吹布毛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不二,是你自己分別執著,認為吹布毛是高,諸惡莫作就低,你自己分別執著。人家禅師是會看各人根性,用不同的方法來教學,其實都是平等法。《金剛經》上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放下分別執著,你才能夠入流,你放下起心動念,你才能開悟。
所以這品經文是告訴我們濁世惡苦,把我們娑婆世界的苦難都給我們說清楚了,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生起厭離之心。厭是討厭,離是趕緊離開,別老在六道裡待著了,這個地方不好待。實際上如果是能圓解佛法的人,他知道這個娑婆世界的濁苦也不離自性,一切法離不開自性。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我們娑婆世界的這種苦、這個惡報也是我們自性變現。這個能現的是真心,真心能現,它隨緣而變(這個緣是我們的念頭),叫唯識所變。這個念頭就很要緊了,假如我們的念頭善,真心隨著我們這個善念就變現出善的境界,人天道這是善道;如果我們的念頭很邪惡,那真心一樣能現,它隨著這個惡念就變現出惡道的樣子、惡道的境界。所以我們自己身處什麼樣的境界,完全都是自己心所變現,自己負責任,自己有苦難不能夠怨天尤人,自己念頭變現,自己感召。你要想變,轉變現在的境界,你就轉變自己的內心、轉變念頭。
彌勒菩薩在《菩薩處胎經》裡頭就給我們講,我們的念頭生滅速度非常快,他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一彈指時間非常快,一秒鐘彈得快的,能彈五下,三十二億乘上一百乘上一千,這就是三百二十萬億,萬億當兆,就是三百二十兆個念頭,一秒鐘就等於有一千六百兆這麼多的念頭。每一個念頭都能現出境界,所以念念成形,形就是我們的物質環境,現在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宇宙的各種星系。這一念就現出整個宇宙,這個宇宙停留的時間就是一念,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麼短暫;然後第二念又起來了,前念滅了,後念又生,那前一個宇宙就滅了,後一個宇宙又生。念念在相續,所以我們這個宇宙就在相續,這是佛跟我們講的真實相。宇宙實在講是沒有,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都是幻有,是你的念頭變的,除了念頭以外沒有任何的實體,你要把它當真有了,那是你自己執著,你是迷惑顛倒。
就拿個比喻,好像過去的電影,電影以前是用底片,一格一格的底片,把各影像影在底片上,然後用投影儀投到銀幕上。投影儀的燈光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底片換二十四張,也就是每一張底片投放到銀幕上是二十四分之一秒,然後換第二張。所以放電影的時候,電影機就把這底片一直在過,把底片一張一張的影在銀幕上,然後我們看到銀幕上就好像真有境界了,那電影有情節,全是連續的現象。實際上它不是連續的,你看它的底片是一格一格的,前面一格跟後面一格完全是互不關聯,隔開,它是兩張不是一張,但是我們在銀幕上看就好像是聯系在一起,以為它真有。早年我父親年輕的時候在部隊裡頭,那個時候部隊裡定期組織大家看電影,這些軍人因為隨時要執行緊急任務,所以都荷槍實彈,看電影都是槍不離手。看著電影的時候,正好電影演白毛女,白毛女被地主壓迫,那時候演得特別好、特別逼真。底下的那些士兵都是年輕人,看到地主壓迫白毛女非常氣憤,結果有一個人就拿起沖鋒槍,向那個電影上就開槍,要把那個地主打死。當時因為大家很靜,看電影,突然他響出一串的槍聲,把大家都嚇到了,原來這個孩子看得太投入了,他把電影當真,以為真有個人。
雖然好像很好笑,實際上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這樣?眼前的境界真的就是電影一樣,只不過現在不是平面的電影,是立體電影,我們整個人就在這個電影當中,這個境界就是這樣一個底片一個底片的相續的幻相,不是真有。這個底片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念頭,而且念頭生滅的速度很快,一秒鐘一千六百兆這麼多次的生滅。你想想,電影一秒鐘換二十四張底片,我們都被它迷惑了,以為它真有;現在事實這個境界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生滅,一般人哪裡能夠曉得它是假的?只有佛和大菩薩看到,真的都是幻相。《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的不是假的,說的是事實真相。
