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如何面對誹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們會遭遇他人當面或背後的誹謗,誹謗者有時會用很難聽的話語加在我們身上,甚至到處傳播這些惡言。此時,大多數沒有智慧與修煉的人,首先會怒火中燒,然後就是以牙還牙地與之惡斗一場,結果是魚死網破、兩敗俱傷。古今中外,人與人之間很多刻骨銘心的仇恨就是這樣形成的。內心懷著仇恨,使自己的生命染上痛苦的色彩而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真是舉不勝舉。所以,每一個熱愛生活與珍惜自己生命的人,都要學會正確面對他人的誹謗,避免讓自己與他人的生命被不理智的行為所破壞。

據說,南非總統曼德拉因反對種族隔離而被囚禁在監獄時,三位看管他的獄警曾對他很粗暴;後來,他出任總統時,邀請他們來做客,過後朋友們私下表示不理解,曼德拉向他的朋友們說了一句流傳後世的睿智話語:“當我走出囚室,邁出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非常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我其實仍在獄中。”曼德拉的這句話確實值得每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仔細閱讀與思惟一百遍:當我們遭遇他人的傷害時,如果不能將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我們的生命就被“傷害”緊緊地束縛、囚禁與染污了,每一個有智慧的人真的應該像曼德拉那樣,學會將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

曼德拉的這種面對傷害的方法其實也是中國古代聖哲們所竭力倡導的。《百丈清規》中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格言聯璧》中說:“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這些經聖人們仔細觀察過的至理名言異口同聲地在告訴我們:當面對誹謗與是非時,不要去辯解、爭吵、怨恨,這就是最理智的止息誹謗、化解仇恨的方法,也是最智慧的讓自己從是非中解脫出來的方法。一棵樹能夠存活下來,甚至枝繁葉茂,需要土壤源源不斷地提供養分;如果土壤不再提供養分,樹很快就會枯萎。同樣,面對他人的傷害,如果不能停止怨恨與爭吵,那我們就是在繼續向這件事投注負能量,既然得到了能量,這件不愉快的事情就會繼續延續下去;相反,如果我們不去辯解與爭吵,將怨恨與痛苦“留在身後”,心就向這件事停止了能量的供給,這件事就會很快平息下去。從因果法則來看,一件事得以存在,都是因為心在這件事情之上投注了能量;如果心不再投注能量,這件事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可能,這確實是息滅痛苦與是非的釜底抽薪之法。

雖然知道了上述取捨之理,不少人由於嗔怒的習氣重,遇到他人誹謗自己時恐怕一時難以做到,因此還需要不斷觀察誹謗本身及其後果的真相,來去除對誹謗的恐懼與不接受。

一、觀察誹謗本身:誹謗之語,既不能傷害自己的身體,也不能傷害自己的心靈;但是,如果自己怨恨誹謗者,自己的心靈與身體就會受傷。

他人的誹謗之語是口腔發出的聲波,在空氣中傳播的聲波在本質上只是空氣的振動而已,這種振動的頻率極低,根本無法傷害我們的身體,對於這一點我們通過觀察就可以認定。

他人的誹謗之語能不能傷害到我們的心靈呢?也不能。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靈是無形無相的,如虛空一般沒有任何物理實質,而聲波則是有物理實質的空氣的振動。有物理實質的東西永遠不可能傷害到虛空,就像有形的利刃無論在虛空中如何揮舞,都不可能傷害虛空分毫。同樣道理,即便有一萬個人在用難聽的話語誹謗我們,其實也不能傷害自心分毫。

既然他人的誹謗之語既不能傷害我們的身體,也不能傷害我們的心靈,為什麼我們聽到他人的誹謗時,內心會痛苦,甚至身體也會感到種種不適呢?應該知道,自己身心的這種痛苦不是他人的誹謗造成的,是自己的心對他人誹謗的態度造成。我們的內心已經習慣於聽到他人的誹謗立即生起“不接受與怨恨”的情緒,讓自己的心感到痛苦的正是內心的這種“不接受與怨恨”的情緒。心痛苦了,身體當然也會跟著痛苦,因為自己的心會極大地影響自己的身體。他人誹謗我們時,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不接受,也沒有怨恨,內心自然就感受不到任何痛苦。