現在量子力學家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了,他們也知道,物質分析到最後,由基本粒子組成。現在發現最微小的粒子,不是最近剛剛出來的嗎,叫上帝粒子,他說上帝創造萬物所用的最小的那個粒子,就是組成物質最基本的單位。再往下發掘,發現已經不是物質組成,所以物理學裡頭有個弦理論,他們認為,物質構成是像琴弦一樣的振動,是由振動組成,這種振動的方式不同,就形成不同的基本粒子,進而再組成原子、分子等等,形成我們的物質。所以物質分析到最後實際上就是波動,是一種動相,什麼都沒有。到底什麼在動?過去六祖惠能大師,唐朝的時候就在咱們廣州光孝寺那裡,以前叫法性寺,不就看到兩個法師在爭嗎?一個人看到風吹幡動,說是風動,另外一個人說是幡動,爭執不下。惠能大師上前說,你們別爭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這句話可以告訴這些量子力學家,不是什麼弦在動,是心在動。你看德國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博士,他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諾貝爾獎得主,他就說到,他一生對原子的研究,發現世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物質的根源在於人的意識,就是心動。因為你心念一動,就會產生這種波動的現象,進而組織、組成基本粒子,然後再進而組成原子、分子、我們的宇宙萬物。所以分析到最後,只有心念在動,只有念頭,此外什麼都沒有。所以天台十乘理觀,天台止觀講十乘理觀第一個就講到「色由心造」,色就是物質,一切萬物都是你的心造出來的;「全體是心」,全,整個宇宙萬物實際上就是心,除了心動,什麼都沒有,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現在通過量子力學這些理論、這些發現,我們就能明白,色就是物質,物質本來是空,全是波動產生的幻相。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濁苦世界,現在尤其看到各種天災人禍,地震、海嘯、全球暖化、各種風災等等,泥石流,這些災難也是由我們心念造成。佛法裡講,我們的貪心重的話,就感召水災;如果我們瞋恨心重,感召的是火災,像溫度上升、火山爆發這都屬於火災;如果人類愚癡心重,不相信聖賢教育,不相信因果,愚癡,現在確實對於傳統文化、佛法都很難接受,愚癡感得的是風災;如果我們心傲慢、不平,就感應地震;假如我們的心有懷疑,對於聖賢懷疑,人與人之間也懷疑,這個懷疑心重感召的是地質疏松,像現在常常看到,那個地突然就凹下去了,變成個天坑,山移地陷,都有這種情況,就是疑造成。所以佛法裡講,所謂的天災實際上都是人為災害,是我們自己內心裡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感召來的。如果我們想化解眼前的災難,就必須要斷掉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慢疑,斷惡修善,就能化解災難。
量子科學家們有一個公式,他們已經研究到,現在確實物質和心是歸一。以前把心理和物理分成二,現在研究到最後它們合為一了,心理和物理是一不是二,這跟佛法講的「色心不二」是同一個道理。他們發現,如果希望能夠化解災難的話,只要有地球上八千人能夠為這個世界祈禱,用這種善念去祈禱,就能夠化解全球七十億人口的災難。他算的這個公式就是百分之一的平方根,七十億除上一百,再開個平方根,剛好是八千。八千人應該不難找,像我們這次講座好像都超過一千人。如果是一千人,按照這個公式算,能夠化解多少人的災難?你也這麼平方,一千的平方,一百萬,一百萬乘上一百,一個億,能化解一億人的災難。咱們自己開始做,我們努力的斷惡修善,念佛回向,回向就是祈禱,能夠令起碼華南地區免受災難。這就是我們佛教徒對世界的一個貢獻,很大的貢獻,用我們的念力改變這個世界是可以做到的。因為佛法告訴我們這個理論,整個世界、整個宇宙就是你的念造成、你的意念變現,改變意念就能改變世界,甚至改變宇宙。
念佛往生淨土的原理也是如此,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轉染念為淨念,阿彌陀佛是淨念,淨念相繼,所以就感召變現出淨土相繼。淨土也是個幻相,也像電影一樣,照在屏幕上,那個底片就是你的念頭。現在這個念頭是淨念,是阿彌陀佛,念念相續,這個淨念所變現出來的境界就是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經上講,「心淨則佛土淨」,這是淨土法門的理論根據,一切是唯心,淨土也唯心。所以我們怎麼才能夠往生淨土?念佛念到心清淨了,就能往生淨土。你能夠達到心清淨,其實你環顧四周,原來已經在極樂世界當中,不是說你這生命完了才到極樂世界,現前你就入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能夠念念看到。
這個是「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從世間的苦集因果我們要悟到,苦樂的果報全是我們念頭所現。所以苦樂是可以自己掌控,極樂世界也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控,我們只要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蒙阿彌陀佛慈悲攝受,一定能夠轉娑婆為極樂。這一品經文我們就講到這。
講完這個世間的苦因果,我們來談談出世間的樂因果,就是滅道。滅是涅盤,在淨土宗裡面就是指往生淨土,到了淨土就是入涅盤。涅盤是沒有煩惱的境界,不是說死了,死了不是涅盤,涅盤是沒有煩惱,就是極樂世界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境界。怎麼才能夠往生?就是我們要看二十四品的經文了: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這一品經文講到上、中、下三輩,講往生的因果,修什麼樣的因,能得到往生這三輩的果報。這一品的經文實際上也是阿彌陀佛大願的落實,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最核心的一願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你只要能夠信願念佛,阿彌陀佛就一定能夠在你臨終的時候接引你往生,這是阿彌陀佛大慈悲、大方便。《無量壽經》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全在這一品經文當中體現出來。
念佛往生,一到極樂世界就叫橫出三界,永不退轉,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地位非常高,相當於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如果用《華嚴經》的五十二個位次來分,他是圓教七地以上,這個比禅宗明心見性的境界還要高,明心見性一般是指證得初住。五十二個位次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上面是等覺,最後是妙覺,妙覺是圓滿成佛。從初住,上面有十行、十回向,從一地到七地,這麼高的位次差別,差別很大。所以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之殊勝那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他力法門,就是仰承阿彌陀佛大願接引往生西方,不是靠自力往生,所以它容易。靠自己修證得七地,我覺得是不可能的,這一輩子是不可能,即使是開悟證果都是不可能。起碼我自己知道我是不可能,不知道在座有沒有可能的?即使有也是鳳毛麟角。但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人人可能,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你只要信願持名,一定得生,保險、保證,這是阿彌陀佛用他的願來保證。
你看彌陀十八願講的,「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保證,十方眾生,包括我們在內,十方世界任何一個眾生,你能夠以至誠心相信,你歡喜去、你發願去求生極樂世界,乃至十念,十念就是念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句必生!若不生者,阿彌陀佛不取正覺。那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說明你這十念肯定生,這就是保證。問題就在於你是不是至心相信、至心發願去,你只要達到,你真相信、真發願,念十句都能往生,太容易了,再找不到哪一個法門比這個還容易。而且一往生極樂世界就登七地以上的菩薩,作阿惟越致,《阿彌陀經》稱為阿鞞跋致,一生不退成佛,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微妙難思、不可思議。《彌陀要解》當中蕅益大師講,這個法門是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眾生所能信解也。這諸佛所行的境界,眾生,包括九法界的菩薩在內,都難以相信、難以理解。為什麼?不是這個境界,諸佛的境界。所以我們能入淨土,唯有靠我們的信願,沒有絲毫懷疑,一心一意肯定感得阿彌陀佛願力加持、接引。
善導大師講,「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來我們世間示現成佛?《法華經》講出一點,說「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什麼叫大事因緣?我們籠統的來講就是教眾生成佛,這叫大事因緣,但是講得還不夠具體。怎麼成佛,《阿彌陀經》就講得很具體,教你念阿彌陀佛往生成佛,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的大事因緣。他為什麼來?善導大師講,就是為了讓大家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就為這個事來的。你說你有什麼經文根據?不能憑胡口亂說,離經一字,是為魔說,離開了經典,那就變成魔說了。你這個經典依據能不能找出來,釋迦牟尼佛說就為勸大家生淨土?《阿彌陀經》就告訴我們很清楚。