如果一只紙老虎出現在面前,我們誤將其認作是吃人的真老虎,就會嚇得四處奔走,驚慌而痛苦;當認識到這只是一只紙老虎時,內心的驚慌和恐懼就會消失。同樣,如果認識到他人的誹謗於自己的身心根本無損,內心就不會產生不接受與怨恨。

所以,以後遭遇他人的誹謗應當牢記住:“誹謗只是紙老虎,既不能傷害自己的身體,也不能傷害自己的心”。正如《入行論·安忍品》中所說:“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於身既無害,心汝何故嗔?”又說:“心意無形體,誰亦不能毀。”永嘉大師《證道歌》中也說:“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二、觀察誹謗的後果:雖然他人的誹謗,可能會使自己的名聲與財富遭受損失;但是,即便真的失去了這些名聲與財富,自己照樣可以快樂地生活。

有人想:誹謗雖不能傷害自己的身心,但卻可以使自己失去名聲與財富,而失去名聲與財富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我要怨恨對方。

首先,在遭受誹謗的情況下,名聲與財富是否失去、失去多少,以自己對誹謗者的怨恨根本於事無補。如果對誹謗者的怨恨能夠阻止或減少名聲與財富的失去,那我盡管可以去怨恨。但是,實際上怨恨除了讓自己痛苦並喪失理智做出愚蠢的錯誤決定之外,不會帶來任何好處。名聲與財富是否失去或失去多少,都是自己過去所造的善惡業來決定的,而不是由對方的誹謗來決定的。

其次應當思維,即便失去了名聲,沒有別人的喜愛與相信,自己照樣可以快樂地生活。想想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他們雖然沒有名聲,卻可以快樂地生活,為什麼我沒有了名聲就不能像他們一樣快樂地生活了呢?這都是愚癡的“我愛執”在作怪!我為什麼要高人一等,將“他人的喜愛與贊揚”用作決定自己是否快樂的砝碼呢?

再次應當思維,即便失去了財富,自己也沒有必要嗔恨。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是,因失去財富而嗔恨就會在自己內心留下惡業的種子。財富在自己臨終的時候就不能跟隨自己了,而惡業的種子卻會跟隨自己到來世,因緣成熟時就會讓自己感受痛苦,想到這一點,就會止息嗔恨。第二個原因是,即便獲得財富,享受一生的快樂,但臨命終時回憶一生享受過的快樂,其實與自己曾經做過的夢根本就沒有什麼差別。生活既然如夢境,富有也好,節儉也好,何必那麼執著呢?富有有富有的活法,節儉也有節儉的活法,但只要內心快樂,節儉一點又何妨呢?如《入行論·安忍品》中說:“夢受百年樂,彼人復蘇醒,或受須臾樂,夢已此人覺,覺已此二人,夢樂皆不還。壽雖有長短,臨終唯如是,設得多利養,長時享安樂,死如遭盜劫,赤裸空手還。”

總之,別人對我們作誹謗,說粗言惡言、傳播惡名時,我們要思惟:生命是極其珍貴的,我不能用怨恨來染污自己的生命;這些誹謗的聲音根本無法損害我的身心;即便因為他的誹謗等而導致其他人不喜歡我,這也只是他自己心裡不歡喜,與我無關;即便因此損失了財富也不要緊,財富本來只是夢中的財富,終歸會化為烏有,與其為了它生嗔心造惡業,還不如今世節儉快樂而活。當上面所講的這些觀察非常娴熟時,面對別人的誹謗,內心就會釋然了。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達真堪布:我與誰同行
下一篇:明如居士:為什麼一切現象都是唯心所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