我想《阿彌陀經》大家都很熟,有一段經文可能大家未必留意,隨口念念滑過了,沒有去細細體會。這是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頭給我們揭露出來裡頭的真實義,這經文不是有一段講嗎,釋迦牟尼佛到最後自己說,「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這段話大家都很清楚吧,記不記得?這個話我以前也是糊裡糊塗讀過,經蕅益大師這樣一開示、一點撥,豁然明白,才知道善導大師為什麼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你看釋迦牟尼佛自己說,我在這個五濁惡世,就是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地球,三千年前在印度降生,來這裡做什麼?行此難事。在《阿彌陀經》裡講行此難事,是講什麼事?《阿彌陀經》是講念阿彌陀佛往生成佛的事,他行此難事,不是指別的,就是指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成佛。釋迦牟尼佛是再來人,倒駕慈航,他在這個世間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往生常寂光土,常寂光遍一切處,他往生常寂光,又從常寂光中倒駕慈航,來到這個世間給我們做示現,他已經成就了,然後為諸眾生說此難信之法。這難信之法他已經實驗過,已經成就了,然後回來再給我們把這個法門講出來,勸我們也相信、我們也發願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是過來人,他用這個法門成就,現在又給我們眾生說此法門,這是《阿彌陀經》上講的。這個事情確實是難,所以是為甚難,「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到五濁惡世的大事因緣。
印光大師講,這個法門「十方諸佛同贊,千經萬論共指」,不僅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法門,十方一切世界沒有一尊佛不講這個淨土法門,都是希望所有眾生往生淨土。《阿彌陀經》講東、南、西、北、上、下六方,其實鸠摩羅什大師譯的這個本子講六方是簡化了,原本是講十方。你看玄奘大師的譯本,他是直譯過來,鸠摩羅什大師意譯,所以他省略了很多,只是把意思翻過來。原本是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各自在自己國土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說什麼誠實言?告訴你極樂世界真有,你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宣說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經就是指《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這兩部經是同本同部,大小而已,大本小本不同,內容完全一致。十方諸佛都護念這部經,十方諸佛都宣講這部經,你就想想,這個法門是不是最高最妙的法門?所以我們能夠信受,就是如來第一弟子。這也是經上講的,我都沒有空口說白話的,句句都出自於佛經,本經第四十三品「非是小乘」,你自己看看。你能夠真相信、真發願求生淨土,釋迦牟尼佛就授記告訴你,你是如來第一弟子。這個法門最方便、最究竟、最殊勝,又最穩妥、最快速,所以我們現在聽佛的話,發願求生。然後我們來學習怎麼能往生,我們來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一段是總說。佛講經講到這裡是講了一半,主要的內容都講了,講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了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講了十方諸佛都贊歎這個法門。你總該相信了吧,總得發願了吧?發願了,佛就開始告訴你怎麼個修法。所以說『佛告阿難』,阿難是當機眾,他代表我們請問,所以佛叫著阿難,等於是有重要開示。說十方世界一切天人和人民,當然也包括六道的眾生,這裡天和人往生的應該是最多的,所以以他們為代表;這裡不光是我們娑婆世界,不光是地球人類,十方世界,就是整個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都是這樣。『其有』,其中有發至誠心願意往生極樂國土的,這種人分成『三輩』,這三輩是上中下三輩,跟《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九品其實是相應,因為每一輩裡頭又可以分上、中、下三品,三三得九,就是九品。我們再看下面,先講上輩往生: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回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一段是講上輩往生的因果。上輩就是最高的,中輩其次,下輩再其次。我們修行最貴立志發願,古人講,志取乎上,得乎其中;志取乎中,得乎其下。所以志向要高,志當存高遠。如果我們立志要上輩往生,力爭上游,努力了,可能也只能達個中輩,那也不錯;如果是立志到下輩往生的,那就怕很危險,所以志向要立得高,要向最高目標去努力。這裡講到上輩、中輩、下輩,實際上也是個大分,每一輩裡頭都可以分成無量品,各人的境界都有高低不同。
這裡講到的上輩往生,如果是最高的,就是上品上生,跟《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是相一致的。《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大師有一個注解講上品上生,這個品位的高下善導大師說得好,「總在遇緣不同」。過去有些大德認為,上輩的都是菩薩往生,像上上品往生的只有四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做到,我們凡夫都只能下輩往生,這是舊說。唐朝善導大師力排眾議、力破舊說,他主張極樂世界三輩九品都是對我們濁惡世間的凡夫講的,每一個凡夫都有可能上上品往生。這個說得非常的好,不愧為淨土宗第二祖。相傳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換句話說,他講的也就等於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能夠上上品往生,就是遇到的緣很殊勝,凡夫也能實現,也就是說,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實現,就看你遇到的緣是不是殊勝。
善導大師說遇什麼緣?如果是上三品,就是上輩往生的,是遇大乘法的凡夫。你遇到大乘,尤其是遇到《無量壽經》,這是大乘中的大乘,遇到了,你能夠真正領會,生起堅定的信心,發願求生淨土,你往生是上三品往生;如果你是遇到小乘法門,就得到中三品;下三品是遇到人天善法的這些眾生往生。所以上、中、下三輩,看你遇到什麼法門,就在你的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太殊勝了,我們遇到的是《無量壽經》,這個最殊勝的大乘法門,所以我們要立志上輩往生,甚至上上品往生。如果沒有遇到這個法門,可能一生造惡,臨終病苦,業障折磨,遇到了善知識給他開導,勸他斷惡修善,能夠回頭一心求生淨土,可能他臨終十念得以往生,這種是下輩,這是用人天善法勸他回頭。但是無論是上中下哪一輩,都要深信切願求生淨土,信願是往生的關鍵,這是蕅益大師講的。
經文上講,『捨家棄欲,而作沙門』,我們在座的在家同修一看到這兩條馬上心就涼了一半,「這得出家才行,我們上輩不就沒分了?」這個不能夠望文生義。經文講「捨家棄欲」,不是光講我們這身出家。出家分成四種,身出心沒出,還有心出身沒出,還有身出心又出,還有是身心皆不出,這四種。這裡講的捨家棄欲,是講心出,身出不出無所謂,隨緣,關鍵是心出家。身出了家,穿了和尚的服裝,心還迷戀五欲六塵,還搞名聞利養,還不肯往生,等於沒出;反過來,身雖沒出,你心已經真正放下娑婆世界,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你的心就出了。所以我們要重實質,不是光靠形式。當然,如果身也出、心也出的,這就是佛門歷代祖師大德,他們對於身心世界已經看破放下,就是一心代佛弘化,這種當然就更殊勝了。但是在家同修也不必覺得自慚形穢,只要你們心出家,也屬於這經文講的捨家棄欲、行作沙門。沙門是古代梵文,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叫做沙門。不出家的人,也能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能稱為沙門。印度那時候沙門是通稱,所有修行人都稱為沙門;當然到了中國,傳統留下來的這個概念,沙門就好像專指出家人了。但是出家的概念我們一定要懂,關鍵是心出,真正放下。
你說,你這樣定義有沒有經典依據?有,《觀無量壽佛經》裡就有講。《觀經》是釋迦牟尼佛主要對韋提希夫人和她五百侍女講的,是在王宮裡面,後宮,跟王太夫人講的。當時韋提希夫人聽佛講極樂世界,她就很願意去。佛告訴她怎麼個去法,先修三福,這是打基礎;然後有十六觀,十六觀都是念佛。結果韋提希夫人當下就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法身大士,那就是禅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當下就證得了,還沒待往生,當下就已經是法身大士,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她往生極樂世界當然是上上品往生,包括跟著她一起的五百侍女也都一樣證無生法忍,都是上上品,至少是上品往生,她們是在家人,沒有出家。所以從這裡可見得,這個出家、在家我們要看心地,不是光看外表。像韋提希夫人,她已經捨家棄欲,她是真正的沙門,真正修戒定慧、息貪瞋癡。
當然還有中國,印度、中國都有這些祖師大德,出家人往生肯定都是上上品。你看印度有馬鳴、龍樹,中國智者、永明、蓮池、蕅益、印光大師,當然統統都是上上品往生,其中很多都是佛菩薩再來,這些都屬於捨家棄欲的人。所以最關鍵的要從心地上來修,修的綱領,修行綱領就是看破放下。你能徹底看破放下,你往生就是上輩;你還有一點留戀放不下的,但是它可以不擋住你往生的,那你可能是中輩,或者下輩;但是如果放不下的太多,可能就往生不了,所以要盡量放下。
底下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幾句話是整部《無量壽經》的宗要,宗是綱領,要是關鍵,修行的綱領、關鍵就在這幾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與否也看這八個字,你有這八個字的條件,你就決定往生。你看三輩往生裡面都有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在上個月,在香港出席六月《無量壽經》心得分享報告會,我主講的題目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大家沒有去聽到的話,可以聽光盤,好像這邊光盤已經到了,給大家結緣流通,我把這八個字做了很詳細的講解。這裡因為時間關系,我就略講一講,詳細的你們可以聽光盤。
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這個要懂,淨土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大乘法都重視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大菩提心,不是小乘修的那種一般的菩提心,這是圓滿大乘菩提心,成佛的這種發願。一般講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大家都會念,不知道發了這個心沒有?所以與其我這麼樣的泛泛講,不如專對淨土修行來講發菩提心。
淨土三經之一的《觀無量壽佛經》就把菩提心下了定義,它講了三條,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三個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展開就是這三心。什麼叫至誠?就是真誠到極處,沒有絲毫虛假,是真的不是假的。深心是什麼?一般解釋深心就是好善好德的心。這種還是感覺不踏實,蓮池大師把深心下了定義,很踏實,他說深心就是深信心,對極樂世界深信不疑、對阿彌陀佛深信不疑、對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往生深信不疑、對自己能夠往生淨土也深信不疑,這種叫深心。回向發願心就是發願,願心。所以這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總結起來就是《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說的深信切願,至誠的深信發願。你這種心發出來,決定能往生。蕅益大師講,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高下看你念佛功夫的淺深。能不能往生,看你有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深信切願,有信願你肯定往生,念佛功夫好你就上輩,功夫差一點中輩,再差一點下輩。這個信願,蕅益大師講得非常清楚,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這給我們定義了發菩提心,這就是我們自己要檢點的。因為發菩提心比念佛本身更重要,沒發菩提心,光念佛,對不起,往生不了;發了菩提心,乃至十念都能往生,所以菩提心非常重要。時間到了,菩提心就先講到這,下午我們再繼續最後一講。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定弘法師談因果 定弘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2/7/25 廣州大佛寺 檔名:57-09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